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传祥范文

时间:2023-03-27 17: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传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负才气,精悍甚自好,绍定五年进士,累通判平江府,以臣僚言罢。起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以监察卿史胡泓言罢。起知高邮军,制置使丘崇又论罢。起知安庆府、知黄州,迁淮西提点刑狱兼知黄州。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旧职。

开庆元年,涪州危,又命士璧往援,北兵夫江为营,长数十里,阻舟师不能进至浮桥。时朝廷自扬州移贾似道以枢密使宣抚六路,进驻峡州,檄士璧以军事付吕文德,士璧不从,以计断桥奏捷,具言方略。未几,文德亦以捷闻。士璧还峡州,方怀倾夺之疑,寻辟为宣抚司参议官,迁湖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顷之,升湖南制置副使。大元将兀良合台兵自交址北还,前锋至城下,攻围急,士璧极力守御,闻后队且至,遣王铺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事闻,赐金带,令服系,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余依旧职。

似道入相,疾其功,非独不加赏,反讽监察御史陈寅、侍御史孙附风一再劾罢之,送漳州居住。又稽守城时所用金谷,逮至行部责偿。幕属方元善者,极意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安而征之。其后元善改知吉水县,俄归得狂疾,常呼士璧。时辅佑亦远谪,及文天样起兵召辅佑于谪所,则死矣。德祜元年三月,诏追复元官,仍还从官恩数,立庙潭州,明年正月,太府卿柳岳乞录用其子孙,诏从之。(选自《宋史·向士璧传》,略有删节)

译文:

向士璧字君玉,是常州人。恃才负气,精明强悍,很是洁身自好,绍定五年考中进士,不断升官至平江府通判,因为臣僚弹劾免职。后起用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因为监察御史胡泓弹劾而免职。起用为高邮知军,制置使丘崇又奏论将他免职。起用为安庆府知府、黄州知州,迁任淮西提点刑狱兼黄州知州。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令向士璧前往支援,多次建立奇功。皇帝也对众位大臣说:“向士璧不等朝命,就进军归州,并且捐出家财百万来供给军费,他的精神值得嘉奖。”升任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担任旧职。

篇3

开天,女娲造人。炎黄祖先们就开始了征服自然的征程,祖先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从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到创造一个个人类文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大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而这些,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集国家文化和艺术特征为一体的大学――中华之学。

季羡林老先生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种地域的文化和五十六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大国学’的范围内。”季老的“大国学”观,对促成当下的民族文化融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自孔老夫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都给后人传达了如何学习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就是在人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宋明之理学,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怎不叫人感慨。理学大师朱熹在探讨知行关系时说:“知之俞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从而在认识领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发。

每个学派的发展,都需要经过“盛而衰,衰而盛”的循环过程,就好比经学之发展,在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先秦古籍丢失后,在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经学又盛极一时了。如今,是世界文化大碰撞和大融合时代,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来袭时,我们是否能够抵挡住,是否能让国人继续受国学的熏陶,而非追随“洋节”的脚步。如今,金钱、权力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寻求一份宁静,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过去久唱不衰的《霸王别姬》,过去受人敬仰的角儿,经过世界文化的洗礼,也只留下破败的戏服唱台,惹得一身铜绿。

篇4

古今中医学家对于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论述基本上是客观实际的,与西医学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因认识有某些类似之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以肺部感染为主因的“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与以变态反应(过敏)性为主因的“小儿支气管哮喘”加以区分,从而在临床表现上以多痰多咳的“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与少痰少咳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未予区分。因此,将两个不同哮喘病的主要病因概属为“痰”是值得商榷的。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作虽在肺,其实以肾虚为其根本,即“肾不纳气,气不归根”,紧紧把握“肾为气之根”和解决“肾不纳气”这个关键,用补肾疗法防治本病,其显效率颇高。临床体会“发时治肺”和以“攻邪为主”的原则,对于本病病程短和症状轻者可以收效,至于病程长而症状重以及持续性哮喘患儿疗效多不理想。冯老从多年临床工作中摸索出“标本同治,宣、降、纳并举”的治疗原则,在平喘疗效上虽不及西药快,但持久性则较强,还可以缩短补肾疗程收到远期疗效。小儿肾虚多系先天性的,与成人人为的肾气损伤和久病伤肾(小儿亦有久病伤肾)有所不同;支气管哮喘由肾虚不能抗御外邪而发病,与慢性支气管炎病变在肺,久咳伤肾有所不同;支气管哮喘是气的宣、降、纳失常为主,与哮喘性支气管炎以感染且痰多的邪实为主有所不同。支气管哮喘标病与本因处于相等的情况,故宜标本同治。

至于小儿肾虚的症状确不如成人明显,较大的儿童可有腰酸,脚软,下肢畏寒,夜尿多等肾虚症状;仔细望诊亦可查见方头,肋缘外翻,或身体矮小,或头发稀少色黄少华等肾虚迹象;若重审脉象,往往重按无力。冯老认为,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对那些虽无法诊察出肾虚症状的小儿,只要是反复持续性哮喘,便是肾虚不纳气所致,同样运用上述的治法,亦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温柔补肾,燮理阴阳 补肾之剂用温柔补肾法而略偏温,旨在增益肾元阳气而发挥其“纳气”的功用。选药以温和而不刚热之品,如胡桃仁之甘温、巴戟之微温,以及补骨脂、羊藿温而不燥等;对于附片之大辛大温一般不用,或偶尔一用仍需配伍熟地、淮山药等具有滋补之性以制其刚热。至于第三阶段的补肾法,即偏阳虚者亦应兼顾肾阴的温柔法,自始至终遵守补阳不损阴的原则。因肾之精气,肾阴肾阳相互依存,肾之是化生肾之阳气的物质基础(精化气),肾之阳气是产生的内在动力(气生精)。支气管哮喘虽关系肾不纳气,如只着眼肾气为阳的一面,而忽视的一面,是不能调和阴阳于平衡而达到治愈目的。

本病往往夜间发作较多,因此,在给药的次数上规定每日分早、中、晚和睡前4次服药为宜,特别要强调晚上临睡前给药,对于控制发作、减轻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麻黄合葶苈子,平喘效彰 祛邪平喘,冯老临床每善用葶苈子、麻黄。选用麻黄是取其宣肺平喘,肺寒者则亦取其散寒之用,对部分患儿有使汗出增多的不良反应,配伍白术可使汗出减少,但多数患儿不显汗多。苏子、葶苈子是降气平喘的有效药物,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药是大泻肺气的峻猛之品,特别是苦葶苈不能轻易使用,或者只宜小剂量,或者需配伍大枣同用。

小儿支气管哮喘在急性发病时,虽有外邪与痰的标实证,同时存在肾气不足的本虚证,形成上实下虚的病机,权衡标本均等,故在发病时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调气,宣、降、纳并举。间歇期多属虚证,宜补肾元以治其根本。在发病时分感热,感寒,进行辨证施治。间歇期分两个阶段以不同方法补肾。

肺热肾虚证

除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的症状外而兼见发热或发热已退,口渴,痰稠,唇红,咽喉红肿,舌质正常或红、苔黄薄或白,脉滑数无力。或见方头,肋缘外翻;或身体矮小;或发稀,发黄少泽;或下肢痿软。治宜宣肺豁痰,清热平喘,补肾纳气。用一号平喘汤。处方:麻黄、杏仁、银花、连翘、女贞叶、苏子、苦葶苈、地龙、胡桃、羊藿、补骨脂、葫芦巴、甘草。

热未尽者加生石膏;汗多者加白术;咳稍多加冬花、枇杷叶;胸闷加旋覆花;病程长者,酌选巴戟天、冬虫夏草、山药、熟地等。

例1患者,男,8岁。因持续哮喘20天,于1973年9月10日来就诊。患儿自幼患哮喘,每因气候变化受寒热而发,本年8月20日因发高热后,每晚哮喘大发作,气急痰鸣,张口抬肩,嘴唇发绀,不能平卧。该厂职工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注射庆大霉素,口服氨茶碱、非那根、强地松、四环素3周,又服中药9剂,哮喘仍未得到控制,只能一时缓解,因而请冯老诊治。诸症如前,精神疲乏,下肢软弱,面色苍黄,舌质红、苔黄白相间,脉滑数无力。双肺满布哮鸣音,诊为哮喘,属肺热肾虚。治以宣肺豁痰,清热平喘,补肾纳气。处方:麻黄6g,杏仁6g,银花藤30g,连翘15g,苏子15g,苦葶苈15g,地龙9g,橘红皮9g,鲜女贞叶30g,胡桃4枚,补骨脂12g,葫芦巴12g,甘草3g。煎3次和匀,分4次服,1剂/日(煎药法和服法以下同)。嘱其停服西药。上方连服4剂,5天内仅发作2次,症状亦较前为轻,患儿可以入睡。

