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范文
时间:2023-04-04 04: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桑子欧阳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鼓子词在宋代的发展
“鼓子词特点是以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①从形式看鼓子词和变文相类似,韵散构成,或说唱相间,或只唱不说,篇幅较为短小,每组词大约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可能增益一二章。鼓子词流行于宋代的民间,后来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鼓子词和社会联系比较密切,以社会习俗、时令节序、风景事物为主要题材。从现存的宋代鼓子词看,最早见于欧阳修的创作,包括其《采桑子》十首、《渔家傲》十二首。之后的张抡、侯置、姚述尧均有作品留世。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从音乐角度来看,鼓子词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由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国家重视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娱乐场所开始普及,文人们的活动也由单纯的家庭聚会和朝廷组织等正式的活动,转向市井的瓦舍勾栏,娱乐性明显增加,因此鼓子词就成了文人娱乐化很好的代言。欧阳修等政治文人也受其影响加入了其中,使得鼓子词不仅具有了文人的气息,又带有了世俗的氛围。
二、欧阳修的鼓子词的创作
从词的音乐性和形式看,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渔家傲》十二首,可以被归纳到鼓子词中。并且分属于两种形式特点的鼓子词。《采桑子》前的“西湖念语”是有致语型的鼓子词,《渔家傲》则是没有致语的一种。可以从文学特色和音乐特色两方面的结合来看着这些组词的创作特色。首先,《采桑子》十三首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作。其中前十首在形式上都有“西湖好”并且内容上都以歌颂西湖的美丽景色为主。后三首则是主要写人生感悟,与前十首在形式上不是完全呼应,并且没有鼓子词的典型特征,不属于联章体,因为在此暂不划分到鼓子词中。从音乐的角度看,《采桑子》采用了联章体的写法,十首用同一形式,运用一个词调。把词的用韵和民间艺术的联章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使人读之有一种音乐感和美感。鼓子词与传统文人词最主要的区别是其可歌性,在宋代由于娱乐设施的完善,说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一直忙于诗歌创作的文人们也深受这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采桑子》在创作的时候就符合这一可歌性的要求。其次,在欧阳修的鼓子词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渔家傲》。关于《渔家傲》作为联章体出现是在宋代民间,是作为一种叙述风土民情的新腔。分别以正月、二月等为开头,写春耕、端阳、七夕、中秋和冬至等民俗节庆活动。《渔家傲》在民间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以地方口语入词,语言上清新活泼、自然朴实。把民歌的创作形式应用到了词的创作中。民间的各种风俗被写到了词里,突破了文人词被称为词为艳科,小技的范围,把文人词的写作范围做了更大的拓展。
三、欧阳修鼓子词对宋代文人文学影响
篇2
二、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七、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八、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十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十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十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四、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十五、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十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十七、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十八、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十九、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二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二十一、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二十二、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二十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十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二十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二十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十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
二十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十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
三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十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三十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三十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三十五、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牛殳《琵琶行》
三十六、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三十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十九、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四十、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四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四十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四十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四十五、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四十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四十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四十八、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四十九、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五十、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十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五十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五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五十四、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五十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
五十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五十七、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八、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五十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六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十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六十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十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六十四、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六十五、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六十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六十七、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六十八、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古柏行》
六十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篇3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
7、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1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宋·秦观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 唐·李白
2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2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维
2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辛弃疾
2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唐·王昌龄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27、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采莲曲》 南北朝·萧纲
