梅花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03: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梅花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梅花古诗

篇1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3、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古戍》

4、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新柳》

5、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

6、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岭梅》

7、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早梅》

8、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早梅》

9、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从军行》

篇2

2、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4、“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篇3

关键词:袁枚 随园诗话 论诗 不足

清中叶,《随园诗话》的问世,一方面是以往论诗的一个发展,另一方面因在当时的派别纷争中而打出旗号论诗,其或多或少会扭曲论诗的本旨。从总的方面说,袁枚论诗多了一分俗气,而使诗论缺少质润感,他的论诗诸多偏离“诗”的自然性,更多在论诗中论“诗派”的种种。袁枚在《诗话》中对某个诗派或流派或诗人的论述比较片面,没有放到整个历史域中看待诗人与诗,此外,《随园诗话》在论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趣味或观念上偶有矛盾之处。凡此种种,论诗中选取的诗文过于俗套,俗语滥词进入其中破坏了诗的纯美。然而,作为一部未被后世文人遗弃的论诗著作,它自有其流传于世的支撑点,袁枚所提倡的“性灵”之说是有可取之处的,“性情”是诗的起点,也是终点,它笼罩着诗,诗也因有情而变得鲜活,才可以称之为好诗。一下略从几处谈论一下对于《随园诗话》的看法与观点。

一、因时代而成的论诗曲笔

从整个文化潮流看,清代不是诗之盛产国度,它是文学在理论上的搏斗与进展,清人以前人文学基石进行炉炼,因而清代考据之学兴盛。乾隆时期,汉学大盛,之所以称之为汉学,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儒学各领域大都笼罩在汉代经师所倡导的朴实考据学风之下,在中国儒学史上形成了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媲美的清代汉学。在理论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刻中,派别林立,各有己见,文学圣坛,蔚为大观。袁枚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诗人,从其著作《小仓山房文集》中可见,其文学造诣也具有一定的功底,然而,在论诗时也不免会受时代影响而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与以往的论诗著作相比,袁枚在论诗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走进诗的世界,而是在时代与诗的外围徘徊。比如,针对当时的“格调说”与“肌理说”,袁枚间接将论诗当作反对其它流派的武器,对不赞成的流派过于否定,以达己之观点,然而在这样的“诗论”斗争中,却没有把“诗”说清楚,不能从深度上达到对“诗”的玩味与追寻。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诗中有生活的味,淡却了这种“味”,诗就枯萎了。《随园诗话》之论诗,虽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但也往往在追求目的的情况下,疏落“诗为何物”的论诗内容。

二、诗的历史域与哲思理趣

袁枚论诗,在自己的论诗观点指导下,论旨也是比较明确的,通过举例,阐发主张,得出让他人身感同受的道理。《随园诗话》的论诗主旨从总体上是比较鲜明的,但是,在对某些所选诗的论述时,缺乏历史感和深刻的哲思,诗是在某地某时某种心境下心性超然而为之,不能片面贬驳诗人和诗作风格。如在论及诗人黄庭坚之诗时,袁枚评其“语言艰涩,作拗语以为古”,然而,放到那个历史时代里去看,却不失为当时诗人的独特诗思写照。不只是晦涩难懂,也是另辟蹊径,去寻找,去体现。诗应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审视,才具有时代文化意义。这同样也能体现诗人的特色。袁枚单纯的以诗语评论,就缺乏了历史感与全面性。