二诊(9月26日):咳嗽、浊涕、咽部充血,夜间多汗,此为痰除气畅而肺尚未得清,肾气仍虚,上方加淮山药30g。

三诊(9月29日):患儿于27日晚受凉,当晚哮喘又作1次而轻,伴发热(体温37.6℃),咳嗽加剧,鼻衄,双肺有干音,舌质红,咽部充血。仍以上方为基础,加重清热剂。更方如下:麻黄6g,杏仁6g,黄芩6g,银花藤30g,板蓝根21g,苏子15g,苦葶苈15g,鲜女贞叶30片,胡桃4枚,葫芦巴12g,瓜蒌皮12g,补骨脂12g,地龙9g,甘草3g。服上方3剂,哮喘5天未发。

四诊(10月3日):轻微咳嗽,吐黄稠痰,食少,汗多,咽部不红,舌质正常,苔微黄,此为肺经余热未尽。拟用:麻黄6g,甘草6g,银花藤30g,连翘15g,麦芽15g,苏子15g,苦葶苈15g,鲜女贞叶30片,胡桃4枚,葫芦巴12g,瓜蒌皮12g,补骨脂12g,地龙9g,白术9g。

五诊(10月8日):服上方3剂,哮喘一直未发,此肺热已清,标病得解。当日处以脾肾双补之方,嘱其连服10余剂,巩固疗效。随访7年,患儿哮喘一直未发。

肺寒肾虚

除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的症状外而口不渴,吐白色稀薄痰,唇色正常或偏淡,咽部不红,舌质淡或胖有齿印、苔白或腻,脉平或略缓无力。或见方头,肋缘外翻;或身体矮小;或面色苍白;或发稀,色黄少泽;或畏冷;或下肢软;或夜尿偏多。治宜辛温开肺,降逆祛痰,纳气平喘。用二号平喘汤。处方:麻黄、杏仁、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苦葶苈、白芥子、胡桃、补骨脂、葫芦巴、鹿角片、甘草。加减:痰不多者去半夏、茯苓。病程长者加羊霍、锁阳、制附片、熟地、山药等一二味。

例2患者,女,4岁。1973年11月7日初诊。反复哮喘3年加重1年,急性发作1天,患儿半岁时开始发生哮喘,嗣后每年秋季遇感冒即发,夜间尤甚,呼吸困难,喉间痰鸣,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嘴唇发绀,往往半夜就诊。既往曾用四环素、卡那霉素、强的松、氨茶碱、非那根等药,尚能暂时平息,近年来发作频繁,往往持续半月,间歇1周又发,以上药物效果不佳,急性发作时需注射肾上腺素可一时缓解,因而求治于中医。昨因气候骤冷受寒,当晚整夜哮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偶咳吐白色泡沫痰。查体:双肺满布哮鸣音,舌质正常,苔白,面色灰暗,精神欠佳,可见方头,肋缘外翻,四肢欠温,脉滑无力。查血:白细胞8.25×109/L,多核0.29,淋巴0.39,嗜酸性粒细胞0.32 。诊断:支气管哮喘。辨证:肺寒肾虚。治以辛温开肺,降逆祛痰,纳气平喘。处方:麻黄6g,杏仁6g,法半夏6g,橘红皮9g,茯苓9g,白芥子9g,地龙9g,苏子12g,补骨脂12g,苦葶苈12g,葫芦12g,鲜女贞叶20片,胡桃仁30g,甘草3g。煎3次和匀分4次服(以下同)。

二诊(11月10日):服上方3剂,哮喘减轻,昨晚只发1小时,偶而咳出黄稠痰。上方去白芥子,加黄芩6g,大枣15g。

三诊(11月13日):患儿下半夜仍轻度发喘,但已可入睡,咳嗽。昨日腹痛,泻稀大便5次。上方去大枣、补骨脂,加广木香6g,黄连叶12g,紫菀12g。

四诊(11月17日):服上方3剂,腹泻止,哮喘未发,微咳,白色痰。查血:白细胞7.65×109/L,多核0.43,淋巴0.41,嗜酸性粒细胞0.14,单核0.01。仍用13日方去广香、黄连,加山药15g。

五诊(11月23日):患儿自15日起,哮喘一直未发,不咳,精神好转,舌质痰,苔薄白。拟补脾肾治本以巩固疗效:党参9g,白术9g,橘红皮9g,法夏6g,胡桃仁30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甘草3g。嘱服数剂。

1974年3月随访,患儿4个多月来哮喘未发,平安过冬。查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均属正常。因不愿再服药,补肾法未予进行。随访观察半年哮喘一直未发。

1979年1月以受寒哮喘小发1次,服二号平喘汤1剂而哮平,尽3剂后改用补肾法:淮山药15g,茯苓9g,五味子6g,山萸肉6g,胡桃仁30g,羊藿10g,补骨脂10g,葫芦巴10g,熟地10g,枸杞子10g,锁阳10g。嘱服2周。至今哮喘未复发。

篇5

法国人素来以充沛的激情与梦想著称于世。巴黎,这座充满梦幻与想象力的城市,拥有将梦想化为现实的一切资本。在1855-1937这80余年时间里,巴黎承办了6次定义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世博会,世博会也成为了巴黎众多城市名片中最显赫的一张。巴黎,法兰西之心。更是雪铁龙精神创生之地。

开启汽车工业新纪元

1922年,雪铁龙汽车公司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让人驾驶喷气式飞机,在巴黎的天空上书写了长达5公里的巨型“Citroen”字样作为当年巴黎车展的宣传广告。1925年,雪铁龙更是以一种大胆却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在巴黎的夜空,更在世博会历史上,留下了美妙的一笔――用250000个电灯点亮当时工业革命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并让美妙的灯光一直闪耀到了1934年。

这一切的起源,便是想象力与实现梦想的勇气。正因如此,雪铁龙才具有将当时的法国变为全欧洲汽车工业心脏的能力,从而开启了欧洲汽车工业的新纪元。

定义未来的,不是时间,而是想象力

安德烈・雪铁龙创立了雪铁龙品牌,并赋予了这个品牌独特的哲学――雪铁龙的传统是创新。换句话来说,一如法国文化中层出不穷的艺术流派,雪铁龙不止是与时俱进的,更是超越时代的!正因如此,雪铁龙才与定义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世博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近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段时间出现的科技,更为今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的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布鲁塞尔承办的世博会,既是战后人类对自身所为进行的总结,也是向全世界展示未来与希望的殿堂,原子结构的世博会主会馆便是科技飞速发展的象征之一。

正是在这个年代,雪铁龙开始着手研制全新的气液悬挂技术。这在当时绝对是闻所未闻,甚至无法想象的。1955年。足以载入史册的雪铁龙经典车型DS问世。因为与法语中“女神”读音相近,DS被人们奉为了汽车中的“女神”。当年,雪铁龙DS以前卫大胆的造型和尖端的技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焦点。人们对DS的线条和技术赞叹不已,仿佛是看到了宇宙飞船。雪铁龙再次用富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想象力,为人们勾勒出了新的蓝图。在雪铁龙眼中,定义未来的不是时间,而是想象力。

演绎东方传奇,从1931到2010

1931年,雪铁龙车队用10个月的时间,翻过喜马拉雅山,横越戈壁。最终抵达北京,这次神奇的“东方之旅’堪称汽车发展史上最大胆最艰险的一次远征,而用生命铸就的神话注定将于新世纪被再度续写。在镁光灯此起彼伏的闪烁中。雪铁龙全新概念车Metrlis亮相2010上海世博会,巨大的体量、雄伟的身姿、流动的线条、迷人的细节。自内而外的优雅气息,使这个被冠以“大都会”之名的魅力图腾不仅成为本次世博会法国国家馆的煊赫主旨,更穿越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再次凭借灵感和力量谱写出东西呼应的华丽篇章。

从这一次到每一次。在雪铁龙的生命里,从不缺乏关于东方的神秘传奇。

篇6

[关键词]时效性;互联网;微博;传统新闻;传播模式

微博属于新型信息传播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用户不仅能够在平台上对各种信息进行,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点评,新闻时效性以及互动性较强,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但其却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新闻传播也因此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为明确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影响,业内人士首先应对微博及其新闻传播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一、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实时信息传播与分享的社交平台。该平台主要以用户进行信息获取、分享以及传播为主,而其关注机制主要分为双向以及单向两种,随意性相对较为明显。上世纪初,微博这一概念开始诞生。微博形式相对较为简约,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媒介之一,用户能够在平台上分享信息,并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就信息进行讨论。这一平台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以及原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该平台自2007年进入到中国后,正在迅速崛起,像新浪微博以及腾讯微博等平台的发展情况都极为理想。其中新浪微博更是云集了大批知名媒体以及各界名人,在我国新闻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随着民众对于微博运用的不断深入,微博存在的优势与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二、微博新闻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通过对微博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平台拥有普通性这一特征,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身边信息或重要新闻上传到微博平台之上,且其他人员可以随心对信息进行点评。每一位用户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且信息传播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受时间以及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这也是微博便捷性的一种体现。同时由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信息传播,而民众也能够及时对新闻内容进行点评,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转发,这样就会直接增加新闻的传播范围,且时效性也相对较强,这也是微博较之传统新闻最为明显的优势。

