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8: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
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计划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2.精读第一至五自然段,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境。铺好阅读理解的路。
1.教师深情朗读课后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掀开语言文字的帘。
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字背后的意。
1.默读第1——4自然段,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喜欢的记号标示。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感受天气寒冷,突出小女孩的可怜。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天气的寒冷,体会作者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并感情朗读。
(2)通过想象说话,突出小女孩的穷苦。
引导学生抓住“一双拖鞋”和“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等相关语句想象小女孩的生活,感受她的穷苦。
(3)读出小女孩的美丽,反衬她的可怜。
抓住描写小女孩美丽的句子引发思考:在这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不注意她的美丽,只会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走近小女孩的内心。
3.小结: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四、设疑留思,再激阅读文本的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质疑。
2.明确学习内容: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3.浏览课文,找找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的幻象是什么,用“——”勾画出来。
4.交流,朗读勾画的语句。
五、研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妙。
1.读描写小女孩第一次幻象的句子,思考: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象。
2.结合所学内容,了解火柴对于小女孩和她家庭的意义。
3.再次朗读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深入了解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的矛盾心情。
4.教师三次引读句子“小女孩觉得……多么舒服呀!”,感受到她幻象的美丽。
5.想象在火柴灭了后她面对的现实有什么,感受她面对的现实的残酷。
6.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7.师生合作朗读第五自然段。
六、留疑延伸,打开阅读期待的心
1.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第一个“幸福”的含义。
2.师生共读课后小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3.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入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精读描写小女孩后四次美好幻象的段落,进一步感悟她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个“幸福”的含义。
3.指导书写生字。
4.进一步走近安徒生,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残酷的现实 (实写)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手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以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以致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一、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的重要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和语文学科的合作特别多,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当五年级语文老师讲这一单元时,很是发愁,于是找到了我,让我看看这个部分的教材内容,怎样才能把这个单元的课上好,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把五年级下学期的信息技术课与这个内容结合起来上,于是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语文”的备课,我把五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网络信使E-mail、天涯若知己比邻、网络论坛初体验、相逢何必曾相识、系统安全小卫士”这部分内容整个和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组教材内容《走进信息世界》合并起来进行教学,我和语文老师一起设计,把语文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任务或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我们把语文课和信息技术课调到一起,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浏览网站,在语文课上正好用来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接下来的语文课效果倍增。
二、从课内到课外,信息技术助力学生语文拓展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拓展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讲过后,语文老师布置了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的任务,此时我刚好讲《建造网上小天地》等关于网站制作的内容,于是,我们合作,这时我调整了我的教案,把本课的教学改成了以这个专题网站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帮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来完成语文老师的任务,学生热情相当高,教学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时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做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问问题寻求帮助,我应接不暇,一周后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都完成了任务,而且质量非常高,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了小专题网站评比,获得优秀的,我超链接到了学校的网站上,学生家长也能看到,获得优秀的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三、丰富师生交流方式,信息技术让师生敞开心扉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课上或课外将为师生、生生创设更为宽广的交流区域,能促进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教学博客的形式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当天的学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使一些不好意思当面和老师交流的学困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想法等与老师进行充分、平等、大胆的交流。如,我校三年级马老师,在教学作文时,他利用自己的教学博客来展示批阅学生的作文,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重点强化教学打字和Word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习作录入电子稿,然后马老师把电子稿发到博客上并进行批改留言,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批语,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取长补短,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这样学生的打字和运用Word的水平提高的同时,作文水平也提高很快,信息技术+作文模式,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总之,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生其他学科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曼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实践研究,2014(5A).
