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红帽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红帽的故事

篇1

红帽是一名小学生,别看她每天戴着一幅眼镜,斯斯文文的,其实在班上,她可是个差生。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和小红帽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她做事习惯拖拖拉拉:小红帽吃饭的速度比乌龟爬行的还慢,做作业也一样,一个字就要写2分钟,还要东摸摸西搞搞,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恨不能吐血,总而言之,小红帽简直就是个“老”蜗牛,嗨——

果然,她的性格改变了命运:在课堂上,小红帽常常不认真听讲,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瞄瞄同学,结果导致回家做的作业一塌糊涂;每当公布考试成绩时,一些嘲笑的目光就会聚集在她的身上;她没有什么朋友,连老师见了她也直摇头。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别人如何讥笑小红帽,她都不屑一顾,大家就给她取了个绰号:老油条。可是,小红帽不仅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还对别人发起了“反击”,常常做鬼脸,吐舌头:“要你管,去去去,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哼!”看着自己的女儿越来越不听话,爸爸和妈妈忧心忡忡,无可奈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要举行毕业考试,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次人生闯关,因为这是打开初中之门的一把钥匙。一大批学生走进了自己理想的中学,开始他们人生中第二次艰苦而开心的旅程,可小红帽呢?这批学生中为什么没有看见她的身影?原来,小红帽没能考入中学。直到现在,她才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性格,总是后悔地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那拖拉的性格,恐怕现在自己能够考上一个好的中学了。可惜,一切都已晚矣,即使小红帽想通了,世界上也不会有后悔药吃了。

由于家境贫穷,再加上父母年老多病,小红帽又不好好学习,很快这个家就“塌”了,不久父母相继过世了,只剩下了小红帽孤零零一个人,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此时,她流下了人生中最懊悔的一滴眼泪。由于自己没有吃的,没有穿的,饱受着饥饿与寒冷,最终,她带着忧伤离开了人间。

来到天堂,仁慈的上帝发现了小红帽,便将她从上到下用视线扫了一遍,然后和蔼而又疑惑不解地问道:“哎呀!小姑娘,你为什么这么年纪轻轻地就上了天堂呢?”

面对上帝的提问,小红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她结结巴巴地回答道:“上帝……都怪我有个做事拖拖拉拉的性…格,爸爸妈妈都死了,我没有学校可以去,求您了…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做人吧。”

听到小红帽诚恳的请求,上帝微笑着点了点头,将她重新送回了人间。

……

转眼一年后,小红帽又在一个新的家庭中诞生了。这次,她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小小红帽。不仅如此,她最大的变化就是与从前判若两人,现在的小小红帽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效率极高,而且准确率那也是相当的高啊!也许正是这种性格,让她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每次吃饭,她都是第一名吃完,桌上干干净净,一粒米都没有;在学习上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上课认真听讲,从来不开小差,作业做得又快又准,每次考试成绩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如今的小小红帽成了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女孩,全班的女生都爱围着她,大家看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之情,在老师心中,小小红帽简直就是一个宝贝,连校长都对她刮目相看,频频满意地点头,最开心的就要数爸爸和妈妈啦,他们的脸上每天都象开了花似的,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开心啊!

篇2

关键词:民俗;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法;小红帽故事

一般认为,精神分析理论被更广泛的认为是在治疗神经病的实践中而发展起来的流派。实际上,精神分析已经运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主题中,硕果显著。文章将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小红帽故事的解读来证明精神分析理论在民俗故事中的运用。

一、理论渊源

虽然精神分析学与民俗学是两个界限分明的学科,但是它们在理解各自研究对象时却使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在19世纪中后期,文化的古典进化论是当时关于民族、社会、文化进化的最重要的理论范式。单线进化论相信一元起源说,承认并看待文化是彼此类似的,因此不同的文化将以相同顺序发明事物,并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蒙昧、野蛮和文明。根据这样的看法,存在于文明社会中的任何一种习俗,都能够从原始社会中找到本源解释。

