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5 05: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落花生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认知因素而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促进认知教学,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教师在新型的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篇2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按我的理解,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与我们老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新课程强调,教学课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调子唱得很高,公开课、观摩课演得很有水平,而在这些课的背后――平时的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师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与老师不一致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紧张,怕老师者大有人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试举我执教的《落花生》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找出对比方面,学生找到了“理”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一见就生……”与“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等四组对比词语,感受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让学生自读自谈,体会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尝,体会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析中提高。

二、构建全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但是分析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在一部分课上,教师每节课都将学生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团团围坐在一块,也不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坐在课桌外侧的学生扭起脖子看黑板的字是否舒服,也不能有效地关注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状态,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只要让学生讨论起来,也能给领导与听课的教师一个满意的交待了。好像新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几位课程专家满意似的。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时,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再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我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

听了教师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窃窃地议论起来。

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发表着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是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有的说:老师,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支支兴奋剂

当前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教师不作评价,直到答到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止。问题之二是教师假评价,教师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表扬他,“啪,啪,啪”统一的模式,在全国各地以的一致,真像同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一样。

怎样提高教师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

(1)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说:“你有一双慧眼啊,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2)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从不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篇3

一、加强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当今,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苦于没有材料可写,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例子和语言来充实自己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过于狭窄,视野过于局限,没有很好的作文题材。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安排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只有丰富自身的阅读量,他们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视野才会开阔,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包括:(1)掌握教学的目标及其方向。这主要是指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外,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找出适合他们学习阶段阅读的课外文章进行引导。同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分析写作的技巧,在不断地讲解课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作者是如何对鸟的天堂进行详细描写的,从而提炼出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小学生。(2)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只有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文字词语、好句好段及其对文章的内涵理解,才会一点一滴地进步。所以,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未间断地付出才是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起点。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梅花魂》这篇文章时提到:“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在学习这类型的课文时,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通过课文的优美句子锻炼学生模仿写作,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通过课文内容不断反思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二、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篇4

关键词:理性反思;有效教学;传统教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某些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语文教学似乎总走不出“耗时多,收效微”的怪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是新的教育方式都有利也有弊。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养成理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一、如何对待过程与结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的教学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而新课改则要求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可是,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如有的老师在上《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说应该做像花生那样不炫耀自己而又十分有用的人;有的学生说做人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外表美,敢于展示自己的人。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是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可是,教学的结果是什么?本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老师不加评判,更谈不上引导。

二、怎样看待热闹与安静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讲授法,所以课堂以安静为主。而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无比热闹。课堂上学生自由组合、交流讨论、上台汇报、表演……课堂热闹非凡,可语文的基本功――字词句段篇的练习时间少了,所以语文课堂也依旧是“耗时多,收效微”。但如果善于反思,就知道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氛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要珍视课堂上的“静场”,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三、如何处理传统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篇5

关键词 阅读;个性;张扬;小学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每时每刻都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然而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总遇到老师这样指导学生朗读:同学们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个自然段;同学们,用舒缓的语气读读这个自然段……

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我们是否不知不觉扼杀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用教师的思维去理解文本。现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带有“自己”一词的陈述有很多处:如“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个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事的职业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我们就应该借助阅读让学生健康的修改飞扬,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那怎样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呢?

一、尊重阅读理解是张扬个性的基础

要让学生健康的个性飞扬,理所当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思维之中。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他对文本的理解就有所差异。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师越来越尊重学生阅读理解,我校一位老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老师问学生学了《落花生》有什么启发?有名学生说既要向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也应该向桃李那样展示自己。老师立刻肯定学生就应该充分展示自己,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的回答很有道理,花生默默奉献是一种心灵美,再加上外表美当然更好。更何况,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就是勇于表现自己体现人生价值的人,像花生那样总等待着别人去发现人生价值的人,反而容易遭到社会淘汰,也许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如果阿宝、李玉刚等不努力展示自己,又怎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教学中就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用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

二、珍视阅读体验是张扬个性的源泉

要发展学生个性,还应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不同对文本的体验也不一样,同一名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文本的体验也会不一样。生活的经历是发展学生阅读个性的源泉,没有经历阅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发展学生个性,我们就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我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发现学生对同一文本多数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有一次早读课我让学生读一段描写月夜的段落,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认为用赞美、感激的语气读;有的认为用轻柔、舒缓、赞美的语气读;有的认为用凄凉的语气读。原因是在月夜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阅读的体验都来自学生的生活感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迫使他们用哪种情感来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呢?