篇3
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用整整一个假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等等;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 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在讲《秋天的怀念》时,她读了史铁生所有的著作,并亲自拜访了史铁生,所以她解读出的文本的内涵就更为深刻和全面。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语文S版的教材以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 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如《我的战友》一文,为了表现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总结出成功的案例和小论文。写教学反思很重要,因为叶澜教授说过:“你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师,但你坚持认认真真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做法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尔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三、老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
篇4
1 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创造思维是从长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是教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由学生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我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我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3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
还喜欢跟邻居的几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跳牛皮筋。路人看见了总会投来奇异的目光,记得读初中的时候。那眼神好像在说:"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不仅喜欢和他一块跳牛皮筋,更喜欢和他做游戏,和他跳舞、唱歌…说白了就喜欢当"孩子王"。
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就这样。考入幼师。说实在就在毕业实习那阵子,就怀着疑自己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那时在行知幼儿园实习,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天天给自己加油鼓劲:绝不能上一堂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获得的微笑时,当我实习成绩得到园主任、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可以当老师了。
真正跨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十九岁。做了一名幼儿教师。迎接我一束束纯真而带着探究的目光,孩子们打量着我这个自己也需要老师的老师。"别忘了勇敢强健的爸爸、温柔慈祥的妈妈、善良可亲的姐姐,博学多才的智者,还是和他一起嬉戏的伙伴…"理智在不时地提醒着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中间和"小男子汉?quot;脑门顶着脑门,手腕扳着手腕地比试,跟"小公主们"一起唱呀、跳呀。从孩子们那友好、信任的目光中,读到孩子们心底的声音:老师,欢迎你。
部分孩子对着画纸置之不理,上美术课。没有一点积性时,只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语言课时,为了教他一个新词语或一个短语,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忘做些生动地教具,便于他理解。做幼师的谁都怕带小班,但谁都逃不过要带小班,也是如此,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小便经常解在衣裤上,刚开学段时间每天早上要哭,每天早上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情绪紧张,但还是要耐心地处理每件事情。想我不仅仅要做他老师同时还要学会做他妈妈,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结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动了还真觉得累。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爱心使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有一年我带小班。叫李佳烨。记得刚入学那天,佳烨的妈妈诚恳地说:"本来要把她放到聋哑学校去,知道我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在董老师班里,想让她有个伴,那几个小伙伴她认识,所以想让即试试看,不行的话,再转园好了"看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期盼着能从好的嘴里发出与同龄人一样甜甜的声音,可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我开始有点惧怕--这样的孩子来到班。让我怎么带好这个班?
小佳烨还算能干,几天下来。小朋友做早操排队,也会走过来排队,看到老师敲铃知道要集合。为了让小佳烨学会说话,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她提示,鼓励她下课时,拿着一些图形卡片,让班上几个能干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说图形卡上的词语,让小佳烨对着我口型学。有一次上课时,惊讶地发现她举高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老师、老师"叫得虽然不是不很清楚,但确实是叫老师,一下子我班的老师和36个小朋友不知道有多开心,兴奋地跳起来,佳烨会说话喽!佳烨会说话喽!那天,妈妈来接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敢相信,班里小朋友的鼓动下,佳烨对着我两位老师叫了一声"老师"佳烨的妈妈蹲在女儿的身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一脸憨厚朴实的母亲抱住了女儿。"辛苦你两位老师了"好半天,对着我说。
小佳烨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段时间后。还会说几个日常短语。生活护理上,对她也是加倍地关心和照顾,佳烨很喜欢上幼儿园,特别喜欢画画,喜欢老师在小朋友面前夸她画画得好,看到小朋友为她鼓掌,就知道小朋友也在表扬她喜欢她
如果您没有做过老师,也为佳烨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也许很难体会这份心情,但这确实是一个老师最值得骄傲的时候了这是用满腔的爱换取的一份厚礼--一份世俗的天平无法衡量的感情:"孩子们爱我更爱孩子们"世了上的爱有无数,而孩子们最需要的爱是鼓励和关怀以及毫无怨言的耐心。
付出了千百倍的耐心,对于那些顽皮的孩子。上课多提问他早操课时请他排在第一排,多给他机会,从而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潜力。户外活动时,顽皮的孩子不小心扭伤了脚,或是流鼻血,有些不理解我家长要责怪我诚恳地向他道歉、赔不是同时提醒自己要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小小运动会上获得名次的时候,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美工展览区展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当这些顽皮的孩子在木偶戏表演中有声有色地表演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满意地笑了对我也多了一份理解。
比海洋更大的天空,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写道:比陆地更大的海洋。比天空更大的人的胸怀。不是吗?当我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爱,会觉得,工作也会发出动人的光彩!
问他"假如有一天,当我给孩子们完《七色花》故事以后。一位婆婆也送给你一朵神奇的七色花,要用它做什么?
有的说:"要把它送给贫穷的人。"
有的说:"要让北极变得温暖。"
有的说:"要把我祖国变得更美。"
"可是小朋友想一想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七色花吗?"