当时的民俗学采用的方法论也是古典进化式的。因此,民俗学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过去历史的重构。民俗学家为了理解一条民俗,就要回到产生这一民俗的最原始状态中去,收集各种民俗最初的形式,认为民俗其实就是人类种族在童年时代的幻想或愿望。

总之,受古典进化论的影响,民俗学认为研究文明社会的民俗就应该回到“野蛮”社会中,寻找其最原始的存在状态;精神分析学认为研究成人的精神病症就应该回到其童年时期找原因,而儿童在童年时期很容易受神话、传说、童话等民俗的影响。

二、用精神分析法解读小红帽故事

对小红帽的精神分析研究始于弗洛伊德,他的一个男性患者梦见一群白色的狼出现在树上。这个患者记得“特别害怕一本童话书里的一个浪的图片……他想这个图片可能是《小红帽》的故事插图。”弗洛伊德认为对患者来说,这个童年的意象可能指的是“狼和七只小山羊”:“白颜色也出现在这个故事中,因为狼在第一次拜访小山羊们的时候,小山羊就指出了它的灰色的爪子不是它们的妈妈,于是狼跑到面包房把用面粉把爪子涂白。”另外,这个故事的结尾和小红帽的结尾相似,都是邪恶的狼死了。精神分析中的恋母和仇父情结被应用于此,小红帽故事中的狼就是一个父亲的替身,孩子因为仇父情结最后杀死邪恶的狼。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性本能的驱使,幼儿似的神经病症源于小红帽等童话故事。

有关小红帽最著名的精神分析解释是由贝特尔海姆在他的著作《魔法的用处》中做出的。在贝特尔海姆认看来,狼不仅是对女性具有诱惑性的男性的代表,它也代表我们内心中那些具有毁坏性的倾向。小红帽的危险正是她正在萌发的,但是小红帽还不够成熟。小红帽指示狼怎样找到她的外婆,这就等于承认了她在性方面还没准备好,而外婆作为一个成熟的女人已经准备好了。贝特尔海姆觉得小红帽故事基本是一个恋父情结的故事:狼是父亲的形象,外婆是母亲的形象。这个女孩在无意识中引诱她的父亲,他想把父亲从母亲身边夺走,但又怕受到母亲的惩罚。

以上关于精神分析法对小红帽故事的解读都是围绕在欧洲广泛流传的小红帽故事的异文。小红帽故事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也有一些异文,运用精神分析法也可以对其进行解读。比如任何具有女主人公的童话都会有一个女性对手,年轻的女孩会和邪恶的继母斗争,而年轻的男孩会和雄性的巨人斗争。

三、结论

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例,即女儿和父亲特别亲,儿子总是有保护母亲的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这就是人类无意识的恋父、恋母情结的结果。弗洛伊德把这种分析思维带到神话故事中。关于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对于梦的解释可以深入到无意识的深层世界,而关于梦的精神分析也是通过民俗来实现的。

从精神分析对小红帽故事的解读也可以看出精神分析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小红帽作为一个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广泛流传的故事,是一个地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镜像,精神分析对小红帽故事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这些不同异文产生的渊源是来自于人脑中的无意识的反应。在精神分析者看来,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不可触摸,从对梦的解释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童话故事、笑话等民俗在人类精神中的遗留,同理,从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等可以追溯出远古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总之,民俗与精神分析相互受益。民俗的素材提供了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在精神分析实践中获得的洞见,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民俗也使对童话、神话、习俗等得深入理解和重新理解成为可能。[1]对于民俗的关注和对于民俗要素意义的解析,在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关于民俗的研究,精神分析的理论内容就不能得到充实,精神疾病的原因就不能得到解释,从而也就构建不起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厦。

注释:

[1][美]阿兰・邓迪思,2005,《民俗解析》129页,胡晓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英]艾伦・巴纳德,2006,《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篇3

刚出国读书时,最大的冲击就是国外同学都敢说,也愿意说;老师布置作业也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就可以得高分。这对于从小接受国内教育、凡事都是往标准答案上靠的我来说,实在太不一样了。那时,我的老师一直对我说一句话:You need to have your point of view(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有了女儿后,我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发现国外的孩子有个共性:即使再小,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愿意表达和父母朋友不一样的观点。

结合自身经历,我开始探究: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可以打造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你的提问方式。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刚会说话就爱问为什么,这时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启发他进行更多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错”或者“记忆”这个层面的话,就能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经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按照低阶到高阶分为6大类,顺序是先从底层开始逐步发展,只有掌握了下一层面的能力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层面,直到最高。

图中这个模型从下往上展示了思考能力从基本到高阶的递进。你发现了吗?你通常习惯问孩子的“记住没有”“对不对”等,根本就属于很低阶的思考能力好不好!

