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0: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师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常规的工科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由易到难,有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认识实习、操作实习、见习型实习;设计方式由专项到综合,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按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需要来设置,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有与各专业工程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实操(工程制图、测量、各学习阶段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以毕业设计为例,其常见类型就有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加工)技术和管理、专题研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等4种。由于毕业设计属于本科生学习期间较高级的实践教学,所以这4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方式与教学条件的许可,不论在校内、校外进行都可以作为学习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学习方式。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就实践而言,可以依托校外协同创新单位的土木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或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背景的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结合专业工程的场地(所)性、先进性、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要求,进行校外各类工程的参观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施工(加工)技术与管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服务及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完全具备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应用的能力,故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来收集、整合、处理、挖掘超量、繁复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不但能有效解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众多困扰,而且能为工程人才个性化培养及创建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开发原则
各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博大,所以在协同开发和挖掘相关资源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分专业类别广泛收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在收集和整合资源过程中,要注意以资源的全体和完整为主,不要片段、抽样;要注重资源获取的效率,不要以工程项目内容的绝对精确作取舍;要考量工程项目资源内容相关性,不必在因果逻辑上做深究[3]。要按照培养目标,从学习者实践知识建构需要来识别资源的意义,在丰富、灵活、多样、宽泛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采集、处理和加工,让运用者按需配置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能方便、高效地实现其教学价值。依据专业工程学科创新知识与能力培养所设定的目标,以协同创新的核心单位为主体,科学创设基于学生专业工程实践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即将有关资源分层次构造出各学习阶段专业工程实践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式地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能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语言表达等,寻找多种操作、动手、研讨途径,积累起丰富的土木工程实践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经验,激发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类型、设计与施工条件、理论与技术方法、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程量、产品形态、建(制)造和场地环境、时空边界条件等现象与相互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主要途径
由于培养人才的责任主体是大学,校方的图书与电子资源丰富,多建有信息网络技术中心,软硬件设施和技术人才相对充足,且信息技术在所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求与科研应用量巨大。建立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间工程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协同创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校方应成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投资主体与推行者。协同开发与共享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实现统合,搞好顶层设计。(2)规范一套建设标准。用科学的标准来促进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建构[4,5]。应建立面向协同中心所涉各类工程专业的不同实践教学主题、覆盖其各个层次、不断动态更新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为实现各级各类资源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3)搭建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各类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只有不断被其工程专业教学所应用、学习者所掌握,使其流动、开放和充分共享,才可持续。在各专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课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云服务端资源集成,实现各门专业的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4)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实践教学专业队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及课件开发、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根据协同机制,整合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的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教学、懂工程技术、懂教育教学管理的资源库建设专业队伍。
3.技术方法
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处理平台。实践教学资源经数据处理,区分成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关系化数据是指二维关系约束的数据表,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数字、符号等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从而进行有效存储、组织来自校内外协同创新单位的教学资源。利用处理平台能够对几百甚至是几千个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该处理平台还能根据具体教学环节、层次需求建立相应服务,解决传统的学习平台资源无序、缺乏统一管理调配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在技术项目上实现跨学校、跨地域合作,分享工程实践与研究成果,为教学、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全方位获取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化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与实现方式,可以概括为四步:分别是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最后是资源实践教学价值的发现与挖掘[6]。