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范文

时间:2023-03-14 13:2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中漫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看着过往的人群匆匆找到避雨的场所,纷纷抱怨着这场雨的不及时,我默然,谈们何曾享受过雨。从我身边快步走过的路人,不解地看向在雨中伫立不动的我,议论纷纷,似乎是想得出什么结论,但最终还是任由不解在脑海仲晃荡,继续着前进的节奏,步伐。

我其实一直在笑,我很乐意在雨中洗涤我的头脑,把一切不快化作滴水流走,也很乐意让雨冲刷我积满尘埃的灵魂,让它重新熠熠生光。我在笑,只是他们从未看见。

雨把我的头发湿透,便顺着眉毛下滑,沿着我脸庞特有的弧度滑落,然后与下一秒的雨滴融合,双双坠落在灰色的水泥地上,溅起点点水花,湿了我的双脚。

或许,那沿着我脸庞弧度下滑的雨滴是我的泪,另一种形式的泪。但这又有谁知道。

我不知道我何时开始钟情于雨,并深深地爱着雨的细腻。曾想过去深究,但每次都是以头痛和茫然收场。渐渐的我放弃了探求。忽然想起他那一句话:

喜欢就是喜欢,知道最后的结果就行了,管他什么理由。爱了就是爱了……

篇2

让晶莹的雨滴涤荡尘封的往事

点燃心里深藏的孤灯

照亮记忆里狭窄的通道

去寻找昔日曾旦旦的誓言  在雨中漫步

让晶莹的雨滴涤荡尘封的往事

雨中漫步

让被雨水冲淡的浓浓思愁

汇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再化作午夜那杯中泛着白沫的红酒

一丝丝渗入舌根

然后,闭上眼睛 细细品味

雨中漫步

让零乱的星雨轻轻敲我苦色的脸

溶解双眸下淤积着的所有无奈和忧伤

让风儿轻轻抚弄我沾湿的发丝

吹散寒夜里残留下的几声唏嘘的嗟叹

雨中漫步

看风筝在雨空中渐渐无力的挣扎

莫流泪啊,我受伤的孤雁

尽管倦飞的心迷失了归家的方向

四海之内总会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乡

雨中漫步

让甘霖般的雨丝滋润沙漠中枯萎的心灵

激活昨夜里梦的灵魂

让飘落的故事从此生根,发芽

让四季的雨也不再缠绵 不再忧伤

篇3

我行走在宽敞的公路上,缓缓的走着,小声的哼着小曲,举着一把雨伞,在雨中漫步着。那感觉真的很好,仿佛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哦,原来还有雨水拍打着地面的声音。‘啪嗒啪嗒……’好似一段动听的音乐。我静静的欣赏着,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烦恼,全身心投入到这赏心悦目的一刻。

许久,雨停了。我停住了脚步,抬头看看天空。为什么没有彩虹,传说彩虹代表老天的笑。为什么它不笑呢,难道还有心事吗,我不解。

我伸出手,想触摸这阴晴不定的天空。可是,天空却是我所不能触及的遥远。在它面前,我永远是那么渺小。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收回了飞远的心,整理好情绪,踏上了回家的归途。毕竟那才是我的港湾。

篇4

总是趴在窗上,

数星星,

一颗,两颗,三颗。。。

笑声不时的响起,

没有忧愁,

也没有烦恼,

童年,

快乐的永远!

长大后,

没有天真,

没有快乐,

漫步在雨中,

随风吹来,

丝丝烦恼,

吹来,

滴滴泪珠,

心中,

便多了,

一道又一道伤痕。

原来的快乐,

哪去了?

今天,

又下起了雨,

我漫步在雨中,

又有了那种,

说也说不出的感觉,

好想哭。

随风又吹来了,

丝丝烦恼。

回忆起了原来,

原来伤心的往事,

我真想忘记它,

忘记所有伤心的回忆,

但我忘不了,

怎么也摆脱不了,

深深刻在了,

记忆的最深处,

忘记,

怎么那么难?

走着,走着,

头发,衣服,

全湿了,

心中的伤痕,

可谁又知道?

伤心的事,

总是藏在心里,

锁上一道道小门,

忍着泪水,

努力的笑着,

我永远是漫步在雨中的。

在雨天里,

谁会为我,

打起那把伞?