(二)不足

虽然微博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信息真实性方面。由于微博门槛相对较低,用户身份并不会受到过多局限,这就会增加微博信息的风险因素,一旦信息传播者别有目的,故意在微博平台中传播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就容易对民众产生误导作用,严重者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由于部分微博平台仍然对信息字数进行着限制,这就可能会使信息因为表述不完整而出现理解歧义,会对信息真实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直接影响。

三、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微博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积极影响

1.强化民众认同感通过微博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更加符合受众接受方式,能够有效激发起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兴趣,且这种新闻传播方式与民众的生活也更加贴近,可以让民众产生与之互动的乐趣,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民众对于新闻的认同程度。同时由于微博新闻往往发生于生活之中,能够代表民众实际生活,能够反映出民众的真实声音,这样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号召力,保证新闻在社会中的公信力。2.优化民众体验感传统新闻传播更加倾向于灌输式传播模式,新闻多会以主持人播报以及文字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这种传播方式也能达到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的效果,但受众接受却过于被动,且很少能够有机会就新闻信息产生互动。这种单向性的新闻传播方式很难满足民众对于传播的需要,而微博较强的交流作用,受众可以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随时就新闻内容与其他民众一起进行交流,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直观表述出来,并通过点赞等形式对自身态度进行表明,会使民众获得更加理想的体验。3.增强新闻传播时效性传统新闻都是由新闻人进行收集与撰写的,这样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却很容易会延误新闻发表时间。微博传播却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使用微博进行新闻传播时,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拿起自己的移动设备,成为一名“记者”对新闻进行记录,保证任何新闻消息都能在发生的第一时间被及时报道出来,且可以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的形式直接对新闻实情进行呈现,能够真正做到“实时报道”。

(二)消极影响

1.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综合性新闻以及专业性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内容,这两项报道方式通常都会经过很信息收集与剪辑等多道工序,按照上文所述,微博新闻信息传播极为及时,所以同一新闻可能会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进行播报,这就会增加民众对于微博的依赖程度,会逐渐转变自己的新闻阅读方式,对传统媒体产生直接冲击,这也是传统媒体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内容。2.对新闻交流模式的冲击正如上文阐述,微博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传统单向性的播报方式已经打破,而这种传播方式也更加受广大民众认可,这就会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可喜的是,目前传统媒体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已开始采取了多样化应对方式,而传统媒体的这种转型,也势必会为国内新闻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四、传统新闻传播的应对方式

(一)充分发挥传统新闻传播优势

微博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具有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而这也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突破口,传统媒体应对微博不足之处进行详细分析,并将自身传播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要在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将自身专业优势充分运用起来,对新闻信息内容真实性进行仔细排查,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切实提升新闻传播者在社会中的权威。同时传统媒体还应利用微博字数限制的问题,对新闻进行更加详细的报道,使民众能够了解到整件事件的来龙去脉,使其可以真正对新闻信息进行解读,有效解决微博传播表象化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等方面的问题,保证自身舆论形势制造功能以及舆论导向功能都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通过微博品牌进行市场营销

传播媒体应正视微博等新型媒体对于自身的冲击,要对自身进行全面分析,按照扬长避短原则对自身不足进行弥补,并要将自身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保证其自身具有的优势能够与微博媒体有效结合在一起,保证两种传播模式能够有效互补,真正将传统新闻的专业性以及全面性与微博具有的无限性传播以及实时性传播有效结合在一起,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使传统新闻传播能够重新获得生机。例如“新北方”这一节目就开通了微博等多项互动方式,主持人在对新闻播报的同时,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及时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新闻播报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民众也可以将身边发生的新闻通过平台传递给栏目组,以增加新闻播报的全面性以及及时性。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新闻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主持人可以通过微博在线与受众就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保证节目形式的新颖性,确保各项新闻信息能够第一时间被群众所熟知。传统新闻工作者应从该节目中受到借鉴,加大对微博这一途径的利用力度,广大传统新闻媒体记者,也应以实名制的方式申请微博账号,通过对传统媒体优势的发挥,在微博中大量高质新闻,使网络媒体能够在这些新闻的影响下走向正确的舆论方向,从而担负起一名新闻人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此外新闻制作人员还应按照微博传播特点,使传统形式的新闻能够在微博上进行传播,从而利用微博品牌效应进行新闻营销,切实对传统新闻传播途径进行拓展,使传统新闻,能够与网络时代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开辟出适合传统新闻发展的新方式方法。

(三)创建新型沟通渠道,增强新闻互动性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不足之处就在于缺乏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所以为了提高民众参与热度,传统新闻也应作出适当改变,要打破原有单向式的传播方式,在保证新闻权威性的前提下创新新闻传播方式,要建立起新型沟通渠道,与民众之间进行必要的互动。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口碑,建立起具有互动性的微博账号,使民众能够真正参与到新闻讨论之中,并能够在互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利用群众效应来对新闻进行传播,以达到切实拓展新闻传播力度与深度的目标。现代中国微博市场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一些体制尚未成熟,但却拥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所以传统媒体要改变自己高姿态的观念,大力对微博推广途径进行研究,以确保能够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通过微博信息源合理引导舆论

新闻的本意就是要对民生民情进行反映,要能够通过自身能量对民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为社会和谐性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而微博是民众最直观的观念表达场所,所以传统媒体应利用微博这一特点,加大对微博用户多样化优势的利用,合理对这种新闻资源进行开发,使传统新闻能够在微博上进行科学传播,并能够对舆论动向进行及时掌握。各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在微博上建立专门门户网站的方式,拓展自身的新闻收集渠道,以保证自身新闻线索的获取质量。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在新浪微博中太皮了自身的官方微博,在微博之中,中央电视台不仅能够对新闻进行转播以及直播,同时还会邀请观众参与到互动之中,并会通过民众对于新闻的点评来明确舆论方向,从而做出相应的引导。像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中对神十一载人飞船发射情况进行了现场直播,使很多手机以及网络用户,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了这一盛况,这样不仅扩大了新闻的宣传渠道,同时之间场直播这种新颖直观的新闻传播方式,也更容易获得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众的认可,会直接增加他们对于这一盛况的关注度,从而通过该新闻切实增强民众的国家自豪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国富民强的作用与意义,进而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之中,以饱满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将新闻的社会价值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传统媒体要对网友评论进行足够重视,要将其中思维新颖、见解独到的评论有效利用起来,合理对后续报道内容进行调整与补充,保证新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合理对微博优势进行运用

传统新闻人应认识到微博的出现并不会对传统媒体发展产生遏制作用,反之,其能够帮助传统媒体进行转型,时期能够与市场以及时代保持一致,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传统媒体应借助微博对新闻线索进行收集,使社会民众都能成为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提供保证;一方面传统媒体应运用微博平台作为新闻传播途径,应建立媒体自身微博传播平台,定期对新闻内容进行更新,并构建受众互动平台,积极欢迎广大民众参与到互动之中,并应不定期举办互动抽奖活动,以增加民众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运用移动设备的便利性,对传统采编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进,减去不必要的采编环节,保证该项工作效率。

结束语

微博是时代新兴产物,其成为新闻传播重要途径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不应一味对微博等新型媒介进行排斥,而是应对微博这一概念进行全面性分析,并要对该模式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产生的积极以及消极影响进行深度研究,按照优劣互补原则,不断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保证新闻能够在新时代中得到高效传播,成功将新闻具有的价值与功能有效发挥出来,正确对民众的思想进行引领,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冰洁.自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媒介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共生关系[J].理论月刊,2015(6):68-71.

[2]杨梦丹.论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241-242.

[3]余秀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革新[J].新闻大学,2015(4):133-139.

[4]张野.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87.

[5]李宜璟.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6(24):86-87.

[6]刘璐迪.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7):24.

[7]孙涛.微博在新闻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和问题[J].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21-122.

篇7

绿色音箱?!

现在看到这对何氏出品不久的落地式音箱,脑袋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何氏还真做得出来!你见过绿色的音箱吗?这对音箱就是!音箱的型号是传奇(Legendary)TL-1,个子不高,箱型简洁,在何氏公司网站(省略)上,可以看到这一型号的音箱共有3种颜色的漆面:玫瑰红、黑、墨绿,在配色上可谓非常大胆,完全跳出了传统音箱外观非黑即原木色的框框,对于追求新颖时尚的用家来说吸引力非常大。眼前这对绿色的音箱箱体表面全部采用光可鉴人的钢琴漆,滑不留手,那种绿色因为刊物黑白印刷的关系恐不易得到真实反映,其实说是“墨绿色”并不太准确,而是象体育场内塑胶跑道的那种绿色,活泼新鲜之余也不失稳重。

TL-1的面板左右两条侧棱被修成圆弧形,有利于减少反射音波造成的绕射现象,保持音质的纯正无扰。背板上有一组接线柱和一只金属铭牌。面板上非常简洁,上方是一只直径约6.5英寸的单元;下方是一只大约为16cm×10cm的长方形开口,表面用黑色发泡海绵盖住。这只单元和这个长方形的开口,便是TL-1这只音箱的两处设计特点所在了!

