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范文
时间:2023-04-11 0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纪念白求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也很熟悉一张照片,我如果没有记错那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在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抗日战场上拍摄的。生动的画面不年代久远而模糊,我们看到:一个、坚毅、沉着的背影在简易的茅棚战地医院给八路军伤员动手术,在不远处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杀。手术台的棚顶被炮火的气浪震得乱动,大家都劝白求恩隐蔽。他说:“前线的战士能不能空袭而停止作战?我们的战斗岗位就是手术台,一定要坚守阵地。”白求恩还说过:“我们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们……我决心和中国并肩战斗,直到抗战最后胜利。我们努力奋斗的主义,是不分民族也没有国界的。”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读来仍令人感动,肃然起敬。
白求恩大夫对业务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抗日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战士,使他们重返杀敌战场。在今天华北大地上耸立座一尊雕像,就是广大中民对他扶死救伤的崇高医德的永恒纪念。他不仅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还是位勤于写作,文笔优美,浪漫冷峻的散文家。他在敌后根据地写就的散文,逝世后被人们收集整理,竟然有十几本之多;他还擅长写小说,发表的有数十篇;他还此文来源于网好摄影,它是带着照相机和胶卷到延安,到晋察冀,到抗日战场。他通过发表作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顽强地坚持抗战,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的生存艰苦奋战。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把照相机留给八路军战地摄影记者,让它发挥更大地作用,向武器一样同日本法西斯作战,把敌人消灭掉。
一个人的此文来源于网好如此广泛,他多才多艺的水平怎不使人由衷佩服。白求恩有血有肉的真实一面活生生的摆在我们的。
篇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需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个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一下就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喇叭花马上变蓝,然后把喇叭花放进醋里,喇叭花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可以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时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时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七)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导入,又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须预演模拟,做到“万无一失”。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质量;复述;对比;直观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意识的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而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以积极地学习态度走进语文课堂,成为阅读活动中的主人。
一、文本复述,保护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文本复述活动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一种有效活动,而且该活动能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对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将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复述:一来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二来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更为了保护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反复的阅读之后,我给学生搭建了“文本复述”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对文本中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给课堂注入生机,而且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复述活动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对比阅读,提高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对比阅读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视野的拓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阅读时,我组织学生将《纪念白求恩》与《为人民服务》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革命人身上看到不同的和相同的精神。比如《纪念白求恩》中表达了抗战期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组织学生将有共同点的相关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
提高。
我们还可以将《背影》与《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等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儿篇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对比阅读活动的价值,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对比中找到阅读的
兴趣。
三、直观阅读,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直观阅读法是指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而且,对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功能,通过相关图片、视频等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例如在阅读《春》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春天的图片,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出直观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的走进文本,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又如在阅读《空城计》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能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真正感受到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篇4
【关键词】语文;理想人格;初中;影响
一、初中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意识薄弱
责任有三方面的内容:分内应做的事情;应承担的过失;承担责任的过程。学生分内应做的事情是完成学业,一切以学习为重,很多学生将学习看做一种外力加之于自己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就造成了学习不愿意学习,被动学习,不完成作业,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种行为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责任意识。另外,当老师因为学生的某个错误批评学生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这个问题的原因推给另外的同学,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却让别人承担这些责任,这也是责任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这两种情况在初中学生中是非常常见的,他们觉得那些我们认为的责任是他们的负担,所以他们想要的是丢弃而不是承担。
(二)远大目标难立
如果问小学生理想目标是什么,很多孩子的目标会让你赞叹,如果问高中生他们的目标是什么,至少有很多人认为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初中生没有了小学生那样的想象多了一层现实,有没有高中生那么明确的目标多了一份迷茫,加上初中是心理发展最为活跃的时候,所以很多初中生在这个时候表现的非常躁动,他们难以安下心来完成一件事情,并且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影响,他们大部分人对目标没有概念。因为高中并不像大学那样有吸引力,而看到一些不学习可以自由玩耍的同学就会按捺不住自己想要趋同的想法,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在学习与放弃中游走,远大的目标对他们来说竖立起来比较困难。
(三)坚定信念欠缺
信念是指导人前进的思想动力,拥有坚定的信念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会落实为追求更好的行为,但是,初中生缺少这种坚定地信念,自己刚刚确定的目标,下一分钟就有可能因为一件事情发生改变,他们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不知道“我身待明日,明日成蹉跎”的道理。他们存有的信念是随大流产生的,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去探究树立,所以这种信念也必然经不住任何考验,最终只能是失败的。
二、初中语文对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语文传递优良文化
语文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语,另一部分是文。语,就是语言,教导我们应该如何表述,对待不同的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场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而延伸,“语”也可以成为文章,文章是我们语言在某种载体上的体现,也是我们语言的一部分,所以语言教会我们慎重用词,表达得体,就像王力在《谈语言》中虽然他反对“故作姿态”,但是也提倡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不过前提就是一定要注意它的规范化。文,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很多人认为语文就是生活,我认为这种表达是正确的,语文就是将所有生活中积极的,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文字文章传递给我们,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生活。比如在《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就说明了最苦的就是对别人的责任没有完成,最乐的就是获得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告诉我们同学,生活中要有责任,这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当责任实现的时候也就是最快乐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多彩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二)语文提升学生情操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类型是多样的,有散文,记叙文,诗歌等,而且其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删选最后呈现出来的文章精华,学生通过学习阅读这些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审美是“美”,什么是“丑”。在《纪念白求恩》中,文章用那些“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的人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作出鲜明对比,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哪些贡献,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伴,自己去寻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平衡。将文章故事平铺直叙的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人生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三)语文培养远大理想
