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5: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桂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明代边贡《嫦娥》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唐朝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干,些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遗孤芳老涧边。
唐代白居易《厅前桂》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南宋杨万里《咏桂》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桂香多露`,石响细泉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荔子然。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娥更要无。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云漠漠桂花湿。()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篇2
那样“动人”
奇芳阁的素什锦菜包可真担得起“翡翠”的名号。
它选用鲜嫩的菠菜或青菜,先用沸水烫到八成熟,然后剁碎,再掺和芝麻屑、豆腐干、木耳、面筋等,拌以糖盐、麻油,就做成清香爽口的素馅。还没等到包好上笼,已经令人垂涎三尺了。
等它热气腾腾地上桌,咬下一口,只见白玉的面团间夹着碧玉似的菜馅,真如翡翠般盈盈动人。据说,曾有位美食家尝过之后,大赞好吃,挥笔写下“闻香下马”四字,名动金陵。
话说大文豪们碰到美味时通常都不直接大叹一声“真好吃”,他们往往从侧面来描写,比如苏轼就曾写过“门前石狮口水流”的诗句,你琢磨琢磨,连石狮子都流口水了,得有多美味呀!像这样的诗句你还能找到哪些?
那些“野趣”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南京小吃的食材大都取自乡野间随处可见的草木。马兰头、脑、杨花萝卜……勤劳又聪明的南京人,就地取材,做出了一道道名传百年的美味小吃。蒌蒿是南京人十分喜爱的一种食材,可凉拌做小菜。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从不缺山珍海味的贾府丫环晴雯却爱吃蒌蒿。这是为什么呢?晴雯爱吃会吃,《本草纲目》里说蒌蒿“甘甜无毒、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防衰”。平日里在贾府吃惯油腻却爱美的女孩子当然不能错过这样一份美容养身的野味。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郑板桥
杨花萝卜是南京特有的。2005年中国主席连战率领的访问团到南京时,为接待连战一行,南京方面准备了20多样地道的南京小吃,其中就有杨花萝卜。这种萝卜小而圆,外红里白,只比樱桃略大,样子非常惹人喜爱。把杨花萝卜切开,浇一点醋,拌一些白糖,真是酸甜可口,爽脆无比!
那种“精细”
篇3
阅读下面的古诗答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到
_______。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课改区)
品读下面的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惊雷浪花落英
题目:_______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3.(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甲] 乡愁 (节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
4.(湖北省荆州市)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O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湖北省襄樊市)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似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湖北省孝感市)
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 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D.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囤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入。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7.(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
8.(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①―③题。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 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 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③同样是写梅花,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______________
9.(江苏省无锡市)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从弟①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10.(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③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11.(江苏省扬州市)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济南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 现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 _______的情感。
13.(四川省资阳市)
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小,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们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②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浙江省温州市)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现解错误的―项是( )
[甲]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乙]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产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
C.乙诗中的“客舍”足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十情。
15.(成都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诗人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
16.(福建省莆田市课改区)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
17.(广西河池市课改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
18.(广西玉林市课改区)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9.(河南课改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
20.(沈阳市课改区)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1.(四川省课改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______________
22.(广西河源市)
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签订一周年。)
①“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_______。它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
②诗中押的是一韵。
③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_______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
23.(广西桂林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以为例的一句是:
③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4.(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古诗答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这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②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25.(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新诗答题。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①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深刻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②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
③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______________
26.(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
27.(湖南省常德市)
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
28.(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厂山涧的_______。
②“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9.(四川省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本诗作者是_______(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同语是_______,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_______。
②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
30.(西宁市)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
31.(云南省曲靖市)
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豉:豆制品。2萁:豆茎。
3然:通燃。
①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
32.(云南玉溪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
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
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①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的品质。
②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
33.(浙江省湖州市)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及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
D.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34.(四川省乐山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哈尔滨市)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6.(昆明市)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7.(甘肃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①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②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表现了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贵州省毕节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①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新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②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望 山河 草木花鸟
②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意同即可)
2.(略)
3.①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②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欣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思准确即可)
③“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意近即可)
4.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5.D
6.D
7.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8.①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③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9.C
10.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意思正确即可)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③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①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2.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②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13.①C
②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
14.D
15.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16.《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全诗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17.①D
②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8.BC
19.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20.C
21.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2.①不忍心(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②an
③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①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③B
24.①唐 张继
②D
③B
25.①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即可)
②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③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26.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7.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8.①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写出3个即可);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②a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b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9.①陆游 僵卧、孤村 不自哀
②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感情至死不渝;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意合即可)
30.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时刻”来表述原因即可。
31.①“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②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32.①洁白 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②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33.C。
3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乘船经过天门山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个“出”字,使静止的山峰有了动态美。全诗用“碧水”“青山”“白帆”“红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快、美丽壮观的山水画
35.C
36.D
37.①D ②B ③“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38.①描绘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39.①A
篇4
事实上,花早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庭前、屋后,阳台、室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种花,养花的情景;人们在迎接亲友、祝贺成功,表示敬意的时候,不是也常常献上一束鲜花么?
