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向导范文
时间:2023-04-05 09: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龙之向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龙本名Johan Bjorksten,瑞典人,龙是他的属相。在中国公关界,他的名字随着他著作的《中国式公关》一书出版而广为人知。他是易为公关的创始人,2010年为法国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阳狮集团收购,并于2011年与阳狮集团旗下的日月思力中国合并,他担任合并后的明思力中国主席。目前,大龙接受《国际公关》采访,话题围绕他的“知识导向型”公关理念展开。“科学”做公关
创办易为公关之前,大龙经营过微型高尔夫球设备,做过电视广播制作公司,创业经历颇为丰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台、电视台主持人。他学习过6个国家的语言,普通话讲得很是地道,如果只听他的声音,你极容易认为他就是中国人。正是这份业余职业让他获得了一定的媒体关系,并开始帮助朋友的企业联系媒体宣传。商人敏锐的直觉让他很快意识到公关行业前景可观,因此毅然于1998年放弃其他业务,创办易为公关。
1998年正值中国公关行业萌芽时期,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际公关公司,人们对于公关行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公关小姐”的印象。大龙介绍,公司曾有一位业绩很好的小姑娘,在面临晋升时提出离职,经过再三追问,才得知是因为父母不同意她做‘公关小姐’。
不仅社会不认同,当时的企业和媒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友好”。为彻底摸清情况,大龙对60多家企业和i00多名媒体记者、编辑进行了采访,这成为“知识导向型”公关理念诞生的基础。采访结果表明,企业认为公关公司不了解客户,所做的“创意”不能帮助客户实现商业目标。而且公关公司人员流动率过高,导致他们不能深入了解客户,因此合作很累。在对媒体的采访中,大龙对一个资深媒体总编的话记亿犹新,“她告诉我说,‘大龙,不瞒你说,我并不喜欢公关公司和公关人,他们就是包—层皮,把客户的稿子递给我们,中间收150美金一个小时的手续费,这个钱可以给我呀,我可以同样发这个稿子。’”
由此,大龙认识到,要想改变这种形势,就必须做一个与客户捆绑在一起的合作伙伴,深入了解客户,并达到客户需要的目标,同时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提供给媒体,员工也会因此认为这个行业是真正用脑力、有前途的顾问行业。
而之所以重视对企业和媒体的采访,大龙认为可能与自己的学习经历有关。大龙学物理化学出身,是高级分子动力学硕士,这使他养成了科学性思维,“我觉得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公关公司,先需要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客户、媒体真正需要什么。”
把客户当“女友”
在大龙眼里,客户一定要有所挑选,要像找女友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能只朝“钱”看。“对于要求漂亮的活动的客户,可以让他们去找优秀的活动管理公司,要求发稿版面的可以去找专门发稿的公司,但如果你需要公关策略并要求严密实施,明思力会不怕任何竞争对手,参与竞标。”他以一个“三角形”向记者解释了明思力的定位,“三角形的三边是策略创意、活动管理、媒体关系,在不同的公司,这三边长短不一样,但在明思力,我要求这三边等长,都要很强。”
采访中,大龙尤其谈到撤帖、沉帖、灌水等行为,遇到一定要求这样的客户,他会选择放弃。他认为,这种冒充消费者与消费者对话的行为“不道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部分消费者能够区分哪些帖子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所以如果欺骗,可能会对品牌产生负面作用。”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例子。曾有一个明思力的客户推出了—款产品九五折的打折卡,客户找到另外一家公司让他们帮助发帖,呼吁大家赶紧参与领卡,结果网友表示折扣太低,引起一片网络围攻,好成危机。客户找到明思力,明思力的同事通过以客户的真实身份与网友对话,最终对网民们发出“警告”:“网民们在本周六前不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因为本周六我们会推出活动,在活动中您可以节省5%的费用。”这样一来,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公司很可爱,顺利化险为夷。
在大龙看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并依此选择自己的客户群体,是非常重要的。他举例说,沃尔沃、奔驰、宝马之所能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定位明确,沃尔沃最安全,奔驰坐着最舒服,宝马开着最舒服,有了这些特点才能让人记住并选择。
事实上,在目前公关意识还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符合明思力定位的本土客户并不多,明思力中国的国际企业客户占到了90%之多,只有少数本土客户如吉利汽车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对待这些符合明思力定位的客户,大龙很幽默地打了个比方:“讨好客户和讨好女朋友是一样的,你要先证明你会为他付出,给客户看没有花钱的非常好的报告、非常多的知识和意见,他才会觉得你真爱我,才会喜欢你。”因此,他们经常去客户那边调研,为了解客户的消费群体,他自己甚至亲自去客户门店做过促销员。
“平等”对员工
现在的明思力中国办公室是全开放式布局,没有老板屋、经理屋,对大龙的采访是在一个开放的休息区中进行,放眼看去,能将偌大的办公区尽收眼底,大龙的工位就在其中。大龙介绍,这是他们管理方式的一个缩影。他希望公司形成一种开放、平等的氛围,从而也能以这种心态对待客户。
为促成这种氛围的形成,大龙颇费心思。为让员工在开会时打破沉默,畅所欲言,他找员工预演在会议中“挑战大龙”,对大龙的意见和决策提出异议。如此两次之后,员工逐渐放开。大龙表示,“我的客户不希望是一个听话的团队为他们服务,否则什么事都要他们自己操心,他们希望有一个真正能帮他、替他想办法出主意让他更成功的团队。”
在招聘新人时,大龙都会向新人强调这种氛围,“要敢说客户,不会有人因此挤兑你,这是一个优秀的顾问所应具备的心态。”
大龙知道,在客户这边,“敢说”有时候会招致一些客户对接人的不满,用他的话说,客户会骂员工“猪脑子”,这时候,大龙一定会站在员工这边。“我会打电话给客户的更高级领导说明情况,实在不行,要在客户和员工之间做选择,我会放弃客户。”大龙表示,“因为中国公关行业这么年轻,能干的人才非常少,如果做对你的员工不好的客户,不如做大家可以友好合作的客户,这样关系会更持久,员工团队会很稳定。”
篇2
他们常问我,上海话中的“上海味道”(他们不仅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讲几句上海话)究竟是怎样的?味蕾有没有感觉?还是“上海味道”只是一种虚拟词?
