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6 01: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南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春景诗时,我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尝试,效果颇佳。看着学生们在古诗的意韵中徜徉、流连,我的一颗心也不禁雀跃起来。
一、 歌唱
众所周知,古诗很美,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音韵美。古诗是人类最早的歌唱,无论是“哎哟、哎哟”的号子声,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都是歌词,所以但凡是诗,读来都是朗朗上口,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如果投入其间,自由哼唱,更会感受到顺畅悦耳的音韵美。
在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诗歌中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中平仄相对,无不充分体现出音韵美。学生初次接触古诗,我没有讲解,没有分析,只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反复诵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的学生在吟诵“千里莺啼”时将“啼”音延长,宛如小鸟鸣啾;有的将“风”字低吟,宛如清风拂面;有的将“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唱三回,似乎真的感受到王朝更替、物是人非的愁绪。
二、 想象
想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有人曾大胆断言:“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进步。”而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往往一个字里就有一个春秋,一个感叹就是一世的情愁,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比《诗经》更古远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就生动反映了当时部落人群狩猎生活的全部,作为中国古代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字,古诗可以说在锤炼语言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仍以《江南春》为例,其间第一、二句,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就“绿映红”三个字让学生发挥想象,问:“读到这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桃红柳绿是春天;有的说水映天,天映阳,美不胜收;有的说万紫千红春烂漫;有的说姑娘们穿红戴绿在春日里郊游;有的说水是古人的一块碧玉,日是古人的一片红巾……我不禁为他们精妙绝伦的想象而惊叹。
三、 体验
我一直以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世间一个自然,心中一个自然,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才能体验到物我两忘的诗意人生。诗画是相通的,所以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是交融的,所以才有了传世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诗教授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走进诗人的当时的情境,随着他的诗文,抬着他的双脚,用上他的眼睛,去观望那个世界,这可能就是席勒所说的“审美移情”。此刻的学生就是晚唐的杜牧,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享受春日美景,浮想前朝往事;就是宋朝大理学家程颢,埋首研读之余,受春光吸引,“傍花随柳过前川”。
正如一首现代歌曲中所唱“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读一首诗,就是和诗人作一次深情对望,悟一首诗,就是和诗人的一次感情交融。
四、 享用
很多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大汗淋漓地爬上泰山之巅,便会有吟诵“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晚间过渡口,一轮明月在江畔升起,不由感慨“海上明月共潮生”;初春的早晨,百无聊赖倚在窗前,一阵轻风拂过,门前的池水微波荡漾,你才明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韵。
学习古诗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改变人的性情,你会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成为一个天才诗人,你也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唐人,这一切都是“诗”给你带来的。就我班学生而言,他们对诗歌的享用常常是不经意间的。当有同学转学时,他们会劝慰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他们孤独地过中秋节时,会举起水杯叹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们游览狼山,坐卧天下第一望江楼时,会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他们在年岁大了之后,又童心未泯,会不会吟一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呢?
学习诗歌最大的享受就是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五、 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当我和学生徜徉在“绿映红“的春景诗中时,他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我带领他们到蕊春园游春。我们来到了蕊春园,孩子栽下的香樟树已经返青了,桃花的枝丫上星星点点满洒着珍珠一样大小的花蕾,淡淡的粉色,我坐在石凳上看着学生说笑、玩乐……多美的生活啊!“杨老师,我们要写诗!”三个小女孩捧着一朵掉落的梅花欢喜地说。我微笑着点点头:“好,想写的都可以写!”我的心也被打动了,于是师生提笔共同赋诗,现摘录几首,与读者共享:
探春
张宏帅
葱绿掩月亭,
枯枝架晚阁。
儿童池边戏,
思绪荡悠长。
望春
瞿烨
桃红映柳绿,
莺啼花草香。
林间儿童戏,
笑启心自闲。
喜春
杨霞
枝头喜鹊来,
池底艳阳开。
群童林间戏,
笑揽春满怀。
篇2
面对这珍贵的历史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相信在古诗的陶冶下,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才会更和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把着学生学习古诗的脉搏,不断摸索着。几年来,也有了一些感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入学伊始,在识字阶段,就要读一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此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师宜用抒情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带领孩子走入古诗、走进江南。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正当采莲时节,采莲女们驾一叶扁舟,在高高低低、参参差差的荷叶丛中穿梭……全诗视觉效果极为鲜明,采莲姑娘、嬉戏的鱼儿、满湖的莲叶和荷花互相映衬。“莲叶何田田”则进一步把主景凸显出来。整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段舞。基于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表演的形式让他们体会《江南》美,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孩子自己绘出一幅画,使他们体验创作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以后,再引导孩子演一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画面在孩子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孩子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地体验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深入意境,把握内涵
诗人往往依靠诗歌蕴积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情感,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孩子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孩子去品味,感受诗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诗歌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给我们展现了美丽的春景、繁华的场面。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后,作者紧接着写江南的楼台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是想借南朝覆灭的历史,提醒当时的皇帝,一定要以史为鉴,汲取南朝灭亡的教训,只有国富民安,才能江山稳固。深入了诗句的意境,就能感悟诗人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反复吟诵古诗可以加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品尝到成功地解析和运用语言的快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联想、想象力,进而培养其艺术修养。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中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自然地把青松看作是逆境中的高洁之士,将凌寒挺直理解为一个人顽强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志的教育。
四、大量诵读,润物无声
篇3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江南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江南春》时,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学生抓住关键词并联系上下文解读了诗句的意思,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杜牧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在慨叹:“放眼望去,南朝众多的寺庙楼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呢?”就在这时,突然有学生就诗句末句的标点提出疑问。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多少”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不清楚楼台的数目,要问大家,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问号?
