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2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模板材料的选择
为了确保模板项目的建筑品质,我们必须要选取刚度强、稳定性高的模板物料,防止在灌筑砼的程序中存在渗漏泥浆的状况,提升其稳定性。在选取模板物料的程序中,我们要和砼原物料选取的准则相符合,假如构造面积大,那么建筑者就要选取大模板开展建筑,其物料尽可能选取钢质物料,这样才可以确保模板项目在建筑中的品质以及稳定性。
1.2模板工程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根据上面所讲述的,模板项目主要划分为模板以及撑持两方面,其中模板要选取具有高强度、大刚度、稳定等优势的物料,而撑持就要撑持大面积,确保项目的稳定性。如在地基土上装置模板项目,第一,我们要先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以及密实性,之后在其外层架设一层撑持板;第二,要确保模板间的连接是紧密的没有缝隙的,防止在灌筑程序中存在渗漏状况;假如在建筑中遇到预埋件的位置,那么建筑者要完成解析后对模板装置稳固,并且还要确保位置的精准性。
1.3模板的拆除
模板的拆除过程要和模板的装置过程相反,在拆除程序中,建筑者必须要确保模板外表以及边角的完整。普遍状况下,浇筑完砼之后的一到两天就能够拆掉模板了。在拆掉模板后,模板物料和支撑架要分开放置,同时立即将其运送到建筑现场之外。建筑者在拆除模板时要特别留意,要适宜的对其开展锚固,防止成片的模板向下滑落而致使砼工程存在各类品质毛病。在拆除完模板后,建筑者要把全部的模板清理干净,留备下次循环运用。
2钢筋混凝土施工方面的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2.1钢筋的质量控制
运入建筑现场的钢筋一定要拥有实验报告单、出厂品质证明文件、标志等,标志要包含钢筋型号、厂家标志、商品批号、大小、型号。钢筋最好存放在室内,假如条件达不到,放置在室外必须要比地面高出二十厘米,并且进行遮盖,防止钢筋被污染抑或侵蚀。
2.2钢筋的加工
项目建筑之前,钢筋外表存在生锈抑或油渍一定要清理干净,还有钢筋一定是直的,这里钢筋中心轴的差异一定要比钢筋全长的百分之一小。钢筋制造差异和制造处置后的差异要被掌控在规定的数据以内。
2.3钢筋的接头
钢筋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手工电弧焊或闪光对焊方式。钢筋应用到工程前,必须对所有焊接接头进行外观检查及自检与抽检试验,其中外观检查要求焊接表面平顺无缺陷。钢筋接头布置的间距、各部分钢筋及保护层的规格必须与设计图纸完全一致,其中保护层的厚度应控制到40~50mm。
2.4钢筋接头的分散布置
钢筋接头的保护层、间距及大小尺寸皆应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其中工程保护层的厚度应控制到40~50mm;钢筋的弯曲长度应控制到6.25d左右;钢筋安装的偏差应控制到允许范围;同一排受力钢筋间距的局部偏差不超过±0.1倍间距;一排分布箍筋间距的偏差不超过±0.1倍间距等。
3混凝土施工技术
3.1混凝土原材料
防水材料。当前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防水材料主要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这种材料依据相应标准主要划分成为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相关操作处理时所使用的专用防水材料以及对混凝土土体进行内掺作业时所使用的防水剂。一般来讲,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渗漏处理作业时,需要遵循特定比例,同水搅拌成浆,然后将其涂刷在混凝土表面。水泥砂浆类材料。聚合物水泥砂浆作为现阶段防渗以及防腐材料,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混凝土修补作业中。这种水泥砂浆通过添加一些胶乳材料,改变了原有的砂浆特性,进而增强了混凝土其自身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冻性能。新型灌浆材料。通过使用环氧树脂以及一定量聚氨酯,在特定情况能够制作出具有聚合物网络特性的新型灌浆材料。应该说,这种材料集合了先前环氧树脂以及聚氨酯所特有的优点,比如材料整体强度较高、凝结时间比较灵活以及浆材粘度普遍较低,还有变形性能较好等等。而且水下施工时,对于进行的灌浆试块作业所产生的黏接抗拉强度最高可达1.05MPa。
3.2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
在以往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大都是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将所有树脂浆液都依据标准注入到裂缝内部。但当使用的环氧浆液自身黏度较大,而裂缝宽度相对较小时,该作业方法未必有效。而"壁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壁可"技术其实就是指通过使用橡胶管将所需材料,在特定压力之下即0.3MPa,借助于橡胶管其自身收缩压力来完成自动注浆。一般况下,这种技术可以处理小于0.003mm宽度的裂缝。而且优点就是在作业过中,通过灌浆压力,将裂缝中存留的空气排出,防止出现气阻情况,以快速完成裂缝处理作业。
3.3碳纤维补强以及钢板加固技术
这种措施经过运用粘结效果好的粘结剂把钢板和构造紧密的连接,以便增强负荷承担能力,同时加强构造本身的抗拉性、抗剪性,并且提升构造自身的韧性和强度,复原其原本的承担负荷的能力,进而增长其运用时间。除此之外,因为运用钢板粘合会对之前的砼带来产生一定的限制,从而能够防止缝隙的扩大,同时防止新缝隙的形成。
4结束语
篇2
[关键字]水利工程 自动化 现代化 水利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V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40-1
1 引言
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操作是指使用先进的自动操控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实现水利设备自动化操作以及项目信息自动化收集。自动化操控系统是水利项目施工重要核心工序,同时也是水利项目的辅工程。自动化操作系统收集的各类水利材料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工作和防汛以及抗旱等工作的成效。所以,要控制好水利项目自动采集的数据的质量。水利项目的自动化系统建设主要有:自动化监测大坝安全性能、自动化监管控制泵站、自动化监管控制闸门、自动化测量水情等。近年来,我国在水利项目施工中加大投资进行发展,自动化系统将在水利项目中得到大面积的普及。
2当前的水利自动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水利自动化操作系统仍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现在建设的水利工程以安装自动化操作系统,但以前修建的水利项目并未安装自动化系统,需要逐渐对其进行完善。大概来讲,当前已经安装自动化系统的水利项目大部分都在良好运转,但依然有一部分水利项目其自动化系统质量低下,在运装时频繁出现错误等。细究问题根源,发现水利项目自动化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有: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收集项目数据的信息采集工具元件失灵,监管测量的数据出现漂移,甚至是改动信息软件的参数进行数据造假,难以对系统的运行以及检测进行检验;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更改施工技术,造成监测装置指标和自动化装置的性能变小,进而难以稳定控制自动化操作系统;没有指定合格的软件供应方,在自动化操作系统中使用盗版的软件也将使系统稳定性能受影响,进而影响其实用性;由于水利工程中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工序繁复,使得工作人员不愿舍弃手动操作,改换自动化操作;对硬件以及软件的供应商或开发商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约束,水利工程自动化操作系的各个组织结构间不能实现完美联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当前的水利工程自动化设备很大程度依靠厂家的技术支持,厂家撤走技术人员后,小小的故障,也许将造成水利自动化系统的全面罢工等。
3在水利项目实现自动化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防汛调度工程在自动化控制水利项目协助下效率变高,其自动化收集数据的能力实现及时通讯。但,我国的水利自动化项目开始时间晚且在发展中,因此不免有缺陷存在,经详尽分析应存在下述问题:
无足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维护,自动化水利操作系统应重视维护和系统管理工作。有的水利项目实现自动化操作后,因为无足够的技术人员,导致对系统维护以及管理不到位。水利工程的基层维护人员大多缺乏正规的技能培训,往往是自学,不能系统的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技术问题,不能完善处理。
没有做好服务工作,由于水利工程招标时出现低价竞争,导致承建单位为取得高利润进行偷工减料,有的承建单位不具备修建水利的专业基础,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例如水利工程实现安全工作的自动化监测项目,许多单位并不具备水利部门颁发的安全监测资格,无法进行数据的有效收集、归纳分析等服务。有一部分的承建单位因为管理人才频繁跳槽,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水利项目实现自动化操控难以有效控制质量,因此除监理控制外,还需做好质量评测。以水利实现自动化操作为例,上面两点问题难以仅靠技术完成。众多水利项目监理企业无足够专业监理人员,即便承建企业邀请监理企业监控工程质量,但当前水利项目自动化监测还存在较大的技术空白,因此多数的项目验收都依靠承建企业自己进行。
4 应对当前水利自动化问题方法
当前我国承建的江河水闸有51160座左右,其中包含大型的486座,中型的3278座。并承建了50万座左右的大和中以及小型不动型灌排泵站。水闸和泵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为调度水源以及防控旱涝的重要设施。只有做好水利自动化项目的管理工作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根据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下述解决方法:
(1)对水利项目相关基层操作人员要做好技能培训工作,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培训其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岗前考核,使其有能力做好操作以及管理工作。也要对在岗人员进行业务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使其能更好的领悟操作以及维护技术,进而有效操作以及维护水利自动化操作系统。
