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范文

时间:2023-03-18 18: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心对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心对称

篇1

一、一般设计

这类设计主要考查同学们一些基本的作图技巧,或者结合图形来判断解决问题,只要按照题目要求即可完成.

例1(2008年・湛江市)下面的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分析: 本例先设计好了图案,然后考查同学们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能力,以及让同学们研究设计过程.

解:观察四个图形,易知只有D是中心对称图形,故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心对称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要仔细观察.

二、网格设计

这类设计主要是利用网格上的小正方形进行动手操作.

例2(2008年・荆州市)正方形绿化场地拟种植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种植的花卉能组成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案.下面是三种不同设计方案中的一部分,请把图1、图2补充完整,使其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并画出一条对称轴;把图3补成中心对称图形.(图案中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分别表示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卉.)

分析:首先仔细观察各图形的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从对称性等方面来考虑,根据要求设计图案.

解:答案不唯一,如图4、图5、图6.

点评:本题属于结论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重点考查同学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创新设计

此类设计融知识、技能和丰富的想象于一体,它需要根据材料进行加工、创作.

例3(2007年・福州市)为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决定在一块正方形的空地种植花草,现向学生征集设计图案.图案要求只能用圆弧在正方形内加以设计,使正方形和所画的圆弧构成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请你在图7(3)、图7(4)、图7(5)中画出三种不同的的设计图案.(注意:在两个图案中,只有半径变化而圆心不变的图案属于同一种,如图7(1)、图7(2)属于一种.)

分析: 这道题,只要同学们动手操作一下,问题便迎刃而解,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解:答案不唯一,如图8.

篇2

1.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2.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圆 B. 正方形

C. 等腰梯形 D. 菱形

3. 图1所示的4组图形中,左边图形与右边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有

().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4. 图2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A为对称中心,若∠C=90°,∠B=30°,BC=1,那么BB′的长为().

A. 4 B.

C. D.

5. 如图3,ABC和DEF中,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可得到另一个三角形,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B∥FD,AB=FD

B. ∠ACB=∠FED

C. BD=CE

D. 平移距离为线段CD的长度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心对称图形必是轴对称图形

B. 长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C.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D. 角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7. 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①这两个图形全等;

②对称点连线互相平行;

③对称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④对称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⑤对称点所连的线段被同一点平分;

⑥对称线段互相垂直,且一定相等.

A. 3 B. 4 C. 5 D. 6

8. 在①圆,②等腰梯形,③正方形,④等腰三角形,⑤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①③

9. 下列各组图形中,不是全等图形的一组是().

10. 如图4,在ABC中,∠A=90°,作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四边形ADEF,使点D、E、F分别在AB、BC、CA上,这样的四边形().

A. 只能作一个 B. 能作三个

C. 能作无数个 D. 不存在

二、填空题

11. 图形绕着中心点旋转度后能与自身重合,我们就把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中心点叫做.

12. 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并且被平分.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

13. 经过、和等图形的变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和都相同.

14. 如图5,ABC是等边三角形,且ABE和ACD是全等图形,则我们可以将ACD看做是ABE绕点,逆时针旋转度而得到的.

15. 如图6,把ABC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35°,得到A′B′C,A′B′交AC于点D,若∠A′DC=90°,则∠A的大小是.

16. 旋转对称图形(一定、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反之,中心对称图形(一定、不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

17. 图7中图形全等的是.

18. 在26个英文字母中写出三个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字母:.

19. 图8所示的图形中是全等的.

20. 观察图9中的图形a ~ f,其中与图形(1),与图形(2),

与图形(3)全等.

三、解答题

21. 如图10,已知ABC及三角形外一点P,请画出ABC关于点P成中心对称的A′B′C′.

22. 用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设计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并说明设计意图.

23. 如图11.

(1)请你画出A′B′C′,使其与ABC关于点O中心对称.

(2)请你在ABC的边上找到一点M,作出DEF与ABC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使得DEF与ABC合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24. 如图12,方格纸中有三个点A、B、C,要求作一个四边形,使这三个点在这个四边形的边(包括顶点)上,且四边形的顶点在方格的顶点上.(1)在图12甲中作出的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2)在图12乙中作出的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3)在图12丙中作出的四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5. 沿着图13各矩形框中的虚线,把图形分成两个全等图形(至少找出两种方法),与同伴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篇3

两人往一张圆桌面上轮流放一枚硬币,交替进行,规则是每一枚硬币都必须平放在桌面上且不许重叠,谁在桌面上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谁就获胜,有没有方法判断哪一方一定能获胜呢?

