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3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渊明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渊明简介

篇1

本文不擬全面述及顏《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重點是討論其中可能被忽視的新信息、陌生信息。

1.躬耕編織、堅苦卓絕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

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117],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118],以充糧粒之費。

案:淵明棄官歸田躬耕自養,其種植稻菽桑麻蔬菜等農作物,見於淵明田園詩自述,如“種豆南山下”[119],“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120],“園蔬有餘滋”[121],“摘我園中蔬”[122],《庚戌歲九月於西田獲早[旱]稻》[123],《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124]等,久已為人所熟知。其從事編織,僅有“耕織稱其用”[125]一句述及,而語焉未詳。顏《誄》所述,頗具有新信息。顏《誄》“灌畦鬻蔬”,雖是用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之典,但是參讀下句“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亦是寫實,寫出了淵明從事種菜(“灌畦”)和賣菜(“鬻蔬”)。顏《誄》“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寫出了淵明辛勤編織鞋屨(“織絇”)、編織草簾(“緯蕭”),賣出編織品以換回糧食,彌補糧食消費之不足。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此兩方面正是陶淵明田園詩自述所未詳之生產勞動內容。千百年來,中國農民除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外,還需生產和出售其他農副產品、手工藝品,以換購糧食之外的其他生活必需用品,當糧食不足時,則換購糧食。顏《誄》告訴讀者,陶淵明也是這樣謀生的,不僅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而且也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wWw.133229.cOm“織絇緯蕭”是編織工藝,技術性強,需要專門學習,心靈手巧,也需要辛苦勞作。筆者曾在川西農村生活多年,常見川西農民做草編、竹編(類似“織絇緯蕭”),但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會做這樣的手藝,會做手藝的農民一定是特別勤奮、聰明的農民,而且往往家境貧寒,希望通過做手藝增加收入,改善家境。如顏《誄》所述,陶淵明是從一位“井臼弗任”的讀書人,到歸田後勝任“灌畦鬻蔬”、“織絇緯蕭”,學會了所有耕種和編織的本領。由此可見,為了堅守“但使願無違”[126]的理想,陶淵明是付出了多麼堅苦卓絕的努力。毫無疑問,即使是以農民的標準來衡量,歸田後的陶淵明也是一位特別能幹的優秀農民。

延之在淵明家,當親眼看見過士人陶淵明象普通農民一樣做這些農家活和編織手藝。

2.澹泊心、自由心徹底覺悟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127]。子之悟之,何早之辨[128]。賦辭《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明也,是惟道性。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早之辨。賦辭《歸來》,高蹈獨善”,“非直明也,是惟道性”,是從淵明棄官之實際行為,寫出淵明高出魏晉以來玄學家之實踐品格:徹底覺悟和實踐自己的澹泊心、自由心,不作官、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而魏晉玄學家高談莊子,身處無道之世,卻幾乎無人能實踐莊子思想之核心―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129],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

不與黑暗政治合作,這是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亦是道德心的實踐。

所謂“道性”,即是澹泊心、自由心、道德心。這祇是一心。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

於所遇”條:

或云:看來淵眀終祇是晉宋間人物?曰:不然。晉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

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眀卻真個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於晉宋人也。[130]

朱子之言,是真知灼見。黑暗政治下不作官,是士獨立自由人格的試金石。

顏《誄》“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描寫淵明所置身的田園,意境宛如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131],真能得其神韻。晨煙暮霭之間,淵明隱居田園、悠然超逸的形象,如在眼前。

沒有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何來真正的超逸。

没有從不能幹農活到能幹各種農活、堅苦卓絕;何來隱居田園、悠然超逸。

3.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密切關注現實政治,告誡朋友直言不諱

顏延之《陶徵士誄》: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簷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132]:“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

案:如上所述,顏《誄》“自爾介居”至“非舟非駕”一節文字,是記述晉義熙十一

年(415)至十二年“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之往事。時猶在晉世,延之僅三十二、三歲,閱世未深,與淵明交談當亦尚未如後來深入,故此節回憶亦較簡略。

“念昔宴私”至“榮聲有歇”一節文字,當是記述宋永初三年(422)延之被貶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延盤桓留連之晤談。時延之三十九歲,已經歷劉裕篡晉弑帝、延之與廬陵王義真及謝靈運遭權臣猜忌被貶出等國家個人之滄桑劇變,始能有如此節文字所描述之與淵明之深切交談,故此節回憶實甚細緻。