(1)以协同机制作保障,通过数据迁移、数据转换、共享等有效手段[4]对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采集,把协同创新主体单位既有实践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并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存储在远程云服务端,成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这样才可以彻底消除学校或土建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相关单位存在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碎片化现象,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可使用率。还可通过MapReduce编程模型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对海量教学资源分析的速度和效率[7]。(2)在完成资源收集之后,如果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还需将这些来自前端的数据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通过并行计算框架[7],优化并行分析算法,如Mahout、R语言等,对这些分散乃至碎片数据进行过滤,在导入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以排除混杂、错乱的工程信息,重复的资源数据,提高资源的质量。(3)从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的海量实践教学资源中,提炼出连续的、低信息粒度的实践教学素材,并择优质实践教学素材交于上层实践教学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普通的专业工程实践需求分析和分类汇总等。(4)对实践教学资源分析之后的资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模拟和价值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分类算法、回归算法、聚合算法和降维算法等,对存储在云服务端(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数字化工程教学资源挖掘,以挖掘出隐藏在资源背后有价值的信息,为教师作出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奠定基础。应用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对存储在云服务端的各种分散的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掌握学习者查询其专业工程实践资源的行为、知识点内容、知识应用能力等,以预测学习者对实践知识与资源服务的需求,使教师能根据预测进行决策,更好地引导学习者学习;同时,也可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尽早地捕捉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症状,进行学习预警和干预[8],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自适应学习,自我导向学习[9,10]。例如:自适应学习既不是简单的符号或文字,也不是言语或文字陈述的概念或原理,而是教师列展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或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通过考察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发现有关的知识,并积累解决问题的技能[11]。教师是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有学习效果的追踪,记录了学习者在每个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实时反馈给教师,如果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会立即知道,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应用数据分析技术也可对协同科研创新合作过程及交互型工程技术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应对过程中的资金、政策、机制、技术、成果、共享等环节潜在的矛盾与风险。
三、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
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是共享方案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方面。构筑较快见效的共享建设方案可以“三层法”: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共享应用服务层[12]。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是将云计算作为其技术支持,通过对实践教学资源挖掘与实践学习分析则会带来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方式和技术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1.教学资源的流动需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也是其必要条件,就在于“信息技术”与“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融合。丰富多样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教育中,对学习者未来事业会有更加直接的帮助;快捷的反馈信息是衡量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过程对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和层次产生影响、效果的依据。将开发的数字课程应用到教学上。比如:创建自适应各专业的工程实践学习课程,利用人工智能为每个学生创建自适应的学习体验。还可创建各专业工程实践定制化学习或终身学习课程,将工程实践教学从同一模式的“批量化生产”变为“科学管理下的定制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技能”,“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时间、应对挑战、成为终身学习的人”[9]。
2.当代网络交流条件引发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变革
随着具有语义网特征的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发展起来,实践教学组织的变革就越来越显得不可避免。丰富多样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召唤网络结构产生无组织的教学组织力量。最先反映这种教学结构特点的,是各种各样去中心化的WEB2.0应用,如RSS、维基、微信、博客、云储存与计算等。各种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中只有少量是结构化数据,如项目可研报告、立项审批、设计文件、计算书仍至工程图纸、项目报建(批)、质量与安全监督、施工(生产)许可、施工组织设计(生产计划)、竣工(产品)验收等,其余大量的由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如施工(生产)过程中具体的施工(生产)作业方式、方法,技术会议等以邮件、视频、微博等的形式表现。海量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之所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变革力量,在于它通过追随实践意义而获得工程智慧。
3.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据应用技术集成,可实现协同创新主体单位间专业工程教育资源共享
篇2
John每天早上一睁眼,心理就沉甸甸的--又是难以忍受的一天!有上班的点,没下班的点。其实身体的疲惫倒没什么,更让他难受的是心理的负担:工作的时候没有乐趣、也谈不上成就感,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John已经记不起来上次开心的笑是什么时候。他极不情愿地爬起来,硬着头皮出了家门。公司里有他不愿面对的上司,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
John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学校的时候,他可是个活跃分子,还算个小名人呢,毕业后很自然地就在IT行里混。几年下来,虽然也做了几个软件,但是一直对编程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兴奋点。虽说IT业不景气,可他手上的工作一点没少,只是荷包瘪了些。痛苦,郁闷,他也想过跳槽,换一个行业,但是又觉得自己除了编程什么都不会,于是几次心理的骚动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随着年龄的增大,John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从"小John"现在都混成"John哥"了,IT可是个年轻人的行业,John已经觉得身体有些熬不住了,并且IT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给他越来越强的紧迫感--今后的职业生涯该怎么走?
