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名范文

时间:2023-04-08 15: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信群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2、王思聪的马子

3、杀马特家族

4、太极书院

5、好好说话别急眼

6、无量祠

7、血影弑魂夜

8、龙神づ家族

9、霸皇殿

篇3

1、直接命名法这个也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直接以企业名称、品牌名称、产品名称等作为微信群的名称。

2、功能实用法这种形式可以直接将微信群的用途和服务显现出来,让粉丝可以更直观的明白加入微信群的意义。

3、形象词取名将产品、服务形象化,或是将企业的形象化,把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拟人法、比喻法取个名称。

4、地区限定法使用这种方法取名最多的就是本地服务的商家或个体习惯用法,这样取名使得区域性粉丝加群目的明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群英荟萃

3、亲情无价

4、家园群

5、我爱我家

6、一家人

7、皇亲国戚

8、三代同堂

9、花果山

10、我们都是一家人

11、吉祥三宝

12、土豪我们是朋友

13、这个家庭没有外人

14、好大一家人*

15、咱幸福一家子

16、好妈妈集团

17、好太太的崽

18、我们这一家

19、幸福的家

篇5

2、抹茶奶油卷

3、拐卖人口处

4、愛上孟婆湯

5、月亮邮递员

6、甜瞅软耳兔

7、草莓奶酪酱

8、被放弃的我

9、游走的灵魂

10、香烟如寂寞

11、怪我太天真

12、摘不到月亮

13、萌界大人物

14、饲养卷耳兔

15、星星快落啦

16、春日快乐颂

17、从未被记起

18、哥哥不撒谎

19、卖萌小王子

20、帅到不像话

21、跪下叫声爷

22、秋日黄昏馆

23、夏日气泡水

24、摆拍的孤寂

25、江海寄余生

26、放开那萌比

27、玛丽莲萌兔

28、早没了耐心

篇6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我主要负责文明单位创建、扶贫帮困、工会、群团、作风纪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以及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也曾担任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

在这一年里,认真服从单位的工作安排,始终坚持强化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文明单位创建方面。按照市文明办在创建文明单位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认真按照要求对文明单位考核所需材料进行整理上报,在10月31日完成文明单位材料网上上报工作,并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2、在单位扶贫帮困方面。按照上级单位关于扶贫帮困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上报所需的具体材料。

3、在单位工会、群团等集体活动方面。参与组织包括学雷锋活动等,以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上活动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方面。在网信工作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我身为网信管理员感觉到责任越来越大,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本单位的网络舆情,将负面舆论扼杀在摇篮里,在单位的网络信息推送平台转发推送市网信办推送的正能量的文章,已将近1000余条,不让网络成为传播负面舆论的法外之地。

二、经验做法

经过一年的工作,在工作中有一些心得体会,也谈不上经验做法,具体内容如下:

1.做好工作分类。要把每项工作都单独建好一个文件夹进行分类,将与之有关的材料全部放到这个文件夹里,保证不与其他工作混淆。

2.保证材料唯一。及时清理修改过的材料,确保电脑上能找到的是最终定稿的且是唯一的材料。

3.做到计划工作。对完成的工作做好计划,统筹协调手头上各项工作,确保上报材料按时上报。

4.定期梳理汇总。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要抽出固定时间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汇总,区分已经完成的和还未完成的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于工作时间尚短,又是在党务部门工作,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知识还不能达到当前工作的要求,在工作上还存在等、慢、靠的情况。

四、2020年工作计划

计划目标:做到强化形象,提高自身素质。

具体措施:

1.坚持爱岗敬业讲奉献。党务工作的最大地规律就是“无规律”,加班也是常态,因此,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

篇7

事件回放

微信搭建的抢红包平台令全国微信用户在2014年马年春节为之疯狂,很多微信用户都沉浸在抢红包的喜悦中。其间,广为流传一条消息——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会在农历大年三十派发总额为2000万元的红包。于是,许多微信用户想方设法加入陈光标的微信群.但事后人们发现,所谓陈光标派发2000万元红包不过是子虚乌有,名为“光标”的ID实乃“山寨”。好多人把这个ID加入微信群后发现其并没有派发红包,而是闷头抢了每个群里其他人派发的总额惊人的红包。

法律解读

解读1

微信红包的法律性质

从法律意义上看,发微信红包是一种赠与,而收取微信红包则属于接受赠与。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引入使得在微信红包情境下的赠与与传统民事活动中的赠与有了较大区别。