《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

高祖始踐阼,義真意色不悅。……義真聰明愛文義,……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顏延之、慧琳道人並周旋異常。[133]

《宋書·顏延之傳》: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134]

《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135]

《文選》卷五十七顏延年《陶徵士誄並序》唐李善註引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延之為始安郡,道經尋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及淵明卒,延之為誄,極其思致。[136]

案:永初三年(422)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作推心置腹之深談,《宋書·陶潛傳》及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述,自不如顏《誄》具體深切。顏《誄》述淵明“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由此可見:

第一,淵明延之二人談話必包括當前劉宋政治及延之性命攸關之事,即多年來廬陵王義真聰明愛文義,與謝靈運、顏延之交好異常,劉裕篡晉時義真意色不悅,引起權臣徐羨之等猜忌,以及眼前義真、靈運、延之被貶出之事。故淵明神情“愀然”,話語嚴峻地告誡延之:現在邦無道,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規勸,韜光養晦,否則將禍及性命,身名俱滅。

淵明的告誡,後來幾乎都應驗了。元嘉元年(424),義真被殺害於新安,元嘉十年(433),靈運被殺害於廣州。延之幸免於難,或與聽從淵明的告誡有關係。

第二,淵明對現實政治動態,是密切關注。

第三,淵明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

第四,延之筆下的淵明,神情“愀然,中言而發”;對現實政治動態是相當關注,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這樣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似乎是在其詩文及傳記中所未見,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與悠然飄逸的陶淵明形象有些不合;但又令人感到熟悉親切,―這正是作為士的陶淵明形象的真實一面。

顏《誄》此幅描述,傳神寫照,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淵明《與子儼等書》自述“性剛才拙”[137],延之筆下的淵明性格,正是頗呈現出剛性的一面[138]。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於所遇”條:

陶淵明說盡萬千言語,說不要富貴,能忘貧賤,其實是大不能忘,它祇是硬將這個

抵拒將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賢於人也。[139]

又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條:

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者也。[140]

朱子此是知言。澹泊心、自由心的實踐,需要“帶氣負性之人”的硬氣、剛性的支持。

4.淵明之死:道德智慧生命的完成

顏延之《陶徵士誄》: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延之寫淵明之死,令讀者低回流連。

《荀子·大略篇》:

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141]

《晏子春秋》卷一《內篇·諫上》:

昔者上帝以人之沒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142]

《老子》第四章: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143]

篇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一、淳朴自然的诗风

陶渊明以淡雅平和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田园图景,颂扬了淳朴自然的农村生活。陶渊明诗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他所见、所闻、所感,诗中的许多意象场景又多为人们了解的日常生活景象,他凭借自己经典的艺术再现,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陶氏尝说: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数斟已复醉,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他饮酒作诗,诗中的景物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故而诗风亲切淳真,平淡自然,自得其乐。渊明就他本身来说,处在乱世之中,当时的社会动荡,他深受其苦,并且他认为宗教礼法过度的干涉了百姓的个人生活,因此他认为人生真正的乐趣在桑麻闲话,举杯消愁,所以他对桃花源这样的理想中的天堂无比向往。当今学者黄坤指出他的这种人格真与饮酒真的关系:“陶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全在他们身上所共有的纯真,在陶渊明诗中,展现一个“真”字,“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陶渊明的诗歌,象真、意真、情真,其诗的率真之气跃然纸上。可见,只有真性情的陶渊明,才能写出这样充满乐趣的饮酒诗。他从不掩饰自己酷爱饮酒,饮酒成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敏感话题,因此正统人士对饮酒讳莫如深,陶渊明对这样的伪善之风深恶痛绝,他在《饮酒》诗之三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讽刺,曰“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诗人渊明所做的是顺应真实的性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正是陶氏率真性情的体现,从而成就了他淳朴自然的诗风!