“上海味道当然是实在的,能刺激味蕾的。”
“那你觉得最能代表上海味道的是……”
“小笼馒头!”我脱口而出。
在说这话时,我已感受到揭开笼盖时那只只明珠玉弹般、油光闪亮的小笼包,一口咬下去汤水四溅、鲜美满口。
小笼不同于大饼油条豆腐浆和阳春面,后者尽管也颇具上海味道,但多以吃饱肚皮为主。小笼就不同,这种袖珍型的皮薄馅足的小吃,不是以“吃饱肚皮”为目的,是真正点缀生活闲情的小吃,既能大众化,又要讲究一定的质量。上海人讲究点心待客:客人来访总要准备点心,大饼油条阳春面是上不了待客台面的,咖啡西点毕竟属小众口味,而小笼馒头可口精致、价钱经济,难怪从上海横街窄路的点心铺到绿杨村王家沙这样的老字号品牌餐厅,小笼馒头可谓“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为了让这批上海外国人对正宗上海味道“小笼馒头”有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特地来到小笼馒头的诞生地――南翔。
南翔小笼之父黄明贤
黄明贤1852年生于杭州一个农户之家,太平军攻占杭州后他随军来到南翔,次年太平军撤退时,他流落街头,最后被送往孤儿院。此时,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将他收养下来,改名明贤,随姓黄。
1872年老板去世,黄明贤就继承了日华轩,并扩大营业,将糕团店发展为兼营馄饨、面条的点心店。早年流浪的阴影令他深知,一碗热腾腾的汤汤水水加新鲜出炉的糕团馒头,对积极人生有多么深刻的意义。故而他这里,永远供应现做现卖、热灼火烫的点心小吃,生意兴隆。一次,老客户陈和建议:“为啥不做点咸的点心,既有热腾腾的汤水又能吃饱肚皮的?既不同柔韧的糯米糕团,也不是干乎乎的馒头……馒头一吃就饱,能不能有点精巧点心,可以慢慢让齿舌享受?”
就这样,黄明贤研制出形似馒头样貌袖珍的南翔小笼,英语直译为“迷你馒头”。须知“迷你”(Mini)是20世纪60年代才起的英语新名词,可见南翔小笼的创意属十分超前。
19世纪末南翔小笼进入上海滩
皮子薄、馅料足、汤汁多、形状精致是南翔小笼的特点。
为了让这些上海外国人对小笼馒头有一种感性认识,让他们亲手试做小笼包。
万事说说容易动手就难,按规定,每二两面粉只能做10只小笼,然后包上锅。这下可难为了这批老外,皮子太薄要破,皮子太厚不好吃,且二两面粉捏不出10只的量……最难的是外面要有十几道褶纹,还要求清晰可见,他们觉得这简直是在做艺术品。
据说当初黄明贤为保证其质量,每批小笼必亲自检验,方法为任取一只馒头,放在小碟内,然后用筷子戳破皮,如果流出的汁汤不满碟,就是不及格,绝不出售,就此为南翔小笼赢得声名。
听罢此话,这些上海外国人纷纷拿起小碟想试试看,但想想还是不舍得白白捅漏这些鲜美汁水……
大约在19世纪末,即黄明贤的小笼出世近20年左右,南翔小笼才开始进入上海滩,想来因为当时广告传媒都不发达的原因。然上海滩到底是上海滩,南翔小笼甫进入上海,就广为市民欢迎,成为上海滩时尚的大众化美点,一时饭店点心铺纷纷仿做,只怪当时黄明贤没有权益保护法意识,但也因此,南翔小笼在申城遍地开花。1899年蒋涌夫作的《上海邑庙竹枝词》可作证当时市民蜂拥而至品尝这一时尚小吃的盛况:“小笼蒸出热馒头/品味他家不可测/极狭扶梯非易步/半间小阁客偏稠”。
不过细品词意,只觉得在这种人挤人、空间逼仄的氛围吃小笼,仍不足以达到我们说的“休闲”的最高境界。
篇3
[关键词]哲学;李小龙;截拳道文化;价值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奇一生。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他的武学思想,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为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武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所拍的功夫电影为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截拳道作为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
一、截拳道的哲学思想
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海纳百川,他对老子、周易、禅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取精去渣,化为己用。[1]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自己的性情、经验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突破其局限性,使它们和谐统一和完美地体现。
(一)与老子比较
李小龙在论述截拳道时说:“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截拳道是无形,它拒绝任何形式的束缚。每个人都有天生和后天能够培养的本能,截拳道就是要培养和无限制地发挥人的本能。这和老子之“道”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老子将道推崇到了最高位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之根、宇宙之本,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国则要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截拳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发展。李小龙那段关于水的精彩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有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道论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李小龙对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论文《悟》中有所阐述。李小龙的武术原理,就从这个“Be water”开始,踏入合于“道”的武术最高体现。
(二)与周易比较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头,核心理念是“阴阳”。《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此段话充分阐述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把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李小龙曾在其武学著述中写道:“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抗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截拳道之中,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况且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在截拳道技击对抗的技术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阴阳变化之理,它把复杂而又不实用的招式简化为简单直接的“攻”和“守”,而且,攻和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好像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一样,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并进。[3]
(三)与禅宗比较
佛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禅是指静坐,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坐禅中思维,根据其所悟所证创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学中因(禅)定而生慧也说明了禅与智慧的关系,所以说“禅”就代表着智慧。禅宗中的智慧与深意可以用一个字的来概括:“空”。 李小龙在其著作《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第一章进行了“论禅”,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中”;“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4],可见李小龙对空的理解相当深入。李小龙在公开解释他创立“截拳道”时讲及手指与月亮的关系。“以手指月”是中国宗教哲学中一个常见的譬喻,这个辩论可见于后来禅宗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这番话的李小龙,已到了超越武术技击层面而臻至“武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与尼采比较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能达到超人境界。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中一部分来自尼采――重视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传统不被现有的理论与形式所束缚,而李小龙本人也真正体现了“意志”与“超人”。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无异于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众多武师的不满。李小龙对武术的狂热追求和实践,为电影的不懈奋斗让他成了世界瞩目的“超人”。
(五)与克里希那穆提比较
1970年,李小龙在一次训练中受了严重的背伤,他在养伤的3个月中,认真研读了印度哲学大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著作,这之后,他吸收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他的截拳道的发展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1971年,李小龙给《黑带》杂志撰写《让自己远离传统空手道的束缚》一文时,写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观点。文章中,李小龙说:“其实我对于打斗功夫没有什么创新和改良,没有哪种功夫能有截拳道那样的攻防办法。”[5]很显然,在这篇章中,就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真理是无所羁绊的,没有固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可以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去寻求真理。”新的截拳道提倡克里希那穆提所主张的自由哲学,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借助于各种自由的搏击动作,进行二人对打练习,形成全新风格的截拳道功夫。
