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课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3:1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月亮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走月亮课文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月吟诗,歌曲激情。

1.(出示月亮)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 古人总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的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题:走月亮)读课题。

3.“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一遍课文。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文****出现了几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玛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部分文字)

1. 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哪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想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

③引导体会: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的美景。

④齐背这几句话。

2.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体会: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读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

(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是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

过渡: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三、播放视频歌曲《母亲》,情感升华。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四、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篇2

师:同学们,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老师已经了解了每一个人的心愿,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位“婆婆”的心愿,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月亮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这些月亮婆婆太可亲,太可爱了。

生:她们有的像月饼,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香蕉一样。

师:是呀,月亮婆婆不但可亲,而且还特别有爱心。今天,月亮婆婆可是带着心愿来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婆婆”的心愿吧!(出示课题)

生:(齐读)月亮的心愿。

[评析]教学伊始,教师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让观察与想象更贴近生活,也让“月亮婆婆”更真实和亲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想知道月亮婆婆的心愿是什么吗?请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得可专心了,月亮婆婆看着,也特别开心。瞧,她这里有许多的字宝宝、词语宝宝,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吧!(出示第一组字)

女 太 气 早 去 亮

(指名读后,小老师带读,分组比赛读,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生:“大”加一点就是“太”,太阳、太空、太太。

生:“去”减去一竖就是“云”,白云、乌云、云南。

生:我用谜语记住“气”字:汽水变没了。

……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运用了“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字宝宝。请大家抬起小手,跟随老师写一写“气”字。(出示第二组词语)

月亮 小女孩 太阳 太累了 窗户 天气 早上 背包 照顾

生病 自言自语 商量商量 悄悄地 艳阳天 愉快地 另一个

(学生自读后,选两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注意“商量”的“量”要读轻声。生活中大家还知道哪些像“商量商量”这样的词语?

生:思考思考。

生:打扫打扫。

师:还有“整理整理”“研究研究”。

生:收拾收拾。

生:打扮打扮。

师: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词语,真不简单!如果把这些词语宝宝放进课文里,还能读好吗?

生:(齐)能。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课文到底读得怎么样呢?下面我请9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都能做到正确流利,让我们一起走进月亮的心里,了解她的心愿吧。

[评析]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注意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个别读、自由读,为下一步的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生字和词,运用游戏、谜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适时进行指导和拓展,把词语教学落到实处。

三、图文对照,感悟课文

1.感悟心愿一。

(媒体展示课文插图一)师:同学们,请大家结合插图仔细观察,想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月亮婆婆的第一个心愿?完成以下填空:

月亮来到_______,看到_______,心里想:_______。此时她的心愿是_______。

生1:月亮来到小女孩的窗前,看到小女孩睡得香香的,心里想:要是明天天晴就好了。此时她的心愿是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生2:月亮来到熟睡的小女孩窗前,看到她的旅行包里装满了郊游用的东西,心里想:要是明天天晴就好了,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去郊游了。此时她的心愿是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师:真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你们赞同她的想法吗?(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出示句子:月亮自言自语地说:“明天孩子们去郊游,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与同桌交流交流不懂的地方。

生1:我不懂“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2:我知道,自己跟自己说话就是自言自语。我奶奶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自言自语,不知说什么。

师:这位小朋友能结合生活情境来理解“自言自语”,真了不起!

生3:老师,“商量”是什么意思?

生4:(生站起来,凑到另一个小伙伴耳边小声说:请把你的尺子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就是商量。

师:老师感觉到了,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再交换对方的意见,是吗?(生不住地点头)

师:难怪月亮婆婆也要去和太阳公公商量商量,听听太阳公公的意见,看看太阳公公同不同意。下面,我们就很有礼貌地、甜甜地读一读这句话吧!(学生齐读)

2.感悟心愿二。

(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二)师:月亮婆婆的心愿到底会不会有其他变化呢?请大家边看插图边画出相应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来当珍珍,老师来当妈妈,咱们来配合体验读,好不好?(然后互换角色,学生读得很一般,没读出情感来。)

师:妈妈虽然病了,但还是想着自己的女儿,让她――

生:早点休息,不要太累了。

师:妈妈是多么心疼自己的女儿呀!当知道女儿为了自己,不想去郊游时,妈妈还是再三要求――(生:明天还是和大家一起去玩玩吧!)妈妈的话语是那样亲切,那样和蔼,还是在为珍珍着想。所以,在读妈妈说的话时,要读出什么语气好呢?