一般来说,孩子是不会自动提高到新层面的,除非有“诱因”,也就是教育环境,而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有意识地针对这个层面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提问。

让我们用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小红帽》来举例,看看不同层面的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提问激发的吧――

第一层面:记忆

小红帽要去见谁?

小红帽手提的篮子里有什么?

她穿了什么样的衣服?

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

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几时、怎样等厘清信息内容的问题。

第二层面:理解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

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梗概。

提问关键词是:复述、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问题。

第三层面:应用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很黑?

小红帽是从这穿过森林的,除此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也可以到外婆家?

在这个层面,孩子已经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书里的信息联系起来了。

提问关键词是:有什么其他情况是一样的,如果怎样会发生什么,还有其他方式吗……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场景,举一反三。

第四层面:分析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可以从中发现什么。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得出结论。

第五层面:评估

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这样做对吗?

你会对小红帽提哪些建议?

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

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

第六层面:创作

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根据现有的信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结尾,或者完全改编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首歌曲,即尽力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基于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篇4

1、《灰姑娘》

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

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

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

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

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2、《白雪公主》

美丽的白雪公主受继母的嫉妒而被多次置于死地,最后在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总是爱问镜子:“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当镜子说是白雪公主时,王后就伪装成巫婆,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吃下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被随后出现的王子救了,最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小红帽》

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戴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天鹅绒的帽子,于是大家就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叫她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

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了狼,她从未见过狼,也不知道狼性凶残,于是告诉了狼她要去森林里看望自己的外婆。狼知道后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到林中小屋把小红帽的外婆吃了。

后来他伪装成外婆,等小红帽来找外婆时,狼一口把她吃掉了。幸好后来一个勇敢的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里救了出来。

4、《青蛙王子》

国王美丽的小女儿一天玩最喜爱的金球时,不小心把球掉入了井中!在井中看到青蛙。要青蛙帮助她捡起球!但要青蛙和公主做好朋友,青蛙捡起球后,小公主没有 搭理青蛙,回到了王国。

当公主和国王还有大臣们吃饭时,有人敲门,公主去开门,看见青蛙,只是告诉国王没什么,青蛙又敲了一下门,青蛙直接告诉国王是小公主的国王,国王得知说公主不能答应别人的事情不做,让青蛙和公主一起吃饭睡觉。

当睡觉时公主不愿意和一只青蛙睡一起,她把青蛙扔到墙上,青蛙一瞬间变成英俊的王子,他告诉公主,自己被巫女施了魔法,今天公主解救了他,要和公主结婚。于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在一起了!

5、《睡美人》

睡美人是一个王后所诞下的孩子。王后非常高兴,邀请了人类和仙子族的各方好友前来盛宴。却没有邀请邪恶的女巫卡拉波斯。

此事被心怀嫉妒和忿恨的女巫知悉,便不请自来,以“公主会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的诅咒作为礼物。

幸而紫丁香仙子未献上祝福,她把女巫的毒咒缓解,使公主不会死掉。但公主仍会沉睡,至有一个真心爱慕公主的人前来献上亲吻,公主才会醒过来。

于是,国王下令禁止使用纺缍。然而公主十五六岁那年正好在一座古塔中碰到了一个正在用纺锤纺线的老婆子,公主一挨着纺锤即倒在了地上。诅咒成真,公主一直在林中沉睡,四周的藤蔓荆条成为公主睡床的帘帐。

篇5

技能学习与审美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在注重审美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音乐技能的学习。所谓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都离不开音乐技能的支撑。在合唱学习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合唱教学。在合唱训练时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提高合唱的技能呢?