二、李小龙截拳道的价值体现
(一)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
1笔怪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李小龙说:“传统武术,只晓得盲从与模仿,它们永远找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他还说:“我不相信对手会像兄弟对招般,让你对峙观察,后策动攻防,也不相信对手会像对打演练或打沙包那样,给你蓄势运劲的时间。”[6]这就是说,传统武术正在与实战慢慢脱节,而截拳道提高了技击的实战性,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2笔怪泄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
截拳道是继承中国武术及世界各国搏击之大成,根据自身特点在武技实战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是整个截拳道训练过程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使截拳道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蔽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影片”风行海外后,许多外文词典中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功夫(KUNGFU)”。截拳道具有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它不仅属于中华武术,而且丰富了世界技击术的内容,它对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截拳道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其在中国的集结,将会给截拳道的传播提供空前的发展机会。
(二)利用文化心理学弘扬中国文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西方人不明白中国人谈的小我、无我、非我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中国人谈的是一个辩证自我的概念。李小龙在去世前接受最后一个采访时,美国记者让他描述一下中国人的基本元素。他说中国人就像水。水无形无状,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水可以到处流,但水同时也可以冲破一切。美国人听了这个描述后,一头雾水。实际上李小龙讲的就是一种辩证的自我,即存在矛盾和多样性的自我。中国人的自我是由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一个整体性的自我。
(三)对非武术领域的影响
在国内非武术领域,更有多位经济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运用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如发表在《企业经济世界》(2003年9月号)上的《中国经济截拳道: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作者:李华振、张听博士)、杨有忠撰写的经济论文《品牌管理截拳道》、发表在世界企业文化网上的《功夫中的管理哲学》(作者:方军)。国内的很多经济报道,也总喜欢结合李小龙思想或截拳道技击特点,来进行相关经济报道,比如:《营销,你就应该是李小龙》(中国时尚品牌网)、《置业投资也练截拳道》(青岛新闻网)、《超薄电视就是李小龙的“无敌寸拳”》(慧聪网)等。
三、当前对截拳道理解的误区
(1)简单地将李小龙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功夫电影演员,其所有成就仅仅只是电影宣传夸大的结果,认为截拳道并无多少实战价值,李小龙不过是被电影夸大的人物,对于世界武术并无多少贡献,还认为李小龙死后,截拳道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亦不过是被边缘化的武技,等等。(2)某些人否定李小龙原传截拳道的“指导”作用,断章取义、无科学原则地片面注重所谓截拳道创新或自我发展。(3)误认为截拳道哲学意义上的无法就是没有任何方法,或在基本技击原理和技战术结构上的“乱法”。
四、结语
李小龙融合世界无数技击之长,创造了“直接、快速、有效、实用”的截拳道,征服了世界。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堪称为哲学的艺术――功夫哲学。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武术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体现了其创新精神。真诚希望李小龙文化及其截拳道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希望国内李小龙文化及截拳道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走上科学的正轨。
[参考文献]
[1] 武希玲.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体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2] 黄莉.中国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3] 孙成岩.论传统哲学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 李小龙.李小龙原著集粹 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摘录)[J].中华武术,2000(08).
[5] 唐龙.李小龙经典武道论文两篇[J].中华武术,2001(04).
篇4
我的大号只有超LJ的23级,我的米米号是15955460,欢迎大家+我。摩尔庄园里有很多摩尔和场景、游戏、NPC。在地图上显示的场景有摩尔城堡、摩尔拉雅山顶、淘淘乐街、开心农场、浆果森林、SMC基地、神秘湖、阳光牧场、爱心教堂、摩尔足球场、西部游乐场、粒粒小广场、展示小屋、拉姆学院,我最喜欢去摩尔城堡。游戏也又好玩、又丰富:泡泡龙(在宠物店)、拼图(在城堡二楼)、足球(在摩尔足球场)、摩摩大赛车(在西部游乐场)、摩罗斯方块(在城堡地下)、滑雪(在摩尔拉雅山顶)、激流勇进(在浆果森林)、钓鱼(在神秘湖)、种地(好像叫这个名字,在开心农场),我最喜欢玩种地和拼图。那些NPC就是摩尔庄园里的那些系统设定的人物,例如克劳神父、兔兔、丝尔特,也有很多,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介绍。
摩尔庄园有SMC组织,SMC组织是因火之印记的内容建立的。火之印记内容:
摩尔王三世28年,黑森林突发大火,并迅速向庄园蔓延……面对这不知从哪里冒出的大火,我们心中充满了恐惧……野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摩尔们都不知所措地想逃进城堡,却不知这么做是多么的危险!在惊慌失措中,有一位头戴蘑菇帽的英雄,奋不顾身的引领大家避向神秘湖……最后~~大家都得救了。而这位英雄,却离开了我们……后记:重建庄园后,在神秘湖建立了SMC基地。为了纪念英雄,乐于助人的小摩尔都喜欢戴上蘑菇帽……魅力值20以上,等级10以上,通过SMC徽标参加向导入职任务,寻找4盒磁带。任务完成后,找SMC指导官杰西完成向导入职任务。完成任务的摩尔获得向导服三件套(蘑菇帽、向导服、没用的小喇叭)。当你穿着向导套装时,会做出向导特有的动作。这样,需要帮助的小摩尔可以更加容易看到你。由此,你就开始踏上成为一名优秀向导的征途!
SMC组织加入要求就是等级达到5级并把所有问题回答正确。要加入SMC先达到5级再说,达到5级后点屏幕右上角的SMC标志就可以回答关于摩尔庄园的问题,回答正确后你就是SMC的一员啦!成为SMC后还可以完成三种任务成为警官、向导、记者,具体任务内容我也forget(忘记)了,反正我三种都已经当上了!
篇5
“灵芝之王”遭遇北疆惊魂
这些年在原始森林中采集野生灵芝的经历,让遭遇过九死一生的王力觉得完全可以写成一部探险小说了。
险逃蛇口
9月,长白山原始森林雨雾迷离。王力和两位向导正艰辛跋涉在这雨林中。一棵横倒的枯树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王力好不容易爬上树干,准备跳过这道障碍。突然,他脚下一空,原来树干外面被树枝藤蔓遮挡,里面却早已经空了。王力踩破树皮直直地掉了进去,裤子也被树中积满的雨水打湿。这时,他突然感觉有很多软软的东西在裤子外面来回窜动。“毒蛇!”一个可怕的念头首先闪过他的脑海!汗立刻从额头浸出,他甚至忘了求救,吓得呆立在那里。两位向导回头发现卡在树中的王力,忙过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王力腿直打颤,连话都说不出来,向导们只好一人架着一只胳膊将他拖了上来。过了很长时间,王力才回过神来,往枯树里一看,果真好多条蛇正在水里游来游去!
误认蜂窝
一行人再入深山密林。在一块大岩石边,王力发现一棵直径十厘米的小树上有一个球状物把树头压得垂了下来。“灵芝!”王力兴奋起来,就地拾起一根木棒要把它敲下来。这可把向导吓坏了,两人赶紧把王力拽到一边:“你不想活了吗?你知道那是什么?那是马蜂窝!这里的马蜂每只都有四厘米多长,它们要是被激怒了,连狗熊都能给蛰死!”好险!听了向导的话,再回头仔细看看那摇摇欲坠的马蜂窝,王力后怕极了,心有余悸地苦笑道:“幸亏它长得结实,要不我们真可能成了马蜂的甜点心了……”
跌入冰河
初秋正午,王力正在黑龙江某林场采集野生灵芝。不料天气突变,瓢泼大雨又引发了山洪,脚下山路都变成了溪流,耳畔雷声轰隆,眼前一片风雨怒吼,王力和向导全身都被雨水浸泡透了。过河时,他两腿打颤,脚下一踩空,掉进了冰冷的河水里。原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雨水浸泡,木桥从中间坍塌了。大雨如注,冷风彻骨,掉进水里的王力一阵眩晕,不省人事,头正好扎向水中的一堆乱石!同行的向导急忙跳进河中,好不容易才把王力拉了上来。这一次,在鬼门外走了一个来回的王力,足足在向导家里养了二十天的伤......