在迷茫困惑中,John找到了成功职业指导中心,在测试和沟通之中职业顾问发现John有销售的天赋,John也谈到曾经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陪同市场部的同事给客户做演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说服技巧很能打动客户,那次,客户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修改意见,就接受了他们的方案,为此他们还好好庆祝了一番。
职业规划师根据他的天赋和性格、兴趣,为他的职业生涯做出了定位和规划,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John几年来一直搞技术,从来没想过自己还可做销售,心中虽有些兴奋,但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可是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John已是中关村一家电子公司的销售总监。他在给职业规划师的E-mail中写道:我以前就象是搁浅的船在沙滩上拉着走,现在就象是冲浪--感觉完全不同。
篇3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
篇4
近年来,部分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时,非常强调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是看学生是否有四、六级证书。二是用英语直接面试考查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英语这一关而错失就业良机。基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为了切实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符合高职学生水平和需要的英语实践途径,对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在校学生包括:中澳班51人,普通班100人。95.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较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和沟通。对于在校期间练习英语听说的机会,只有1%的人认为,机会较多;7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机会。对于最有效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72.2%的学生认为,行之有效的是集中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和大量课外英语小组活动。同时,普通班63%,中澳班37.3%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英语强化训练方式是:电影对白模仿+工作场景+日常英语交际训练。同时,对15家外向型单位和10家非外向型单位进行了调研。92%的单位认为,新毕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一般,只有一家单位表示很满意。而52%的单位经常对员工进行外语培训,而以英语听说能力培训居多,达到84%。因此,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英语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符合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也符合企业方的利益。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内容和模式
针对本次调研结果,选取了学院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的石油工程专业中澳班进行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出适合高职高专英语水平的英语听说实训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1.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
衡量一个人口语水平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2)表达是否流利。(3)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口语水平,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交际能力实训内容。总体思路是:典型任务确定实训内容,任务驱动引领教学,模拟生活场景建构学习环境,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实训模式,并逐项进行能力考核。实训主要分五个模块进行。模块一:语音语调训练。学生需掌握较为标准的语音,较为自然的语调,较为流畅的语速。训练的重点是语音、语调、语感、意群、连读、重读、弱读。选取原版标准视听材料对学生进行示范,然后让他们跟读,辨音,听写,交谈。模块二:日常生活场景交际。主要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各个生活场景下自然流畅地进行交际。重点内容是特定场景下的相关词汇、短语及句子表达,尤其要注意各场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因为表达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对于口语能力至关重要。主要方式是选取典型情景样例对话,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两人或多人进行场景交际。模块三:小组话题讨论及辩论。本模块实训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就某个话题发表自己观点。重点内容是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子等。设计一些活动来推动本轮实训的进行,例如:抽选话题,模拟记者采访,模拟电视节目,小组讨论,开展辩论赛等。模块四:电影对白片段模仿。本模块实际是对语音、语调训练的更高一个层次。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更有兴趣练习英语,能较流畅模仿电影台词和对白,重点训练语音、语调、语速及词汇。模块五: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根据各石油企业对新毕业生英语的要求,增加了石油英语900句的训练。
2.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步骤
2.1准备阶段。
(1)确定合作学习小组规模。根据教学需要,学生5~7人为一小组。(2)创设学习情境,描述学习任务。(3)确定小组学习任务。
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任务。
2.2完成任务阶段。
完成任务是每名学生练习口语的具体过程。任务的完成一般要经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开展都会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1)搜集信息。为了能为口语实训课提供资料准备,在开课前一周,安排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分组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汇集、分类并记录工作。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充分的资料准备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说,口语好的学生丰富了交流素材,口语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实践演练,克服语言不流畅、不会组织语言的劣势,对增强自信、克服焦虑感有积极作用。(2)交流信息。小组内部的信息交流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果是角色扮演,小组要进行剧本编写的交流和排练。如果是辩论,小组中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以及记录员,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先进行模拟辩论,为和其他小组的辩论进行准备。(3)成果展示。在口语活动课上,各小组在全班展示完成任务的情况。由于各小组负责的任务不同,组间存在信息差异。每个小组在展示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学生都能保持浓厚兴趣。学生完成交流任务后,教师及时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针对学生的语言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对第一期中澳班通过模块一和模块二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训,取得了很好的实训效果。第一,几乎所有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这是一个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训练提高的大好机会。对于英语程度稍差的学生,也增加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信心。第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群体中提高技能的能力。第三,通过不同小组不同任务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彼此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3.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模式
实训既有成功的经验,还存在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实验阶段实训学时(一周)太少,实训内容不够丰富,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太少。实训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实训时间应以两周为宜。其次,课后“寝室英语”的推行由于缺少指导者的参与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汲取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了符合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实训模式。
(1)任务型合作学习模式。
不同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训期间,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与实训模块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浸泡式强化训练模式。
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以及要完成的密集的能力要点,学生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会加班加点,连续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这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3)课堂内外延展性模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后时间,形成浓厚的听英语、说英语的良好氛围,英语训练还应延展至课堂之外。推行了“寝室英语”。即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英语话题进行英语讨论,第二天在课堂上各宿舍进行展示评比,极大地激发了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情。
三、英语实训课程考核方式