(2)加大水利工程资质管理力度,在水利项目自动化招标过程中,应对招标单位的行业资质进行严格检查。如在水利项目自动化安全检测系统招标时要检查招标单位是否持有水利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项目。在进行水情自动化评测工程的招标时,要着重考察其计量认证以及评估水资源的能力。
(3)在水利项目施工中要做好监控管理工作,水利建设的常规项目具备成熟的技术支撑,其质量监管工作也能得到相当高的重视。两相比较,水利项目的自动化建设开始时间晚,质量检测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应及早提出相关的验收以及检测技术章程,并引进第三方保障检测公正性。
对于水利项目的承建企业要做好信用控制以及信誉评价工作,有关部门建设一个信息库系统管理承建企业信息,并按期跟进记录其质量情况并做好评估工作,进而形成有效的企业信誉评估体系。质量监管人员要按期对自动化系统运行以及服务工作进行回访,系统质量出现不合格问题后应对承建企业进行处罚。承建单位建立信誉评估体系后,要据此鼓励承建单位做好后续的售后服务,并尽量使质量评估工作透明化,进而为水利自动化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提供依据。
5结语
水利工程实现自动化操控将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因此不但要重视项目施工,更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使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监控。并重视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审查其从业资格。对于承建企业以及设计企业要审查其资格证书,上述做法将促进我国水利自动化项目既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祚继,黄忠赤等,水利工程自动化现状与适应技术分析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10) .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监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国有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我国的水利监理工作虽说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其仍具有众多的监理问题得不到顺利的解决,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让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1.1社会影响大
我国的水利工程因为需要工程征地,改线和维护等,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都会对附近的居民产生影响。有些时候水利工程的建造会影响到民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1.2施工环境条件差
水利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在野外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且很多的施工都是受到天气影响的;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很容易受到工地周边建筑物和田地的限制。
1.3工期短且进度要求高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拨款或者当地政府筹资的工程,常常要求减少工程建设周期,加快建设进程。
2.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由于现今我国的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仍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理。
2.1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当前,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总量及建设速度迅猛,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与其承接的业务量极不匹配,而业主为了项目报批,将设计周期尽可能压缩,导致项目前期勘察不到位,设计粗糙,从而使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有的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但增加施工管理难度,延长工期,同时也影响到施工质量。
2.2工程招投标不规范,不能选择与工程建设任务、技术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施工队伍
我国目前虽然实行了招投标制度,但在招标过程中的违规违纪现象严重,从而严重违背了招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择施工队伍的宗旨。一是行政干预,领导插手现象尤为普遍,工程项目名为公开招标,实为暗箱操作,指定承包人;二是施工企业围标、串标现象严重;三是纪检监察不力,甚至串通一气。致使工程项目不能选择到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施工队伍,影响施工质量。
2.3施工单位挂靠资质、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严重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所有人都盯着工程建设领域这块“肥肉”,社会大量非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是农民工或是其他没有任何文化素养的人员承包工程,他们打着大型工程局的牌子,去承揽工程,然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层层抽取利润,致使真正在工程上施工的队几乎无利可图,他们只有靠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偷工减料而获取收益。派驻现场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也是有名无实,管理不到位,影响施工质量。
2.4施工单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当前有很多施工企业虽是正规的施工队伍,但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现场项目部也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投入到工程上的人员、设备严重不足,购买不满足标准、设计及合同要求的原材料以及其他构配件,成套设备等,放松质量管理,降低工程质量。
2.5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不合理
由于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内部质量职责不清,三检制执行不到位,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不合理,施工管理失控,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施工质量缺陷,甚至是质量事故。
2.6监理控制不到位
目前除有些规模较大的国有监理咨询机构稍好些外,很多私有的,尤其是规模小,资质等级较低的监理机构,现场控制极不规范。一是监理人员熟了及专业配备不满足工程监理需要;二是现场监理人员不能客观公正的履行监理职责,要么与业主一起强压施工单位,要么被施工单位收买,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欺骗业主,降低质量标准,有的工程监理人员除业主或是相关部门通知检查外,基本都不在现场,现场签证都是事先将已签好的空白给施工单位,想咋填都可以,更不要说旁站。
2.7政府质量监督机制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执行政府质量监督方面,尚存诸多问题。一是有些工程项目业主组成特殊,往往由质量监督机构的领导担任项目法人(建设业主)重要职务,存在下级监督上级,许多整改要求得不到落实;二是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由于推行较晚,许多质量监督人员观念守旧,监督方法简单,没能体现监督的权威性;三是质量监督机构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手段,监督指令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影响到政府监督的权威性,降低震慑力。
2.8安全保障不足
目前部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不合理,这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亦将影响工程质量。
3.水利工程监理企业现状改进措施
3.1监理企业自身提升
监理企业是一种依靠企业信誉求生存求发展的行业。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编制施工监理规划、监理大纲及专项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制定工程检查、验收及评定等制度;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相关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施工“三检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措施等;设计单位应建立现场服务体系及时提供施工设计图纸和解决现场设计问题。
3.2有待于提高业主对监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监理合同是一个委托合同,业主对监理单位的信任的认识、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对设计施工图纸的认识,对施工程序的认识,对施工问题处理的认识,以及个别情况下,业主代表以个人行为代替业主的合同行为等,与监理人员的认识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监理人员的工作艺术就表现在:是写出书面材料开会解决还是个别交流沟通;是马上解决还是经调查研究冷静一段时间解决;是基层解决还是找上级解决。
3.3有待于提高承包商对监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承包商是建筑产品的生产者,监理的一切活动必须以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进行的,是公正的第三方,而不是承包商的质检员。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这在某些中小项目和地方性集资兴建的建设项目中是屡见不鲜的。