袁枚一贯反对用宋理学的观点去写诗,他在《诗话》中多次论到宋儒之学对当时诗坛的影响,批评按照理学要求写出的诗文。将理学视为诗的桎梏。认为宋理学是诗的束缚,是套框在诗上的枷锁。其实则不然,程朱理学所以兴盛,自有理学的生命所在,当然,宋学之礼对于人事行知有严格的规束,这或多或少在诗的身上有所呈现,但理学并不是诗的障碍。宋明理学追求“理”“格”,在“格”的基础上发挥情之尽处,达到“理”与“情”的圆融。宋学发展传统儒学的独特成分,主要是性理之学,即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从性理角度,追溯儒家伦理道德本源。宋儒的追求,与诗之本性有同一性。诗人的情思在某种程度上受理的影响而具有哲思意味,宋理以礼约于人行,并非框架人的诗思。因而,论及宋儒学于诗不能一改而论,袁枚论诗中体现出厌理之约束,因而未能充分理解理与诗的关系。

三、论诗中的矛盾之处

袁枚论诗追求个性,因而在选取诗材时,也广取各家之诗,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在对每类诗的看法与论述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用典的准则,袁枚不主张多用典故,但在某些因典故而出色的诗中,却又赞其典妙。在诗与名的追求中,即主张追求诗名,又不赞扬因名作诗。袁枚其中一个鲜明的论诗观点就是反对以禅入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入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批评“以禅入诗”,袁枚在此处片面地将“禅”之作为“禅”,将“诗”之作为“诗”,但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道、禅、释与儒都和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禅”入诗不是诗歌发展的桎梏,不影响诗的本性。“禅”是人们在经历生活后的体味,是人们理思上的超脱追求,它现于诗时,是一种朦胧的“禅味”,而不是让诗变成禅诗,“禅”又是人情思的一部分,那么“以禅入诗”和“性情诗论”是相协调的,袁枚的反对造成了与他性灵说的矛盾。他对禅与诗的对立性认识,也成了其主张性灵说的矛盾认识。

虽然在论诗时袁枚《随园诗话》不乏过失之处,但也是当时极具影响的一部论诗著作,在当时考据之风下,袁枚在诗论中提出了性灵追求,提出人的个性,人的特色,让诗成为人心灵的代言者,这也是自古大家所提倡的诗言情诗言志。

总之,论诗者要走进诗里,然后让诗走进论诗者的心里,明晓诗之理趣,阐发论诗人之意趣,体现出诗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少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清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华宅设计需要引导

华宅设计的个性是业主个性的体现,而不是设计师个性的体现。华宅除了能满足业主居住的基本要求,更给他们提供了彰显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空间。很多华宅业主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装饰品位,他们具有设计空间的基本能力。在业主的精心打造下,画、灯具、家具、沙发的靠垫、餐桌上的小摆件等日用品的摆放位置整体看上去会很和谐。杯子或许是主人旅游时买的,而墙上的画可能是朋友送的,每个细节背后或许都有一段故事,摆放的位置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业主每天置身其内的生活。真实的华宅不同于为了卖房而设计出的样板间,华宅的设计也不是样板问内仅供摆设的一个沙发、八个靠垫的布局。创意是居住需求的创意,而不是为设计而产生的创意。想要自己生活的空间看起来丰富、有文化,可能这儿需要摆一束花、那儿需要堆几本书,这儿需要铺条毯子、那儿需要放个茶几。这些东西应该是业主自己挑选的,再由他们亲自摆放。各种配饰也不应该由设计师来设计,设计出来的配饰像做过隆胸手术一样不自然。在华宅设计中,设计师要做的是和业主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利益和初衷之间取舍,以高品位的艺术处理将他们的喜好用设计手段表达出来,成为业主原创生活的引导者。

“最科技”与“最自然”

有人说中国的华宅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严谨地说来,我们的先人们在几百年前就创造出了人类居住史上的灿烂文化。在华夏大地上,遍布着众多的“私宅大院”。如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朴实典型、错落有致;再如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美誉的乔家大院,全院俯视成“”字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这些“私宅大院”中的精品,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都堪称超级华宅,远非如今的欧美别墅所能匹敌。

成就华宅的硬性指标有很多,但一提起华宅,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首先是“大”和“贵”。其实,这些并不足以涵盖其本质,环境也是华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华宅必须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资源,在被汽车尾气熏陶的现代都市中很难有真正的华宅。

