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范文
时间:2023-03-24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发三千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2、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3、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
4、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内在情感。虽然它很抽象,但我们的古诗人却可以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得形象可感,让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们心中这种难以言说之情可以有所托,可以如此外化的。那么古诗人是如何把此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呢?
一、借助特定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象。像高中课本所学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春水”作为抒发“愁”的特定意象;无独有偶,杜甫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像李煜的《虞美人》那样采用了“水”这种意象作为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载体。贺铸的《清玉案》里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烟草、风絮、梅子雨”就成了抒发“愁”这种思绪的载体,同样“如烟如雾的青草、漫天飞扬的风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三幅漂亮的画面;李后主的《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也选用了“草”作为舒解愁绪的工具;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司空见惯的“白发”也成为了一种意象;以上所举的不管是“水”、“白发”,还是贺梅子的“烟草、风絮、梅子雨”都是特定的意象,而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可感的。诗人借助这些特定的形象把心中复杂抽象的“愁”绪外化成形象生动的东西。
二、借助形象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具有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善于利用它的特点,把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化。像李煜千古传颂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愁”比作“春水”,“愁”是君内在的思绪,君有多少愁绪?君的愁绪有多深?我们无从得知,可我们熟悉滚滚的“春水”,滔滔的长江水一望无际,奔腾不息,我们可以从长江水斗量出有多少愁,可以从长江水的奔腾不息丈量出君的愁有多深。君有几多愁呢?那就是只要长江水不干枯,君的愁就在,只要长江水还在流动,君的愁就不止。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只用了一个本体“愁”,连续运用了 “烟草”、“风絮”、“梅子雨” 多个喻体,而这是比喻修辞当中的博喻。词人通过这些喻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回答了“愁”有几许:满城如烟如雾的烟草,漫天飞扬的柳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白居易著名的《赋的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便可得知青草是年生年长的植物,尽管是放一把野火把它烧光了,但只要吹起了春风,它又开始生长了,并且是越长越旺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言下之意便是说词人的愁同样具有野草那般生命力,是坚不可摧的,此句从强度方面阐释了“愁”之强。又似天空中满城飘扬的柳絮,此句从数量方面写出了“愁”之多;再有把“愁”比作梅子雨,南方到了梅雨季节,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那么这句就从时间的长度写出了“愁”之长,究竟要多长时间心中的愁绪才能烟消云散呢?究竟要多长时间心里才能雨过天晴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梅雨天气结束了,雨过天清之时便是愁绪了结之时。“诗仙”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愁究竟有多长呢?在这里诗人把“愁”比作“白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那么“愁”就有三千丈,当然我们都知道“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长,诗人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修辞手法,故意夸大,使得读者更加明白诗人心中的愁绪之长,难以排遣。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运用了常见的修辞手法以达到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w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愁情,更深刻地掌握诗歌内容的目的。
篇3
很多小学生都将小升初语文看作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备战小升初语文在他们看来很是困难,有没有较为简单的方法呢?下面就教你几个小技巧轻松备战小升初语文吧。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趣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诗词。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之最”来记忆一些常见依靠的唐诗。
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难走的路——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长的一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
最长的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篇4
那一抹记忆的沉淀,化不开;那理还乱的情结,解不开;那半本残章日记,打不开。
那时心还在随波荡漾,小舟还在随风轻飏。我追寻着自己向往的天堂,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奢望,依旧执念不泯地追逐这越来越恍惚的梦想。
夜未央,心仍狂,妆镜旁,白发三千丈。忆及今日夕阳下,纸鸢飘,向远方,背影千里长。
眷恋一场红尘,唤醒一枕香梦,送去一缕青丝,黎明人已逝。昨夜红烛泣下多少泪,芯终究成灰。
多年以后…
篇5
【关键词】“头发”;隐喻;映射;认知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Study of “Tou Fa” in Chinese
LV Wen-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The metaphorization of body-part terms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think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Tou Fa”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human body. Based on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volving“Tou Fa” in Chinese as the corpu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Tou Fa”,in the attempt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and working mechanism.The study further proves that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to observe the objevtive world.