3.4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提高设计人员对工程监理工作的支持和尊重
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质量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总体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设计单位必须提高责任心,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高度重视项目的设计质量。
4.结语
我国加入WTO以后,水利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必须加强业内的交流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尽量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在科学、诚信、守法、公正的原则下做方方面面的工作,为工程监理行业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监理协会编.水利工程监理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篇4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文通过以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和理论研究得出结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团队运作为方式,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依托项目成果支撑人才职称晋级,实现对高职院校高层次师资的培养,事半功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76—0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院校高层次师资的模式创新研究”(粤高职研〔2014〕5号,项目编号:GDGZ14Y148)阶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互渗共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粤教高函〔2012〕202号,课题编号:20120202088)阶段性研究成果。产学研项目“智能低压电气实训仿真系统项目”(河财教〔2013〕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李春来(1968— ),男,广东河源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力传感器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师资,特别是熟悉企业、了解行业的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高层次的师资依靠职业学院现有的条件有难度,需要政、校、行、企四方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教师本身的觉悟。本文对团队这几年以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希望为高职院校高层次师资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根本。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日常需要。但师资队伍的结构水平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年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高,即博硕毕业生比例低,高级职称比例低,具备双师素质的比例低。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科研成果不多。大部分教师不熟悉企业,不了解行业,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学人员,为教书而教书,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现象。根据文献资料的显示,在职、在编高职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6.5%,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9.4%,高学历且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5.8%,高职称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1]高层次的师资非常匮乏,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
(二)教师对职称晋级的信心不足
根据粤人职〔2000〕38号文件,晋升副高以上职称更重视科研成果,工科类两篇代表作一般要求是科研论文,没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代表作这一关就不容易通过。目前,教师的教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专利、科技进步奖、科研论文、科研进账、指导学生比赛等)总体说来都不多,直接影响了教师职称晋级的信心度。职称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大部分教师有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意向,但又感到很迷茫,无从着手。目前的职称评定对促进教师成长仍然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多数高校衡量工科教师的标准是科研项目的等级和经费额度、理论研究成果获奖的层次和排名、在sci上的影响因子和数量、EI收录论文数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以及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等。[2]
(三)科研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难点之一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总体来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水平不高,缺乏教育科研的氛围,教育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骨干培养不力,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远未形成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的经历少,校内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难以单独完成省级科研课题,省级科技厅在科研立项方面对职业院校也没有足够重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紧紧依托本地行业和企业,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研立项要到企业中去找课题,要有针对性地立项,寻求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二、以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理所应当履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以及自身的办学层次定位来选择科研的层次,在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3]高职院校主要是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优势在于人力资源丰富,自身科研定位要明确,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依托项目成果,来支撑人才职称的晋级
以校企合作的纵横向科研课题为依托,校企联合成立项目组,全程参与选题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以本人负责的电气自动化科研团队为例,紧紧依托本地区两个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近4年来,以4个校企合作省级项目为依托,与本地区企业开展了全面、长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产品系列实现了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与河源市新时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节能控制研发中心,研发热供水远程监控系统。校企合作项目组取得市级科技项目9个,目前正在实施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自然科学论文两篇,获得3个市科技进步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个,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实训基地一个,科技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个,科技厅科技成果登记一个,校企合作出版项目配套教材一本,等等。这些成果支撑学院和企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项目产业化产品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互利共赢。
三、基于专业团队模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一)团队带头人的培养是关键
重视团队带头人的选定和培养尤为重要。校企合作科研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灵魂,是形成团队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因此,其综合能力要强。笔者认为,科研团队负责人要具备五个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体现为负责人要有独立组织科研团队的能力,科研团队可能是跨专业、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协调能力体现为负责人要有独立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能独立协调科技主管部门、学院、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能力体现为负责人要有独立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的能力,有足够的凝聚力。专业能力体现为负责人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体现为负责人要有一定的敢于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4]
