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

时间:2023-03-18 06: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工作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工作职责

篇1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小学中队辅导员职责

 

1、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领导者。要全面关心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并成为他们的表率。

2、熟悉少先队业务,自觉进行少先队有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辅导能力。

3、结合学校德育处工作计划和总结,针对自己中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初制定好本中队活动计划,学期末做好总结工作。。

4、培养少先队中队长和队委,做好发展队员、编队、改癣奖惩等工作。

5、积极组织和领导学生参与学校、大队部和有关部门的各项活动,并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其中必须做到每月开一次主题队会,主题队会要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发挥每个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要有详细记录;指导学生出一期黑板报;监督队员参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活动,协助学生做好红领巾广播站等大队部组织的活动及分配的任务。

6、指导中队委搞好少先队活动阵地。做好板报、手抄报、读书读报、兴趣小组、中队角布置等辅导工作。

7、中队辅导员要定期参加队委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共同讨论工作,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指导他们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中队委员。

8、建立中队人才库。注重发掘队员的闪光点,发挥各自的特长。

9、辅导员要与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并定期在年级中开展有意义和有影响的教育活动。

10、认真做好少先队中队活动资料积累,经常撰写一些少先队工作论文,并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11、中队辅导员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大队辅导员工作。首先,在思想上、行动上接受大队辅导员的帮助,接受大队辅导员布置的工作任务,并努力完成。其次,热心少先队工作,除了在中队中进行有效的,富有创造性的队活动外,还应积极向大队辅导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提供有特色的活动,以便推广。

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岗位职责

大队辅导员是学校少先队组织的直接领导者,大队辅导员要在上级党团组织及学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少先队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等工作。

1、大队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掌握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

2、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少先队工作意见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学期末要进行总结。

3、指导中队辅导员的工作,要经常了解中队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开展活动,定期组织中队辅导员学习和研究中队工作。

4、领导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的工作,培养大队委员会树立责任感,创先意识和自治、自理能力。

5、教育、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组织指导少先队员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6、办好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组织指导办好班级阵地,不断积累经验,做好宣传工作。

7、认真培训中队辅导员和大、中队队干部,选好大队委员会指导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发展队员,编队选举,鼓励处分等工作,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他们的

篇2

[关键词] 辅导员 医学生 考研 工作

医学生考研与工作的抉择,属于大学生生涯规划问题,是医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了两年以上的时间后,面对考研与工作时要进行的一次具体的抉择分析。在考研盛行的当今,医学生更是一个热衷于考研的群体,同时许多医学院校硕士招生的人数也有大幅提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考研情况为例:2007年至2009年3年报考率均在75%以上,2010年的报考率更是接近80%。2009年毕业生的升学率为41.6%,若包括不就业再准备考研的人数,则近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了升学去向。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招生规模也由原来的800人上升到1000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严峻的就业环境;二是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一类人的职业理想大多认定为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经过4或5年的学习,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同强,所以少有毕业生去从事非医学类的职业。其次,医学专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更为严格。表现在医院招聘时对学历要求,以及今后在医疗岗位的职称评定与学历密切相关。所以,医学生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 :考研是迟早的问题,究竟是毕业考还是工作后考?三年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环境是否比本科毕业时更理想?先工作还是先考研成为医学生们面对的重大决策问题。

大多医学生进行抉择分析的时候,都会向辅导员求助。而提供咨询指导是当今大学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做好对医学生考研与工作抉择的指导分析一般要求辅导员具有:(1)有一定的心理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2)了解相关的医学专业;(3)最好有管理毕业班的经历。毫无疑问,辅导员应是以协助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而非替学生做决定。