命悬崖边
1998年,王力听说长白山某林场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菌类。他连夜匆匆赶到,十五个小时的颠簸让他觉得肠子都快被颠出来了,但他还是决定立即进林场寻找这种菌类。这时却突然下起了大雪,很快地面上就积了一米多深的雪。王力第一次穿上滑雪板进山,根本不会走路,没挪两步就浑身冒汗,向导就把绳子拴在王力的身上拽着他走。一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到了一处悬崖后,决定休息一下就往回走。这时,王力突然发现在离悬崖顶端仅五米远的一棵树上,有一些像野生灵芝一样的菌类。他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发现那正是他苦苦寻找的菌类。王力让向导把绳子拴在自己身上,中间绑在悬崖上面的一棵树上,他自己抓着绳子一点一点地滑下去,试图爬到那棵树所在的岩石上。他们使用的绳子直径只有八毫米,王力握着细细的绳子,心跳明显加速。由于刚下过雪,树干又滑,王力爬了三次都没上去,最后还是借助林区爬树专用的树蹬子才艰难爬了上去,摘下了那株野生菌类。回到大连后,王力将这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采到的野生菌类的部分样品送到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鉴定,可对方只能初步断定这是灵芝,却说不出具体属于哪一类。后来,王力又将样本带到日本,经过鉴定,将这株野生菌类确认为一种名叫“桦穴茸”的野生灵芝。这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首株桦穴茸野生灵芝,具有极为重要的医学价值。
用九死一生来形容王力采集野生灵芝的经历再形象不过了。王力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大连的一家木材公司从事木材鉴定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有机会来往于各大林区,每到一个林区,都要约上几位向导去原始森林里采集野生灵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他每年都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亲自带着员工去各林区采集灵芝,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野生灵芝多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每次采集最少也要花费一周左右,这其中所遇到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王力觉得采集野生灵芝是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王力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算是机缘,可能就是这份机缘令他甘愿为灵芝去冒险。
灵芝开发打造健康神话
一个人童年的生活经历往往影响其一生。王力出生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备受父母疼爱。然而命运多舛,五岁那年,王力突然得了一场怪病。经诊断,他患上的是小儿麻痹症和多发性神经根炎,这意味着七色童年对王力来说将是一片灰色。病魔如影随行,王力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寻医问药中度过的。七岁时,由于病情加剧,王力身上的肌肉开始萎缩,走路经常摔跤。就在一家人为王力的病情陷入绝望时,一位老军医用野生灵芝配药让王力服用。没想到,经过两年的治疗,王力的病奇迹般地出现好转迹象。出院时,老军医嘱咐王力,为了防止疾病复发,必须坚持服用灵芝。就这样,一场大病让王力深深地爱上了野生灵芝,并与野生灵芝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野生灵芝是药中之王,具有滋补、镇静、健胃、健脑等功效,主要生长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环境中,光是在我国境内分布的灵芝就有90多种。1996年,王力创办大连王力野生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野生灵芝加以科学开发,将这一瑰宝真正造福于人类的健康是王力创办野生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由此,他拉开了创造健康神话的序幕。
灵芝捐赠大爱无疆
现代人对健康越来越看重,然而,眼下还有许多人受经济条件所限,吃不起野生灵芝。王力的公司开发的野生灵芝系列产品的养生功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灵芝产业越做越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王力每年无偿为癌症患者捐赠价值数百万元的灵芝产品,让更多人为之受益。王力本身就是灵芝的受益者,每每得知癌症患者吃不起灵芝、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时,他就感到特别难过,都会尽可能地减免费用,甚至赠送产品。无论是开发更多产品,还是无偿捐赠癌症患者,王力都抱着同一个想法——野生灵芝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要把这份恩惠和健康传递给更多的人。为了帮助癌症患者减轻病痛,重拾信心,王力还与多家肿瘤治疗机构合作,为癌症患者提供松针层孔菌、拟红肉层孔菌、平盖灵芝等多种野生真菌复方疗法。几年来,野生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使几千名癌症患者受益。
篇6
气质独特的另类彩林
我们选择的驴行路线是从青龙山徒步到龙骨寨。
青龙山(当地人常称之,也有人称龙骨山)为七曜山余脉,位于石柱县六塘乡境内。从石柱县城出发,紧随向导沿着小路向青龙山林场迈进。上山的道路路况复杂,有蜿蜒曲折的小路,有相对平坦的乡村土路、石阶路,也需要经过比较危险的丛林荆棘和小溪浅滩。
此时正值秋季,青龙山的红叶彩林正当绚烂,山坡上散落着千奇百怪的岩石,白色的溪流在岩石间舞蹈,溪流边嫩绿的灌木丛和远处三五棵红色的彩林交相辉映,彩林背后深绿的树木影影绰绰……宛如油画的风景,不经意地就出现在视线里。
森林里偶得奇特的“卍”枣
青龙山森林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也让我们享受了口福。
向导告诉我们,秋季的青龙山除了美丽的彩林之外,还有野生猕猴桃和拐枣,当然需要仔细搜寻才能找到。爬树摘果本是小时候最有趣、最刺激的乐事,顿时快乐的童年记忆被再次唤起。
因为负重赶路,又饥又渴,走过无数彩林之后,我们在山坡上一处茂密的丛林里,果然发现无数野生猕猴桃和拐枣。见到这些野生果的惊喜,犹如发现新大陆般,借摘果之由,停下来稍作休息,吹着山风吃着野果,岂不快哉?