二、“似质而绮,似癯而腴”的田家语

一般人认为陶渊明的诗平淡,如杜工部他赞赏陶诗“陶谢不枝语”,却又说,“观其着诗篇,颇亦恨枯槁”。大至喜欢推敲炼字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陶诗不尽平淡,这往往是阅历深厚的人对其诗其人仔细咀嚼感悟后的评价。刘后村曾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说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这些都是对陶渊明的诗更深一层的看法。总结不同学者大家的评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陶诗的特点在质、哭、淡、平之外;而又在奇、美、腴、绮之内蕴,二者浑融一体,乃陶诗之精髓所在。然而诗文是不应该有这样的分别的,但是这种分别是的确存在的,而所指的却都是偏弊,这些都不能作为衡量诗文胜境的标准。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哭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的语言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如《和郭主簿》其一 “霭霭堂前林,仲夏贮清荫”句,虽然“贮”字仅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字眼,但“贮”用到这里却非常传神,本来是抽象的乘荫凉,变得鲜活生动,好像是能够贮存起来。“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字看似简单,实则我们看到和暖的南风,荫蔽着蓬勃向上的禾苗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意盎然的感觉。陶诗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而成,他的语言风格虽是极其普通的田家语言,但质绮相间,平中富有韵理,可以说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堪入化境!

三、诗情、诗美、诗理映衬

篇3

[关键词]菊;中国文人;精神品格

[作者简介]程思义(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辜静波(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00)

是原产于我国的著名草本花卉,它有着悠久的观赏与栽培历史。《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有:“蝈氏掌去龟,焚牡?,以灰洒之则死。”这是有关于菊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过这里所注重的还只是的实用价值。《尔雅・释草》云:“?,治蔷。”郭璞为之注曰:“今之秋华菊”。《尔雅・释草》中所说的?,在古代又被称为治蔷,郭璞的注则明确地指出?就是现在秋天开放的。有关的记录在先秦典籍中还有许多,如《吕氏春秋・季秋篇》:“鞠有黄华。”《礼记・月令》亦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何以如此之早就得到了古代士人的广泛关注呢?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多姿的形态、艳丽的色彩和淡雅怡人的清香,更在于它所具有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霜的品格。正是由于的这些品格,使得历代文人逐渐从对它实用价值(如品食菊英以强身键体等)的关注,转向对它的审美品格的关照,并且不断把新的精神因素注入其中,使得最终成为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丰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学意象。

一、高情远致、淡雅脱俗的人格自尊精神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明・高适《晚香轩》)绽放于百花凋零、风霜瑟瑟之时,铁骨傲姿,高洁淡雅。古代文人在及物究理、艺物比德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常常把作为君子高尚品德的象征。屈原是第一位把菊引入文学作品并赋予其美学价值的诗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离骚》当中,菊的审美品格得到了初步地显现,它与兰、、荃、杜蘅、辛夷、木兰等众多香草一起,共同为我们烘托出一个品德高洁,绝不与黑暗、污浊的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屈原作品当中,关于菊的意象并不多,还有一处出于《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为春之使者的兰花,第一次在文人的笔下与秋菊联系在一起。它们以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

屈原之后,为菊注入新的精神生命力的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朝梁・钟嵘《诗品》)的陶渊明。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政治生活的黑暗,仕途的坎坷,使陶渊明终于选择了退隐的道路。魏晋之时隐居之风盛行,许多文人纷纷走上归隐之途,但陶渊明与他们有所不同,当其他文人把归隐这一清高的生活方式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时,陶渊明却在归隐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来说有着特殊的精神价值,在洵阳柴桑的居所,秋日篱下的始终伴随着孤独的诗人,分享着他归隐的快乐,同时也在寒霜到来之际以其铮铮傲骨支撑着诗人的精神守望。陶渊明写菊其实不多,一共只有六处,但由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被广为传诵,菊也就成为了陶渊明精神的化身。“细开宣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古名。”(明・李梦阳《》)陶渊明赋予高情远致、遗世独立的精神品格,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这样,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也就与隐士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二、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避世独立的道家隐逸思想只是精神品格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又隐含了儒家文化中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华》)自开至谢,花朵始终抱枝而不落,文人从涉变不伤的审美特质中找到了他们坚守气节的现实依据,而文人的个人气节往往又是与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这样,由的审美特质所显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就自然而然地延宕在道家与儒家两种对立的文化范畴中。