“先放的一方必定获胜。”小亮抢先说.

“未必吧!”小勇马上反驳,“放硬币有玄机,谁把握了玄机,谁就能获胜。”

“我们可以想象硬币慢慢地大起来,最后极端的情况就是‘硬币与圆桌面一样大’,那么先放的人只要把硬币的中心对着圆桌面的中心放上去,对手就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输掉。”小亮坚持自己的看法。

“话虽如此,可硬币毕竟是小硬币啊!”小勇毫不相让。

“那也没关系,假定硬币比较小,在你把一枚硬币放在圆桌面的中心上以后,对手也可以在桌面上放下一枚硬币了。这时你应当找对手的硬币的对称位置,即把对手刚才放下的那枚硬币的中心同圆桌面的中心连起一条线段,接着再延长一倍,到桌面上的某一点,把你要放的硬币的中心放在这一点上。以后,照此办理。由于桌面是有限的,自然会遇到再也放不下去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不是你的对手,你永远是赢家。”小亮耐心解释。

“现在我懂了,立于不败之地的诀窍,在于利用了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小勇心服口服了。

“方桌又如何呢?”小亮想考考小勇。

“现在你考不倒我!在任何一个中心对称的桌面上玩这种游戏,上述策略都有效。”小勇心领神会地说,“方桌的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一步应放一枚硬币占领方桌的中心,就像打仗时应占领制高点一样。”

“再考你一道难一点的题目:给定一个圆周,要求给这圆周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与蓝色中的一种颜色。请你没计出一种染色方案,使得内接于此圆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上的颜色不全相同。”小亮搬出了重磅炸弹。

“我照样能化解这道题,因为内接于圆的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一定是圆的直径,因而染色方案是:作此圆的任一条直径,它的两个端点就是圆周上关于圆心的对称点,把一个端点染上红色,另一个端点染上蓝色,所有的直径都照此办理,就能确保内接于此圆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上的颜色不全相同。”小勇胸有成竹地说。

篇4

(陈老师简称陈,本人简称黄)

陈:“黄老师,我看你提出的建议和看法比较独特,与其他老师的看法区别较大,请你给大家谈谈你的第一个问题:反对演戏式的示范课。”

黄:“我提出这些观点,不是评论这些课的优缺点,而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我个人较反对这种演戏式的教学,反对事先重复讲了多遍的示范课。老师如同导游,学生如同演员,我想教学不是演戏,讲课要遵循学生的第一感觉,要给学生新鲜感、悬念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则要善于随机应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首先要参与,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疑点,要善于提问题。如果示范课如同演戏,学生已经把整个上课过程背下来,没有新鲜感、悬念感、好奇心,那么教学则失去意义,这种示范课缺乏亲和力、自然感,谈不上有审美的过程,所以我个人比较反对。”

陈:“你的观点是不要重复教学,不要把课上得完美无瑕,有缺点才有改进。你的观点反映比较真实,我们的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情境。请你谈谈你的第二个观点,是儿童美术课还是专业的静物写生?”

黄:“从刚才的画面我们了解到,这位教师着重讲解了有关静物构图、色彩关系等,甚至用了很专业的术语。但上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凭他们的学知水平,他们能理解吗?有没有必要这样教?我想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看教学的对象而活用活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启发性。像这种教法,感觉是一堂非常专业的景物写生课,而不是儿童美术课。但我不是反对在低年级开静物课,我们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比较鼓励想像(加入大胆的想像)画静物。低年级的孩子与中高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直观思维,看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画什么,表现的是一种稚拙。所以我认为讲解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对象,成人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孩子,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低年级孩子。”

陈:“你的观点是要注意教学对象,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能说说你的教学吗?”

黄:“你是说我的美术课教学过程吗?即我平时怎么上课吗?”