《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这点精神,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这点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语文教学带有很浓的情感色彩,可以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所以我们应该给学习讨论思考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他们认为的精神是对社会的责任也好,热爱工作的态度也好,帮助别人的精神也好,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他们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应该坚持的那点精神,那么最终他们都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们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定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并且成为他们难以改变的坚持。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尚不健全,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纠正,而语文作为一门充满情感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课程,其中那些精华的文章,浅显的道理必然会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好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考试周刊,2008(03).
篇5
关键词:语文 导入 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有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三、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五、演示实验导入法
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讲故事导入法
篇6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做一个这样的人。这次党校学习,由易老师讲课,让我感触很深。一位著名思想家曾说:“一个人最大的惶惑就是不明白自己受害、欢乐、工作、享受是为了什么。”确实如此,理想和信念就像一盏明灯,它会在黑暗中猛然燃亮,照亮你的前方。做人,我一生所追求的 是什么,我的信念是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党校学员,所追求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而一名党员所追求的是为****事业奋斗,但是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仅仅抱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到实处,然而漫长人生路,会遇到无数的具体的困难、琐事,不免想松懈,想放弃,这就需要信念,作为一名党员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为****事业奋斗,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
有三位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领导三个村子,凭着他们要对村庄贡献力量的信念,一年里其中一个村的建设已经卓有成效,还有两个村子也在迅速发展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饶景自己创业,利用网络,凭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文化素养痛击了外国**势力,维护了国家尊严。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同样在和平年代,拥有信念,就有可能做出一番事业。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今后会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这是一个普通的岗位,但却可以做出伟大的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培养着祖国的希望,强大着祖国的未来。也会有立志创业的,会有想当白领的,会有梦想作记者的,但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要抱有为****事业奋斗的信念,将此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做一行爱一行,具有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发光发热。人无完人,只抱有这样的信念是不够的,还需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会做人。为学,首先必须为人,为人,则要多看、多学、多思、多省。处处皆学问,从身边的人事中,从书本中,从网络中,从课堂中,有的是震撼心灵的感触,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处在好的环境中更是如此。我们要像海绵样善于吸取更全面的营养,让自己的精神海洋永不干涸。从正面学习,见贤思齐,从反面检讨,反省自我。多思考,多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对上级,对老师,对朋友是否都问心无愧,看到美好的一面,从心底里喜欢,看到黑暗的一面,深恶痛绝。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自省,放开眼界,陶冶性情,培养情操,让自己更坚定,更强韧,磨砺成一颗火种,无论在何处都能发光发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
篇7
审美教育,在育人成长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美,多方法地实际操作,寓教于陶冶情操,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联想、想象等产生体验、感受美,获得美的升华。审美教育源于文章的语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选编的课文是“为情而造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师应寻找教学与审美的最佳切入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
1 从具体可感的形象着手
通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让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感,发挥联想和想像,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如我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粗读这篇童话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皇帝的新装”是“看不见”的,“美丽的新装”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故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①课文第1段,用了几个否定句,它们有何作用?②这段文字说明了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下文有何作用?皇帝派称职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织布的情况,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越睁越大”,“诚实的官员”则是“看了又看”,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是称职,诚实的人吗?初中学生小学时曾学过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主人公小女孩在除夕之夜的街头卖火柴被活活冻饿致死的悲惨命运,洒下了同情的泪。上中学,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个有声有色,令人笑倒的故事,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起来了。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让学生抓住情节,捕捉形象,从具体可感的形象着手:①皇帝是怎样的人?②老大臣“诚实的官员”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创设问题,去诱导学生入情,去感知,是培养学生学会审美的第一过程。
2 从课文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着手
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地分析,对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感情。比如传统名篇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话赶趟儿……”,“树”怎么会“争先恐后”,“话”怎么会赶趟儿,这是拟人化的手法,写人对春光竞相开放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珍惜春光,奋进的人生态度。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中的“温晴”的天气给人以“暖和”与作者坚信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到来,把外在对自然的感受和内在对生活的向往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引起共鸣。从而对自然美的感受发展到对生活的热爱、向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 应该教会学生“美读”
“因读悟文”,“因读悟美”,去感知教材和获得作品美感,这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美读”。通过读,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形式的美,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比如美读传统名篇臧克家《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朗读时必须节奏明快,以示痛快的感情。而“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应该节奏缓慢、深沉,要读出“深情”的感觉来。“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要重读“烂得更早”,以达鄙视、憎恶之情;对“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读时,应该欣喜若狂,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读出情感,受感染而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德育在目的、价值上是一致性的
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用自己的思想、审美情趣投入到阅读中,才能引起共鸣,产生阅读的愉悦。如学习传统名篇的《纪念白求恩》中的“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既蕴有美的情感,又有着崇高的道德情感。学生在学了的《纪念白求恩》后,知道了一个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啊!
