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的剪法范文
时间:2023-04-11 19: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角星的剪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新课程实施已有相当时间的今天,有些教师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了语法就等于学好了英语,许多课堂仍然热衷于语法条目的罗列讲解,割裂语言点,采用刻板、孤立、教条的句型操练及单句翻译方法,迫使学生机械地模仿、记忆。而有些教师走到了教学的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完全抛开语法教学,或者一带而过,以学生不断的错误作为代价,尽管部分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用准确、丰富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运用。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促进学习上的进一步发展。
语法是语言的产物,是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和描述。我们发现,即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语法规则,他们也不一定能正确运用这些语法规则。学习语法是为了运用,而不是为了解释语法现象。语法的教学不能游离于语言的运用之外,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学生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上,然后他们才会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在任务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法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自然、主动、探究地接触、了解和习得语法,运用所学的语法表达有意义的思想。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进行交际活动的同时,学生需要适度地关注含有相关语法规则的语言表达,并在任务的结果评价中彰显语法的规则和功能。“语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要使学生清楚形式的运用,赋予语法以交际意义。”[1]
二、 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基本步骤
1. 任务前
围绕任务的主题展示语法项目,学生初步感知。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内容:
(1) 介绍新的语言。这是任务前阶段的一个主要内容。
(2) 激活语言。任务前的活动不仅可以给学习者输入新的语言和语法知识,使之能重构语言系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多的是激活和调动已有的语言资源。这样有助于减轻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3)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话题,理解任务的要求,增加其对于任务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使用语言的复杂度。
2. 任务中
确定内容合理、难度合适的任务,学生运用与所学语法相关的语言完成任务,巩固运用。
3. 任务后
根据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和结果展示中存在的语法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活动,学生内化提高。任务后的活动并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地表演,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整地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的准确度和流利度。通过再次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也会更加清晰地建立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概括说来,左岸语法,右岸学生,任务便是从中传递的桥梁。而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基本步骤中,任务中阶段又是任务这一桥梁的重中之重。语法教学贵在习得过程,学生能否在自然的学习状态下习得语法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法教学的效果。在任务中阶段,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有清晰的任务过程,有合作的任务平台,并有预期的任务结果。学生借助语言的形式、语法的建构,完成任务活动,促使语法教学更真实、更深刻,从而达到形式和内容兼具,知识和能力俱得。
三、 任务型语法教学任务中阶段的实践
1. 搭建支架,建构语法
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与演练是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学生在观察了任务之后,一开始也是有意无意地模仿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然后在同伴面前演练。但模仿绝不是语法学习的归宿或是机械的重复,无论语法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是任务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任务的目标。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语言资源,如可能用到的句型结构、词汇、固定的表达方法等,在以语法教学为目的的任务实施过程中,不但要有语言形式的支撑,还要提供任务建构的支架,这样才能保证语法教学的顺利开展。所谓搭建支架,简单说来就是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过这种分步建构的方式,教师一步步撤去给学生的学习支撑(所搭建的理解支架),把任务逐步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语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Could I ...?”“Could you please ...?”时是这样设计的。
(1) 用以下问题与学生打招呼:Could I have your name?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Could I learn English with you?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 book? Could I share a chant with you?
(2) 与学生分享以下chant。
Could I have your names?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Yes, you can. Yes, you can.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 book?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you can’t. Sorry, you can’t.
(3) 展示该教师儿子Nemo的照片,并告诉学生“He is a polite boy. He can ask for agreement politely. He can do lots of chores around home”。
(4) 让学生猜测Nemo能做哪些家务。猜测的同时展示Nemo做家务的照片,同时提供以下有关做家务的英语让学生与照片一一对应: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make the bed, do the dishes, do the laundry, water the plants.
(5) 按以下要求完成书面表达。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学生分别拿到客厅、卧室、书房和厨房四张照片中的一张,然后在组内用“Could you please ...?”提问组内同学能做哪些家务。小组合作后再把自己与组内成员的对话写下来。
在这样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所作的语用呈现就是为学生的语法输出而搭建的脚手架,其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语言之后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语言的语用内涵,并根据任务的需要组织语用要素,保证语法输出的正确性与得体性。[1]
2. 创设情境,激活语法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2]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境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很多学生对语法课不感兴趣,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采用了过多机械的练习方法,也就是过多地运用了显性语法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需求,教师应尽可能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来活化语法,让语法练习生动有趣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新学的语法项目转化为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的Section B时,设计了“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后回答问题”的环节。要回答的问题是: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
(2)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用到本节课的重点语法——现在进行时。教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引用了一个来自于学校当地的某个场景片段。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亲切地融入情景的交流和反馈,活化了语法的操练。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就校园内正在发生的事情接受电视记者采访的小组合作任务。学生之间围绕现在进行时组织语言进行小组活动。
被采访的学生能够非常自然流畅地表达,因为这个创设的情境无须想象,它就在身边。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语法不再是标签,他们更加注意的是活动的内容和趣味,但他们训练和运用的恰恰又是语法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不知不觉地把所学的语法知识直接运用到英语的思维当中。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既保证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空间。
3. 渗透情感,内化语法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近年来,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语法不是死的教条,而是可赋予生命和情感的分享过程。学习者只有融入真实、得体的情感,让语言学习成为动机的合理输出,语法学习才会落到实处,成为内在的需要和必要的储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的Section B时,设计了一个看图说话的任务。教师首先出示几张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的日本受灾群众的照片,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语法——现在进行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教师给出了如下的开头和结尾:This is a report from Japan. After the earthquake ... I hope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can try our best to help them.中间部分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补充。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描述:
S1: The people are suffering a lot.
S2: The little girl is crying. She is looking for her mother.
S3: The people are waiting for food. They are so hungry.
S4: People have no home now. They are looking forward to living in a warm place.