【Key words】“Tou Fa”;Metaphor;Mapping;Cognition
0 引言
Lakoff和Jonhson(1980)出版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使隐喻从传统的修饰学范畴中摆脱出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人们在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都遵循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外界事物的标准的这一认知规律。对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研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家的兴趣。众多认知语言学者对“头”、“脸、面”、“手”、“眼”、“心”、“血”、“足”等人体词从隐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李瑛、文旭 2006; 文旭、吴淑琼2007; 高明乐、朱文俊 2005; 宋来全、?杨忠2011;吴恩锋2004; 贺灿文2011; 张可、卢卫中 2013;)。本文以“头发”为例,探讨“头发”通过隐喻引申出的很多新词新义,把“头发”的隐喻分为向具体域的映射和向抽象域的映射两个类别。通过分析与“头发”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的隐喻现象,进一步证明,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形式, 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1 汉语“头发”的隐喻认知系统分析
头发是人身体的一个部分,在生理上起着保护头颅的作用。但古往今来,头发从不只单单被看作一缕发丝,它的生命就像它的形态一样深植于发肤,被当作人的外脑以及人的"灵魂"所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以及“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汉・苏武《留别妻》)之说。由此可见,人类对“头发”的认知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两个层面,具体的层面是建立在生理学、医学以及考古学意义上的,抽象的层面是建立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等意义上的。本文的论述便归于后者。
1.1 “头发”向具体域的映射
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和人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头发作为显著性的成分出现时,有时候也用来隐喻人或人的整个身体,为转喻。在有些词语当中“发”就被用来隐喻人的整个身体,类似的如以下4例所示:
(1)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列子・黄帝》)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
(3)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不用看就知道是隔壁家的大辫子回来了。
(4)这个餐馆的小平头非常的勤快,从一大早一直忙到现在,就没见他休息一下。
在上例的(1)中,“戴发含齿”的意思是“长着头发和牙齿,表示也还是人或如果是人”,在这里,“头发”和“牙齿”被作为可以指代人的重要的特征,起着喻指人的作用;在(2)中,“发肤”被用来隐喻人的整个身体;在(3)和(4)中分别用“大辫子”和“小平头”来喻指留着这两种发型的人。
1.2 “头发”向抽象域的映射
1.2.1 以头发的变化隐喻年龄
在汉语的时间范畴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存在很多用人体部位及其附属物来表示年龄范畴的现象。如人的头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发质或式样,因此,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人们常用头发来隐喻年龄及相应年龄的人,用头发的不同性状来隐喻不同的年龄阶段,如下例(5)――(14):
(5)忽见一老儿庞眉白发,年约六十已外。(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6)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唐・田颖《梦游罗浮》)
(7)宋江看那女童时,但见:朱颜绿发,皓齿明眸。(明・施耐庵《水浒传》)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0)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宋书・索虏传》
以上的例(5)、(6)中的“白发”、“鹤发”、“黄发”、“发秃”和“艾发”隐喻老年人;(7)、(8)中的“绿发”、和“束发”隐喻的是青春年少;而(9)和(10)中的“垂髫”和“生发”隐喻的是小孩。
1.2.2 以头发的变化隐喻情感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如喜怒哀乐等人类情感这样抽象的概念,人们经常运用隐喻这个工具,即运用人类所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认知那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在众多的情感隐喻中,身体隐喻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即人们将身体部位作为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载体,我们这里所探讨的运用头发的变化来隐喻情感也包含在内。
1)以头发颜色的变化隐喻忧愁
一般说来,年轻人的头发乌黑油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白发苍苍。下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秋浦歌》便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在以上的诗词中,“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艺术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隐喻了内心无形的愁绪。如此,诗人通过隐喻的手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其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宋代诗人陈与义《伤春》中的“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便是引用了李白的这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2)以头发具体行为的变化隐喻情感