成年后再次爬树摘果的难得经历,让我回味良久。小时候,只需三步两步就能上树,现在还得靠人推推拉拉才能勉强上去,不得不感叹“时光催人老”。同行的驴友说,换作以前,他上到树杈上的时间,足够我上上下下数十次了。
这些野果中,就属拐枣长相最为奇特。它形如万字符“卍”,故又称万寿果。拐枣可生食,也可以酿酒,但只有经过霜降之后的拐枣,才特别香甜。另外,还听当地向导介绍说,拐枣酿造的酒,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症。
龙骨寨古栈道上“狭路相逢”
第一天晚上,我们在青龙山林场里搭帐篷度过。次日,靠着林场老乡的指点,通过小路徒步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龙骨寨山脚。
龙骨寨是我们这次驴行最主要的目的地,它毗邻万寿寨景区,与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遥相呼应,是渝东南著名的险关和文物古迹。远望,一峰突兀,陡然一座天然石寨。耸立云空,如一条盘踞山巅的巨龙。
龙骨寨山顶海拔1543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面绝壁。历史上,雄关险隘处总是无数悲壮的战争发生地,龙骨寨也不例外。史料记载,龙骨寨曾两度屯兵对垒。一次是明末清初,石柱土司秦良玉率部与清军对峙鏖战;另一次是民国时期川鄂边“神兵”攻打石柱县城后,撤到龙骨山安营扎寨,借天险大胜军。
要到达龙骨寨顶,只有一条古道。如“鱼脊”的羊肠小道,从山脚蜿蜒向上直至龙骨寨顶。因小道两边都是悬崖,我们只能缓缓前行,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品味这段旅程带来的愉悦。
两人面对面站立在此道上,都会显得十分拥挤,实在很难以想象,当时数千石柱神兵是如何在这两边都是悬崖的狭窄道路上和军进行厮杀。武功高强者或许容易应对,他们能一面手握刀剑努力地击倒对手,另一方面则警惕脚下,稳住重心,避免掉下悬崖。而被敌人击败、失去重心而坠落悬崖者,估计也不在少数。
驴行队伍中的两位“勇士”,手握登山杖给我们表演起了“厮杀”的场面。而当两人刚转身横在道路上时,便已失去了“勇士”风范,什么招数都已使不出来。面对身后的悬崖,两人在路中央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把大家都逗乐了。
在小道上,只要不是跳跃或者奔跑,俯瞰、平视、仰视,或者360度转身环视四周,都很容易实现。眼耳鼻口心,五官可以全部尽情用上,让清新的空气,慢慢从你的鼻尖吸入,聆听风声在耳边的窃窃私语,幻想波澜起伏的山黛,舞动着向远处奔去……
这段“慢”旅程让我们更仔细地辨认了小道边的各种野草鲜花,也欣赏到形态各异的奇石,更让我们体验到了站在高处远望,视野决定心境的无比放松的感受。
慢悠悠地走过羊肠小道后不久,又来到逼仄的石壁栈道旁。栈道靠着悬崖的一面,有木材质的围栏做掩护。这次驴行时,正好碰上云雾,行走在栈道上除了感受脚下万丈深渊带来的心惊胆战之外,还有“腾云驾雾”的飘飘欲仙之感。而在当时那个战争的时代,勇兵猛将们却在这如履薄冰的栈道上化险为夷,成功击退敌人的攻击从而守护住自己的领地。
栈道地面上,还刻有各种图案的标志,有形如鸟状的动物图案,也有各种字迹等,只是大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识。
揭开龙骨寨顶的神秘面纱
经过陡峭的石栈道,可攀爬至龙骨寨顶。
我们到达龙骨寨顶时,已近中午。对我们来说,在寨顶最大的收获是搜寻到各种珍稀树种和一座古刹遗址。
古松柏、梭罗树、旱珊瑚、红豆杉等稀有古林木,隐蔽地生长在寨顶最高点的悬崖绝壁处。寨顶的石基即庙址,两个石池则是年寺庙和尚生活用水的地方。
龙骨寨附近还有一清同治九年(1857年)建造的墓碑,有联曰:“包砌暂作祗园,圈修曾非宝塔。”从石刻文记可见,墓主姓文名龙孝,法号“园寂”,此墓碑是他的两位徒弟广元和广亮所修,他们都是当年龙骨寨上寺庙的僧人。
寨顶的风光无限美好。站在寨顶俯瞰四周,一览众山小。从这里可远眺与之毗邻的万寿寨景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一面遥想大名鼎鼎的女将秦良玉当年在万寿山上筑寨御敌的英雄壮举,一面领略了七曜山群山巍巍、山峦连绵的壮丽。
矮竹林的原始遗风
篇7
座座险峰盘巨龙,架架云梯立晴空。
谁道玉皇难相见,照此攀登入天宫。
万里经营皆赞颂,百关千隘何为雄。
鹰飞倒仰观涧寇,担边铁檩一桥通。
榛莽漫山野无径,山高谷深藏豹虫。
想见当年筑城日,多少殷血染石红。
古往今来,用诗文绘画为中国名山秀水讴歌的作者数不胜数,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智慧与力量之结晶的万里长城,却还从来没有人对她进行过全面的实地描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五日,天津市东郊区工会在区招待所的餐厅里摆了一桌酒席,朋友们正在为即将沿万里长城写生的孙芳热情饯行。对于自己即将孤身跋涉的在崇山峻岭上的长城,孙芳丝毫不敢存有浪漫的幻想。他深知在野外写生的艰苦与危险。
还记得一九八三年的夏天,孙芳自费到引滦入津工程现场写生,他不顾生命危险,登上三十五米高的水塔,在一米见方的塔顶画了三个小时。那时人们为他的冒险担心,但这次走长城要比登水塔不知道危险多少倍啊!
然而决心一定要填补中国绘画史上全线描画长城空白的孙芳,已无暇顾及这么多了。出发前,他带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复杂心情写下了:“此次去长城内外写生,搜集创作素材,作万里之行,爬山越岭,攀崖登壁,朝行夜宿,深知苦难艰辛。四周风雨,朝夕祸福……万一在写生中出现事故和不幸,我们应该作廉洁为公的人……能过得去就决不让别人扶着走。请家里全体人员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逶迤飞腾千山万水的长城,何处最险峻?人们说,当属慕田峪的涧寇一带。当地人用“鹰飞倒仰”来形容这里山势的险恶。长城在此处,无论峰多高,崖多陡,涧多深,都不绕道或中断,一律爬越而过。不少地段的长城修在崖壁上,犹如栈道,只能通行一人。也有的修在石罅间,形似云梯,人只能拾级而上。
当地山民听说孙芳要在大雪封山的季节进山画慕田峪长城,吃惊地说:“你们不想要命了?”山民们警告孙芳此行的危险并说:“冬天野兽饿得凶,见人就伤,你们趁早回家吧!”