每当外强入侵、民族危难之时,儒家文化更能显现出它强势的一面。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促使了一批批文人挺身而出,他们把个人的气节与不屈的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百折不饶,用自己孱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长城,用以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土的完整。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文人的典范,而在他们所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一文学意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而的高洁则更胜一筹,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险恶,理想和信念将与生命共存,甚至超越生命,成为永恒的存在。南宋诗人陆游因力主抗金曾几度罢职,而爱国情怀却终生不渝,诗人对也是情有独钟,“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陶渊明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此诗》)在陆游眼中,就是志士仁人的化身,它的高情幽贞、大节刚凛,成为了这位失意英雄民族气节的最好象征。

高扬民族气节,用生命为唱响赞歌的,还有南宋末年的爱国文人文天祥,他胸怀欲回天地之志,受命于风雨飘摇之时,奈何南宋小朝廷已经走到了末日,“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故国已逝,君王也已经不存在了,然而诗人宁肯像秋霜下的一样,将生命伴随西风而去,也决不屈从元人,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

三、怀乡思亲:漂泊文人的悠悠情怀

开放于秋日,而秋天是古人登高的季节,登高怀远,故乡在远方,文人眼中所触及的和心中的故园之菊蓦然神会,“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明朝唐寅的这首诗所揭示的就是这层道理。对故园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是每一个异乡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梦。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郁的乡土情结,使得怀乡思亲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文人把与思乡联系起来,并非发兴无端,是与菊的自然属性相关的。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历尽艰辛来到蜀中,在友人高适、严武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在浣花溪畔的茅屋中为自己找到了栖身之所,但对故园的眷恋之情让诗人再度走上漂泊之路,在夔州滞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在诗人看来,不能回到故乡,灵魂就无所依着,始终是一介漂泊的孤舟。虽然贫困和疾病最终还是阻断了诗人的漫漫归乡之路,但他回归故园的生命理想,又是在战火中背井离乡的众多文人共有的心声。诗人岑参晚年与杜甫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这使得他们不但有着相同的生命感慨,而且也都把这一意向作为感情的一个触发点:“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战争和离乱再度把菊与酒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又让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

团聚让人感到欢乐与幸福,然而在人短促的一生中,又总要面对许多无奈的离别。离情象挥之不去的月光,缱绻在每个游子的心上,令人感慨不已。尤其是当盛开,大雁结伴南飞的时节,游子更容易睹物伤情,百感凄恻。“荼蘼路远愁霜开,兄弟乡遥羡雁飞。惟有一枝多情菊,满怀颜色自依依。”(唐・徐铉《九日雨中》,诗人把自我情感外射、附着到上,渗透出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思念之情。

篇4

【关键词】 《桃花源记》;《鲁滨逊漂流记》;乌托邦思想

一、“乌托邦”(utopia)这名字最早见于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一部寓意小说《乌托邦》。该小说是假设世界上有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岛上的种种制度,人民所生活的方式,都是理想完美的,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视为最早的乌托邦。其实,在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理想国度的记述。笛福笔下的荒岛和陶渊明的桃源就是这种理想国度的载体。

二、乌托邦思想

陶渊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营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间,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东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

1、他们的乌托邦思想都通过遥远的封闭空间做载体的。桃花源和荒岛之所吸引人,能成为一个理想空间,首先是因为它们远离我们的生活环境,远离喧嚣嘈杂。也正是因为封闭隔绝,,可以有无穷的遐想空间,作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营造一个理想的国度,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他们的乌托邦思想。

2、他们所描述的理想国度都是通过农业劳动自给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过“往来种作”获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自觉愉快的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劳动使他们得以生存,也使他们通过耕稼生活找到超脱人家攘夺与纷争的慰藉。鲁滨逊在荒岛上也是辛苦劳作,生产出了各种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们都亲近自然,崇尚古风。陶渊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风光及桃源人尊老爱幼、勤于耕作、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更是假托南阳高士刘子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却在荒岛上从头开始摸索,仿照人类之初的所作所为一样,来努力开创一个新社会。这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怀念,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并在劳作中找到归宿和寄托。