明确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及课堂目标

前面曾提到,合唱中声音不美,并且经常“跑调、乱节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平时不注重合唱技能训练的结果。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对合唱参加者的音准、节奏、声音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合唱技能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因为这堂合唱课涉及到节奏或音准才想到来训练节奏、音准,而应该明确目标、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教学。如:在小学低段,先让学生建立合唱“意识”――包括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训练等;在培养学生音阶式单声部音准的同时进行简单短小的和声性的音准训练;轮唱训练等,再过渡到小学中、高段时学习的内容:连续几个乐句具有和声织体的双声部、全曲合唱的训练。

教学层次明了后,在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指导下,精心地制定好各学期目标,然后再体现在各堂课的教学中。

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合唱技能

合唱中的音准、和声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必须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中通过听单音、听双音、听旋律、记旋律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和声音准的训练。这种成人化、专业化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本人觉得,在明确和声学习本身必须循序渐进这一前提下,教师应多开发教材资源,让和声教学融进歌曲、节奏、创作、表演等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最初级的“双音”和声训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音乐)第二册第一课中的《小雨沙沙》是学生很喜欢唱的一首歌曲。在复习此歌时,我引导同学们想像小雨兄弟姐妹来到人间,用不同的音调、语气表达他们的快乐……从而把歌曲改编为:

在熟悉全曲音调、情感的基础上,加上 ,有人物、情节,学生乐于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小三度和声音程唱准了,并且把小雨、种子说话的语气用不同的声音、强弱表现出来,既协和又有动感。

2. 创作两个固定音为一声部与歌曲旋律结合的和声训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音乐)第二册第九课中的《粉刷匠》是一首旋律、歌词都朗朗上口的优秀儿童歌曲,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幼儿时就会唱了。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小粉刷匠”快乐劳动的韵律方面。首先启发同学们创作了粉刷的动作韵律,有的用 等;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要边唱边按自己创作的节奏做动作……在课的进行中,有人提议:让刷子也唱起来……最后,一首由师生共同创作的合唱曲形成:

在演唱中,刚开始双声部合唱有些困难,我提醒学生用奥尔夫中的“音条”演奏 来为歌曲旋律伴奏,把旋律唱轻,使每位同学不仅唱准自己声部,同时也听到双声部的和声效果,然后再分声部进行双声部人声合唱。这堂课也让人在留恋忘返中结束。

3. 创作一个主题句为一个声部与歌曲旋律结合的合唱曲

《小红帽》是一首叙述性的儿童歌曲。很多小朋友在幼儿阶段就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唱过小红帽的歌。音乐课中学习这首歌曲时假如就单独学习唱歌,学生对这首歌曲太熟了反而没有了吸引力。于是,课堂中我通过创设“音乐童话”,用音乐来讲述这个故事。所以,故事中不仅有小红帽的主题《小红帽》,也需要大灰狼的主题(教师创作,学生练习演唱)。

学习两首主题歌在故事情景中有趣地进行,最后真正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分角色表演:一人饰小红帽,班里一半同学为她伴唱主题歌《小红帽》;一人饰狼,一半同学为他伴唱“狼主题曲”;一人饰老奶奶;一人饰猎人……在表演过程中,先出现《小红帽》,再出现“狼主题曲“,最后出现由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的合唱曲。课堂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中结束。音乐课虽然下课了,但课余经常能听到一群小朋友在一边做游戏一边合唱《小红帽、狼》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总结归纳研究,充分地将语文教学过程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的情况”,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要想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真实作用,就不能忽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找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交汇点,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有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规划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表现力强、形式丰富的特点。还要吸取传统教学过程的优势,在夯实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长处:首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凝练,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元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的区域范围,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入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其次,通过对教学切入点的总结归纳,将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如,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和多彩多样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最后,帮助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受到语文知识内涵的同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就需要丰富生活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增强小学生的兴趣,进而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式