(二)基于专业科研团队模式,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团队是指由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没有行政约束力的群体,可以是跨学科、多专业的。团队有共同的科研目标,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利益,可以激发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对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5]
(三)依托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职教师的校企合作培养涉及政、校、行、企等多个培养主体,是开放式的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和科研能力使其很难单独开展科研工作,因此,校企合作是进行高职科研工作的主要途径。此外,要在校企合作中找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依托项目找题材,依托校企合作撰写科研论文,校企合作,共同制订选题及测试方案,撰写、数据整理及投稿由校方负责。项目成果应该是系列化的,包括专利、论文、科技进步奖、技术鉴定、科研进账等,这些成果支撑着高层次师资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师资是目前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通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团队运作为方式,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依托项目成果支撑人才职称晋级,从而达到依托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师资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李春来.高职院校工科教师教科研情况调查与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
[2]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3]张辉等.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篇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2-0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行主多分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理论精、操作行”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与开发,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人才资源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的重视,供电企业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原有电力行业本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不足。
2.一线生产人员储备培养不足,结构性缺员问题凸显
近年来,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 第一论文 网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怀柔供电公司隶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公司现有职工263人,其中全民员工233人,集体员工30人,劳务派遣员工395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181人。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公司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 第一论文 网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为全面促进公司一线员工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公司先后对实操培训基地 、多功能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并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训练内容包括12m电杆安装抱担、配电变压器绝缘电阻测量、变压器停送电操作、装表接电等项目。来自公司输变电、配电、营销、供电所等相关专业的213名一线职工参与其中,和本专业技术骨干同场竞技比武,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公司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怀柔供电公司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2011年,怀柔供电公司成立了以输变电技术专家——陈保华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公司生产一线包括输变电工区、配电工区、调度所、计量中心、电费结算中心等部门的多名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萌发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建议都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目前怀柔供电公司共有294人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证书,76人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证书,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促进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
公司已先后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420余人,15%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晋升,33%的基层员工实现了技术技能晋 第一论文 网级,50%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培训晋级,基层员工职业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员工在北京市及上级单位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和专业调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据统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共完成了科技论文9篇、科技项目1个、群众创新成果2项,在为职工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队伍建设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员工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是怀柔供电公司在实施“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通过“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梯级开发和培育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工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师的层次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追求不同、社会贡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教师的层次可以纵向分也可以横向分,我们从横向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字之师、事之师和人之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层次越高,他培养出的圣人和君子就越多。
1、字之师
师教学生如何学课本,学书本知识,基本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至于学生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一概不予关心过问。
2、事之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最大的能力不是读几本书的能力,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能力,而是谙熟世事、透悟人生的能力,事之师就注意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这种能力。
3、人之师
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第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人之师即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修养、有情趣、有良好心态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愚人少,更多的人要么是德大于才者,要么是才大于德者,在没有圣人的情况下,宁用德大于才的君子,也不用才大于德的小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首先要求你是一个素质全面、学识丰富的人。其次是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最后是找准学生"成人"与现在国家的成才标准的结合点。
做好一个教师,特别是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去做,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治学境界。
二、教师的人生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1、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4、人类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在、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仅界,即人类境界。