陈:“对。”

黄:“我想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审美,教师就是传播美的使者,帮助孩子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细细地品生活,能发现自我的价值。我把美术课当成是孩子们审美的结果,即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观察的结果。学生对于一个事物,他有观察、了解的阶段,这里有过程、有思考,他观察以后,便会有观察的结果,比如他观察一个苹果,会得到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一个大概的结果;第二阶段是想像的结果:观察了苹果后,他便会有想像的阶段,这苹果对他有什么作用?苹果怎样长出来?为什么苹果就是这种口味而不能有香蕉、雪梨的味道?我不吃它,别人吃又怎样?我又怎么画它?怎样画好看?想像的空间很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像,得到不同的想像结果;第三个阶段是动手的结果:即作画的过程有了观察想像,接下来他们便想动手,我怎么画这只苹果,用什么工具,我能自己创造想像苹果吗?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便有意无意地混入了观察、想像的结果。第四阶段的表现的结果,就是他的画出来后,他所要关注的结果,我画的画漂亮吗?我画的我自己满意吗?我画的过程中我快乐吗?下一步就是找人评价,即第五阶段:补充的空间,当孩子们画完画后,基本上都会找老师:‘老师,我画完了!’这时,你千万别大意,这里有几重意思:1、我画完了,不能再想像了;2、我自我感觉画完了,老师,你能给我指点、补充吗?3、老师,你能鼓励吗?这时学生自己在审美,也是让别人审美。可见老师适当的鼓励或指导很重要,使孩子们在表现的效果上有补充的空间,这也是审美很重要的一环。我平时上课比较关注这个审美过程,这是我的做法。”

陈:“很精彩!看来你对美术课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如果这节课让你上,你会怎么上?”

黄:“那主要看上的对象,低年级与高年级的教法不同。这类型的课较适合于四五年级。”

陈:“如果是一年级或六年级?”

黄:“如果是一年级,让他们画水果,陈真实观察水果外,更多的是让他们想像。如画一只想像的苹果,用线去装饰,在老师的鼓励启发下,他可能会画各种各样的想像苹果:有戴帽子的、有手有脚有五官的、会跳舞的、会唱歌的,五花八门,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画法。在低年级,我会尽可能鼓励他们想像,而少讲或不讲专业的色彩、构图关系。如果是六年级,教法又不同。我会用一种观摩的手法,如在上课时,会尽可能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静物作品,告诉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水果蔬菜,我们并没有太多留意,但是经过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居然是这么美的,这么好看。然后,再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去表现自己观察到的静物,也讲讲色彩关系、构图关系,但不多讲,毕竟他们还是孩子。”

陈:“你教一年级、六年级的方法确实不同,是个不错的教法。对教学评价体系,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黄:“是评价老师还是学生?”

陈:“两者都是。”

篇5

关键词:实验设计对照实验对比实验

新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设计较以前加强不少,而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故而新课程中对其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能真正的理解和运用这两种实验设计的区别和联系。另外对比新旧高中生物课程可以发现,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背景,倡导以发现问题一探究问题为理念,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自然科学中发现问题并去探究必然要设计实验来解决。下面就结合例题来谈谈两种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以期对学生生物实验设计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一、对照实验

(1)对照组

实验题目:设计实验证明某昆虫呼吸作用产生C02。

实验步骤:A:取同种等大的活昆虫若干,均分两组,编号甲、乙。B、把乙组昆虫灭死后,两组昆虫均放在密闭的装置中,均连通澄清石灰水,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石灰水状况。

实验结果:甲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乙组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实验结论:某昆虫呼吸作用能产生C02。

分析:以上实验中,由于乙组昆虫为等大的死昆虫,等于未放实验材料,属于空白实验组,为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我们万不可认为空白对照组就一定是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只是不加实验组中自变量的处理因素,实际上空白对照组还是需要一定的处理,如以上实验中空白对照组乙组昆虫是作了杀死处理的。

(2)正常实验组

实验题目: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实验步骤:A:取同种等大的正常老鼠两只,编号甲、乙。B:甲组饲喂等量的并加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乙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其它条件(温度、亮度、湿度等)均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老鼠的神经兴奋性加以比较。

实验结果:甲组老鼠较乙组老鼠是上蹿下跳,难以平静……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能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分析:以上实验中,由于乙组老鼠没有饲喂甲状腺激素,但实验前也知道该老鼠的一切生理正常,包括神经的兴奋性,故为正常实验组,为对照实验的对照组。

