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5:3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必背古诗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必背古诗文

篇1

【关键词】功利性背诵;失衡;失真;失态;扭转尴尬局面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

当下,有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课改前,高中语文课程系统里,有一套六册读本,课本叠起来一尺多高,然而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翻过它们?课改后,新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选修课本以外,还配有一套精美的读本,可是它们都被束之高阁!是文章内容不好?不!所选文章堪称古今中外经典,短小精悍,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可谓雅俗共赏,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没有时间去读?也不!语文早读时间事实上足够,每周三个早自习,全期至少有50课时早读,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读一本读本应该说时间绰绰有余。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很简单,原来这些文章都没有考试(尤其是高考)的默写内容!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奇怪的现象在高中三年六期的早读中周期性的出现: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背诵已经劣迹斑斑!

一、古诗文背诵现状

(1)失衡。背诵的目的绝不尽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他美文背诵日渐冷落,对报刊杂志上的佳篇视而不见,对现实生活大事件充耳不闻。背诵、默写缺失应有活力,几近僵化,学生反感不得其法的背诵、默写,反感指令性的背诵、默写,致使“有文不读不背”的现象大行其道。这也是极佳的读本“藏之课桌”的直接原因。

(2)失真。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背诵”。功利性的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因为被考试所迫,学生不得不读背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背后很快就忘记;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实际上,强功利性的“假背诵”才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注脚。

(3)失态。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的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相比较而言,做选择题还有技巧,这样一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重要性就和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评价不可思议地联系起来。于是,高考必背古诗文的读、背、写俨然成了师生们的宝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写,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个“宝贝”得宠,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解决古诗文背诵现状的办法

篇2

下面先看看不同的书是如何解释的吧。

一、教材类

1 2002年到2010年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教材解释都是一样的;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

2 大学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语助词。

二、资料类

1 《高中文言文详注及赏析》只对句意进行了说明,而没有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一路上听着车子发出的“隐隐伺甸”的声响是何等的凄切啊。但从中我们还是能知道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是车声;何,何等。

2 《文言文全解王》的斛释:隐隐,甸甸,车行走之声;何,何等。

3 《今日中学生(增刊)(高中生必背古诗文诵凄)》的解释: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助词,即今“啊”字。

4 《敦材知识详解(语文)(上)》也是用句意的方式来表述的:车子发出的“隐隐甸甸”的声响是何等凄切啊。这也是赞同为车声。

5 《(高中卷)文言文》解释:隐隐,甸甸,车行走之声。何,语气助词,啊。

三、词典类

6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隐隐,车马声。该书没有对“甸甸”作解释。

7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则没有收录这两个词条。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承认这两个词是拟声词。存在分歧的地方,是车声,还是车马声。如果释为车声,为什么这些资料的解释有分歧?如果释为车马声,那么那个是车声,哪个是马声?抑或车马都同时发出这种声音。这都让人不明白,而细心的学生发现这种不明确的情况,心里就有点懵了。

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总的来说,应是缺乏生活经验和常识,没有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上面几种解释都承认一点。就是“隐隐”与“甸甸”都是拟声词。那么,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词到底是在仿拟什么声音,是车声,是马声,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管是什么声音,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粗通”。但对于个别喜欢钻研或钻牛角尖的学生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他们非得问个一二三来才罢休。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得好好研究一番的。

其实,说难也不难。只要有生活经验,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隐隐”是车声,一种隐隐约约的声音。“甸甸”是马声。一种细碎的而缓慢的马蹄声:如果硬要把“甸甸”也解释为车声,那就是车轮碾过碎石或土块的声音。

下面就分别来说明吧。

首先,“隐隐”是车声,一种隐隐约约的声音。它不可能是车轮与地面接触碾过或碾碎石块或土块发出的声音,那种声音应该是“啪啪啪”地响的。为什么呢?西汉时没有橡胶轮胎,那么马车就几乎是用木料做成的,木制车轮对地面的冲击没有缓冲,不大可能发出“隐隐”的声音。