(二)不同点

1、理想国度的社会制度不同。或许由于魏晋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大气候的使然,陶渊明的乌托邦俨然暗含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思想。在这样的乌托邦里没有统治者去扰民、乱民。没有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因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改朝换代的痛苦经历。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上来看是表明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他们远离战争,追求自由的重要体现。同时,人民当家作主后,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创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园。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建立的是一个通过社会契约形式的政体。总体来说,社会契约就是公民答应放弃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换取保护。当星期五给鲁滨逊跪下是,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换取对方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护。鲁滨逊和其他臣民的社会契约关系更为明显。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长订立了口头的契约。当西班牙船长动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来岛上居住时,他“郑重起誓接受鲁滨逊为他们的指挥官和领头人。”鲁滨逊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这个政体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统治之间,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统治机构,他拥有的仅仅是臣民对他统治地位的认可。即使他拥有统治者的头衔,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劳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这一点上看,鲁滨逊很像一位贤明的君主。或许人们很难想象鲁滨逊这样的岛上社会可以被称为乌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这种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之间的社会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会。

2、理想国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没有直接的描述,捕鱼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记》中也没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说他在捕鱼时迷路便进入桃花源,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淘淘的,人们没有对财富的强烈渴望,有的仅仅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而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看不到一个已存在的乌托邦社会。本来鲁滨逊应该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对物质财富的无休止追求,以职业劳动或世间使命为唯一任务的天职观和爱自由独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险一试的实践主义精神使他遇到海难,流落到荒岛。在荒岛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一个他最初视作“绝望岛”的地方改造成了一个“幸福岛”,一个迷你的乌托邦社会。

三、结论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有与传统乌托邦作品形式的结合,却超越那种单纯的、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的表达,强有力地宣告并证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类可以实现创举”。陶渊明是把乌托邦思想与隐逸精神契合起来了,《桃花源记》把华夏隐逸精神唱到了极至,长出了华夏千古文人对隐逸乌托邦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笛福和陶渊明乌托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这两部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91页。

[3] 钟鸣.鲁滨逊漂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80页。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面面观[J].外语研究,2003

篇5

关键词:教育洞穴喻社会分工东方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家,《理想国》是体现他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一书则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蓝图。书中柏拉图通过严密的逻辑和精彩的思辨为我们论述了正义、城邦的建立、教育、灵魂、政体等方面,并为我们一步步建立起理想的城邦。

公共教育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正义和维持国家正义的重要保障,柏拉图用了大量篇幅来谈教育及其重要性。另外,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国是由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哲学家统治的,即哲学王统治,而哲学王是通过一系列的考验而选的精英,这就体现出柏拉图倡导的教育还是一种终身的教育,对后世的教育理念有很深远的影响。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特点。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洞穴喻给我们展现了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这是教育的一个高级阶段,涉及到了灵魂的转向,“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使它转向。”柏拉图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一群从小就住在洞穴里的囚禁者“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洞穴后壁。”他们能看到的事物只是一堆火前面的物体投射到墙上的影子。当一名囚禁者从桎梏中逃了出来以及被拉出洞穴见到外面的世界时,这个过程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他看原来在墙上成影子的东西非常痛苦,无法适应光的存在。但经过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之后,他开始认识这个阳光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他开始替自己感到庆幸,替同伴们感到遗憾。那些被囚禁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被启蒙的,他们沉浸在感性世界的生活,而那个逃出洞穴的人则是受过教育的。然而如果他再回到洞穴并想解放他的同伴,他们是一定会杀掉他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孤独的,甚至不被理解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被杀害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害就是很好的例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的社会分工思想也让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不同的工作。”“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通过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所有的人就进行了自然的分工,整个城邦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转。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运用了四类金属的比喻来为我们阐释了人的天赋对各自进行了科学自然的分类:统治者身上加入了黄金,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而如果农民和技工的后代中天赋有金银者,就要“把他们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这个关于四种金属的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其所反映出的柏拉图通过天赋来分类的科学的思想。他在《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三类――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这三类人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护卫者是从生产者里面分化出的,而统治者和辅助者是从护卫者里面分出的。这种通过天赋而选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因此让他们来统治城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种通过天赋选拔统治者来治国的思想是很科学的,因为这样能保证城邦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哲学王。