1.利用生活小故事活化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听取小故事的同时,学习到课本中涉及的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小故事,还可以让小学生以进行自我讲述的方式,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前,要让学生根据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以便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和学生的生活趣事无缝对接,进而保证该堂课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凝练自己遇到的生活小故事,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的眼睛”,满足新课程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进行课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结合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故事基础上,利用“小马过河”中讲述的学习的基本道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勾起学生进行《小马过河》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难而退”和“勇于尝试”为教学切入点来导入《小马过河》课程。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讲解鼓舞学生奋勇向前的故事和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自己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元素渗透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督促学生反思,联系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加深,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利用生活元素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运用生活元素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出小学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载体,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休闲和放松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到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这些五彩缤纷的教学元素,就可以让本来枯燥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机盎然,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教学时,应考虑到大灰狼与小红帽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描述手法,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诸如“大灰狼与小红帽”一类事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大灰狼与小红帽”这种情况出现的基本特点,并使用语文知识对“大灰狼与小红帽”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介绍,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认识到的“大灰狼与小红帽”知识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笔记本,将自己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这一堂课中的相关的做人道理进行记载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知识和人生道理的探索讨论,并让学生把“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道理进行总结研究,加深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案例进行总结研究,并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能够为学生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通过总结归纳相关的生活元素事件,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也为小学语文知识的传播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载体,进而更加有效地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实力支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19).

[2]刘晓含.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2012,(Z1).

[3]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02).

[4]李军.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1,(11).

篇7

一、从兴趣学习培养入手,营造音乐欣赏氛围

小?W音乐欣赏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与其他视唱、舞蹈等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前者抽象性强。加上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处于初始阶段,如果教学策略不当,学生很容易厌学,容易出现教学“卡壳”、教师唱“独角戏”等不和谐的现象。因此,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我们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共鸣,使整个课堂处于良性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例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欣赏,如果上课开始,教师直接讲解《彼得与狼》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我是这样操作的:抓住音乐作品的关键部分“童话”,先讲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然后播放课件,将课件中《彼得与狼》的故事画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上抑扬顿挫的故事讲述,迅速帮助学生认识作品的主旨和精髓。同时,我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表演童话情景剧,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童话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感悟交响童话的音乐魅力,从而触动他们幼小的心灵,点燃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以欣赏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欣赏课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而是以欣赏为主体,兼顾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乐理技能的训练等音乐基本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乐理知识的传授、学生乐理技能的训练等都要围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而展开。也就是说音乐欣赏课是以欣赏为主的,其他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为欣赏教学服务的,这是由音乐欣赏课的性质决定的。但音乐欣赏课还要兼顾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分清教学的主次、教学的地位,尽力做到欣赏为主、兼顾其他。

例如,《小白船》歌曲的欣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打开“班班通”中前期制作的视频,一幅静谧的小湖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一条小船由远及近向学生划过来;然后,响起《小白船》的优美旋律,让学生陶醉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迷人的音乐旋律;最后,继续通过“班班通”播放《小白船》歌曲,让学生听、唱、学、赏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学生感受《小白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引起学生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主动投入音乐欣赏,进一步感悟音乐作品的旋律,感悟主旋律作品的优美,从而使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三、教会学生音乐欣赏的方法,点燃音乐课堂的激情

