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
时间:2023-04-05 08: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题目入手
“沁园春”是词牌名,其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宪恃宫掖声执,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田园,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后人感叹其事,多咏叹之。正如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所说,“长调格局恢弘,饶有雍容气象……像这类和谐开展的曲调,最宜抒写壮阔襟怀,表现恢弘器宇,因此历来多被豪迈磊落的英雄志士所爱采用。”
“长沙”作为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出,词作可能写的是这个地方的景物,并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或叙写此地发生的一些事以及借事来抒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猜想去理解这首词,具体要表达什么则需要根据词的内容去把握。
二、借助相关信息
1.借助所学:《沁园春 雪》是的同一词牌作品,其格调、布局必然与《沁园春 长沙》相似,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因此,词的上阕中“看”是个关键词,领起下文的七句写景之笔。“怅”是另一关键词,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问”是又一个关键词,展现作者的人生抱负,同时这“问”的问题,下阕必定有答案解释,这正如电影中的道具“开始如果有一把枪,最终必然要有枪声响起”一样,也是作品布局完整结构严谨的体现。下阕中“忆”是一个关键词,领起下面对往事回忆的七句话。“粪土”是另一个关键词,表明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篇2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词朗读;情感世界
近久,刚好和学生一起鉴赏了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中也颇有些感受,借此机会也谈谈自己的一些陋见。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诗歌本身就是感情与认识的统一,没有感情的投入是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当然也不可能真正的去理解诗歌。因为,诗歌可以说是抽象的,基本没有具体的现成的概念去让你把握。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多些感性、少些理性很有必要。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做个“导路者”,引导学生在诗的国度漫步呢?
诗词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不是靠讲解条条框框让学生去明白一首诗,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吟”或“唱”中去揣摩她,去感悟她,从而达到去感悟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导路者”,我一直跟我的学生重复着“你们进入不了我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办法学好我的语文科目的。”“你们朗读不好一首诗歌,同样也是学不好这首诗歌。”等等这些话语。说这话可能说过了点,但我相信我是用情感去教学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都是如此,朗读在我的课堂上一样得到体现。我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吟唱去感化学生。诗词课堂,是通过吟唱让学生进入她的意境的。通过诵读进入诗人的时代(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人生经历)。
就以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来谈谈我对这首词在教学中的一些朗读教学法。上课铃响了,在高亢而有激情的朗读的《沁园春・雪》声中,我大步迈入教室。学生先是一愣,马上明白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跟着朗读起来。(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很是熟悉,且对该诗词感悟过)声请并茂中,我的课堂自然过渡到《沁园春・长沙》,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在对本诗的朗读中,我没有让学生坐着齐读,而是全部起立。黑板上是两幅素材图片:一为“独湘江图”,一幅为祖国“山河如此多娇”图。每一个炎黄看到一代伟人的风姿,“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心中那份豪壮之情油然而生。在朗读中那种高亢和激情自然就出来了。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叫停了。给学生留了个问题:如此多娇的河山,又是那样的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从“问”字开始尝试朗读,反复的揣摩中,一种山河尤在,国家破碎的感觉逐渐被体会出来了。重游橘子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意气风发,那种要报效祖国,勇担大任的豪情读出来了,自然也达到我朗读的一个目标。到此,只是片段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分析的感情起伏变化朗读全诗。在我的朗读指导和适时的穿插讲解中,一堂课完了,留了的是学生的无限的感想。
上面是我对诗歌朗读教学的简单的案例分析。当然,课堂上具体的授课的流畅和课堂组织的合理性,我们每个老师都可随学生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教无定法”嘛。在这里我只是把它作为我理论上的一点支撑而已。
也许,每个老师都会注意到朗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诗词的朗读。但在朗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可能都无法让我们感到满意。具体说来,在诗词朗读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足。以下草拟几点,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时间把握不好,只是教案上的安排式的朗读。一般教师可能是在介绍了作者,作品背景后就放录音或者直接就叫学生朗读。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而这样,那何不先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氛围再进入朗读呢?哪个的效果好,大家一看便知。再者,中途为了活跃气氛而朗读,这种朗读的动机上就不妙,怎么能让学生带有感情去朗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一开始就没有带动他们学习本诗词的积极性,进入不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又怎么去读好她呢?更有甚者,可能是为了填充课堂时间强加的朗读,这种方式我不便多说。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课堂上诗词朗读的实效性呢?在上面的案例中,大家也可能已经看到我的陈述。在我的课堂上,特别是诗词鉴赏课上,我是在有“情”的朗读中进入课堂,进入诗词学习的。在我的课堂开始之前,我和我的学生已经一起奠定了这一堂课的基调。从朗读 情感跌宕,音调的起伏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诗的意境。我是从来不去安排什么时间去读,什么时间去讲的,暂且我把它叫做“读讲合一”吧。所谓的“读”是感情式的朗读,而“讲”是一种穿插试的讲解,我可不想破坏已经有了的课堂氛围。至于说到一堂课上要朗读多少遍才算够呢?这要取决于我们的这堂课上师生情感调动的程度。朗读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应该完全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这种情感的释放过程中渐渐的走入诗人的心田,从而达到感悟诗词的目的。一堂很好的朗读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揣摩交流朗读的过程,在这种朗读中师生之间可以交流揣摩,从而提高师生生朗读水平。在老师的朗读中,可以让学生走入我的情感世界,那么你还会担心学生不专注你的课堂吗?同样,我们也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心与心的交流中,有师生的感情交流。当然最终我们也和诗人的心有了交流,这样去理解一首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毕竟,去感悟诗词才是我们上一堂诗词课的初衷。
篇3