三、教师的治学境界
从教书的意义上,教师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教师的治学境界也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
⒈庸师
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教书也是照本宣科。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自成一体,无作为,造成一种“误人子弟”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⒉严师
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诸方面,可以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⒊名师
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⒋大师
篇7
高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上课、开会迟到,缺勤不事先请假,问起来还振振有辞。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师为了生活的更好一点,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兼职和讲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教师的道德问题的根本还应该是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工资。
篇8
关键词:“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本科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在原“安全防范技术”课程上进一步发展,加入安防工程这一全新内容,是对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课程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就需要充分了解团队和团队精神的定义和内涵,把握课程团队的特征,使课程团队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一、团队内涵
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摒弃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在实践中证明,团队比传统部门更加适应多变的环境,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或解散,反应更加灵敏、迅捷,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员才能。教学团队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完善教学条件、完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团队的类型和组成方式很多,考察高效团队,其有效的运作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目标
任何团队的建立都是以目标明确为前提条件的,团队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寻求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
(二)良好的沟通
团队的组织由不同的部门,不同技能的人员构成,团队工作的价值观念是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这些价值观念使团队成员之间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帮助团队发挥最大功效,同时提高个人以及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
(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们能够为之信服的目的。团队成员在明确的目标下,分工协作,责权利落实到每个成员。成功的团队中,每个成员如何为集体目标贡献最大力量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应组建课程负责人制的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教师构成。课程团队通过对学习领域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分析,决定其相关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通过建立课程团队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可以发挥教师的各自不同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加深了各专业教师对新方案的理解,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建立起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具备“团队精神”,必须通过培训或引导,培养上述的软件条件,才能建立合格的、富有“团队精神”的工作团队。通过协作和授权来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自我管理小组,赋予他们完成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这就是团队建设。学术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比建立更加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团队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术团队健康地发展起来。
三、课程团队的建设
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建设良好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深入公安实战部门调研,构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体系。与公安一线专家、业务骨干的共同论证编制“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方案;根据公安工作特点,组织教师和公安机关教官联合编写“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聘请实战教官参与“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课程或专题教学任务,保证鲜活的案例及时入课堂;选聘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见习或实习等实践环节指导教官、安防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吸收公安机关实战教官参与课程、技能的考核工作,用实战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邀请实战教官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督导和评价,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二)联合培养教官队伍
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警种分工协作明确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政策导向,支持各级领导和有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的实战教官,补充学校专业教学力量,完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在广泛吸纳实战人才充实“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队伍的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业务对口部门或公安机关基层所队挂职锻炼;分批安排干部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当民警,通过实践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最新信息、最新经验、最新成果和最新要求,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时效性,全面深入了解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挂钩调研和互助双赢机制
按照业务对口原则,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处室和基层实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开展教学调研、课题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和渠道。实战部门邀请“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参加业务会议,开展专题调研,起草规范文件,编写工作手册。“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安排学生参加公安机关的重大保卫活动和专项治理工作,为公安机关提供警力资源,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在吸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重大、疑难案件。
(四)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
督导组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教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专业实训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员运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解决警务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 分析、毕业设计,警务实战实训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训活动进行专项督导,实时监控和分析反馈教学实训信息。
(五)建立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