为了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牢固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学会如何欣赏音乐,提升音乐课堂的魅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唱一唱、想一想、动一动、说一说,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其中的“听一听”,就是发挥听觉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动耳,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故事、节拍与节奏、速度与力量、音色与风格。例如,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卖报歌》欣赏,我课前收集聂耳的主要故事、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歌词,然后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通过听故事,学生很快理解了《卖报歌》。“看一看”,就是发挥视觉的作用,通过仔细观看音乐视频,借助于其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感、感人的歌声以及音乐情景剧,学生也可以表演或者模仿其过程或者片段。“唱一唱”,就是唱主题,通过唱的过程使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使学生通过唱的环节准确把握音乐主题的细微变化,通过唱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乐感和音乐思维。“想一想”,就是在听、看、唱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对音乐由感而发、由情而动,通过想的环节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力、想象力、感悟力。“动一动”,就是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情景剧的表演,或者让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达音乐欣赏。针对情景剧的表演,教师可以提前分配好角色,准备好台词,在强大音乐的作用下使学生动起来;用美术表达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音乐欣赏的独特理解,让学生以自绘的图画、图像、图片与声音有机结合,通过声图结合来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说一说”,就是感悟音乐、感受音乐,每一个人对每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程度、情感体验是有差异的,通过说的环节可以达到感悟成果的共享,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音乐欣赏融入游戏,使学生获得快乐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特别喜欢玩游戏,把游戏适当融入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各种潜能,学习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小红帽》听赏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设计大森林、风声、小兔、小鸟、小红帽、小红帽的妈妈、小红帽的外婆、大灰狼、猎人等游戏人物,设计小红帽与妈妈、小红帽与外婆、小红帽与大灰狼、猎人与大灰狼等游戏情节,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设计不同的游戏情节,让学生来表现对音乐情绪的把握和理解、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分享对童年快乐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听、唱、应变等综合能力。

篇8

一、深入挖掘和理解作品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首先,教师应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每一首歌曲所表达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自然包含的情感不同。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歌唱曲目所表达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反复聆听、体验、感受,反复视唱,一字一句细细推敲,对歌曲了如指掌,课堂上才能以情生情,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唱《春雨蒙蒙地下》这首歌时,教师如能深入挖掘和理解歌曲内涵,了解到这是一首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心田的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歌曲以情抒情,情景交融,将淳朴而富有诗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以情激情,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情绪时刻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可游离于作品之外。激情是来自于老师优化的教学语言,应具有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在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之前,深情地朗诵歌词:“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歌词的阳光向上、朝气蓬勃,让小朋友感受到歌曲进行曲式情绪,萌发从小爱祖国的情感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坚定信心。所以,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小朋友们的情绪是高涨与充满爱国情怀的。

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给学生们编讲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是说乌鸦妈妈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育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通过生动的故事,感人的语言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么回报妈妈的爱,孝敬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情绪上受到了感染,在演唱歌曲时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这首歌。在这里,也是通过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演唱歌曲的热情,以情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歌唱应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歌唱是一门声音和情感高度结合的艺术。声音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情感是声音完美表达的调和剂,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当内心激动奔放时,声音力度增强,节奏加快,音色洪亮,音调高昂,面部、手以及全身动作幅度增大。当演唱极度悲伤与怨恨时,歌曲声音力度就会减弱,音色暗淡,音调低沉,表情动作也有相应变化。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歌唱的发声而忽视情感的投入,学生的演唱只能是空洞、乏味、苍白的歌唱。同样,在教学中只追求情感的宣泄,也不能引导学生唱出让人心灵震撼的歌曲。演唱中,情与声向来就是一体,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整个身心投入地歌唱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感动别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情声有机结合,咬字吐字行腔归韵,一字一腔都是为表现内心情感服务的。

四、创设歌唱情境,以情入境,以情生情

在歌唱教学中,创设情境,感染、陶冶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歌唱活动中的亮点,在了解歌词内容、歌曲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内容、风格来选择是用图片、多媒体还是用其他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以境生情。

1. 运用图画展现情境。选用能代表歌曲内容的图片,图画来导入情境、理解歌词。如,《小红帽》,教师可将小红帽送糕点到外婆家、太阳下山、小红帽的心理活动、小红帽赶回家,用连续图片展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小红帽前后的情感,感染学生,轻松学唱歌曲。

2.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具,创设演唱情境。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给学生视听相结合的丰富体验,能唤起学生演唱的情绪。如,在教唱《小青蛙找家》时,将小青蛙找家的全过程制作成形象生动的课件,从而将学生带入歌唱情境,乐于学唱。

