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考察情况范文

时间:2023-03-31 0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考察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考察情况

篇1

Abstract: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the elite in students, an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ther students. Improving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party spirit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For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pecial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general party memb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lready cannot satisfy the demand. Combined with our actual, through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nd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关键词: 学生党员;考察培养;学生管理

Key words: student party members;review training;management of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99-02

1 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发展现状

1.1 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程序 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一般为:

1.2 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推优 推优即推荐优秀的同学入党。推优工作一般是由校团委组织开展的,系团总支、各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推优时名额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且被推荐的同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成绩要求、党课通过情况、工作表现等,其中成绩和党课是硬性指标,而工作表现是软性指标。因此,在班级推荐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软性指标突出的同学硬性指标不通过,而硬性指标通过的同学软性指标又不突出,但是,为使班级的名额不受损,班主任依然会将后者作为推荐对象上报;二、由于对推优工作没有合理组织安排,导致真正优秀的同学没有被推荐。以上这两种情况,均导致推荐的所谓“优秀团员”都不是真正的优秀,不仅为以后支部的考察培养带来了困难,也为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1.2.2 考察培养 正常的组织培养应是由支部设立的联系人通过对积极分子压担子、交任务、定期谈话等方式进行培养和考察,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职的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培养期中已经离校实习,导致了培养工作的断层,这也给组织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学生党员的组织培养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这对于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加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是很不利的。

1.3 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有些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有些学生党员在校系学生会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基于分析,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党员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学生党员甚至成为了错误的模范。如有些学生党员在实习期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实习点更换后及时到校办理转实习手续,导致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 提升学生党员素质的途径

要想改进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的素质,使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从源头抓起,保证每个考察培养步骤的正常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推优

2.1.1 合理设置推优时间 高职第一批推优时间可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批推优时间可放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批推优的学生其考察培养期全部在校,可以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这批同学在校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第一批推荐的学生可以在实习前发展为预备党员,通过这种具有一定党性修养的同学的引领作用,可以改善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第二批同学经推荐后,整个考察培养期均在实习单位,通过改变评价模式,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的比重,也可促进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样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

2.1.2 严把质量关 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和模式,在兼顾班级比例的同时更加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硬性指标通过的同学,再对其软性指标采用评分的机制进行评价,如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组织活动情况、个人获奖情况,根据其最终的评分结果进行筛选。可以设置最低分,也可以采用末尾淘汰制。只有这样,才能抛开班级比例的限制,宁可少推荐,也不可把非优团员推荐入党。这样做,就可以从源头改进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减轻后期考察培养的难度。

2.2 组织考察培养

2.2.1 完善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方法 优秀团员经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最终成为正式党员,这其中有两年多的考察期。基于五年制高职校目前3.5+1+0.5或者4+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党员的培养期肯定有一段时间是在实习单位度过的。这段时间,把握好了将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学生党员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但是把握不好,将适得其反。

考察结果评价:实习期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实习单位好评者,实习返校后将按期讨论其发展问题或者转正问题;但凡在实习期间有违纪行为者,采取一票否决制,延长考察期。

2.2.2 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 毕业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毕业生,而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对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不仅可以反馈出支部对学生党员考察培养过程的优缺点,利于支部及时调整培养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党员榜样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以上途径,将学生党员培养考察模式优化,改进后组织发展流程如图2。

3 小结

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是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3]。通过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培养力度,完善考察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五年制高职校基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要。通过实践,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后,有效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

[1]钟江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动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43~44.

篇2

【关键词】纤溶酶;真菌培养基;凝血酶时间

抗血栓药物中,纤溶酶是很重要的一类。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中都发现了天然的溶栓活性物质。动物来源的纤溶酶,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从蚯蚓、蛇毒和吸血蝙蝠的唾液中提取的纤溶酶;植物来源的纤溶酶主要是从蒲黄中提取的[1]。微生物产生多种纤溶酶,如链激酶、葡激酶、枯草激酶等[2,3,4]。本文以一株产生具有纤溶活性物质的植物内生真菌为对象,初步建立了该菌的培养条件。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试剂、材料及动物

低速离心机;恒温水浴锅;枸橼酸钠(分析纯)、培养基成分均为市售;凝血酶(上海鹰跃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家兔;纤溶酶产生菌。

1.2凝血酶时间(TT)测定方法[5]