挑战技术难题的全音域单元

遍观TL-1,箱体上便仅有这一只单元,仔细看来也并非共点同轴的设计,所以你只能这样推断:这是一只全音域发声的单元!没错,这便是何氏新开发出的全频发声单元,采用了6.5"铝质振盆、铝合金压铸24K镀金盆架、24K镀金锥形相位塞 、改性泡沫悬边、高顺性定心支片和S形的单元防护条,并且还结合使用何氏独特的3R低失真以及谐波重组技术。将单元从面板上取下也可以看到,单元后部采用了两只巨大的磁钢,其引出线也的确是直接与背板上的正负两只接线柱相连接,也就是说:TL-1这对音箱根本没有使用分频器!

别看这只单元其貌不扬,但是仔细想来却并不简单。能够完美还原20Hz~20kHz的单元,是音响界的多年梦想之一。其优势相较于多路分音的单元来讲,主要在于:一,全频段相位一致,不存在各频段相位分离需要校正的问题,因此,理论上来讲声音的结像、音场、空间感都会更优秀;二,无需配合分频器作频率分配,因此,没有让人头痛的分频网络设计的难题,也不会造成因分频器设计不良影响音质,并且直接由放大器驱动,效率也比较高;三,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省去了多单元多路分音安装的繁琐程序,简便而轻松。当然了,这些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分析,真的要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最主要的就是,在眼下的技术条件下,让同一个振膜材料同时还原20Hz和20kHz的声音是很难做到的,要还原好的低频,需要单元振膜面积大、质量较重、冲程长、承受功率大,而这些要求恰恰就是要还原好的高频所必须避免的。所以,要取一个两全之策同时又要保证尽量低的失真度和较高的音质,实在是难上加难。TL-1上面这只全频单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人充满期待。

追求完美的传输线箱体设计

再来看看TL-1面板下方的那只开口吧。熟悉世界名箱的朋友估计一看就知道,这是英国著名Hi-Fi音箱厂家PMC公司的招牌设计: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 )箱体。这种设计是为了改善低频的还原质量而设计的,实际上是常见的低音反射式箱体设计的一个变种。所谓“传输线”,也叫“迷宫式”箱体,是指在箱体内设计一条折叠的通道,让低音单元的背波传导到箱体外。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低音的音波自然延伸,避免受到较小听音空间的限制,使得低频的听感更为自然、深入、平衡和干净,低频与中频的衔接更平滑,使得小型、中型的音箱有大型音箱的低频规模。然而,传输线的箱体要设计好也并非易事,目前市场上比较成功的产品也就那么几种,原因在于:一是箱体通道的长度、前后开口的口径都需要经过精细计算,以配合低音单元的特性和想要达到的效果,而且制造装配难度也相当高;二是通道四壁必须放置适当的吸音和阻尼材料,避免空气在通道出口形成噪音,抑制箱体谐振,在调整上面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传输线设计做得好的(如PMC)有着非常优秀的音质,然而稍有不慎,有可能产生低频过多、速度偏慢的负面效果,所以全球的音箱厂家中,真正有能力在这上面做好的寥寥可数。如今,何氏公司也在TL-1中采用这种设计,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胆也很冒险的举动。

自然平和的优雅音质

何氏这对TL-1同时集中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全音域单元和传输线箱体设计,其声音表现究竟如何呢?下面就来看一看。试听时搭配了八达HD-22电子管HDCD播放机,功放在柯颂V6和斯巴克550电子管合并机间换用,线材是新德克产品。

煲箱约两天后正式开声,首先感觉的就是TL-1非常容易推动,功放上的音量旋钮不需要扭多大角度就可以发出足够大的声音,看来,不使用分频器的全音域单元首先让人感觉到了高灵敏度的优势,TL-1的推荐功率也惊人的小――仅只有8W而已,对于搭配输出功率不十分大的电子管放大器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对这只全音域单元,相信所有人关心的都是在TL-1的标称频段里的延伸度、自然感和音质表现。换用多种类型的唱片听了一遍下来,几乎没有感到高频段有什么缺失或是异样。高频段TL-1是比较温和的类型,你在它身上找不到那种纤毫毕现、延伸高远的感觉,表现很内敛,然而,音乐中所需要的高频表现它也能够完整地给你,象打击乐器、小提琴的拉弦都有着充足的能量感、穿透力和细节,对于一个6.5英寸的全频单元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从音色上讲,TL-1的高频段明显是比较偏暗调子的,基本没有什么染色,相当中性,在中等音量下聆听,有着很不错的听感和舒适度。当然,当以大音量播放时,全频单元不容易做好、目前难以与多路多单元系统相比的弱点就慢慢出现了:高频较为干、亮,估计是在承受大功率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所至。

中频段是对整体听感影响最大,也最让人关注的部分,这方面很明显何氏音响是下了大功夫去做的,实际听下来,浓郁、饱满、结像力强是最大的特征。解析力方面非常不错,弦乐器擦弦、管乐器的共鸣、歌手的喉部振动和唇齿摩擦都具有丰富而生动的细节。音色方面略呈怡人的暖调子,非常厚实有力,特别在欣赏男声和女中音的时候更有稳重迷人之感。结像上,人声非常稳定地聚焦在两只音箱平行线略偏后一点的位置上,极具实体感和定位,让人满意。

低频段,传输线的箱体设计显然产生了柔和、自然、延伸平滑的听感。从量感上来讲并不算非常多,论到下潜能力也不能算是特别深入,不过最让人喜欢的是其蓬松和富于弹性的表现,特别适合配器简单的轻音乐节目,例如爵士乐中的低音提琴演奏时,琴弦的质感相当强烈,速度感和力度也令人满意。当然了,由于是全频带单元,与高频段的情况有些类似,在大音量下播放大动态曲目的时候,你不能指望它能提供摧枯拉朽、磅礴宏大的气势和撼动整个房间的力道,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与中频的衔接上也会有一些不自然的感觉,所以还是建议在中等音量欣赏轻音乐为主。

篇8

[关键词]项目;项目管理;传统企业

项目管理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过去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项目已成为各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载体,项目管理己从传统的工程项目型企业扩展到包括制造企业在内的各种各样传统企业。采用专业化项目管理的企业,在新产品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等方面表现得更有效率。

一、传统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传统企业指的是除去那些纯项目型企业(建筑类、工程类等)之外的所有企业,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制造类企业都属于传统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通常被称为运作。一般企业的生产运作不具有项目的特征,但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竞争压力迫使传统制造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创新的过程就包含制造企业内部各种各样的一次性活动和任务,如技术改造、客户服务计划、新产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生产销售、新的投资策略的实施等。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逐渐具有了“项目”的特征,这些千差万别的一次性任务,都符合项目的特征,可以被当作项目进行管理。

1.单个产品的“项目化”

企业针对个性化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产品面向特定的目标市场,有着特定的盈利目标,同时所有的开发、生产、销售活动都必须受到资金、时间、人员等的预算限制,虽然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因为某个产品的衰退而停止,但就单个产品而言,从创意产生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单个产品的“项目化”特征越强,实施项目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2.供应链上的“项目组化”

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产品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都由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完成,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资源集中到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把业务流程中的其他任务通过协议或联盟交由关联的企业完成,共享市场和顾客,共享开发、制造和人力资源,这就形成了虚拟组织。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原属于一个企业内部再生产环节的各项活动分离,对承担其中部分活动的企业,如承担设计任务的企业可把一种产品的设计当作一个项目来经营,不同产品的设计就形成多个项目。持续产生的项目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不同企业的项目又因为同处于一个产品供应链中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业务流需要多项目管理

企业同时实施的项目总是多个甚至十几个。这些项目大致分为两类:创新项目与业务流程中的项目。一方面企业的创新活动永远不会停止,企业内部将不断涌现各种一次性任务;另一方面,企业的业务流程往往涉及多种产品,也不能中断。企业中同时运行的这些项目彼此间存在着一定共性,如技术解决方案的原理相同,使用的原材料相同,工期相同或用户相同等,把这些具有共性的项目进行分组,由一个项目经理对一组项目或多组项目实施管理,可以较少的资源成功管理多个项目。

4.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按项目进行管理成为一种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环境、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项目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加剧,频繁的信息反馈过程和内外干扰可能造成项目偏离目标,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只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项目活动,就有必要采用项目管理方法。一个分工很细的流程,若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确定不变的,那么其流程的结果也是确定的。因此,当流程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确定时,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为获得预期结果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与动态控制就尤为必要。

二、企业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但项目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因种种原因被迫中止的情况都屡见不鲜。为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有必要对企业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管理层缺乏对项目管理正确的认识

由于项目管理在我国开展的历史不长,一般只有几年的时间,许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虽具有较强的技术,易把握项目的技术方向,但不能有意识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对项目的管理采取经验指导与摸索的办法,因此项目进展中的种种困难难以克服,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以及风险难以把握,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项目管理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自身也有局限性。首先,项目管理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难题,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其次,项目管理容易形成各项目与企业组织各部门间职能的重复,内部作业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使管理流程变得更加复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冲突和矛盾是极其正常的;第三,项目管理除具有规范成熟的一套方法外,也强调用一切灵活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对这些理解不深,就会出现盲目开展活动、大量组建正式队伍、机械套用管理方法等导致问题复杂化并使成本急剧增加的后果。