打开我,

关闭了好久的心?

漫步在雨中,

总是那么苦,

那么涩,

篇5

在雨中漫步,使我回忆起了许多事:那充满趣味的童真、和以前同学的嬉戏玩耍。时间转逝了十二年的光阴,我已经上初中了。说实话,真是怀念小学生活。

呀!怀念那慈祥温暖的语文老师、怀念所有的同学们……真是后悔,当初我也早已料到我们会有离开的一天,可还是在抱怨这抱怨那的,唉!

在雨中漫步,时间追溯到三年前,那时我上四年级,记得那天是当初的六年级的毕业典礼,所有的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都要在一面条幅上签上那一个个充满纪念的名字。那天,同样也是阴雨绵绵,似乎上帝也被感动了,所有的六年级的老师、同学们都哭了,连那主持典礼的主持人的声音都有些哽咽。我们班的同学都在笑,有的也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我却没有,我也哭了,不是我多愁善感,而是我联想到了我们离开的那一天,不知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校园时的情形,不敢想……

在雨中漫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点洒落在我的脸上,不疼,却心痛。没想到,真到了那一天的时候,完全不同与我的想象,没有我想象中的恋恋不舍,反倒多了几分欢喜,不知为何,同学们丝毫没有不舍,这似乎也是一种坦然吧。

在雨中漫步,突然想起了邓丽君的一首《漫步人生路》:“让疾风吹呀吹,尽管给我两考验,小雨点,放心洒,早已决心向着前……”是啊,让雨点尽情的洒落,使我更加向前进……

篇6

这是安静的一天,天上下着细细的小雨,我撑着伞,独自走在这被雨淹没的小径上,听着脚一步步踩到水中发出的“哒哒”声,闻着雨中泥土的清香,看着雨越下越大,好清凉,好惬意。

雨越下越大,农田里,雨滋润着如饥似渴的庄稼,泥土里,雨浇灌着枯枝败叶的花朵。但是,夏雨也带给了恐怖的泥石流、洪灾、积水等自然灾害,谁能明白这喜怒无常的夏雨呢?

天渐渐暗下来了,接着开始打雷,开始闪电,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我慢慢地跑着,脚下的积水发出了“哒哒”的响声,并溅得到处都是。雨的“啪啪”声和“哒哒”的脚步声构成了一首雨中漫步曲,这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首动听的曲子在雨中久久的回荡着……

篇7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大地、小树、道路都笼上了一层轻纱,雨轻轻地飘落下来,象在诉说着什么,是说天上的美景吗?还是在说有一只哭泣的小鸟?

小雨中,便有了淡淡的哀愁……

漫步在雨中的街道上,街上人很少,偶尔几个行人与我相视而过,望了望我这个未带雨具的小行人,只是奇怪的一瞥,便匆匆地走过。匆匆的行人,匆匆的雨伞,似乎这个世界上只有忙碌,象工厂里的机器不停地运转。难道,这就是人生?

小雨依旧在空中飘舞,落在了我的头上、脸上、衣服上,象是要打湿我的一切,也淋湿了我的沉闷的心。深深地吸了口气,突然觉得有股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似乎拂去了身上的一切负荷,便满意地继续向远方走去。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基本理念;尊重;浪漫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76-02

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成为一件很浪漫的事情。而浪漫学习,来自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诗意的教育教学行为,从尊重出发,让学生远足在浪漫学习的路上。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师生存在、尊重师生生命、尊重学生天性、尊重学生错误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再是负担、不再是累心、不再是痛苦,而是充满着快乐、洋溢着诗意,变学校为一个孕育无限浪漫的乐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人成才奠基。

一、尊重: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石

1.尊重教育规律。谈及尊重教育规律,笔者想起了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给中国教育同行作演讲时候说起的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快又大,却不香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更是有规律的,更不能随便去改变它。教育规律系教育发展之道,只有敬畏它、尊重它、利用它,教育才能依道而行。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智力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是浪漫阶段,从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则是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不断重复、交叠循环的。”而基础教育,就是这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浪漫阶段。可我们的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还是很严重,小学教育的“应试化”阴霾无法驱散,本应属于浪漫阶段无法浪漫起来。其实,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规律,积极创设符合孩子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更加尊重和关注孩子的天性,在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面都应实施浪漫学习,彰显出学习的浪漫,确保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人成才奠基。