实训课程必须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要有别于理论课程考核。根据所设计的实训内容,考核方式也应进行改革,尽量做到全方位地、细致地、人性化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采取了过程性能力要点考核方式。也就是在为期两周的强化实训期间,每天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并对此逐一进行考核。比如第一模块实训内容是语音、语调训练,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即正确好听的语音、语调、节奏。考核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听音辨析,朗读对话和短文,模仿视听材料。每一个能力要点的考核标准分为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者,只需重新练习该部分即可。平时的各种能力要点考核,占本实训课程考核的70%,最后各小组还要进行小组成果展示,这部分占30%。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篇6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团队模式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新时期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滑坡,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少高校甚至存在“存”“废”之争,令不少教育者忧心忡忡[2]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严重,已极大地影响到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我校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出发,引入团队模式的方式展开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其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考研、就业压力的冲击
学校一般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毕业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相互冲突,给学生带来很大苦恼。由于大部分食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并不从事研究工作,而且求职与论文质量没有什么关系,扩招与经济危机双重压力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认为花太多时间做论文反而会耽误找工作。
2. 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指导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毕业求职、考研等需要[3]。高校规模快速扩大导致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大多数指导教师既要从事学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因而对毕业生论文指导明显不足,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指导中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如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填写不认真,甚至找学生。还有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指导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指导效果堪忧。
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另外多数用人单位只关心学生平时学习的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这些都促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两项指标存在明显不足[4],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模糊阶段,在毕业论文实践较强的环节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主要表现为相当数量的论文泛泛而论,缺少实验数据或结果,论文内容仅仅是现象、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罗列与简述等等。同时,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薄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选问题的研究之中。
4. 选题不适切,脱离实践
一是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与实践相脱离的选题仍然存在。食工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外,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毕业论文常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涉及面狭窄,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几个方面,比较单一。因此,选题过大或过小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都是问题。三是多人合作课题的任务书不明确,无分工,或虽有分工但无法区别。
5.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5, 6]。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构建[7]
针对上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从团队选题模式、团队组建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模式、团队考核模式等五方面探讨,建立符合学科和时展的本科毕业环节教学新模式,为高校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1. 创新团队选题模式的构建
带教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结合当前食品加工或安全领域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要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让实习学生适当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完成一些子课题。课题设计以阅读教师指定方向的文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首先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与目的,选择研究对象与方法,设计课题实施程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考虑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和研究论文为主。设计和论文内容涵盖了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等各个方面。
为保证毕业环节的质量,对毕业环节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也需进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超过8人,所提供的设计或论文题目约为所指导人数的1.2倍,以便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导师在设计和布置该类课题时应做到专业知识点涵盖全面;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子课体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影响团队成员间独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子课体之间又具有系统性。
2.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成员模式的构建
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团队。即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相互自愿是三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基本标准。在组建创新团队时,不必全部是优秀学生,相反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可把这些学生进行组合搭配,另外,在人员的未来流向上也要合理搭配,如要有出国留学、保研、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搭配组成。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除了要花一些时间去申请以外,一般都会全力以赴去做课题。考研的学生在寒假前基本上无法投入课题,而找工作的学生在寒假后要去企业实习,也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这两种学生的时间安排正好是互补的。这样,以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为主力,课题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这是保证课题能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团队成员最好是相互比较熟悉而且性格或个性比较互补的。最理想的是已有一定的合作经历和基础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选题质量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创新团队的规模不应太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
3.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创新团队的毕业环节仅凭导师一人来指导,往往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学活动中,以科研课题作支撑,坚持“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管理模式。由责任心强、科研业务素质高的老师担任课题组长,各子课题导师可以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课题组长负责选题,安排科研任务;指导过程中,所有导师对毕业生的开题、课题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里的日常安排则应由组长负责。等学生熟悉课题运作模式后,由一名最努力和最具领导能力的学生牵头,成为然形成的组长。小组每周必须开例会,交流一周的研究情况,讨论安排下一周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的做法,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团队工作经验有些导师让他们的硕士生来带本科生毕业。还可以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辅助指导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全程管理,按部就班方式进行。毕业环节指导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选题毕业实习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归档。