那么可不可能是车轮轴心与车轴互相磨擦发出的声音呢?车轮轴心与车轴互相磨擦肯定会发出声音(当时不可能有滑轮),但这种声音是比较尖厉的,例如有一翻译就是这样的,“(车轮声响)咕噜咕噜”,尤其是车上坐着刘兰芝,抑或还有一个马车夫。当然,如果当时懂得技术,在车轮与车轴接触部位喷些水或油(这不可能是现代的油),以减小磨擦降低声音还是可以的。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减小磨擦降低噪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和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此刻呈现出的氛围有关。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吧。

刘兰芝被焦母所遣,乘车归家,此时心中自是悲伤。焦仲卿跟随在车后,心中是一千个舍不得一万个舍不得,但又无可奈何。两人一路均是默默无话。整个场景的气氛是寂静而显得悲伤。任何声音的存在都会破坏这种氛围,而如何来表现那种寂静,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呢?文学作品贯用的手法就是无声与有声互衬(即便有声也是细微的)。

这种例子古诗中是俯拾即是的,试举三例体会体会:(注意加线句子)

例1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例3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说准确点,“隐隐”之声应是马车木板或榫头受挤压而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嘈杂的环境条件下是不易听见的,只有坐在车内的人或是非常靠近马车的人才能听见。现代社会还发出这种声音的交通工具,除了那些原始的马车、架子车,就可能只有老旧的火车了。飞机是不可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不然早就出事故了。现在的动车和高铁是否是有这种声音,我还没有坐过这两种车,还不敢妄下结论。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前边三种车,在一个空旷的环境或夜晚,你可要好好地听一下。这样,你也就能知道“隐隐”之声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甸甸”是马蹄声,是一种细碎的声音。这种声音是钉了马掌的马蹄踏出来的,这是许多老百姓都熟悉的。什么时候给马钉马掌,为什么要给马钉马掌,随便上网一查都可以明白的,这里其实是用不着多说的。南方人见过马的不多,对马的了解也大多通过电影电视,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了,又为南方人了解马多提供了一条途径,特别是现在古装戏泛滥,使了解马蹄声显得更是容易了。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这个问题都是不难的。所以这个问题在此没有多说的必要了。

下面,回到对句子的意思理解上米。

把“隐隐”理解为车声,“甸甸”理解为马蹄声后,“何”理解为什么呢?是语助词“啊”还是副词“何等”呢?笔者认为理解为前者可能要好些。《广释词》就这样注释:“何”犹“啊”,语助,无义。

这样一来,“隐隐何甸甸”的句意就可以这样:马车“隐隐隐隐”摇啊,马蹄声“甸甸甸甸”碎啊。这样用细微的声音打破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不得不分离的空间环境的寂静,也同样能衬托当时两人的悲伤心情,尤其是不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为教师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于此,也不知读者诸君和语文界的同人会否同意我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 3

[2]高中文言文详注及赏析[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4

[3]文言文全解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7:86

[4]今日高中生(增刊)(高中生必背古诗文[M],成都:四川教育报刊社,2001:80

[5]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教材知识详解(语文)(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39

(6]文言文(高中卷)(全解一点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11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18

篇3

试卷在选材上仍然会在注意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突出时代的审美追求,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适当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下面就考试内容的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展望,并提出对策。

语文基础知识的辨识、积累和运用,各地命题时都较为重视。基础知识的辨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填空、病句辨识和修改等。字音侧重多音多义字和易混字的辨识;字形考查的重点是同音字;词语填空以双音合成实词为主,虚词为辅,主要考查词语运用时的搭配,涉及词语使用的范围、词义的轻重等知识;病句的辨识与修改包含教材所列的六种常见类型,但是更多侧重在较难辨识和修改的句式杂糅、句义不明、语序颠倒、重复累赘等方面。复习解答时应注意积累语病相关的语言标志,如有介词出现,是否成分残缺;有并列成分,是否搭配不当;有否定词语出现,是否肯定与否定颠倒。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部分,重点是古诗文原材料的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默写一直是各省市高考的必考题。命题形式往往有两类,一是限定选择,即把要求默写的句子分成两组,考生必须只选一组作答;二是任选指定数目的句子,即把要默写的句子分成若干小题,考生任意选择。考查的名句全部出自教材必背篇目,以取自高中必修教材的名句为主,但出自初中教材的名句在逐年增多。其中,古诗词最受青睐,一直是考点;文言散文也在必考范围内;先秦典籍逐渐升温,应特别重视。考查的难点为:同音异形易混字,如“三顾频烦天下计”(天津卷)中的“烦”易写成“繁”;容易写漏的虚词,如“贤者能勿丧耳”(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耳”;生僻难写字,如湖北卷的“休说鲈鱼堪脍”。复习时应做到认真细致,诗文兼顾,默写时书写准确无误,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等情况。