这一张张图片激起了学生心底最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友爱之心。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显然语法已不再是独立的规则和教条,而是成为学生抒感的媒介和自然状态下生活语言的输出。其实,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出示表现困难面前日本民众良好素质的图片,并继续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子进行描述:Everything is in good order and well arranged. So many people in the disaster are waiting in lines for a public telephone and consciously saving electricity power supply protection. Hundreds of people are camping in the square and no one is smoking in the entire process. It ends without a piece of trash on the ground. They are all helping each other. 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产生对日本民众良好素质的赞叹,又回归本课的语法功能,在情感渗透的过程中内化语法。
虽然,这并不是一堂纯粹的语法课,但教学中语法无痕、情感入微的任务设计无疑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它最终达成了任务与语法、学生与教师的多赢。
四、 结束语
任务型语法教学传递的是一种理念,它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亦关注语言知识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应重视任务中阶段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习得并巩固语法知识,化解语法教学的困惑,让学生从“对语法望而却步”转变成“语法的亲近者”。
参考文献:
篇2
一、研发费用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研发费用定义比较 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均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制定了特定的准则,而我国是针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涉及研发费用,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提出了“研究”与“开发”的定义。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而这四个会计准则存在的不同则是英国、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研究”的定义中包括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提出了“创造性”活动;英国更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定义,且详细罗列出“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包含的内容;美国会计准则对“研究”的定义侧重于应用性研究。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都对研究活动进行了阶段的区分,但并未对其进行详细划分。
(二)研发费用范围比较 我国的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活动中所产生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石油天然气矿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一石油天然气开采》,即有关石油天然气矿区的研究开发活动涉及的研发支出不属于本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而国际、美国、英国的准则规定研发费用准则范围不适用于开采行业中石油、天然气、矿藏的勘探和开发费用,但开采行业的其他研究和开发活动适用于研发费用准则的范围。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定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石油、天然气、矿藏的研发活动的处理方式独立出来,体现趋同。但在趋同的同时,也具备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我国会计准则是将其石油、天然气、矿藏勘探的特殊行业独立出来,而国际准则是将这个特殊活动独立出来;企业对现有产品、生产线、生产工艺所进行的外型技术;企业的初试阶段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也排除在研发费用制度之外。
(三)研发费用确认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研发费用包括研究和开发活动中人员的工资、薪金、所消耗的材料、劳务费用、不动产设备、厂房的折旧以及发生的有别于一般管理费用的间接费用。而在各会计期间的分配要取决于该费用与企业预期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获取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研究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开发费用在符合某些标准,即当该项开发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有可能会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时,它可以被确认为资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一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对研发费用实行的是全部费用化。该公告指出,研发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作出了补充规定,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研发支出,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立就应该确认为资产。也就是说,在美国除计算机软件研发支出外,其他方面的研发支出均可作为费用确认。国际上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另一模式是实行全部资本化,以荷兰、巴西、瑞士等国家为代表。根据这些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可以予以资本化。但同时对这些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的摊销年限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实行符合条件的资本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规定,企业自行研究、开发过程中,属于研究阶段产生的费用应全额计人当期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中,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计人资产成本,反之则计人当期费用。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在企业内部使用的,要证明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研发费用披露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披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对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的披露要求。而IAS9要求研究和开发费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当期确认费用、摊销方法、摊销期限等会计信息均应再财务报表中反映出,且鼓励企业在财务报表或年度报告中对研究和开发活动作简要说明。可见。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信息披露要求太过简单。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支出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应更加完善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信息披露,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制度的国际借鉴
(一)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费用化相分离 将研发费用资本化、费用化相分离,能更好的反映形成资本的成本。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人当期损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当将其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仍然存在较大困难。首先,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以准确划分。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作了较为详细地说明,但企业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准确地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非常困难,这对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开发阶段资本化条件具有太强的主观性。根据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需满足五个条件方可资本化,但这个五个条件,例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判定是否满足这些条件,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作利润的空间,企业可通过“合理”的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即确定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或费用,从而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可以对自主进行的研究项目成立评估
小组。根据项目的营利性,所处经济环境以及项目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等因素,采用适当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合理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由专门的会计人员对其记录,确定研发活动的费用化以及资本化金额,最终确认为当期损益或无形资产成本。
(二)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 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予以资本化。但准则并没有对可资本化的金额作出明确的说明。企业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以导致各企业在确定研发费用资本化时标准不一致或者企业各会计期间计提标准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符合一贯性要求。企业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时间往往比较长,一般会跨年度进行。而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如果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应将其发生的支出计人当期费用,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则当个会计年度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可以资本化,即计人无形资产成本,这就导致企业同一个研究项目,不同会计期间,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一致。二是不符合可比性要求。不同的企业进行相同的自主研发活动,而因为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一样,对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同,导致同一事项计提方式不同。