一是受赠人是否特定。在传统民事活动赠与中,受赠人是特定的。如长辈在春节期间给晚辈的压岁钱,晚辈均是特定的民事主体。但在微信红包的“拼手气群红包”中,发放红包的人是向微信群中的好友发放红包;而微信群中的好友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任何一名好友都能邀请其他人参加微信群而成为微信群的新成员。由此以来,潜在受赠人是不特定的,究竟哪一名成员能抢到红包,是发放红包的人所不能预见的。

二是赠与能否附义务。在传统民事活动赠与中,赠与附义务是合法的,并且是可操作的。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赠与可以附义务。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此外,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如果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赠与人还有权依法撤销赠与。微信红包活动中,由于其实质是依赖运营商开发的软件所实现的功能,这种软件能否将赠与人对于赠与所附义务进行完整的、个性化的体现,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即便赠与人提出赠与所附义务的要求,一旦出现纠纷,如何举证也是一个难题。

三是赠与金额的不确定。在传统民事活动赠与中,无论赠与的标的物是什么,往往是能够确定的,如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实物。然而,微信红包的金额是不确定的,是随机配置,只为增加娱乐性。

四是赠与财产转移的标准。一般只要不涉及社会公益或赠与经过公证的,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在传统民事活动赠与中,权利转移往往较为容易确定,如动产的赠与以交付为权利转移标志,赠与房产等不动产的,通常应该办理过户手续。而在微信红包中,抢到红包的人并非意味可以马上获得现金,而是需要将微信账号绑定一个银行卡,然后才可以使用提现的功能。这就造成一个难题,如果抢到红包的人没有绑定银行卡,那么,能否认为赠与财产已经转移?赠与人能否撤销赠与?如果受赠人一直没有提现,资金的所有权是否一直归属于受赠人?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微信红包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物,仍应受到现行相关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行相关法律在面对诸如微信红包之类的创新事物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面对千变万化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实践,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尤显必要。

解读2

假“光标”虚构信息抢红包构成欺诈吗?

一名ID为“gbc1968”的微信用户宣称自己是陈光标,会在农历大年三十派发2000万元的微信红包,前提是人们要把这个ID加到自己的微信群里。当人们将这个ID加人群里后,这个ID并没有派发红包,而是闷头抢了群里其他人派发的红包。有记者向陈光标本人进行核实,陈光标否认这是他本人所为。有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后续报道,称“虚假陈光标”捞走多达数百万元红包。

倘若这名ID为“gbc1968”的微信用户真的在春节期间抢到数百万元红包,其行为构成欺诈吗?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根据法律,允许受欺诈一方当事人撤销该项民事行为。认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欺诈方的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和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欺诈方的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否则,不能认定构成欺诈。

ID为“gbc1968”的微信用户显然不是陈光标本人,2000万元红包的信息也属虚构。结合此人的行为来看,其客观上有虚构事实的行为,主观上也有欺诈的故意。接下来要重点分析的是:第一,发微信红包的人是否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第二,这种意思表示是否因为“gbc1968”的欺诈行为而导致。

就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具体分析:根据微信红包的功能设置,微信红包分为群红包和普通红包。对群红包而言,由于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任何一名已经在朋友圈中的微信用户都可以邀请他人加入。在微信群中发放群红包,难以对抢红包的人进行身份限制。况且,既然发送微信红包的人设置群红包的意思表示就是让群里的微信用户去抢,那么,谁能抢得红包就不再是发送群红包人所能控制的。因此,在群红包:中,不能因为“gbc1968”的身份虚假,就认定发微信红包的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对普通红包而言,发送红包的人通常是发送给指定的微信用户,对于接受红包的人的身份有明确的要求。此时,如果虚构身份,则可能会使发送红包的人判断错误,进而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就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具体分析:“gbc1968”是通过假冒陈光标的身份才得以加入许多微信圈的。但其身份造假与抢得群红包并非必然具有因果关系。如受到虚假身份信息迷惑的人误将“gbc1968”加入微信群,但发送群红包的人却并非基于对“gbc1968”的身份认识错误而发放群红包。因此,在群红包发放中,尽管“gbc1968”可能抢得红包,但不能必然认为其虚构信息行为和发放红包的人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对普通红包而言,如果发送红包的人将“gbc1968”错认为是陈光标而向其发放普通红包,那么,“gbc1968”的虚构身份和错发红包的行为则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对于ID为“gbc1968”微信用户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读3