语言实际运用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它往往与阅读、知识、文体的考查相结合,如让概括要点,提炼中心,筛选信息,运用修辞仿写、拟写某种文字,要求进行图文转换等。试题呈现出实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常有新的题型出现,具体题型如拟写标语、广告、颁奖词,概括人物形象,写人物对话,文言名句解读等。解答这类题,应建立话题意识和语境意识,即每一道题的内容都会围绕一个话题,要加以明确;而语言的表达都限制在规定的语境之中,脱离语境表达就失去规范。复习训练时要重视审题,把握题意,根据要求准确作答。

第二部分阅读包括古诗鉴赏、论述文或实用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鉴赏多数是一首诗词的鉴赏,少数地区有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技巧。复习时要注意使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如诗歌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常见意象等。训练时要从真题入手,找规律、找技巧、找要点、找模式,如表达技巧类的试题,解答时需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诗句说出这个手法的内容;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效果;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论述文和实用文的考查,材料选择突出四个关注: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地域特点及文化特点、关注文化反思、关注日常生活。因此在复习阶段要精选时代性、文化性、生活性强的试题材料。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解答时要注意解决读题审题不准、关键信息提取有误、思想缺乏深刻性、提炼表达不精炼四大问题,提高解答的准确率。

文学类文本考查以散文为重点,小小说篇目逐年增加,名家作品特别是本土作品引人注目,怀旧文章以及表达对自然敬畏的作品日益彰显。选文的地域观念越来越强。考查面广,但重点也突出,着重在作品信息筛选、关键词句、作品结构、技巧和中心主题、意蕴情感的理解把握及想象推理等能力的考查。要在专题复习、查缺补漏的基础上,注意掌握“四字”解决方案:“理”——通读全文、理清结构,“定”——审读题目、确定区间,“提”——精读语段、提取关键,“组”——再读题干、重组答案。

作文占了总分的五分之二左右,是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近两年主打题型是“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新材料作文。其命题材料主要有三类:一是故事类,又可分现实故事类,如重庆卷——工人与保安;寓言故事类,如天津卷——两条鱼。二是言论类,又可分看法类言论,如福建卷——冯骥才的观点;诗文类言论,如江苏卷——孟郊、艾青、罗曼·罗兰的诗文。三是图文类,如湖南卷——双手。新材料作文具有相对公平、安全的优势,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

作文命题内容的走向是高扬主流价值观,侧重在精神的重建、责任的担当、信念的坚守、民族的复兴。针对的是当代中学生的三个时代病:“贫血”——缺少真情;“缺钙”——缺理想和斗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没有独立思想。在能力上作文题考查理性思辨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剖析、挖掘和延伸:理清逻辑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展开多维发散、突破思维定势。因此复习时除了强化审题、立意、构思等能力外,还要磨砺自己的穿透力——看事物要能“普遍联系”,看现象要能“由表及里”,看问题要能“寻因探果”;思辨力——剖析问题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多维观照的思路、科学发展的理念;逻辑力——探究事理要能理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某种“必然”。

以上是语文高考试卷三方面内容的梳理。在复习冲刺阶段,首先应当强化自己的三个意识:一是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明白考什么,才能明白怎么复习,课程标准和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但是目标需要具体化,最现实的参照就是前两年的本地区的高考试题,冲刺时应当减化内容,瞄准考点,集中火力;二是自主意识,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同学应该在老师统一安排之下,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准薄弱环节,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弥补缺陷,发展优长;三是效率意识,要使自己的训练价值最大化,练一类、会一类、熟一类、迁移一类。