孙芳没有退却。他就是为了描绘风雪中的慕田峪长城才来的。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长城的雄姿,孙芳经常站在长城战道上,迎着从城墙垛口吹来的凛冽寒风,顶着漫天的鹅毛大雪,脚踩没膝的积雪作画。
当孙芳完成长城全线写生后,他又来到了北京郊外的慕田峪长城,那儿有一处叫“担边铁梁”的长城:在两个峭壁之间,用铁檩架通,上筑长城,城体悬空飞过。这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处特殊建筑。孙芳冬季画慕田峪长城时,由于山民不愿当向导,他没找到“担边铁梁”。
然而,尽管冬季已过,山民们仍不愿当向导,那儿实在太危险了。孙芳最后不惜多出钱雇了一位壮汉带路。这位向导带着孙芳,在一人多高的草甸子里摸索着前进。这里视线不到几公尺,经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孙芳谨慎地用拐棍探路,竟连身上背着的挎包什么时候被刮开,残枝败叶及两个被裹着的鸟窝掉了进去,他也丝毫没察觉。
他们沿古长城战道向前走着,没料到前面有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它把长城截断了。几层楼高的巨石陡峭光滑,没有从上面爬过去的可能。巨石两边是深不见底的绝壁,只有在左侧面有石缝可踩,有石棱可抓,但巨石下面有三分之一是悬空的。脚下是深谷。向导不愿再走了,孙芳点燃了一根香烟,狠狠地吸着,在巨石前来回踱步。如果不越过这块顽石,“担边铁梁”就见不到,而长城全线写生就功亏一篑。
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他扔掉烟头,果断地走向巨石。只见他一只脚尖蹬住石缝,一只手紧紧抠住很窄的石棱,另一只手和脚悬在空中,全身紧贴石壁,就象壁虎一样。一步,两步,孙芳全神贯注地挪动着往前爬。脚下是万丈深谷,头上是苍鹰和乌鸦在飞鸣。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抓住石棱,绝不能松手……
“担边铁梁”画出来了。就是这样,画家用生命和热血把长城全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一九八四年十月到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历时一年零一个月,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止嘉峪关,从天津出发,途经八个省、市、自治区,一百零五个县市,行程一万一千七百多公里,完成彩墨写生三百七十三张,速写四百九十七幅,文字材料十余万字,孙芳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万里长城全线实地写生。
沿长城遗迹,他爬过了燕山、军都山、大马山、熊耳山、恒山、吕梁山、华山、贺兰山、焉支山、祁连山;几渡黄河;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戈壁绿洲都留下了他迂回曲折的足迹。
人们从孙芳的彩墨写生和速写中看到万里长城如巨龙般穿行在高原飞雪之间、逶迤于峰峦绝壁之巅、奔腾在云天雪海之中的时候,无不赞叹惊讶。
那幅《慕田峪长城》向人们展现了长城的典型英姿:上山城势如攀龙,下山城状似飞瀑。在这幅彩墨画上,孙芳一反“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国画古训,创造性地以动状静,使古老深寂中透出郁郁生气。他运用“渴笔淡墨,层层皴染”的技巧,达到了“繁而不乱,简而能厚”的艺术境界。
孙芳描绘了长城,长城给孙芳以启迪。孙芳曾给一位朋友写信说道:“……中国山水画历来看重的一个表现方法,即以墨为主,略著赭色,以达淡雅,格调为高。其究竟为什么?我过去一直不清楚。此次冬季写生方使我明白:原来北京的冬天山色就是这样的。它不同于春秋夏,更有别于南方山色。过去闹不清,主要是因为画家在冬天进山不多。这次我能自觉发现、明白这一点,实在是一个大的收获!”
篇8
在中国新诗里,有一个支撑全诗的骨架――意象。意象是指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简单地说,诗歌中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借助那些具体且与诗人心理相吻合的自然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我们在鉴赏新诗意象之前,先认识传统意象在新诗中的呈现。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已存在“意象”现象。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介绍“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涵:“比者,附也,兴也,起也。”而且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意即一比可指多义,正是意象化的特征。到了清代,诗评家们已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出;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木”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念的意象了。例如,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我们在教学生鉴赏新诗时,注意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鉴赏障碍:1.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鉴赏入门的向导。比如,“柳树”、“西天的云彩”、“康桥”、“康河”、“笙箫”、“夏虫”等是物象,但在诗歌《再别康桥》里,“金柳”、“西天的云彩”、“康桥”等就是意象,两者不可等同。2.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两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诗中的意境则表现一个不屈的民族或一个求生存的人刚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
金人元好问说:“鸳鸯绣罢任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在鉴赏新诗中,我则主张“应把金针度与人”。学生一旦掌握住了意象这一“金针”,就会一通百通,不但能产生时效,而且具有后劲。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希望中学)
篇9
安慰遇挫的自己或他人时,我们都会无意识地说:“顺其自然吧!”
研习森田疗法之后,我更喜欢“顺应自然”一说,因为“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是这种疗法的精髓,是把人们带出困境的向导和心灵使者。
“顺应自然”与“顺其自然”只字之差,惟有亲身感悟,方知其境界之迥别。回首初学森田疗法课程,我在作业中曾粗鄙地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阵营的对立者,没参悟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师在作业中的点评一针见血,字里行间充满深邃的哲理:……我在想,可能“顺”也包含我们常提到的接纳。接纳了,允许了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可以做的,或者是“什么也不做”――“无为”。记得一位老师说过:“有时候我们不是做得少了,而是做得太多,这也是一种限制”。挺有道理的!
导师的教诲犹如当头棒喝!我忽略了顺其自然中还包含“无为而无不为”的意蕴:等待时机,养精蓄锐,运筹帷幄,伺机东山再起,最终顺应自然之“道”!
“道”是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事物的发展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糟糕之极”。当条件欠成熟,不越级而盲动,而是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这是智者的行为,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心理患者来说,当无力面对现实时,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回到从前,按原有的轨迹“顺其自然”地生活着。此时,“顺其自然”成了人生的避难所:这里没有是非,没有原则;这里构筑了掩饰懦弱、自我认输和自甘堕落的消极生存模式。他们需要自我警醒:改变方向,变换角度,或许前面就是坦途?
顺应自然是积极的智慧策略,是有的放矢,是直达目标,是经过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积蓄力量之后的聚变,是“小改变引发大效应”。而顺其自然则显被动,俨然是努力和挣扎之后的落魄,近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嗟叹。
顺应自然者愉悦、宽容、接纳而大度。它依自然而行道,游刃有余,犹如溪水穿行于深山石隙之间,绵绵不绝,汇入沧海。顺其自然者貌似快乐而心虚,行动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瞧一步,一步错则步步错,犹如老牛拉破车辗转于羊肠小道间,昏昏然,心无所依。
顺应自然如太极之两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纳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生不息。而顺其自然则如乡野的那一孔方井,水量应天时而生灭,循规蹈矩,深浅自知。
如果在顺其自然中“为所当为”,即从纯真的心出发,做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而且有能力做的事,那就是高境界、大智慧。
先“顺”后“应”,是完成两者转换的策略。
篇10
“60泉——阿西米提布拉克,丝绸之路通往罗布泊唯一有淡水泉的地方!”
“这里,135号营地,当年斯文·赫定带领中外西北考察团走到这里不能再前行,用8个大油桶作标记,遗憾而归的地方。”
“还有这儿,罗布人的‘首府’老阿不旦,100年前水草丰满、人丁兴旺,如今只剩下经纬度了!”