三、注重阅读评价是张扬个性的催化剂

当学生的阅读展示出健康个性时,我们不能采用几句枯燥而简单的“你真不错!”“你真棒!”“说得正确!”等评价语言,也不能采用过多的物质奖励,否则,我们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成了物质诱惑,学生关注的是奖品而不是学习内容,我们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怎样丰富评价语言呢?如学生对《桂林山水》一文读得非常不错时,可以这样评价:“你口中读出了感觉,眼前读出了画面,心中读出了感情,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了!”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要合理采用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对后进生稍有进步时采用纵向评价,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发展。对优秀生的精彩表现可采用横向评价,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并鼓励其发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他们的阅读展示出个性时,你就不吝啬你赞美的语言,真诚地给他赞赏,让他有学习的动力,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搭建阅读平台是张扬个性的广阔天空

要让学生个性张扬,还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既可结合课文处理好拓展延伸课,也可以开展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为自己的上性发展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一位老师上《井底之蛙》问学生这只井底的青蛙今后会怎样?有一名学生说那只青蛙最后是决定留在井底,因为他刚跳出井口,就看见自己的一个同伴被人类抓走了,还说要做成饭桌上的佳肴,只有井底才是最安全的。这名学生的回答让我的心灵震撼,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还有一位老师上《丑小鸭》拓展课时问学生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有一名学生居然说原因是鸭妈妈与公天鹅谈恋爱产下的一个蛋,然后孵出了丑小鸭,丑小鸭当然会变成白天鹅。这些课是美丽的,因为有学生的健康个性而美丽,因为有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而美丽,因为有了非预设性课堂生成资源而美丽。因此我们必须搭建好让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平台。

篇6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篇7

再来看看身边的示范课、观摩课,总是那么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做到思绪飞扬、对答如流,他们或给人以“出口成章”的喜悦,或给人以“思维缜密”的惊讶,或给人以“博览群书”的赞叹,或给人以“感悟颇深”的感慨……我忍不住沉思:语文课堂真的总是那么气氛活跃吗?难道就没有沉默的时候吗?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提供学生思绪飞扬的时间保障

名师张敬义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师:这节课我们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生读书批注,师巡视指导,约10分钟。)

10分钟的沉默使得课堂显得了无生趣,甚至令人觉得毫无看头,其实,细观学生,他们或举笔圈点,或低头冥思,或自言自语,或恍然大悟,或满意而笑……这看似没有任何波澜的课堂,实则让学生与文本低吟浅唱,真正实现了生本对话,保证了学生真实有效地读书、感悟的时间。

此时的沉默是一种给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去独立思考;此时的沉默是一种放任,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放任学生产生个性的见解。

二、沉默――期待学生畅所欲言的时机

如孙双金老师上《落花生》一课,初读课文后,孙老师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学习。”学生按老师说的去做了,奇怪的是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拿着笔做做样子,根本没在课本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后,没有学生举手提问,都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师:“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师:“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

其他学生有了一丝羡慕。接着,许多学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但是还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师:“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学生不再茫然,而是陷入了思考。

在这堂课上,学生从“一脸茫然”的沉默,到经历了“过了好一会儿,举起了小手”的沉默,最后达到“陷入思考”的沉默,这是一个从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孙老师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一种期待,期待举起的小手,期待灵机一动的眼神,期待恍然大悟的神情。正是孙老师的信任和耐心才使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的沉默,才使形式课堂最终转变为实效课堂。

三、沉默――感受学生写满智慧的体会

江苏青年名师张康桥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堂深受赞誉的好课。课堂上张老师简明扼要的启发和善于倾听的民主交流方式,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充满个性的见解,让课堂上不断闪耀的智慧火花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你们觉得林冲是谦虚还是谨慎?

生:我觉得林冲是谨慎,他处处想的是怎么给别人面子、不惹事生非。

老师的目光投向另一位同学。

生:我觉得是谦虚,他武艺高强且不露声色,还连说“不敢,不敢”。

生:我觉得他是既谦虚又谨慎,既忍得住、想得透,又敢打。

……

篇8

口语交际训练仅仅依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远远不够,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非常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通过一阶段来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反思:

A.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提高能力。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B.在评议中加强口语训练。