关键词 激趣 诵读 锤炼 审美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翻开崭新的语文教材必修1,跳入眼底的依旧是现代诗歌单元位居目录之首,收录的是最经典的四首现代诗:的《沁园春 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和徐自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面对教材,心中难免升起种种疑问:现代诗歌并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什么却把它们放在初高中衔接的第一步呢?这几首诗歌的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何作用?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又有何重要意义?
纵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阅读与鉴赏”是语文的主体内容,收录的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品味与鉴赏,还是对思辩性较强的伦理文章的思考和领悟,还是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的就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现代诗歌单元的语言不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的范本吗?所以,笔者就试图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这个角度,探究诗歌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文字入手,品读出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展示的意境、表达的效果、体现的语言风格。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现代诗歌,情感丰富直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以唤起他们阅读鉴赏的兴趣。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歌前,先播放唐磊的歌曲《丁香花》或《雨巷》改编的歌曲,在缠绵忧伤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营造出的忧郁恬静的氛围,教师再深情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品味,学生就可以在音乐声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初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
2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心灵
诗如其人。品味语言,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从创作背景出发,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搜集作家的基本资料、个人遭际、创作背景等,在课上交流。“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心”才能更好品味他们的“言”。如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让学生查找关于徐自摩的资料,有的学生找到徐自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的婚恋故事的一段资料,认为他是一个感情极不专一不负责任的人,继而对他写的诗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有些学生则查阅资料找到了徐自摩思想性格、爱情追求与他的政治理想的密切关系及成因。像“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思潮对徐自摩产生深远影响,他对“爱、美、自由”政治理想的追求等如何表现在诗歌创作和爱情寻觅中。有的学生甚至了解到是康桥蕴育了徐志摩的美好政治理想,理解了他追求林微因,陆小曼的美其实蕴育了徐志摩终生不忘的理想爱情。母校、理想、爱情,就是徐志摩人生追求中“爱、美、自由”的化身。但回国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使他的和平自由政治理想破灭。了解了徐自摩这么多,自然就能理解《再别康桥》,能理解诗中徐志摩不仅是在告别母校,也是怀着无奈和心痛告别理想和爱情。
3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感情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诵读的作用之大。现代诗歌教学,也应这样反复诵读,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例如的词《沁园春 长沙》内容是现代的,形式却是传统的,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极强。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首诗语言的音乐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和《雨巷》,这两首诗作为音乐美,语言美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诵读《雨巷》时可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诵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在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反复的诵读中,诗意不言自明,语言的内涵也能理解。
4 锤字炼句,探究语言魅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仔细品味,推敲锤炼。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咀嚼、揣摩,通过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方式,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歌中对意象的描摹极其生动传神,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一个“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一个“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一个“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又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两个动词“击”和“翔”的使用,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字来体会它的妙处。
5 联想想象,学会审美表达
篇4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体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精华和智慧,如何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所传达出的意境,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成为摆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所发挥的力量和作用,这一点在古诗词学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并融入个人情感,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比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通过奔放大气的语言、大胆丰富的想象、雄健伟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画
面,传达出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语言分析和启发,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从更深层面上去把握和理解这首诗,又或者在学习宋代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首先描绘了春夜里的一场细雨对庭院景观造成的变化,绿叶愈加繁茂,花却开始凋零,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对白蕴含了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的复杂情思,其传神程度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意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完全无法传达出的,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女词人所表达的无限热爱、哀婉等复杂情感。