2.项目需求理解和论证不充分

项目构成了企业全部的业务内容并决定着资源的分配,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什么项目都做,哪些项目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个决策非常重要。企业必须从长计议有选择地进行项目配置,实施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项目。其次,项目需求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义直接影响着开发阶段的各项计划以及风险。这里有几种情况:①企业应客户需要实行订单开发,但交付时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对完成的项目不满意;②企业开发新产品,在试制生产阶段始料不及地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产品或替代品,对项目造成重创;③处于虚拟组织产品供应链中的一系列项目,风险关联度很高,处于流程前端的项目风险会传导并逐渐扩大至后续流程中的各个项目。

3.管理手段和工具落后

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计划技术(CMP/PERT)以及资源费用曲线对项目进行计划控制的方法虽然非常有效,但工作量很大,若采用手工计算与编制,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效率低、成本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因素,如工期调整、材料供应、机械配合或生产要素的增减,发生范围变更、技术方案变更时,计划难以及时变更。虽然通用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己经在工程企业中得到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有大量企业仍采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管理项目,先进的管理手段未得到广泛应用。

4.组织结构调整不恰当

直线职能型结构对资源实行强有力控制,适合以内部项目为主的企业;项目型结构成本低效,但能生产非标准化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适合以外部客户项目为主的企业;矩阵式组织结构成本高效,对外部变化反映灵敏,但存在双重领导,权力的平衡非常重要,适合同时开展多个规模及复杂程度不同项目的企业。适宜的组织结构可以避免某些冲突的产生或降低冲突的强度,不适宜的组织结构则导致不注重客户、反应迟钝、工作程序和信息流程低效、项目组之间的竞争失控、项目过程失控等情况的发生5.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和程序没有及时变革

有些企业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如高层领导干预过多,担当了实际的项目经理角色,而任命的项目经理有名无实,被置于项目之外;从公司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缺乏知识技能的培训,公司内部找不到胜任项目经理的人选,同时也难以从外部招聘到合适人选;项目成员缺乏合作精神,即使一个简单的单件生产任务,推动起来也困难重重;不同项目组之间为争夺资源相互竞争,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某些企业制度如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6.项目实施过程控制不力

在企业项目管理中过程控制不力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在:(1)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才暴露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令原计划无法进行下去;(2)实际完成的工作与原进度比存在的偏差开始不引人注意,而当偏差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时,已经难以解决;(3)产品供应链中的项目直接受其上游环节项目进度的影响;(4)进展过程中项目人员要求增加预算,并且罗列详细的清单和理由证明增加预算的合理性。

三、提高传统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全面提高传统企业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改善其项目管理绩效,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调整认识和制定对策:

1.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项目管理

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而不仅对个别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实践而不是赶时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此应有开放的心态、改革的勇气和务实的态度。全面推行项目管理要求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接受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调整认识和工作态度,利用每一次项目活动实践项目管理理念,磨练项目团队,使企业由上至下从过去满足部门的要求转变到现在满足项目的要求。

2.实施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的改造

从稳定的生产运作过渡到以项目为业务核心,企业项目的数量和业务流程的复杂性都大大增加,有必要对组织进行改造。组织再造要遵循以下原则:(1)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按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和流程;(2)组织结构要多向发展,伸缩自如,虚实结合;(3)组织制度应有利于开展项目管理,如权力结构应使项目经理责权对等,工作程序应使员工能快速反应,薪酬制度应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对项目的盈亏负责;(4)组织结构要面向员工,通过不同的项目活动和团队组合,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不仅成为项目的执行者,而且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工作。

3.以项目的客户满意为管理中心

对客户需求的正确理解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企业应把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满意作为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其次,企业作为项目卖方也必须有利可图,因此项目启动前对项目目标进行透彻分析,为项目在业务需求中找到充分依据并准确把握盈利前景。制定项目选择程序,确保企业所承担的每一个项目都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一套科学严谨且被始终贯彻的工作程序,如项目审批、员工雇佣、采购、沟通和冲突处理等,为项目成组管理提供支持;积极争取客户在项目各阶段介入,加强沟通,提高成功率。

4.正确发挥项目管理工具的作用

采用多功能、高效率、易操作的商业性项目管理软件系统对项目进行计划与动态控制,已被证明是一种能在短期内提高绩效的方法。但是,仅仅追求管理工具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项目管理的思想能否贯穿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以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适宜的、有健全制度的组织架构,企业全体员工能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自觉学习和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有效实现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项目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应用于传统企业的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进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并且培养了更多的项目管理人才。但是项目管理改进往往会遇到许多组织变革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项目管理变革时要结合传统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管理的真正要求全面、彻底地推进实施,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技术与方式,将使非项目企业获得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维尔朱.项目管理:模板解决方案与最佳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周雪梅,刘冉.企业项目管理问题探讨[J].经济论坛,2006,(3).

篇9

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科学思想,人天关系

Abstract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by Sima Qian is amonumental work on history containing substantial content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angle of scientificthouhgt, this paper inquires into and comments on Sima Qian'sunderstanding and applian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kindand Environment in ancient China, as well as his originalview and elaboration about such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the scientific thought of hispredecessors. It also makes a through study of certainhistorical fact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t down in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pointing out that they provideimportant clue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ima Qia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scientificthought, relations between Mankind and Environment

司马迁的《史记》〔1〕,以52 万余言概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科学思想(也广义地包含技术思想)的载述。一类是古代关于人天关系的认识与实践基本传统的记载;一类是体现司马迁批判地继承中的创新见解;再一类是史实与人物的主线中,涉及的一些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独创性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从科学思想史角度探讨《史记》中这三类具有历史意义以至现实意义的部分载述,并试作分析评价,以期从古代智慧之果中获得新的启迪。

1 《史记》概括了先秦人天观的基本思想传统与实践

1.1 “法则天地”的基本观念

古代先民在长期从事生产实践中懂得,人的一切活动受制于自然界,因而在安排农事、制定法度时,朴素地、自发地效法天地。《太史公自序》指出:“维昔黄帝,法则天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3301页)。继黄帝之后是帝尧,《五帝本纪》载:帝尧“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16页)“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xuán@①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 ”(24页)“xuán@①玑玉衡”是舜时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已建立了社会法度效法天地的传统。《史记》的记载,也获得考古的佐证。1960年和1973年山东诸地出土的距今4500年前的陶尊上就刻有太阳、云气和山岗的符号。古代天官主持祭祀日出,主管天象变化的观察记录,以授民时,指导农耕。天上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地上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则是对应的七政。黄帝之孙高阳因懂得“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xié@②诚以祭祀”(11页),而继黄帝之后立为帝颛顼。当时通晓四时五行的运行规律以教化百姓是王者摄天子政的最高责职。

“五行”说是中国古老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定制的思想基础。轩辕之时“治五气”(3页),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白虎通·五行篇》解释:“言行者,欲言为天之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行尊于天也。”据《吕氏春秋》载,黄帝师“大桡探五行之情”,即探究天地节气的运行规律。《国语·郑语》从物质生成角度去理解,指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万物。”《宋微子世家》引箕子对五行的解释,阐明物质的形态与性质的关系,指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612页)而《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则论述了五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法则天地,首先是效法五行。正如《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所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故应“以五为制”,“行五行之治。”而《白虎通·五行篇》则称为“法法五行”,即以五行作为一般事物的事理模式。周武王向箕子征求治国方略时,箕子指出的第一件事是五行,依五行相关规律指导农作,依五定制,分五事、五纪、五福。反映在天文历法中,则认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1350页)“五纪”则是“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生辰,五曰历数。”(1613页)解放前彝族十月历中,一年被分为土、铜、水、木、火五季,五行作五个节气理解[1]。 自然地理上定五岳;农艺上分五谷;生理上分五脏;医学上有五色诊。社会也多以五定制。《历书》记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qí@③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1256页)甚至周朝贵族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人朝执“五瑞”(五种玉石);民分士农工商贾五民;礼分吉、凶、宾、军、嘉五礼;刑律分墨、劓、fèi@④、宫、大辟五刑;乐定宫、商、角、徵、羽五声;歌作五章;舞有五行舞,即五色服装舞蹈。甚至性修貌、言、视、听、思五事,福修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五福,交通栈道也修五尺道等等。

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也是法则天地。天有天极,人有皇极,星空天道绕北极,百姓人道绕帝王,极为轴心,为最高规范。春秋制礼乐也不例外,《乐书》指出:“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1196页)“乐极和,礼极顺。”(1218页)总之,古代法天之极,比之万事,甚至秦皇陵和西汉一些陵墓中,也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人在中间,法自天地。西汉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王权神授为基础,定三纲五常作为封建伦理准则,也借着法则天地,论证神权,王权、族权、夫权的大一统关系,借至高无上的天道权威以论证人道王权的等级尊卑,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思想基础。