华宅必须着眼于环境,起码要有高品质的“空气”和“水”,纯净的空气和水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里的一种奢望,例如北京的空气质量近年就一直备受市民诟病。另外,相对来说,华宅业主生活比较富裕,事业也比较成功,他们更渴望在个人生活方面有一定私密性。所以,他们对建筑的间距和密度,特别是保护私密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完善的设备及物业管理是华宅的重要一环,可提高业主的安全感。

篇5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2、《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华。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3、《杜鹃花得红字》

愁锁色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4、《杜鹃花》

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5、《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6、《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7、《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

若比众芳应有在,难同上品是中春。牡丹为性疏南国,朱槿操心不满旬。留得却缘真达者,见来宁作独醒人。

8、《题卧屏十八花·杜鹃花》

云昏水暖草萋萋,空谷无人独杖藜。却忆西江石楼老,送春花下子规啼。

9、《杜鹃花词》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

10、《送杜鹃花》

篇6

【 赏梅花 看盆景 】

走进响水湖景区的水云间大厅,您仿佛进入了梅花世界,800余株梅花盆景错落摆放,品种涵盖朱砂、绿萼、宫粉、玉蝶、垂枝、跳枝、江梅等13个真梅品种,每一盆都设计有景观搭配,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园林长廊等江南景观融入背板,映衬着梅花的雅致。

这些梅花有不少都经过人工造型,延续着主干的自然长势,突出了盆景的视觉效果,观赏性极强。其中,一株造型为“西风烈”的梅花最具代表性。“西风烈”的树干、树枝向东弯曲生长,好像阵阵猛烈的西风刮来,将整株梅花向东压弯。除了视觉上的精心设计,这些盆景中不乏古桩梅花,树龄超过百年,“岁数”最大的超过500岁。

【 逛梅园 】

室内的梅花盆景只算是这片北国梅园的一小部分。在景区之中长城的阳面山坡上,还嫁接成活了1500余株梅花,3月中旬将陆续开放。

在人们印象中,梅花多盛开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知名。

由于地域与天气的原因,北京地区天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大部分在暖棚中培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梅北移”实践。响水湖景区进行了长达5年的抗寒梅花迁地驯化实验,如今,攻克了温度、湿度、风力、土壤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栽植了1500余株精选出来的各类品种梅。

【 过摄影瘾 】

在北国的长城关塞,观赏南方才有的梅花,一定能勾起您的摄影瘾。在景区,您可以尽情留下梅的倩影、亲友的笑脸,您也可以选择您中意的作品参加景区主办的摄影展,有丰厚的奖品等着您呦。

除了摄影比赛,您还可参与梅花认养、景区组织的旗袍走秀、观摩区文联开展的咏梅诗词和书画笔会等。从3月中旬起,游客凭门票可以免费参与公益植树。景区免费提供树苗和工具,并负责后期养护。

链接

【 梅花观赏点 】

中山公园 种植的梅花品种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绿萼、宫粉、朱砂、龙游、垂枝梅、丰后等。

明城墙遗址公园 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

北京植物园 种植的梅花数量最多,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共2000余株。

西山鹫峰 汇集了国内外精选的珍品上百,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樱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种系,并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 观古迹】

响水湖长城风景区位于慕田峪以西,是国家AAA级景区。景区融长城、古洞、山川、泉潭、飞瀑、明代摩崖石刻于一体,是京郊一处得天独厚、秀丽多姿的旅游胜地。响水湖在泉水的源头,泉涌如注、水响如雷,千米之外便可听到流水的响声,故得名“响水湖”。

【 长城 】

坐拥长城,是响水湖景区的一大特色。这里的长城包括响水湖长城、驴鞍岭残长城等。响水湖长城,原为磨石口关,是明代长城的枢纽工程,距今有590余年的历史。从长城脚下沿石阶而上,石阶仿佛奏起悦耳的音乐,似泉水叮咚又似乐器轻鸣,这段石阶又被称为“音乐天梯”。