没有呀!"孩子们失望地说。"唉。
这就是做事情的本领。等你长大了学会了很多本领,就说:"有。这本领其实就是七色花。用这朵七色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从孩子们目光里,仿佛真的看到一朵朵神奇的七色花,七色花让我心和孩子们心连在一起。
让孩子有"要送给她一双温暖的鞋子"这样的爱心;用散文诗欣赏《帽子的秘密》教育孩子坚强勇敢,还通过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育孩子富于爱心和同情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用故事《共伞》对孩子进行友爱教育等等,还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作风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6
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合作学习是当代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构建崭新的课改新理念。只有理念新了,落实了,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比如,什么是“好教师”?传统的看法,是课“讲得好”,而新课改的观念不只要教师“讲得好”,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得好”,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由“教案”向“学案”、“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实现“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又如什么是“好课”?传统的看法,是教师讲得清晰明白,学生都听懂了,没有疑难了,没有问题了。而新课改的观念当然也要教师讲得清晰明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得清晰明白。如何才能学得清晰明白?这里涉及到新课改对于好课观念的一个主要特点和标志,这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好课应当是学生不断求疑和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对问题提得越多、越有广度和深度,越反映教学的层次水平。一堂好课,不能要求教师把所有问题都讲明白了,也不能要求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但一堂好课应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会思考了,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问题,并由这些疑问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什么是“良好的教学秩序”?传统教学观念的看法,是学生坐得整整齐齐,小学生还要两手背后,屏声敛气,教师“神彩飞扬”的讲授,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而新课改的理念,则是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学习热情焕发出来,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争辩的氛围和合作研究的品格。什么是良好的课堂秩序?不能死气沉沉,不能静水一潭,不能鸦雀无声。学生动起来,发言活跃起来,讨论争辩交叉起来,甚至有举手争说、下椅离桌的动情行为,这不是课堂之“乱象”,而是课堂之“生气”。当然,好课也应该有开有合,活而不乱,恰当地进行适当调谐统整。
二、应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并将之与“演绎法”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新课改提出新理念,新理念要求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谈到,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总是先将一种无可置疑的理论提出来,然后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相关的现象,即“一般特殊”演绎思维模式。像学习电学,便是“电学理论――闪电现象”的学习逻辑程序。既然理论、定义、公式、结论都有了,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问,还需做什么探究求索?思维定势了又怎么能够有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求疑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杨教授讲到,美国的一些学校的教学思维方式往往与此相反,他们多伴采取“特殊――一般”的归纳法思维模式。先是引出闪电现象,开展学生的讨论争辩,众说纷纭,各持已见,然后再分辨、归纳、求结,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言论自由,创造个性品格于争鸣讨论、探索发现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培养。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正确恰当运用“演绎法”思维方式的同时,特别要着力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定义、公式、结论的框架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生活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具体事实出发,从可见又可闻的情境出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动,燃炽学生思想的火花,由学生自己去探求、索疑、归纳、结论。
三、要摒弃虚假的“启发式”,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
课堂开展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提问是题中之意。提问如何正确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摒弃虚假的“启发式”?何为虚假?为问而问,做给别人看,问得肤浅,答得也肤浅,把“启发式”简单化、表面化为“一问一答式”,等等。真品实格的“启发式”的本质在哪里?做为教师的主导教育思想,你要做的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传统教学也强调启发式,而且可以创造很精彩的好课,但教师的这种启发还是控制学生的思维与活动,让学生沿着教师既定教案、既定思路、既定思维去思、去说、去动,这种启发从内在的角度去看,实质上仍是一种控制,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思维上的活力和认知上的创造力。而新课改强调的启发式,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潜,是促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去说、去动。这种真品实格的“启发式”应坚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要具有“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氛围。提问视界开阔,包蕴深广,面对全体,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引起众生研究心理的需要,形成群体参与的局面和探索学习的品格。第二,要实现师生“互知”和“自知”的结合。所谓师生“互知”,即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达到彼此相知、相通、相融。所谓“自知”,即教师要明了自己“启”之方向、契机、重点,学生明了自己“发”之准备、优势、选择,以教师“启”之长调动学生“发”之长,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对接和科学组合。第三,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潜在蕴含并灵活地形成“问题交流”的碰撞条件和平台,使启发式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内在需要、互动行为和自然过程。第四,教师设置问题应有科学性,即具有三度“特点”:一是准度。要有教材、教学和学生的针对性,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化解为具体问题。学生对此问题有思考和有话说;二是深度。问题具有思想的包蕴和睿智的启示,能够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琴弦,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和升华学生的知识境界;三是适度。问题太深,学生高不可攀,问题太浅,又索然无味。不深不浅,正好对路,才能诱导学生。