家兔颈动脉取血4 mL,置于预先装有3.8%枸椽酸钠0.5 mL的试管中混匀, 离心10 min(3000 r/min),收集血浆混匀,2~8℃保存备用。发酵液上清适度稀释,取0.2 mL抗凝血浆和0.2 mL稀释发酵液(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置试管内混匀,于37℃孵育3 min,加入37℃预温的4 u/mL凝血酶溶液0.4 mL,快速混匀,测定凝血酶时间。

1.3正交试验设计

1.3.1碳氮源浓度的考察选用L9(3)4表进行设计,因素和水平。

1.3.2培养条件:试验采用500ml三角瓶,每瓶装量25ml,28℃培养六天。

2结果

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了考察。单因素试验是考察一种因素时,其他因素固定不变,只变动该因素。

2.1碳源的考察:通常微生物培养基中既有速效碳源,又有迟效碳源,这样既能保证培养初期菌体的快速生长,又有利于菌体产生较多的产物。考察了十一种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油、果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面粉、玉米淀粉、玉米粉。结果速效碳源中蔗糖产生纤溶酶时活性最高,因此选用蔗糖作为速效碳源;玉米粉作为迟效碳源时产生纤溶酶活性最高,因此采用玉米粉为迟效碳源。

2.2氮源的考察分别考察了硫酸铵,牛肉膏,黄豆饼粉,酵母粉。结果以黄豆饼粉作为氮源时酶活性最高,所以氮源采用黄豆饼粉。

2.3无机离子种类与浓度的考察无机离子主要作为酶的辅因子、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同时还能维持渗透压,调节pH值。通过对六种无机离子因素的考察,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对蔗糖、玉米粉和黄豆饼粉这三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进行进一步考察,从而确定这三种物质的最适浓度。

通过方差分析可知蔗糖、玉米粉和黄豆饼粉这三因素对纤溶酶的产生均有显著影响。通过直观分析,最优组合为蔗糖、玉米粉和黄豆饼粉浓度分别为20,35,35 g/L时发酵所得纤溶酶活性最高。从而确定了一种纤溶酶产生菌的适宜培养基组成:蔗糖20 g/L、玉米粉35 g/L、黄豆饼粉35 g/L、MgSO4 32 μmol/L、KH2PO4 8 μmol/L、CaCO3 4000 μmol/L、ZnSO4 0.04 μmol/L、FeSO4 0.04 μmol/L、MnSO4 0.04 μmol/L。

3讨论

通过单因素试验,可以方便的确定培养基的组成。正交试验可以在较少的试验次数下对多种因素的多种水平进行考察,不仅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而且并不会降低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本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在较短时间、较低试验次数的情况下确定了产纤溶酶的真菌的培养基组成,使纤溶酶的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为近一步研究该酶的药理、药效学性质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洪.何执中.溶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24:51-53

[2]刘晨光,王鹏,刘万顺.微生物溶栓酶研究概况及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6-49.

[3]熊强,梁剑光,熊晓辉.微生物-几种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116-119.

[4]路福平,杜连样,杜冰,等.微生物发酵生产纤溶酶的研究[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1:5-9.

[5]董晓云,饶高雄. 以抗凝血活性指标筛选水蛭的提取工艺[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3-25

篇3

近年来,*县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党外干部配备情况的需要,广泛推荐、重点培养、适时启用,切实抓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到既注重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又满足了上级关于党外领导干部配备的结构要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广泛推荐,注重培养,切实保证后备干部队伍素质。按照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规划要求,*县委制定了《*县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规划》,明确了党外干部工作目标,并对党外干部的管理进行了总体规划。一是拓宽视野,建立队伍。在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领导举荐的基础上,严格对照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的党外后备干部条件,通过考察、审定,建立了一支50人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二是注重培训,提高素质。先后四次举办“全县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系统的学习统战理论政策及相关知识,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党外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先后安排下基层锻炼10人,横向交流9人,提高了党外后备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水平。三是定期考核,适时调整。对后备干部坚持每年考核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优胜劣汰,适时调整补充,确保了党外后备干部的质量和数量。