那么,辅导员怎样具体帮助医学生着手分析呢?影响学生决定的因素分可为两大方面: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评估也是一次自我了解,职业和教育信息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协助学生分析这两大因素,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具体过程是:(1)学生自己列举出影响自己做决定的重要因素;(2)具体写出每项个人因素对个人影响的实在意义;(3)收集相关的信息,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外部因素;(4)综合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做出决定。辅导员在整体过程中给予提示、补充和信息支持,要在学生做某些心理学方面测试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分析个人因素的时候,充分认识到自己薄弱的环节,提示自己要及时的加以改进,摆脱不利因素。在分析外部因素的时候,辅导员要提示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比如,比较两家医院的地理位置、待遇、医院和学科的发展前景,等等。另外,辅导员解决不了的棘手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寻求更专业老师来解决。

一、个人因素

1.自我与他人评价。评价的内容很广,简单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和同学朋友来做评价,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上做一些自我测试问卷:包括性格、气质、分析能力、行动能力等方面。健康的身体是基础,身体素质的测试也必不可少。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理想,兴趣和理想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起决定作用,并一直影响执行能力。

2.性别。总地来看,医学专业中男生的性别优势明显。故女生考研比例多于男生。

3.家庭情况。家长的愿望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尤其是独生子女们更要考虑将来赡养父母的问题。

4.经济情况。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即使考研的把握很大,也会直接放弃考研。有的同学会根据研究生是否为公费,来决定最终去向。

5.学业情况。可以参照从大一至现在获奖学金情况,以及在实习中对理论的应用情况对自己整体学业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考研的信心足,更倾向于升学。

6.实习情况。实习能加深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是工作前的预备战。但也有的同学通过实习发现,现在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想通过考研来达到换专业的目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最少在半年的时间内,医学生的实习与考研备考有极大的时间冲突,也是当前医学生最为苦恼的事情。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有待于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

7.就业期望值。我个人不赞成“降低期望值”这种说法。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位置的愿望,这也是引发考研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医学生们了解就业环境后,应该对自己第一份工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

二、外部因素

1.工作或升学的地点。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未来学习工作的环境,有必要的话实地考察。对可选目标使用比较法权衡它们之间的利弊。

2.专业发展。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可以向专业课教师请教,应用互联网可以阅读到有关本专业前沿的资料,特别是国际上领先国家的发展方向,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展望。

3.工资奖金或奖学金。

4.人脉资源。认真评估,每个关系可能都回给你带来一个信息、一次机会。

5.恋人。有一部分学生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恋人。因此,应该尽早的处理好毕业前与恋人的关系。现在考虑未来结婚和家庭生活亦不为过,好的家庭能推动事业发展。

6.应试的风险。无论是入学还是求职,也无论面试或是笔试都有淘汰的风险,要仔细阅读招生简章或者招聘信息,才能做好风险评估。同时,做好多手准备也是减低风险的必要手段。特别需要对考研的学生指出,研究生调剂的方案要有所了解。

7.国家的就业政策。当做出最终处决定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这个决定要被改变。所以,辅导员应认识到重点不是在考研与工作的之间抉择的结果,而是在抉择的整个过程。要结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帮助医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今后升学或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对毕业去向做出科学自主的选择,下一步还要制定出行动计划,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指导医学生抉择分析,促进他们在现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为学生提供辅导咨询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医德教育要放在首位。要正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切忌只顾眼前个人得失,而丧失长远的发展机遇。要大力宣传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比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政策,其中对大学生的优厚待遇无不体现出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徐帮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乐敏,吴玮,宋丽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 辅导员 角色定位 职业发展

近年来,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纷纷出台和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迅速壮大,同时对承担辅导员工作的相关人员素质和专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有力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目前辅导员队伍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学生就业辅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从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的研究可以为辅导员的发展指明方向,长远来看有助于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实效的提高。

一、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1933年,当时我们党创办了中国工农,即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首次设立了政治指导员制度,这个时期的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这是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前身。

到了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提出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政治辅导员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的同时还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强化政治意识,这是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阶段。

随着2004年8月《关于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的颁布,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6号文件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随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职业角色和发展方向等,标志着新世纪高校辅导员制度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同时,辅导员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全科医生式或全能冠军式定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致使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思考和努力。集中表现在:

1.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辅导员任务重而琐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安排多,学生问题层出不穷,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时间无上下班的界定。辅导员常常在学校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长时间累计下来对工作的自我评价低,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这样的工作状态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辅导员工作的积极开展,对于在校生的培养和教育也有着不良影响。

2.辅导员普遍缺乏个人职业规划。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岗位普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2],加上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就业乃至家庭等方方面面,还有部分行政、党务等任务,繁重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往往做得多,忙于完成各项任务,而对个人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的研究缺乏思考,更缺乏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总是以过渡性工作来看待辅导员工作。

3.辅导员对职业发展研究不够。由于高校辅导员数量增加,相应的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专业背景也变得多样化,而其中真正接受过思政教育、心理学教育和教育学管理的人员却为数不多。由于工作需要,辅导员中多数人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这项工作,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和进修,普遍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导致目前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不强,理论研究不深入,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缺乏规划和研究。

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

随着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政治工作为主的局面演变成了如今全面开展学生工作的局面,辅导员集学生事务管理员、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业工作指导员、心理工作咨询员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工作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丰富,工作职责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专业素养和专业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随着16号文件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即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学生事物的管理者和学生健康成才的导师和知心朋友。与此同时,这也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由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我们可以看出:

1.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由目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大辅导员来说,需要面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只有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思想政治立场坚定,才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能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党团建设等教育管理、各项评优评奖、阳光生活等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学生就业辅导等内容,辅导员面对广大在校大学生,只有做好这些相应的管理工作,高校的各项政策、制度执行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才能打牢。

3.服务职能是辅导员工作连接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桥梁。服务职能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人性化一面,也是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基础,大学生离开家,特别是多数同学大学前未曾离开过家,初入大学,对于集体生活方式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和不可预知的问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部分担负起了家长的责任,就必须督促他们学习、解决他们的生活疑难、和他们做知心交流的好朋友,只有这样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职能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思考

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辅导员对于这个职业的期望,诸如期望受到和其他老师同样的重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期望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提高薪资待遇,期望参与更多的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素养,等等。只有重视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各项工作时效性,以此为前提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工作。

辅导员职业内容的高度分化和深度的综合,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目前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职责,把握辅导员的正确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学会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方法,处理和协调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相关工作。

2.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工作。从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讨论并制定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从学校层面重视辅导员队伍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同时引导辅导员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全面思考和探索辅导员发展的新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健康专家、就业指导专家、日常事务管理专家等都是目前辅导员中常见的职业发展方向,给予辅导员在目标制定、策略分解等方面以帮助和指导,切实落实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辅导员队伍是支年轻的队伍,同时也是支学习欲望强烈的队伍,渴望能多有机会参与专业学习和进修,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方面加以培训,搭建辅导员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和分享,积极引导辅导员向专家型、学者型发展,稳定队伍发展,同时根据个人职业规划,积极开展自学活动,鼓励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一支自我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职责;角色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相对其他教育人员来说,他们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最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等第一手信息,因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他们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其角色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探究其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对现代高校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过去,辅导员工作一直不被视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只是作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的过渡,许多人都是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跳板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机制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他们既是大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又是大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指导者与辅导者。这一工作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爱心与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然而现实中,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工作中问题重重,在社会期待与实际地位、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学生认可度与期待值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种问题产生的一个共同的根源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机制的不完善。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现实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往往是“高级保姆”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上传下达,联系学校领导与学生,负责处理相关具体事务。因为他们最为贴近学生,几乎多数学生问题都要他们经手处理。辅导员奔走于学校各个工作部门与学生之间,事无巨细。这使得他们往往埋没在日常琐事的处理中而看不到工作成效与前景。他们对于大学生的辅导与教育也完全无法体现。在多数学生眼中,辅导员就是处理学生干部无法处理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与将来就业的服务者。这自然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误解与轻视,然而这一误解与轻视的根源还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

