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
时间:2023-04-03 03: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江苏省南京市古称。
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经典背后】
人们当今到南京寻访的古迹白鹭洲公园,其实与李白诗里的“白鹭洲”完全是两码事。
白鹭洲公园原为明朝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系一个半城湖,民国初年始定名“白鹭洲”。而李白登凤凰台所看到的白鹭洲,据《景定建康志》,那是石头城外长江中一长形沙洲,将江水一分为二,曲绕中分。洲上多芦苇,常有白鹭群集, 因名白鹭洲。
南唐时,白鹭洲边有入江船码头,洲上是江鸥栖息之所,人至不惊,时人有“白鹭洲边江路斜,轻鸥接羽满平沙”的诗句。白昼白鹭翻飞,柳色照行人,衣白者皆碧;夜晚栖息其上,“波光摇江月,星影入城楼”,实是一风景优美之地。李白诗中的白鹭洲,明代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清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曾到此一游。随着岁月流逝,长江泥沙淤积,江道西移,沙涨水落,白鹭洲与长江南岸渐渐相连,形成了沙洲圩,即今江东门外、上新河北、板桥之西一带。 虽已旧迹莫辨,却依然留有“白鹭洲”的村名。
白鹭洲的方位定了,那李白诗里的凤凰台到底在哪儿?既然李白登上凤凰台就可以看到白鹭洲,想来不会离白鹭洲太远。
中华门内西南隅,有一处叫花露岗,岗西有凤游路和来凤街,这一带便是历史上的名胜之地凤凰台。
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那次李白到黄鹤楼,诗兴勃发,突然见到墙上崔颢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诵读之后赞赏不已, 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即扔笔郁郁下楼,拂袖而去。
后来李白到金陵,登凤凰台,诗兴突发,且登黄鹤楼时的诗情犹在,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用的是崔颢的《黄鹤楼》诗原韵,不仅开首句法模仿前诗,而且将武昌的鹦鹉洲与金陵的白鹭洲相呼应,真是天造地设。(海 然 辑)
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篇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2、《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3、《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4、《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15、《别东林寺僧 》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16、《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7、《夜吴歌·秋歌》
唐 ·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8、《客中行 /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9、《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0、《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篇3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唐李白《古朗月行》。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8、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唐罗隐《雪》。
9、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篇4
要改进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五个内容:备引入、备过渡、备变式、备个别指导、备评价。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是与学生沟通的要塞,这个环节要做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过渡也是一个很重要环节,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各条连接起来,要找到过渡的连接点,把各章节巧妙的连接。备变式即备预案,使用教学案例来说明原理,把案例组织成一个体系来说明原理。高明的教学者举的例子感到没有精心准备,但却不然,要做到案例与原理的贴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即使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性的。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弄清楚要以什么样的学生为基准,这样才能做好全方位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一节课不是上玩就玩了,上玩过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留有空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文本的形式,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做到认认真真的反思、总结,用心去投入教学,那么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其实也并不是很难。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理解只有认真执着才能办好事情;懂得了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务主任,并明确了以后的工作方向,着力抓好教学管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导主任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是近一个月来少有的好天气,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日子里,培训已多日的我们心情似乎也舒展了很多。
据凤游寺小学校长杨建介绍,凤游寺小学在十年前还是一所较为落后,生源较差的学校。
果不其然,在第一眼看到了凤游寺小学时,感觉就没有昨日参观的小营小学气派艳丽,但却显得十分质朴素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透着一种古朴的气息。脑海中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样一所其貌不扬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年一越成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示范校,这里不得不佩服杨建校长深入挖掘出的校园文化精髓——凤凰台文化。
一、找出文化的根,挖掘校园文化。
凤游寺小学建在古凤凰台遗址上。2006年开始利用地方课时开展了校园凤凰台文化建设。