(三)研发费用的摊销 我国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分了两种情况。一是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期末对其重新判定,如果仍为不确定的,则应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计提有关的减值准备。二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应摊销金额进行摊销。准则没有限制具有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但是我国法律对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作出了使用期限的限定。如: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权有效期为20年,商标权的有效期为10年。笔者认为,将无形资产的摊销划分为确定性和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没有明确的判定标准,也会导致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划分不具真实性。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过于严格,致使无法确定使用寿命的事件和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将其确认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法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情况,从而虚增资产、降低费用。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篇3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典型零件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90
近几年,为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提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方法,任务教学法就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存在地域经济和专业差异,对典型产品的选用出现了一些不适用情况。笔者结合我校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我校办工厂加工的螺旋齿离合器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其在铣工实训中的具体运用做一简单论述。工作任务―螺旋齿离合器的铣削。
1 学习目标
①完成矩形齿离合器的铣削目标。
②完成螺旋线一类课题的目标。
2 任务分析
图纸所示为铣削齿数为3,深度为7,导程为42.56的左旋螺旋齿离合器。该零件在铣床上主要进行铣齿。
3 具体实施方案
该零件在实际加工中,根据教学需要将其分解为矩形齿离合器的铣削以及螺旋线的铣削两个任务。
3.1 任务一:直齿的铣削
3.1.1 加工准备
安装校正分度头并装夹找正工件。
3.1.2 选择铣刀
据图计算可得L(d)=21.56mm,选择L(d)= 20mm
根据加工实际情况选Φ90×20的三面刃铣刀。
3.1.3 计算和调整分度手柄转数n=40/z=13+[22
66](r)
3.1.4 对刀铣削
3.2 任务二:螺旋面的铣削
在铣床上铣螺旋类零件,必须将铣床工作台的纵向丝杠通过交换齿轮与分度头的侧轴连接起来,以保证分度头主轴每旋转一周,工作台带动工件沿纵向恰好移动一个导程。
3.2.1 加工准备
计算安装并验证交换齿轮,由导程可计算出交换齿轮为:
Z1=90 Z2=25 Z3 =55 Z4 =35
挂轮时,按需要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增加一个中间轮,以实现规定旋向。
3.2.2 工件的安装与调整
据矩形齿离合器在铣削时的加工特征,需用直角尺找正工件齿侧面垂直于工作台面。
3.2.3 选择刀具
选择接近于铣削矩形齿离合器时铣刀厚度的立铣刀,该加工选择Φ20mm立铣刀。
3.2.4 检查导程及旋向
3.2.5 对刀,调整加工位置铣削各齿
①为减小铣削时的干涉现象,获得较精确的螺旋面径向直廓,加工时应使刀具中心向底槽方向偏离工件中心一个距离e:
[e=rsin[1
2](arcxtan[ Ph
πD
]+arctan[ Ph
πd1]]
其中:r―立铣刀半径,mm; D―离合器外径,mm;
ph―工件螺旋线导程,mm;
根据计算该工件应偏离中心2.25mm,方向与螺旋线旋向有关,右螺右偏,左螺左偏。
②对刀调整铣削距离:即分度头转60°,工作台移动7mm。
4 教学难点
4.1 挂轮
该零件要铣削螺旋面,就得挂轮。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挂轮,并且正确安装交换齿轮很关键。安装齿轮时位置要调整得当,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该教学任务执行时需要教师反复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调整,直到符合要求。
4.2 质量控制
该零件是生产厂家的实际产品,质量控制成为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该教学任务在执行中应重点控制以下几点:①铣矩形齿离合器时注意正确分度,防止齿不等分;②铣螺旋面时,注意退刀顺序,防止齿部铣伤。
4.3 加工工期
产品不定时来,教师要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具备一定的变通能力,以便按期完成加工。
5 运用成效
5.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练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通过加工具体的产品,把实习过程和产品形成过程紧密结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有利于降低实习成本
通过这种将零件加工融入实习教学的做法,将单纯的消耗性实习转化为效益性实习,将纯书本上的课堂实习转化为社会性实习,学生既练就了了扎实的操作技能,又降低实习成本。
5.3 利于教师成长
该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生产过程的管理者,还是协调员和质量检验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5.4 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性实习
学生通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有了更多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了学生在正规生产管理中的良好工作习惯,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适应性。
综上所述,这种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典型零件融入教学中的做法既利于教学又利于生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用工需要,达到职业培养目标。在今后的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教学法;商务英语口语;中职
一、中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门复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一贯都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的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解决商务实践问题的能力。所以注重培养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处理日常商务活动和涉外业务的能力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点。
但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商务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语法的掌握及词汇量的积累远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读写水平尚可,但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差。第二,受心理上的不自信因素制约,害怕在语言交流中出错误,不敢轻易开口。第三,受年龄和经历的制约,缺乏商务和商业领域的经验,创新思维不足。第四,英语水平个体问差异较大,缺少有效机制去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于此同时,目前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的制约。最重要的问题为教学方法上的不当。中国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传统教学法着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课堂教师“满堂灌”的状况仍然存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特别是在口语课中,学生得不到进行口语锻炼的机会,从而使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未得到确立。并且,口语教学脱离实际,缺乏语言情境。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英语口语的实践性更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口语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将口语教学与实际生活可以相互融通。
目前这种教学现状已经引起很多英语教学者的重视,并且很多教师已经致力于改变目前的情况。任务型教学法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中职英语口语的教学课堂。
二、任务型教学法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1、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特点
任务就是人们在娱乐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带有目的性的活动。Skehan(1998)对任务的理解作了五点定义。第一,任务以意义为主。第二,任务中要有问题需要通过语言交际进行解决。第三,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第四,首先要完成任务。第五,根据结果评估任务。Nunan(1989)定义交际性任务是指在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或者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
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交际教学法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实际上蕴含了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论。第一,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过程,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第二,任务型教学法不主张直接呈现或讲解语法规则和语言形式,而是提供任务,任务中包含的问题则需要借助语言来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者积极地认知参与、在语言的使用中感悟其规则系统,发现、归纳、掌握、内化规则的过程。同时,任务型教学法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互动促进语言习得。任务型教学法认为,学习者通过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获得该语言,而任务可以为学习参与者进行信息交换和意义协商等提供机会。这事实上就体现了社会互动理论的理念。(蒋华应,2011)