虽然教育部的24号令规定“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各一名兼职班主任。”事实上,这种配置标准是很难达到的。随着学校的发展,部分高校二三百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一些地方高校,五六百人配一人的例子也不少。辅导员既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提出的各类问题,也要抓党团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等,同时还要抓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对各项突发事件,等等。辅导员大部分时间花在处理学生常规性工作上,很少能够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2.高校辅导员的发展体制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的前途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但是答案却在别处。他们或是考公务员、或是转专业、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教育领域去承担其他角色。基本上没有人把辅导员当做终生的职业。究其根源,是因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前途不明确。学校没有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升职、级别管理机制,也没有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他们虽然隶属于学校管理机构,是行政人员,但实际待遇却远远达不到。这种繁琐的事物纠缠中,角色尴尬的辅导员们即使愿意努力工作,但仍是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种种问题与忧虑。

高校辅导员在职位上极少有升职空间,这对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辅导员而言,显然难以满足他们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他们往往在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后还要努力谋求更好的发展前途,这使得他们在繁琐的工作之外还要兼顾对未来的考虑,因而更加难以专注于工作。

要解决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结构严重不稳定,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职责无法切实实现等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应该就是高校辅导员机制问题,给辅导员相应的待遇及职业前途上的保障,让高校辅导员能够安于职守、努力工作,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以人为本,重视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在工作中,对辅导员以鼓励为主,对成绩充分肯定,让辅导员得到事业精神上的满足感;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也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让辅导员也有发展事业的空间,同时还应该增强高校辅导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由内心激发出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够真正愿意为培养优秀的高职生而奉献力量。

3.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虽然有诸多职责与能力上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实际招聘工作与培育机制上。现实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往往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干劲和智慧,但是却往往缺乏处理实际的千变万化的问题的充足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身能力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工作的成效,随之会影响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号召力,从而导致辅导员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和沮丧感。此外,繁琐、无创造性的工作与理想工作之间的差距易使这些辅导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落感,从而诱发对辅导员工作的厌烦情绪。这些对于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职责与能力,有效指导与配合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进行自然是没有好处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完善高校辅导员聘用考核制度和辅导员培训工作,让辅导员工作的全面有效发挥得到个体能力素质上的保障。只有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人格修养等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在学生教育中真正起到引路人、辅导者的重要作用。而只有这个职业真正职业化、规范化,步入正轨了,才能像讲师、教授那样成为有着明确的职业规范与职责范畴,可以切实地为培育优秀大学生作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问题

辅导员的素质是指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具备的条件,辅导员的素质是其本身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效应的基础。辅导员能够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从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到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因而,强调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很少人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哪些素质条件。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与精神导师,高职院校辅导员还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走出家门,开始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与未来,必定有许多的疑惑与彷徨,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充当引路人身份的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尤为重要,任务也尤为严峻。在学生人生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为社会培育有用人才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并找出对策,为高校辅导员职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充足条件,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也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侯璐.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0).

篇5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倦怠 干预 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然而肩负学生教育管理重任的辅导员因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其中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感疲惫维度显著高于本科院校的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及成因

从职业倦怠定义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缺乏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觉得情绪资源耗尽,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和压抑;二是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工作方式单一,对学校管理体制抱怨多,甚至产生逃离现任岗位的想法;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自我评价低,缺乏职业自豪感,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产生自卑感。

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一是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不可调和的产物,而辅导员几乎24小时的全天候待命的长时间工作;大部分辅导员远超过教部规定的1: 200标准管理学生;除了学业教育外的几乎和学生相关所有事务的工作内容,这些无疑使辅导员们感到负担过重。二是社会支持不足。在很多学校,辅导员是处于被教师和管理干部这两个群体边缘化的地位,在建设和发展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工作地位的重要性与现实人们的忽视形成了反差,对辅导员的职业思想产生了冲击,感到支持不足。三是组织管理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均采取院、系( 部) 二级管理,多头管理容易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责任不明确,组织归属感不强。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绩效非显性的特点,工作成果比较难以进行像专任教师量化是考评,也不能像行政人员那样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岗位职责、文件制度和服务态度来考核,辅导员较难获得评价上的认定。而且大部分高校中由于没有相对独立、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职称评定系统,辅导员虽然可评职称,但评定条件和标准与专任教师并无多大差异,对于主要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讲,条件较难达到,职称上不去其福利待遇自然也上不去。在高付出、高期望、高强度与低回报、低发展、低评价的对比中,辅导员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