四、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合作学习,既要学生的群体参与,又要教师的组织指导。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能力的培养。而将二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艺术功力。
第一,要强化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制定的课改纲要在论述教师培养学生作用时,用了“指导”、“引导”、“促进”、“满足”、“创设”等一系列关键词,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肯定。新师生关系强调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心理感情沟通关系、学习活动组织与参与关系等等,这些看法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现代教学论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但应当明确一点,即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所论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只不过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樊篱而赋于它新的涵义。必须强调,在新课改条件下,导师及指导作用,仍然是教师最主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与作用。倡导合作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主持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的学生发言也很精彩,这自然是应当加以肯定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另外一种倾向,即教师主导作用削弱了。有的教师主持班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他站在讲台前,如同电视台的一个低层次的主持人,一会叫这个组的学生发言,一会叫那个组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前后接递,一贯到底。彼此之间,没有交叉,没有争论。其间教师也偶有评价,大多是“好”、“太好了”、“十分精彩”;但“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精彩”?教师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评价指导。省内有家发行颇广的小报,在报道2004年教师节长春名师赴村小送课时,赞扬一位教师一堂课用了十多次“太棒了”。“太棒了”只具有褒扬的意向性而缺乏具指性,把同一个词语用在许多学生的发言评价上,评价就更显得雷同而简单。这并不是课改精神所要求的,恰恰是一种弊端的体现。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益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了。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积极的发言像颗颗闪光流彩的珍珠,但却是散在的、零落的,教师应当用点拨与指导的红线把它们有机地穿起来连在一起。由此可见,要搞好一堂合作学习与讨论,教师在指导上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像如何设计,如何运行,如何起伏,如何承转,如何发展,如何深化,等等,在某些环节和重要契机上,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点拨。我过去写文章讲过,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如同渔者,不是把网一撒就完事了。什么时候撒网,什么时候收网,有个恰当的契机掌握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而撒网时,要能撒得开,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网时,又能收得拢,同样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一撒一收,是个互动互学互研的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要把撒网和收网辩证统一起来,形成起伏交叉,错落有致,互助共学,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师要把点拨和引导贯穿“撒”与“收”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在合作学习、讨论争鸣中注意发展学生两种主要思维品格:一是求同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印证、丰富、发展和深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二是求异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论辩、争鸣,发表不同看法和新异观点。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层次和效益。
第二,合作学习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了,有了统一的结论,学生也就无疑可言、无话可说了。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要成为学生的“群言堂”,而且群言无论对错,皆可言之。教师们常说的一题多解,是打破思维定势;对一个问题看法具有不同视角、层面、观点、感受,也是打破思维定势。每个教师在讲课时,都有既定的设计与教案,自然也形成了对某些知识内容的结论性意见。但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延迟判断和结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凡公式概括、定义归纳、主题总结、问题讨论等等,结论最好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即突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重要性。学生于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学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与过程,学到了逻辑概括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的看法对教师原教案结论有所突破、有所引申、有所迁移,这正是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大好时机,教师此时不要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讨论的势头不但不能制止,而且还要抓住契机鼓励之、引导之。东北师大附小语文特级教师宋喜荣在讲授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展合作学习时提出: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一问有如石子入湖,引起了一圈圈智慧的涟漪: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的见解,超出了教案的设计,超出了故事教材,宋老师积极鼓励,随机变动了原教案设计步骤,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这就告诉我们,一堂合作学习的真正好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课前不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教师凭着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凭着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对学生认知曲线的洞悉,对学生思维张弛和感情波澜的把握,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对教学内容、方式、过程有所增减。
篇7
一、忆往昔,执着追求
带着激情与梦想,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她毅然踏上母校——渭津小学的三尺讲台。当时的校长管书仁同志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它的前提是教研工作”。教研是什么?当时的她并不理解其含义,然而一年以后,她终于清楚了它意味着什么。