花开花落
人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其实呢?大自然安排得很好,春夏秋冬都可看到奇花异卉的。譬如,一月有腊梅、一品红;二月有报春花、瓜叶菊;三月有迎春花、玉兰、山茶,四月有牡丹、丁香、茉莉、映山红和蓝芙蓉;五月有芍药、蔷薇、玫瑰、郁金香和美女樱;六月有栀子花、美人蕉和夹竹桃;七月有荷花、晚香玉和白兰花、金光菊和孔雀草;八月有木槿、洛葵、秋海棠和午时花;九月有石蒜、桂花、文竹、夜来香和鸡冠花;十月有八角金盘;十一月有和凤尾兰,十二月有水仙。这可真是:一年四季皆有美,花开花落任欣赏!
提起花开花落,我们不由得想起“花钟”来了。十八世纪瑞典的植物学家林奈,曾把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卉种在一起,用来观察时间,这就是奇异的“花钟”。原来,各种植物对阳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使得它们开花的时间也不相同了。举例来说,牵牛花在早晨四时开放,野蔷薇在黎明五时开放,芍药花则是七时,半枝莲在十时,鹅鸟菜要到正午,万寿菊于下午三时,紫茉莉于下午五时,丝瓜花在晚上七时,昙花则要到晚上九时。假如谁能种植各式花卉,拥有这样一座“生物之钟”,倒也别有一番乐趣呢。
万紫千红
百花圆里,万紫千红。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它们的分类情况如下: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花的颜色与花瓣细胞液里的色素有关。白色的花瓣不含色素;红、蓝、紫的花瓣主要含“花青素”,黄、橙黄的花瓣主要含“胡萝卜素”。由于各种花所含的色素和本身酸、碱的浓度不一样,加之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所以花的颜色就红、黄有别、浓淡不同了。也许你以为花的颜色是“始终如一”的罢?并非全都如此。拿金银花来说,它初开时色白,后来会变黄。“弄色术芙蓉”初为白色,第=天成浅红色,后来又成深红色,落花时又变成紫色了,真可谓“一天一个面孔”。
花卉的五颜六色,会对人们的心理与生理产生不同影响。医学家认为,红、橙、黄的“暖色”可使人兴奋,心情愉快,乐于活动,从而促进新陈代谢;蓝、绿、自的“冷色”对精神有抑制作用,会使人显得安静而文雅。因此,在工作、学习场所,以布置白色花卉为宜,客厅与会场内以红、橙、黄色花卉为好;夏季室内则以蓝、绿色花卉最佳。国外试验还表明,淡蓝色的环境对高烧病人有退烧效果;紫色环境可使孕妇感到安慰;赭色环境可帮助高血压者降低血压;黄色和红色环境对促进血液循环有好处。这样,我们不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陈设合适的花卉吗?
花香探秘
清香远溢,馥郁熏人。花卉的香气是诱人喜爱它的重要因素。花之有香,是因为花瓣内有一种油细胞,能分泌出芳香油来的原故。芳香油很容易挥发到空气里;若经太阳一晒,它就挥发得更快。因此,在晴朗的天气里,我们会觉得香味更浓,散发得也更远。
有些花不含芳香油,而含一种“配糖体”。配糖体本身虽无香味,但在分解时也能发出香味来。
不同的花卉分泌芳香油和分解配糖体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桂花、茉莉、代代花等香味浓郁,而腊梅、玉兰、兰花等香气清幽。要是花中既无芳香油,又无配糖体呢?那这种花就没有香眯。有种大花草,不但没香气,反而有臭味,人很厌恶它,但蝇类却喜欢。
香花不仅仅使人闻着舒服,而且可以制成香精、香脂,有的更可用以防病治病。百里香,天竺葵,丁香等分泌出的挥发油能够杀死病菌;夜丁香、除虫菊有一定的驱蚊作用;金银花、鸡冠花、千日红等更是千百年来常用的中药材。
种花、养花的目的是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但我们应知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室内摆花不宜过多。夜丁香的香气过浓,久闻可致头晕,室内也不宜陈放。《群芳谱》载:“腊梅人多爱其香,可远闻不可近嗅;嗅之头痛,屡试不爽。”凌霄花虽十分美丽,但花粉入眼,会使眼睛红肿。这些常识,养花者都应知晓。
排毒测污
也许你不知道,有些花卉竟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夹竹桃、广玉兰、苏铁、八角金盘等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吸收作用;蔷薇可吸收低浓度的汞;木槿、紫荆及紫藤等对氯及氯化氢有较强的抗性;美人蕉、丁香、连翘、金银花等对毒性很强的氟有强烈的吸收作用,难怪人们要称颂这些花卉是个巨大的“吸毒机”了。
篇5
“这钟一声,鼓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小时候读徐志摩的诗《常洲天宁寺闻礼忏声》,眼前浮现的除了轻烟缭绕的大殿,还有花团绵簇,清香一瓣。
爱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花卉美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观,花卉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中华民族爱花养花历史悠久,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荷花花粉化石,证明我国人民利用荷花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赏花卉,并以花为赠、以花为饰。《周礼》中有一句诗:“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描写的是当时上流社会人人佩戴兰花的情景;《诗经》中也有关于在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的诗句。
[1]
[2]兰花
唐朝,盛世伴随鲜花留在了历史里,以致后人在拍摄杨贵妃出浴时,都要给满浴桶的花瓣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唐代的花卉的栽培已有相当水平,百花繁茂,香飘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共道牡丹对,相随买花去”……文人墨客们以花吟诗,观花饮酒,写尽大唐盛世的浪漫与雍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除了赏花,“花馔”盛行。所谓“花馔”,是食疗的一支,即将花做成菜,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比如当时就有将桃花入菜,不仅补气养血、强健脾胃,还有很好的养颜的作用,深受官家小姐、富家太太的欢迎。
到了宋代,花卉品种更是日益增多,同一种花有了颜色上的类别。比如山茶花有红、黄、白、桃红、粉红等色;兰花品种也很多。此外,还出版了许多专门阐述花卉培植的著作,著名的有《洛阳牡丹》、《范村梅谱》等。