人们除了爱用头发隐喻忧愁外,也常通过对头发的动态描述来隐喻愤怒或害怕。如人们爱用“头发都竖起来了”来表达人生气或害怕时的反应。人在情绪很激动,如生气的时候,全身处于紧张状态,神经末梢稍微受到刺激就会给肌体传输信号,头皮肌肉收到信号,自然地反应就是收缩发根,头发就竖起来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很好地运用了头发的这个生理特征,来形象地隐喻人在愤怒、、害怕或气概豪迈时的反应。如下例:
(12)当我看到恐怖电影时,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13)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目裂眦,发植穿冠。(《淮南子・泰族训》)
(14)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在上例中,例(12)用了“竖”来描述头发在人极度恐惧下的动作,很好的隐喻了当时人们恐怖之极的复杂心情;同样,例(13)中的“发植穿冠”、通过隐喻生动地刻画了人们极度愤怒的心情;而例(14)的“壮发冲冠”也是运用隐喻形象地形容了人们当时雄伟豪迈的气概。
3)以头发的变化隐喻爱情
如著名的香港女歌手梁咏琪《短发》中的歌词“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在该歌词中,把头发剪短被用来隐喻感情的变故,以形象地刻画出剪发人当时的心理挣扎和折磨,但同时又表达出了剪发人渴望走过情感低谷,开始新的生活的心情。
因此,头发有时可用来隐喻坚贞不渝的爱情,如西汉苏武的《留别妻》中描写的一样:“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又如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所述:“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也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隐喻夫妻的结合,甚至特别用来隐喻“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2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头发”不但可以隐喻具体域的事物,也可隐喻抽象域的事物,如感情、政治和风俗等。中国文字充满了隐喻化的语言,对中国文字、文化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利用隐喻的过程。汉语中有很词都是借助隐喻构成的,隐喻在词的生成和新的词义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头发”的隐喻认知研究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们由此可见隐喻,尤其是身体器官相关词汇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在语言的构建中所起的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 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
[5]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高明乐, 朱文俊.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1).
[7]宋来全,杨忠.“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8]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篇6
2、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0、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11、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1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6、一帘秋雨,满城枫叶,孤枕难眠!
1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篇7
【关键词】修辞格;夸张;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 A
夸张有两种。一种是修辞格的夸张,用远远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扩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些特征,把话说得张皇铺饰,给人以突出深刻的印象。另一种是艺术手法的夸张,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对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和强调,以加强表达效果。
这两种夸张,有相似之处:其一,都需要想象;其二,都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其三,都以生活真实为基础。
但作为两种夸张类型,也有明显的区别。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修辞格的夸张,只出现在句子或句群中,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某一句或某一句群的表达效果。而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篇的表达效果,因此它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全过程。
作为修辞格的夸张,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直接运用数字夸张。有夸大,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三首之一)用“离天三尺三”突出山势之高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白发三千丈”突出愁思之深重。有夸小,如“这里的人们仍然恨不得把一分线掰成两半来花”。用“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突出了人们经济困窘。