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充分的展示个性的时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读书,答问常常主动要求发表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被评议的同学有的虚心接受,有的针锋相对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议训练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要特别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C.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这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进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D.抓总结归纳,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 和开放。在结尾之处,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学《草原》一课时,结尾写道:“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可让学生想象汉族客人和蒙古族主人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客人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分别来自哪些地方?他们各会讲些什么?蒙古族人民会讲些什么?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再如,《詹天佑》一课,结尾处写外国游人望着在崇山峻岭之间穿行的京张铁路,站在詹天佑铜像前,赞叹不已。可让学生想象外国游人啧啧赞叹的情景:什么叫赞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说的过程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一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还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很高兴看到了伽利略实验的成功,如果他要把这一消息告诉更多的人,谁愿意做伽利略的代言人?学生按意愿进行角色分工(代言人或记者),明确各自的要求后,让记者学生再读课文,把握要点。准备充分后举行模拟的新闻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学生的思路,规范学生的语文。最后评选“优秀新闻发言人”和“优秀记者”。

E.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学方法;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8-0007-02

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开始引入中国,到21世纪初的2004年至2006年间达到一个,生命教育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实践层面铺开,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迅速在许多省份开展起来,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

生命在场与生命成长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所谓生命在场与生命成长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自觉地敞开自己,并把学生当做与自己一样的生命成长体,平等地爱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最终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一、原则性方法

就独一无二的生命而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其自我精神生命有不断成长的需要,也经历过学生时代,有过懵懂和迷茫,也曾经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而学生为求得精神生活的饱满丰盈才成为学生。因此师生都处于成长中,需要不断成长,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敞开自己,用爱心和包容接受不同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优长,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更不应该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划分好生和差生,而应该用不同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地授课,而应该确立“学生本位”视角,学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对学生成长中的生命困顿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正向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教育认为,针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正向激励,这样学生才没有畏惧和压抑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惩罚只是手段,应该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原则,还应该争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以学生能引以为戒作为标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造成师生对立。

二、具体操作方式

(一)教师要自我敞开,做到生命在场

教师首先需要考量自身的情感品质和对知识的信仰,这样师生间才能展开真诚的交流,走进彼此的生命,形成生命共同体。例如,在“感恩”这堂生命教育课中,笔者在讲到要学会逆境感恩时,会说到自己的心路历程:从青春期与母亲的“斗争”到冷战到包容……教师的生命历程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

(二)深入理解学生的生命困顿和生命状态,并表现出来

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普遍的生命状态,又要注意个别的特殊情况,不能遗漏或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生命教育的底线是不能伤害每一个学生,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种对生命的伤害,那么其他优点就都被抵消了。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仅需要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更需要爱心引导,并作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例如,2012年1月笔者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1月13日被安排与香港教师、台湾教师一样,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分别进行生命教育示范课。鉴于香港的小学生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并伴随着各种广告和电子游戏长大,容易形成一种无穷的攫取欲:无论拥有的是多还是少,都觉得不够多不够好,易形成占有型人格,从而缺乏爱心,不懂珍惜,喜欢攀比。他们容易误认为他们得到的照顾和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该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并因此而产生依附性。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准备了关于“感恩”的生命教育课,通过视频、诗歌、讨论等综合性手段,将情与理融合,使学生从心底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社会和他人付出和奉献的结果,并非理所当然,要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为贴近学生生活,我从日常生活中的“吃”来导入,请学生们吃多味花生。当天课程开始时间是1点30分,然而由于交通问题,我在1点28分才赶到上课地点。当时主持人已经宣布开始上课,我内心很愧疚,所以一接过话筒就说:“同学们,对不起,我来迟了,你们等了老师多久?”有个学生小声说:“半小时。”我赶紧说:“对不起,你们能原谅我吗?”一开始有个学生小声笑着说“不”,后来又大声说“原谅”。课堂气氛马上就轻松了。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他们想吃哪种花生,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想吃我从家乡带来的花生。我当然特别高兴,并当即表示,下课后另外那袋花生也让学生们自己带回去吃。我观察到有个坐第一排的学生没有说话,就问:“是否有人不能吃花生呢?”果然,这个没说话的学生不能吃。于是我就请他和我一起站到讲台上来引导学生们吃花生,结果这个学生整堂课都特别开心。后来想想,如果教师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个学生,他这堂课会开心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后学生们并没有把那袋落花生全分完,而是留了一些,特地送给校长和其他教师吃,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感恩行动呀。

(三)生命成长中的预防教育法

针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生命困顿或行为偏差,提前进行教育,防止这些生命困顿或行为偏差的发生,或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很多生命困顿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当发生后再进行教育就为时已晚;然而仅仅凭朴素的常识去应对这些问题,则会痛苦万分。相反,如果主动地提前进行生命教育,则能事半功倍。例如,关于自杀的预防问题,应该预先进行“生命的二维四重性”“生命与生活紧张原理”(郑晓江)的教育。还有生命教育中无法回避的死亡问题,生命教育中谈论死亡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活得更幸福,更有价值和意义,逐步淬炼出一种“向死而生”的智慧。