杨建校长说:“古人说凤凰者,仁鸟也,仁就是凤凰台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凤游寺小学从凤凰的精神出发,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的学生培养标准。杨校长介绍:“这五个标准来自孔子的思想,恭是恭敬,宽是宽容,信是诚信,敏是勤敏,惠是慈惠,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具备这五方面的素质”。凤游寺小学为“恭、宽、信、敏、惠”编了儿歌,贴在一二年级的教室外面,又寻找了这方面的故事,贴在中年级的教室,到了五六年级的教室,贴的则是“恭、宽、信、敏、惠”的原话出处。
看着看着,不由得为进门时只见外表,不问内涵的粗浅想法而脸红,赞叹眼前这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厚。
二、塑造文化墙,打造校园文化。
踏进凤游寺小学的校门,一转手,你就会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凤字铭”石,上面刻满了关于“凤”字的各种写法。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开始了“千年百尺凤凰台”的讲述: 首先是在沈约的《宋书符瑞中》“文帝元嘉……”介绍了凤凰台的由来;最引人瞩目的是 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石刻,让我们追忆凤凰台上的历史名人。在文化墙的结尾处立着一面石墙,是南京当代诗人李朝润先生的《凤凰台题记》,诗的最后两句“翔翥世纪苍穹、更展中华雄风”对凤小提出了“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的殷切希望。
校园东面,面积不大,一座教学楼——凤翔楼,一座综合楼——凤翥楼,两楼之间连接着一座“凤飞亭”,“翔、翥、飞”三个积极向上的动词,预示着凤游寺小学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懈地探究和持续地发展。
在学校的东南方向不远处,静躺着竹林七贤阮籍的衣冠冢;学校附近的瓦官寺,离不开东晋画祖顾恺之,相传正是他绘在庙内白墙上的一副维摩诘像,引起满城轰动,观画之人络绎不绝,得百万之捐;凤凰台边的谢公祠是纪念淝水之战的谢玄;学校西南方向的杏花村就是明朝大儒顾起元晚年的隐居所在……
不由得你感慨人文荟萃啊,一脚踩出一段历史!
三、开发校本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
篇5
1、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纳兰性德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1、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12、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15、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纳兰性德
16、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
1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20、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2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25、愁肠若牵绳。——韩愈
2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7、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28、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3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3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3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3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1、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
4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44、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4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7、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4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5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5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篇6
《超越时空的爱恋》中有一个梦游仙枕,今日借枕一用,以进入时间隧道。我枕在仙枕上,心中暗想:我要飞到李唐!只听“唰”的一声,一道白光掠过,我闭上眼睛,感到身体飘了起来……
我在一个巷子里落了脚,环顾四周,这里的一切都很古老,莫非这就是唐朝?!这时一个宁静的夜晚,皓月当空我沿着月光为我铺开的小路来到了一个小湖旁,隐约听见有人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啊!李白!
我向他跑了过去,并对他说:“您是太白先生吗?”他微微点头,又反问道:“你是谁?”“我是你忠诚的诗迷。”我说,“太百先生,您喜欢月亮吗?”“很喜欢,我与月是统一的、一体的,”李白望了望那轮皓月说,“哎,王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被贬了,您一定很伤心吧!”我带着一丝同情说。李白并没回答,只是自言自语道:“现在我真是‘独酌无相亲’啊。”“谁说‘无相亲’,您还有月啊,邀月同饮吧!”李白又兴奋起来,大声吟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时我随口问:“太白先生,当年您登黄鹤楼时为什麽没有题诗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后来我还模仿他的《黄鹤楼》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哇!好一位诗仙,好一位酒仙,李白,我敬佩你!“那您对《离骚 》作何评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得太好了!屈原不愧为浪漫诗人。”“您也是浪漫大师啊!您笔下生辉: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您超凡脱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具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您放荡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的话像连珠炮,李白根本插不上嘴。
这时梦游仙枕飘到我眼前,“时间到了,再见!太白先生。我依然枕着仙枕,闭眼暗想:回到21世纪。此时,白光依旧,身轻如燕……“你要去哪儿?”“遥远的今天!”