相对于西方的理想国,我们东方也有我们自己的理想国。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东方的理想国。《礼记》的《礼运》篇为大同社会做出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东西方理想国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相似之处。东方大同社会中的“天下为公”与《理想国》中的公有思想不谋而合,即孔子和柏拉图所想要构建的理想社会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城邦里实行妇女公有制度,则“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就意味着没有了家庭的概念。这样一来,男女就不会受家庭的束缚了,男子外出打仗没有内顾之忧,女子也可以投身于自己的训练中而没有家庭事务的烦恼。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没有家庭的概念,那他们就会把国家的概念一直放在首位,这样就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在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公民也是发挥自己的天赋从事自己的职业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哲学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对我们而言,还有一个理想国,那就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国是不同于上述的柏拉图和孔子所构想的理想国的。在“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这个理想国是不受外界干扰的。通过《理想国》这一书,柏拉图为我们诠释了政治意义上的理想城邦,带领我们经历了他的诡辩,让我们体验了他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他的伟大的哲学思想在《理想国》这本书里有了充分的体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脚注”,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是“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他在《理想国》里面所提出的关于正义、教育、灵魂等的重要理念却对后世有深远积极的影响。

注释: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礼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余纪元:《\讲演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激发兴趣;作品节选;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央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师编写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节选的作品量特别多,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两节课程,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进行讲解完毕,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挑选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挑选一些便于学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师驾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我挑选的作者有庄子、屈原、李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实甫等,我逃选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经中《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谏逐客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节选等。这些内容从学生的F场反映来看,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节选出适合学生且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课件,满足视觉需求

学生对满屏文字的课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字的出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教学课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做出优美精致的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下周上课的教学课件。我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同时穿插教学视频”。

在课程导入时,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我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题进行导入。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我对大赛的视频进行截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权威性,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之后在明确答案的环节,我把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讲解作者时,首先要利用各种浏览器找到清晰度较高,视觉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学课件当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图,还要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时,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作者。我会把作者简介做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来进行填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欲。

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我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会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那些诗文?《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3.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节选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讲解。学生在大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情况很频繁,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来用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对于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对课件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制作出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要求的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师可以适当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影视作品的节选视频,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述《长恨歌》时,可以截取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充分理解李杨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西厢记》时可以把电视剧中崔莺莺和张生佛殿偶遇的过程以及红娘被打的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来赏析,以此来分析红娘的性格特点;在讲述诗人王维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来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屈原的《山鬼》时,因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词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弄懂字词,结合画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增加知识储备量

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很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讲述屈原的一生时,我需要结合史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了解秦国侵略楚国,楚王狼狈不堪地逃难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在讲解李斯的一生时,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东巡至沙丘时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命赵高拟下遗诏,宣长子扶苏回咸阳登基。赵高找来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遗诏,在赵高的巧言利诱下,三人终达成协定。三人决定秘不发丧,而是先对付扶苏,然后再拥皇子胡亥登基为帝。次日赵高再次找来李斯,他让李斯造假,写下命扶苏自尽以及解除蒙恬兵权的诏书。”的电视剧情来进行讲解;在讲解王维的一生转折点时,需要老师来了解安史之乱对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会对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所以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老师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学校的大学语文课大都是大课堂,在我校每节课人数都是250个人左右,大课堂不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加上学生的不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方面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上大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实的最合适载体,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制作好课件,文学作品和历史相接轨,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课过程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2]郭艺丁.浅谈如何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管理学家,2011.

篇7

在一大批的诗评家中,晚唐的司空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司空图的诗主王维义拍,它主要以论诗而留诗史。前言中的作者简介使我感触颇深:司空图(公元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僖宗时曾仕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因政治日乱,遂称病隐居不仕。朱温代唐后,绝食至死。因忠而入仕,因乱而隐居,这是在战乱繁复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典型生活历程。大济苍生的壮志既然无法实现,便转而寻求自身的洁守和超然。“独善其身”实在是无奈之下的不得已选择。而唐亡后绝食而死,却是将洁身守志推至极致!试想,诗人要背负多大的丧国之痛才能至此呀!对于司空图的殉国,我个人以为不能一概地以愚忠而论之。这恰恰反映了其性格的一个方面。

但是,我发现在司空图关于诗的主张以及他的这一主张的延续《诗品》中,他对艺术诣趣的偏爱却与他的生活之路有所偏悖!难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只是一句空话?