5 可从我国传统教育中吸取
篇8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仁人志士的情怀可以作为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备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第二,进行爱亲人、重友谊的教育。课文中不少篇幅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语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如《游子吟》、《背影》、《散步》等文中所洋溢的母子、父子、祖孙三代间的浓浓亲情,会深深打动学生,这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联系自身,想想他们的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以及他们平时对父母的态度,说说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在反思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学会珍惜,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亲情。
第三,进行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培养道德情操可以借鉴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如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传统的名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更要发挥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如《烈火中永生》、《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中的主人公。教学时应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分析他们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篇9
关键词:语文;人文素养;教材;课外资料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就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工作中,我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运用教材、课外资料,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
1.优秀的文化传统
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貌美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英勇善战,她的故事有浓郁的中国情调。我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木兰有英勇无畏的胆量,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情。《伤仲永》中的启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的人;《敕勒歌》表现了祖国美好的景色;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情操。从这些作品中,学生们也可以体会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曹刿论战》中的深邃思想;《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中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感受,都是祖先留下的人文遗产,用它们来滋养我们祖国的花朵,他们定会健康成长。
2.灿烂的现代文化
《周庄水韵》《巴东三峡》《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赞美了祖国秀美的自然风光;《山中避雨》中音乐的感染力,《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孔乙己》的悲剧,《故乡》中的凄凉与希望等,无不丰富着孩子们的情感。
二、紧扣本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临太行,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怀药之乡”和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是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中国十大休闲旅游县。在此诞生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卜子夏、三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懿、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等历史名人。这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以及古温国遗址、司马故里、子夏故居等众多人文景观。温县还是山药、地黄、、牛膝等“四大怀药”的正宗产地,特别是“铁棍山药”功效独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丰厚的当地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经过我在教学中反复运用这些材料,同学们感到无比自豪。
三、紧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中华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的,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
1.爱国忧国精神
在“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识熏陶之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近代的朱自清教授一身重病,不愿领取外国人的一粒救济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2.勤劳勇敢精神
中国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代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
3.团结与集体精神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主张以和为贵。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
4.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厚德载物、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
5.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6.科学与学习精神
篇10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情境就是教师用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背景,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的重要作用,更告诉我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实效的理想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激荡的心情还没有恢复平静,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中。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导入新课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例如:上《小巷深处》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母亲》。当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学生们不约而同都跟唱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像火炬一样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因此,教师创设导入新课的教学情境,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心向,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能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初中生心理特点之一是好奇心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中,形成浓厚的教学气氛。例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请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答案: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再请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白求恩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很快肯定值得我们学习,并畅所欲言。这一情境的创设,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提问是一门艺术,创设情境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三、创设表演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表演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便利的平台。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利用多媒体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在视频上展现黑白色的孔乙己退场离去的背影。紧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心里有什么样的困惑与问题?”大多数学生立即提出:“这是谁?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面对这些问题,我大喜,因为这正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立即以组为单位,开始了解这个人物的生活背景、经历,深入研读课文,讨论探究其人物形象及导致其悲哀命运的社会制度――科举制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仔细研读、交流、讨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描述爬树时的一些动作、神态和心理,话音刚落,男同学就争先恐后地描述,他们七嘴八舌,描述得各不相同,但神情都是得意的。接着我问:“作者爬树是否和你们的心情也一样呢?”学生立即去文章中找作者爬高时的相关情节,并与之比较,随后你三言我两语地开始说相同点和不同点,说着说着就发现其“酸涩”的味道,“苦中带乐”的情感是他们与作者不同的,而这正是我想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