4.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创新模式的构建
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翔实的科研工作中,认识食品生产。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毕业环节水平将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学术活动,如创新作品大赛、科技论文大赛、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作本学科前沿和课题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5.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考核模式的构建
按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为确保毕业论文分数的公正性、严谨性、系统性,我们建立毕业环节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能力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等多部分组成的评价、考核体系。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环节期间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及团结互助表现,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或实践能力、翻译水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团队协作能力成绩是在团队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后课题组给予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标准直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答辩论文采取联合评阅和交叉评阅机制,由子课题指导老师给出学生子课题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而课题组长对其团队合作情况作出具体评价,交叉评阅成绩由不同导师分别给出。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评定。上述多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根据综合评定成绩,计算出每一位毕业同学的最后得分并分等级,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9-60分为及格,
总之,通过团队模式的构建增加命题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充分开发和利用外援资源,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天怡, 霍丹群, 何敏. 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1: 72-73.
[2] 彭江, 陆娜. 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 [J]. 教育与职业, 2010, 1: 40-43.
[3] 管爱娟.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9:109-110.
[4] 孙安娜, 刘碧燕.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6:149-150
[5] 李晓梅, 张永春. 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83-86.
[6] 张春, 伊长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管理[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 104-105.
篇7
综合就业特点、国家现阶段的安全趋势和企业需求,天津理工大学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定位为为企业培养“安全生产规范化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卓越工程师为特色。在学生培养中,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开设的专业课、认识实习及源自企业实际的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深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具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的能力,从而保障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在培养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具备应用系统安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的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及风险安排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2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建立
2.1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卓越安全工程师四年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1)形式上:采取“2+1+1”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学,1年专业理论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1年企业实训,其中,企业实训以企业现场教学为主,校企教师联合授课。(2)内容上:理论教学学分占60%;实践环节占40%。理论课程内容覆盖现场工程师知识要求和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强调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实践教学系统化,着重现场工程师能力培养和工程素养的提高,取得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3)专业课教学上:将人事部组织的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劳动保障部组织的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以及企业安全标准化相关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生产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体系对于工程师能力的训练功能。(4)企业实训课程:企业实训课程考虑目前的就业形势,分为建筑安全及化工安全两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
2.2校内培养方案校内培养方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以数学、体育、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获得从事安全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体系由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燃烧与爆炸原理等理论教学体系和安全工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3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分为现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部分,现场教学部分分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化工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石油化工工艺及设备安全,化工安全设计,化工安全管理标准化,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四部分组成;建筑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化,建筑事故案例分析组成。授课教师采用校企联合,要求企业教师专业职称至少为安全高级工程师,并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现场授课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安全技术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素质的培养。内容侧重行业需求、行业发展方向、工程师素质、工程伦理、工程技术理论、工程技术方法、企业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物料及产品的理化性质,各生产作业环节及主要生产设备存在的隐患及危险性,初步认识和了解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设施的维护与运行情况,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以及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介绍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入手,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
企业实践教学部分由认识实习、专业设计、毕业设计三部分组成,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现场参观,使学生对各工艺过程、设备设施,尤其是安全设施作用有所了解,进而为后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认识实习时间为两周主要内容。专业设计是毕业设计前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理论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提交设计方案。与企业课程相对应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设计分为两个方向即化工安全方向和建筑安全方向。化工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工艺流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工艺安全的设计方案。建筑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施工过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设计方案。毕业设计通过16周时间,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及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选择企业实际现场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查阅、学习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校企联合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50-04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而言,根据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后来陆续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出现,从而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多年的研究表明,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多维视角进行认定,例如,从获取证书视角的“双证”认定,从能力评价的“双能”认定,从职业素养要求的“双素质”认定,从获取职称的“双职称”认定等。在此基础上,“双师型”教师的行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还应与所在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相匹配并得到本区域内行业企业的认可。