响水湖长城西延方向,便是驴鞍岭残长城,因形似驴鞍而得名。登顶长城,周边景色尽收眼底。

【 养生大峡谷 】

峡谷全长2.5公里,是一条旅游环线,谷内空气中“负氧离子”比北京市区高出100倍,是名副其实的“空气养生”胜地。

养生大峡谷以泉潭瀑布溪流为主,遍布大小潭瀑二十多个,特别是九潭八瀑,潭潭相连,瀑瀑相接,空气清新,水清入底。步道两侧遍植果树,还有金银花、丹参、柴胡、远志等100多种中草药。50多位古代名医的养生名言、治病秘方也分布在大峡谷内的石刻上。同时,峡谷内,龙王庙、图腾阁等景观节点众多,几乎个个都有美丽的传说。

【 品美食 养生宴 】

景区内,仿明清小院的响水山庄,是用餐、住宿的首选。餐厅和客房三面被磨石口关长城环绕,清澈的泉水穿过门前水池,环境优雅。

餐厅以农家养生餐为主,用中草药、山野菜和自产的绿色菜蔬作为主料。景区内自然生长的野生药材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上百种。薄荷、紫苏、水芥菜、马齿苋、花椒芽、水芹菜等经过精心搭配,成为一道道养生佳肴。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运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96-1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中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它必将和语文古诗词教学相整合,并在古诗文教学中大显身手。

一、渲染气氛,创设诗境

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通过精选和制作美的画面,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得到审美愉悦感。通过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的配音,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鲜活化。

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时,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我们老师教起来很困难。如果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对教学进行这样的设计,效果就迥然不同了: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在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的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展现古诗词魅力。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例如,古诗中写“愁”的诗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展示画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愁容满面,披着长长的白发,未老先衰,在镜子前面,凝望自己那如霜的白发,满脸惊讶。透过意象分析,结合诗句的关键词“愁”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内心无形的愁绪化为外在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因为愁,才使头发很快地变白,因为愁多,就有三千丈的白发,那长长的白发就是诗人无尽的愁绪的象征。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古诗的美后,要通过朗读再现语言美。有感情的诵读不仅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还能帮助积累语言,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在诵读阶段,适当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帮助他们背诵记忆。

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放一段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四、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仓库的钥匙。有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篇8

食用花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就是关于食用的最早记载。我国各地也有许多用花作配料的名菜,比如,广东的龙凤骨、芋花烧茄子、鲈鱼、桂花汤,上海的玉兰炒鱼片、霜打玉兰、桂花栗子、糕,北京的炒桂花干贝、茉莉鸡脯,河南、山东等地的酱醋迎春花、茉莉花豆腐、牡丹花汤、桂花丸子等。其实用花作菜离我们并不遥远,饭桌上常见的金针菜晒干前就是一种橘黄色形状类似百合的小花朵。这里我们就从古代的食谱中选取一些经典的鲜花食谱,介绍给大家!

茉莉花食谱

茉莉花可以舒胆明目,清凉解毒。明《饮馔服食笺》记载:“茉莉花嫩叶采摘洗净,同豆腐熬食,绝品”。茉莉花的香气可上透头顶,下去小腹,解除胸中一切陈腐之气,对精神也有轻度镇定作用,做菜时放上一小撮,便清香宜人。

紫藤花食谱

紫藤花的鲜花瓣用糖浸渍制饼,就成了北京着名的糕点“藤萝饼”。齐云山上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人,把花采下晒干,食用时再用清水发开洗净,把腊肉切成薄片覆盖花上,上锅蒸熟,春天的味道就这样整整保留一年。

玉兰花食谱

早春,白玉兰满树白玉似的香花,仿佛阳春白雪;白玉兰的花瓣肥厚且大,若用湿面粉裹着它和豆沙放在油锅中炸,香甜可口,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玉兰片”。“玉兰片”香甜又脆,十分可口,据说还有解毒镇痛之功能。