以微信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业正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实现信息化,开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业务;IT公司也在进军金融领域,如第三方支付行业,其中,微信支付就是由IT公司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便民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但金融交易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互联网行业具有高技术性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仍需要加强监管。普通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第一,确保支付安全。微信支付环境下,消费者应注意核实商户和商品信息,避免错误支付,造成损失。

第二,保障资金安全。消费者应该妥善保管密码等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盗取,导致资金损失。

第三,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应该注意保密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作者简介

柏高原

北京京都(天津)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主要执业领域为金融法律事务

手机:18611391409

篇8

这天,杨振海回到以前就职的学校,听老师谈起学校里的几个优秀的贫困学生,虽然读书不用交学费,但书本费、学杂费和生活费也很高,家里承受不了这样大的负担,其中有个孩子流露出不想读书的念头。

学校之行,让杨振海有了捐资助学的想法,自己年龄大了,精力和体力有限,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亲力亲为。他将想法用微信跟儿子沟通,儿子非常赞成,愿意用微信转账资助,献一份爱心。儿子捐款有限,而且贫困学生不止一个,将来要上高中、大学,需要很多钱。怎样才能募集到更多的钱呢?杨振海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有一天,杨振海跟一个远在北京的亲属微信聊天,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亲属随口说,建立一个家族微信群,这么多人,一人捐助一点钱就解决问题了。原本是一句玩笑话,他当了真。他的家族四代同堂,分散在全国各地,假如每个人像儿子那样在微信群里捐些钱,综合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将这些捐款用来帮助贫困学子,他们就能安心学习,从而改变命运。

杨振海在微信里很活跃,还建立了退休群,他是群主,经常组织活动。有什么活动,不用打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联系到所有的群友,方便快捷。因为有建群的经验,建立家族群就很容易。建好群后,他将分散在各地的家族成员拉进群里。他是家族的长者,向来是家风的倡导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微信群可以l挥更大的作用。他把微信群的名字改成“杨氏家风基金会”,先将五个儿子、一些孙辈等直系亲属拉入群内。后来,其他的家庭成员知道微信群后,也纷纷加入进来,发展到旁系亲属,达两百多人。在微信群里,他教育后辈以去世老伴一生做人的“情理、忠诚、勤俭、奋进”四大原则为做人的准则,对国家要绝对忠诚,过日子懂得勤俭,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奋斗,“八字”家风贯穿始终。

孙辈在他的影响下,秉承好家风,主动在微信群里捐款。捐款越积越多,为了妥善保管好这笔款项,杨振海派专人负责,长孙当基金会长,懂财务的小孙女负责资金的管理,日常宣传则由当小学教师的孙女负责。即使他将来不在了,微信群要继承下去,好家风更要传承下去。

新年到来之际,是杨振海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家族成员会在这段时间集中捐款,这些钱都是平常勤俭节约积累的。他要求一个家庭至少365元,也就是说一年中每天节约1元钱。实际上,很多家庭已经超出了这个数额,光今年春节,就募集到一万多元善款。今年,他特意给每个家庭做了家庭证书和爱心储钱罐。家庭证书的主题围绕好家风,共圆家庭梦,而储钱罐更是让后辈养成节约的习惯,平时将零花钱放到爱心储钱罐里,积少成多,再一次性捐出,帮助别人。

篇9

1、首先,在手机桌面上找到微信,点击打开,进入微信主页;

2、打开微信后,在微信主页的右上方有一个加号,点击那个“+”,进入下一步;

3、点击右上方出现的一个方框,其中第一项就是“发起群聊”,点击进入;

篇10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是由个人或组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公开应用账号,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服务定制等功能。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借助自定义界面,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低成本高效率互动。目前,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②新媒体指数③在2014年11月推出了一份《全国高校微信公众账号排行榜》,全国共有462所高校参与排名,分析显示,约有284所高校微信账号处于活跃状态,其中62所高校的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超过1000。

微信的传播具有移动性、社交性、定制性、多媒体性等特征,利用在年轻大学生中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和微信一同构建教学互动平台,把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应当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公众号在教学中的优势

1.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微信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开始。高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但关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后,教师马上就与学生建立了双向联系通道。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是以推送和互动的模式向学生呈现信息的,老师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所有关注这个账号的学生都能收到,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课后交流。

在课前准备时,老师可以提前通过平台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推送给学生,节省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当堂预习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将和课堂有关的资料上传到微信公众账号里,学生回复关键字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由平台自动或老师回复。