(3)已知实验结果组

实验题目: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腺体能影响动物幼小个体的发育。

实验步骤:A:取同种等大的幼鼠两只,编号甲、乙;B:甲去除甲状腺,乙不去除,其它生活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比较两幼鼠发育状况。

实验结果:甲组幼鼠停止生长发育,而乙组幼鼠生长发育正常。

实验结论:甲状腺腺体能影响(促进)动物幼小个体的发育。

分析:以上实验中,由于幼鼠没有去除甲状腺,本身是能正常发育,为已知实验结果的实验组,故为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以上正常实验组(未加甲状腺激素)和已知实验结果实验组(未切除甲状腺),就实验所需验证的自变量而言有人均理解为不作处理的空白对照,也是有道理的。

(4)实验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做一个实验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一般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组,总体来说是经过人为处理了自变量的实验组。

二、对比实验

(1)定义: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的结果来分析探索某种因素和实验对象的关系,一般适用于探究性实验。

(2)理解:对比实验是指实验结果之间相互比较,各组实验之间是平行关系,组和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之分,若指定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其它组则均为其对照组,同时该组也可以是其它组的对照组,对比实验和范畴比对照实验小,因为对比实验中每任何两组之间实际就是一个对照实验,因为两组之间也只是一个因素不同(自变量)。因而又有人将对比实验称为相互对照实验。

(3)举例: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探究促进柳枝扦插生根的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实验步骤:A:配制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0.1%、0.2%、0.3%、0.4%、0.5%浓度的生长素稀释液。B:在每一生长素稀释溶液中均浸泡同种等粗长的柳枝三根,一段时间观察每组柳枝的生根状况。实验结果:0.2%组中柳枝生根的平均数最多。实验结论:0.2%的生长素溶液能较好的促进柳枝扦插生根。

(4)分析:在0.2%的生长素溶液中柳枝扦插生根最多,但若没有其它组的对照,我们就不能说0.2%的生长素溶液是以上各浓度生长素溶液中最适宜浓度。当然没有0.2%的生长素溶液作为对照,我们也不能说其它生长素溶液就不是最适宜的浓度,因而对比实验中各实验组之间是相互对照的平行关系。这里值得注意是,关于浓度梯度,PH值梯度,温度梯度等的实验设计题,可以在适宜梯度范围内再设计更小梯度来更精确的测定,如以上得出0.2%的生长素溶液较好的促进柳枝扦插生根后,我们还可以再在0,2%浓度的左右设计更小浓度梯度来测定,如0.18%、0.19%、0.20%、0.21%、0.22%……,真正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外对比实验中的梯度实验设计,至少要设计三组以上,方有说明力。

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

一、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由于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分割。在信贷市场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它们的银行业务几乎都集中在某一家银行,也有某一产业的企业,它们的业务几乎都集中在一家银行办理。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相互关联的企业彼此影响,愿意把业务放在同一家银行办理,而事实上其它银行的贷款条件可能更优;而银行也倾向于接纳哪些关系较好的比较熟悉的企业,并由既得客户介绍和发展新客户,毫无疑问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

(2)业务分割。在业务上,由于对客户不完全了解,一些银行只开展传统的业务,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不愿意去开拓新的市场。而客户因为对银行的不了解,由于“从众心理”,会将某些业务选择特定银行。举个例子,有些企业长期以来都认为中国银行是国际业务的专业银行,所以它们的外汇业务只相信中国银行。但事实上其它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现在都经营国际业务,某些地方它们的国际业务市场占比还很高。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与外汇有关的贷款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贷款等自然也集中到中国银行。

(3)企业“贷款难”与银行大量资金闲置现象并存。一方面,由于扩大规模或者上了新的项目,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但苦于找不到可以相信它的银行对其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某些银行存在大量的信贷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企业进行投放,造成资金的闲置。

(4)多头放贷。由于当前征信系统不健全,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为部分客户超越其偿债能力而放贷,造成多头放贷。这在一些大客户、优质客户身上经常发生。

二、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金融运行效率,加大了金融运行风险,影响到金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信息对称与否直接决定着金融资源配置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在极端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

首先,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运行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的收集采样、分析处理、构思对策和传递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甚至在得出相关结论并执行相关对策时已时过境迁,金融运行的效率因信息不对称而大打折扣。