对毕业学员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六)依托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加强团队科研能力
为提高学生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认识,针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特性,设计多类型课程实训、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室建设。同时,邀请公安一线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共同设计教学训练方案,确定训练专题开展模块化教学,一线教官将公安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模拟训练,双方共同对实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通过实战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创建、发挥课程团队的作用,是我们开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宋文学,嵇宁. 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 段相林 常彦忠 樊玉梅 于鹏,刘敬泽.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间的相互关联——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一[J]. 解剖科学进展,2012(02)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对策
民办二级学院产生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民办二级学院向独立学院转型的转折点。截至2008年5月,教育部公布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已达326所。从全国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独立学院发展的情况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如湖北、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其中湖北目前有31所。独立学院的诞生与兴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多年的成长,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供给本科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其中,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的质问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人才需求和生源状况,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受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及其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必须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干、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模糊,缺乏合理的资格认定标准
迄今为止,很多独立学院都没有制定有关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并且对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模糊。“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针对职业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经历了被动适应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后,已经跨入了规范建设时期,一支理论功底较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发展和壮大。对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双证”即“双师”,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书、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情况下,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不确定,仅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还有人认为“双职称”(讲师+工程师)即“双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工程师面对的是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此外,还有“双层次”、“双能(双素质)”和“叠加”(“双证”+“双能”)等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界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统一,没有切实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培养方案、评聘制度等,使之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阻碍因素。
(二)“双师型”青年教师比例过低,高技能人才引进困难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主要二类:一是兼职教师,以公办高校教师或退休教师为主,这些老教师基本上具有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但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可能担任太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有15000人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10000左右,硕士博士占48% ,新近三年进入独立学院35岁以下的教师占60%,其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源于刚毕业的高校研究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不少独立学院制定了从企业或事务所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家型技能人才计划,但是常常会受到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福利薪酬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从而妨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吸纳。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培养力度远远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拨款,各种经费来源于学费收入,所以学院及系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教师岗前培训,缺乏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深入培训,如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更是缺少与企业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另外,伴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教师与学生比例悬殊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并且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导致了绝大多教师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备条件,结合国内独立学院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一般做法,我们认为“双师型”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或是几个证书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在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例如,作为一名工科类专业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能力:一是具备较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工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四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行业分析,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再如,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讲师及以上职称;二是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或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三是拥有企事业会计部门或事务所等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二)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退休老教师和新应聘的青年教师比较多,中年教师非常少。这种状况无法形成老、中、青互补的梯队结构。