师:对这个句号显然你有自己的思考,问得好!谁来解答?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也认为应该用问号更准确些。因为作者明明就是在发问。
生:我不这么认为。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诗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肯定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生:这不一定,你太崇拜名人了。名人也会犯错的!
师: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还是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读全诗,仔细体会判断。
(一番潜心阅读后)
生:应该用句号!诗人此处并不是想问出楼台的具体数目,只是发表自己的感慨,意思是感叹晚唐统治者广建佛寺,求神保佑是没有用的,因为南朝的教训就在眼前。
生:大家都知道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更应该这样。不能一见到诗人写了“多少”就以为一定是疑问的语气,就要用问号。
(一席话说得大家频频点头,我也向发言的两位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哪知,又有学生提出了新看法。)
生:我认为这句诗最准确的应该是用感叹号!这样更能清楚表达诗人在大好春光中,面对被烟雨包围的寺庙所产生的想法。
(一听此话,学生们刚刚松弛的大脑又高速运转起来。)
生:表达强烈感情就应用上感叹号。
生:我还是认为该用句号。前两句诗人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的春光令人陶醉,这后两句诗也是想告诉我们,那掩映于迷蒙
的烟雨之中的佛寺,看起来别有一种朦胧美。
生:前两句诗展现了那么美丽的江南春景,流露出诗人的热爱赞美之情。如果要用感叹号的话,岂不是全诗都要用感叹号
了?(生皆笑)
生:我也觉得用句号好一点。当时诗人处在封建时期,皇帝高高在上,老百姓没有说话的自由。皇帝要兴建寺庙,老百姓是不能反对的。因此,诗人只能借写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的。(学生自发鼓掌)师:你们真不简单,不仅能联系前面两句诗,还能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刚才的讨论很精彩!同学们,古人写诗文不用标点,古诗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分行的,而是连写的。诗有韵律,一般都有固定的停顿,一个停顿就称为一句。到了现代,为了便于阅读,于是就出现了加标点符号的诗句。同学们对古诗中的标点符号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你的见解就能让大家信服。现在,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悟这诗句里包含的深意!
二、反思
课上,学生就一个标点引发的质疑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与震撼,让我看到了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课堂所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的解读中,学生们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发现意识、探索精神。他们关注了语言文字的细节,紧扣末句诗的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伴随着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释疑的探究过程,课堂流程波澜顿生、曲折有致。从对“多少”一词的敏锐捕捉、反复咀嚼,到“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更
篇4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篇5
一、开启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利用记忆力和直觉力轻松、愉悦地诵读经典,同时也不会使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相反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以“经典教育”活动为主题,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阅读有价值的书为起点,重拾文化经典,深植读书风气。《三字经》《弟子规》《中庸》《论语》……经典古诗、并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作为必读书目。并组建“智慧种子”小组,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以交互性阅读为基础,调动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充分运用学生求知的自,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字、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惑,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此外,根据诵读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经典诵读表演赛、经典知识竞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正所谓“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再去学习比较浅近的应用性知识文化,孩子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着悠扬的韵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在经典诗文中徜徉,在感知经典传统文化中成长。长期教学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长期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二、激活诵读兴趣,拨动诵读旋律
兴趣就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如果能够激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词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抓住精要之处,引导学生诵读诗中的精华,是最能激活学习兴趣了。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离别的诗在意境上的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在讨论中得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写登楼所见,更突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把诵读兴趣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童趣内容的诗篇特别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记住了有趣之处,往往就理解了作品。
篇6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由于古诗语言精练、表意含蓄,加上小学生对诗人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感到陌生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步推进和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教科书+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恰当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兼备图、文、声、像,可以生动逼真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1.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用语精辟,寓意含蓄,时代背景久远,这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讲解难度,从而导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巧创情境,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鹅》,教师可根据诗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亭台楼阁,杨柳依依,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图对照,相映成趣,不仅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能轻松“入境”,而且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情感,继而探究学习。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主要表达对春天那场及时雨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雨蒙蒙地下》,优美的歌声,再配以生动的画面:夜里,春雨淅淅沥沥地轻叩着屋顶。这样在感官上,让学生真实地体会诗的氛围,逐渐融入到诗的情境之中。
2.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学生赏析词句,体会意蕴
古诗的字字句句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千挑万选,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网络多媒体通过声、光、形、色等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意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如古诗《泊船瓜洲》,教师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光美景,一幅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江南春色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快领悟到“绿”字的精妙:“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同样,《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若只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恰当运用录像就可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草木葱茏,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色美不胜收。在画面、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心绪已不知不觉地被带入诗境,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
3.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启发想象,扩展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的教学目标。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其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利用视听觉教学媒体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如果你也来到这一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而在教学第三、第四句时,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想象,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另外,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古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4.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拓展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前要查阅大量的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课堂上往往是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教,声嘶力竭地导,学生则借助眼睛和耳朵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古诗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收集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材料,储备素材。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资料,充分展现自我,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古诗。
参考文献:
[1]崔增亮,赵绍军.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秦红兵.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气氛的优化[J].中小学电教,2003(11).