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堂活动分成具体的任务,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任务型教学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习交际,并从更广的层面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对话性互动,从而产生语言习得。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要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语言的真实运用性。任务型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之一。(曹云,2009)
2、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步骤
Will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明确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分别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前任务(pre-task)的概念是教师向学习者介绍主题和任务,并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和做好准备。
任务环(task-cycle)是指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充分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是指任务(task),即是学生执行任务,老师监督。第二是指计划(planning)。在此部分中,各组学生计划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第三是汇报(reporting),即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老师充当评委的角色,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
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是指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
任务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项教学目标演变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
3、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步骤(以Unit15 Price Negotiation为例)
第一阶段:任务前。
任务前阶段要充分把握好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不同角色分配。在这一阶段,教师负责宣布任务,把任务或者问题呈现出来,学生则要进行准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朝正题方向前进。而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搜寻和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准备好不同商品的目录,在完成任务中所需要的文件、文具等,为第二阶段做好铺垫。
如本单元的任务是关于丝绸衬衫的价格磋商,价格磋商是买卖谈判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给学生介绍此次磋商的主要内容、一般程序和将要达到的价格目标,以及在商务谈判中要注意何种技巧等,而学生则应根据此次磋商具体内容了解丝绸衬衫的特性,包装规格,如何进行报盘和还盘,贸易术语如FOB、CRF和CIF等,合同条款等商务知识和专业词汇。这个阶段的布置任务应注意可行性和真实性,教师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丝绸衬衣的产品目录,并打印出来,为第二阶段的任务实施提供一个真实的语用环境,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体现语言交际的交互性。
第二阶段:
任务周期。即任务进入实施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组时教师应注意任务执行的可能性,在分配小组中,口语好的学生和口语差的学生相互补完成任务。口语较好的同学充当引导式的角色,而口语稍差的同学可以充当配合性的角色。在教室布置方便,要突破传统的教室摆放格局,如本单元的任务是价格磋商,可将教室事先布置为会议方桌的形式,给学生真实的商务谈判的气氛。这时,学生在课外准备好的资料将在任务中使用,而教师在此阶段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信息和关键词语和句型,如询盘及还盘过程中涉及的词语及句型。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各组汇报成果。
第三阶段:任务后。
任务后阶段是一个巩固提高阶段。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评估总结时,也要遵循此原则,学生各组之间可以互评,也可以组内互评,相互提出意见,在互评中学习彼此的长处。教师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总结发音、语法、固定句型、谈判结果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成为评估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本单元的价格磋商中,各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找出哪个组的谈判最符合实际情况,最能达到商务关系双方共赢的局面。找出在谈判过程中可以加强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了价格磋商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我参与感。
三、在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课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几点启发
1、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型教学法,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先呈现任务或者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知识技能的习得。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任务的设计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反馈者和评价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
2、在创设学习资源和情境的时候,教师要结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精选教学任务,任务的内容尽量真实,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情景尽量真实,语言情景和形式要符合语言的实际功能和规律,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使其从中能体会到真实的任务情景和获得语言学习。
3、任务型的活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不单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完成任务,程度相对差的学生也能胜任相应的任务。
4、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安排技巧和掌控能力也很重要。在任务型教学课堂,相当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他们对整个任务的参与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对于个别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讲,要引导其尊重课堂上的秩序,对于参与积极性比较低的学生来说也是充分鼓励其参与其中。
5、实施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教师模式注重的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但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知识领域、课堂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作为教师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结。
篇5
任务型教学法 理论基础 高校外语教学 改革实践
随着外语教育改革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交际任务型教学法是继翻译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以后20世纪80年展出来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一直备受国内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明确规定教师要“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说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那么何谓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那些优势和特点?任务型教学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作为外语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些问题,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外语课堂教学目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来达到对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不仅吸纳了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也接受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更集中体现了当代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是通过“同化”和“顺化”不断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另一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是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交互合作性和建构性,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并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构建过程,也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意义学习,即让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即“做中学”。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接触、面对社会实际问题,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具有意义和价值。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将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和学术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设计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只有弱化了教师权威的教学,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情境扮演和真实交际问题解决之中,而且会使学生乐于通过小组和同伴学习形式进行学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意义学习的效果。而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的概念就是“用语言做事”,让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解决真实交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即为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习得称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第二语言习得。通过对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引起较大的反响。Krashen认为目的语的“内化”应以“输入”为前提,否则“内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概念。根据输入理论,只要第二语言习得者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能成功地习得语言。1992年,Long又提出让语言输入变得可以理解的另一条途径――互动协商。即当学习者在学习中对输入的内容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时,可以通过交际双方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反馈进行相互调整、修饰和协商,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输入的语言素材。根据此理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在做中学。