历经岁月的变迁与沧桑,鲜花的清香穿越时空,飘到了现代。而今,千里山河不仅山花烂漫,就连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少不了一两盆花。各大旅游城市春天有桃花节,夏天有荷花节,秋天有节,冬天有梅花节;不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买上一两束花,送给爱人、亲友、师长,传递祝福,手留余香。
培育
“爱养花者多康寿”,养花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心理调节,还能有效地净化空气,实实在在地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香怡身心,我们从几个方面,点出家庭养花的基本知识。
家庭养花选择
室内最适宜选择四季常青的花木或能吸收有毒气体的品种,如吊兰、文竹、万年青、仙人掌、龟背竹、常青藤等。
不宜养的花有丁香、夜来香等,它们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良影响。此外,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 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 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 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有些花对人体无害,但却与其它品种相克,买花种时也应避免。如:玫瑰和木犀草在一起,木犀草就会凋谢,但木犀草在凋谢前会释放出一种物质使玫瑰中毒死亡;虞美人、兰花、石竹花、紫罗兰、百合花等草花和别的花卉难以相处,容易造成植株死亡。
[3]绿叶衬白花
[4]仙人球
家庭养花技巧
合理浇水合理浇水是养花成功的关键。家庭养花,一般而言,尤室内花卉不能浇水过勤,置阳台的花卉可多浇;气温炎热时多浇,气温凉爽时少浇,草本多浇,木本少浇,并按照干湿交替进行,即在土壤相对较干时才浇水,每次浇水要浇至盆底有水渗出为止。
适时施肥家庭花卉一般不需要太多肥料,其它生势较为旺盛的花卉,一般每月施肥一次即可。介绍一个自制有机肥的窍门:将淘米水、洗奶瓶水,加入桔皮、蛋壳密封浸泡半个月后,就成了无臭味优质有机复合肥料。
无污染治虫害家庭养花,对虫害最好以人工捕捉为主,也可自制无公害花药喷杀,如将大蒜捣汁加入少量洗衣粉,稀释50倍;或将烟丝加水25倍,浸泡48小时,取其滤液加适量洗衣粉,或用风油精加水500倍等,对一般害虫均有明显的毒杀效果。
[5]盆花
[6]含苞待放
家庭养花注意事项
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在阳台上养花,希望在客厅、室内也弄些花花草草,室内养花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耐荫性较强的观叶植物为上。冬季它们需要在室内过冬,在夏秋生长季节,只要放在室内空气流通处,或者室内与窗台、阳台、庭院轮流调换摆放,最好晚上能把盆花放在室外,就可使植株生长繁茂,四季常绿。
(2)盆花生长的姿态和放置的地方要适当。如直立生长的,或者植株较高的,宜放在低处。对有些枝叶悬垂的或扩展性的盆花,则应放置较高的地方,这样就会产生立体美的感觉。
(3)植物大小与房内的空间要相协调。居室小的摆放小型盆栽花卉,显得精巧玲珑,雅而不俗。居室大一点的,可适当放一些大型盆栽花卉,如橡皮树、龟背竹、苏铁等,使人感到美观大方。
(4)盆花的颜色要和室内墙面和家俱的颜色相协调。这样能产生对比,反映厂整体美。另外可在泥盆外套上合适的紫砂盆、釉盆或者花篮、竹编盆套。
礼仪
传情、致意、慰问、祝福……现代都市生活中,鲜花广泛地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但什么时候送什么花,什么场合送什么花,对什么人送什么花,都是有所讲究的
传说
牡丹
相传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有个有名的孝子叫英哥,为了给母亲治病,得到南极仙翁的帮助,去天宫偷王母娘娘的灵丹妙药,不料却发现,丹药洒落人间。英哥伤心回家后,发现屋前屋后,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娇艳无比的鲜花,并用它的其根皮煎汤,治好了妈妈的病。这就是王母娘娘仙丹所化的 “母丹”。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称“牡”,改名“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水仙
“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男孩叫那格索斯,英俊漂亮,生下来就被预言,他只要不看见自己的脸就能一直活下去。有一次他打猎回来,不小心在清泉里看见自己,并爱上了自己的形象,目光离不开自己的脸,直到死在清泉边。就这样,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水仙花。
[7]郁金香
[8]荷花
[9]蓝色妖姬
郁金香
古代欧洲,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一把宝剑,一个送一块金堆。但她对谁都不于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堆变成球根,这合起来便成了郁金香了,郁金香有白天开花夜间闭这一特征。
兰花
春秋时期,郑文公的姬妾燕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气味芬芳的花,并对她说:“我叫伯,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 第二天郑文公来见燕,并留宿于燕的寝宫,几天后,燕就怀孕了,生下一子,取名为“兰”,他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来,人们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荷花
相传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动了凡心,下界来到秀丽的西子湖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杨贵妃却认为大臣们对她不尊敬,唐明皇闻之,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施礼。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行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花与男人
如果在大街上看见一位男士手捧鲜花,人们只有两种猜测:要么是他还没送出去;要么是他为他老婆拿的,他老婆在旁边系鞋带。
为什么总是很少有人给男人送花?为什么男人说爱花总是羞羞答答?