在课后巩固学习中,老师统一推送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能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普通的课堂教学情况下,老师在讲完课后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的时候,站起来提问的学生一般很少,但实际上很多人心中有问题,只是没有想好如何提问或是不敢提问,而且课堂时间一般为45分钟,时间有限制。采用微信辅助教学后,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回复关键字功能或页面导航功能,对课堂上存疑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进行二次提问,老师可以对大部分学生都有疑问的问题,统一语音回复,解决课堂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的讨论或弥补教学任务的推迟。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将教学通知、教学内容、考试成绩等更新内容及时通知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也可以主动推送更新消息给所有学生或特定类别的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④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做出尝试并取得效果,例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接口,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通过它学生可以在手机里全程利用微信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

2.移动化学习新载体。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⑤。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教育行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移动设备的增长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增长促使了移动阅读市场的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场景逐渐从坐在电脑前转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移动场景。同时,移动阅读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移动搜索的应用,甚至在二三线城市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⑥

移动学习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快速发展、相互交叉融合下的产物。从技术层面和设备要求来看,它以手机、便携式电脑、上网本等移动手持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给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从学习者的角度看,移动学习是当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当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⑦

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 ,从物理设备和社会交往领域等获取经验,使学习更具体验性和丰富性。⑧安装到移动设备上的微信客户端,天生就是具有能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微信采用最新的HTML5技术,是普通网页HTML4的升级版,HTML5网页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运行,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实现文字、图片、表情、声音、视频和网络外链接,相较于单一的文本输入交互模式,视觉性更强。同时,利用微信进行移动的学习不受空间的限制,场景可以随处转换。教师将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上传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管理后台,学生只要拥有移动上网设备,比如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够利用零碎时间汲取知识,实现移动学习。

3.社会化学习的应用平台。云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不再需要兼有存储器的功能,因为人们只要拥有网络信号,就可以随时读取和调用存储在云端的任何数据、程序。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技术与教学内容正在重新有机结合。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个人数字信息终端。在这个过程中,往日的某些教学模式将被颠覆。学习不再限于书本和PC端,接受教育可以不限场景。

手机短息和QQ无法将一门课程的课堂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快捷的进行全校大范围的共享,而只要订阅微信公众号,就可以100%接收到推送的消息。微信提供了新的信息维度和交互方式,更好地符合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目标。随着微信的普及与平台支持的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应用在公众平台。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搜索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关注和学习。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率较高,将信息和资源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或者朋友圈,将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移动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学实践

1.研究对象。由于上述微信给教学带来的新优势和成功实践的案例,再加上微信公众号里数量可观的媒体公众号,我们决定在本校开展微信辅助教学的活动,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乐山师范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共56名本科生和12名教师。

2. 研究工具。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

3. 教学实践和设计。从2015年5月14日,我们利用微信辅助新闻学教学进行了为时4周的教学实践。实践主要场所为普通的教室,学生都持有支持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利用微信群聊、语音记事本、群发助手及微信公众号对教学的作用,进行了教学设计(见表1)。并邀请任课教师加入到微信的教学实践中。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同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学生使用手机查阅学习,也可以在微信群里提出问题或及时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自主式的转变。

项目功能对教学的作用

微信群多人文字及语音聊天建立全班微信群1个、7人一组建立8个小组协作微信群,进行课内和课外的小组协作学习,又可以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加入任一小组的讨论。

语音记事本语音速记和文字记事学生通过此功能建立口头和书面作业电子文档,对学生课堂内外的作业实现监控。

群发助手给多人发送消息把教学通知、作业等发给多个人,对不同的小组和学生下达不同的指令和任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微信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文件和课前预习资料,加大课堂信息。并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需求,在课后定期推送电子材料,有效地补充学习内容,引导自主学习。同时,推荐各大媒体微信公众号,转载学习。

4. 实践结果。实践过程中,我们邀请了新闻学专业共12名教师加入到本次微信实践中,但最终只有1位教师答应参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持续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调查,统计了学生在课内外的全班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留言和推送资料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课堂观察和课后监控的结果看,微信模式下的课后互动交流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微信群和全班微信群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发帖数量少,发帖频率低。(2)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够丰富。(3)学生和师生的交流主要集中于微信群,尚未充分运用微信的先进功能,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等。(4)在方式上,普遍采用语音和文字、图片发送信息,对二维码和视频的应用极少。

随后,我们对参与教学实践的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问卷包括6个项目,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只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微信辅助大学新闻教学的整体评价较高,学生对微信的易操作性、课堂活跃度、课后交流互动以及资源共享方面的满意度都达到了70.1%以上,但是学生对智能手机的呈现方式和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