我把梦游仙枕还给芊芊君主后,提笔写下此文,就此搁笔。
篇7
遵照关于追认历史人物高级职称的指示精神,我办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同志的紧密配合下,在具体承办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多看政绩成果,切勿吹毛求疵,力争不落一人”的原则,时至今日,已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全体同志欢欣鼓舞,敲锣打鼓,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知评定工作感到光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过多和评判人员人手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这次高知追认工作还存在着小小缺憾。比如李白同志,就因故没能赶上这次追认高知的直通车。为此,李白同志的后人态度偏激,逆潮流而动,多次串联辛弃疾的后裔欲进京反映情况。为维护和谐稳定大好局面,我办兵分两路,一面不“耐”其烦地向家属解释相关政策,一面责成安保人员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路口设卡拦截。经走访谈心,辛弃疾后裔在祖上签订《》的重大事实面前脸红心跳,哑口无言,主动撤回上访材料。
暂缓李白同志的高级职称评定,主要原因如下:
一、存在国籍争议
据多方调查考证,李白同志的出生地西域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虽然李白就业和发表大部分作品皆在我国境内,但在“双无”(无人证、无物证)的情况下,仍不排除其非法移民乃至某敌对势力派遣到我大唐高层卧底的可能性。李白未通过公务员考试,由上层引荐直接录用,即是嫌疑。
二、资历条件不符
李白不具备晋升高级职称所需的一切证明。本科以上学历 、核心期刊论文、中级职称证书、外语证书等硬件一无所有。虽然一生所作诗文不乏佳作,却连作家协会成员资格都未取得。破格晋升存在很大难度。
三、徒有虚名,道德败坏
1.有读者举报,李白多篇作品存在抄袭问题。如《登金陵凤凰台》一文,显然存在剽窃崔颢《黄鹤楼》的痕迹。
2.大部分作品胡编乱造,格调低下,不但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而且有误导民众,传播谣言,煽动军民哗变造反之嫌。“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明显是在诋毁国君沉迷酒色,不尊重不爱护人才。别人说这话尚且情有可原,身为皇帝身边的既得利益者,李白不知感恩,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实在让人寒心。
3.品行不端,私生活糜烂。李白虽前后娶了四个老婆,仍不满足,将朝廷所发俸禄大多花在烟花柳巷,与狐朋狗党同饮花酒,共造反唐诗文。李白是个“日记哥”: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此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李白等文人“骚”客骄奢逸,在风月场上寻欢作乐相互攀比的丑恶嘴脸。
4.种种迹象表明,李白诗仙是假,酒蒙子是真。他一天一小醉,两天一大醉,时常酗酒闹事。“对影成三人”,这是喝得啥也看不清了;“呼儿将出换美酒”,为了喝,还有什么他不敢干?“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醉生梦死,无所事事,常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干部当成奴才肆意欺辱,脱靴子,捧臭脚。最后竟然发展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典型的“二两牛逼散,不服天朝管”。
四、社会交往复杂,有组织黑社会及通敌篡位嫌疑
经查,李白的朋友里并无汪伦,而历史上与汪伦谐音的名人只有梁山贼寇王伦,二者虽说关公战秦琼,但焉敢小看李白没有穿越才能。另,他有一首《短歌行》写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由此推断,李白为了谋反篡位,有通敌勾结倭寇之嫌。
综上,决定暂缓对李白同志高级职称的评定。
妥否,请批示。
附件1.李白部分反诗
附件2.阿猫阿狗等各界群众对李白追认一事的抵触意见(原件影印)
附件3.维稳办提供的李白后人上访材料
附件4.关于追认高力士、高俅、秦桧、严嵩、魏忠贤等250名同志为高级知识分子并补发相关待遇的通知
篇8
好像是说楼上的人有闲情逸致在那里看风景。那么古诗词中又有谁在楼上眺望呢?让我们一起登上高楼,看看那些登楼远望的人是谁。
一、是送别亲友的依依惜别的文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李白站在黄鹤楼之上,在烟花三月的美景之中,极目远望,一直看到朋友孤单的帆船消失在碧空尽头,水天相接之际。对朋友的挂念、惜别之情笼罩了整座黄鹤楼,随着无穷无尽的江水,扯动着离人的神经。唐人送别多于楼台,离别情绪经常为吟咏内容,然亦各有特色,彪炳千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托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以示清亮纯洁、操守不移,展现出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并以此告慰洛阳亲友,别具一格的抒写心志亦使芙蓉楼大增其色。赵暇《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全篇语言自然浅显,意境却空灵神远,读来意蕴含蓄,联想无穷。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二、是心怀苍生的有志之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在万方多难之时登上高楼,虽是锦色繁花扑入眼帘,却仍因忧国忧民而黯然伤神。在高楼上望到的锦绣河山正是作者心急如焚焦虑的对象。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李益《上汝州郡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虽然因人因时而内涵有所不同,但皆忧天下之忧,故千古传唱。
三、是怀才不遇的英雄
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浩大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忧从中来,“凭轩涕泗流”。
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在高楼之上“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楼外的玉簪螺髻只能献愁供恨,自己满腔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恢复中原的抱负只能在楼上呐喊。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以苍劲悲凉的笔调,将生不逢时、孤单寂寞、壮志难酬、空怀无限的悲怆与茫茫空间、悠悠时间以及辽阔荒漠的北方原野相融,使人仿佛看到台上兀立着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之诗人在满目凄凉地对景咏叹。