2.尊重教育人性。教育世界是属人的世界,其使命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未来。“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它意味着,一旦人从本体性的目的地位滑落,或者,一旦脱离人之目的的地位来把握人,那么,人必将沦为工具性和手段性的存在。所以,“人是目的”既是教育的灵根所在,又是教育的命脉所系。人是教育的根本,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人之生成、臻善的始基,提高“含人量”是其基本伦理与本位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基础教育只有做好“关乎人”的根本,才能使教育不失身为政治和经济的奴仆,成为教育其自己。①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独立存在。以刚性管理教师的模式,强调了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以权威、命令、政策、法规、守则等管理方式和手段对教师进行控制、监督和惩罚的刚性管理,不是建立在尊重人、相信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管理,是与人性相背离的。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难以接受甚至反感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更应该倡导“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柔软化”思考,用“仆人式”管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独立存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独立存在,就要尊重教师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外在表现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学校管理,如果压制了教师的个性,就会打击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果教师都是所谓“循规蹈矩”的人,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学校从此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校发展需要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需要教师的不同精彩与不同声音。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独立存在,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其过程的复杂性和效果的内隐性。评价教师的劳动,必须以尊重为基础,教师的劳动付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都应得到肯定与褒奖。任何劳动付出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的大小有不同。不论是有效劳动还是低效劳动,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事情,对于它们的价值,都要尊重与深入挖掘。只有这样,每位教师才能把学校的人当作自家的人,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美好校园和美丽学校就不难实现。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由成长。新加坡国家教育部在给校长的委任书上写到:“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学生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条道,齐刷刷到达相同的终点。《学记》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也就是说,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自然。教育,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研究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提供可能的条件。学校这个场域,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让每个学生自由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本质也在于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既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又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既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生成,又促进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形成与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永远处于追求熠熠生辉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一文中写到的那样:“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如果要找一个人中模范教一切人都学成和他一样,无异于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范。我们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二、浪漫:基础学习成功的始基

浪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无拘束的。那么,浪漫学习可定义为: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无拘束的学习。根据怀特海的学习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的理论,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剥夺了学生的浪漫阶段,直接送入了“精确阶段”,使后续学习丢失了兴趣、丧失了动机。殊不知,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还是以创新为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浪漫学习要彰显自由。浪漫学习要彰显自由,不等于浪漫学习是“放羊式”的学习,也不等同于随心所欲学习,而是从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来解析学生学习方式的本原。在适合生命精神成长的氛围下,倡导生命个体的体验与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这句话经常被人们误解成“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要学习了之后再学习,而且是反复温习同一种东西,这是典型的“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学习,何来“不亦说乎?”这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的“学”是相对于今天的“学习”;而“习”则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体验与实践”。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和真正的含义就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由此可见,孔子“学习观”下的学习是何等的学以致用与浪漫。而卢梭倡导的“学习观”更是无拘无束。在《爱弥儿》第三卷论述“童年的第三个阶段”的教育时,他强调应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造精神,倡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智力和体力。他主张是师法大自然、崇尚人性、注重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时时处处都闪现着浪漫主义的人性光辉。我们今天倡导的“浪漫学习观”更是多元、全景式的:第一,学习内容应开放,即学生的学习不仅仅走向书本,还可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第二,学习形式应多元的,即学生的学习形式应该从单一转向多样,鼓励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第三,学习过程应自主,即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第四,学习思维应自由,即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时,使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想象、探索、体验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五,学习人际应多向,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融的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变“我”为“我们”,平等交往、合作互助,充分享受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愉悦。