二、严格条件,联合考察,全面掌握拟提拔干部的情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考察条件。党外后备干部首先必须符合《条例》规定的六项基本条件,德才兼备、政绩突出,且潜力较大。其次还要符合:必须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干部、具备四年以上工作经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要求在40周岁以下。同时,明确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有专业特长、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中层骨干优先。二是科学确定对象。在党外干部配备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任职职位的工作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差额考察对象。三是联合深入考察。考察条件、考察对象确定后,由县委组织部和统战部组成联合考察小组,深入到考察对象所在的单位,采取民主推荐、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党外后备干部进行了全面深入了解。同时,根据拟任职务的专业要求,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后备干部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并将测试情况作为确定拟任人选的重要依据。

三、突出重点,完善结构,搞好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一是注重拓宽党外干部的选拔渠道。严格按照《条例》有关规定,不断拓宽党外领导干部的选拔渠道,把各个领域的党外优秀人士吸纳入党外领导干部队伍。在推荐方式上,采取群众推荐与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推荐的广泛性。二是积极为党外干部创造宽松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党外领导干部的潜质和能力,*县委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铺路搭台,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适度的工作环境,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一视同仁。同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施展他们的才华。三是进一步完善党外干部队伍结构。在党外干部的选配中,除考虑配齐党外干部结构外,同时兼顾了女干部、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结构,在拟任人选确定过程中,对党外、少数民族的女干部进行了重点考虑。目前,全县52名副科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中,有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任科局正职的6人,任乡镇长的1人;在乡镇任职的有19人,在县直单位任职的33人;有女干部22人,35岁以下的干部18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47人。这些干部的使用,使全县乡局级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篇4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方法 考察法

一、前言

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后,加大了实训的课时,强调工学结合,除了在校内增加实际操练的课时以外,还进行校企合作,一些做得好的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模仿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即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还仅仅是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说参观学习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回到学校后进行模拟训练。至于企业参观学习如何收到预期效果,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学校去考虑,教师实施的时候也只是在完成教学计划,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就完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从参观考察中得到的收获就仅仅是感官上的认识,知道一些实际的设施设备,如果对刚入学的新生,对这个层面上的认识对以后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如果是大二或者大三学生,参观的时候仅仅是看看的话,那这个参观实施起来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实施参观学习(即考察法)时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二、考察法

1.考察法的定义和特点

考察法,俗称参观,是为考察作计划准备,确定考察目标。现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为了响应“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时,把企业带到企业去参观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但调查统计,80%的学生认为参观的目的性不强,在参观过程中学不到东西,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教师没有明确考察法的实施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其实,考察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准备时间比较长,这点在实施中往往被忽视,而如果这个特点被忽视,那么我们实施起来就容易背离考察法实施的意义。这个准备的时间包括教师要做的准备和学生要作的准备。下面会进行具体的解释。

2.考察法的实施

准备阶段:在进行考察之前,教师要明确考察考察对象,这要求教师事先和企业做好沟通和安排工作,还要做好学生到企业时的组织工作,然后提前通知学生考察的对象,即将要去哪个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企业的性质是什么,提出要求要学生事先了解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企业业务、合作伙伴等,这是有针对性考察所要做的必要准备,让学生对即将进行考察的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有做好了这个准备才能确保考察的目的性。另外,学生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疑问,交代学生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并尽可能在进行考察过程中得到解决,也可以和其他小组进行信息交流,那自然而然的达到了考察的目的。

任务分配阶段:教师应当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而且各个小组应当有不同的考察目的。因为考察时可能要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大,如果不按小组进行,那么考察时学生对各自的责任不明确,而教师分组的目的就是让各个小组明确自己在考察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任务怎么完成,则由小组组长分配具体任务,各成员分工协作。考察的任务由教师分配给学生,学生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需要和在准备阶段碰到的疑问,扩大考察的目的。

教师辅助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实施考察前应当如何去着手准备,这些引导性的问题一般包括:

①我们想了解什么?至于想了解什么,就是教师分给各个小组的任务,各小组的任务应当不一样,而所有小组的任务汇总起来就是每次考察所要获取的一整套完整的信息;

②我们如何去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获取信息或者说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是什么,比如是用问卷的方式还是用采访的方式等;

③我们如何记录这些信息?这里就涉及到学生小组内容如何分工的问题,即各个同学分别要做什么;