在大自然里,花木是有强劲生命力的,花有它的性格与情感,如迎春花个性顽强;石竹对友谊真挚,坦率;杏花个性诚恳、直爽;的雅号叫“花中隐士”,有克己耐劳的美德;兰花,君子兰温文而雅,又不失落落大方的君子风度。
花内外皆美,是值得一交的“好朋友”。这点我就不嗦了,宋代学者曾端伯早把十花称为十友:茶糜为韵友;茉莉为难友;瑞香为殊友;荷花为净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友;为佳友;芍药为艳友;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 在男人的世界里,也许总忘不了征服和理智;那么,在爱花养花护花的过程中,会给男人们很多的启示,随手摘录几则吧:
1.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3.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4.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是不是它是要向人们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
男人,就不该为自己买束花么?
链接:
数字花名拾趣
半支莲、 一品红、
二月兰、 三色堇、
四季海棠、 五月梅、
六月雪、 七月菊、
八仙花、 九重葛、
十姊妹、 百子莲、
千日红、 万年青。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花
中国:牡丹
日本:樱花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俄罗斯:向日葵,
德国:矢车菊
法国:莺尾
英国:玫瑰(月季)
美国:山植花玫瑰
篇6
摘要“隐喻”无论是作为修辞手段还是思维方式,其美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隐喻映射根植于身心体验,在诗歌中,诗人借助于隐喻思维播情撒意,抒感,同时把读者也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中。本文就诗歌中隐喻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着重从心理方面讨论隐喻带给人们的诗学之美。
关键词:诗歌 隐喻 语言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隐喻就是使用比喻性语言来阐释和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其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的语言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诗人在诗歌中借助“隐喻”阐释美、传递美,读者从隐喻中理解美、感受美。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那么诗人借助隐喻,把对外界的感知和心理上的体验贯通起来就产生了一种审美体验,从而传递给读者,唤起读者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一 隐喻阐释
隐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谓司空见惯,以至于我们反而时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诗歌中的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诗歌中的隐喻更为含蓄精炼而已。
1 隐喻内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的忽视了它。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更有Lakoff等人(1980)在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于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采用的是不同概念领属下的心理关联投射,譬如王昌龄的《西宫秋怨》一诗: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芙蓉”和“美人妆”是属于两个领域的概念,出水芙蓉让人们想到的是妙龄女子,由芙蓉想到美人着妆;珠翠香和美女气息关联,似乎也嗅到了温馨的香气。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概念投射,必然是以关联类比之上的心理映射为基础,建立起心智上的概念融合,达到由此及彼的联想。这其实就是人类思维的发散和聚合的过程。《诗经》中的《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之鸟来隐喻男女爱情,这种自然而然的男女爱恋正是少女怀春、少男钟情的阐释,两种不同的事物却有着类似的情节,于是在人的心理概念投射上产生了关联。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隐喻的结构投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结构相关性,因此隐喻认知具有生理和物质基础。隐喻的内涵往往是心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体验和延伸。
2 隐喻的心理映射
隐喻,是人的大脑所采取的一种巧妙而又高级的方式方法,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 (1980) 更是将隐喻作为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既然如此,隐喻的产生必然是心理映射机制的触发和含蓄表达。
现代心理学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关于“物理境”(physical situation)和“心理场”(psychological)的联系与区别。构造主义学派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事物的原初存在,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个人经验。心理世界则是人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其主观性是很强的。例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辞》里的经典诗句,“春尽,花落”是痛惜逝春和落花,接着是“红颜老,人亡”则是伤悼自己,由自然界的变化引申到自己身上。这也正是由物理世界转入到了心理场景。春尽,是黛玉美好青春的消失,所以红颜衰退消亡;花落,自然是花的生命终结,也是黛玉美貌的消融,可谓香消玉损,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演绎。其实这种语义场的转换,就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心理映射和心理体验的关联和类比。
二 诗中隐喻之美
诗歌创作其实就是诗人的审美创造活动。诗人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总是激情昂扬的挥毫泼墨,隐喻在诗歌中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借助语言手段进行表达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诗人写诗就是充分借助隐喻思维来阐发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1 隐喻的心理审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说:“‘物’可解释做客体,指自然对象而言。‘心’可解释作主体,指作家的思想活动而言。”前面诗中所说的“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和“随物婉转,于心徘徊”,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和由情延景。还有借景壮情、借物喻情的例子,譬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从高高的瀑布想到白色的长长的银河;三千尺,是心理上的隐喻距离;“银河落九天”,一下子把读者的空间无限扩大。本是一条狭长的瀑布,在诗人的笔下却能把天地连接起来,气势磅礴。
英国的大诗人雪莱也曾在《西风颂》中,把自己同西风相比,满怀热情的歌颂西风的神威和摧枯拉朽的战斗力。
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
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
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
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
……
哦,快把我起,
就像你起波浪、浮云、落叶!