司空图偏爱的诗是有韵味的诗。记得在他的《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等作品中翔实地阐述了这一观点。司空图认为:优美的诗歌其所表现的情景,应使人感到贴近而不肤浅,深远而含蓄不尽,像食品咸酸之外的味道那样,具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寻味。

那么,怎样可以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呢?这就要在艺术创作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一种“思与境偕”之美。只有情景交融,诗境结合,才能产生深远的韵味。司空图以自己的诗歌为例,他写早春曰:“花影午时天”,由午时烂漫的春花和日照后投射的斑驳树影,使人想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一浓浓的春意又引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怦然心动的愉悦之情。

在这一艺术旨趣的指导下,司空图在《诗品》中极力推崇“含蓄”“冲淡”等风格,尤其倾心于王韦(王维、韦应物)之诗。他说他们的诗趣澄清俊远,像清澈的流水一样流畅,又说他们的诗风貌澄远、语言精致,表现出高雅的品格。这一切都折射出诗人对恬静闲然的世外生活的偏爱和对清幽淡远的澄味之境的衷情。他的《诗品》从表面上看,诗人标举的风格是多样的,既有“冲淡”“含蓄”,也有“雄浑”“豪放”等,但是细加体味即可看出,他的雄浑是要求“超出象外,得其环中”,他的“豪放”是要求“真力弥漫,万象在旁”……

由于其对“冲淡”“含蓄”风格的情有独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的作诗题材和对诗评的全局把握。有人据此便把司空图湮没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之流。除了它的《诗品》外,其他的不加多提,而我却不以为然。尽管政治的黑暗、国运的飘摇、个人仕途的不济赋予诗人很大的悲痛苦楚,但是诗人在这样的境遇下僻居一角,却没有消沉郁结或剑拔弩张,难得的对生活保持一颗典雅的心、超逸的心、美好的心、欣赏的心,而这也恰恰是诗人的可爱之处,显示出其真正的虚怀若谷,秉性醇善的性格,从这一点看诗人是出世的!也许有人要说,既然出世那为什么朱温代唐后绝食而死呀?我认为,出世和爱国是两码事!况且,我以为死并不一定意味着逃避和个性上怯弱无能,而恰恰是一种处世,一种生命完满的终结。正是因为出世了,死亦何惧?司空图的诗和诗评传达了诗人纯洁美好、超然脱俗的生活之情和出世之意,他的死亦彰显了世拳的赤子之心。这一点与陶渊明有所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历受世人推崇,被称之为“信之所至,犹如随口唾出”,但我总以为陶是入世的,即使是那句获得溢美之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使人隐约觉到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沧桑感。他的诗中始终潜藏着一股令其耿耿于怀、郁结难解的愤愤不平之气。

篇8

"重阳节"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以《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柔情歌曲掀开主题活动的序幕,主持人吟唱歌曲登台亮相。

2、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中老年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 "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秋风送爽,果实飘香。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过去你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的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在此,谨让我代表一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们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们身体健康、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3、主持人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篇9

1、主持人上场

“重阳节”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以《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柔情歌曲掀开主题活动的序幕,主持人吟唱歌曲登台亮相。

2、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中老年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秋风送爽,果实飘香。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过去你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的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在此,谨让我代表一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们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们身体健康、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3、主持人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4、共饮茶或酒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盛开,据传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好,亲爱的叔叔阿姨,让我们举起桌上的茶,共饮这杯茶,共度这美好的重阳佳节······

5、员工舞蹈《感恩的心》

俗话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叔叔阿姨可能不了解,我们会场两侧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城市工作的。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与父母团聚。所以每次和叔叔阿姨聚在一起,我们都特别高兴,打心眼儿里把大家视作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看待。

音乐配合)在我们心目中,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就是时代的丰碑,更是生活的宝典,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学习。叔叔阿姨,还有我们的父母,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衔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子女操碎了心,你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心里什么都明白,正如歌中唱到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在今天这个团圆的日子,我们为台下的爸爸妈妈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欣赏由我们一珍员工自己表演的手语操《感恩的心》。

(旁白)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而你们却一天天变老,您脸上的鱼尾纹正是岁月留下的沟沟坎坎,为了拉扯儿女,您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担负着怎样的牵挂和担忧啊,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一曲《感恩的心》献给天底下最疼爱我们的人。

6、诗词游戏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今天现场的叔叔阿姨,不仅可以得到一珍儿女给你送去的重阳祝福,而且还可以让你的大脑动起来,跑的更快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诗词游戏,请大家听好游戏规责,将全场来宾分为几个方队,当我吟出上句的时侯,各方队中的来宾代表该队抢答下句,答对者将获得一份奖品。现场有这么多的方队,好我们来看看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听好了——海上升明月,下一句是什么,赶快抢答?