2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苏轼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祝英台近·荷花》 宋·高观国
31、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五代·阎选
32、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红桥》 清·王士祯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3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鹗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39、晚来妆面胜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40、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刘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42、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4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
44、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杨渡。《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逊
4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鹧鸪天·赏荷》 宋·蔡松年
4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唐·皇甫松
51、却是池荷跳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52、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53、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洞仙歌·荷花》 宋·刘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高鹗
5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 唐·郑谷
58、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湖边》 宋·崔复初
篇4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体验高考
【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考点呈现
描述意境类的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4)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经典例题
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梦醒。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常见病例诊断:
(1)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
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
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气氛凄冷,感情忧伤。
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作者写莲叶的沙沙声,以声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用拟人修辞写鸥鸟未眠,表达自己忧愁难以入睡的心情。
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
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3.3规范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3.4总结同学们解答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6)意境不合,主观猜想
(7)思路混乱,语序颠倒
3.5答题思路梳理: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借助其特征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荒凉的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未眠的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清悲凉。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品味作者的心境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规范表达。
3.6规范表达格式示范:
(1)①诗歌描写了……意象;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②营造……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或揭示了……的道理。)
(2) ①这首诗选取了……等意象, ②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渲染了……的氛围; ③ 抒发了……的情感。
4课堂即时反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 山水秀丽、春风和煦、花草芬芳,泥融土湿,燕子繁忙,鸳鸯安闲的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作者愉悦闲适的心境。
5高效作业,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这首写景抒情词,请你以命题老师的身份,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拟定一道“诗词鉴赏”考题,并设置出答案,备学校命题中心选用。
《采桑子》
欧阳修
篇5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作往往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不过,他也有些充满欢快的诗歌,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杜甫高兴的是农作物得到滋润,来年会有好收成,正如诗歌题目所说——“春夜喜雨”。
早春时候,细雨飘飘,景致最美,这是好雨。这些雨都使人感到“喜”,心暖则雨暖。但是不是所有的雨都能够使人喜悦,在特定场合下,有些雨不但不使人感到喜,反而使人感到悲。
在古典诗词中,雨似乎与分别有着亲密关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的雨平添了伤感,使人想到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雨把离情别绪调配得别有一番滋味。另外,还有分别后睹雨生愁的,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雨从天上下到心里时,眼睛湿了,心也湿了,密密的雨丝增无限情愁。
其实,雨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景物,只是进入诗中就成为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抒情意象。看雨和听雨,其实也是一种心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境下,感受也不同。同一景物会给人不同感受,是因为人本身的情感不同。正如欧阳修在《玉楼春》中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与雨有关的诗句表达的感情其实与雨无关,雨只不过充当了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心境下会对雨有不同感受,这在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大家知道,以南渡为界,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都多次写到“雨”这个意象,不同的是前期的雨以喜为主,后期的雨以悲为主。
在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春光寒食天)中,李清照写道: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这几句写的是室外风物,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可谓一举两得。这首词作于新婚不久,婚姻幸福,心情愉悦,所以“疏雨”是喜雨。南渡以后,李清照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雨”在她的词中变得凄凉起来。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在这孤单寂寞的夜里,独自一人听雨打芭蕉的声音,离愁别恨,家国之仇同时涌上心头。夜半三更,深怀着这种飘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她想到了什么?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词人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感人形象,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篇6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题材。悼亡词作经历了千年演进,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以情真意切和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人性最美的精神世界。本文重点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梳理。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特点