④我们如何汇报这些信息?这是要告诉学生在考察结束之后要做些什么,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汇报,一般汇报主要是对比所获取的信息和预期获取的信息情况,完成了哪些任务,哪些没有完成,哪些又是超额完成等,这些汇报的内容和方法都要事先告诉学生,以达到汇报的预期效果,

学生汇报阶段:学生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根据自己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形成报告。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小组获取了哪些信息,和预期计划相比哪些信息没有获取到、哪些信息又是超额获取的,没有获取到预期信息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次考察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形成报告后,集中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考察后的汇报,等于是让各个小组交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最终达到考察的目的,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各个小组只了解和掌握本组获得的信息。

篇5

因为学术期刊主要是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主办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由其所属成员的学术平均水平决定的,当然,其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主办单位所属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有关。有一种情况,就是学术期刊在以吸收本单位论文为主的情况之下,应适当吸收一些外稿,严格说来,外稿的比重不能太大。所以它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不会很大,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主办者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学术地位。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因此决定了它在国内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主要是反映主办单位内部学者学术水平的,它成为一流刊物在这一方面很具备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各主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大都是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一流人才,他们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也应该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例如《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就是如此。还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主办的《教育研究》、《出版发行研究》以及国内一流重点高校所主办的学报等均应是代表国家在这些领域里科研水平的最高学术期刊。

2.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学术期刊办得好与坏的主要标志在于两个效益情况的好坏上。但是,这里的经济效益绝非指期刊本身的创收能力,而是指科学、文化、技术通过期刊这座桥梁的媒介作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多少。所以说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的、宏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期刊为国家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这个办刊宗旨之一实现的程度。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大小主要是用来考察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学术期刊的,因为它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更为紧密、直接,这也是由应用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这类学术期刊的考察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的好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同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一种应用技术学术期刊发表、推广了一项新技术成果,这项成果虽然给某一系统的产业部门或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同时是以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及其治理所花费的经济支出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从宏观上说就没有社会效益,甚至有负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指标也是衡量这类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应用其社会效益的好坏来考察。先进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献计献策,为社会文化、道德的进步提供食粮,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合理、高效运行提供依据和方案;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应用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它们最终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和登载这方面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的多少,也是考察这类学术期刊级别的一条重要标准。考察后者、即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二次文献转载率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类学术期刊的效益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对其二次文献转载率高低的考察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3.培养人才的情况

有水平、有威望的学术期刊常常被人们赞之为“良师益友”,培养人才是学术期刊的一大职能,这一职能发挥得如何也是考察期刊级别的依据。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培养人才的职能可以从读者、编者和作者三个方面来认识。从读者角度讲,学术水平高的期刊,读者从中汲取的营养就多、受益就深,因为科学工作者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学术期刊实现的。直观地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登载的论文被学者在研究中应用、引用得就多(即“影响因子”就多);反之,就少或没有,甚至有的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从编者方面看,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低、编辑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部的工作是否高效。一个有凝聚力、有活力、有事业心的编辑部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精壮队伍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表率作用,它不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出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还为全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编辑学高层次人才。从作者角度来考察,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应仅是一个工艺加工厂,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壮大与否、水平的提高多大比重得益于编辑部的培养,这也是考察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总之,培养人才情况的好坏应当是确定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

4.学术期刊订数的多少,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

这里所说的订数,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在计算国外订数时可以另加一个百分数(如100%或200%等),因为国外订户比国内订户更难征订到。一般说来,除了极个别涉及特别偏僻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之外,期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能通过订数的多少体现出来,特别是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这种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期刊,很难说它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必要性难说,它的级别就更成问题了。

另外,学术期刊与“消费类”期刊不能简单地按数字进行比较。就是发行量最大的《北京大学学报》也仅有1800份,学术期刊,尤其是大学学报,在经济上无一例外全由国家赔本倒贴。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占有方式与通俗期刊的占有方式是不相同的,通俗期刊主要是订阅,而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主要是借阅,即通过查找文献索引检索出所需资料的期刊,然后到图书馆或资料室借阅来完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借阅学报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来完成阅读。这就是说,学报的订数远远小于其读者人数,用订数来评定它的效益是不公正的。

5.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

这些方面是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说来,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好的形式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它对内容有较大的反作用。形式的完美程度体现了这个期刊编辑部群体的文化素养、工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强弱。因此,这也应成为学术期刊级别评定的一条标准。