二、组织层面干预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

解决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个体、组织三方面的协同努力。组织层面的管理和干预则可能是预防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从组织层面的角度对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提出如下对策:

1.搭建良好的辅导员工作平台

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则是大学生的教育者和引路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角色成为了辅导员的一种理想和期待。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思政教育、心理健康、安全应急、就业指导、贫困生帮扶资助、班级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辅导员工作的目标和职责,使辅导员工作岗责分明,有章可循。因此,必须准确界定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职责,这样才可能使得辅导员摆脱烦琐事务的困扰,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队伍发展。

建立合理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有研究表明对于辅导员,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辅导员的工作,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绩效非显现性,难以完全量化,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的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评制度。

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学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帮助辅导员结合自身特点,在学生工作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努力专研,成为“专家型”辅导员。学校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社会支持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主观支持维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辅导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关心其生活,为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关注辅导员心理困扰,及时的排解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设置组织或者场所如“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论坛”等,为辅导员提供交流沟通,倾诉心声场所,使得辅导员能够感受到组织温暖,产生个人归属感和岗位认同感。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帮助辅导员正确认识职业角色。目前,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岗位依然存在“过渡”的认识,不能安心在岗位上工作,学校应帮助辅导员正视自己的职业角色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与失,付出与回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完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的辅导员工作阶段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对于刚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入职培训使其完成身份、角色、责任的变化,明确工作内容,使之安全度过“职业磨合期”。对于已经熟悉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学校要充分考虑其个人爱好,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进行在职和脱产培训,实现辅导员个人目标同时使其能够提高工作能力往专业性、深入化发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本身固有的特性使得从事其中的辅导员“高付出、高期望、高强度”工作,从而带来职业倦怠症状。缓解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辅导员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从组织干预的角度在辅导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对缓解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进行探索。而辅导员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正视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罗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6):81-84

[2]蔡亚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10,(2):98-101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68-01

一、 前言

我国高等学校中的辅导员设立,是肩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双重含义的非科研岗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导师,是党政工作在学生中开展的主要传播者,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引导者。因此,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成为高校人力资源培养的共识。

二、 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的问题

从现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来看,很多学校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培养的认识,存在辅导员职责定位上的偏颇,从而扭曲了辅导员工作的原本性质,弱化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职能。因此,端正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要求,实现思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识程度不到位,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辅导员岗位形同虚设,将辅导员工作归为简单的学生管理,并将辅导员与教学杂事相联系,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本质。

(二)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对辅导员在高校思政体系中的地位认识模糊

也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将辅导员性质定位成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过分注重辅导员工作的行政属性,忽视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上的导师角色,没能体现出在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上的主体作用和教育骨干地位。

(三)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大多数高校没有对辅导员拟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因而导致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影响在职辅导员的职业信心,造成岗位人员的流失,给校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妨碍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深入开展。校方也存在一味顺应师资力量年轻化与学历要求标准化,而并不是真正地从岗位职责需求来选用辅导员。尽管大批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充实到了辅导员队伍中来,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但却并不等于提升了专业化水准,优化了辅导员队伍,促进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年轻化的队伍不经过职业化的培养,是很难肩负起学生思想导师角色的,自身阅历的局限性很难在学生的政治思想形成中予以准确的引导,使工作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完成教育部提出的工作目标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本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来重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