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文学题材。悼亡本指生者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在我国古代,悼亡特指悼念亡妻,历代文人则约定俗成地将“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1视为悼亡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最受人推崇的是爱情词,而爱情词中又属悼念其亡妻卢氏的悼亡词最具文学价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和凄婉之致,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自古文人配得上“多情”二字的不乏其人,但纳兰悼亡之真情较之于其他人更深一层,是交织着夫妻之情与男女之爱的深厚情思。在中国古代,“夫妻”被列于传统五伦之中,夫妻之间的爱往往在情爱之外,偏向一种互相依赖的亲情。因而文人所作艳诗情词的对象往往不是相伴左右的妻子,更多的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的歌伎。他们的悼亡之作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其说是男女之间的相悦相爱,不如说是一种感恩。如元稹《遣悲怀》中有表现夫妇共患难的诗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纳兰性德对卢氏的感情去不同于传统的“夫妻”之情,仔细品味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不难发现,他对妻子的爱是一种热烈的男女之爱。如:《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这首塞上怀远之作,写出使边城对闺中妻子的思念。边塞将士面对漠漠风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纳兰尤甚,倾听帐外雨声潺潺,心思飞回千里之外的家中,首先想到的是闺中的妻子。于是挑灯写信,诉尽相思,抒发离愁。一种真诚的爱,触发对妻子的思念,化成词,结作“偏到鸳鸯两字冰”,相思空无计,遂心如寒冰,一个小细节、小动作,体现出纳兰夫妇之间的浓情。正是从爱情出发的抒写角度,构成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独特魅力。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不仅情感自切,而且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纳兰性德词清新自然,集中表现在口语、叠字与第一、二人称的巧妙使用。“清水出芙蓉”的赞词用在纳兰身上亦是贴切。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2一部纳兰词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纯熟的技巧,而是一片自然真纯,无繁复刻画,不刻意雕琢,纯任性灵,无论写景抒情,皆由肺腑流出。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年轻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聊聊数语,却如山涧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肺腑。叠字在纳兰词中俯拾即是,如“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语”(《生查子》),“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减字木兰花》),“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清平乐》)。叠字的使用不仅能更好地描画环境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特征,并且造成音律的婉转回环,加强了音乐性。纳兰性德喜用第一、二人称直接叙述,从而拉进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词中巧妙运用“我”、“伊”、“卿”、“侬”等人称代词,使得自己与亡妻之间虽然天人相隔,但仍然仿佛近在咫尺,从而将对亡妻的哀悼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为例,词中有“盈盈”、“更更”,前者形容举止、仪态之美好曼妙,后者形容长夜之漫漫,两者相对照,夜长无眠,睹物思妻,忆得生前姿态,心伤不止。
三、悼亡词之凄美,悲凉的意象和虚渺的意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组合能很好地展示诗词的基调风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凄淡灰暗的特点,这种意象特点反照出词人内心不可抑制的悲痛。青衫、寒雨、清泪、残阳、落花、寒夜、西风、空阶、秋坟等意象在词中出现频率甚高,这些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以表达作者悲凉之情绪。独具纳兰特色的是“梨花”意象。纳兰性德似乎对梨花有着别样的情怀,“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悼亡》),“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梨花一般是纯白色,“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显《燕歌行》),“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3“梨花”这一意象,既可见出纳兰与卢氏之间纯洁的爱情,又有天人相隔的寓意。天上之雪人间之雪,一者冰凉无情,一者洁白氛香。逝者在天,再不能体会独存者弥漫整个灵魂的思念,生者在世,也不得感受死者之悲戚,“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梦江南》),在纳兰悼亡词众多意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月”与“梦”。“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花飞处”(《菩萨蛮》),“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成到谢桥”(《采桑子》),“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采桑子》)“新恨暗随新月长,不辨眉间心上”(《清平乐》),“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蝶恋花》)。无论月或梦,都是虚无飘渺的意向,梦中所梦不可成真,月挂枝头却终不可触。正是这种梦与月意象的观照与折射,使纳兰词具有了如梦般的意境,从而赋予词梦一般的语言。在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深邃的宇宙情结和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4。
四、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使事用典十分特殊
纳兰性德善用典故表现夫妻情深谴绻,如“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让风雪冷冻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惑溺》里被当做反面教材,但纳兰却喜欢这个故事,只因他也是这么一个深情之人。悼亡词中还多处引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典故,以喻“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独特而贴切。如《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全篇以李杨二人之事为线,渗入词人自身情感,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又如《鹊桥仙•七夕》:“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典故都有着相恋双方一生一死或生死相随的特点。韩凭的典故在纳兰词中常常出现,如《减字木兰花》:“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战国时韩凭娶妻何氏,因何氏的美貌,引来康王抢夺。韩凭随后自杀。于是妻子阴腐其衣,一日与康王登台,自投台下。遗书中希望尸骨与韩凭合葬。康王怒,反使两冢相望相隔。然而,一夜之间,有大树生于两冢之端,第二天两树相抱,根交于下枝错于下,又有鸳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后人常以此典故喻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纳兰性德以此典寄寓对妻子生死相依的深情。
五、善设色点染是纳兰词的又一艺术特点
纳兰性德喜用表达色彩的词汇。描写女子外貌特征和闺房物件时,多用暖色,使词作呈现出温暖平和的气质。如“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纳兰词中从来不乏色彩,哪怕是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色彩的点染使人读词如赏画,于浓淡中味出真意。其实并非在字里行里明确嵌入表示颜色的词才可见出色彩,纳兰词中更多的是在景物事物的设计中,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般绚烂。以《蝶恋花》为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全词以素淡之色为主,月光清淡,月轮皎洁,只见青白月色。再见帘前双燕依然,春天的燕子,带着过去春天的艳丽展现在读者面前,已是十分美好的景色,最后又让我们看见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相衬之下,更显得分外美丽,而纳兰性德就是在这份美丽中注入了对亡妻的深深悼念,美丽中透着忧伤。
六、纳兰性德善于化用前人佳句入词
古之大家有不少化用他人成句而造就千古名言之人,纳兰性德大量化用他人诗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从而达到了增强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的效果。纳兰词中多化用李商隐、晏几道、元稹等人成句,且多是以情见长的诗句,李商隐、元稹也写有数首缠绵凄婉的悼亡之作。纳兰词多化用,如“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化用晏几道《清平乐》:“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露香襟。”又如“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青玉案》)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化用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三百余首纳兰词中“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的有131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实属罕见。”5
通观整个清代词坛,纳兰性德可谓独树一帜,这个生于富贵之家、有权有势的马背名族的后代,却显露出许多汉族文人所不及的婉转愁肠,万千惆怅化为一声长叹,动人心魄。纳兰词以其真挚的感情和自然脱俗的表现力广受后人青睐,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成为清初词坛甚至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
[6] 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
[14]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2,(2):84-90.