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
这是来自诗人灵魂深处的呼声。在雪莱的笔下,西风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同时又是新事物的催生者,而诗人要把自己融入西风之中。诗的最后诗人以“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结束,从冬天来了想到紧接冬天后面的春天也已不远,诗人已是物我两相忘,和西风一样慷慨激昂,充满了斗志。
2 隐喻的意境之美
诗中意境是诗人创造的“仙境”,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澹而如睡”,就是通过大自然季节的变化与人的内在情感生活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自然与心灵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传达出了人的情感生活的跌宕起伏变化。如前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山充满了灵性,读者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如笑,如滴,如妆,如睡”的山林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幻。诗人首先是因景生情,借隐喻表达心情,视为输出信息,输出美;读者借助隐喻语言进入美的境界,感受美,从而诗人和读者之间就产生了互动。
人类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物质隐喻化的性质。人们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的立体、有形和具体的东西,它们就成了人们认识、体验与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和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于是抽象的精神、情感就可以用具体物质的意象来表现了。情生于万物,而又具情于物。
从诗的创作角度看,诗产生于心物交感、情景融合中。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等句,是“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夫之);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具体分析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后,得出结论:诗中的每一件事(指诗中所描写的“微雨”、“暮钟”、“漠漠”中之“帆”、“冥冥”中之“鸟”等景物――引者)都有双重的性格,既是全然可信的虚的事件的一个细节,又是情感方面的一个因素。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写景的诗句,但是暗含着诗人的清心和超然。再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把诗人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也让读者身临其境,似乎真的面对空旷的山谷,听到惊鸟的清脆叫声。
在整个诗歌中,没有不具情感价值的东西,也没有无助于形成明确而熟见的人类情境之幻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是人人都能体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各异。诗人最擅于扑捉生活中的美,再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更让读者浮想联翩,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现代审美心理学已经证明,在艺术和诗歌创作中,情感的表现必须通过可以知觉的对象呈现出来,使情成体,化无形为有形。这是实现对美的感知的升华和凝聚。
3 隐喻的羞涩之美
隐喻往往是人们情感含蓄表达的方式,正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羞涩,犹抱琵琶半遮面,时隐时现。也好比掀起新娘的红盖头,掩饰着的正是娇羞之美,亦是读者求之不得的惊艳。
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以“杨柳”起兴,引出一位女子听到情郎歌声时产生的内心活动。末句以“晴”寓“情”,谐音双关,含蓄地表达出主人公迷茫而又思恋的微妙感情。诗中把主人公的心灵有约投射到天气的变化上,托物言志,抒发心声。
再如李清照的《点绛唇》,描绘了一个青春少女见到陌生男子时的那种娇羞之状: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全诗没有写一个美丽、漂亮的字眼,但我们眼前出现的却是惹人爱怜的美少女的形象。“露浓花瘦”明写露水把花给打湿了,暗指女子的苗条修长的身材;“薄汗轻衣”,让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满脸绯红,羞涩地走开,借嗅青梅来掩饰自己的失态,实在是太美了。作者借用旁观者的视角勾勒出一个读千遍也不厌倦的少女形象。隐喻在诗词中把外界的物理场景和心理磁场衔接起来,譬如,“露浓花瘦”和“却把青梅嗅”,好像和少女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去掉,对读者而言,能够理解,但是美感就会丧失。隐喻是概念上的投射,更是心理上的暗示和点拨。
三 小结
由此可见,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妙无比。诗歌中的隐喻更像一位缥缈的仙子,让诗人展示美,让读者接受美、感受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审美共鸣。
参考文献:
[1] Lakoff. C.&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顾红:《英、汉“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出版社,1987年版。
[4] 李天紫:《隐喻的理解》,《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 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6] 倪筱燕:《西方广告中的图画隐喻及其美学意义》,《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6期。
[7]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版。
[8] 余秋雨:《形象与韵律――中外文学赏析》,百家出版社,1997年版。
篇7
关键词:修辞辞格借代
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
①《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②唐刘禹锡《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船。
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②《左传•文公十二年》: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②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地名代事物。
①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②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世界•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梁”代香草。
第五,以专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②宋苏轼《求医诊脉说》: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疾者未尝徒死。
和、扁,指秦国良医和、扁鹊,在这里代指良医。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①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②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
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
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①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话语是抽象的,“舌”是具体可见的,人类说话离不开舌头这个器官,所以可以以舌代说出的话语。
第八,以原料代成品。
①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②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张昌龄,唐代南宫人,著名的文学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辞著称。这里以“张昌龄”、“郭正一”指代他们的作品。
第十,以实数代虚数。
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
②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例①“二毛”,指黑白两种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这里借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接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接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例②中,“舌”是具体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这里用“隋珠”代名贵的宝珠。“名贵的宝珠”在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话传说。简单的表达,不但没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接受者体会到更多的涵义。
例②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重复,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照下,也不会被曲解。
(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②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
例①以“丝竹”代“音乐”,例②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①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②鲁迅《伤逝》: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例①中用“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例②中,第二个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的尊容。
(五)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①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②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例①“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
例②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
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
③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宋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例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例④“金谷”、“铜驼”都代洛阳(“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晋石崇的别墅;“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道相对)。“洛阳”之所以改用“金谷”,“铜驼”分开代称并举,也是处于对仗的需要。如唐骆宾王《代郭氏赠卢照邻》诗:“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再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
⑤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⑥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例⑤“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例⑥“黄”代“黄狗”、“苍”代“苍鹰”。“黄”、“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押平声韵“七阳”部。
三、借代辞格运作过程分析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驱良逐狡兔。
②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憔悴江南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例①“坚”、“良”分别代“坚固的马车”和“良马”。从文内语境看,“坚”、“良”分别受“乘”、“驱”的支配,应该是相应的的名词,联系后面文“逐狡兔”可以看出,应该是代“车”和“马”。例②“管”、“弦”都指代音乐,是具体代抽象的方式。两词在文中受“急”、“繁”的修饰,又是听的宾语,理应代指音乐。再看两个现代汉语的例子:
周立波《暴风骤雨》:这马眼瞎?我看你才眼瞎呢。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
根据上文得知,“玉石眼”是这种良马的特征,后一个“玉石眼”代这种马。但若没有上下作依托,读者很难判断后一个“玉石眼”所指,这个借代也就不成功了。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的一例: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离开上下文语境,很难理解“月光”可以被溅起。而在这里,椰子落入海里,溅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光辉,因此,诗人以“月光”代闪着光辉的“浪花”,以超常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幻象,以唤起欣赏者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
有些借代看起来受文内语境的制约不大,但受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的制约。如:
①唐刘禹锡《竹枝词》(其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②宋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③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给现钱,,不行么?