三、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和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就必定要形成严格的资格化管理制度,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独立职业,从而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在众多的资格认证考试面前,我们不排除设立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可能,甚至可以从政治觉悟与思想教育能力验证的角度来开设辅导员职业资格,一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认知程度与社会影响力,二来强调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与职业化。借此,来对辅导员的聘用与能力考核给出起点评价,作为校方的参考标准,借助高校就业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建立辅导员职业行为标准及评价考核制度。建立辅导员职称等级的评定体系,科学、客观的看待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成绩,重视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思想教育本质,以此为出发点设立职称成为与等级界定。完善的职称评价体系,可以规范辅导员的执业行为,同时提升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性,将思想工作的开展与职称评定相联系,催生辅导员工作的个人能动性。职称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辅导员专项工作成果的达成,将会涌现出大批高等级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才,是未来辅导员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制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保障条件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政策上并没有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待遇进行明文的规定,造成了辅导员待遇评定混乱,岗位政策模糊等诸多弊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也给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针对高校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辅导员专项保障制度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 结语

从职业角度来看待辅导员工作,首先要肯定其工作的专业化,此外也要注重未来发展的职业化,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独立职业来看待,肯定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立辅导员思想教育导师的地位,从制度完善与职业定位等方面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领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5 ― 02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在经过学校科学的管理和培训后,掌握了较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行为的变化来随时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能随时发现、教育、纠正,并尽责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要求就职的辅导员首先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等理论的学习,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最后,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辅导员必须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且要严格把关认证上岗政策。较强的政治素质、严明的纪律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之一大学的特色制度之一,它1953年最先成立于清华大学,且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制度经过专业人士的相关人士的探索与摸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时期,我们高校建设依然是以育人成才为本的价值核心为根本,而人的价值观恰巧在大学时期会逐渐形成、发展并定格,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指导者,其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因此,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等也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有利于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都是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手段,以育人成才为核心目标来进行工作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这就给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职责,它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不断在变化,这就使得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也要随着社会及教育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挑战。这一变化要求如今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改革自身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也要努力进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他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多是并未从事过管理或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缺乏辅导员这一职业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单纯的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工作,单凭经验办事,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份工作。

2.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错位,工作职责不明确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重视不够,且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许多高校都以教科研为工作重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且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工过于泛化,导致其角色定位错误,工作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都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涉及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是辅导员来做,并将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等的考察作为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的重点,同时辅导员在校内也隶属于多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从而导致角色定位的错位,同时也偏离了其原本的工作轨道。

3.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强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强的主要表现是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缺乏学术地位、发展空间有限、工资不高等等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只是把它作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个“跳板”,没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意愿。另外,有一些辅导员工作一两年或两三年便转岗,导致这一工作具有短暂性、临时性与过渡性,从而使得高校辅导员找不到自身的定位,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在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的大学生已经算是成年人,且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面都比较广泛,且对事物都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要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理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高校理应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制度章程,严格按一个合格的辅导员素质要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培训。

2.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明确其工作职责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与明确定位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做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分工喜欢与职责的明确定位一定要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协调好辅导员与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辅导员所属的部门,明确辅导员在校的工作职责所在;第二,要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如我们可以把辅导员的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辅导、社会化辅导等方面,同时为了更方便明确的执行职责,我们还可以将其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此,就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明确的工作模式,从而避免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错误或职责混乱的现象,这对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各高校必须要努力建立并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培养其对辅导员这一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争取调高其职业待遇,解决其职业发展问题,从而为其从事这一工作增加信心。在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方面,学校应不断提高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地位与威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队伍,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增强其自豪感与职业认同感。在职业待遇方面,学校要完善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对优秀的辅导员应给予奖励,完善其福利制度。再其职业发展方面,各高校应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其以完备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基地,以此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创建创造条件。

小结:在当今的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专业化发展也必定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我国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愈加重视,这使得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也自觉地形成了组建专业化队伍的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和理论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好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

〔2〕张革华,彭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化践行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6.