玫瑰食谱

玫瑰花瓣单吃起来微微的甜又带少许苦味。玫瑰花用糖渍了就是着名的玫瑰糖糕,用它可做各种甜食馅的配料,其味香甜可口。红玫瑰花可与鸡腿菌、鲜笋、喇叭菌等一起炖汤 ,是冬季的滋补佳品。

杜鹃花食谱

花色洁白、花冠大而肉质的大白花杜鹃,煮汤或与蚕豆、咸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是白族用以待客、婚嫁娶丧筵席的材料。杜鹃花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有润肺清喉、益气宁神、调和经血、强健大脑神经的功效。

桃花食谱

桃花是一种天然的润肤品。《太清方》中写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此时采摘下桃花瓣阴干,放入粥内,常服可添娇色。

食谱

在诸款菊肴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炸鲮球”,就是将鲮鱼肉做成球状用花生油炸了拌着鲜吃。在日本,油炸菊是一道名菜,它选用、桔梗、木槿等花。在花的背面裹上薄薄的蛋衣,人锅油炸就成了松脆可口的美餐。

桂花食谱

《本草纲目》中记载,桂花“能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桂花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渍香甜可口,有让人愉悦的气味。可以用桂花做桂花汤圆、桂花月饼、桂花全鸭、桂花干贝等。

荷花食谱

在中式点心中常被用作香料或者馅料,在荷花盛开的时节,采其花瓣阴干煮成荷花粥,能使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皮肤光滑细腻,最补女人。北京旧鼓楼大街有一家云南菜叫做 “凤凰竹”,这个馆子就是做“有机菜”的,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荷花”,做法与名菜炸玉兰类似。

篇9

古诗词的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美壮丽,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怎样把诗词的画面美体会出来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体会意境美的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绘画体味法

绘画体味法就是在读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诗描写的景物画出来,通过图画体现诗的意境美。此法适合于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如果让他们在诵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把诗词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这样体味诗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画面解析:从题目看,诗人用一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即“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西湖初晴图”是“淡妆”,“西湖后雨图”是“浓抹”,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西施般婀娜妖娆。

绘图品味画面美:在充分朗读背诵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画出来,画完之后先自主将两幅图进行比较,体会诗作的画面美,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绘图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强,“西湖初晴图”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天幕拉开,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开,荷叶田田,一片碧绿,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边大堤杨柳依依,远处群山苍翠,画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图”更是超乎了课前的预想,“小荷青翠,雨滴点点,一艘小船停在湖边,三两行人撑着花伞驻足赏景,远处群山连绵,笼罩在雨雾之中,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绘画鲜艳优美,令人陶醉。

二、文体转换体味法

“文体转换体味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上进行再创造,即把诗改成词,把词改成诗,把古体诗词改成现代诗,或把古体诗词改成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种做法适宜于中学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面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诗人赶路在外,心中伤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释解,便问路寻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热心告诉: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落就是。诗的前两句,画面凄迷感伤,后两句,画面鲜明生动。

将唐诗改为元曲的小令:原诗主体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纷纷”由修饰限制“雨”变为了修饰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进而让“欲断魂”这种悲愁的画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饰限制“酒家”,变为了修饰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声音,热心指点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诗作画面的暖色。通过文体转换,让读者近一步体味到了诗作的画面美,获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评价法

概括评价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描写进而概括出诗词的画面特点。

例如:(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篇10

19世纪中期,大量中国移民前往美国这座山巅之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造成白人危机感的产生,而这种危机感又因为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而一再加强。同时,他们也产生了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他们大多是洗衣工,,走私者或者苦力。”(Zhao XXI)他们认为中国的男人胆怯瘦弱,女人下流又神秘。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苏西黄和傅满洲博士。