生:读出心疼女儿的语气。

生:读出亲切的语气,而不是发火、乱吼。

师:让我们带着心疼的情感,带着珍珍对妈妈的关心、体贴,再来读一读对话吧!(学生比前一次有感情了)

师:看到此情此景,月亮婆婆的心也在纠结:这么听话、懂事的孩子,没有理由不让她快乐!月亮婆婆想来想去,于是下定决心――(指名读以下句子:“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同学们,这是月亮婆婆的第几个心愿?(出示语言训练:月亮婆婆又来到珍珍的窗前,她的心愿是_______。因为这样_______。)

师:通过刚才的读,再图文对照,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完成以上练习。(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评析]教师不仅倡导多元化朗读,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在阅读中,运用月亮婆婆的心理变化这根主线,把整个朗读感悟紧紧串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想象说话,发展思维

师:月亮婆婆那么聪慧,那么善良!她到底是怎样跟太阳公公商量的呢?

生1:太阳公公,请您明天露露笑脸吧!孩子们要去郊游,看,他们的旅行包装得满满的,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不,明天的郊游该“泡汤”了。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太阳公公肯定会答应的。

生2:亲爱的太阳公公,求求您,明天带给孩子们一个好天气吧!他们郊游的食品都装好了,要是您不放晴,孩子们会失望的。

师:瞧,这位小月亮的嘴巴真甜!看来,孩子们对郊游早已迫不及待了。好吧,放心,明天一定万里无云。(耶!小月亮们一起欢呼雀跃,连声说着感谢的话。)

师:那你们又是怎样与雷公公商量的呢?雷公公是否会满足你们的要求?

生1:雷公公,明天您还是下雨吧!让郊游的时间往后推两天,等等这位孝顺、懂事的小女孩吧!仅仅两天,她妈妈的病就会好转,小女孩就没有遗憾了。您看,行吗?

师:多有礼貌的小月亮,你的心地是何等地善良,总是为他人着想。

生2:雷公公,请您把明天的艳阳天换成下雨天吧!我希望每位孩子都快乐,一个也不少地去郊游。

师:你是一个很独特的小月亮,你的诚心一定会感动雷公公的。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自然地融入说话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语言的韵律美,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五、回归文本,拓展阅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是一群富有爱心的孩子,瞧,雷公公被你们打动了,哗啦啦,哗啦啦地下起雨来了。他老人家说到做到,两天后果真收起了“雨口袋”,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艳阳天。你们说月亮婆婆的心愿实现了吗?

生1:月亮婆婆的心愿实现了,从“一个都不少”可以看出来,学生们个个都参加郊游了,包括珍珍也去啦。

生2:从“愉快地”这个词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都去郊游了,大家才高兴,快乐,才会有好心情。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瞧,月亮婆婆笑得多开心呀!让我们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学生齐读)

篇3

关键词:课堂;表演;快乐

低年级的小学生,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世界。在他们清澈的脑海里,有自己关注的兴趣。低年级的课堂,任你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声情并茂,十几分钟一过,要是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不安分的现象:这个的小手不动声色地伸在抽屉里,玩起了小卡片;那个正襟危坐,两手端正摆放,指尖却正捻着一小撮橡皮屑。但是,来一场课文小表演,所有孩子的眼神立刻熠熠生辉,急切地小手高高举起,满腔热情霎时进入了课堂。