(二)超前夸张。如“他酒还没入口,人早就醉了”。按常理,饮酒后才可能醉,这里把本应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使“醉”得到强调。
(三)借助某些修辞格进行夸张。如“鹅毛般的大雪,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下来”,借助比喻突出雪花之大。再如“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柯岩《,你在那里?》)借助拟人、对偶强调悲哀之甚。
(四)通过描写、渲染来夸张。如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意思是苍白而湿润的树干有四十个人合抱那么粗大,青黑色的树叶伸向天空高达二千尺,渲染了古柏的高大形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之句,来形象东家之子的美。
(五)用强调句式夸张。如(1)“她那两颗眼珠油亮油亮的,黑得不能再黑了。”(2)“嗨呀,这小子属泥鳅的——要多滑有多滑呀!”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笔法。高尔基说:“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它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就运用夸张,“蜀山兀,阿房出”,夸大了建造宫殿用料之多;“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夸大了宫殿建筑面积之广,气势之雄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极言楼阁之多。取得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即使是在议论中,作者也离不开夸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种艺术手法的铺排夸张,使得文笔酣畅淋漓,给人的印象十分突出。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夸张;范进的迂腐可笑是夸张;堂?吉诃德不谙时世的骑士精神是夸张;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威猛、诸葛亮的机智也是夸张……
二、修辞格的夸张,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之外,在其他体裁的文章里也能使用,例如:
(一)“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二)“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三)“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广告词)
例(一)是议论文中的夸张。例(二)是说明文中的夸张。例(三)为广告词中的夸张。在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夸张句,可以形象、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出现在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中。
三、修辞格的夸张,只能出现在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出现在其他艺术样式中。而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除了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外还能在影视、绘画、雕塑、音乐、曲艺等艺术样式中表现出来。如电影《卧虎藏龙》,其中有一段李慕白在树林中追逐玉娇龙的情节,两人施展轻功,踏叶而行,最后李慕白竟然站在了一条柔软弯曲的树枝上。这种无视物理学的拍摄手法,在观众眼里却显得极具美感。漫画《戒烟》,画一个人决心戒烟,并把烟斗从楼上扔下来。但转瞬间烟瘾上来了,当他急忙跑下楼找烟斗时,烟斗尚未落地,这样的夸张增强了漫画的讽刺效果和幽默感。
总之,修辞格的夸张和艺术手法的夸张,两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同时要注意夸张与浮夸的区别。夸张要让人明显感到是夸张,而不是事实。“白发三千丈”一看就知是夸张,若说“白发三尺长”就搞不清楚是事实还是夸张了。鲁迅先生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参考文献
篇8
如今,我作为英国PPL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教授,已厌烦了克隆现代动物,想到外界去采集新的基因,克隆新的生物。
一天夜晚,我和同事一起坐着时光穿越器来到了古代中国。看见了一个十分眼熟的人,在目光下借酒销愁,细看原来是唐代着名诗人李先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苍天啊……”酒杯一举,李白扑在桌上鼾声如雷。我和同事眼睛一亮,“何不克隆个李白呢?”
马上动工,我们进行隐形开脑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李白不断说着梦话:“我是天才,我是忠臣,我要和平,不要金钱,呼??”经过十分钟开脑手术,我们成功获取了李白的基因和脑细胞。
回到现代,我们经过精心准备,一起克隆李白。不到一天时间,一个活生生的李白站在我们面前。不知怎么的,我的那些外国同事十分崇拜李白,连忙准备文房四宝让李白签名,李白似乎乐意,拿起毛笔,一丝不苟写了“李白”两个大字。
李白的出现震动了全世界,我和同事们也被评为“最佳克隆科学家”,李白也被博物馆请去当了“标本”。
篇9
老人家点将点到“头发”去了—当然,“白发三千丈”一语即使是我“说”的,也是背诵李白诗而已。对他来说,自然没问题,一头银发长得绝不抱歉。但于我形势不妙,连忙给他写信,信中有这么一段:“大作和我有关,受宠若惊。刘荒田倘在新诗史或文学史上留下一星半点痕迹,最大的可能便是因为名字上了您的这首诗。不过,连带有一问题:‘头发是智慧的象征’,对您完全贴切—一头银发真羡煞人。可是我的头发日渐稀疏,牛山濯濯的景观在数年后肯定呈现,这本来不是问题,我才不在乎呢,秃了正好省下洗发精和染发剂的开销。可是,根据您的诗,我的智慧不得不一路少下去,这可一点也不好玩。人老了,就该像您,凭智慧过日子。您可否另写一首,赠我一点外快,诸如 ‘皱纹是智慧的象征’, ‘老花眼是智慧的象征’,使我的 ‘智慧’愈演愈烈,这该不算难事吧?”