〔3〕李晓.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6.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难以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

辅导员队伍不稳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条件。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和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进行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再次,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了解党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避免繁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要求。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应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建立起辅导员培训制度。这既包括在职培训,也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前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目的则在于加强其理论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职称的评定和行政职务的晋升,通过这两方面来激励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篇9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1 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忙于具体事物,视野不开阔。在职业院校里,辅导员编制一般较少,每一个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事物性工作较繁杂。学生在学院里一旦有心事或疑惑解不开时,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倾述;当学生有自行解决不了的事情时,需要辅导员出面协调解决;特别是学院在涉及到计划之内或计划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时,最终需要辅导员去具体落实。因而造成辅导员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般性规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理性问题,也就无法谈及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和前瞻性,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地位,见子打子,管理效率低。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1.2 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不强,导致心理失衡。由于高职院校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在一定工作时间以后就会感觉待遇低、地位低,没有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久而久之,内心会比较抑郁而失衡,就易产生懈怠或转行的情绪,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

2 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

2.1 加强辅导员的选聘工作。选聘一批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管理能力和素质的人,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辅导员在德育和思政教育岗位上的立足之本。热爱辅导员工作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2.2 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要以“感情留人”。一方面,要确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让他感到这个职业是神圣和光荣的,具有一般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范围。目前,在高校经常听到辅导员戏称自己是“打杂工”,什么事都在干、什么事都在管,他们事业前途迷茫、职业定位模糊。学校必须明确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与工作范围,把不该辅导员做的工作减掉,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要有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辅导员作心理疏导,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否则,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心理出现失衡,就会导致辅导员迷失正确的工作方向,缺乏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而离开岗位。

2.3 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待遇,确保辅导员在其岗位上朝气蓬勃、永不倦怠,要以“待遇留人”。一方面,学校应该看到辅导员工作的艰巨与辛苦,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使待遇与工作强度成正比。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其劳动强度极不成正比,这让辅导员们觉得不公平而倍感心寒。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时间上应该有辅导员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上应该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方式方法、应急处置等方面加以培训,培训形式上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或报告,或讲座,或活动等。培训地点,或校内,或校外。特别要提的是,辅导员在正式上岗前应有一定时间的岗前培养,并给予一定期限的试岗。对于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的,坚决不上岗,切忌让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如果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发现不称职再频繁撤换,这不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严重挫败辅导员的积极性,并在辅导员队伍中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对于选聘好的辅导员,每年也要给予继续学习和培训提升的机会,保证辅导员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

2.4 打通职称职务评定、评先选优的通道,给予辅导员评聘的机会,要以“事业留人”。首先要从学校政策上体现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肯定其价值,让其有优越感和受尊重感;更重要的是要给辅导员创造较高荣誉的评选机会,

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应努力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能像专任教师一样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去奋斗;要为辅导员工作寻求行业背景,为其提供在社会上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周边绩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17 -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能否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是指在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以外,自愿从事的,与辅导员固有工作职责无关,却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活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体系,特别是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和提升,将对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提高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周边绩效的概念及其分类

对于周边绩效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尝试对不同理论进行概括归纳,并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周边绩效的概念

1993年,Borman和Motowidlo提出了周边绩效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绩效可以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其中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指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从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衡量。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又称关系绩效、情景绩效、关联绩效,是指周边行为导致的绩效,这种绩效与组织的技术核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对组织内部人际或部门间的沟通起到了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任职者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非常重要。简言之,周边绩效就是非职责范围内,但对最终绩效可以产生影响的员工的自发行为。周边绩效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来提高任务绩效。员工的自发行为如个人纪律,同事之间的勉励,努力程度等,由于这些行为超过了工作角色内的规定,上级管理者一般察觉不到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就不会对这类行为做出奖惩。