在输入理论之后,Swain又提出了著名的输出理论。Swain认为语言学了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以外,学习者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即目的语输出的机会,才能实现语言习得。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让输入的目的语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从而激活学习者的动机和参与意识,通过课堂的师生、生生的交际互动和意义协商对目的语输入进行简化和理解,内化到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之中。其次,任务的设计也要关注目的语的输出。在任务型教学的不同阶段,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意义关注,或通过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的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的关注而让语言形式得以兼顾。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原则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首先,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语法结构,而是综合的语段运用能力,以此达到交际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提倡开放的、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有责任提供丰富大量的材料输入,但事先并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呈现积极主动、合作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仍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有所改变,身为学习任务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也应与学生一起学习或向学生学习。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技能。在评价上任务型语言教学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评价、以及以人为本的全面评价。
总之,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培养学习者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互动交际原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原则,学习过程性原则,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原则,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使用相关性原则。上述各个原则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的协调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了“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与传统的3P教学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传统语言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而忽视语言的功能。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用语言做事情,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既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因为只有实现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学生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多种学习活动、多种知识与技能、多种学习方式,因而它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
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总之,任务型的语言教学在很多方面符合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同时有利于在切实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引入和倡导任务型教学对改变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进入了任务型教学的新阶段。
四、引进任务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或手段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受其制约。任务型教学是在国外二语教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途径,因此我们对任务型教学的借鉴应该是抓住其本质与合理内核,结合我国“国情、教情、生情”,合理取舍,而不应是形式上的盲目模仿。在引进和倡导任务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摒弃其他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二,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合理取舍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与步骤。在任务的选择上,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增加可操作性。在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教师要勇于对教材实施改革,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习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和使用语言,做到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在角色的选择上,教师要努力适应身份变化,争做出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务必使任务向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开放,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测试与评估上,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第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外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合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殷勤.现代外语教学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商务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日益增强,因此,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商务工作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及《体验商务英语》教材的特色,试谈“任务型教学法”在《体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高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人才。
一、任务型教学
1.任务型教学概述。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2.任务型教学法特点。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意义”是首要的,强调“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学生在参与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更主动地调用所学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来完成任务,并通过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相关知识运用,因此,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强调任务执行优先于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某些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因较强的自我意识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学生更关注交流中意义的传递,减少对形式的关注,因此,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交流的信心,并通过在不断的相对真实的活动中,更习惯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体验商务英语》
1.《体验商务英语》概述。《体验商务英语》是由David Cotton、David Falvey、Simon Kent等商务英语教育专家联合《金融时报》编写,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商务英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编写风格独特、内容编排新颖、材料原汁原味、商务场景真实以及商务知识简明实用。《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由《综合教程》、《同步练习》、《听说教程》、《教师用书》以及配套的录音带和录像资料组成。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即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进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此教材《综合教程》为我院国际商务系所采用的商务英语基础教程。