司马迁对历代五行运行与天地相关的记述既肯定又批判。作为定季节、指导农事,他是充分肯定的,但对董仲舒等一些牵强附会的见解和记述,则予否定,认为“星气之书,多杂jī@⑤祥,不经”(3306 页)。他对先秦至汉法则天地思想演变采取了科学严肃的态度进行整理,其所坚持的“法则天地”思想传统,既肯定了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道法自然”的原则,但又抛弃荒诞不经之说。

1.2 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

《史记》关于古代法则天地、道法自然基本观念的载述,又从另一角度体现为一种天地阴阳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乐书》指出,“天地欣合,阴阳相得”(1203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认为,天地为体,阴阳为气,“乐者天地之和也。”(1195页)天地运行不息而化生万物,天地有动静,乐为动,能明太始,即法天;礼为静,能形于教,即法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1188页)故先人作礼乐以应天地的和谐与顺序,其目的是和谐治世。

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更突出地体现在古代医道中。扁鹊善于望闻问切,创始了脉诊临床。《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2788页)即是从脉象中分析阴阳是否失调以判断病情。《史记》记载汉代名医太仓公淳于意从公乘阳庆学医,其中就有“揆度阴阳外度”。阴阳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医道的根本规律,是中医判断脏腑属性、生理变化、诊断治疗、药性鉴别的基本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与天地同属和谐相关,调和阴阳也就成为中医思维与治病的要旨。

老子的《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西汉初期主张破除秦代严法,实行无为而治。“斫雕而为朴”,“制治清浊之源”(3131页),其基本前提正是认为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以至人体生理,要希望一切事物都象音律那样和谐有序,就需要反朴归真,从根本着眼,至简至朴,才能阴阳调和,无为而治。这正是司马迁所推崇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原则。

1.3 地质演化的理性思路

古代人天相关的观念与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关于地质变化重大事件的认识方面。司马迁的记载中,已概述了古代中国朴素的地质演变思想。《周本纪》载,“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145 页)这是运用阴阳和谐与制约的思维方式来阐明地震的原因。在这种朴素的解释中,已蕴含地质演化的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其他古文献中也有所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也记载:“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méng@⑥zú@⑦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形象地描述了地震引起地壳升降的情境和后果。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赖尔认为地壳变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结果,而是地壳运动导致山川巨变所形成的。恩格斯指出,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2]。而《史记》、《诗经》关于中国古代地质演变的记述与立论, 思路和赖尔基本相同,都是坚持从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去说明地质演变,都是用理性把造物主排除在外,就这一点来说,时代却早了两千多年。

在先秦的地质演化载述中,既有科学合理的思想内容,又夹杂天人感应的色彩,认为“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145 页)但其中也包含合理的方面。《周本纪》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145页)在历代统治者中,往往由于大兴土木, 人为地任意挥霍砍伐,破坏水土保持,又耗尽民力,一旦水土失演,河竭山崩,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破坏,无以为生,社会也必然失稳。就这一点来说,自然失序确实也有可能导致国运衰亡。其积极意义正在于警告后世君主顺应天时,勤修德政,节省民力,不能只向自然索取,不顾自然法度。而要利用与护养结合,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即使发生天灾,社会也仍保持安定,其寓意是深刻的。这与今天全球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思想的新概念确实所见无异,思路一致。同时也要指出,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虽有相关性,但事件之间又决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果作绝对性理解,则会陷入天人感应论。

1.4 水利疏导的系统思想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最早载誉史册的,应推夏禹。《史记》中多处记载了夏禹决川疏导、根治水患、兴修水利的辉煌业绩。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夏禹所以成功,正基于他在长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形成的关于治水问题应整体协调、整体解决的基本见解。夏禹是中国古代最早运用系统思路解决全国性大型水利系统工程问题的杰出典范。

据《五帝纪》所载,夏禹“披九川,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2〕”(43页)所置九州实际是水利工程定界疏jùn@⑧的九个自然地理区域。夏禹治水,首先是决川。《夏本纪》载,“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79页)在古代滔天洪水面前,根治的办法就是令河川与大海疏通,令田亩水渠与河川疏通,使全国各个水道水流通畅,不生阻塞。《越王勾践》载,“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1756页)可见大禹治水注重根治,几千年受益于后世。

夏禹治水的同时,也令“九山刊旅,九川dí@⑨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75页)即九山削木以示明通道,九江疏通以广泽农田,江岸筑堤以预防冲决,这又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堤防工程。

《河渠书》还指出,大禹之后,全国各地发展了开凿运河的新水利工程事业。“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1405页)“西方(指楚)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山东)之间。”(1407页)鸿沟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荥阳地区开凿的运河。吴国则在长江、淮河之间修邗沟,是古代我国最早开凿的大运河。另外楚、齐各国也都开凿运河。《史记》概述了先秦各国修建运河的盛况,这是大禹治水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运河的开凿,又使区域定界的天然河川贯通起来,加之与堤防工程结合,就把区域水利工程连成整体有机系统。

在各流域内,春秋战国时期还修筑了不少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据《史记》所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1402页)都江堰包括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有机部分,合理解决分水、导洪、防洪除旱、引水灌溉和排除泥沙一系列相关重大工程问题,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工程。由于李冰父子建立了岁修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至今在世界上仍享盛誉。在秦国,修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于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1408页)在魏国邺郡,“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1408页)

从《史记》关于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所修的水利工程详细记载中表明,中国古代不仅修筑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可贵的是很早就形成了水利疏导的整体系统思路,并运用于工程实践,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其高度系统性、科学性与持续性构思,至今仍值得效法。

中国古代关于法则天地的观念,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不仅限于对自然地质变化的认识,对水利工程实践的运用,且也运用于观察天象变化,指导农耕,以至社会政治、军事诸多方面,可以说,成为指导一切社会实践的思想导向,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而司马迁在整理先秦史事的哲理见解中又阐发了一些深邃的创见,值得我们有重点的予以研究。

2  司马迁关于无为自化及科学求索论述所闪现的创新见解

2.1 关于“无为自化”这一道的根本的见解

《史记》成书虽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然而司马迁仍坚持以道家的“无为自化”为道的根本。他深谙百家,“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3289页),即综百家精华。他又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的见解研究了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认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于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hé@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音,而老子深远矣。”(2156页)司马迁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认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原则,同时也是司马迁对道家继承的基本点。

《太史公自序》指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3313页),这出自《道德经》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顺应自然,不要违背“道”,不要凌驾于“道”、强加于“道”,是“无为”的本意。也即认识事物,按事物规律办事,保持清静无为,社会才能安定,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的宗旨。

《春申君传》中说:“物至则反,冬夏是也”(2388页)。至即极,极则反,无为自化到一定临界点便出现物极必反,是任何事物演化的趋势。无为自化体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一种自发的自适应、自调节、自进化的自组织特征和趋势。现代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所阐述的正是这种思想,而在中国则是以朴素的见解早在古代就提出来了,被老子概括为“道”。司马迁在《范睢传》中指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2422页)司马迁运用无为自化思想深刻剖析事物,并以比较的笔法阐发这一道理的幽微。正象犀象之死,惑于饵食;苏秦之死,惑于贪利;夫差自恃,杀身亡国;扁鹊神医,以伎见殃(2422、2817页)。《范睢传》中说:“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2424页)司马迁多处论证了“物盛而衰”(1420页)是自然之道,即现在我们说的普遍规律。他也运用于分析西汉时代商贸之道,认为经营贸易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3256页)。《货殖传》中说:“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3254页)说明商贸之道与自然之道同理。正如“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3199、3282页)《史记》所举事例所说明的是市场社会、言谈发抒、处事及养生,都无不过犹不及。过,就是主观强加于客观,违背无为自化之道。

司马迁不仅看到物极必反,他对无为自化的理解还与发生、进化相联系。《龟策传》中说:“天下有阶,物不全乃生也。”(3227页)事物有阶,即有差别,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是普遍的,不平衡才引起相干作用,引起随机涨落和消长,这是新旧事物交替的动力。在司马迁“不全乃生”的论断中已深寓此意。司马迁还说:“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以应之天。”(3237页)更充分说明了不全是绝对的,全是相对的,事无万全,既是应天道,也是生之本。这是司马迁从无为自化中透视的自然创生规律的真谛。

司马迁特别运用于认识社会问题。他引老子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3131页)汉初律令从简,简得象能漏掉吞舟大鱼的鱼网一样,结果社会安定,一派新生。可见上德者不自以德全而确有德,下德者自以为德全反而无德。《太史公自序》指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3292页)这是司马迁抒发对道家无为自化思想的深邃理解,其要旨在于奉劝一切人君必须因循无为自化这一“道”的根本作为治国纲纪。