四、是闺中幽怨的女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这位女子梳妆打扮后在楼上眺望,只为等心上人的归来,在望尽千帆过后,还不见自己所等的那条船,满腹的幽怨就像悠悠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就连不知道什么是愁的,登上高楼之后,看到青青杨柳也会生出无限悔意。
五、是充满诗意的哲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登上高楼,眺望美景,触发的不仅是普通情怀,更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辽远开阔的胸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成为一种深邃的哲理。
六、是不懂世事的少年
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篇9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是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仰,培养人的想象力和人文素质。青年学子应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杨叔子教授有一句诗非常深刻:“国魂凝处是诗魂。”他呼吁:文化要继承,经典要诵读,诗教应先行!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更是高中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修身当先学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站在人生的高度总结: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呢?
一、要了解诗词的一般特点
高中学生,除了熟悉古典诗词的体裁、分类、押韵、对仗等等常识以外,还应了解以下几个特点:
1.流派繁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对比、烘托、象征、借代等等,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典范。
3.抒情诗居多。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的。《尚书》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思想、情感、志意。而抒情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唐代赵嘏《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前三联写景,描写深秋拂晓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首联写全景,颔联写仰视,颈联写俯视,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抒情,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鉴赏古典诗词,品评其“苗”(语言)、“华”(音韵)、“实”(意义),就要追溯其“根”(情感),因为“苗、华、实”皆由“根”而发。诗人为什么有情感要抒发?背景是什么?所以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即要鉴赏作家作品,就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了解其艺术创作特点,考察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只有了解了李白被排挤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中作者的愤懑的心情;只有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思想、个性、抱负和诗歌风格,才能理解诗中作者忧国伤时的怀抱以及意寓于言外的余味,才能对这首诗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要积累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是根植于丰富的古汉语和灿烂的古文化的土壤之中的,鉴赏古典诗词,就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如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取古汉语中的“因为”义;乐府诗《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但”字,取古汉语中的“只、仅”义。类似的词类活用、语序倒装、成分省略等在古典诗词中也都很常见。
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语,也形成了我们民族大致的心理认同,因而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一些习俗和花草鸟虫、月露风云等往往蕴含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加上“柳”与“留”谐音,“柳”便代表了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类似的“渭阳”、“南浦”、“秋月”、“夕阳”、“雁”等等,无不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定含义的心理认同。还要了解古人的一些口语、惯用语等。如被《词旨》推为“警句”、《古今词话》又誉为“妙语”的刘克庄的《清平乐》词句:“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其中的“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再如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题中“什”因《诗经》中小雅、大雅、周颂每十篇为一“什”,后称诗文的篇、章为“什”。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人的典故,再如赵嘏的《长安秋望》,尾联中“鲈鱼正美”和“南冠”就分别用了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了解,就很难去理解与鉴赏了。
四、要多读勤背,积累诵读量