6.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

篇6

当前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需求的差距

目前,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广西文化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差距:一是部分高校申报新的艺术专业一般采用参考国内其他艺术院校专业的办学情况,专业设置、办学方向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部分院校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培养实力、教育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实际来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安排上也出现不切实际地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现象,以至于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竞争力和适用性,最终导致实际教学任务完成的失败和人才培养的失效。三是艺术专业教师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专业领域、综合素质及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投入精力偏少。四是艺术专业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适应就业需要的综合能力不足、视野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建立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对接机制

篇7

中职院校中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综合培养的一个过程。然而从现如今中职教育中电子技术应用这一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教材内容急需更新和扩展

从该专业的基础教材来看,教材的课程内容安排有不合理的地方。各教材在内容上的阶段性衔接不够好;基础知识和后续实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统一的趋势;教材内容也过于老旧,缺乏新知识的融入。

2、课程结构急需完善和优化

现如今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结构设计还存在着很多漏洞。课程教学和计划和内容都过于死板老旧,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课程设计过于注重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实践操练,缺乏实践性;课程结构的安排上,重点和难点的区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就会受限。

3、教学方法急需转变和改进

“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法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依然很普遍,不只只是中职院校,就连很多高等院校也是如此。传统式教学法的弊端其实不少。教师只负责讲解,学生只负责记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几乎为零,这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没有了新意,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这就等同于“白学”;同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阻滞不前。

4、考核与评价体系急需调整

普遍来说,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主要是通过闭卷测设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在电子线路分析方面的能力和对一些基础的专业术语的阐释和掌握。而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都会选择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本或者笔记上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学生们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会让实际的实践操作和课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让学生无法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二、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

1、教材和课程结构应该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

第一,老版的教材内容大多都是枯燥无味的,可以说,尽是基础理论知识。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學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趣味性是一部好教材的基础,因此,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将趣味性放在首位。第二,教材的编排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水平在选择教材上本应该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联结,可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因此,在教材的选择和编排上应该要注意考虑这种衔接问题。第三,从课程结构来看,电子技术应用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反而忽略了要如何用好这些知识点。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没有过多实际的指导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排和选择上要注意融入具有实用性的内容,着重突出该教材和该课程结构设计的实践性,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用以指导和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在当今社会,传统式的教学法已经不断地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因此,关于教学法改革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职院校,归根到底都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这是最不可忽视的地方,改进教学方法也就成了必要。

而学生对一门课的喜好程度和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往往是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标准。教师应该更多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变“教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模式,让学生们自己来讲课和讨论问题,发散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这样的课堂会更加有趣生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多播放一些关于具体的实验操作的视频给学生看,在声音、图片、视频等更有代入感的有利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同时,可以利用一些教具模型(例如电路板或者是电路模型)来配合讲解,可以请学生上去做实验做示范,这样不仅更直观生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考核与评价方式必须更新换代

从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情况来看,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考核体系当中。学校一般会要求教师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考核体系存在有很大的漏洞,不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闭卷考试的内容大多都是书本上有的死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这只是笔试,没有考实际的操作,因此没有办法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第二,正因为是闭卷考察比较死的知识点,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考前几天拼命的看书复习,而这种复习则是死记硬背的应付式复习,最后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证明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的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那么不管是对学生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来说,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应该要有所革新,不仅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考察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笔试的部分,也应该要考一些实际操作(例如实验等);同时,多一些随堂测试和不定期检查。相信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新型考核体系才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是顺应大环境下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中职院校自身竞争力的一大要求。因此,对教材、教学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如果能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那么,关于对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海南省临高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8

加大培养力度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党政人才成长新的内涵,也对党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双鸭山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大培养力度,促进党政干部向党政人才转变。

更新培养理念。为了把现有的党政干部培养成符合要求的党政人才,双鸭山市委要求组织部门更新党政干部培养理念,通过对在职处级干部的调查摸底,按照专业和能力与岗位相适应,缺什么就补什么、岗位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针对每个人的情况,为其量身制定培养计划,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党政人才。

强化实践锻炼。双鸭山市坚持选派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让他们磨练意志、了解民情,积累实践经验;到纪检、法院、检察院、以及一些“老大难”单位等矛盾复杂、问题突出、困难集中的地方任职,增强他们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到人大、政协、市委办、市政府办等领导机关任职,促使他们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服务意识。