二、通过诗人生平背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众所周知,诗人诗词中所传达的情感定和其生平及经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入了解诗人背景不失为理解和把握其诗词的有效举措之一,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即是这个道理,比如在赏析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很多同学往往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词中所言之“愁”带着女人特有的狭隘和小情怀,仅是一个闺中独处之闲愁,却匮乏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思索和担忧,这是很明显的理解偏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不了解李清照人生际遇及情感变化。李清照,1084年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年轻时与青年才俊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甚好,这是李清照一生较为快乐的一段时期,但这一切都因国家的灭亡而被迫中断,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丈夫赵明诚因病故去,独留词人一人在世,此后为了生活,词人又与一个男人结婚,只可惜此次遇人不淑,与赵明诚收藏的金石书画也散失殆尽,可谓愁肠百结,晚景亦十分凄凉,被迫辗转于杭州、金华一带。而《声声慢》这首词正是作于这一时期,其中蕴含了词人无限国仇家恨的情感,相信学生在了解这些之后,就绝不会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而是会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把握和体会,正如最后一句词所言,“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许多古诗词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紧紧抓住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异同,并据此开展教学,帮助同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开拓其视野和理解,比如在学习的词《沁园春・雪》时,教师可引导同学们阅读一下《沁园春・长沙》,并要求他们寻找出两首词的内在共同点,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和仔细分析之后,总结出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一是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接近,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的豪迈情怀、伟大抱负及宽广胸怀;二是在风格比较相近,都隶属于豪放派;三是写作手法上存在相似之处,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都有一个关键字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是“望”字,一个是“看”字。通过这样深入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词的情感和意境。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尤其是教师,在加强对实践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前人好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明.主观体验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中学语文,2011(12).
[2]田艳敏.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J]. 学周刊,2011(11).
篇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语文作业的改革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设计高中语文作业才能让学生喜欢呢?
一、注重作业的分层性
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人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很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带来教育的失败。而采用作业分层的策略,设计有弹性、有差异的作业,不仅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且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比如,在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圈点出表示罗密欧心情的语句,读一读,说说它体现了罗密欧当时怎样的心情。(必做题)2.①这部剧作的主题是不是歌颂爱情的伟大崇高呢?②剧作的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换来了两个积怨多年的家族的和解,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选做题)3.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体现在哪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这样有梯度地设计作业,由易而难,给不同的学生选择的机会,其实是更好地激发他们完成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二、提倡作业的自主性
如果作业完全由教师操控,只关注共性而忽视个性,不仅收效甚微,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考虑到给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了解、感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获取信息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还锻炼和提高了写作、交流能力,各种潜在的学习优势都得到开发。比如,教的《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布置了一个“《沁园春・长沙》创意学法大赛”的作业。结果在第二天的作业展示课上,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了配乐朗诵;有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诗词的特点;甚至有个学生针对当时的写作背景,画了一幅画。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作业的内容、完成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热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传统作业所达不到的很多能力,获益匪浅。
三、讲究作业的合作性
讲究作业的合作性,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完成作业,互相帮助,相互沟通,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依据一定的目标任务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团队,开展既独立又协作互助的活动,通过有指导的合作和参与,使作业内化为他们的感情和智力。
针对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的讨论,笔者讲解完鲁迅的《药》之后,告诉学生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删除了这篇文章。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以同桌为单位,开始了讨论。接着,笔者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阅读鲁迅作品,明确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现象等,自动分成了两大阵营,每个阵营又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计划、分工,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有的查找资料,提供材料;有的将资料组织整理,写成书面报告;有的澄清现象,解释问题;有的调查实践,问卷求证。最后我们一致决定以辩论的形式作为了本次作业的呈现形式。学生个个认真投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关注作业的评价性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如果我们的作业评价执着于标准答案,只讲单一性,只做终结性评价,那么不少学生体验到的将是失败、泪丧、心灰意冷。