2.《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的主要特色。⑴将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商务世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缺少真实的商务活动,商务活动与英语教学不能充分融合,这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这套教材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现状,以达到在体验商务中学习语言、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目的。这一特色反映在选材上是丰富多彩的国际商务内容,涉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时代课题,如:全球化、国际营销、技术创新、营销策略、企业文化、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危机管理、电子商务等等。⑵角色扮演和案例学习将体验式学习引向深入。这套教材是任务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综合教程》的每个单元都有角色扮演和案例学习等交际任务。每个交际任务都以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为参照,交际任务目标明确,鼓励学习者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复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融入交际活动之中。
三、任务型教学在《体验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和《体验商务英语》教材的独有特色为任务型教学法在《体验商务英语》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可能。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前任务, 即:任务设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等;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后任务:由分析(教师分析并评价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三部分组成。现以教材《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案例学习为例,阐述任务型教学在《体验商务英语》中的具体应用。
1.前任务, 即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
⑴需要的相关商务知识。本案例涉及到相关的商务知识是市场营销(marketing),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地点(place)。
向学生介绍并解释相关商务知识不仅有助于任务的完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介绍任务背景
Company
HFDP (a US food and drink company)
Product
Kristal (a bottled spring water)
Target market
People who want a healthy lifestyle
Promotion
Advertisement (in health magazines)
Slogan (There is no purer drink in
the world)
Label (the brand name in large black
letters and a picture of a waterfall)
Price
$3
Place
delicatessens and health food shops
Sales
60% below forecast
Market share
7%
⑶实施任务的步骤
a. 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将问题逐一列举并做记录。
b. 针对提出的问题讨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地解决问题,改善公司业绩,同时做好记录。
c. 小组向班级报告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列举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在黑板上做记录。
d. 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讨论分析后,找出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e. 教师分析并评价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2.任务环,即任务执行。执行任务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使完成任务过程尽可能贴近实际生活。强调意义表达、任务完成优于语言表达。另外,执行任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在本案例中应用的是解决问题这一方式。
3.后任务。分析并评价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体验商务英语》作为一本商务英语教材,其体验式、任务式的教学活动模式是该教材的最大特色。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会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同时促进商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7.15。
[2]罗 虹:《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篇7
摘 要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厉,煤炭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内部增量不足、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煤价下跌、资金需要巨大等诸多困难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下,煤炭企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始终将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予以强力推动,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方式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助力企业形成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凝聚起应对危机、推动企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合力和正能量。
关键词 形势任务 企业 健康发展
一、持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是企业平稳发展的实际需要
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是煤炭企业的优良传统,是始终抓在手上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特别是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的突变给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干部职工思想意识和观念与形势的不适应,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加需要我们投入精力抓好抓牢这项重要的企业管理举措。
持续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是企业应对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需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干部职工必须对当前形势政策有一个科学的研判和把握,进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应对。不断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消除盲目乐观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持续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是企业应对干部职工思想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战略遏制,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个别职工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爱岗敬业精神消褪,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意识淡化。这些思想观念与目前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极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持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正面引导,使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危机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开拓奋进。
持续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是企业推动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形势任务教育,不仅讲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也要讲企业发展的优势,坚定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更要讲应对危机、推动发展的措施和办法。通过借助形势任务宣传教育这个平台,不断延伸内涵、拓展影响,将形势政策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把主要精力放到企业应对新形势的统筹部署上来,放到企业的重点工作上来,放在自身的岗位创效上来,从而从推动了企业内涵发展、转型发展。
二、持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内部环境
稳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稳定干部职工思想,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一)构建三个平台,让所有人员都参与
1.构建层层宣讲平台。在组织各级领导、政工人员广泛宣讲的同时,整合拓展落实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组织专业人员讲,让安监人员讲安全、运销人员讲煤质、财务人员讲成本、技术人员讲创新,向职工交实底、亮家底;组织职工代表讲,让职工代表深入班组、宿舍,宣讲集团公司应对危机的思路、措施;组织职工家属讲,让职工家属深入一线讲心声、讲期盼、送温暖、送信心。
2.构建互动教育平台。要组织开展“全力创新发展,应对市场挑战”大讨论、内部市场化大讨论、内涵发展大讨论,让职工结合自身实际谈认识、讲体会,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
3.构建新媒体平台。利用矿区内网、区队网站、QQ群、博客、手机短信等播发行业动态信息、宣讲材料、教育视频等,让干部职工随时掌握形势变化。还要建立企业“班子成员”QQ群,实现信息共享。
(二)注重实效,让所有机制都发动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的作用。在落实企业创新战略过程中,形成员工帮助计划、全员大沟通、“五小”工作法、虚拟社区管理、新媒体平台、大学生班组等多项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要把这些成果充分应用于实施形势任务教育。组织心理辅导讲师进行“企业有困难我该怎么办”“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投身应对市场挑战”等专题心理辅导报告;利用“虚拟社区”这一平台,组织社区片长、联络员将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做到家庭,将教育对象由职工全员扩展到家属;利用千人沟通会、职工代表沟通会、区队沟通会、班组沟通会等,面对面解答职工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
2.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着力于具体实在、凸显特色、凝魂聚气,部署等方面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厚度。开展道德讲堂、“读书一刻钟”、国学经典品读交流等活动。认真组织收看能源集团纪录片《路》和《超越之路》。