“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专业课教师学习成长和再成长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具有阶段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第一阶段是专业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双师型”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和具体的指标界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职业领域的成长,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领域的成长,“双师”赋予了双重职业属性。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更新以及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改革深化等因素,决定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应该属于终身学习理念范畴。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误区
当前,职教界的一些中职学校和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及其专业成长存在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内涵建设和内涵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唯“双证”论
唯“双证”论观点认为,只要专业课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或教师职称证,再去考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许多学校以此来统计和宣传“双师型”教师的比率。其实,“双证”只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指标之一,并主要体现在表象上。加之当前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的局限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证书等级与实际的技术技能水平不匹配;只看“双证”显然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误区,必须纠正。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低端”认识论
有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仅要看“双证”,还要看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课教师在具备“双证”的提前下,只要能够胜任德育和理论课教学,又会专业技能并带领学生实训,就是“双师型”教师。用这两方面来认定“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是,标准“低端化”了。因为能胜任和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操作能带学生实训与技术技能是否与行业接轨并达到技师水平,两者的内涵标准是不相同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要求的“低端化”,严重制约了专业课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也进一步影响到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满足”论
“自我满足”论观点认为,学校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上公开课、撰写论文、进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这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用这些措施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正确的,但仅凭这些措施和过程就认为是专业成长,就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认识。这种误区缺乏较高目标的引领和成长水平的明确鉴定,容易使学校和教师在低水平阶段“自我满足”,从而制约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涌现,影响专业技术含量的积累和提高,进一步影响专业吸引力和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设计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总体原则应该与中职学校自身内涵建设要求和价值取向相匹配,与区域内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要求相对接。
1.在表象职业资格上要达到“双证”要求
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专业对应工种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
2.在工作能力上要达到“双能”要求
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方法,达到本区域或校内优秀教师水平;专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达到区域内行业企业骨干技师或师傅水平,进入企业顶岗能进行熟练的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
3.在职业背景上要达到“双重”要求
连续从事教师职业并担任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两年以上,累计从事对应企业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工作达两年以上。在企业工作期间要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向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拜师。
4.兼具教科研和技改能力
在学校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有论文公开发表,在企业参与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并具有成功经验。
5.体现双重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双融合”要求
这里强调优秀教师和优秀技师在同一个人身上,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双向融合;能够把复杂的技术技能和行业素养以学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根据行业和工作过程要求,整合理论知识、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乐于学习和训练。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
作为中职学校仅有以上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够的,已经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还要继续学习和锻炼,实现更高标准的专业成长,专业的吸引力和中职学校的吸引力都在于此。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现实的用人需求,以技术技能服务和支撑行业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教育手段使自然人与职业结合,培养现代职业人,满足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前者,在社会和行业企业眼中,学校举办的专业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广泛的技术积累,专业就是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中职学校就是区域内主要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后者,在学生和家长眼中,中职学校就应该是区域内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正是这两个中心内涵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因此,要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就要将着眼点提升到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高校上来。
1.具有“双高”职称
既有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又有专业对应工种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资格。
2.在教师工作能力方面
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方法结合,树立学生自信与启迪智慧结合,达到本区域内名师或特级教师水平。
3.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
要掌握区域内行业尖端技术技能,能带领团队开展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经营管理改革,解决或协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4.在科研能力方面
能够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课程开发等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5.推进现代学徒制从校园进企业再回归校园方面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取得相当成就时,要在企业挂职或开展技术革新项目中,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当师傅带年轻教师和实习生;回到学校,又要在课堂和实训室带徒弟;以“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出发,在企业开花结果,回归校园生根发芽。
以上五个方面目标,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定位,不苛求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要实现目标,而是要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和成长。“双师型”教师以顶层目标为引领的专业成长过程,将会给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带来不断的惊喜。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来源
(一)内生动力
1.教师自我激发内生力