(二)周边绩效的分类

周边绩效可以分为自愿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亲社会行为、组织奉献精神以及同特定作业无关的绩效行为。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研究,将周边绩效的分类及内容进行了梳理,共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但是,周边绩效内涵广泛,非单个角度可以解释,后来的学者又对Borman和Motowidlo的分类进行了补充和优化,如1996年Van Scotter和Motowidlo将周边绩效分为人机促进和工作奉献两个维度。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意义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辅导员制度逐步完善,辅导员队伍也逐步稳定壮大,而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每所中国的大学里都有辅导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并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比较宽泛,他们除了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承担起校园的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指导学生就业和党建工作,甚至需要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与学生生活的各阶段息息相关,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其地位和作用远非其他专业教师可比。而以上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辅导员除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周边绩效。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周边绩效对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教育工作,培养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为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对辅导员的传统的考核指标一般分为德能勤绩,考核重在任务绩效,比如学院在各种学生活动和比赛中的名次,就业率、出国率和考研率的高低等。而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却很少有涉及,即使有相关的条目,也没有细化,或者仅仅作为参考,更不作为主导性的考核办法。所以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的研究是对目前辅导员考核理论和技术的重要补充。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研究,可以为高等学校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办法,全面公平的设定考核条例和办法提供参考。辅导员周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优化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高校领导正确理解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含义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工作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支持,如果高校领导能理解到较高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能提升学生工作水平,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可以形成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就会重视如何增加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方法,并有可能在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倾斜,更好地促进辅导员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提升。也只有得到高校领导的认可,周边绩效考核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应的。

(三)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热情度,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人”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对自己当时最有利的行为。所以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辅导员只会注重指标和结果,忽视过程和一些软性的周边行为。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除了要考核辅导员岗位职责中那些明确的职责,如学生竞赛活动的举办数量,就业率的高低,获奖质量等,也要考核那些不容易界定,模糊不清的职责,比如集体主义观念、责任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科学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考核量表,对辅导员周边行为进行导向。周边绩效的考核会使得辅导员工作不再那么“趋利”,从仅仅是为了获得工作考评优秀而工作,转变为可以更多的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

(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学院,学院的工作人员又分为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导员。而每个学院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辅导员,不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也有分工。而现代社会要求团队工作,相互协作,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1加1大于2。辅导员和其他职能部门同事之间,辅导员同辅导员之间,辅导员同专业教师之间,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奉献精神。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会使辅导员能积极热心地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主动的关心帮助学生,增加与同事相处的融洽程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建议和对策

基于上文对提升辅导员周边绩效意义的研究,本文从工作氛围、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方式及辅导员培训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有关对策,以期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可行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和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中要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学校和学院要重视学生工作,特别是要重视起着核心作用的辅导员的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公平问题。只有辅导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公平回报,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工作,增加周边绩效成效。反之,则会打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力度,也就降低了周边绩效。这就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氛围,增加凝聚力,增强辅导员同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上级领导、辅导员同学校职能部门和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和受尊重程度。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使辅导员可以做出更多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奉献行为。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认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并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经济人”理论认为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人们都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行为。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一份“良心工作”。对学生和学校的促进效果也需要辅导员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行使周边行为。虽然工作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但是时间一长,它的作用的明显性也会降低,可能造成辅导员机械性的去完成工作指标,减少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同学生的互动流。所以需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如奖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学习机会,个人发展机会,学校和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同和对其学生工作的充分授权,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正面反馈等,都可以激发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水平。

(三)完善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考核方式

转变目前的传统的对“德能勤绩”的考核思路和方式方法,在考核中应加入并且要加大周边绩效考核比重,把辅导员工作考核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来考核。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周边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传达给辅导员,在辅导员中形成共识,引导辅导员的行为方向。可以从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程度和持久度;是否能主动承担并非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任务;是否能帮助同事和学生以及能否积极与他人合作;能否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章;能否支持和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来考核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四)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和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引导辅导员提高周边绩效

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除了要选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还要挑选那些具有责任心,公德心和服务意识高的辅导员,这样才会比较容易产生周边绩效。除了挑选时要有针对性,也要有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引导辅导员的周边行为。比如要在岗前培训中,让辅导员了解高校的教书育人作用,注重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平时工作中,要开展日常培训,积极引导辅导员队伍的周边行为,如对辅导员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对辅导员的德育行为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辅导员是学生最紧密的伙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排头兵。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胜军.我国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75.

[2]陈珊珊.周边绩效对团队效能影响的研究――基于建筑设计团队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陈胜军.周边绩效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