一、表演帮助孩子记忆

低年级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强于抽象记忆能力。一旦课文中出现了容易混淆的内容,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偏差。此时,加进形象化的动作,效果会出奇的好。苏教版第一册练习6中出现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读起来朗朗上口,却总有同学前后错乱。我在早读课上,联系内容即兴编起了一套形象化的动作,学生一边读,一边饶有兴趣地忽而两手袖子,忽而摇晃着冰上滑行,忽而如燕子翩翩起舞,忽而手指做角、憨态可掬……笑语喧哗中,没有一个同学分神,没有一个同学胆怯,朗诵声抑扬顿挫,动作整齐划一。全班课堂上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且难以遗忘。

二、表演让朗读精彩

学生感情朗诵课文时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师的语言诱导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需要他们自己唤起共鸣。情境表演,就是唤起他们情感共鸣最有效的手段。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为帮助学生有效感受风伯伯语重心长的教诲,我让一个矮个儿孩子站到凳子上表演小松树,骄傲地说话。另一个高个儿孩子站到地上表演大松树。让别的同学担任风伯伯,到讲台前好好劝劝小松树。小家伙们一下子煞有介事,摇头晃脑说起来,颇有些少年老成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学生单独读,齐读,入情入境,语气意味深长,感情饱满强烈。借助表演,教师避免了空洞的朗读指导,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表演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老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孩子。许多我们看起来顺理成章,简单至极的知识,在孩子面前却是一座大山。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带着孩子跨过这些大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定大大降低。苏教版第二册课文《春笋》,第一自然段出现了一个“掀翻石块”。“掀翻”是个很书面化的词语,笔画又多,学生对它很陌生。我让学生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许多学生没有找出,怎么办?我找来一个书包,压在一个“春笋”的背上。在他直起腰的瞬间,学生喊出了“掀翻”,明白了“掀翻”。同学们在身体的动作中体会到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表演启发学生质疑

朱熹说:“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学会质疑便是学会了主动思考。《月亮和云彩》通过描写几个孩子在院子中观察月亮和云彩,争论它们的静与动的问题。课文中的“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理解的难点。我灵机一动,说:“咱们来个小表演吧。”小家伙们兴致高涨起来,他们一溜烟地从六个云朵前面跑过去。下面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反对了:“老师,不对不对,月亮应该从云彩的后面过去。”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穿行的从里面穿过。云彩挡住月亮,才能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我又让“小月亮”重新走了一遍。这下,他从六个云朵的后面跑了一遍。看着大家毫无疑义的眼神,我抛下了一个重磅炸弹:“老师说呀,这样走还是不对!”学生愣住了,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叫着:“应该云彩动,月亮不动。”这样,孩子们开始兴趣盎然地阅读第二自然段,朗读丁小勇和李小文的对话,弄懂了文字的意思。

课堂的生成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小表演,就是这样的一个催化剂。

五、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篇4

一、语言描绘,激发创造想象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练而又活泼、传神,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教师提问的思路要开阔,要善于通过巧妙的点拨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月亮湾》时,可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等手段配合语言教学,先让学生感知月亮湾的魅力,然后展开具有启发性的谈话: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到风景如画的月亮湾去春游,你想到哪里去玩耍?你想在哪里休息?想在哪里拍照留念?你还想做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月亮湾,他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到轻轻的河水中捉鱼,有的说要在桃树下拍照,有的说要坐在石桥上吹吹田野间清爽的风,还有的说要到农家小院去做客……那清清的小河、古朴的石桥、灿若云霞的桃花、连绵起伏的茶树,仿佛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学生乘着想象之舟来到月亮湾尽情玩耍,此时的月亮湾深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图画再现,促进理解感悟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有效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这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

课堂中,教师用画面来创设情境,通常会用挂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涂色、添画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教《月亮湾》时,可用涂色、添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发给学生一张画纸,上面画出一部分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求学生通过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添画出文中一个个重点景物:小桥、流水、游鱼、桃林等,再涂上相应的色彩,最后形成一幅形象的画面——一个美丽迷人的月亮湾。

借助图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涂色、添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一是课堂氛围民主,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促进理解感悟。