1997年秋天,学校领导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将由她代表辽源地区去四平参加东蒙十市电教年会,并在会上出一节语文课。这对于一个刚步入教育队伍的新兵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她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与豪情,毅然地担当了重任。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她选定了《舍身炸暗堡》一课。接下来,便是煞费苦心的准备和绞尽脑汁的设计。她先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观看了相关的书籍和电影;为了上好这节课,她不论是上班、下班、走路、吃饭甚至睡梦中都是讲课的情景,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当时辽源市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如果你能把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概讲得淋漓尽致,感动听者就成功了”。于是,她又反复阅读课文,领悟出了英雄的壮举撼天动地!灵感一现而就,便从课文的精神线索“舍身”出发,开始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把自己置身于听者的角度,饱含着深深的真情。
记不得多少个夜晚,当深夜刚刚停笔上床躺下时,忽然一个想法又促使她拿起笔,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爸爸妈妈焦急地等着她回家吃团圆饭,而她的教案还没有最后通过审核。领导着急,她更焦急!那天,她哭了,但倔强的她几分钟后又擦干泪水,重新回到教室……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天以后,当站在四平师范学院礼堂的讲台上,听到台下不时爆发出赞许的掌声时,她才懂得了什么是雨后彩虹,并且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从那以后,一节节课的砺炼,一次次考验的承受,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谦受益,虚心求教
曾几何时,她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眼中流露的崇拜与渴求的目光时,就会感到几许自豪与挑战。当听到同行们肯定她的课堂效果后,心中便又平添了几分自信与压力。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更要博学多才,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较高的理论和管理水平。在班级管理上,有一件事深深促动了她。一天,她捧着教案刚要进办公室,就听见一位科任老师正在向教导主任反映,说她班学生的纪律不如其他班级!听了这句话,她心中不禁一颤。呆呆地回到班级,静下心来反思起自己的班级管理。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听课……居然忽视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最为重要的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班风班纪,何谈提高成绩?她决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当时学校高英老师所带班级是全校公认的先进班级,她就向高老师请教班级管理经验。高老师说:“在班级管理上,应该本着严慈相济的原则。在学习上、纪律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爱护,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又亲又敬。”这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于是,她采用了课上课下“双管齐下”的教育方法,严格制定了各项班规并落实到位。每节科任课后,她总是主动询问每一位老师自己班同学的表现。渐渐地,她班同学的纪律有了明显改观,她又借鉴了其他班级成功的管理经验。经过不懈努力,她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得到了全体教师、家长的认可。就这样,她又一次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体验着虚心的幸福。
三、创业艰,勇担重任
自从她被评为名师的那天起,“名师”一词就一直在她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这莫大的殊荣在别人眼中可能意味着无尽的光环,可是她却深知它的份量!还来不及欣喜,就又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因为这荣誉背后还附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课题、送教下乡、公开课、四个一活动,三项任务……”她仔细地看着这份名师“作业单”,感觉心里发虚。虽然以前她参加过多次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教学,但是要给基层学校按需送教,还要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搞专业讲座,引导教师们课堂教学发展方向,这可是她从来没有做过的。
肩上有了担子,就容不得再回头。从2007年起,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她又多了一份“名师工作”。有时为了一节送教课、展示课,要利用休息日潜心准备。为了引导一线教师们从她的课中有所学、有所用,结合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她倡导提出了“抓主线,谋全局”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在全镇推广。“题眼突破法”、“直奔重点法”、“明、暗线牵动法”、“自学指导法”……这几种抓主线教学方法在她所出的不同层次观摩课、送教课中充分展现,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然而,这时又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她的肩上。《“生本化”导学案实施与研究》这一市、县重点课题落在了她们年组。导学案在小学怎样实施?谁都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她只能带领年组的三位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午休、放学后,她们都聚在办公室,热烈地讨论着,确定着一份份学案。每周,她们都用同构的学案互听互评,共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她又有了全新的收获。“听别人上课,让她换一种角色思考课堂教学,思考学案设计,使她的课堂更扎实了!”上级领导每次来学校听完她的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领导们的认可与指导,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13年的教研历练,5年的名师打造。她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有思想的教师。
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坚持、坚持、再坚持;成长、成长、再成长!5年的名师之路,她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不断总结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已成为她的习惯;深入浅出、潇洒自如、自然朴实、灵活多样已成为她的教学风格。
四、风雨后,铸就辉煌
由于工作上的执着追求,她也收获了诸多荣誉:2001年5月,在辽源市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中,她所执教的《飞夺泸定桥》一课,获最佳示范课;2002年10月,辽源市教育学院组织教师课堂教学“十项技能”大赛,她所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获一等奖;2004年,在辽源市课程改革阶段观摩会上,她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获优秀观摩课一等奖;2002年,她代表学校去丹东市参加传美年会,所出的一节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2007年1月8日,她被光荣地评为东辽县首批一星级名师;两年后再一次从领导手中接过厚重的二星级名师褒奖;2008年,在吉林省研究课评比中,她讲授的《詹天佑》一课,获优秀研究课一等奖;2009年和2010年在东辽县中小学名师同课异构研究活动中,她所讲授的《草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均获“十佳研究课”并在全县展示;2009年,她同时荣获东辽县“十佳名师”、辽源市首届“科研名师”以及吉林省“优秀德育教师”、“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吉林省优秀教师”等多项殊荣;2010年,在东辽县“四优”评选中,被评为“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