《喜福会》中,作者似乎在有意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在《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一文中,汤婷婷指出,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总是和“迷信”相关。(汤婷婷 56)书中有一个细节几乎令人毛骨悚然,“我在洛杉矶时,(我母亲)她看着我们家门口那条陡峭的路,说她肚子里的孩子会死掉,然后那个孩子真的死了。我们的银行对面新开了一家卫浴用品商店,她说这家银行的钱很快就会流走。一个月后,这家银行的官员因挪用公款被捕。”(谭 161)丽娜这料事如神的母亲正代表了一个中国算命者的形象,她可以预言厄运并以此恐吓无辜的人们――这些预言为女儿的童年记忆投下了阴影。这个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随处可见的一幕――一个中国女人蜷缩在唐人街的角落里,带着古怪的笑容招揽生意。许多美国人认为她们是邪恶的化身,用自己的狡猾欺骗善良的基督徒。

除此以外,书中还加深了其他诸如“懦弱的丈夫和服从的妻子,”“吃鸭脚的野蛮人,”还有“包办婚姻”等刻板印象。

更有甚者,《喜福会》一书中还有许多扭曲中国文化之处。在故事开头,安梅的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安梅外婆的不孝,割下胳膊上的肉为病母熬汤。而目睹这一切的安梅彼时还是个年轻的小女孩,她十分古怪地对母亲的行为作出了评价“这就是一个女儿如何报达自己的母亲……痛又算什么……你要剥开你的皮肤……”(谭 41)

谭是否是受到了“割肉疗亲”传说的启发,这不得而知。即使如此,谭将安梅的故事设定在中华民国,但“割肉疗亲”的传说却发生在遥远的宋朝。作者何以要夸大这个古老的故事,而丝毫不忧心会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设置障碍呢?这种扭曲的改编会增加西方人对自己文化的傲慢,并加深对中国人野蛮愚昧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这些刻板印象在《喜福会》中的再现正是体现了白人文化的胜利。人们有时会忽视刻板印象可以起到的作用――一种潜在的民族主义。“如果这个系统成功运作,那么这个种族本身将会接受这些刻板印象,把它们当做事实。民族主义者喜欢这样做。这样,这些少数族裔只会更加服从甚至非常满意这些种族者制定的政策。”更严重的是,“由于对这种巩固白人至上观念的工具的服从,少数族裔的人们将接受并且生活在这种委婉的自我歧视中。”(Chin XXVIII)。真正的危险在于,当这些少数群体认识到自己永远都不能变成白人时,他们会倾向于承认白人至上的合法性,并且竭力摆脱自己原有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喜福会》所反映出的并不是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寻根,而是这种刻板印象的功能的进一步佐证。在表现中国人的自我歧视上,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罗斯在谈论自己是如何对她的白人丈夫一见钟情时说:“我被他吸引……他的父母是纽约达理镇的移民,而不是中国的天津。”(Tan 123)

过度强调中美文化的不同实际上彰显了两种文化身份的冲突。中国文化显得越古怪离奇,这些美籍华裔子女在确认他们的美国身份时会越自信和肯定。这本书是美国化的产物,所以作者有着和西方人相同的角度,她所讲述的故事,实质上也是一个美国人对古老东方的想象。

谭恩美,正如无数的美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只能通过广播、电视银屏、连环画册还有那些白人所描述的――“当他们受伤、悲哀或者生气时,要么哭泣,要么哀鸣,呐喊,要么尖叫“哎呀!”( Chin VII)对于他们来讲,守卫中国文化认同和强调美国文化身份是难以调和的。《喜福会》用美国化的故事形式展现了一个刻板形象的中国,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没有喜,没有福”的中国移民故事。但是,就如非裔文学一样,华裔文学的前途依然是充满希望的,而正确的一步应当是准确认知这些文化事物。

参考文献:

[1] Chin, Frank, et al. eds.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Washington, D.C.: HowardUniversity Press,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