[4] 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篇7
相思诗词中借景抒情、咏物抒情等含蓄的抒情方式十分多见,而最为特别的方式就是“无”中生“有”,即通过想象或者联想,形成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或心境,让人体会到其中真实存在的情感。“有”与“无”本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状态,但在古代相思诗词中它们却以独特的方式共生并立,使得相思诗词的情感表达魅力无穷。而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梦与相思
相思诗词中含蓄的抒情方式首先体现在梦境中。主人公多通过“入梦”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梦”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曲折化。正如佛洛依德所说:“梦,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虽然梦境并不是真实存在,但却承载了现实世界所要表达的真情。”
唐代令狐楚《闺人赠远》中写道:“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描绘了一位初醒的女子,纱窗外一片朦胧,她的梦境也模糊不清,在这残缺不全的梦里,她记得自己见到了情郎,久久不愿清醒,幻想着自己还在辽西陪伴着情郎。梦中的甜美与梦醒的苦涩,将一个情深意切的思妇的伤感与无奈表现得丝丝入扣。正是通过这一个不真实的梦境让她释放出了深埋心底的真情。
唐代金昌w的《春怨》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抒情方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黄莺儿的啼叫打扰了思妇的梦,使她无法与在辽西的情郎相聚。相隔千里,思妇只能在梦里与情郎短暂相聚,可她竟然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得不到,让她怎能不把一腔怅恨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在词作中,利用梦境来传递情感同样常见。无论是“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中千里追寻梦中人的执着,还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梦里情郎早已逝的唏嘘;无论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物是人非的缱绻情深,还是“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中佳人难见的苦痛无奈,都因为梦境与现实这一对“有”与“无”的统一,使相思至深,令人动容。
梦的“无”与情的“有”,使相思诗词的情感表达更为委曲婉转,扣人心弦。
二、荒谬与真情
在相思诗词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或心理,看起来荒谬至极,细细思考,却情真意浓。正如贺裳《皱水轩词筌》中写道:“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句末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李白在《春怨》中写道:“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竹尽,飞花入户笑床空。”花朵并无情感,而思妇却将随晚风飘入窗户的花朵说成是对自己空房的嘲笑,这种看似荒谬无理的责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思妇对自己连花朵都不如的悲痛与感伤,同时感受到了思妇对于久别的情郎的思念之深。
这在词作中也颇为多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到底是愿君似江楼月还是不似?自相矛盾,恨得不讲道理。但细细想来,这样的荒谬不正是把一个恋爱中的女子患得患失的形象描绘得更为生动吗?而那些胡言乱语,不正是因爱生怨的情到深处自然痴吗?
三、目之不及与心之所向
在交通工具有限的古代,一座大山、一条大河,都会成为阻挡思妇和旅人相见的障碍。也正是由于这种目所不能及的“无”的状态,造就了一种情在心中的“有”的境界。
欧阳修在《踏莎行》下阕写道:“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平芜尽头的青山已经是极远之地了,但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之外。山是阻挡视线之物,奈何思妇登上高楼,踮起脚尖也还是绕不过那座山,但是在淡淡的无奈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思妇对那春山之外“行人”的无尽牵挂。
同样,刘采春的《罗y曲》云:“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不见人,今得广州书。”不断变化着的地址,没有一个是思妇所能到达的,但那追不上情郎脚步的埋怨中,却深藏着对于情郎的惦念,无论在何地,思妇的深情都藏于心中。
篇8
关键词:诗歌;通感;英译文;再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0-01
一、引言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 。通常,为了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诗歌中会用到许多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含蓄或淡化、通感” 等。又有人道:“诗善醉”,说“太清‘醒’的人是难以进入诗的世界的”。“通感”即这种“醉”意的表现之一。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通感现象。例如:嗓子很“甜”,这种通感在英译中的再现:sweet voice。但由于英诗与汉诗在结构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差异极大,在翻译中完全保持原诗的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名声不好即“臭名”,叫硬汉子为“响当当的好汉”,却不能直译作olid reputation和clangorous bawcock。所以,通感手法在汉语诗歌和其英译文中的应用不能完全相同。适当的改变不仅允许,也是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诗的通感
诗的通感加进了诗人的提炼与强化,它来源于现实,同时又高明于现实——诗的通感更细致,更灵动,更丰富。通感的美学本质在于感官感觉的沟通、交错与应和。当灵感袭来,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各种感官的感觉的界限退到一旁,于是在诗人神游的世界里,花朵有了声音,声音有了形状,泉水飘着香味,香味闪着色彩。何其芳的《圆月夜》有这么两行:
你听见金色的星陨落在林间吗?是黄熟的槐花离开了枝头。
有趣的手法:前一行是“醉”的,后一行则是“醒”的。诗中,诗人把槐花落地看成是星星陨落,诗从现实中得到了超脱,于是诗味便出来了。更进一步,诗人用的是“听见”星星陨落的声音。落花是无声的,同样,星星的陨落也是无声的。诗人无音而音,从而获得浓烈的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的通感是一种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技巧。它可以增强诗歌表达诗人主观感情世界的能力,还可以开辟诗歌语言创新的途径。
三、汉语诗歌中的“通感”在英译文中的再现
在汉语诗歌中,常可见到“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高观国《霜天晓角》中的前两句:“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诗人开篇写了春天西湖的典型景物:春云与春水。作者与朋友一起“轻舟短棹”,泛舟西湖。作者低头看春水,竟然看到了粉丽轻柔的春云。原来是春水倒映着春云。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真如欧阳修《采桑子》中说的:“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值得一提的是“湿”:以“湿”字写云,使春云游荡春水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使人的视觉、触觉、感觉全在这刹那间沟通,确是一字千金,令人叫绝。许渊冲、许明将其译为:
Spring’s rosy clouds are high,
Yet wet with vernal rain.
以“wet”对译“湿”字,无论从意思还是整首诗的神韵都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再有,张先《相思令》中有佳句:“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寒”字倒并非实写天气之寒,应是主人公心寒的外化。“鸥”为白色,属冷色调,确实也带给人清冷之感。连那寒鸥都能自由自在、成双成对地飞舞,更加映照出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孤寂寒苦。这里是“颜色”与“感觉”的通感运用。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许渊冲、许明采取反向思维,由white这一“冷色”感觉到“寒冷”:
Leaning again on the door,I hear the horse neigh,
And see the gulls white two by two in flight.
有的汉语诗歌中的“通感”在翻译成英文时,不能轻易地实现“再现”。但稍作变动,仍然能够达到相似的效果。宋祁在《木兰花》中有诗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写尽春光的明媚,春景的更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尽数点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儿境界全出。”而要将这样一个写出杏花争鲜斗艳之神,也表现出作者欣喜之情,境界全出的诗句等效地翻译成英文中的“通感(synaesthesia)”也绝非易事。许渊冲、许明将次句译为:
Beyond green willows morning chill is growing mild;
On pink apricot branches spring is running wild.
不仅句末的mild同wild构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可贵的是“闹”字被巧妙地译成了running。人们似乎能看到一只欢快的小鹿奔跑在绿色的原野上,又像听到溪流哗啦啦地流动。此句中的“通感”修辞也得以再现,堪称传神之译。
四、结语
何其芳教授曾发问:“诗歌,这种高度精巧地由语言来构成它的美妙之处的艺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那些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来的内容,又巧妙地保持了原来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的译文呢”?译诗大概只有通过再创造的方式才能成功。译诗的忠实不能只着眼于词语、韵律、形式。更重要的是诗的内涵、诗的意境。在译诗时要注意分析原诗的形式和语言特征,包括词法、句法、诗节、诗篇的结构和使用的修辞手段等。诗的形式与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时应尽可能采用相应或近似的形式,以求保持原作的韵味。如同文中举例,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再现问题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孔子.诗经.
[2]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26.
[3]吕进.新诗文体学[M].花城出版社,1990:19.
篇9
所以,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往往能表达相近的情感。
树木类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厂“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还有《折杨柳》的曲子,以音乐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有生命力是松柏的特点。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噌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曲调有凄凉之音。孪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通过芭蕉把伤心、愁闷的感情一古脑儿倾吐出来。葛胜冲《点降唇》:“闷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多比喻离愁别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亲人未归,不免让人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梧桐
象征凄凉、愁苦、悲伤的情感。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叶梧桐叶落时。”秋时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子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秋滋味。
花草类
梅
象征着坚强和面对逆境的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与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
表示隐逸、高洁、脱俗。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于它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红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之情。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的爱情信物,《南州记》中称其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
唐人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动物类
蝉
蝉比喻人品行的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
杜鹃
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蹄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么鲜幻,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
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声音很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鸿雁
表示孤独和思念之情,也有音信和消息之意。
鸿雁,即书信,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讯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鸿雁也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归北,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出使南朝陈时,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寄居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篇10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