其次,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金融运行风险。信息对称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资源供需双方的供给与需求决策。例如,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理性决策等受融资者提供信息的影响;而融资者的融资偏好、经营决策等又反过来受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影响。

第三,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即贷款配置不均衡,资金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是由于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现金流量较为充足,信誉好,所以容易获得银行资金。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猜测,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社会资源因而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第四,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贷款发放给某些资信不佳的企业,从而造成贷款潜在风险。而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甚至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业务,从而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使银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第五,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信贷市场的萎缩。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悲观预期。大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银行信贷资金面临巨大的风险,又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分辨企业的好坏,因而银行对资金的贷放相当谨慎,银行业普遍“惜贷”。银行此时的“惜贷”行为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困难,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一大批企业支撑不下去而倒闭,社会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这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进一步减少。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持续减少和普遍的“惜贷”行为,导致了信贷市场不断萎缩。

三、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从制度方面来看,由于我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关的约柬机制还不成熟,因而就给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达到利人利益的微观主体以可乘之机。当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并形成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这就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就非常严重。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存在信息披露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分为隐性披露成本和显性披露成本,前者主要指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可能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该产品或服务市场,从而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后者主要指信息编制成本和信息传播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中小企业会在信息披露成本与外源融资所获得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外源融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信息也必然是经常变化的、流动的,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企业总是先于银行而知道。如果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打算向银行传递这种新信息,或者虽然打算向银行传递但传递得不及时,那么银行与企业之间就会形成新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化、集团化和联合化造成了企业行为的复杂化、经营的多角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的这种复杂组织管理特点和生产经营关系使得银行难以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金流向,这在客观上会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一些企业在信誉和道德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需要借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隐藏企业的不利信息,干方百计套取银行资金。比如,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就是企业最常用的欺骗手段之一。即使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但财务报表失真的概率依然很大,因为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还很不规范,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师事务所串谋共同欺骗银行的行为并不少见。因此,银行依然须面临对企业偿债能力判别失误的风险。

(三)银行内部原因

①在我国,银行上级与下级是授权经营的关系,因此,总行和分行、分行和支行、支行和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和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委托关系,即层层授权、层层。这种委托关系不断延伸,致使委托链条拉得过长、委托-关系复杂,从而在银行上下级信息的传递方面形成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银行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首先,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都因为有各自的利益目标,难以实现客户资源的信息共享,信息非均衡在所难免;其次,由于委托链条拉得过长、委托-关系复杂,信息的传递存在时滞,因而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缺乏效率;第三,中间过程对信息筛选过多,使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②银行还面临着内部的道德风险。一些信贷人员因为工作量大或者比较懒惰,在接到贷款申请时不去实地调查分析,或者实地调查了却并不深入,因而所掌握的信息就难免有限,还可能会失真。还有些信贷人员道德意识薄弱、立场不坚定,为了个人利私,很容易被那些急需资金的企业俘虏,他们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来骗取银行资金,这样,信贷员向上级领导提供的信息自然是有问题的,在一线信贷人员和贷款审批的相关领导之间就造成了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③一些银行获取信息的方法过于简单,信息获取的渠道过于狭窄,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很大的出入,从而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

④银行内部的责任追究制度有待于完善。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实行贷款集体审批制度,这一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假如贷款出了问题,那是集体的责任,损失由银行来承担,而信贷员个人要么不会受到追究,即使追究也不会有很有很重的惩罚。这样,一些信贷员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多拿奖金,就会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客户的质量。他们对客户来者不拒,甚至还在怎样取得领导的同意上帮客户出主意。

四、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探讨

(1)建立诚信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对于不良信用的企业要登记在册,进入诚信查询系统,使得不良信用的企业将来在信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这样,任何企业就不敢故意隐藏信息和欺骗银行,也不敢轻易违约。

其次,要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市场。信用评级可以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但是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还很不规范,一些评级机构为了争取客户,往往故意提高对借款人的评价等级,这样的评价结果对银行来说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评级机构的行为,净化评级市场。

(2)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就给各微观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利益以可乘之机。因此,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对于银行内部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应视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惩罚。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这样可以增加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减少欺诈的期望收益,有利于缓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增加贷款的能力。