篇10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李白比杜甫要大11岁。李白与杜甫相识是在天宝三载春,也就是公元744年春,这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在这年春天,李白离开长安,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而杜甫正处在他人生中最快意的壮游时期。两人在洛阳相遇,并结伴而游,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二人分手,历时一年多,日出同游,夜宿同被,友谊不可谓不深。
但我总觉得李杜之交有一个遗憾,就是李杜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李白对杜甫却了解很少,他只是把杜甫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从我见到的资料里,可以看到李白写了不少赠别诗、怀人诗,其中一些诗流露出他对文学上的挚友的敬仰之情。李白和孟浩然很有交情,和他之间有诗赠答,如《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道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赞美他像一座高山,是可望不可及的典型。还有大家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非同一般。
李白和王昌龄有很深的友谊,李白曾为他写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中表达对友人遭遇的不平、关切、怜惜与同情,故人落难,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
在李杜的交往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并不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李白有一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他认识到了杜甫“作诗苦”的特点,但总的说来,他与杜甫之间的关系是不能与孟浩然、王昌龄等人之间的关系相比的。
杜甫则不然,他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了怀妻子、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在诗中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情感。
又如《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当时有人妄传他坠水身亡。杜甫在诗中倾注着对李白安危的关心,嗟叹李白一生的不幸。因为怀念太深,老朋友便时常走入梦里来了。梦中的情景,比写实更诚挚动人,也让我们感到诗人是李白最知心的朋友。杜甫还写了《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等诗作,这里不再赘述。
在后人眼中,同为伟大诗人的李白和杜甫应该是平起平坐的,但实际上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在那时,李白不可能把杜甫当作文学上的挚友。李杜之交为什么会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遗憾呢?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李白26岁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兼求仕的时期。在此期间,他遍游中国,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李白初到长安,就被太子宾客、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赞为“谪仙人”,声名益振。唐玄宗召见时也是“降辇步迎”,何其荣耀。后来李白供奉翰林,蔑视权贵,招致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后,才在洛阳遇到杜甫。
李白的特殊才华和经历使他早已成了知名人士,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杜甫仰慕李白的人格与才华是很自然的事。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些都表明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
李白有的是才华,有的是傲气,他一生中真心佩服的人能有几个?写了《黄鹤楼》的崔颢算是一个,李白看了他写的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又摹仿这首诗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孟浩然和王昌龄也算是李白的至交,李白对他们也是佩服和敬仰的,但还不至于达到对他们诗作进行摹仿的这种程度。其他的就数不上几个了。
李白结识杜甫时,杜甫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刚刚出道,还没有什么诗名,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力作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了,李白在那时不可能认识到杜甫在后期体现出的那种杰出才能。杜甫是在困守长安求官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才深入认识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三吏三别”等力作,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
而自从那次交游以后,两人就天各一方,再没有见面了。不过李白是名人,杜甫还能听到他的一些消息,而杜甫呢,又没做过大官,名声不大,先是困守长安,后是隐居成都,李白可能根本没有杜甫的音讯,也没有机会读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当然谈不上对杜甫有更深的认识了。终其一生对杜甫的认识可能也只限于那次同游时的那点印象而已,苦吟诗人一个。
李杜结交时正逢李白政治理想遭到破灭,其心情是很沉重的,我想他那时也无心去对名不见经传的杜甫做更深的了解,关系仅限于普通朋友而已。
实际上杜甫是被北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大力推崇以后,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李白对杜甫了解很少,不可能把他当作文学上的挚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的一些因素外,年龄、性格、兴趣爱好、文学主张等也是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名满天下的李白不可能对一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文坛晚辈有敬仰之情的,充其量也只是欣赏或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