篇4

务实团队 示发展之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学校要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杨改莲校长始终用“做一个优秀的领跑者和服务者”要求自己: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应该“行动至上”。学校的发展是靠做,而不是靠说。

正是杨校长对工作的执著、实干,使得这位“领跑人”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领跑人”的心智在创新中得到展现,“领跑人”的人生价值在实干中得到体现。也正是在她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许昌市一中的创建名校之路写满了“实干”二字。

实干,也是许昌市一中整个师资团队的真实写照。

许昌市一中的独特之处,就是有一支非常敬业、非常有能力、非常有办法的教育团队。这也是杨改莲校长引以为豪的地方。

学校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为促进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学校实行教研组长领导下年级各科组长负责制,同一个学科内部“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模式、统一点评”,以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反思到位。

为树立教书育人的优秀典型,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许昌市一中还建立了首席班主任评选制度。去年,学校评出了首届三名首席班主任。今年,学校将把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除首席班主任外,还将评出首席学科教师、模范班主任和模范教职工。

许昌市一中在务实中打造出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让学校成为上下联动的有机整体,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高效课堂 示改革之范

课堂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主战场,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许昌市一中围绕建设“质量一中”的工作目标,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和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扎实开展“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进一步加强教师备课和教研组活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立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四环节高校课堂模式,即“预习展示――质疑探究――点拨提升――评价反思”,将45分钟内老师传授的知识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最大化。

模式只是一个框架,有模式并不意味着唯模式。在许昌市一中,虽然每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有“预习展示――质疑探究――点拨提升――评价反思”四个环节,但四个环节如何体现却因人而异。

许昌市一中向课堂要效益,扎实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作为一所始建于1948年的老学校,在市直中学中招考试中,许昌市一中已连续6年夺冠。特别是2011年,该校共有10名学生进入市直前10名,32名学生突破600分大关,232名学生被省示范性高中正式录取,252名学生达到优秀生分数线524分的标准,占市区优秀率的33%。

此外,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通过教研活动、学术研讨、互帮互助等形式,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质量,抓好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教法学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搭建教研平台,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阔教师视野。

精细化管理 示质量之范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许昌市一中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将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形成全面、全程、全员管理体系。

从2009年起,该校便形成了“科学精细化管理,创新科研型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办好示范性学校”的办学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管理第一、质量第一、素质第一”的办学目标,全面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工作,抓管理、抓质量、创名校。“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校从细化、量化、具体化、即时化、常规化这“五化”入手,将学校的执行力提升推向新的高度。

据介绍,在“五化”的要求之下,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执行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每项工作、每个工作时间段、每个工作环节执行、督察、反馈、评估到位。在该校出台的《许昌市第一中学关于加强学校执行力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上,记者看到,该校将8个执行组的工作进行了细化,每个执行组的工作任务都进行了量化,并保证各项工作具体化、即时化、常规化。以杨改莲负责的第一执行组为例,该组被称为“结果点评反馈组”,其职责已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把学校的日常工作、重点工作、市教育局及上级部门分配的有关工作,科学规范地分配到每个执行组,并提出明确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要求每天9时到10时对各执行组前一天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执行人员及时将检查结果报送杨改莲校长审核点评,并将点评的情况公布在点评栏内……

该校树立全校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分工、分包不分家,各执行组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紧密合作、相互支持,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在今年3月举行的许昌市“人民满意学校”创建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代表对许昌市一中的执行力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化立校 示育人之范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愉悦、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人”。一句话: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

人文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实质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以全体师生的愉快生活、全体同学的进步与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昌市一中大力创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校风纯正、质量上乘,师生精神面貌好的文化环境,努力打造“人文一中”。学校注重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此外,还开展民族英雄事迹展示和科技名人及科技成就展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的情感。

近年来,许昌市一中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荣获“河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佳学校”称号。学校实施校园文化战略,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渗透,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培养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除了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外,增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读本,充实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通过诵读、熟背经典文章,开发智力、培养健全人格、规范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中学生兴趣广泛,适当引导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为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兴办了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各个兴趣小组和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使得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

其实在杨校长眼中,一所名校,所注重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学业成绩,更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许昌市一中,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学会做人,第二件事才是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