(3)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和信贷内控机制,从银行内部克服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收,已发现的不合格员工坚决清退。

其次,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多渠道了解企业状况,加强对客户的信息生产。银行在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涵盖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统计局、供电、自来水公司、通讯、房产、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各类媒体、各类公告、企业自身的各类信息,了解并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二是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本地实际情况,有规划的发展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三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相关风险点,制定出简洁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贷后检查要切实深入下去,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五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六是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一定要严格审核,必要的时候可要求客户提供知名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保证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同时,贷款审批也不能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而要改进贷款审批理念。另外,要进一步完善贷款的担保制度,加强贷款抵押担保原则在规避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4)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

第一,银企之间要建立良好而持久的合作关系。银行和企业作为信用链的重要节点,只有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才能巩固各自的长期利益,这一点必须成为双方的共识。银行可以向重要企业的董事会中派驻代表,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来往及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判断等,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为银行决策提供依据。银行由于业务的广泛性,在掌握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行业形势方面具有信息优势,所以银行可以提供给客户做决策参考,可以减少企业决策失误。

第二,要设计信贷合约,形成激励作用。银行应根据不同风险的客户,与企业谈判确定不同利率和担保条件,做到不同资信等级的客户区别对待,以便激励企业按期还款。

第三,要提高自身监管质量,实现预警功能。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监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贷行为,防止出现借款人利用银行间信息传递不畅的缺陷,通过多方借款实现循环质押和循环贷款。密切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贷款物质保证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常关注客户基本结算账户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信贷资产质量转劣的苗头,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五、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缺乏效率。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缜密的贷款审批流程,防止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把资金贷给不合格的客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使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Akerloff. G.“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 J.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

[3]陈学彬.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端.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结构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2001(3)

[5]张玉明.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看法

要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看法,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即究竟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素养。

每次上课,学生都用非常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并不是期待我讲多么精彩的内容,而是向往上网。过去,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见了我的面就喊“微机老师”。可见,他们根本不知道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必要改变学生的看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开篇,我往往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轮上《信息及其特征》,像所有的年轻教师一样,我的教学也从模仿开始。我准备了大量案例让学生感受信息有多么重要,并通过案例得出信息的特征。一节课下来,很热闹,时间也很紧张。我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也很感兴趣。哇!原来新课程是这样的。

但是课后反思,我只是把信息的概念塞给了学生,而他们只知道对于信息的概念有三个专家的观点,还没有形成定论,根本没明白信息的内涵。这个问题困扰着我,2008年,在省骨干教师培训中,有幸聆听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讲座,她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及对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了我。应该说,那次培训让我从根本上认识了信息的内涵,知道了信息为什么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第二轮上《信息及其特征》,我很纠结。我是热热闹闹地把这节课上下来,还是让学生对信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后者可能没那么生动,学生会接受常规的讲授法、讨论法吗?第一节课不是应该大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吗?最后,我还是进行了新的尝试,没想到非常成功,整个课堂一直处于探讨过程中。我像一个高中生一样“怯生生”地与学生一起探索我们这个新学科。及时的引导、生动的演示、深刻的思考、恰当的案例,学生接受认同了,他们中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学了这么多年的信息究竟是什么。由于对信息的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认识,他们对信息的特征也掌握得很好。

第二轮课彻底转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看法,也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注重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习效率是否高效。尤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由于课时少,课堂教学的“性价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除此以外,还要看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能否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一堂好课应该能够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吸引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启动更深入的思维活动。

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沃土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做”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让信息技术学科成为学生创新的沃土。

1. 创设情境,搭建空间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学生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学生创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只要本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例如,针对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第四章《网站的设计与评价》,我们设计了以“建设网络家园”为主题的网站建设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FrontPage和DreamWeaver工具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建设一个网站家园,具体要求如下:

(1)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3人~5人为一组,确定主题。

(2)推举组长,讨论栏目,明确分工。

(3)内容丰富,有条理,要求有Logo设计。

(4)色彩合理,切合主题。

(5)版面布局设计合理,页面风格一致。

(6)导航清晰,所有页面链接有效。

(7)要应用到动态网页技术,有动态网页。

学生综合运用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网上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实用技能,遵循系统思想和软件开发原则,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最终提升了思想、掌握了方法,也学习了技术。