三、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微信能否辅助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首要前提不是微信的先进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是高校教师是否愿意接受与采纳。在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号后,我们邀请了本专业共12名任课老师加入教学实践中,但只有一位任课老师愿意加入。随后,我们对12名任课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份,最终收回问卷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份,有效回收率是83.3%。 最终回收的12 份问卷中,2位教师没有接触过微信,剩余选项没有填写,纳入无效问卷之列。

问卷分别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等三个维度对题目选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均改编于文献⑩,见表4。

填表的任课老师中,男性和女性填表人数各一半,采用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5。

经过调查分析和访谈,大部分教师不愿加入实践的原因如下:

(1)对微信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交产品,但不适用于课堂教学,它的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便于教学通知,但要做到辅助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微信反而是给教师和学生之间增添了一道屏障,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更能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语气音调中发现问题。

(2)缺少学习新产品的时间。大部分教师身肩教学和研究的双重任务,对于90后热衷的微信缺少研究学习的时间,相较于将时间花费到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和维护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到备课、指导学生实践和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3)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教师能力和教学安排。部分教师认为,微信是安装在手机上的一款软件,选择微信进行教学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教学失控,如学生使用微信在课堂上进行社交活动,或利用手机打开其它软件,无视课堂教学。因此,使用微信不仅课堂组织须有周密的安排,还要有监管的制度,教师也要有控制学习气氛的能力,这加大了教学任务和管理难度。

(4) 很少使用或不会使用网页制作技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向主要在于新闻理论研究中,基本不会使用PS软件,网页制作等技术。因此,参与到实践中的任课教师上传到公众号“新闻+”的内容多数照搬课件上的资料,只有图片和大篇幅的文字,没有动态的表情和短视频,内容结构扁平化,视觉效果差。

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上述教师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下列的影响因素:

1移动终端的呈现方式

(1)分辨率低。参与实践的学生虽然都持有可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但每位学生智能手机的分辨率和屏幕大小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手机的屏幕小、分辨率低。这导致推送的电子文件显示的文字和图片过小且不易阅读。使得浏览效率低下,学生体验不理想。

(2)文件兼容性差。PC端的操作系统对各种文件类型有很好的兼容性,但是这些文件并不一定能够在手机上使用。如教师在微信群里上传的.doc文档,如需在手机上打开,则安装第三方APP应用,并且要在不同 APP 程序间来回切换才可以正常打开。PC端常见的压缩文件,在手机上使用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此外,PC端由不同编码方案打包的音视频文件,在手机上很难得到良好的支持。

(3)触摸屏操作效率低。PC端主要使用鼠标和键盘作为交互操作设备,相对来讲指向更加精确,操作更加多样,而在手机上几乎所有的操作都要通过触摸屏完成,因此带来很多操作上的不便。

(4)运行负载高。PC端通常需要浏览器登录访问其中的资源,手机受限于设备计算能力和电池续航能力的不足,在不同第三方软件中切换时,手机的运行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死机或卡机的情况,造成某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进度跟不上总进度。

2. 网络环境。为保证本次实践带有普遍有效性,随意选择了教学楼内一间普通教室作为实践场所。由于校内wifi信号未覆盖到教室内,学生使用数据流量打开微信公众号,下载教学资料和打开公众号推送界面的速度较慢,不一致的参与速度,延缓了教学进度,特别的是,当学生的数据流量使用完全后,大部分学生不会再使用微信。

3. 学生方面。为获得更全面和更有深度的信息,本研究还随机对整体效果评价低于50%的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有三个方面:(1)对微信应用于教学的态度。(2)感受到的学习效果。(3)使用微信学习的习惯。以下是学生对微信辅助教学的部分访谈:

(1)操作性:微信操作方便,没有技术障碍。

(2)学习兴趣: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不是学习软件,兴趣不高。

(3)使用感受:推送到手机上的文件需要第三方软件才能打开和保存,使用不便,而且推送的资料和课堂的PPT一样,手机屏幕小,在视觉效果上不如课堂内的投影仪。

(4)学习习惯:从来没有用过微信学习,不习惯打开推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学习,组建的微信群更适合和同学聊天。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仅仅20为学生中仅有2人关注了和新闻学专业学习相关的微信公众,大部分学生对微信的认知仍停留在摇一摇、语音短信、群聊上,认为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而不是学习软件,可以说,大部分学生还未有使用微信进行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