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范文

时间:2023-03-26 13: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篇2

在学习《桃花源记》的基础上,简单了解其人,然后是阅读他的《五柳先生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还有,他的《与子俨等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歌。

在查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时,我发现了有全文抄写《五柳先生传》的,有摘抄《归去来兮辞》的,有诗歌抄录并赏析的:《归园田居》《饮酒》最多。还有,最可贵的是万馨蔚还提出了自己的读书疑惑:五柳先生传所写的人物就是陶渊明自己,为什么在开头的地方,不写写自己的家乡,却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费解。我给他的批语是:读书贵有疑,再读,我们再研究。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局,我在欣喜中等待,等待和学生一起,“采菊东篱下”,“奇文共赏析”。

二、谈感受,了解大师

经过两周的阅读,我们开始了阅读交流课,学生们先是进行了十分钟的组内交流。由于准备的充分,大家都积极参与,抢着交流。

第一个上来交流的是吴然婷小组。侯国帅是主持人。先有吴然婷给大家讲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她,居然很大方,先是朗读,然后讲解,都很清晰明白,底下很多同学都在认真地做笔记。

接着是王延鑫,他给我们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一。在我的建议下,他带领着我们朗读了一遍,由于学生们大多数是第一次见这首诗,所以有些字词不认识,再读,之后就好了很多。

读后,我们又一起谈了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有的说喜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因为让她想起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生活;有的同学说喜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写出了陶渊明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还有的说喜欢最后一句:“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因为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得到自由之后的欣喜之情。刘泽昕为大家带来的是大家熟悉的《饮酒》其五。最后是侯国帅,他带给我们的是一则故事和励志对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在掌声中,第一组的精彩展示结束。

下一组是于雯清小组。他们的汇报仍是《饮酒》其五,不过,又增加了作者介绍、字词理解和背诵展示。全组合力解决一首诗,我想这一首诗一定会长久的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第三小组是许伟小组。许伟补充交代了《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亓锋楷介绍了陶渊明的成长历程,徐志杰补充了《饮酒》名句的赏析:“悠然见南山”中“见”好在哪里。(此处,由于匆忙,我忘了点拨)。他们组最出彩的是杨启航的《归园田居》其二。我借助投影仪,让大家看着原文,杨启航为大家朗读讲解。“相逢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写出了陶渊明耕种田园的单纯和快乐。

第四组准备的东西被别人讲完了,他们被迫弃权了。

第五组和第六组合作汇报,李禹辰是主持人。先有许寅秋和路浩君给大家背诵《归去来兮辞》,一听这个,同学们都显得格外诧异,他们的背诵虽有些个别错误,但全文背下,着实让我们大家钦佩不已。接下来是张冯轩翼给大家做《归去来兮辞》的赏析。

最后,我把大家的和我的认识汇总起来,做了一个小结。在齐声诵读《五柳先生传》之后,两节精彩的陶渊明的大师阅读交流课结束了。

三、写后记,对话大师

当天晚上,同学们就课上的交流,写了随笔。第二天,我阅读后,大为高兴。这一段时间的阅读,确实带给了同学们思想上的震撼。现摘录几个片段。

赵月涓这样写道:

我喜欢五柳先生,喜欢他安贫乐道,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好读书,不求甚解,重在从读书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他“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他率直放达的性格;他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表现了高洁的人格。

我读完这篇文章,常常在想:五柳先生的这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有几个,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吗?

路浩君这样写:

我本人以为陶渊明很有骨气,不像一些人为了点钱就为人点头哈腰,这种人连人都算不上。再说,如果为五斗米折腰,会有更多人来欺负他,也会把人当狗来看,这样的事,谁会做呢?