2.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搭建了空间,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好的创意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点点地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典型的案例和样例,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内容,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素材和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资源和手段等。

3. 及时评价

既然教学是有目标的,那么对于目标是否达成就一定要评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时要坚持评价原则,设计评价策略。评价也是一种很好的总结和反思,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评价的正面反馈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有力措施。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问题设置难度是否合适、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与合作创新实践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只有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创新的沃土,师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学生的良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怎样做一名好老师呢?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2006年,我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学习了有关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新课程改革及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可以从模仿开始。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锤炼舞台,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准备、反复修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也可以从读书和网络开始。我喜欢读书,买了很多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书,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及研究》等。这些书籍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启示。网络也是我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专业网站和名师的博客中,我感觉在信息技术探索的路上并不孤单,在网络上直接与一流专家对话,则经常让我感到醍醐灌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可以从课题开始。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让我感到快乐,指导我如何去做一名好老师。

2. 调控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气氛,成为学生的朋友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的教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出新的打算。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关于备课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新课标的相关内容总结出新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都有了新的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也提上了新的教学日程。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越来越凸显出与新课标的背离,面对这一形式,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在仔细分析新课标的基础上对备课作出积极有效的调整。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预设与知识的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的内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分析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备好初中语文课需要考虑的内容,希望可以给其他同行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充分考虑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建构之间的关系,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备课以学科和知识为本位,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这种备课方式把注意点过多地放在了教师的教学上,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关注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以往所学习的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作为我们教学的支点,从而生长出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这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备课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的备课时,我们的教师就可以结合以前所学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讲解,从而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简易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教师在初中课堂上的加深讲解,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充分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内容。这样也就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思路,形成新的认识。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备课过程中“重预设,轻生成”的观念,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始终坚持“重预设,轻生成”的理念,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是预先设计好的,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学生的反应、课堂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备课的作用就是为教师上课提供一份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已经明确了的教案,备课真正地成为了“背课”。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堂是一个活跃多变的整体,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甚至任何一个课堂突发事件都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对原有的备课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明确备课的意义,把备课看作是一个动态延伸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不再按照预设的内容进行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之时、教学之时作出冷静的思考,抛弃预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流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与学生的课堂反应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我们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率作出努力。

三、新课程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真理,真正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氛围

篇9

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其对股票交易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代人与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资源。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可分为两类,即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共信息又称公开信息,是人人都可以免费得到,是市场中交易双方都同样拥有的信息,私人信息是个别人所拥有的信息,又称隐蔽信息,他人不花代价就得不到,有时甚至花高代价也得不到。市场交易的双方,一方只拥有公共信息,另一方不仅拥有公开信息,而且拥有另一方无法得到的隐蔽信息,这就形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股票市场交易中,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股股票市场上尤为严重。这种现象对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一方面,部分买方对隐蔽性信息的占有,使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处于“信息真空”的环境中,很难把握股票的质量与走势,加之主力资金的诱空行为,会使信息缺乏者在股票交易中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或处于“抬轿”的地位。虽然在股票交易中“坐轿”与“抬轿”者的存在是客观必然,但人为的信息的不对称引发“坐轿”与“抬轿”地位的变化,则违背了股票交易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卖方对隐蔽信息占有,加之虚假信息的散布,会使多数股民高度“套牢”,而他们却全身而退。因为多数股民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是不能及时或提前清楚股标涨跌的理由,也分不清股票交易中的真伪,当他们醒悟过来时,早已被套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上两方面产生的结果都必然影响中国股市的健康及可持续性发展。

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导致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利益驱动及证券监管机制与证券监管力度的问题。中国股市长期运作的过程中一直笼罩着“政策市”阴影,股民过分看重消息。由于管理政策的拟定时间与公开时间的不一致,致使这些影响股票价格的政策信息更加成为一种被掠夺的财富,它们在一段时间内是隐藏信息,为少数“神通广大者”占有,而多数股票投资者却被隔离于该信息环境之外,形成信息的不对称。此外,由于违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帮助公司造假,股民无法区分上市公司业绩的优劣,形成股民与上市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2、一级市场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级市场上,一支好的股票上市,中签率在千分之一左右,买股票如同买古董,供不应求严重其结果是股票价格大大高于价值,一支股票的价值原本2元、3元,结果被炒到20元、30元。这种被炒高股标,当然不能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赌博的赌具。买股票的人当然不能当股东,而只能当股民。结果,整个证券市场成了游离于企业之外的一套独立的体系。股价的涨跌不是因为企业效益的好坏,投资者和股市也不能对企业发生应有的约束作用。这促使“抄信息”的投机为大量发生。促使信息不对儿越演越烈。