还有机会哦,初闻征雁已无蝉,下一句是什么?

……

7、播放《核酸专题片》

21世纪是一个健康长寿的世纪,追求健康百岁人生已不在是个梦,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尚的使命将高科技的产品送进千家万户。让你感受到一珍的产品,给你带去健康的同时也把浓浓的温情送给了你。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最新的科技前沿咨讯。请看大屏幕。

8、播放《媒体证明》短片

9、保健操

刚才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我们的叔叔阿姨,发现大家听得都很认真,而且还有不少中老年朋友一直在做笔记。考虑到,大家听了半个小时的讲座,难免有些疲劳,所以现在我要带着我们叔叔阿姨一起活动活动,做一套按摩操。请大家再一次从座位上站起来,站起来之后我们先伸个懒腰舒服舒服,来1、2、3 。后面一位叔叔阿姨将双手搭在前面一位叔叔阿姨的肩上,搭起我们的健康快车……(音乐配合)

10、播放《老顾客访谈》短片

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朋友的口碑。”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中老年朋友受益于核酸,走向了健康!下面请看《老顾客访谈》短片,从中您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健康的信息。(播放《老顾客访谈》短片)

11、吃重阳糕或蛋糕

叔叔阿姨,知道为什么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让我们共同品尝重阳糕……

12、主持人宣布促销政策

好,下面进入我们的健康咨询阶段,我们的专家就座在我们舞台的后方,欢迎中老年朋友前去咨询。同时,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本次重阳节活动为感谢广大中老年朋友一直以来对一珍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推出空前特惠惊喜!让您享受健康更轻松!(介绍本场联谊会优惠政策)

我们本场活动的销售政策非常的丰厚,叔叔阿姨有没听清楚的,可以咨询我们身边的工作人员。

13、检测、促销、抽奖、颁奖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还将有更多的惊喜和优惠来回馈和感谢那些支持、爱护一珍的老朋友们,感谢那些关心、关注一珍的新朋友们,此时此刻,我们现场就设置了一轮幸运抽奖的活动,我们要抽出的是现场最幸运来宾奖3名,那么我们设置的奖品是什么呢?请工作人员将奖品呈上来。(礼仪配合)

14、结束语

秋高气爽的华夏大地,万象蓬勃的锦绣中国。仰望天空高山海洋,倾听风儿吹过草原旋律,呐喊声音围绕在山谷回响,潜入蓝色深海和鱼儿游戏,让我们享受生命重回纯真的情怀。

篇10

一、联系生活,学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脱离生活来学语文,势必枯燥无味。在教学一些课文时,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现场观摩,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用眼睛看、手指摸、嘴巴尝。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有个领导的国旗下讲话中明显有两个病句,随后的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回忆刚才领导的讲话,指出并修改其中的病句,学生由衷地认为,语文就在我的身边,不学好语文还真的会闹出笑话来。

二、借题发挥,增补知识

讲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垂髫” 一词时,我将豆蔻、总角、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与年龄有关的一组称谓都向学生做了交代。讲解《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人类研究克隆的最新技术,以及“克隆”的知识、研究价值。教学一些古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讲解九州、四海、六合、八荒等名词外,还补充讲解了中国、中原、江东、山东、关东、 百越、淮左、三秦等古代地理名词。诸如古代的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制度、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文化常识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作一些补充。

三、跳出书本,“东扯西拉”

在课堂上讲到余秋雨时,我为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点以及他对当代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后,又为学生介绍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二余(余秋雨和余杰)之争”以及评论界对余秋雨为人和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让学生对文化名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讲到老舍时,我由老舍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由诺贝尔文学奖谈到中国文坛的现状以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进而谈到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和他们的作品。在教学饱含亲情和友情的文章时,云南大学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结合马加爵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与学生畅谈了珍惜亲情友情和为人慈悲善良的意义。在讲到外国作家作品时,我与学生纵论天下形势,讲伊拉克战争,讲美国霸权主义,讲巴以冲突,讲朝鲜核问题。

四、因“文”制宜,活用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