三、音乐渲染,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言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文本语言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协调映衬,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如教《美丽的丹顶鹤》时,可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它的基调非常宁静、悠远,与丹顶鹤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教师特意告诉学生,这是一曲描写丹顶鹤的曲子,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到丹顶鹤的故乡去看一看。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一曲听完,学生意犹未尽,似乎刚从梦中醒来,纷纷说起他们的所见所爱、所感所想。有的说看见丹顶鹤立在水中欣赏自己的倒影,有的说看见它们在草丛中追逐嬉戏,还有的说在和它们分别时不禁流下了眼泪。话语间,使人感到孩子们是那么喜欢丹顶鹤,一个个都成为了丹顶鹤的好朋友。

四、自主表演,张扬自我个性

表演进入情境是通过课堂上角色的扮演来进行的。小学语文文本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对故事中的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角色都很感兴趣,会纷纷争相扮演。

如教学课文《春笋》时,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征,先让学生把玩实物,观赏笋芽,再带领学生笋园赏春,通过动画模拟春笋由破土出芽到长成翠竹的全过程,为他们创设了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都来当一回春笋,4人小组进行表演,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先蹲着做“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动作,接着“冒出地面(桌面)”“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从坐着到站立,再到双脚踮起,有的甚至站上了桌椅。教师抓住契机,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相互帮助,互相完善,取得进步。然后启发学生换位想象:“可爱的春笋娃娃们,你们是怎样勇敢地破土而出的?又是如何快乐地成长的?”鼓励学生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孩子们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他们的思维在亢奋中孕育出智慧的火花,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内心体验尽情倾吐了出来。有的说:“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头上,我用力的顶啊,顶啊,终于掀翻了石块,冒出了地面。春姑娘还夸我是个勇敢的孩子呢!”有的说:“我跟小伙伴们比赛,看谁长得最快,谁长得最高,我就一个劲地往上长。哈哈,我现在是长得最高的!”有的说:“我要跟桃花、梨花比。我一边用力往上长,一边脱去浅褐色的外衣,换上翠绿色的衣裙,瞧,我终于长成漂亮的竹子啦!”

篇5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普遍现象,这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载有此事。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嫦娥、蟾蜍和玉兔。到唐时,又多了伐桂的吴刚。月色皎洁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的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瑰丽的幻想,蕴含了后世科学创造的因素。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在他访问中国时发表演讲,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来命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向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

此外,世界各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民间神话故事。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她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传说中,一位砍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篇6

[关键词] 文本细读 空白 情境 多元解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从来就是被用得最多而且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法。如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本细读的观点。文本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分析得好:“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作为一线的老师,就文本细读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品味文本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也就从这时开始。《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学孩子与竺爷爷的对话时,我抓住“又”、“弯下腰”、“习惯地”等词反复体味,让竺爷爷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就降低了学习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二、抓住空白,启发诱导,构建发展平台

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越多,学生就越有可能参与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收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概括或省略掉。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想象。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时,让学生找出哪一个是陶罐哪一个是铁罐?大部分同学都会从神态和个头上找出答案:从神态上看,铁罐眉毛竖着,眼睛半睁着,斜视着铁罐,嘴巴翘得老高,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而陶罐用温和的眼神看着铁罐,笑眯眯的,一副容忍的样子;从个头上看,铁罐自认为自己比陶罐高大,以为陶罐不敢和它比,因此头昂得高高的。如果此时教师再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去辨别?同学们会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从外形上看,右边一个是陶罐,它是陶土做的,上面有美丽的花纹;教学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让学生继续研究小稻秧在以后的生长历程上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呢?可以去问自然老师,或者去问农民,也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这样开拓了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天地里自由翱翔。这样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厚重学习体验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四、多元解读,挖掘内涵,把握价值取向

篇7

这天,我在院子玩,看见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被阳光照耀着,小鸟在太阳下唱起了“大合唱”,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显得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我突然想到医生的话,于是我用裙子小心翼翼的包好阳光,蹦蹦跳跳地一边往房里跑,一边喊到:“奶奶,我给你送东西来了!”我来到奶奶床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奶奶,我给你送阳光来了。”说着,我打开裙子,“咦,太阳呢?我东找西找没看到,于是,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奶奶见了关切的问:“怎么了,小乖乖?刚才不是好好的吗?是不是万夫不当之勇虎又欺负你了?我帮你打他去!我摇摇头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我本来是用裙子包好阳光……想给奶奶……可谁知……那阳光……跑了:”呜呜。