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应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以提供住房、提供安家费、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吸引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例如,提高“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整个师资队伍,促进校内非“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一方面,聘请他们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规划,加大 “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重塑“师道尊严”;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由英国教育与科学部(2004)的题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中指出:“任何一种重要专业,作为该专业的一名新兵,不管他的职前培训是如何的全面,也不可能立即期望他做出大量的贡献。对初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并且应该为他们安排部分脱产的时间,特别在见习期,应当为新教师安排削减过的教学工作量,并且给予适当的其他支持”。独立学院应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不管是在引进教师,还是在培养和稳定老师方面都应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比如,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且从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鼓励专职教师大胆走出校门,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双师型”青年教师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因此,独立学院应注重从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打造青年教师培养平台,高标准、严要求、多举措狠抓教学质量关,有计划、分步骤优化青年教师成才环境,并指出要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多渠道丰富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以教研为突破口,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充分带动青年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同时,独立学院应大胆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引导老师潜心教学科研。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或刚从高校毕业的教师进修、学习或到企事业单位和事务所实践,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资助;同时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加薪晋级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扶持;对于评聘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给予专项津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等。
参考文献
[1]时密林,李洪亮.论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1).
[2]左惟,胡汉辉.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09(6).
[3]李宏.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4]邢彦辰,温海洋,刘显忠.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34).
篇10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产业园”以“政校企行四联动,教产学研立体推进”建设理念为指导,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行业的项目资助与优惠政策、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支援,搭建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和校企合作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难题,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和社会示范效应,成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典范。
一、成果背景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职发展形势,学院应如何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向,找到适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实践中,学院敏锐地察觉到,高职院校应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学中要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这些要素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体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不同,它与学校所处区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结构相关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模式是“教学工厂”式的,瑞士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是“行业协会、学校、企业――三元制”式的,国内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前厂后校”、“前校后厂”、“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等。要想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办学模式,防止千校一面,构建有利于人才质量提升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于是,“打造‘信息产业园’,创新办学模式”的理念应运而生。2007年10月,学院开始规划论证“信息产业园”建设方案;2008年7月,“信息产业园”研发大楼竣工,开始入驻企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008年,该课题被列为院级重点教学研究课题,2010年结题。2011年,该项目被评为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晋级为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受到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行专家好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校企合作综合产业园
由地方政府、主管行业、学校和企业四方联动,联合打造“信息产业园”,将“信息产业园”建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开放管理平台,集生产性实训、企业产品生产、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参与育才、学院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综合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占地面积155亩,规划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现建有4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标准厂房。
1.政府资助。常州市科教城以雄厚的人才优势和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以及行政资源优势,推动“信息产业园”向着孵化、研发、生产、商务和学习于一体的现代园区目标发展;武进区政府将“信息产业园”作为常州市及武进区“两化融合”核心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武进“两化融合”试验区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实施细则》《入驻常州信息产业园若干优惠政策意见》等支持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给予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
2.行业牵线。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学院的主管部门,利用其企业资源优势,举办全省行业企业与学院的教产对接会,组织企业来校参观洽谈,为对口企业进园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并且将“信息产业园”作为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加以建设。
3.学校主导。学院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信息产业园”的投资方,参与控股管理。成立产学合作部,负责学院各二级院/系与“信息产业园”的沟通与联系,监督、指导和检查“信息产业园”的校企合作实施与运行工作。
4.企业主角。入驻企业租用园区标准厂房,加工生产产品,同时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教学,安排教师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安排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二)“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信息产业园”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即学院与武进区政府联合成立了“信息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园区建设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学院与江苏津通集团组建了“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总公司55%、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5%),“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信息产业园”经营与管理的主体,负责整个园区的基础建设、环境规划、招商引资、人才培训、产业服务以及配套管理服务。