3.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以优秀榜样激励人教育人。启动了第二届“感动新矿”人物评选,层层选树爱岗敬业、危中求进、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典型。组织开展“青春榜样”优秀青工事迹巡回报告会。用典型实例启示人塑造人。
四、持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企业经济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形势任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激发“人的潜能”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潜力”,实现步步深化、以变应变、推动发展。
(一)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个性问题
让广大干部职工真正认清形势任务,这只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属于共性问题。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行、推动发展的压力加大、中心工作举措的出台,思想教育进入到了“深水区”,如何因时因事、抓准抓具体地解决个性问题,成为思想教育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要围绕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突出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内涵发展意识等专项教育。在增强内部市场意识教育中,组织开展提炼和宣贯个性化理念活动。“干多少活、挣多少钱、多干多挣、不干不挣”、“拿材料当钱花、把设备当人待”;“不节支不降本、工资收入就亏本”等理念,成为企业的流行语和干部职工的自觉实践。
(二)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要坚持把教育激发出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上来,走“轻资产、精用工、市场化、均量高”为主要特征的新矿内涵发展之路,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通过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保持“人员零增长”,以及创新驱动和节支降本、提质增效劳动竞赛等,深入挖掘成本潜力。同时,采取“三支撑一强化”的营销策略,以低成本、适销对路和高质量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作支撑,强化全员抢占意识,促进了产品销售。牢牢把握安全这条底线和红线,紧紧围绕“安全零死亡”,做到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动摇;不管生产任务多么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理念不动摇;不管资金周转多么紧张,始终坚持科技兴安、技术保安和安全投入足额到位不动摇等“七个不动摇”,使应对危机、内涵发展有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篇8
关键词:发酵型枸杞酒 沉淀物 沉淀成分
枸杞(Fructus Lycii)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肾养肝、润肺名目、调节机体免疫力[1]、抑制肿瘤生长和细胞突变[2],延缓衰老及抗脂肪肝[3]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发酵型枸杞酒就是根据枸杞的药用价值而制得的一种滋补型果酒。它是以枸杞为原料,大枣、蜂蜜等为辅料,采用法国干酵母活化后直接添加于枸杞浆汁中进行发酵而成。
发酵型枸杞酒的酒质不稳定,在货架期酒体易浑浊,并产生浅黄色沉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感官质量。李忠[4]、陆晓滨[5]等分别对配制型及发酵型枸杞酒的澄清方法做过研究,初步的探讨引起枸杞酒产生浑浊、沉淀的物质可能是枸杞、大枣中的单宁、皮渣、蛋白质、果胶等,而对于枸杞酒中浑浊、沉淀物成分鉴定没有做详细的报道。本文根据对果酒及配制酒中浑浊、沉淀物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6-7]定性鉴定了发酵型枸杞酒中浑浊、沉淀物成分,并讨论了沉淀物产生的机理,为发酵型枸杞酒澄清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由宁夏恒生西夏王葡萄酒厂提供的枸杞原酒。
1.1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6]:①酒精度—酒精计算方法测定;②挥发酵—单蒸馏NaOH滴定法测定;③酸度—pH320酸度计;④残糖—斐林试剂热定法;⑤总酸—酸碱中和滴定法;⑥二氧化硫—碘量法。
1.2 蛋白质的鉴定:①双缩脲法[8];②沉淀样液制备:枸杞酒在温度为5℃时放置3d,泌去上清液,浑浊液移至10ml离心管中。在1500n/min下离心20min,再用蒸馏水清洗沉淀3次,最后得到沉淀物后的定性检测。取样液1mL加入4mL双缩脲试剂,室温下反应。
1.3 单宁的鉴定:①福林-单尼斯法[9];②沉淀样液制备:酒样经冷冻解冻后静置3—4h,泌去上清液,浑浊液经定量滤纸过滤,然后用蒸馏水洗脱滤纸上的沉淀,得到的溶液作单宁的定性检测。取样液2mL加入FLD试剂1mL室温下反应。
1.4 果胶的鉴定:①GBn246-85;②取酒样5mL,加入5mL蒸馏水,加热并不断搅拌,加蔗糖5.39g继续加热浓缩至9.12g,用胶兴滴管滴入2滴12.5%柠檬酸,溶液冷却。
1.5 蒽醌类的鉴定[10]:沉淀样液制备,同单宁;将样液滴于纸上,喷洒1%的KOH试剂。
1.6 色素的鉴定—镜检法,即酒样通过冷却融化后,会发现管皿底部有黑色粒状或块状的物质,用胶头滴管取出滴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用10~40倍观察;然后用95%的乙醇溶液提取枸杞中的色素再稀释至9.5%。在-4℃下冷却,解冻后取瓶底沉淀在显微镜下用10*40倍观察。
1.7 结晶体的鉴定用镜检法;沉淀样液制备,同蛋白质但不用蒸馏水清洗,即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在10~40倍下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宁夏恒生西夏王酒业公司的枸杞原酒进行了常规理化指标分析,可看到(见表1)原酒具有较高的酒精度、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酸度。
2.1 蛋白质的鉴定
采用双缩脲法对枸杞中的沉淀进行了鉴定。试剂与沉淀样液混合后溶液变为深紫褐色,说明沉淀物中存在蛋白质。反应颜色较深也说明样液蛋白质浓度较大,蛋白质在沉淀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陆晓滨报道发酵型枸杞酒中沉淀物中含有31%蛋白质[5]。蛋白质与其它物质结合也能导致枸杞浑浊并出现沉淀,如蛋白质与单宁形成带正电的蛋白质-单宁大分子络合物,酒中带负电的果胶胶体与带正电的蛋白质-单宁络合物由于电荷中和作用和分子架桥吸附作用形成大颗粒的蛋白质-单宁-果胶絮凝体,蛋白质与枸杞酒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等。
2.2 单宁的鉴定
采用福林-单尼斯法对沉淀进行了鉴定。沉淀样液与试剂混合后溶液颜色变为紫色,说明沉淀物中存在一定量的单宁,由于溶液的颜色很淡,说明单宁在沉淀物占有的比例很少。能够引起单宁性浑浊沉淀的原因是,枸杞酒在阳光,氧和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会自身缩合成分子量很大的不溶性“根皮鞣红”而使枸杞酒出现暗棕色的雾浊,浑浊或沉淀,并同时伴有酒的色泽劣变。
2.3 果胶的鉴定
采用GBn246-85方法对沉淀进行鉴定。烧杯中的粘性物质在冷却后呈现柔软而有弹性的胶冻,表明沉淀物中存在果胶。据报道枸杞酒沉淀物中果胶占26%,仅次于蛋白质,说明它也是导致枸杞酒产生浑浊、沉淀的主要物质之一。枸杞酒在酿制过程中,由于水解不完全等原因,酒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果胶。一方面,大分子胶体性果胶分散在枸杞酒中会使枸杞酒呈现浑浊不透明的外观;另一方面,果胶会与枸杞酒中的钙离子、铁离子形成絮状的果胶酸钙和果胶酸铁沉淀。
2.4 蒽醌类的鉴定
在纸上呈现黄色的斑点,表明沉淀物中存在蒽醌类。蒽醌类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理保健功能,它一般存在于枸杞的果皮中。发酵型枸杞酒在温度及PH值变化的情况下蒽醌类物质会沉淀,它会与蛋白质、色素结合产生沉淀。
2.5 色素的鉴定
通过镜检法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发酵型枸杞酒沉淀出的棕色沉淀呈海绵状与从枸杞中提取的色素形态上相同,表明发酵型枸杞酒的此种沉淀物为色素沉淀物。发酵性枸杞酒的颜色源于枸杞色素,而酒在放置过程中颜色会因阳光、氧和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自身缩合形成分子量很大的不容性物质使酒出现浑浊、沉淀,并使酒的色泽劣变。
2.6 结晶体的鉴定
结晶是在果酒中经常出现的沉淀。该研究通过显微镜对沉淀进行了观察,并与果酒中通常出现的结晶盐沉淀如柠檬酸钙、酒石酸钙、苹果酸钙结晶进行了对比,均没有发现有结晶体存在于沉淀物中,表明发酵性枸杞酒的沉淀物中无盐类晶体存在。
3 结论与讨论
发酵型枸杞酒中的主要沉淀和沉淀成分是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单宁沉淀、果胶复合物沉淀、蒽醌类成分、色素沉淀;但无通常果酒中出现的晶体沉淀。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的鉴定方法,对发酵型枸杞酒中沉淀成分定量的鉴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试验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只能对枸杞酒的沉淀进行定性的鉴定,对沉淀定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蛋白质的鉴定采用茚三酮法和双缩脲反应法。结果显示,双缩脲反应法比较灵敏,优于其他方法。果胶的鉴定中,我们采用几种国标的鉴定方法,认为制作果冻的方法较为理想。其他物质的鉴定方法均采用果酒沉淀物鉴定方法。
发酵型枸杞酒中沉淀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措施:
3.1 蛋白质沉淀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措施——导致枸杞酒中蛋白质降低沉淀的原因有物理变性(如加热,冷冻)以及pH值变化(pH)等。另外,能稳定的分散于酒中的蛋白质胶体也是浑浊的。可采用皂土处理澄清法预防蛋白质的沉淀。
3.2 单宁沉淀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措施——引起单宁性浑浊沉淀的原因是,枸杞酒在阳光,氧和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会自身缩合成分子量很大的不溶性“根皮鞣红”而使枸杞酒出现暗棕色的雾浊,浑浊或沉淀。采用瓷土、明胶、轻质CaCO3混合处理能快速澄清。
3.3 果胶沉淀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措施——枸杞酒在酿制过程中,由于水解不完全等原因,酒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果胶。用果胶酶解法预防产生果胶沉淀。
3.4 色素沉淀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措施——色素也属于酚类物质,它会在光线照射、氧及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在酒中出现浑浊、沉淀。壳聚糖澄清法可以预防色素沉淀。
参考文献:
[1]佟书娟.枸杞多糖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0,22(5):262-263.
[2]张伟健.枸杞多糖与放化疗合用对脑荷G422瘤小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1994,18(12):930-933.
[3]杜毅.枸杞的化学与药理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0,(4):40-41.
[4]李忠.配制型枸杞酒的澄清方法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8,(01):6-11.
[5]陆晓滨.发酵型枸杞酒澄清技术研究[J].酿酒,2003,(9):79-80.
[6]韩英.配制酒的沉淀成分分析方法[J].酿酒科技,2001,(2):73-74.
[7]吴正奇.葡萄酒浑浊沉淀机理鉴别[J].酿酒科技,2001,(4):69-71.
[8]白凤翎.双缩脲法测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3):46-47.