但无为自化不能理解为完全消极地无作为或不作为。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史记》中又发展了“庸命”思想,即关于顺天命与重人为相统一思想。这与无为自化这一“道”的根本是一致的。《五帝本纪》说,谁“能庸命,践朕位?”(21页)《集解》引郑玄注:所说“庸命”,指“能顺事用天命者”,即能洞察天道,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人的能动性。《史记》反对盲目畏天,而强调顺应天道的人为。董仲舒也讲顺天命,但轻人为。他在《贤良策一》中说:“按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时,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认为国家兴亡必有灾异先兆。但司马迁推古天变,指出“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藉jī@⑤祥不法。 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1343页)所以《史记》中所述天象怪异,最多只作为事实记载,而不赞成牵强附会,盲目轻信,消极畏天,这一点与董仲舒有根本区别。《齐太公》上记载,齐景公32年,彗星出现,景公和群臣都为上天示警而忧虑,独晏子大笑,指出“彗星何惧乎? ”(1504页)认为社会兴衰不维系于彗星的出没,而在于修德政。“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1504页)这显然是司马迁所赞颂的。西汉初宫闱之争激烈,司马迁对诸吕外戚篡权现象是否归于天命甚是怀疑,故托语说:“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1967页)司马迁记述天象变化,也涉及天人感应,但不消极畏天,而重修德政。认为“国君疆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穰,正下无之。”(1351页)这是指有道之君,注重修德爱民,减刑,修好周边关系,而不在于祈求上苍保佑;无道昏君,即使上天真的示警也不起作用。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虽同是遵从无为自化规律之道,有相关性方面,如天灾影响农事等,但又各别。人在天道变化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大禹治水就是历史的明证,天道变化决不代表人道变化。“无为”的深刻含义在于只能遵循而不能主观随意去改变规律,违背规律无不受到惩罚。遵从无为自化规律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客观规律容许的可能性范围内因循利导,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可以达到最好结果。有道明君顺应无为自化之道,则在于勤修德政,尊重“无为”便能达到无不为。这样,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传统的庸命思想与无为自化之道相统一,就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富于积极意义,确也能为后代所效法。

2.2 《史记》创作宗旨体现的信息世界思想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他创作《史记》所坚持的三个宗旨,为古今学者所肯定。本文则从现代信息世界观念角度来理解这一基本宗旨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成果,通过文字、符号把信息保存下来,以相互交流,传之后世。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这类精神世界的产物概括为区别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信息世界(或称知识世界),并称之为“世界3”,以区别于前两者。“世界3”反映人类共同知识的积累,从这一意义来说,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及司马迁的《史记》,也都为信息世界添砖加瓦,无不都是“述往事,思来者”(3300页),以影响后世为目的。尽管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主体与时代的局限,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信息的客观性。司马迁也不例外,他作《史记》的三宗旨,也体现着他构建信息世界的基本宗旨。

“究天下之际”,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穷尽历史上一切自然与社会实际的信息,这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依据。《报任安书》中指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亡之纪,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就是司马迁的求实精神。“通古今之变”,也称“承敝通变”(3319页),则是司马迁从成败兴衰的历史信息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发现变中的不变,即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性。“成一家之言”,则表明司马迁坚持从自己的研究中去作结论,体现他研究态度的严肃性。《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3300页)历史上任何学派对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见解,无不反映作者的一定主观立场,其所带的主观性就是“志”,学派立论和见解的展开则是“思”。所以反映学派主体性的立场、意志、见解的能动性思想展开,就是“遂其志之思”。司马迁公然申明这一点,既肯定了人在建构信息世界中的作用,又不标谤自己是凌驾于一切的绝对真理,而仅是一家之言耳。

历史上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近代的黑格尔,也都探讨过人类信息世界的本质,说法不同而已。柏拉图称之为理念世界,但归之于天国,认为人只能通过回忆和反省去把握。黑格尔则称之为绝对精神,认为人类的观念世界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绝对精神则先于物质而存在。客观唯心论的共同点虽都承认在主客体之外存在一个知识世界之类的世界,但却把它当作先于人而存在,根本否认知识世界的形成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否认了人在建构信息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波普尔的“世界3 ”虽也包含信息世界客观性的见解,也不把它归之于天国,但他又宣称这个“世界3”是没有主体的世界,带有二元论倾向。其实“世界3”是社会实践中学术团体、学派,以至整个人类文化成果的总称,这是历史长河中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它虽不能归结为个体主体,但又是个体主体创造的积累。它也并非绝对没有主体,广义的主体就是人类群体,以至整个人类认识主体[3]。这一点司马迁的论述中, 已包含着类同的见解。《太史公自序》中指出,“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3288页)《索隐》注道:“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涂,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省者耳。”其意思说明尽管六家百虑,途径和立场见解可能不同,有省察也有不省察之别,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这又是共同点。又正如《易传·彖上》所说,“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4]即只有最杰出者, 才能真正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其见解能开启智慧,沟通意志,成为天下人的思想导向。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易经》到《史记》,都持人类知识积累的群体性见解,即肯定知识的客观性,又肯定个人在知识创造中的能动性和杰出人物的作用。这些较之柏拉图、黑格尔以至波普尔的见解又更加切实合理。

3  《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创性发展的重要线索

3.1 同律度量衡的原理与方法

《史记》中记载了先秦历代通过定音律以作为定度量衡基准的原理与方法。《律书》指出:“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1239页)乐律是天地和谐的象征,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故也为权衡等的基准。舜代尧摄天子职之后,东巡至泰山,会同诸侯,调整东方各邦国的音律度量衡、礼仪、历法、验证礼器等,使全国统一。《五帝本纪》所载的“同律度量衡”(24页),包括同律,即统一12音律;同度,即统一丈尺;同量,即统一斗斛;同衡,即统一斤两。定音律则是作为定度量衡的根本。

古代定音律是通过声共振实验进行的。据《后汉书·律历志》引《前书》所载:“黄帝使令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谷xiè@⑾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律书》载:“凡得九寸,命曰黄钟之宫”(1251页)。黄钟为律吕之首,是制定其他11个音律的基础。12律中阳为律,阴为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为六吕。《后汉书·律历志》载,古时定音律是在缇室中进行的。缇是一种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用缇缦绕成内外分隔三层的帐室,关闭三重相错的门户,并以牲血涂严门缝,使之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气流干扰的隔音密室。室中间按十二地支的方位安放12张木案,于上各放一根外高内低,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微微倾斜律管,每个律管内安放一点由初生芦苇杆内的簿膜烧成的轻灰。做实验的人在缇室中心吹笛或拨弦以顺次发出12个音律,由于声波波长频率不同,便会分别与12根律管中具有相同频率的振动空气柱发生共鸣现象。如果管内长度刚好与四分之一声波波长相等,就会形成驻波,产生共鸣。驻波中有合振幅趋于极大的波腹,也有合振幅为零的波节。气至灰动,在波腹处轻灰被吹散,在波节处则轻灰积聚。如果管内斜面上有按波节的轻灰聚集,则表明已发生共振或共鸣。12根律管中,黄钟在子位,长9寸,孔径3分,围9分,其余各律管长度渐短,围数不变。

度者,定黄钟9寸之长为90黍之长,1黍为1分,10分为寸,10 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

量者,以黄钟管的容积定为1龠,合龠为合,10合为升,10 升为斗,10斗为斛。

衡(平)权(重)者,1龠容1200黍,重定为12铢,24铢为两, 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黄钟律管经翻造作为标准量器发至全国。中央度量衡检查各地度量衡是否符合标准,就是将中央制定的黄钟律管与地方造的律管相比较,如有共鸣现象出现,才算合格,否则作废以至绳之以法。这套声共振实验方法,不仅用于统一度量衡,也用于各种乐器定标准音及气候的测定。因为律管发生共振共鸣与室温、湿度有关,只有声管之气与律管之气相“候”,才有应律共鸣发生。这表明我国古代很早就发现并利用一定音律与一定空气柱发生共鸣的物理现象,创造性地构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声共振物理实验室[5], 从而发明了以音律定计量单位的技术原理和标准量器,解决定音律、定通用度量衡的基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声共振实验技术和计量技术,也是人类社会推行度量衡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初期形式,在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汉书·律历志》的详细记载也表明,同律度量衡的科学技术思想与方法产生于黄帝时代,历代沿袭和改进,至汉代才以文字详细记载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技术和制度。

3.2 数纪运筹的思想与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的国家之一。《周本纪》云,“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146页)这里的“纪”指数以十为进制。中国古代的数起于一,终于十,十则变,故曰纪。虽然《史记》中已涉及数纪概念,但没有展开论述。然而据考古发现,中国十进制运算法起源很早,《史记》关于数纪的记述,提供了与考古发现联系的线索。19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发掘的大批商代(前14—前11世纪)龟甲和兽骨中包含的数字,如记载俘敌或杀敌的数目,就是用十进制构成记数的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而周代(前11—前3 世纪)的青铜器铸刻及货币上的铭文也有很多类似甲骨文的数字或记法,但数字记法已有所演变[6]。

中国古代虽应用十进制记数法,但计算过程不是应用记数文字来运算,而是应用“算筹(或suàn@⑿)”作为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筹”是一些小竹棍,用于摆成不同形式以示不同数目,然后进行计算。《道德经》上已有“善计不用筹策”的论述,说明十进制用筹作为运算工具已有悠久历史。