陶渊明还是个不和社会同流合污的人,他洁身自好,不求官,不求富,只为了快乐地过一生,只为过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生活。

篇3

乐华本学期的学费是从母亲有限的储蓄项下支出的。母亲把那笔钱交给乐华时曾说:如果你父亲在H地方一时找不到职业,下半年也许非搬回乡间去不可,你也许不能再进第一中学了。这学期要格外用功啊。”

国难与家难逼迫得乐华很兴奋。枚叔虽不免烦闷,表面却仍泰然自若,除偶然出去探望朋友外,长长的春日,闷在家里,全靠读书消遣。陶渊明的集子是枚叔近来常放在案头的。乐华每当放学回来,常见父亲坐在案前读书,近拢去看,所读的老是一本《陶渊明集》。乐华乘父亲不在家时,也曾取《陶渊明集》来随便翻看,词句间虽偶有看不懂的,大致都已无困难,觉得比别人的诗容易读得多。其中描写田园景物诸佳句,尤中心意。一种冲淡幽玄的情味,被乐华尝到了。

“母亲说,下半年也许非搬回乡间去不可,就回乡间去吧。读书种田,清贫过活,趣味多好!人格多高尚!”这是乐华不曾出口的话。

有一天,王先生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给学生读,几个月以来,报上的国难记载与所选读的激昂慷慨的文字,已使学生们的情绪紧张到了极度,突然读这几首诗,都感到异常的松快。犹如战士们从火线上下来,回到故乡一样。乐华的感兴又与别的学生不同,在他,这几首诗已不止是空泛的憧憬,简直想认作实际生活的素描的图案了。

在放学的归途上,乐华与大文谈这几首诗的趣味与陶渊明之为人。且说父亲近来也在每日读陶诗。又把自己近来的感想告诉了大文。

“到我家里去歇一会吧。让我们请父亲讲些关于陶诗的话。”乐华在自己门首邀住大文。

乐华和大文走进自己家里,枚叔在西窗下案前坐着。夕阳半窗,柳丝的影子在窗子玻璃上婀娜地摆动,案上正摊着陶诗。

“爸爸,我们今日也在读陶渊明的诗呢。王先生选了《归园田居》六首。”乐华说。

“哦,”枚叔就案上把陶集翻动,很快地把《归园田居》翻出了,指着说,“是这几首吧。你们读了觉得怎样?”

“很好!”乐华、大文差不多齐声说。

“陶诗原是好的,我近来也常在读着。但于你们也许不好。

我想,王先生选陶诗给你们读,目的大概是供给常识,叫你们知道有陶渊明这样的人,知道有这一种趣味的诗而已。”

乐华、大文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尤其是乐华好像失去了将来的目标,不禁把近日所怀抱的意思吐露了出来说:

“我觉得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很有趣味。”

“别做梦吧。在陶渊明的时候,也许可有那样的生活,你们现在却已无法学他。陶渊明派的诗叫做田园诗,田园诗自古在诗中占着重要部分,从前都市没有现在的发达,普通的人都在田园过活一世,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田园景物,故田园诗有人做,有人读。现在情形大不同了。大多数的人在乡间并无可归的‘园田’,终身局促在都市‘尘网’之中,住的是每月多少钱向房东租来的房子,吃的是每石十几块钱向米店购来的米,穿的是别人替我们织好了的绸布,行的是车马杂沓的马路,‘虚室’‘桑麻’‘丘山’‘荆扉’……诸如此类的词藻,与现在的都市人差不多毫无关系。我们读田园诗时觉得有兴趣,只是一种头脑上的调剂,这情形和都市的有钱人故意花了钱到乡间去旅行一次一样。老实说,只是一种消遣罢了。”枚叔说了苦笑,随手把陶集翻拢。

“那么我们不能回乡间去了吗?母亲曾和我说过,如果爸爸在H市找不到事情,下半年也许非回乡间不可呢。”

“如果不得已,原只好回去,但要在乡间过生活,即使你将来会拿锄头,也很困苦吧。你须知道:现在的乡间决不再会有陶渊明,也决不能再有《归园田居》那样闲适的诗。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错误者,上很大的当呢。”

乐华、大文听了这一番话,都似乎大大地感到失望;胸中新收得的闲适的诗趣全失,换进去的是俗恶的现实的悲哀。枚叔忽然走到书柜前面,从许多小册子中抽出一本书来,坐在案前翻寻了一会,把书页折了两处,对乐华、大文说道:“这是一本翻译的新俄作家的诗选。这折着的两首你们去看看。”

乐华、大文把书接来看时,第一首是莎陀菲耶夫的(《工场的歌》:

我今天才感到了,今天才知道了,

这里的工场是每天有热闹的狂欢节祭的。

每天在一定的时刻举行歌宴,——

穿工作服的客,声响与轰击,歌与跳舞,

声响与轰击,没有言词,只有音响的谐美的话声,

沉醉而高兴着似的车轮的整齐的有节奏的舞蹈。

每天往工场去,往工场去是愉快的。

懂得铁的话,听得天启的秘密,是愉快的。

在机械旁边,学着粗暴的破坏的力,

学那不绝地构成那光明的新的东西的力,是愉快的。

两人读毕以后,面面相觑地惊异起来,急急地再去翻第二处折着的书页,那是加晋的《天国的工场》:

青石的工场

高而又广阔。

啵!刀劈一般的警笛

以沉重的声调鸣叫着。

于是从各隅

穿着黑的,污秽的厚的工作服

以风一般的警笛结合着的

力强的锻冶工的群,急忙着来了…..

天空是愈黑暗了。

暗黑的群众汇合着.

即刻迅速地

用了气闷的炎热,

将电光的熔矿炉

赤红地燃烧着。

于是快活的锤声

将广阔的工场颤动了。

两人看毕仍是莫名其妙,相对无言。倒是枚叔先发问:

“句子是懂得的吧,如何?”

“这也是诗吗?”大文问。

“是诗,是新体诗。你们应该已读过新体诗了吧。

“新体诗是读过了的,的,徐志摩的,刘大白的,都见过几首。不过内容似乎和这完全不同。”乐华回答。

“你们觉得有些异样吧,这难怪你们。从前的人大都以‘风花雪月’为诗料。新体诗中这类‘风花雪月’的词彩也常常见到。我们读惯了这类的诗,于是就容易发生一种偏见。如果陶渊明的是田园诗,这两首俄国作家的诗可以说是工场诗。陶渊明是种田的,故用‘野外’‘桑麻’‘锄’‘荆扉’等类的词;俄国革命以后,做工成为吃饭的条件,大多数的人都要与机械为伍,这几个诗人都是在工场做工的,故用‘工场’‘铁’‘熔矿炉’‘锤’‘工作服’等类的词。田园与工场,同是人的生活的根源,田园可吟咏,当然工场也可吟咏的了。切不可说关于田园的词类高雅,是诗的,关于工场的词类俗恶,不是诗的。诗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这几首是译诗,原来的韵律我们无从知道。但就情感说,仍不失为很好的作品。他们对于工场的爱悦和陶渊明对于田园的爱悦,毫没有不同的地方。”

乐华、大文都点头,目光重复注视在那第二首译诗上。

“农村正在急速地破产,”枚叔接着说,“都市正在尽力地用了威逼与诱惑,把人吸到它的怀里去。我已是中年的人了,你们正年轻,一定要到都会去,在这大时代的旋涡中浮沉的。闲适的田园诗,将来在你们只是一种暂时消遣的东西,你们自己所急切需要的是工场的诗或都市的诗啊。”

“中国现在有作这样的新诗的人吗?”大文问。

“似乎尚没有,不久总应有吧。没有的原因,由于会作诗的不到工场去,在工场里的不会作诗。这情形当然不会再长久继续下去。不过,即使有,一定和你们方才所读的俄国诗人的作品不同。俄国革命成功,工场已是大众的工场,所以诗人那样颂赞它。在别国,也许不能颂赞,反要代以悲苦愤激的情调吧。现在,我们不能有愉悦的工场诗,正和不能有闲适的田园诗一样。只好且看将来了。”

篇4

2、《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篇5

陶渊明是一个豁达的人。年轻时虽遭遇坎坷,但没有像曹植那样哀怨悲叹,也没有像阮籍那样“酣饮无常”,他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超脱。他的思想核心是对自然的回归与崇尚。《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说:“神辨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是指引他与黑暗腐朽的官宦社会相对抗的根基所在。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返回自然、躬耕田园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自然而然,才能获得自由,才能真正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他所宣扬的自然之意是有针对性的,面对日益渐下的颓废世风,他痛感“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序》)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的无奈。于是他开始从竹林名士以旷达不羁的行为对抗世俗中超脱出来,坚守心中的自然,并且明确提出了把“抱朴返真”作为自己人生奉行的准则,在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中寻找到自己创作的真正源泉。