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自我激发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体现自己人生价值而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第二,要学会激发自己潜在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许多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的潜在感觉,自己要在生活、工作和感知外界信息中,学会激发自身的荣誉感、成功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等正面积极的感觉,唤醒自己专业成长的渴望。第三,要学会自我激励,教师自我激励包含自我鞭策、自我约束、自我欣赏、自我鼓励等内涵,教师自我激发产生的内生力是专业成长的主要动力。
2.学校培育教师内生力
中职学校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培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制定和描绘学校和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将教师个人幸福点、发展点和成功点与学校发展愿景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为共同的期望和抱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第二,倡导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从源头上了解和明确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规格要求,让专业教师对照自身差异,为了学生成才和发展,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愿望。第三,学校要关心关爱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增强对教师的情感投入,营造学校的大家庭氛围,激发教师努力工作,提高质量。第四,学校实施管理重心下移,给予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充分的信任,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积极信任的情感氛围,让教师感知信任,产生主人翁感。第五,学校要搭建平台,加大宣传,奖勤罚懒,营造积极向上和自由竞争的良好氛围,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实现专业成长。
(二)外驱动力
中职学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搞好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度保障等范畴; 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施框架体系,营造空间压力,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外驱力。
五、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选择
(一)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凭借学习能力开展不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第一,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实施。第二,注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和利用时间,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是很辛苦的,很多人都感到时间不足,其实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有许多零星时间,要善于积零为整,保障学习时间。第四,要善于利用学习资源,日常教育教学、企业调研或生产经营、学习培训等都是学习资源,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依托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依托学校工作,目的是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第一,与优秀教师“结对子”,跟师学艺,相向融合学习。第二,多参加学校的各级教研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提高。第三,要善于写反思,坚持写课后反思和班主任工作周反思和月反思,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第四,争取多上公开课和参加教学比赛,公开课是难得的成长机会。另外,还要多参加说课、赛课、教学设计比赛等,这是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最佳学习锻炼途径。
(三)依托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依托科研实践工作,目的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第一,多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第二,尝试主持校本课题或微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多参加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工艺改造等项目研究,既提高科研能力又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四,勇于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包含教科研课题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参与或承担这些课题研究,有助于快速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四)依托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成长
依托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目的是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一,多去企业。专业课教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时刻关注对应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动多跑企业,向经理厂长、工程师、企业师傅、一线工人等拜师,与他们做朋友,分享他们的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过程,把有用的经验为我所用,找出不足的地方供研究探讨。第二,主动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和收集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第三,学校应定期将“双师型”教师派到企业挂职顶岗。第四,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应派出技术团队深入行业企业真诚服务,为“双师型”教师打开学校与企业的双向通道。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1990-12-05.
[2]张扬群,吕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52-57.
篇9
【关键词】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中德双学历;学位授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对于知识的发现、研究、传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市场发育和社会需要也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国际化特征是他从中世纪创建初始就具有的特性,并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人才资金的国际流动,表现出新的形式,具有崭新的内容。这种高校国际化的发展有利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中心地位,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变更。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能起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快速发展积极践行扩大规模、优化结构 、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发展方针,加强对国际交流学生的研究意义重大。[1]
西安理工大学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友好合作历史开始于1985年,1999年签署了共同培养中德留学生计划的协议。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工程专业创建于1974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印刷工程本科专业,1993年取得国内首家印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Hochschule der Medien Stuttgart)是世界著名的印刷媒体领域高校,其与印刷相关的历史可追溯到1853年。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在顺应时展需要的情况下,开始了中德两国双学历学生培养工作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从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慢慢过渡到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现行教育培养机制中的最高环节,它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科学研究才能,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由于研究生具有培养周期时间短,与国民经济发展结合容易,匹配性强的特点,成为发展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研究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是随着这种补偿性数量的增加凸显出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已经不是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质量刻不容缓的问题。
中德双学历硕士培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它的培养质量先天存在一些问题: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同一文化背景的教育,或者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教育,不管是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差异。②授课教师很多是使用母语进行讲授专业知识,课程对学生入学时的外语能力有较高要求。③留学生在学习上和管理上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进入学校主流学习状态中。[2]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一般都相对集中,集中学习、就餐、休闲,与中国师生的交流接触只在上课时有短时间接触,更多数时间都封闭在个人或同国籍学生圈子里。④中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差异比较大。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和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经过多年的合作总结摸索出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通过层层筛选选择出外语水平比较高,并且专业课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相互选派,并且在出国留学前由具有留学经验的老师专门进行辅导,有助于解决语言问题。同时两校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课程学习,均会安排社会、文化的了解,如在中方安排有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课堂内容讲解,同时有全国印刷会议的参加等活动,从而整体提高留学生的学业、学识、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西安理工大学一直进行的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课程和所修的学分,这样也有利于减少中外教育上的差异,也有利于两校互派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学分的认定。