2.浪漫学习要富有诗意。有这样一则故事:佛祖在灵山说法,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众人还糊里糊涂,佛祖就把玄妙之法、毕生心得传给了迦叶。这个典故说的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佛家妙诀。迦叶为什么会看到佛祖手中的鲜花,脸上就扬起诗意的微笑?也许是因为他的心中盛开着一朵永远不会凋谢的花吧!如果你的心中有花,那么你的世界就会花团锦簇;如果你在心中埋下诗意的种子,生活和课堂将不再平淡而枯燥,而会变得诗意盎然。特级教师张宝童一直孜孜以求地追求着一种境界,一种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新境界。他从“情感”的港湾起航,让语文散发迷人的诗意;沐浴“生活”的春风,让语文与生活接轨、与心灵相通;沿着“高尚”的航标,让语文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扬起“个性”的风帆,让语文抒写学生心灵的歌;摇动“探究”的桨橹;让语文成为一个点燃的火把。张宝童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让人坚信:教育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最终会引领学生超越平庸的大地,抵达诗意的天空。如果张宝童老师是远足在诗意语文之路上,那华应龙老师是置身在人性课堂的光辉之中。教育回归人性意味着教育者把人当人看,尊重教育的对象,把心灵自由还给他们。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教育理念是“融错教育?摇求真育人”。凡看过视频或听过他的《指尖上的数学》都为他特到的教育智慧顿生敬意。他的课堂开放、包容、大气、创新,课堂上信任的目光、幸福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融错的思想,更加让人感受到他的教学有着一种像呼吸一样的轻松自在的境界。在基础教育这样一个浪漫的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课堂还是生活,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作为教育者都像华应龙老师那样有容错的态度、融错的智慧、荣错的启迪,开启充满爱的“融错”教育之旅,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是充满着生命的浪漫、学习的诗意。

总之,教育教学是“为人”和“人为”的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是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只要我们教育人从尊重出发,让学生浪漫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会创生出浪漫课堂、诗意校园,如花竞放,奇葩芬芳。

参考文献:

[1]朱文辉.遮蔽与澄清:有效教学的生存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2]王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3]王湛.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2,(1).

[4]郑锦杭,潘莹.做熠熠生辉的我自己[J].中国德育,2012,(3).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刘德华.教育对人性的激活和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2-02-23,(8).

篇9

一 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循环之中,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这些运动的结果。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记录、解释、预测这些现象。

现时的现象和过去的现象

满晰博认为:人们在观察和感知,即获得正面经验、逼近实际现象(有效现实)的时候,直接来自于现时,间接来自于过去。

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现时的现象(结果)由运动、瞬间变化、动态过程、生命变换、功能等构成;现时的现象或结果(如运动与功能)无定量特征(如重量和数量),不能定量测量;它们只显现出方向性,只可以定性描述。

过去的现象(结果)由物质,累积的、物化的、肉体化的效果构成。过去的现象或结果(如静止的实体)无定性特征(即方向性),不能定性描述;它们只显现出定量特征,只可以定量描述。

就一个个体的感知能力来说,在某个确定的时刻,通常不能同时聚焦于过去和现在,他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显然,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需要应用不同的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

感应综合法和因果分析法

那么,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对应于什么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呢?满晰博指出:

为了感知功能、生命过程、瞬间变化,必须记录现实的动态特征;为了合理地区别同时发生的现象,必须记录它们各自的方向性—这就需要我们应用感应综合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感应综合法(inductive synthesis)是指,相互产生作用的动因是自觉地维持或聚集的。“感应”(induction)意味着动因和效果(以及感知)是同时存在的。现时的效果构成动态的效果、功能和运动。

为了感知和说明物质、物化、实体或肉体现象,必须关注过去的、积累的、物化的现象;为了合理地区别不同的累积现象,必须记录它们的定量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因果分析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因果分析法(causal analysis)是指,一个被观察的效果与其他同时发生的效果的所有关系,都被有意识地分离或者抑制,而与其原因的关系却被明确地建立。在时间上,原因公理性地发生在效果之前,因此,原因处于过去。过去的效果构成了物质化的效果,因而也构成了物质。

中国医学和中国科学、西方医学和科学的方法论

电磁学里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感应综合法;而化学的还原方法,现代医学的放射、造影等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因果分析法。因此,满晰博认为:中国医学和中国科学,从诞生起直至现在,就严谨地、连贯地、独一无二地应用感应综合的方法论。它的表述是对动态、现今现象的直接领悟;对比之下,西方医学和西方科学,至少从19世纪开始,就排他地应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它的表述限于对于过去的、物化的、肉体现象的说明。……只有在现代电磁学、核物理等领域,感应综合方法论的应用才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满氏公理的基本表述形式:如果某一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则这一实体的功能的时间稳定性(一定时间内方向、倾向或性质的不变性)越小。反之,从直接可感知的功能来说,稳定性越大的功能(也就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功能),产生于同质性越小(异质性越大)的实体。