公元403年,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宋书・陶潜传》),开始了真正的躬耕隐逸生涯。并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情逸调中思索人生哲理。在经过玄学、儒学以及庄禅的共同熏陶之后,他避弃了后天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在自然的冥冥之音中寻找一个“真我”的存在,这个“真我”是人性的顺化,更是人性的复归。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表达了这种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所达到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种精神的宁静过滤了尘世的喧嚣,更少了许多权贵的烦忧。与南山互为交融,与大自然共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好像并不在外界而就在自己心里,构成了一片美妙的风景、一个超俗的境界。就是在这风景和这个境界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诗人称之为“真意”。

篇6

关于劳动的古诗(一)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3、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5、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晨星里荒汇。戴月荷锄归。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0、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1、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3、刺绣五彩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14、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5、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7、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18、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关于劳动的古诗(二):

《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田园作》——(唐)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关于劳动的古诗(三):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田园作》——(唐)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

· ·

· ·

· ·

· ·

· ·

· ·

· ·

篇7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四、清新、细腻的笔法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篇8

四谛也即四圣谛,无论大乘小乘或者是任何佛教其他宗派皆奉为圭皋。苦谛指世俗世界的一切及人生本性必定是苦。佛陀研究人生苦恼的现象,就是苦圣谛,简称苦谛。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其祖父与父亲也曾为官,到陶渊明时,家道中落。从陶渊明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一生困苦: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宁,舫舟荫门前。”――《戍申岁六月中遇火》

以上是物质生活上的痛苦与困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如:“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在“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之间,他取舍不定,犹豫不决,进行着艰难抉择。

佛教认为一切无常是苦的由来,一切苦是认识无我的由来,所以说:“无常故苦,苦固无我。”苦有不同分类,一般讲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三苦即苦苦相,如渊明诗“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受饥渴寒热逼迫之苦;坏苦相,指由变易而生的苦。如:陶渊明曾祖父,祖父时家世显赫,至陶家境已经衰落。行苦相,即由缘和合而生死的苦,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八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如:“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形影神》)对生老病死的感叹。“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对士不遇的怨憎愤懑。“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挽歌诗其一》)所言爱别离之苦。“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诗其一》)之求不得苦等佛家所言五蕴聚集之苦。

陶之人生遭遇与佛教四谛之苦谛相印证。他与高僧慧远有甚多交往,如:《莲社高贤传》,“莲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考证慧远立白莲社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但既有陶与莲社的传说,那么,陶与慧远有关系应非空穴来风)印证陶渊明与慧远的关系。另外,唐释贯休《再游东林寺作五首》有“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也说明陶渊明与佛教不是没有联系。及至陶渊明写出: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疑。”――《归去来兮辞》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挽歌诗其一》

这种对生命的释然态度,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就不能简单说是与佛教思想的偶合。正如蔡锦军在《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观和生死观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学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死是豁达的・・・・・・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观是极为豁达的。”特别是陶诗中多次出现“化”字,李秀花在《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一文中考证陶诗之“化”与佛经联系密切,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苦谛是四圣谛的根本,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至此,我们可由苦谛说的影响推测陶渊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集谛就是佛陀所说的人的痛苦的根源。梵文中是生起的意思。集是众多汇集,就是众多痛苦的因召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集谛的内涵简单说就是贪、嗔、痴三种本能烦恼。展开讲,集谛以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为主体。

据古直《陶靖节笺定本》陶渊明引述《论语》达37次,可见陶渊明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陶便自然会有“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吟唱。再者,陶之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做过太守,出身仕宦家庭的他生逢乱世自然会产生救万民于水火,建功立业的信念。可以说陶的这些抱负与佛家集谛之贪嗔痴及十二因缘中的“受、爱、取、有”有契合之处。

然而,陶渊明的仕途之路极为不顺,初在荆州做官时曾悲叹:“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翼坎难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辞官之后的作品《荣木》有“先师遗训,余乞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取不至。”可看出他对建功立业贪恋。在出使刘裕的参军时,陶渊明却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可以看出陶渊明在选择出仕或归隐时的思想斗争很激烈。此时,陶渊明最适合归于释迦之下求证宇宙之般若道理,事实上,他“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选择了归隐田园,之后完全关闭了通往释迦之门。如: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适六与七。通了垂力龄,但觅梨与粟。”以及“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糜忧虑,憔悴由化迁。抚己有浑怀,履运增慨然。”可以看出归隐后的陶渊明烦恼的是关于子女,关于酒的不足,既无贪嗔痴之大烦恼,更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色”……十二因缘之轮回环节。换言之,陶渊明一生多苦多难与佛教之“众生多苦”相契合而有望信佛或受佛教较大影响。然其归隐后欣赏传统的“固穷”,与“委运仁化”,佛教思想处于边缘之地,陶渊明也因此,断绝了皈依释家之可能。无乃《莲社高贤传》讲陶“忽攒眉而去”。