首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分层评价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喜欢做作业。
其次,学生的作业就像学生这个人一样,总有闪光点。评价时可以抓住学生作业中的亮点,采取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
再者,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非常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笔者将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改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在作文评价中,笔者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当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不断寻求新的方法,让高中学生喜欢上语文作业,使语文作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练,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 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 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大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
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姿多彩的革命画卷,画卷中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战斗风采和思想性格。
四、入情,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诗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凭借充沛的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体验蕴含其间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在思想上发生共鸣。
篇7
一、教学内容兴趣化
不可否认,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实现教学内容兴趣化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面对着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看法,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郁达夫先生《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抽出文章当中描绘江南冬天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提问,文中描绘的冬景和我们现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进行描绘冬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去描述?在这些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记忆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且会采用自身的语言将周围的景色有效的描绘出来。在这样过程当中学生既能通过对比,有效的提升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通过对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觉到厌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古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是最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所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将背景资料或文中的典故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辛弃疾先生戎马一生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使学生在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在去体会词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文本和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通过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比,就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在你们阅读过的其它文章当中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充分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到《观沧海》当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到《枫桥夜泊》当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讲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先生的《沁园春・雪》当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怀,并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记,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和有效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为了让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简单说来,目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有关于赤壁的画面,使学生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和实际的画面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作者形容妙处。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说出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文本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进行改正。第三,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出相应表演活动。例如,在讲解《雷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登台表演之后,由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更有效的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将其精髓有效的体现出来。在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长处,并且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讲解针对化
篇8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构建高中语文知识具体形式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艺术。但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影视作品良莠不齐,有的是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的一个客观的展示,而有的是一些借助历史人物的小说表现,因此教师应该用批判的眼光选择对教学有益的影视作品。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有影视作品《红楼梦》、《新红楼梦》,但是林黛玉在贾府大多是关于林黛玉内部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这两部影视作品等没有恰当地展示,观看影视作品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没有必要运用影视艺术。而《鸿门宴》大多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需要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而《鸿门宴》这部影视作品形象直观地进行了演义,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这一部影视作品可以充分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2.找准影视艺术和教材的结合点影视艺术是丰富的,一集影视作品的播放需要45分钟时间,这就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影视作品,找准教材和影视作品的结合点,明确引入影视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学生奠定知识背景,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促进知识的延伸,恰当的剪切影视艺术。例如,《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引入影视作品“荆轲刺秦王”,在影视作品中,对六国的关系,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节课是对荆轲刺秦王的情境的回顾,教师将视频进行裁剪,只留下在大殿上荆轲刺秦王的片段视频作为教学艺术。再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理解本篇的难点是对写作背景的陌生,教师通过截取《》影视作品中,描述这一段历史的背景,给学生播放,为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走进当时的情境,学习内容。