可奶奶且笑着说:“乖乖宝宝,你的礼物我已经收到了,我的病也已经好多了!”“真的吗?”我半信半疑的问,“真的,你不就是我们家的小太阳吗?”我听后,不禁破涕为笑。

篇8

关键词 信息资源 捕捉 筛选 整理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课。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就座。因为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教师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积累,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看着学生背诵如此的娴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这一话题。每个学生都处在复杂,充满信息的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每天都在给人们呈现出大容量的各种信息。这样就需要人们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地捕捉、处理和吸收。以适应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效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怎么样有效培养呢?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捕捉

案例:《变色龙》片段。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把书合起来。总结一下你们听到的内容(教师示范读课文,读后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写变色龙会变颜色。师:怎么变颜色?生:周围是什么颜色的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师:还有谁说?生:我知道了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课文有一部分内容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生:我知道了这一课是按照“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顺序写的。师:你不光会捕捉,还善于总结提炼信息。……

思考:学生个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听、摸、说等。“听”则是学生自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师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与培养学生会听。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读完了文本,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时,有不少学生往往依旧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强听力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练习。读课文之前,向学生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通过听,解决问题,以培养与考查学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当然,文章的题材不一样,训练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样。听写事情的文章,提醒学生捕捉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听写物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的顺序等等。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听一听,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最简单而且时最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之二:筛选

案例:《》教学片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通过各种方法搜索跟有关的资料的。今天咱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资料?(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所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几张纸。内容涉及到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资料看得出来,并不是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可能是别人代为查找的。)师:刚才,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资料都非常丰富。这很好,不过,咱们时间有限,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这样,你所搜集的资料才能为自己学习《》服务。现在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些资料与课文有关系的,请大家筛选出来……

思考:事实上,正如这一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每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的时候,学生不会搜索,不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中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学生所带来的资料,往往都是家长代为搜集整理的。时间久了,学生便不会搜索,更不会有效筛选资料了。

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学生必须学会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是学生一生阅读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要素。学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筛选能力,学生便会在学习与工作中,将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众多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使得课堂教学效度更高。

关键词之三:整理

案例:古诗《望洞庭》教学片段。师: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都喜欢描写月亮,现在咱们来说说看,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月落乌啼爽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篇9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提升 小学生 想象力 写作 灵感

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是小学生写作时必备的素质之一。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明,得出新的定律,最大的因素便是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然而,怎样通过提升学生想象力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到的。

一、利用教材,开拓思维,发展想象力

小学生写作文,是一个由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会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练笔机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结合教材,给学生指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并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写作的想象力。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嫦娥奔月》,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课文中写到:“后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后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我会在课上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后羿追随嫦娥去到月球会怎样呢?嫦娥到月球以后会遇到什么人?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文至此,学生们带着对后羿的同情和对嫦娥的祝福展开想象,一下子思绪如潮,灵感涌现,一个有一个鲜活生动神话故事便流诸笔尖。同时也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练习写想象短文,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这是用时最短,最有效的提升方法。对学生实现由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有很大帮助。

二、归类练习,授予技术,提升想象力

小学作文也分多种类型,例如:想象作文、人物描写、叙事作文、观后感、续写……就想象作文来说又分为科幻类、童话故事类、愿望类三大类。考试中较为常见的想象作文题目有“假如我有超能力”“如果给我一支神笔”“续写这个童话故事”等等。写这类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想象类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虚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反映出主题,不能盲目的胡编乱造。作文首先要具备人物、故事情节和来龙去脉。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牛郎织女》,就是一个很好的想象作文的例子。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这一段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就特别好。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反复阅读了课文,然后在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出段落大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会在脑海里大体形成一个模板。这个时候,老师要趁热打铁的把这个模板指出。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方设法的打开学生思路,拓展其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设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叙述好故事的来龙去脉,大胆构思,使故事新奇,吸引人。