很快就收到纪弦老人的新作和复信。果然另赠我一首,虽然不是咏叹皱纹或者老花眼。他在诗中提到的“优胜美地的松鼠”,是我从前一首短诗咏叹过的,纪老为文评介过,事隔10多年,仍记得一清二楚,多厉害!那阵子,台湾的刚刚在演说中,引用纪老的一首诗作为主调。但纪老没当成荣耀,提也不提。诗题是《赠诗人刘荒田》:什么是“属诗的”, / 什么是“属散文的”, / 你知我知,/ 有些人未必知。// 他们把“散文的酒”/ 装在“诗的瓶子”里了,多么可笑!// 而当优胜美地的松鼠,/ 人模人样地直立起来,/ 那些假洋鬼子 / 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就走了。// 于是我们举杯喝采,/ 说荒田硬是了得。//
诗龄超过70年的诗人,像21岁做让张爱玲击节赞叹的《脱袜吟》时一般纯真,像24岁做不朽之作《恋人之目》时一般热烈,像39岁做经典情诗《你的名字》时一般多情。我读罢只有惭愧的份—没认真做诗好多年了。
2005年中秋近时,纪老给我来信。他果然把我在春天的请求放在心上:“我一直在想写一首关于额部皱纹的诗。至今尚无法得句。但有一点可以向你报告,今天早上,我对镜细数,我的额纹已有七条。请你也数数看,现在有了几条,快点来信,说不定可以给我一些灵感……”
我马上回了信:
“亲爱的路老师(注,纪弦原名路逾):
您额上皱纹就这么多?尽管在 ‘七条’下加了着重号,仍旧不算优胜。我呢,诗做不过你,但皱纹肯定赢了你。不用对镜,我也知道脸上的皱纹,不但跑不掉,而且与时俱进,早已不只七条。
七条皱纹,怎么分配?实在是难题。一条记载大陆时期的坎坷命途,一条记载台湾时期的叠叠关山,一条记载美西时期的晓雾夕照,一条记载过了 ‘月光岩婚’(结婚70周年)的鹣鲽情深,一条记载贯穿毕生的诗歌之路,一条记载海波一般的乡愁,一条记载 ‘蜜儿不来’(Millbrae ,纪老所居住的城市,纪弦老人故意译得荒芜,其实此地繁花照眼,风景甚佳—作者注)的散淡晚景……
记不完呢!你投在诗之国度那槟榔树一般的影子,你那狼一般嗥叫在诗之高原的声线,该录入哪一根皱纹?
92岁的人,才7条!老师老师,怎么办?待百岁以后,多长几条再动笔吧!”
信寄出后却想及,凭每天对镜所得的囫囵印象,便说自家皱纹超过七条,心里不大踏实。遂进浴室,对镜研究因老得一塌糊涂而很少认真清点的面子,结论是:额纹,即抬头纹,粗大的有四条,旁边细纹无数。原来,脸变成了河涌密布的土地,怪不得光阴流失这般迅捷。纪老自称抬头纹七条,不知把“支流”算上没有?若没有,这一局我赢不了他。但我不服气。
篇10
岳飞一生的追求是一种壮烈的红,沉重的红,凝重的红,驰骋于三十功名尘与土之间,从未放弃对祖国的一片忠心。
屈原的追求是圣洁的白,放弃了在楚怀面前争宠的机会,挥一挥就衣袖,离开了朝庭,但从他的眼神中却可以看到他的一颗爱国之心,而他却坚守了自己”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圣洁之树。
李白的追求是青色的,这种青比绿更苍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离开尘世,去追求一种宁静以求内心的安逸的诗仙般的生活。
凡高的追求是金黄色的,面对一间画室,他用绚丽的画笔画出了金黄的向日葵,以此来抒发他对世俗的感慨之情。
鲁迅的追求是黑色的,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在极力地拯救麻木不仁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追求让我们敬畏,他们的追求让我们发现更多的色彩,这种色彩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巨浪中拼搏,把人救起后,又悄然回到人群中,他就是救人英雄魏青刚。
他把时间留给了孩子们,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在病魔面前他坦然面对,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就是让人敬佩的丛飞。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箱子行医在田垄间,一间破烂的小屋,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她不是迁徙的候鸟,而是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从古至今,不管是名人也好,平凡人也罢。他们的追求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一个人在世上,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