(四)生命教育课堂中的反馈法

每一次课程结束时,都应该给学生预留5分钟,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听课体会或者做一个与课程主题有关的总结性活动,这是学生及时总结提升的好机会。例如,郑晓江老师的《幸福从“心”开始――关于工作、事业与人生的思考》课程结束时,听课者依次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幸福树上;《人因梦想而伟大》这堂生命教育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梦想,并说出自己的梦想;感恩课则让学生们表达自己最感激的人及其原因。总之,教师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每次课后,要对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如果有团队进行集体研讨就再好不过了。

三、方法的运用艺术和技巧

生命困顿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很多问题在备课中无法预料到。这就要求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并不断改进创新。

我们以郑晓江老师设计的“生命时光计算法”的体验活动为例。为了让听课者对生命的有限性、稀缺性、不可逆性有切身体悟,从而发现什么才是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事。要求事先准备好画了100个刻度的长纸条,代表每个人的人生时光,然后依次撕去:已经度过了的生命时光;睡觉、吃喝拉撒必需而无法创造人生价值的时光;80岁以后无法创造的、颐养天年的时光。虽然大多数人都照做,但每次总有人不舍得撕去80岁以后的时光,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郑老师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来就改进为80岁以后的时光不撕去,而是折起来,这一折,既表示这些时光还可以牢牢把握在每个人手里,同时又不同于青壮年时期年富力强的阶段,这样的改进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在体会到生命时光有限后,开始体验活动的第二步,最早的设计简称“做减法”:先写出自己认为重要并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东西,然后依次划去,从丧失感中体验它们对于自己的重要价值。从听课者的反映来看,有太多不舍和伤感。郑老师后来改做“加法”,让听课者写出最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东西,这样听课者的心情轻松多了,幸福感也得到提升。很多听课者都表示,要把当时自己写下的东西一直保存,提醒自己好好珍惜这些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

总的来说,从事生命教育既易又难。容易在于只要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知识,爱生活,本身有高远的精神追求,就容易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创造出生命教育的方法。而难就难在“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成功的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提炼出来,经过反复使用后成为的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不了解支撑这些方法背后的理念和方法探索过程而一味地生搬硬套,效果则必然不佳,此非方法之过,而是使用者惰性使然。

篇10

一、学情分析:

本班绝大部分学生拥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写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的文章;课后热爱阅读,乐于交流,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但也有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待加强,没有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思维能力发展比较缓慢,常词不达意,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家长同学多关注、多鼓励、多提醒,加强阅读思维培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提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0个生字及词语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0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的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3)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5)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了解课文,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6)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7)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8)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9)积累优美词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4)能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5)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突出重点。

(6)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1 .努力钻研教材,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依据课文内容、文体和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重视阅读方法与阅读速度的培养。

3.采用“1+X”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4.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加强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加强沟通与交流,鼓励家长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6.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向身边老教师和名师大家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进度:

内容

课时

重点目标

时间

安排

阅读推荐

元万物有灵

1.白鹭

2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9.1

-

9.12

米切尔 .恩德《毛毛》

2.落花生

2

3.桂花雨

2

4.珍珠鸟

1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3

语文园地一

3

元策略单元

5.搭石

2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9.16

-

9.27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6.将相和

2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

8.冀中的地道战

1

习作:“漫画”老师

3

语文园地二

3

课外阅读交流

1

元民间故事

9.猎人海力布

2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9.30

-

10.16

《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非洲民间故事》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1

习作:缩写故事

3

语文园地三

2

元深爱祖国

12.古诗三首

3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10.17

-

10.31

《中国励志故事集》

13.少年中国说

2

14.圆明园的毁灭

2

15.无名岛

1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3

语文园地四

2

《十万个为什么》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第五

元习作单元

16.太阳

2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1.1

-

11.15

17.松鼠

2

习作例文

2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3

舐犊之情

18.慈母情深

2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11.18

-

11.29

佐野洋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9.父爱之舟

2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1

习作:我想对您说

3

语文园地六

2

四季之美

21.古诗词三首

2

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12.2

-

12.17

巴勒斯《飞禽记》

22.四季之美

2

23.鸟的天堂

2

24.月迹

1

习作: 即景

3

语文园地七

2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读书明智

25.古人谈读书

2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突出重点。

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12.18

-

1.4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

26.忆读书

2

27.我的“长生果”

1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

习作:推荐一本书

3

语文园地八

2

复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