例①“银钏金钗”是当时妇女常见的装饰,这里代妇女;“长刀短笠”是当时农民常用的工具和服饰,这里带农民。例②“兜鍪”是当时战士的头盔,这里代战士。例③因当时银圆上有的头像,故以“”代银圆。
此类借代,如果仅从文内语境考察,很难找到相应的本体。因此,必须着眼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大语境,从外部语境中考察借代的依据。
(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但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系到临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四大类。其中“关系联想”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
关系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叫“因果联想”。
比如,我们看到远处茫茫大海中高耸的帆,自然而然会想到帆下的船,这就是“偏全联想”;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枪支的时候,不免会想到持枪的士兵,这是“主从联想”;当我们看到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时候,不仅会联想到八国联军的惨剧,因为那是他们给中国留下的创伤,这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联想;当我们感知“豪放诗”这一概念时,很容易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千古名句,因为它们是这种热情豪放、激情四溢的诗词中的典型,这种联想叫“种属联想”。
借代文本的建构和解读都是基于各种关系联想的。陈望道先生所说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部分和全体相代”多是基于“偏全联想”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这两句是诗人途中的见闻,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当政者的荒实在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以上两句是典型的借代文本。以“骨”代替尸体,是部分代替整体。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冻死的人这一当前事物的时候,因为胸中已积压了万分悲愤,理性的直接的表达已经不能倾泻自己的愤怒,以“骨”代人,使表达者积压已久的郁闷之情得以发泄。从表达效果看,以“骨”代替尸体,让人不寒而栗,不禁想到当时穷人不堪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引发了接受者对贫民的同情和当权者的愤慨。接受者也就能深刻体会表达者当时的心情。这个借代文本的构建是基于偏全联想的。
再看一个基于因果联想的借代文本。唐白居易《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就是点睛之笔。《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此,“佳人”和“倾国”构成了临时的因果关系。诗中以“倾国”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丽,引发了解读者对美的极限的想象。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汉皇重色的后果,即国家的倾覆,给世人以警示。假如诗人只是理性地陈述为“汉皇重色思佳人”,就不会引发解读者的想象,更无法给世人敲响警钟。
借代中的“特定和普通相代”即“专名和通名相代”大多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北周庾信《春赋》有云: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这是一首赞美春光无限的赋。引文两句作者畅想在暖风煦日下抚琴畅饮的景象。其中,“绿珠”和“文君”代美女,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借代。作者在感知“美女”这一属的概念的时候,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两位典型美女。“绿珠”是晋朝豪富石崇的的歌妓,美而善琴;“文君”即卓文君,美貌与才华兼具,与司马相如为情私奔,路边卖酒,传为佳话。这样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在这两位更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读者不免会联想到“绿珠”抚琴的美姿和悦耳的琴声,联想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不是“美女”这一“属”的概念所能给予读者的,难怪“美学之父”鲍姆嘉曾说,种的观念比总类的观念较富于诗的性质。
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一诗有云: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是首边塞诗,是诗人对征戍有感而发,诗歌将描写战场激战的遒健笔力与描写思归怨妇的柔婉笔调合协地并列一起,刚柔相济,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卒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铁衣”即铠甲,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泪(“筯”同“箸”),这里代“思妇”。引文两句写战士与家人两地相思的痛苦,无休止的征战,造成征人和天各一方,两地相思,悲痛至极。诗中“铁衣”代“征人”是基于主宾联想的借代。诗人在感知被征戍的士兵这一对象时,由于心境凄凉,自然联想到了士兵身上冰冷的铁衣。读者在解读时,由“铁衣”不免会联想到身披铁衣的战士远征沙场,浴血奋战的情景。这里以“铁衣”代“征人”给人一种更为凄冷、悲凉的感觉,将相思之痛渲染的更为不堪。
(三)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实践实现其价值,必须要经过接收者的辨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辨认并不困难,很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如明喻的标志“像”,暗喻的标志“是”,引用的标志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如《组织起来》:
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为智慧的代称,例中用以代替“有智慧的人”。“成千上万的‘诸葛亮’”代千百万有智慧的人民群众。只以引号辨认借代辞格并不可靠,有时,双关、反语和引用等辞格都会用引号,而且频率要比借代辞格高的多。借代文本的建构有时是对文内形式逻辑的颠覆。借代,有时用事物的标志,属性,原料等借代本体,而这些借体毕竟是与本体不同的相关概念,用在本体的位置,大多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判定借代辞格,最根本的是找出文本内不合逻辑的地方加以辨认,即文本语义的异常来分析,如果是表达者根据邻近联想有意为之,这必定是借代。这种逻辑上的不合理,是文内语境和语义冲突造成的,是借代辞格运用的必然结果,表达者故意为之,接受者也可以以此辨认借代文本的真伪。如: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诸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这是以事物的属性代替本事物的例子。事物的属性多是形容词性的,从语法上讲不可以与名词性的词作相同的成分。在逻辑上,“坚”“锐”也是不能被“被”、“执”支配的。而在这里,表达者有意忽略两者在语法上的不同,并故意违背逻辑,成就了以上文本。而正是这种不合常理的文本,使解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并在这种不寻常的解读中得到快慰。再如陆游《春晚用对酒韵》诗:
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
“漆园”和“柴桑”是地名,“养生主”和“归去来”是篇名,两者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而在这里之所以能连缀在一起,正是表达者对逻辑的有意颠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颠覆只是针对形式逻辑的。因庄周曾做过漆园吏,陶潜是浔阳柴桑人,故以“漆园”代庄周,“柴桑”代陶潜。明确“漆园”、“柴桑”的所指以后,可以知道,诗的内在逻辑是合理的。
当然,对修辞文本的辨认,主要依靠的是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经验在我们脑中沉淀,形成对各种修辞模式的影象,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文本时,这些影象会被自动激活,大脑将其归到最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识的判断,得出确切的结论,到底属于何种修辞文本。但是,对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并不丰富的初学者而言,以形式逻辑是否混乱来判断借代修辞文本,无疑是辨认借代修辞的一把钥匙。