满晰博解释说:实体的这种同质性在基本粒子中表现最大,它将顺着这样一个方向减小—原子、分子、细胞、原始和高级有机物的组织、动物、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社区,行星和银河系统等等。

……功能的稳定性在银河系是最大的,在行星系,文化、政治、社会社区,人类个体、高级和低级动物等等,显示了连续下降的趋势。换句话来讲,功能的稳定性与相应实体的同质性的变化方向相反。

满氏公理的延伸和推理包括: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其异质性(复杂性)越小,个体性(个体差别)越小;定量描述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定性描述的效果越差;运用因果分析法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运用感应综合法的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三 满晰博对因果分析法的效果随实体同质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任何教科书上给出的信息,如关于氧原子的信息,决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的氧原子进行观察的结果;相反,它是以对许多这类原子进行具有统计意义的观察为基础的。

由于原子的高度同质性(个体差别小),这一观察过程产生的表述,其或然性几乎等于1。类似的结果也适用于其他现象,明显的限制是,同质性降低(等于个体差别增大)将降低因果分析法表述的严谨性、或然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表述的正面质量。

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化学试验、生物试验和药物试验,对同质性高的实体(如原子、分子或组织)做出的分析和假设,正确率较高。而人的个体差别比原子大得多,所以在生命科学中,特别是在人类医学中,以因果分析法为基础的随机信息、统计数据,对于确定正面的、精确的描述几乎毫无意义。

例如,不同的人对酒精有不同的反应程度;对于各种药物也有不同的反应;人的内在功能比微生物的更为复杂,诊疗功能性疾病比诊疗仅仅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更为困难,因果分析的诊疗方法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而感应综合法更为有效。满晰博对感应综合法的效果随功能稳定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篇10

一、 颠覆:“另类”中国化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动画有一个共同痼疾――对人的漠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国人对动画电影的认识相关:青年人看日本动漫或美国动画,而中国传统的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黑猫警长》等,形象固定、情节简单、画风粗糙的低幼化倾向是其主要特征。正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童年的印记一般是人格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动漫文化具有超越年龄层次的社会影响力”。[1]即着眼人类的宏大主题及耐人寻味的现实指向是国产动漫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去年暑期档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开始关注自身并讲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故事的话,《大鱼海棠》则讲述了一个执着真我的故事。

(一)解构乡土中国

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尽管有很多观众不这么认为。

首先,动画场景是动画叙事的基本载体和角色表演的特定空间,也是最能体现动画风格的重要元素。《大鱼海棠》的故事场所是一栋中国风的建筑物――神之围楼,其原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福建客家土楼,“它具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一是大,单体式建筑体积之大,堪称居民之最;其二是坚,土楼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大门一关,土楼便如铜墙铁壁;其三是奇,土楼楼体形态各异,呈圆形、半圆形、方形、交椅形、畚箕形等”。[2]脱胎于客家土楼的神之围楼同样具有“大”“坚”“奇”的特点,此外,“其他人”世界的天空与人间的海底相连,只有当海天之门打开的时候才有机会外出,其稳固、封闭可见一斑。即“其他人”居住的神之围楼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中国的集中体现。正如所言,中国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扔在水面上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关系的中心。[3]所以在脱胎于乡土社会的“其他人”社会中,个人、家庭、民族和天下其实是数位一体、彼此勾连着的。他们在这里聚族而居,同呼吸共命运。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有遵守秩序的义务。

其次,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其说它受年事较长者的统治,不如说它受不成文的法律――礼――统治,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则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4]于是,习俗和惯例成为社会中每个人必须遵守的不二律例。故事便始于此,少女椿在成人礼当天遵循“其他人”社会的古老传统幻化为海豚去人间游历,由于轻信母亲的话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为了赎罪,她用半条命从灵婆那里换来了少年的灵魂――鲲。谁知她的举动竟触怒天神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甚至牵连全族。首先需明确一点,影片中鲲并不是引发灾难的直接原因,相反,打开海天之门引发海水倒灌的人是湫。那么,为什么全族都矛头直指鲲呢?归根结底,还要诉诸乡土中国的“惰性”:

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5]

这个社会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害怕被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孔氏五伦”唯独没有谈及如何对待异域人。一个家族及朋友、族人,构成一座铜墙铁壁的堡垒,在它的内部彼此互助,但对于外界则取消极抵抗态度,一切外来者都是入侵者,都被视为灾难产生的源泉。即鲲最大的错误不是引发海水倒灌,而是他破坏了“其他人”社会长久以来的稳固与和谐。

(二)彰显个人自由

影片开头,年迈的椿如是道:“每个人都一样,吃饭、睡觉、喝水,在集体中,我们都是一样的面目,一样的动作,一样溶解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泯然众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十分个人化的故事。虽然主创团队多次声明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守护的故事,笔者更坚信该片的主题是自由与责任。影片以更加普世、更加现代的思考方式讲述了椿个体意识的成长历程,其中既融入了对“个人―家庭―民族”关系的思考,又凸显了儒家宗法文化与道家自由哲学的尖锐对立。很明显,《大鱼海棠》借鉴了道家哲学典籍《逍遥游》,该书提倡不累于外物的绝对自由,这种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因为“孔子以礼义为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6]

在一次采访中,该片编剧兼导演梁旋透露了他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原因:“梦是退学后做的,我退学是因为向往自由而已。”[7]和梁旋一样,椿也是一位向往自由的怀疑论者。首先,当湫问她“你相信有天神吗”时,椿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信,没人见过。”其次,她并不信任她的父母,危难关头她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的爷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爷爷是懂她并支持她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人”世界中有三个离群索居之人――椿的爷爷、灵婆和鼠婆。爷爷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选择居于围楼之外。灵婆是人类灵魂的守护者,也是一个隐形的改革者,整个故事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当洪水袭来之时,她却说“底下的脏东西是该洗洗了”,不言而喻,“脏东西”指的是“其他人”社会的压迫与迂腐。而鼠婆则是一个行动派,凭借着细腻的心思与果敢的精神成功逃出“其他人”世界。此外,成人礼之上,椿的母亲之所以对椿恋恋不舍,是因为有人去了人间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说明,“其他人”社会中还有其他的逃离者存在。

当然,选择自由的同时就必须承担自由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便涉及到影片的另一个主题――责任。一开始,椿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选择饲养鲲:“我欠鲲一条命,我必须还给他。他的妹妹还在那个世界等他。”在洪水肆虐泛滥之初,年幼的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你知不知道廷牧被大水冲走了,而他的妹妹也在等他”,祝融和赤松子的诘问使椿瞬间呆住并明白是自己的选择给族人带来了灾难。于是她主动承担责任并全力补救――献上生命,化作海棠树,堵住了天上的漏洞以拯救全族。影片《大鱼海棠》的主题体现了全球化步伐中国产动画的自觉与责任――关注个人的命运与自由。不得不承认,以救世主形象出现的椿打破了孔氏学说竭力提倡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定位,更是一次现代女性对儒家文化执掌的男权社会的有力还击。

二、 创新:“非常”全球化

不似100%中国制造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是全球化语境下跨国合作的产物:音效由香港公司承包,音乐在日本吉田洁老师的领导下完成,3D效果由台湾制作,甚至还有一部分画面由韩国公司完成。众所周知,全球化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但全球性与民族性不是简单的前者吞噬后者的关系,“而是‘普遍化’视野的对比和挤压下激发起回瞥区域或本土的强烈冲动”。[8]《大鱼海棠》的主创们亦深刻认识到了民族性才是将国产动漫推向世界的重要元素,因此“借鉴―创新”成为该片的典型制作手法。

首先,作为一部架空世界动画,世界观是故事的核心。虽然明显参考了《千与千寻》中神秘小镇及《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中第三新东京市的设置,但《大鱼海棠》却呈现了一个完全中国式的古风世界观。“所有人类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从海的此岸出发,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去到海的彼岸,之后变成一条沉睡的小鱼,等待多年后的再次出发,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影片开头便通过老年椿的画外音点明了故事的世界观设置――世界分为两层,上层是人间,下层是“其他人”世界,“其他人”世界的天即是人间的海,两个世界通过海天之门相连接。“其他人”掌管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及春夏交替,他们有300年的寿命,死后灵魂便会去到如升楼;而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条大鱼,人的一生就是此岸到彼岸。平行世界及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设定来源于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