改进培训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校等主阵地的作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上讲台,结合实际讲理想信念、讲目标任务、讲实际困难,带动广大干部强化发展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同时,综合运用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素质能力测试以及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变单一式教学为多元式教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干部开放式培训新模式,依托高校、科研单位等开展培训。

健全使用机制

人才要培养,更要使用。双鸭山市坚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政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广大党政干部自觉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

注重实绩选准人才。为了选准人才,双鸭山市坚持干部工作“三不”原则,即正常考察不干预、确定人选不圈定、重要岗位不暗示。同时,实施以推荐公开、政绩公议、考核公布、任前公示、廉情公告为主要内容的“五公开”制度,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努力做到“五个延伸”:考察范围由下一级延伸到下两级;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考察延伸到全体干部职工;个别谈话范围延伸到服务对象和离退休老干部;从现单位、现岗位延伸到原单位、原岗位;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篇9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各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唤——需要人才。人才是知识、能力和品德的结晶,而素质教育正是为培养这种人才而产生的。在众多学科中,地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下面仅就笔者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 德育要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德育与地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把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地理》的爱国主义因素。如教材所谈到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内容中,就包含着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材中谈到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的绝对数多,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材也谈到自然条件不利的一面,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等问题,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向学生宣传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同时,教材的许多地方既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与自然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指出了违反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损失,这也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讲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现象的成因,再结合学生旅游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劳动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二 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并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其能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当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后,我通常会针对地理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为一个课题让他们去研究。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针对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树苗的成活率较低这一问题,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让他们去着手解决。有一个同学在自家的院子里做了实验,他自制了一种形状很像花盆一样的容器,将树苗放到容器里,经过反复实验,有效地解决了水分流失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影响植物的根系向外伸展,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这种小发明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为他们适应当今的创新型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 努力让全体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全体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能否顺利贯彻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目标内容;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由目前的“主演”变成“导演”,而且要带有饱满、稳定的激情,指导点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会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比较乏味,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里搞一场地理知识抢答。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丰富课外知识

篇10

2010年1月,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此次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的库车大峡谷范围是指以天山神秘大峡谷为中心,沿217国道,包括盐水沟、红山石林、克孜利亚盛景、大龙池、小龙池等自然景观在内的区域。盐水沟及其附近地区作为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不仅有新疆非常典型的雅丹地貌,地质构造较丰富、复杂。同时,还有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关垒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是一个集旅游观光、考察探险、科普实践的理想之地。但遗憾的是作为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也不了解这一地区,为此高一的学生组成地质兴趣小组,对盐水沟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了解自己的家乡,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大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大家树立远大理想;结合地理教材学习地质地貌知识,提高鉴别岩石的能力以及学习如何制作岩石标本;在考察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成长的过程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和创新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活动实施过程

1.活动准备阶段

为使野外考察取得预期效果,考察前按老师要求分两次阅读库车县地图和主要景观及地理环境示意图,了解观察路线和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矿构成情况及可采集的矿物。同时通过上网、查文献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相关知识,并思考这些古迹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2.活动实施阶段

在老师带领下分三次对盐水沟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布达拉宫和金字塔这两个典型雅丹地貌的观察,我们明确了形成这种地貌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面积的砂岩地层,二是强大的风力侵蚀作用。很多同学不但收集了不少岩石,还很认真地观察附近的岩层以及地貌,大家一致认为实地观察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老师还预留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让我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当时解决不了就把问题汇总回去解决。同时还参观了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及附近的河床山体,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库车县的历史文化无疑是厚重的,这深深震撼了每一个在场的同学,使我们油然升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历史古迹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作简要点评,并提出一些建议,让大家自己得出结论。

3.活动总结阶段

(1)制作矿物岩石标本。每次野外考察我们都会采集一些典型的岩石,制作成乡土矿物岩石标本,注明矿物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这不仅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极大增强我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观察成果及时摄影。这是巩固野外观察成果,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观察过程中,及时摄影当地典型的地质构造、地貌、土壤剖面、历史文化遗迹,以保存资料进行课堂分析。

(3)石窟开凿条件小结。从考察可以看出,盐水沟一带主要分布砂砾岩,固结程度不太强,易于开凿,但有足够的强度成洞,为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龟兹石窟在此分布的重要原因。

四、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