3.增加影视艺术运用中的过程指导影视艺术是服务于教学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教师选择影视艺术是包含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但是,这一点作为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的知晓,学生在影视作品的观看过程可能只是看热闹,因此,教师要增加在影视观看过程的指导。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视频,由于演讲视频是英语版的,因此在之前,教师配有了中文字幕。在观看之前,教师设置导学问题,你最喜欢演讲中的哪句话,为什么?马丁·路德·金是如何表达的?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马丁·路德·金的语言、表情和文字结合起来,并把你喜欢的语言在教材中标出来;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学生纷纷就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表述,演讲中清晰的思维,有层次的表达,演讲的语言,演讲稿的哪些地方非常地震撼,在学生相互交流和模仿朗读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总体的认识,对演讲的语言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容易。
二、清醒认识影视艺术的负面效应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巧妙使用
多媒体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模拟的教学情境更逼真,教学模式更新颖,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探究和研学。多媒体促进教学的这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少,感性认识相对较差,语文课堂气氛单调而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就多媒体的运用来说,笔者又感觉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
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的搜索查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提高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如何是弃医从文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以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诗经》两首(氓、采薇)、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红云、雅坤等优秀播音员的朗读的音画,播音员的朗读语调标准规范,声情并茂,学生对本来枯燥的古诗文学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教学时适时巧妙的插播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随心所欲,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教学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这篇文章时,对曹操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这个问题时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后展开辩论,辩题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正反方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评委代表点评,总结归纳: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同学们从多媒体视频电视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然后,播放网络对曹操评价的片段,从而说明曹操既有奸雄的一面: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等。英雄的一面:施行屯田,迎接献帝;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创建建安文学和新乐府诗等。曹操奸雄也好,英雄也罢,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至此,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品读了《三国演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训练学生写作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的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其效果是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例如:在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白色垃圾随风飘舞”、“污水乱排乱放”、“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乱砍乱伐,水土流失”、“过度捕杀造成生物物种濒临灭绝”以及水土污染、沙尘暴、酸雨等恶劣环境的视频片段。学生看了这些真实直观、触目惊心的视频片段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响,由感而发,表达和写作的欲望非常强烈,会情不自禁的从心底里迸发出心声,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奋笔疾书,写出感染力很强的文章来。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洪客隆孙国琴.巧用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2]周明浩.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3]时空月.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篇10
【关键词】 语文;阅读方法;研读思路;专题性阅读;多义性解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受益匪浅。在此,想谈一谈我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1 寻求一种简明的研读思路