三、运用修辞,丰富内容,提升写作质量

在写作文的时候,修辞手法是必须要用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等。这些修辞手法必须要让学生掌握。

在《牛郎织女》一文中,牛郎和老黄牛的对话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运用拟人修辞,将老黄牛人格化,赋予了黄牛人的思维和情感,文中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将老黄牛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例如:“牛郎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用担子一头儿挑着儿子一头儿挑着女儿,一出屋门就飞了起来。”这些修辞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学生们写作文需要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的时候运用多种修辞,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经常和学生们做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儿”等等。游戏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写一段小故事,叙述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以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或者我会在课上播放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视频给学生看,比如“开学第一课”“唐山大地震”等等,然后让学生试着写观后感;以此锻炼学生对事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且,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及经过,并写出从中获得的道理。这些都对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另外,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一直以来,我对学生成语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极大要求。在课堂上,我也会让学生们根据成语或者歇后语编故事,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对这些成语的印象极为深刻,并可以做到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灵感,然而,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需要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利用写作文这一平台,在儿童心中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种子。

【参考文献】

【1】王清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经验浅谈【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12)

【2】张素杰.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2010(03)

【3】欧淑群.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2)

篇10

【关键词】思维能力;把握文本;紧扣文本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在认真筛选、周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的,都是富有思想意义、艺术意义、体裁意义的典范文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教材示范和导向作用,这里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要学会善于结合文本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设计好教学过程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课文的重c句子,是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联系上下文的纽带,是贯穿全文的“串珠线”,在篇章结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中的段落之间,几个部分之间总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老舍写的《草原》,它是以“景”和“情”融合一起的优美散文。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们以课文结句为突破口,一是剖析结尾句,掌握草原景色的特点。句中的“天涯碧草”是对草原景色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形象表现。我让学生思考:“天涯”境界从哪里体现?“碧草”景色又从何体现?二是剖析结尾句,探明语文主旨。句中的“蒙汉情深”为点题之语。为了理解,让学生考虑考虑:作者来到草原,对那里的特有的环境产生了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经过逻辑的反推,进而从“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这四个不可变动的逻辑顺序的感况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一步加深了对“蒙汉情深”这一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紧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质疑习惯就要从低年级着手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广阔。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可以抓“小竹排画中游”的矛盾之处让学生质疑:小竹排怎么会在画中游?画怎么能游?小竹排会不会把画撑破吗?水不会把画浸湿吗?等等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在文本中去细读、品读、悟读,学生在文本中自然而然会读懂了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美的,此景就像一幅画。又如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的矛盾来思考问题:“小小的船”是指弯弯的月亮吗?那么小女孩是怎样坐到月亮上的?她坐在月亮上看到的是不是和我们看到的一样?月亮圆的时候她该怎么办,会掉下来吗?此时,学生们对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看星空充满了兴趣与迷惑,这样的课堂能激起了学生对探究宇宙充满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老师要根据教材加以拓宽、延伸、注意打通关节、汇聚总合,联类比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课堂才能成为富有效益的五光十色的语言信息场,学生才能在密集的高强度的信息刺激下,培养创造性思维,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工具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活动,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审美体验。

在教《月光曲》一文最后一节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贝多芬离开茅屋后,兄妹俩从陶醉中苏醒过来会说些什么?贝多芬回到客店记下即兴而作的《月光曲》后会想些什么?这一富有兴趣的提问,使整个教室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皮鞋匠会惋惜地说‘我听得这样发痴,连贝多芬走了还不知道,哎,真可惜’。”有的说:“盲姑娘会要怪哥哥,好眼睛也看不住一个人,要是能留住他多弹一首曲子该多好呀。”还有的说:“贝多芬记完《月光曲》后,拿着记的曲谱纸会满意地说,我的即情之作多好啊!多亏那兄妹俩,今后我还要谱写曲子给穷人听,给那些“知音”听。”通过变序跳跃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快速求知欲望,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立足文本学会质疑,从低年级起学会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学会用慧眼去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看待和认识问题,逐渐将学生思维引入更深处,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的能力。我们可以立足文本,挖掘教学点,多方引导,而后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