研究生教育水平最关键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只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是对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研究能力的要求,学位论文的撰写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目前中德双学历教育中的学位论文的评定采取在本国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以在对方国家申请第二学历的学士学位。
目前在国内学位论文评定中主要针对论文中的理论应用价值、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态度与写作水平以及社会应用价值方面进行考察从而综合评分。[3]针对于目前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申请中德双学历论文的评定方法采取的工作有:首先通过广泛和导师座谈,通过对全院导师调研,了解导师认为双学历学生目前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的问题,我们分析处理,提出一个监控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其次,重点和双学历学生的导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培养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学生的期望,通过在初步建立的监控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上进一步修订,做出专门针对双学历学生的论文评价指标。同时要专门跟参加双学历教育的中方学生和德方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最终通过请一些专家评审双学历学生论文,检验建立的双学历学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否合适。
通过这样的方法确定的论文评价体系比较适应两校目前的培养现状。但是双学历教育的发展是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还在不断开拓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力求在新的时期发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双学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宝印,查芳灵.刍议美国海外学历留学生对我国发展学历留学生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4.10.
[2] 殷君.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3] 王欣,殷阿娜,段亚敏.硕士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J].大家.2011.5.
篇10
关键词:联盟 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30
1 联盟简介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组织机构,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共同培养人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组织。本联盟以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为技术依托,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沟通,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汽车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联盟的主要任务
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创新组织,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现有产业优势和教学条件,结合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重点开展专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双师教学团队的建立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等。
3 取得的成果
3.1 产学研结合,完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标准的制订
学校组织了产学研联盟各方人士,共同制订完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对相关企业汽车后市场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对专业能力进行设定,将所设定的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按照分解的专业能力制订专业能力标准;并按照制订的专业能力标准,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项目和培养计划,从而为培养符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相关企业汽车营销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打好了基础。
3.2 完成了汽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和联盟成员单位协商讨论,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核心问题,完成了汽车性能检测实训室,用于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方面的技能,注重汽车检测与诊断等前沿新技术的实训;完成了计算机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主要配置汽车仿真教学软件、汽车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软件和汽车营销情景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逐渐将汽车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实验实训基地。
3.3 举办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
以联盟的名义,举办了“汽车营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按照《汽车营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AER认证)考核及培训大纲》具体要求,安排了《现代汽车技术及商务评价》和《汽车市场营销》两个AER认证考核模块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和培训教师。又根据汽车营销工程师岗位职业的要求,在原“大纲”要求之外加设了《汽车营销策划及营销实务》、《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营销企业管理》和《仿真软件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四项培训课程。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认证培训,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安排了汽车专业年轻教师的培训
学校与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建立了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相配套的教师培养体系,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汽车专业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其教学水平能满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
3.5 开展了校企合作校园车展的活动
学校与汽车企业共同组织了汽车文化节。主要针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次校园车展活动,让全校师生了解最新汽车资讯,体验汽车科技,传播汽车文化。安排的活动内容有车辆展示、市场调研、模拟营销、车模竞赛、有奖问答、歌舞表演等,展现了斯柯达汽车魅力,普及了汽车文化知识;丰富了校园生活,传播了汽车文化。
3.6 安排了学生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
按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培养标准,学生除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应用实践经验。为此,我校采取3+1培养模式,即:三年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实训+一年企业岗位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我们在联盟组织框架下,学校和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对通过考核的学生优先安排在联盟成员企业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通过企业岗位技能实习,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的工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4 2014年工作设想
明年联盟将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现有产业优势和教学条件,结合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重点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双师教学团队的建立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等业务活动。
可以相信,在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我们定能将联盟建设成共同培养人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鲁植雄.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储江伟.《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研究与设计[J].理工高教研究(教育科学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