诗词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加以解读,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为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尝试从音乐美、意境美、人格美三方面来把握,力求以一种比较简明的思路来引导学生领略诗歌整体的美。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精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来渲染情境气氛,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诗人的情绪和诗歌的意境;而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并让学生当众展示自我感觉把握较好的段落的朗读,顺带就边点拨边范读,既指导了朗读,让学生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音乐美,又能引导学生朝意境美的体悟方向发展。紧接着,我请学生根据朗读来谈谈诗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美,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并小结出诗中自然景象和仙界景象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考虑梦境如此之美,为何醒后诗人的心情会如此沉重,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甚至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由此介入人格美的分析,学生引进自己搜集的写作背景资料,我为他们补充介绍李白游仙诗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李白人格魅力的两个层面:狂傲、飘逸、追求自由及强烈的进取心、蔑视权贵。为了突破意境创造与诗人情感的关系,我给学生补充了《梁祝》的故事中“化蝶”这一情节的用意以及弗洛伊德的话“在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能,借幻想来过瘾”(转引自钱钟书的《管锥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最后由学生来评价讨论:李白的感叹是消极还是积极,我在学生发言后小结:李白的感叹和魏晋士人“贵适意”的生活观有相承性,但不能就此推定这种感叹就是消极的,因为孔子、曹操、苏轼也有过类似的感叹,应该看到,感叹人生易逝,才会积极进取,感到人生的悲伤,才能尽情去追寻生命的快乐。李白仕途不畅,却有了文学的无比辉煌。整堂课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一气呵成,效果非常好。
有了这一次成功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新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这次尝试使我明白了许多诗文在处理上原来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可以完全套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这一阅读模式。
此外,这种阅读模式还可挪用于一些精美的写景散文的教学,因为精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散文重情,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在这类散文中,景物形象是情感的触媒和依托,情感是景物的内质和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写景散文就可以遵循音乐美(读出散文的美感美质)――意境美――心志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思路进行,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借助“山之屋、树之屋、花之屋”的意境创造表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创造“宁静、雅洁、情趣、自由”的荷塘美境界表达了自己苦闷的心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笔下的荷塘美境界与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梦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适当进行专题性阅读
当然,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中,.除了少数篇目在研读的思路上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外,对于绝大多数篇目,我仍然注重对作品的专题性解读,以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如的〈沁园春・长沙》我设计的是“《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这一研究专题。“崇高”这一基本的审美形态引起的美感心理特征是:自己在对象面前感到渺小、平庸或困难而激起强烈要求奋发向上的豪情,于是感到自己的精神境界大大地提高了,从而引起满足和愉悦,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在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回声。以上阕为例,在明确了“崇高美”这一概念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就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解答:①作者选择的是山、水这些博大的意象;②从物的数量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长空、万类”中数字概念组合出一个令人视通万里的博大境界;③从取景角度看,词中有远景、近景、有仰视、俯视、多方观照,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秋天的风光;④从景物的颜色看,“红遍”、“尽染”足见红的面积之广大,“碧透”写出了水色及水质,“舸、鹰、鱼”也具有很强的颜色指示意义,画面色彩斑斓,赏心悦目;⑤从景物的状态上,取动而不取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静中显动,“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机十足。由此看来,在词中秋景的选择上是别有用心的,枫叶如丹,显示出生命辉煌,代表着不惧严霜的大无畏精神,“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竞自由”是核心字眼,万物竞而得自由,万类得自由而须竞,这充分体现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博怀和豪迈气概,如此本词高远的意境自出,学生对作品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种专题阅读的方式在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适用。我为该文设计专题是:“孔子弟子的处世智慧”。学生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来观照此文,根据个人理解展开讨论,认为:子路自信、率真、有魄力而且理想目标定位实际,强国的理想切合春秋末期乱世的需求,能为诸侯君主接受,且千乘之国只是中等国家,易大显身手,而大国人才济济未必能尽显其才;冉有机敏,会看脸色,见“夫子哂之”而态度立显谦恭,而且富民措施易于实施又很实在,符合孔子“富而后教”的德政理想,处世中庸,既不如子路过狂,又不如公西华过谦;公西华后发制人,“非曰能之”令人耳目一新,“愿学焉”又表明了他做小相的理想易于实现,足见其做事踏实,勤奋,从小事做起,考虑周全,不易受挫,另外他还工于心计,迎合孔子“以礼治邦”的理想,能博得老师的好评;曾皙生活情趣高雅,性格平和,不张扬,工于心计,以鼓瑟为遮掩,静观其变,后发制人,善于辞令,“异乎三子者之撰”让人耳目一新,且其描绘的理想无论从积极面(大同社会生活图景)还是从消极面(归隐式生活图景)都迎合了孔子的心理。通过讨论,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有了深入的理解。
3 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力求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而适时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就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阅读,我让学生围绕“本文究竟是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还是像一首清新和谐的小夜曲”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康桥,是徐志摩深深依恋的精神故乡,是他理想王国的象征,它既蕴含了诗人对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追求,也是“人天妙合”的自然美圣境的象征,更让诗人钟情的是康河里有纯美的精神,流贯其间。当然,诗人和才女林徽音的浪漫恋情,也使康桥成了他深深迷恋的“香境”。持前一种观点同学结合创作背景认为,徐志摩在给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寻旧欢的痴想的。”既然是“痴想”,当然就是徒劳无益的,依据是:“杨柳”有依依流连的意味,夕阳下貌如新娘的金柳正对应着诗人当年的旧梦,然而景色依旧而人事全非,现实早将梦境割得支离破碎,因而诗人想要再度寻梦,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然而寻到最终他只能“满载一船星辉”,凄清而又孤独,求之不得,乃欲放歌来宣泄惆怅,然而呜咽、哀婉的笙箫声,单调、寂寞的蝉声已经表达出了自己全部的心绪,神色黯淡的诗人只能噤口,只能故作潇洒地挥挥衣袖作别,康桥对他而言已经像是“西天的云彩”一样美丽而遥远,诗人的整个美好生活已经遗失了。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河畔金柳幻化的新娘形象光辉灿烂,朦胧恍惚,令人无限依恋,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那快活与轻松让诗人艳羡,还有那一汪清泉,能将虚幻游移的美沉淀在水底,在诗人心中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