篇9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创造思维

一、多重刺激,创设故事情境

1.在“故事”中引出课题,出示任务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如在学习《图形的转动与缩放》时,可以设置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故事:一天,小红帽要拎着一个篮子去外婆家,这时发现篮子太大了,这时就把学生引入了如何把篮子变小或把小红帽变大的知识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到缩放的学习中来。篮子成功变小了,可是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难题,前面出现了三条路:一条路通向外婆家,一条路上有大灰狼,还有一条路当中阻塞了。这个时候,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感到使小红帽成功地到达外婆家就必须使她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认识及掌握了图形的转动。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把学生们带入了最佳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使用老教材中的一例《金鱼在缸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金鱼在缸外呼救的故事情景,请我们同学来一次拯救鱼儿的大行动,把小鱼儿移回到缸内,通过这样的图片展示,大家急切地希望马上开始行动,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在交流解决方法,原来可以通过选定和拖放等操作来完成,此时同学们心中已豁然开朗,自然而然也很快把自己的鱼儿放回到缸内,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 进入故事“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花香满园》时,在“画图”把一朵花当种子,复制出很多花,变成花香满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只蜜蜂飞来了,在一朵花上尽情地采蜜,它的样子引来了一群蜜蜂,可是只有一朵花,其它的小蜜蜂只好在一边嗡嗡地在边上转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啊,它想请同学们帮忙吗,谁愿意帮小蜜蜂们变出更多的花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已达到了。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最后蜜蜂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向同学们致谢。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助人为乐的快乐。

3.创作“故事”,延伸任务

在相应的“故事”中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创作故事,利用学习结果来编故事。

如在教学《动物联谊会》一课,学习内容也非常适合故事情境的营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完成任务,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作品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猴妈妈找小猴》,比比看,谁在金山画王中最先帮猴妈妈找到小猴,猴妈妈为了感谢同学们帮到自己的宝宝,想举办一场“动物联谊会”,再请同学们帮忙找场地和动物朋友们。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学习了操作方法,完成了作品,再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说说看,“你的‘动物联谊会’是在什么场景下召开的,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他们又是怎么来的,他们又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也比比看,谁创作的作品最美,谁编的故事最有创意。通过编故事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情完成了任务,还延伸了任务,对于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巧问设疑,营造问题情境

这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念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如在学习金山画王《奇异的绘画天地》时,通过动物贴图,河里出现了几只河马,创设问题情境:河马整个站在水上使画面显得不真实,用绘画工具里的哪些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情境既推出了新问题,还给学生指出了绘画工具里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激励学生自己先去探索。通过逐一使用工具,学生们发现使用了水滴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河面上出现了河马的倒影,效果逼真极了。还有的学生采用了魔术棒里的泡泡工具,使河马看起来像在河里洗澡,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优化;教学活动;组织;离园

新学期,新小班,面对整天还在因为找妈妈而大哭大闹的小班幼儿,离园活动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幼儿的安全和情绪。每次即将离园前,有些幼儿便会有种焦虑,急着想要回家,于是不顾一切地往门口涌,如果组织不当很容易发生意外。这样不利于家长建立对教师、班级、幼儿园的信任,也不利于家园配合,更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针对小班幼儿情绪不稳定、思维处于直觉行动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该缓解幼儿焦虑,转移幼儿注意力,让幼儿在离园活动中动起来,这样不仅能起到安抚幼儿情绪的作用,同时还能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园积极的一面,更能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一、动耳,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是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力。在离园活动中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倾听环境,选择讲述故事便成为有效且有趣的方式之一。兴趣是幼儿专注的最佳动力,选择幼儿喜欢的故事,幼儿便能安静倾听。同时,好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而且能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

故事《小红帽》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其情节生动,主人公大灰狼、小红帽形象鲜明,故事的语言优美、精悍,容易被幼儿模仿,尤其是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对话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内容。离园活动中教师除了讲述经典故事之外,还可以将幼儿熟知、已经学习过的儿歌、故事或其他活动内容进行复习,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更能让幼儿在复习中体验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二、动脑,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小班3~4岁的幼儿来说,好奇、好问是他们的天性之一,世界于他们而言是新鲜的,神秘的。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

离园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一日环节中幼儿提出过的问题或进行讨论、或进行总结告知,如每次饭后漱口,有些幼儿就在问:“老师,我在家漱口了,为什么来幼儿园还要漱口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可以生成离园活动的内容,因为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和幼儿进行讨论,或用讲故事的形式告知漱口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