篇7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智并重;语言能力;感悟;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901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能启迪心智,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情智并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激趣导入,启动情智
古诗词的创作时代与学生距离很远,其语言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若能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如用音乐营造情感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以诗导诗等,都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赠汪伦》时,可用“汪伦邀李白”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枫桥夜泊》前,可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营造离愁思绪的心境;教学《示儿》时,可提出问题“这是陆游的绝笔,他在临终时有什么重要的事放心不下呢”……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有话可说。
二、b读感悟,萌智
“好诗不厌百回读” “七分诗三分吟”,这些都告诉我们读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范读,在整体把握诗词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将诗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再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分层次进行品读,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目的的诵读而层层深入,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品读、讨论和启迪,做到吟诵与赏析有效结合,由情萌智;还可以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夯实文化底蕴。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味诗词的韵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巧设情境,生成情智
古诗文的灵魂是情,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智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学习《小儿垂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吟诵边表演“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场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以配乐渲染离别伤感的气氛;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配以广阔迷离的江南春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介绍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悟诗情。这样教学,情感相融便有了广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就会发自肺腑。
四、合作交流,展示情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理解诗意。对于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疑惑。对于学习所得,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随堂练笔、情境对话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学习张继的《秋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替张继写家书;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对话。这样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深化情感、启迪智慧,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情智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解释:“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情智,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通过比照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古诗,针对教材巧妙地进行拓展,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使学生情智共生,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池上》时,可以拓展儿童诗《小儿垂钓》《所见》《牧童》等;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则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类比感受他身在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也可以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赏析,了解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和壮志难酬的一面。
篇8
“六一”节那天,我穿着崭新的服装到学校去,路上,我听见小鸟在欢乐的歌唱,大树在向我微笑击鼓传花,好像它们都在祝我们“六一”节快乐。到了学校,我看见同学们都欢声笑语,脸上洋溢着笑容。
"六一''的活动多采多样!有猜谜语,钓鱼,瞎子摸人等的活动,只见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谜语,知道的人就把答案告诉老师,如果对的话就可以去领奖。我虽然在不停的想,但怎么也猜不出来,后来我绞尽脑汁,终于猜出了一个谜语。当时我就心急如焚的跑过去把答案告诉老师。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这个谜语不对.''当时我非常失望,幸亏班长说:“只是游戏吗,不要放在心上”。我听了这句话感觉好多了.后来我认真思考每一条谜语,我终于猜对了,我拿着奖品,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接着,我又去玩击鼓传花.击鼓传花的规则是:先选一位同学上来击鼓,并蒙上眼睛。然后同学们就一个个传花,等鼓声停的时候,花在谁手里,就叫谁上台来表演。第一位上台的是李明同学。他表演的是朗诵古诗。他背的是<<江南春>>:"千里江南绿映红......刚背完,台下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他下台去。接着又传下去了。
我们完了好久活动才结束,这个儿童节我们过得多快乐啊!因为我们不但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篇9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篇10
在我蹒跚学步时,妈妈教我朗读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虽然很短小,却激发了我学诗的浓厚兴趣。爸爸又教我诵读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诗的世界。我开始读懂了诗歌的韵味。
童年是美妙的。有了诗的陪伴,我的心中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懂得了要尊重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明白了母亲对儿女的牵肠挂肚和儿女应该怎么做;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领会到,人不仅有相聚的欢乐,还有离别的痛苦。
读小学后,古诗更是我课余生活里的挚爱,每首诗都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给我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反映出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的雄浑壮阔景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把江南春景的艳丽呈现在我的眼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宁死不屈的一身正气。
伴着成长的节拍,踏着青春的旋律,怀着成长的梦想,我进入了中学阶段。此时,我接触到更多的诗歌,每天诵读古诗词成了我的必修课。李白邀我去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壮景;苏轼请我共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和开朗;龚自珍吟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告诉我什么是奉献;马致远诵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告诉我什么是乡愁……
读诗,的确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古人的智慧通过眼睛进入脑海,通过想象进入心灵,在心灵深处掀起轩然大波,然后又归于平静。
因为读诗,我长大了。
因为读诗,我坚强了。
因为读诗,我有了热情,有了朝气,更有了希望!
我想,不只是现在,将来,古诗词永远是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