灭谛,佛陀不独指出人生苦恼的原因,也说这些现象可以消除,这就是灭圣谛。灭是梵语“涅”的意译,表意火的熄灭。贪,嗔,痴即是三毒火。圣者将我想以及贪嗔痴等根本烦恼的业因永断无余,了却生死患难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涅”,是佛教所争取的“灭圣谛”。

在“集谛”中已经说过陶渊明从思想上关闭了自己成佛之门,就在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讲求自然。更加注重家庭伦理之情以及“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之和谐。从《和刘柴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可以看出,对刘柴桑招他同去庐山学佛表示拒绝,理由便是“亲旧故”。同时,陶渊明对生活中的烦恼态度与佛教涅要将贪嗔痴三毒火灭而后快也相距甚远。陶以“载言再眺”书写忧愁,“载谈载咏”宣泄欢乐,“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以断人生杂念,“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我求”忘怀忧愁。他抑忧扬欢纵情享受人生,并非灭爱灭恨断绝人生一切欲望,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陶渊明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对待自我,世俗伦理以及爱恨方面与佛教四谛之灭谛是矛盾的。

道谛,道谛之“道”在梵文中是道路,方法,姿态的意思,要解脱人生苦恼,必须修道。陶渊明不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在超脱人生的生死,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以及面对人生苦难困顿方面不可能像佛家道谛要求那般。然而陶受佛教影响,故其在这些方面必能找到属于释家的印记。释家之“道”以“八正道”为主,还有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悟等,三学指戒学,定学,慧学。六度包括布施度,持戒度等。观陶之《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可以发现陶渊明“乞食”,并且,“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与中国传统士人所坚持“不食嗟来之食”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这可能就是陶渊明受佛教“布施度”思想的影响,因此,不以乞食为耻。更为重要的是,渊明在此诗结尾提出了“冥报”一词,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辩》87页对“冥报”一词作了充分论证解说,也认为这是受佛教轮回转世等思想的影响。

此外,陶诗中: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连雨独饮》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还旧居》

对死亡的豁达态度,与儒家之“未知生,焉知死”注重现实不同,也对道家追求长生否定,其看透生死的态度便是与佛教相关,佛教尚轮回之说,视死为超脱,为涅磐,故不惧死,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一定相通之处。再者“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之句中“心”似有精神之义,与佛家之“神不灭”思想多少也遥相呼应。最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迹,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所追求的这种境界,与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之般若真理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岂能以儒家归隐一言蔽之。

陶渊明被推崇为“古今隐逸之大宗”! 陈寅恪先生称:“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中古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袁行霈先生也指出:“陶渊明不同于其他诗人,因为他思考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问题,而且得出了具有哲学高度的结论;他不同于其他哲学家,因为他是用诗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和表达哲学命题。”(《陶渊明研究》)朱光潜先生也在《诗论》中说:“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据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读各家的书和各种人物接触,在无形中受他们影响。像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不同的东西融汇成他的整个心灵。”如此之多,如此之高的评价,笔者认为这与陶渊明本人复杂丰富的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而最为关键的就是除了传统儒道思想之外,他还稍微涉猎了一点佛家的思想。正是这一点的佛教思想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其人格的内涵上升到了一个比同时代人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弘学著:《佛说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2]沈锡麟主编:《家藏四库丛书・陶渊明集》,万卷出版公司。

[3]李叔同著:《禅里禅外悟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白振奎:《陶渊明义利观之超越及其哲学视角关照》,《贵州社会科学》,总第一七零期。

篇9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这是评价陶渊明的诗既有冲淡平和的风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为后代文人传颂模仿的是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出的那种田园诗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明。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陶渊明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的“大诗人”,他的诗极成功地达到了自然与理想、造境与写境巧妙融合的境界,浑然一体。