(四)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正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经验和冲突化解的快慰。
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接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置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
①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我们这里时时有人说,我是受了尼采的影响的。这在我很诧异,极简单的理由,便是我并没有读过尼采。
②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文公报曰:“……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③宋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例①以作家代作家的作品。“尼采”作为“读”的对象,显然不合逻辑。接受者稍加分析便知这是表达者故意设障,它所要表达的真实信息是“读过尼采的书”。然而当接受者探究表达者运用借代的目的时,这个借代文本的附加价值便得以实现,读一位作家,自然要读他的书,这只是一个底线,更主要的是解读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这是普通文本不能表达的意义。解读到此,接受者依据自己对尼采的认识经验,会联想到尼采的生平经历,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疯狂,这种解读就不再是简单的破译语义信息,而是一种重新体验、再认知的过程。
例②中“汗马之劳”,初看令人费解,联系上文“矢石”之难,“汗马”应代相应的名词,再考虑语境,可以知道“汗马”的原因应该是艰苦的战争。这时一个残酷的战争场面便会出现在接受者的脑海中:戟戈相交,马嘶长空,喊声震天。这样,接受者不但正确地解读了文本信息,获得冲破语义障碍的快慰,同时运用自己的想象,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得到超值的审美享受。
例③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风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含蕴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许。
“应是绿肥红瘦”,是把词人对想象中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满目狼籍的意象,进行的充满伤春之情的表达,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句中,抒发了自己深沉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其中“绿”与“红”是借代的用法,分别以各自的颜色代替海棠叶与海棠花,加上“肥”与“瘦”两个拟人化的形容词的修饰,不仅形成了感官上的相互辉映和衬托,更形成了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愿望的对立,把词人这种言之不尽、却又味之愈深的情感体验充分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随着词人的引导深入体会词中情感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使一个感喟着春闺幽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并传达出无尽的诗情余韵。
修辞信息包括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过程。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审美习惯、对接受对象的认识程度等的差异,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外乎三种类型,下面以一首词为例,看借代文本解读的这三种情况:
宋周邦彦《倒犯•新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少。
第一,信息等值。所谓信息等值,是指表达者提供的修辞信息,经由接受者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准确把握,不但语义信息得到破译,相应的审美信息也被品味和体验,读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享受。当然,由于一个修辞活动从表达到接受,要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介入,不同主体的文化经验、审美习惯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读中,由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对本体和借体认识程度相似,对两者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共识,这就可以使两个不同主体的联想能在近似的轨道上发生作用,这样,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但可以破译语义信息,同时可以获取相应的审美信息,大致感受到表达者在表达时的情感状态。
以上面的借代文本为例,由于解读者对月亮的代称熟悉,也知道“霜蟾”一词的由来,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此处借代的用意,解读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相应的审美享受。这样,不但解读到借代文本的语义信息,也领会了其审美信息,是典型的接受等值例。
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丰富,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深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但轻易破解语义信息,而且以借代文本为联想唤起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比表达者的预期值还要大的审美享受。应该指出的是,借代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是伴随着接受者的审美联想而发生的,此时的审美联想超越了借代文本本身给予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审美经验,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面对这一借代文本,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可以推断,“霜蟾”、“素魄”指代月亮,在文中相互异立,避免了和题名“新月”重复,同时,还可以在“霜蟾”、“素魄”两个联想唤起点的刺激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品味嫦娥奔月,转而为蟾的传说。不仅如此,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审美经验,知道周邦彦还常用“凉蟾”、“秋蟾”、“桂花”、“玉兔”等来代替月亮,并能联想到封存在这些词里的美好神话传说,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这一些都不是这一借代文本本身所蕴涵的,而是读者借助联想获得的,是典型的信息增值例。
第三,信息减值。在接受修辞学中,表达者的意图部分落空或者完全不能被理解,叫信息减值。信息减值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接受者不能破解语义信息,就更谈不上领会审美信息了;另一种是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在借代解读中,接受者对本体事物认识不够,对构成借代的联系没有认识,这个文本就无法被解读。如果接受者对这一联系只有肤浅的认识,仅够完成解读语义信息,不能根据审美经验展开联想,不能获得审美享受,表达者的部分用意也就落空了。
面对这一文本,如果解读者文化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判定“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连基本的语义信息都不能破译,负载在语义信息之中的审美信息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意味着这次修辞活动失败,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解读者对这一文本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确认“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但不知其所以然,对封存在其中的神话传说没有了解,这样,借代文本的审美信息就不能或不能完全被破译,相应的审美享受也就不能被品位,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减值。