杨镰的手指在地图间熟练推移,我们很快看到了3处用红色标注的坐标经纬度。这3个地点,是目前塔里木东端的罗布泊地区在国际上最有吸引力的探险发现地,但新的地图上却没有。
这几张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形图是瑞典友人在欧洲拍卖会上拍得送给杨镰的,国内恐怕仅此一张,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一件珍品。几十年来,这几张地图就像一幅画卷,深深地镌刻在了杨镰的心里,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走得动的时候,看到它们真实的容颜,并尽可能准确地确定那个方位,为更多的探险者提供一个研究的地点。而这个偏偏成了杨镰与新疆“60个约定”中的最后约定。如今,满头银发的杨镰,带领考察队在罗布泊北线找到60泉,在罗布泊东线找到135号营地,在罗布泊南线找到老阿不旦,与其说是个一路寻找的路线图,不如说是一次穿越百年的梦幻之旅。
迪坎尔村是吐鲁番通往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一个世纪以来,阿不都热依木、奥尔德克等祖孙三代为探险者当向导,因此这个村也被称为向导村
2012年10月24日下午,考察队一行30人顺利抵达迪坎尔村。在这里,我们要找到一个叫白克力·艾海提的向导。
迪坎尔村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从20世纪初开始,村人的先辈就为揭开罗布泊之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白克力·艾海提的爷爷、叶赫尔·沙依木的叔爷爷就分别是斯文·赫定的好友、向导奥尔德克和阿不都热依木。他俩的名字曾和楼兰、小河一样光芒四射。而白克力、叶赫尔的父辈及其他们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至今依然迷恋到沙漠深处探险的工作,因此这个村也被称为向导村。
20世纪80年代,白克力的父亲每年春天都会带着他,赶上毛驴车,经过三四天的长途跋涉到先辈的拱拜斯(墓地)祭拜他们的祖先,那个地方他们叫胜金,距离楼兰100多公里,现在称辛格尔。第一次知道60泉这个地名,是很多年前新疆探险家赵子允带他去的,那时候他才发现,小时候爸爸带他去胜金,无数次的路过那里。
白克力一家住在村头的大路旁,这几年探险的人多了,来迪坎尔的人多了,他就用当向导的钱,盖了几间砖房,大门边开了一间小商店,小商店的门前打了一口井,为来往的车辆加水,也接待探险的旅人。考察队送给白克力书和照片,白克力很快在书中找到了他爸爸的影子,激动得直摇头。
村子很神奇,有500多年的古桑树、年龄过百的长寿老人、古老的温泉坎儿井,还有金色头发、棕色眼睛、皮肤白皙的年轻人。古时,这里是通往罗布泊的要道,来来往往的商旅在这里驻足,这让人联想到楼兰美女。据说迪坎尔的村民是古楼兰国的移民。
60泉,除了淡水泉取之不竭,从18世纪后期为探险家探究,成为进出罗布荒原的生物圈的结点:只有找到它,才能得到足够的淡水穿越荒原
10月25日清晨,考察队在鲁克沁镇吃了一顿热乎乎的牛肉面,乡政府安排宰了两只羊带上,在老迪坎尔村接上向导白克力,车队上路了。
从迪坎尔向南40公里,就没有了柏油路,车子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低矮群山中穿行,拐上拐下,长烟浩荡。
这一天是古尔邦节的前一天,按维吾尔族的习俗,全家人封斋。为保存实力,他在车上打了一会儿盹。但他的脑子里好像天生就有一个罗盘,每到一个岔路口,都会及时醒来。
路过一个金矿、路过一个铁矿、铜矿,下午时分,终于在两山之间看到了一大片梭梭。秋天的梭梭青中泛着红,煞是漂亮。队员们下车休整,拍照摄像,杨镰再次拿出地图仔细观察、JPs定位,走到河边,尝了一口泉水,太咸!
几个人研究,虽然有着大片的梭梭和红柳,但根据地形特征,不在冲积扇上,泉水太咸,没有芦苇,坐标也不对,应该不是60泉!
车队继续前行,黄羊两次从车队前方的戈壁滩中跑过。眼看着太阳就要偏西了,还是没有到达印泉!我们期盼着能够遇见野骆驼,因为罗布泊的野骆驼只能到60泉才能喝到淡水,只有60泉是野骆驼产小骆驼的地方。
白克力说早呢,今天到不了了。我们信以为真,看看寥无人烟的茫茫戈壁,脑袋里一片混乱。再往前,车队被一大片高过车身的红柳拦住去路。大家纷纷下车探路,摄影师、摄像师下车拍摄,白克力钻到红柳丛中找不到了。车子呼啸着冲出红柳丛,白克力才抱着一大把红柳枝上车了,说烤羊肉最好用红柳枝。上了山冈,拐过弯,白克力嘿嘿一笑:快到了。
车队走着走着上了河道,车轮在尖刀一样的岩峭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穿过河道,红柳和梭梭抛在了身后,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折回去,回到前面的那片泉水旁。
清代的新疆地图,在塔里木东端(罗布荒原)曾有一个经典地名:60泉。60泉,罗布人称为阿提米西不拉克。所谓60泉,比喻泉水众多,是罗布荒原北部依库鲁克塔格山山前冲积扇存在的一个水源地,由一组淡水泉组成,自古丝路行旅,以其为支撑才能穿越罗布泊北部,是丝绸之路的依托。除了淡水泉取之不竭,从18世纪后期为探险家探究,成为进出罗布荒原的生物圈的结系点:只有找到它,才能得到足够穿越荒原的淡水,免于折戟沉沙的厄运。1901年发现楼兰古城,前提是由罗布猎人阿不都热依木带领赫定来到淡水充足的阿提米西不拉克。亲历其地的探险家们,比如柯兹洛夫、斯文·赫定、亨廷顿、斯坦因、橘瑞超……都注意到阿提米西不拉克不但是珍贵无比的水源地,还是荒原之中的绿色空间,有红柳、胡杨林地,芦苇灌丛,还有山羊、野骆驼、野马出没,塔里木东端是野骆驼的繁殖之地,罗布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野骆驼与家骆驼,就是在这里分手的,而荒漠之灵野骆驼只在阿提米西不拉克山泉滋养的茂密灌丛,才生育后代。罗布人的另一个传说是:野生动物不管受了什么伤,只要能坚持来到这里,就可以痊愈。半个多世纪之前,罗布泊彻底干涸,普遍认为:阿提米西不拉克也未能幸免,在此前后干涸了。这个荒漠甘泉消失了。阿提米西不拉克存在与否,除了水资源的分布,还涉及生命的迁转。实际上,库鲁克塔格的山前地带,曾经有若干水泉,形成一个分布带,自古就是行旅走向目的地的支撑。
杨镰认为,印泉是一个范围上的概念,指一片片泉眼形成的沼泽和红柳,近的相连,远的也有几公里。对照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袁国映提供的新疆野骆驼保护资料,60泉应该就在这里。
考察队选择了一处泉水较丰富,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扎营,并决定将标志着印泉的石碑立在这里。
傍晚时分,队员们收队扎寨,架锅煮饭,一边吃着抓饭、烤肉,一边交流着收获。
夕阳西下,红红的余晖洒在黑亮的大理石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选择一块高处,立下斯文·赫定135号营地石碑,用剩下不多的矿泉水浇固水泥底座,用8个灌满沙子的军用罐头盒,代替了8个大油桶作为纪念
10月26日早晨,队员们吃了早饭又匆匆上路了,寻找135号营地远比60泉要艰难得多。车队出了库姆塔格冲积扇,就到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里应该是罗布泊的北岸,地势较高。再南行1个多小时,龙城的“城门”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下到坡底,龙城更像一艘艘紧急待命的“航空母舰”,整齐地停靠在岸边,它们高昂着威武的船头,仿佛令在玄上,随时都可以冲出去。这里是罗布泊地区典型的雅丹地貌,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流冲刷的痕迹和风蚀的走向。再往里走,又俨然走进了一个生活区,“城堡”在远处安然地晒着太阳,“骆驼”、“马”和“牛羊”则警觉地看着我们这帮陌生人。
地势越走越低,很快就到了湖区。当土银、楼兰保护站被远远地甩在后面的时候,就到了斯文·赫定所描述的像“月球一样沉寂”的湖盆:一望无际、干涸多年的湖区仿佛刚刚被深犁过一样平整地泛着泥土的波浪。没有鸟能飞过罗布泊,没有草能在划破轮胎的碱壳上扎下根去,几十年来,也没有一场雨足以滋养它干渴的胸膛。但这仅仅是一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100年之前,这里有水有人。
我们像刚从“车水马龙”的繁华世界一下掉进冰冷的地窖一样不知所措。完全没有路,完全没有生物。车子在貌似泥土的碱壳中“随波逐流,上下翻舞”。这时,爆胎已经不是新闻,方向盘的横拉杆被震出车外更令人震惊。休息是为了等待,再休息还是为了等待,黑夜越来越沉。
晚10点时分,终于看到了一线人间灯火,那是罗布泊镇钾盐矿的灯光!