譬如《〈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写道:

昔欲居南村,非为入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怀此颇多年,今日从兹没。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拉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诗人就以非常明显的理想化手笔描写现实之境,而并无造作艰涩的之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温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诗中的生活,也神往诗本身造就的氛围。这里的虚实与形神之间都巧妙地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这里用的是写实手法,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然而又从生活气息里传达出一种情境,这情景极接近于诗人本人的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平淡而充实,快乐而从容。全体既刻画了诗人与劳动大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又写出了诗人适意而自在的生存状态。文字浅显自然,初读如风拂过树林,温软轻润而又坦荡自在;细读则如行家品茗,清凉在心又余香满口,既有情感的融入与升华,更有情感与现实双重线索的双头并进与交结,加上清淡素净的文字,愉快悠然的韵律,使整首诗发挥了诗作为诗的无限魅力。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评说道:“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他非常准确而独到地阐释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创造过程。当然文学便是人学,任何意象皆有现实中确切的面目。同样是一首诗,有的意蕴无穷,有的文止意尽,这就反映了诗人本身境界的高下。现实形象转化成文学意象,经过诗人的思想的过滤,升华,无不带有诗人的主观体验。因此,同样的形象创造出不同的意象,这便是极其自然的了。由此观之,陶渊明之所以成其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的田园诗创造出了一种“冲淡、自然、典雅”的境界,这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最一般的概括。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的《冲淡》一则中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闻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归鸟〉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这首诗最鲜明突出地体现了“冲淡”这一境界。“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便是一种“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境界,可遇,遇之如遇仙,超脱飘然而不能苛求与保留,只有那一偶抬头时刻里冲淡平和之气溢满胸怀,方才可能体会此种“握手已违”的境界;并有庄子“得意而忘言”的奇境。此境即冲淡。

再看《诗品》中《典雅》一则:

玉壶,赏雨柳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眼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与《移居》之二便形象而完美地体现了诗的“典雅”风格。其感觉是淑女侧面,美而含蓄,庄重凝重之气流露于朴实文字之间。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其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自在温暖的艺术气氛,体现出一种超脱飘洒的心灵境界,并作为“诗人的整个人格”而体现在作品中。陶渊明的田园诗做到了将自然心灵化、情感化而不露斧凿之痕而至化境,使读者在读到诗人的诗的同时,自然而然体味到诗人的人生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从田园山水到人情灵异再到感情融汇,物我化一,水融。

篇10

松柏不会因为时光地鞭笞而放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江河不会因为干旱地摧残而放弃对大海给予的承诺。山川不会因为一时的皲裂而放弃对草木坚守的誓言。因为曾经的那份纯真还在。因为纯真,所以不轻易言弃。

流行乐乘虚而入打压着那纯净的儿歌。我们应该奋起反击去追随那份快要断气的纯真,去找回它。因为我们想要的无非是那份久违的纯真。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的一句话流传至今,我们应该引以为用更引以为戒。这是要戒善吗?显然不是。戒的是诱惑,我们不能因为诱惑而丧失本性,丧失原有的那种善,那份纯真。我知道诱惑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守那份纯真,让诱惑什么的都去死吧。

古代文人皆轻权,一颗丹心笑归隐。

陶渊明对仕途权力就如布衣百姓对锦衣玉食一样,看得淡,撩得开。试想一个布衣百姓所要的无非是温饱安宁的生活。陶渊明归园田居,愿过着童叟无欺、安宁祥和的日子只为追随那份纯真。听着孩童的欢声笑语心灵也明净了很多。

孩童的声音是琴键上最动听的音符。

这个世界虽繁华,但人越长大越找不回自己。不妨多把目光停留在孩童身上不妨多倾听一下孩童的声音,不妨多和孩童接触学习。用目光去寻找她们单纯的举动,用耳朵去倾听她们可爱的想法,用心去接触她们纯真的心灵。你会发现你突然变得明朗了许多,原来那份久违的纯真一直都存在。

任时光荏苒,看云淡风清。

岁月催人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未必人老心也老。任时光荏苒,我们依然可以安然地坐在一起看云淡风清。跟着心走,去追随那份信仰,去追随那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