“信息产业园”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学院职能部门产学合作部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对政府来说,可进一步优化常州市及武进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本地区集聚,更加有力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于学院来讲,政府为学院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对企业而言,在政府支持下入驻“信息产业园”,既可享有园区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又可与学院优势互补,借梯登高,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互动,合作双赢”,构建“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新模式
“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校企合作层次,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保证了校企合作质量,构建了“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激励机制。“信息产业园”被列入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作为常州及武进区“两化融合”核心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连续3年给予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园”建立了入驻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主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
(2)建立了“工学结合”管理体系。“信息产业园”的“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乙方与甲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入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产学合作部组织二级院/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目前,已制定了《“信息产业园”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暂行办法》《“信息产业园”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信息产业园”学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条例(试行)》和《“信息产业园”工学交替实施方案(试行)》等制度。
2.创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扩大了“工学结合”专业覆盖面。“信息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16家,校企共建了1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一次提供1000多个“工学交替”实习岗位,覆盖学院75%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造就了“工学交替”教学的有利条件。近2年来,各二级院/系在“信息产业园”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班级达100多个,覆盖专业30 多个,学生数达12000多人次。
(2)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信息产业园”,实行“工学合一”,构建了“工学交替、两轮顶岗”“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OPC(行业订单、项目递进、三证结合)”“分层递进、工学交替”“分布式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且与“信息产业园”入驻企业合作,按照“职业、系统、开放”双核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了30多部校本教材,开发了60多个项目教学案例。
3.推进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1)成为企业“访问工程师”的摇篮。学院轮流安排教师到“信息产业园”企业当“访问工程师”,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到企业实践,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骨干,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工程实践;同时也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共同参与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双师”素质。近两年已安排了60多名教师入园企业锻炼。
(2)成为学校兼职教师的人才库。入园企业已有近8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成为学校“兼职教师库”成员、“双栖”型工程师。
4.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1)构建了社会服务产学研体系。“信息产业园”作为校企合作开放的综合平台,在学院的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园”构建了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联盟是以学院的5个专业研究所为校内平台,将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到入园企业目标的技术创新上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师团队难以整合到横向课题的问题。同时,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与企业合作共同申请省、市级纵向课题。近几年,“信息产业园”共立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12项、区级课题7项,科研总到账经费2330万元。
(2)搭建了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产业园”搭建了由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企业协作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融资保障平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既可孵化入驻企业发展,又可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信息产业园”建立的江苏省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江苏省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常州分中心,将通过常州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用户数已近300家),进一步优化常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四方联动,创新办学体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将政策支持、多元化投资、项目服务和人才需求等办学要素有机融于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与企业参与”的合作育人办学体制。
(二)校办园区,创新教学模式。在学校内建立信息产业园,突出了与企业共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平台,突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且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上,促进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服务水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官助民营,创新运行模式。“信息产业园”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由股份制运行公司负责入园企业引进、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和校企合作平台的管理,解决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之间矛盾冲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与长效机制。
(四)强化功能,创新服务方式。“信息产业园”构建的六大平台组成的社会服务综合体系,拥有园区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产品,加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创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形成了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范例。“信息产业园”优化了常州市及武进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力地推动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实现了总产值达3个亿的经济效益;学校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入驻“信息产业园”企业在享有园区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同时,又与学校优势互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案例。学院依托“信息产业园”,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了“工学交替、两轮项岗”“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等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模式,成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