篇9
要确保职业教育主动、有效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彻底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渠道,这是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必然选择。
一、精心策划,创新服务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探索、创新办学模式。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与无偿培训、有偿与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三是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村校共建办学模式,通过校村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二、注重体验,创新服务内容
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一现状,要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注重体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招收有为农村建设做贡献意愿的学生,在方式上可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或结合国家有关培养计划如“一村一名大学生”来实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和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广泛开展农民培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一是通过国家实施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二是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农村合作,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针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村企业主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开办乡村干部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还要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等。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开办技能培训班;要培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还可利用就业资源帮助农民工就业。
三、拓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
职业教育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要拓展特殊的服务方式。一是采用教师蹲点方式。学校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村副主任或技术顾问,让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一名教师负责一片区域,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二是开展技术免费咨询。通过送科技下乡、开通免费“农技110”电话、农业技术知识讲座等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三是有偿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向农民传授技术或推广新品种,根据技术推广成本和农民受益情况,可适当收取技术服务费用,以实现技术服务的互利双赢,保持可持续性。在有偿服务中,职业院校还可与农村共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三产业开发基地等,通过基地建设和运作,向农民传授、推广技术。也可通过与农村、农民实施合作项目,职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实现学校与农民的双赢。
篇10
2.3“画”具有物理意义的图线
根据图线所满足的数学表达式确定图线的走向趋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发现,学生不缺乏深厚的数学功底,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解题中去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完善.方案一中,正确列出物理方程是一个难点;而对方程进行求导,并根据结果作出正确判断是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
笔者在试卷讲评时,采取的是方案二.高三学生对v-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s已经深刻理解,由a=Δv/Δt不难得出a-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v,且随着加速度逐渐减小,相等时间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小.通过反馈,笔者了解到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此方法.原因有二,一是该方法应用的物理原理是初上高中时便接触的概念,熟悉且较为简单;二是用图形的面积大小表示速度的变化量较为直观.
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运动特征以及遵循的物理规律“画”出具有物理意义的图线,笔者认为也有一般规律可循.首先,根据物理规律,建立以物理问题为前提的数学模型,即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数学模型即函数关系式,在坐标系中定性或定量作出研究对象满足的图线.其中,要特别关注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曲线斜率的变化、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重要特征.第三,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物理学科的特殊性,要注重强化物理含义以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使学生在扎实的物理基础上恰当、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好的为物理学服务.
2.4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双向转换能力
“读”图是指要读出物理方程,即进行数学建模,得到数学表达式;“画”图是指要将数学模型(数学表达式)转变成物理语言,用符合物理规律的直观图线表示出来.这两种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转换,共同得到提高.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用解析法和图象法都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训练.一方面体会解析法具有较强的理论科学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训练一些用图象能一目了然而解析法较难解决的题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图象法解题的优点.
笔者认为,根据实际的运动情景,能够选择合适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从而正确作图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而根据试题给出的坐标图列出物理方程,除要熟悉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之间满足的物理规律,往往还需要进行变形才能找出有用的信息更是一个难点.因此,注重教材中物理规律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的前提下,教师在图象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讲清、讲全、讲透.清: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清晰,注意数学意义和物理意义的区别;全:图象中所隐含的所有物理信息要分析全面,让学生对整个图象的物理意义有一个横向的理解;透:讲到一个图象时,能举一反三把这个图象与以前学过的类似的图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3构建数形结合方法教育物理课堂的思考与策略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数形结合科学方法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方法,在高考物理的考查中经常需要熟练运用.
3.1统计分析
借助网上阅卷系统的统计功能,针对“苏锡常镇”一模第8题,笔者对常州市武进区五所有代表性的高中进行数据统计,如图6(按参考人数由多到少排序).该题正确答案是ABD,满分4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难度系数0.53,区分度0.21.选项A考查 图像.五所学校,学生选到该选项的比例分别是:96.78%、90.46%、88.24%、75.77%及90.8%.笔者与高三年级学生同步参加考试,注意到此考点在平时教学中也特别强调,学生基本能顺利解答.比例较低的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基础性.选项B和C分别对应图2中的①和③,选项D是图5.学生选到B选项的比例分别是:82.74%、75%、67.88%、62.68%及71.06%;而错选C选项的比例最大的是11.19%;但是敢于选择D选项的比例分别只有:36.83%、27.96%、24.79%、18.5%和21.72%.从上述三组数据分析,笔者有两点想法.第一,学生从相对矛盾的B、C两个答案中定性分析出正确答案较为容易,但从D选项的选择情况来看,学生可能还没有真正找到分析出B、D两个选项的正确方法,因为这两个选项都可以用对时间求导的办法得出正确解答;第二,学生可能对利用坐标图的几何特征找到正确答案比较熟悉,因此利用方案二可以得到B选项.由于直接利用图像法无法分析出D选项,所以多数学生无法确定D选项是否正确.综上,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表现在选择D选项的比例不高;其次,用图像法解题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表现在选择B选项的比例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1构建数形结合方法教育物理课堂之管见
构建数形结合方法教育物理课堂即是要将数形结合科学思想方法渗透到物理概念、规律,特别是习题教学中去,课堂既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又有明确的方法目标,探索出实践数形结合方法教育物理课堂的实施策略、模式、评价和常见课型.最终实现使物理方法内容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知识的掌握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显性物理方法教育,与师生的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以数解形、以形助数,抽象问题直观化
“以数解形”即借助数的精确性理解形的几何属性;“以形助数”即借助形的形象直观性阐明数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形之间的变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提高学生思维力的目的.
(2)由数到形、有形到义,认知过程循序化
数形结合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原则.由数到形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和“形”的对应关系和物理意义,侧重曲线的变化趋势与物理运动规律的对应关系,使学生逐步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的思维模式转化.由“形”到“义”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曲线的变化趋势、坐标轴的截距、面积以及转折点的物理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运动过程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当然,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并加以应用需要有量变的充分准备,质变才能自然发生;其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性强,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方法常态化,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学生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务必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数形结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在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步提高,自觉使用图形而不是惧怕图形,不是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
3.2物理课堂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的感悟
科学方法教育即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程式去组织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其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又有明确的方法目标,并形成一定的实施方法策略、评价方法及课堂模式,从而对高中物理有关内容按照物理学的方法体系来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