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读,不但可以破译文本信息,同时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快慰,享受化解语义冲突的成就感。
四、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借代在运用中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借代运用恰到好处,借代辞格的运用主要遵循相关性、显著性、切镜性三大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借代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替换,这种替换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两者存在了这种相关性,联想机制才能沟通本体与借体。这种相关性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种属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联系,而是经过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心理层次上的相关。这种关联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辞,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一个借代文本要经过读者的解读,如果读者经过思考仍不能发现借体与本体的相关性,破译修辞信息,那么,这次修辞活动就是失败的。当然,有些相关性可能涉及专门的领域或者只在一个团体内被认同,利用这种相关性建构借代文本时,要在上下文中做出说明,让读者在解读时有理可寻。借体与本体存在相关性是借代运用的最基本要求。
(二)显著性原则
单纯就本体与借体的关系而言,为了实现单纯的称说功能,与本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最容易成为借体。也就是说,在一个概念域里,离本体概念越近,越有可能成为借体。但是,多数借代文本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的换名那么简单,表达者总是或多或少的想要这个文本起到描写的作用,在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显著性原则就发挥作用了。表达者将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借体,呈现在解读者的面前,使本体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让解读者更深刻的体会本体事物的特征。
以上的两个原则,关联性是基本原则,显著性是最高原则。一个借代文本得以构成,必须建立在关联性原则的基础上,这是借代辞格存在的前提。而一个借代文本的好坏,取决于它对显著性原则遵守的程度。借体事物越显著,借体对本体的描写就越形象,越深刻。
(三)切境性原则
借代辞格的运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时是对事物的褒扬,有时会起到讽刺的效果。因此,借代的运用要注意适合题旨情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修辞对象。不同风格的借代运用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不同性质的人要突出不同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战国楚屈原《渔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家务。屈原曾为三闾大夫,因其生性耿直,赢得世人的尊重,所以在此以官名称呼屈原,以示对他的尊敬。
鲁迅的《药》中有处人物特征的刻画: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问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义哥是一手哈拳棒……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这里“红眼睛”“驼背”显然是不好的身体特征,带有讽刺的意味,在描写反面人物时,偏偏抓住这两个特征,刻画入木三分;如果将这运用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语体差异。借代辞格在小说、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小说中,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多用借代。诗歌中,有时迫于字数、音律的调整,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有时为了不直接说破,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语义空白,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是诗歌的审美特性而运用借代辞格。与前两种文体相比,政论性文体因为以语义明白为主要要求,一般不会用借代辞格。
结论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诗话、文论中,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的研究则重在微观,为此从宏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和运用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相关概念的临时替代。总的说来借代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二是借体不是本体的一部分,但有着固有联系的;三是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借代辞格的功用具体地表现为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精练、富于变化、幽默诙谐等,可以总括为称说功能和描写功能。相关性、显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个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有志.心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希杰.修辞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杨鸿儒.当代汉语修辞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7]转引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杨伯骏.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姚金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占坤.汉语修辞新论[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宗廷虎.修辞论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2).
[16]刘福元.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J].修辞学习,1998,(2).
[17]吴明元.古汉语借代作用说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J],2001,(4).
[18]夏永声.借代的定义和分类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3,(4).
[19]吴礼权.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20]于广元.借展史略.扬州师范学报[J],1996,(3).
[21]蒋勇.特别概念结构的借代功能[J].外国语,2003,(6).
[22]申小龙.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之阐释形态[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报,1994,(6).
[23]褚修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借代生成与理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4]张宝胜.借代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J].语文建设,2002,(6).
[25]徐学鸿.论联想机制与模糊语言的解码[J].修辞学习,2001,(2).
[26]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27]唐建新.借代的定义及其他[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28]刘凤伟.试论借代在词中的运用及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03,(4).
[29]汪平潮.英汉借代之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