中国古代文字是直行书写,自右至左,但算筹记数和运算方式则是排成横列,自左至右,与现行十进制位值体系记数法相同。即同一个算筹,当处于数列的不同位置时,表示的数的意义不同,即体现位值的不同。数的积累逢十而进位,这是中国古明的位值制记数法。而在其他文明古国中,虽也应用十进制,但记法复杂。古埃及的十进制,数逢十即用新符号记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十进制也都极烦琐,虽是十进制,但缺乏数字的位值成分,不能表示出一个数字符号的位值,这一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一样。现代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印度的数码体系中,也没有进位记法,10与10的倍数,都用独立符号表示,每个符号都独立代表一个数,均不体现位值制位值成分的意义。按照李约瑟的估计,“在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7]可见中国的十进制的位值制更具有独创性,也远早于其他国家。其不足之处是不能象笔算那样在算筹运算上保留计算步骤,难于检验运算过程,也影响逻辑推理的发展。

《史记》在《留侯世家》及其他多处提及“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2043页)。这里的“运筹”,则不具体指以“筹”为工具的计算过程,而是指张良在帷帐中制定作战谋略与决策的过程。《孙子吴起传》记载了战国时期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田忌的马不如齐王,由于采用了孙子的谋略,以下驷对齐王上驷,以上驷对中驷,以中驷对下驷,而终于获三战两胜的结果(2162页),这在今天仍是博奕论的典型范例。在西汉时代,“运筹”已被当作制定谋略与决策职能分工的代名词。

本世纪30年展起来的运筹学,其基本宗旨是探讨事理,强调做一项工作之前要明确目的,制定效果衡量指标体系作为估计不同方案所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和实施有效管理。我国1955年开始研究运筹学时,正是从《史记》中摘取“运筹”一词作为OR(operations research)的意译, 就是包含运用筹划以智取胜的深刻含义。从《史记》对“运筹”的记述表明,我国运筹思想源远流长,对我国运筹学的建立和发展仍有重要影响。

3.3 信息思想及传递方式

《周本纪》记载,“幽王为fēng@⒀suì@⒁大鼓,有寇至则举fēng@⒀火,诸侯悉至”(148页)。这表明公元前700多年,已应用光通讯技术远距离传递军机大事。烽(即fēng@⒀)火台又称墩堆,是一种高筑的土台,有敌情时点燃薪草等易燃物,发出浓烟,一站一站相继点燃传递信息,诸侯获悉派兵支援。这种方式一直到明清时代还有使用。有时为使目标更加明显,还加入狼粪,又称狼烟。烽火台的通讯,就是中国最早的光通讯。

中国古代传统信息的载体很多,《史记》中有多处载述。旗帜是很早就发明的信息载体。《五帝纪》载,“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44页)。说明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用旗帜为信息载体标志身分等级。《乐书》载,“龙qí@⒂九旒,天子之旌也。”(1201 页)qí@⒂为天子诸侯的旗帜,交龙为qí@⒂。古代以旗帜的不同图案和饰物为信息载体,表示身份等级的差别。如上公九yóu@⒃,侯伯七yóu@⒃,子男五yóu@⒃,“王建太常,十有二yóu@⒃。”[8] 《礼记》云,“龙qí@⒂九yóu@⒃,所以养信也。”(1162页)除王建龙qí@⒂外,卿建“zhān@⒄通白之帛”。大夫士的旗帜为“物”, 系杂帛。师都建旗,画有六@⒃熊虎。卅里建yú@⒅, 画有七yóu@⒃鸟隼。县鄙(都之所居)建zhào@⒆,画龟蛇,四yóu@⒃。[8]。熊示毅,虎示猛,鸟示速,隼示挚,龟示静而有知,蛇示敏而有勇。可见旗帜传递的信息,既示尊卑有别,养信于民;又示职责分工,各得其所。古代军事活动中,更普遍以旗帜为信息载体。都城驻地立杆旗以示级别和部队之间从属关系。颜色则标示方位,如青示东,赤示南,白示西,黑示北,黄示中央。战场上夺旗鼓为胜利标志(2876页),刈旗示失败标志(334页)。军队列阵, 常用鼓声传讯指挥。孙子吴起以鼓声指挥操练吴王宫女(2161页)。《宋微子》载,“不鼓不成列”(1626页)。“秦军鼓zào@⒇勒兵”(2445页)。项羽“引兵鼓行”(305页)。从《史记》所载,先秦以旗鼓为信息载体, 标志身份,标志职责,标志方位,指挥 战阵行军,等等,传递的信息量极大。

语言、文字、丝帛、竹简、书信都是常用的通讯工具,也作为信息存贮的载体。《孝文纪》载,西汉律令“著于竹帛,宣布天下”,“著于竹帛,施于万世”(436页)。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还用鼎书、 铭文、碑刻为载体,这在《封禅书》、《秦始皇纪》中也有记载(1393、263页)。重要军情机密,还用铜虎符、竹虎符传递(424页)。而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则用地图、建筑图为信息载体。《孝武纪》称,“济南人公王带上黄帝时期明堂图。”(480页)《张仪传》载, “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2299页)因为图籍贮存全国版图和人口信息,故为王者所必争。

至于远距离传讯通道,除烽火台外,平时通讯往来则普设驿道,每到一处则设驿站。《汲郑》载,“常置驿马长安诸郊”(3112页),可见沿交通要道设置驿站,在汉时已连成邮递线路网络。秦统一全国后,建36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239 页)正是通讯系统网络化、信息语言通用化的新开端,使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在信息思想与传递方式上也是重要革命。

古代音乐也发挥着交流信息的功能,司马迁确实也认识到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精辟记载。《乐书》云,“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1220页)又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动情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1181页)其基本见解是乐声与人心相通,音乐能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微妙变化的信息,这种与心相通就是“正”。国家安定,人伦清正,“正和”;社会混乱,道德沦落,“正乖”,即不正常。所以,音乐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秩序的信息。

在《史记》关于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周易等记述中,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已形成朴素的全息观念。《孝武纪》载,“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下万物之所系终也。”(465 页)古人已直觉地猜到天地万物存在一统关系,这个“一统”有信息相关之意。《律书》上说,“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1243页)这是关于万物体现宇宙五行八正之气,因而通过五行八正之气又能沟通宇宙信息的朴素全息观念。古代占卜术士祈求通过占卜,“推归之至微,要@②于精神也。”(3224页)希望获取自然变化的相通信息,判断思维中的疑难。至于占卜能否窥测未知事物这一点,司马迁则抱怀疑态度,故他又说,“太史公推古天变,未有可考于今者。”(1344页)。

《史记》虽不是一部科学技术史书,但它是全面的历史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不少科学技术的思想与史实。除上面本文所述外,《史记》关于天文、数学、农事、中医、养生、纺织、车辆、机械、地质、栈道等诸多方面,还有不少重要事件和史实的载述,提供了许多进一步研究的线索,本文仅初步研究了部分的事例。但从上述《史记》数例的研究中,也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传统,反映了司马迁卓越的创见。西方学者认为,“从自然中学习什么即创造力”[9], 自然界是最伟大的设计师,是激发人类创造力无穷无尽的源泉。中国古代形成了法法自然,绍物开智,向自然学习创造力的科学思想传统,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业绩,这些正是今天我们向21世纪进军中所要继承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 阿苏大岭等,云南小凉山发现彝族太阳历,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3 (2)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3] 黄麟雏,也谈客观意义的知识·哲学研究,1991,(7)

[4] 易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36

[5] 杜晓庄,世界最古老的物理实验室·光明日报,1980.12.1

[6] 李俨,杜石然,中国古代数学简史·北京:中华书局, 1963年

[7]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2

[8] 六经图,周礼

[9] Gern Binning. 创造力的秘密·世界科学,1992,(1)

注释:

〔1〕本文所引《史记》均系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文中所引《史记》原文均将页码直接附于引文之后,不另加注。

篇10

一个夜晚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只见一道白光闪过,我便消失在白光里。

等我醒来时,四周全是白白的墙壁,突然一个身穿白色的机械人对我说:“欢迎来到3010年。”我惊奇万分地看着机械人说:“那你是谁创造的”。机械人回答说: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刘博士。我要求机械人带我见见刘博士,我和机械人来到另外一个房间,只见一个青年坐在那里。我问那青年他是刘博士吗,他点了一下头,我不敢相信刘博士那么年轻啊。刘博士温和地说:这是他发明的返老还童药的效果。说着刘博士带我去参观其他地方,只见那工厂都是环保式的,绿色的墙壁,就像在大自然一样,有种清晰的空气往心里闯。感觉好轻松啊。还有在广场上一走,就看见一个机械人清洁工在捡垃圾,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参观完了,我高兴的向刘博士请教了许多的问题,刘博士都认真回答我。他还向我问2010年的社会一定很好把,我红着脸不在回答。我说来了这里很久了,该走了。刘博士就用时光机把我送回去了。我有迷迷糊糊的醒来,发现刚刚只是在做梦。

土默特左旗五年级:萧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