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大鱼海棠》与《EVA》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上表所示,虽然《大鱼海棠》的人物设置几乎完全脱胎于《EVA》,但影片中的人物内核却是十分中国化的,如椿质问母亲凤:“你进我房间了?”凤答道:“我进你房间怎么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再如椿的爷爷死后变成了一棵海棠树,树在中国文化中是坚实稳固的象征,而爷爷不仅是整个家庭的守护者,更是椿的坚定支持者。此外,影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里找到人物小传。如椿和湫的灵感来源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鲲的名字取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两句皆出自《庄子・逍遥游》。赤松子、鼠婆出自《搜神记》,祝融、句芒、蓐收、后土均出自《山海经》,而前四者加上玄冥正好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五行神: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阴阳五行说”产生于殷周时期,既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即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不止如此,片中出现的小动物如帝江、白泽、雎鸠、凤凰和貔貅等均出自上古神话或古书典籍,就连成人礼仪式上的面具舞都有着楚地傩戏的影子等等。

最后,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表情达意的核心载体是一帧帧连续的动态画面。[9]梁旋没有否认,《大鱼海棠》的画面多多少少受到日本动漫的影响,“因为宫崎骏很多片子的灵感也来自于西方童话,而我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西方童话,所以我们创作的源头有相似的地方,都被西方童话影响,同时又受本民族的东西影响。”[10]但他表示:“在美术风格上,我们是完全区别于那些日本动画的。我们的美术色彩更浓重,更注重光影,会让你感觉是进入到一个真实的情境里面,而不是在欣赏一幅画。”[11]正像宫崎骏善于从日本社会及鬼神文化中汲取经验,《大鱼海棠》则受到了《山海经》《搜神记》等上古神话的影响。影片中海棠纷飞、青龙盘旋、凤凰飞天的场面,红色的海豚、诡异的双头蛇、四只翅膀的猪、双尾飞鸟、单眼摆渡人等奇特生物及福建客家围楼、宁波天一阁、西南梯田、乌篷船、红灯笼等建筑都彰显了浓浓的中国风,呈现出和日系乡村风完全不同的景象。虽然“抄袭”“外包”等批评质疑不绝于耳,《大鱼海棠》的出现仍激发了中国影迷对真正原创国产动画的信心。

结语

作为一部未上映之前便斩获第十四届韩国首尔国际动漫节最佳技术奖、第六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受观众欢迎奖等众多大奖并被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收录的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不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深度反思。它的出现不仅使中国动漫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产动画创作理念落后、市场意识缺乏的缺陷,又使国产动漫重回商业电影叙事法则的同时着眼民族情怀、人性本真。与此同时,《大鱼海棠》还为全球化语境中国产动漫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向――在大胆使用中国元素的同时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的动画电影。当然,吸收且创新是关键。正如迪士尼动漫大师唐・哈恩说的那样:“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所有中国人不缺人才和丰富的故事题材,关键是如何创新,并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12]

可以说,《大鱼海棠》有着中国式的故事内核,日本动漫的人设结构并杂糅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呈现模式。它是一部具有民族情怀、人性光环的影片,从精神道义上而言,符合道教、佛教中对人生的解读。虽然存在着情节不合理、节奏把握不到位等硬伤,但《大鱼海棠》不仅成功呈现了一个现代性的“人”的故事,更为民族动漫的崛起带来了一丝希望。毕竟,花儿需要宽容和鼓励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殷俊.动漫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2]郭潇,李建涛.福建客家土楼的“神幻化”表现――《大鱼海棠》“神之围楼”动画场景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4].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26,50.

[5][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J].黄嘉裕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5,98.

[7][11]澎湃新闻.专访|对于《大鱼海棠》的非议,导演们服气吗?[EB/OL].(2016-07-09)[2016-08-08]http:///baidu.jsp?contid=1496058.

[8]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3.

[9]许爱珠,秦明超.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徐克电影――以《智取威虎山》为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