3、证券从业机构的人员的素质低致使股市信息的不对称性。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指证券从业机构的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技能。有人曾对中国的股评家(证券分析师)进行了归类:第一类是买方分析师,大多受雇于理财机构。他们发现投资机会时,优先推荐自己所在的公司的购进股票;第二类是卖方分析师,在受利益驱动下帮助自己的公司大力推销该公司承销的股票;第三类是独立分析师,他们自称不依附有利害关系者,只靠出售自己的分析获得利润。他们声称提供分析是不收费的,这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因为这与市场经济下证券分析师作为“市场人”的行为准则不符。可见,不论哪一类证券分析师都会向部分投资者隐藏成公开私人信息,形成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证券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偏低,规模小一点的证券部能够利用会计报表进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的很少。加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公布内容不完整,所以他们自身也是信息的缺乏者,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一旦他们不顾隐蔽信息的真伪,向相关群体扩散,便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股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防范

归结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说假话”,针对这一问题及其成因,当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证券市场运作机制,特别是一级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机制,像实施“双审制度”(证券信息披露16号规定)那样,在工作中多重视创新。

篇10

一、困惑

1、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一时间难以改变。如要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学生却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只等着老师说出结果。学生不知怎样去探究问题,造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合拍。

2、老师不会合理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必修,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教师过多强调教材的作用,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的资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3、课时比严重失调

老师们都认为:教材内容越编越多,习题配置越来越难,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的不足。

4、教材存在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5)函数应用问题设置过难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5、初高中知识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二、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老师认识

由于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教师陷入到痛苦的困惑之中,对新课程产生了质疑,新课程教学的道路在何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了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使我们的认识得以提高。

1、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2、课程改革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使命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依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贯彻五个“凡是”的教学原则: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合作交流的,决不包办;凡是学生能自己阅读的,决不领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决不抢答。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我们逐步适应之后的一些策略

经过困惑和提高认识两个阶段之后,我们对新课程真正认识了,结合课标使用教材的能力逐步提升,数学教学走上了轨道。

1、“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的应对策略

出现教与学不协调的根源还是教师对新教材及其编写理念的领悟不透彻,再加上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依赖教师讲的学习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谈何容易,于是很多老师出现了迁就学生的做法,所以迟迟走不出“传统”的束缚。

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成功对接,我们努力搭建几种桥:在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之间搭起平衡之桥;在教学内容的学术形态与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之间搭起转化之桥;在“学”与“问、思、议、获、用”之间搭起有机之桥;在难定的“标高”与学生基础之间搭起层次之桥。

具体做法:给学生恰当的适应期,逐步从“传统”模式逐步进入“新课标”模式,坚持五个“凡是”原则,不过多迁就学生,根据学生的实有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

2、“老师不会合理地使用教材”的应对策略

先吃透新教材编写理念:新新教材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全面、均衡、有个性的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交流合作的能力;

再吃透新课标与教材的关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我们应以课标为主,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应好好理解新新标,对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重点内容要作适当补充;不符合实际的题目作适当的改编。

3、“课时比严重失调”的应对策略

先找出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对新教材“循序渐近,螺旋上升”的设置,也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念来编写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受传统教材“有较严密的系统性”的影响,总想把知识“一次性解决”;强调“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过早把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下放到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难以掌握,又浪费了不少时间。

应对策略: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学习,提前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全套教材全面的了解学习,以便把握住每一块知识在相应的阶段应该到达的梯和度,该收手时就收手。若教师真正理解新教材及其编写理念,则“一次性解决”、“三年备考”,只瞄准高考,以学生在考试中得分为目的等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总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共同解决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在教学中适当的安排研讨课、展示课、评课反思活动,与同行共同交流,把握教材适当的“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与培训,对课标加深理解。新课程的实施还处在实验阶段,难免会出现问题,教师也存在反复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在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