上天让罗布泊失去了水样容颜,却不忘补偿她钾盐的富足!第二天当我们还来不及感慨罗布泊下探1000米依然是钾盐卤水时又要继续上路了。这次是向东,一直向东!车队穿过湖底的另一半,然后再插入山里,直到三峰山的尽头。我们看到铁矿、铜矿,最后终于看到金矿。据说斯文·赫定立下的8个大油桶,前些年还在,有人看到过,后来可能被掘金的拿走了。那135号营地应该不远了。
杨镰所谓第135号营地,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西部最后一次探险考察的最后一处宿营地。从此,他就退出实地考察。2012年,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去世60周年。他在中国的探险生涯从1890年进入新疆开始,直到1934年,在罗布泊东北的第135号营地终止。近半个世纪间,斯文·赫定以发现丹丹乌里克、喀喇墩、楼兰古城,第一次从南到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漂流塔里木河、在甘青新交界处安南坝做地理勘测、考察藏北、为世人所知。漫长的西部探险生涯,罗布泊始终是他的主要“竞技场所”。1934年,在退出新疆东返途中,赫定与他率领的中国民国政府新疆铁路公路勘测队,计划从敦煌疏勒河流域西行,探访海水复归旧址的罗布泊。在第135号探险营地,为避免汽油不足,赫定决定不再西行、折返敦煌。这个营地是赫定从河西前往有水的罗布泊之行的西极,对于饮誉世界的探险家,也是他新疆探险的终结点。第135号探险营地,在世界探险史、丝绸之路史、地理发现史,有极高的知名度。实际上,斯文·赫定此次实地勘察与调研是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设想——重开自河西经罗布泊进入塔里木的古道,使丝绸之路在现代历史时期发挥新的作用与影响。遗憾的是,他与助手们没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这个设想却留在了西部大地,成为评判西部人文地理内涵的世纪考题。它不止是一个营地遗址,它是丝绸之路进入现代时期的里程碑。
坐标慢慢接近当年的坐标位,车队停下来。
确实没有找到油桶!考察队只好选择了一块高处,立下“斯文·赫定135号营地”石碑,用剩下不多的矿泉水浇固水泥底座,用8个灌满沙子的军用罐头盒,代替了8个大油桶作为纪念。
135号营地平静地接受了我们的膜拜——没有狂风怒吼,没有飞沙走石,只有午后的阳光和煦地照在寂静的旷野上。我们感受不到斯文·赫定当年的艰辛,却能体会把梦想丢在旷野里的遗憾!
返回罗布泊镇的路上,参加过中哈联合军演的UN勇士车终于像勇士一样倒下了,被另一辆车一路拖回罗布泊镇。
罗布人后人吐尔逊·马木提给考察队带来了坏消息:这几年米兰那边的水越来越多,通往老阿不旦的路充满了未知数,水会挡住我们的去路
10月28日,从罗布泊镇到米兰镇,从新阿不旦到老阿不旦,探访阿不旦成为考察队的核心话题。
杨镰说,他清楚地记得1984年他与罗布老人库万结识,进入玉尔特恰普干阿不旦的情景:在一片长二三百米的濒河(新阿不旦河)的废墟旁,有乡约(伯克)的官衙,库万的家、毛拉家的羊圈、独木舟停靠的码头、红柳做的针、罗布麻织的鱼网……
自从5世纪楼兰亡国,一支遗民(被后人称为罗布人)就在罗布荒原重建了家园。罗布人与罗布泊相依相存,将他们的聚落地命名为阿不旦。从古至今,阿不旦始终是他们存在的象征。
在罗布方言里,阿不旦是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住之意。罗布人总是将自己的首府叫阿不旦。这样,随罗布泊北移,就有了老阿不旦、新阿不旦之说。
阿不旦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罗布人的行政中心,也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探险家进出在罗布荒原,总是在这儿能够找得到合格的向导、驼夫和驼马。
十几个世纪以来,罗布泊因水资源的分布,游移在罗布荒原,阿不旦也在荒原一次次改变位置。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西域即将重归一统,通过几乎见不到人烟的罗布荒原时,清军将领意外受到了“化外之民”罗布人的接待,提供了驼队、向导,仿佛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重演。康熙皇帝决定将罗布人从条件艰苦的荒原迁移到河西的安西,甚至在安西绿洲为他们安排了村庄、条田、林地。最终,罗布人通过全民公决,决定不离开世代相依的罗布泊,不放弃先民发轫之地。从此罗布人依然居住在罗布荒原,依然以阿不旦为首府。1898年,罗布人最后的族长昆齐康伯克去世,阿不旦土地严重盐碱化,风沙日益频繁。罗布人放弃了老阿不旦,迁居新阿不旦,新阿不旦就是位于米兰与依列克河河岸的罗布人最后的家园。老阿不旦,即老那阿不旦是以昆齐康伯克为代表人物的居住地。昆齐康,是清廷册封的世袭五品伯克,末代楼兰王,昆齐康是吐火罗语,含义即太阳出自东方,赫定受过他的接待,为他画过两张十分传神的画像,将他称为旭日之王。
“前方是米兰一抹绿色的林带,身后是沉没百年的罗布人的方舟。它们之间的路程只有10小时,但我恍然跨越了几十个世纪的漫长坎坷岁月!”1998年,老阿不旦放弃百年之际,杨镰曾在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带领下,来到过老阿不旦。
老阿不旦是人类文明曾存在于罗布泊的证据,也是人类进出荒原的里程碑。重返老阿不旦,对于全面认识塔里木东端的环境与生物圈的存亡是不可替代的内容。
十几年后,杨镰当年的感慨挡在了水的面前,也挡住了我们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