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范文
时间:2023-04-02 04:1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乡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故园之思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2 兄弟之思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出现警句。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篇2
关键词:怀乡诗;唐诗;宋词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轻吟浅唱,寻根问祖、念旧怀乡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尽的不变主题。怀乡是世间最为朴素真挚的情感,我国古代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思乡念亲的诗词佳篇,以细腻的感受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现诉不尽的相思别离之苦,道不尽的怀乡羁旅之愁。
离家在外,最能牵动游子乡愁的就是异地他乡新奇的自然景致,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北方诗人,曾长期游历南方,为清丽秀美的江南山水所吸引,此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之时,面对江南美景,水路孤舟、残夜归雁,诗人心底的羁旅之愁齐涌心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与江上春气回转的细微讯息,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昼夜更迭之时江南景致的蓬勃生机,感慨流年消逝却无哀伤凄婉之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归雁捎书、问句结尾,表现作者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深情。
除了异地新奇的自然景致能够引发诗人的乡愁之外,节日往往是引发怀乡之思的一个重要诱因,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佳节本是亲朋好友相聚之时,独在异地的乡思更为深切,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诗人时年十七,本应全家团圆登高游乐,却独自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异”质朴而真切地写出作客异地的漂泊之感,身处繁华的孤独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作客异地的思乡之情在平时不易显现,一旦遇见“佳节”便易引发,“倍”字质朴准确地概括怀乡思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故乡的兄弟重阳登高遍插茱萸之时,却发现诗人不在游玩之列。诗人似乎更关心兄弟们的缺憾,自己独在异乡成为异客并不值得过分诉说,此为新颖曲折之处。这首七绝短小,语言质朴却道出佳节思亲的真挚感受,是怀乡诗中七绝精品。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思乡的经典意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皓月当空、孤寂凄清之时,牵动诗人的无限乡思。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色如霜,思念故乡而黯然神伤。笛声亦是牵动诗人怀乡思绪的重要因素,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夜之中悠扬的笛声忽而传来,“暗”字有断续隐约之意,似在拨动诗人的离愁思乡之苦。笛声“散入春风”传遍洛阳城,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笛声的无处不在,思乡愁苦无法释然。诗的后两句“折柳”出自《折杨柳》曲,随风而来的《折杨柳》曲风伤离惜别,哀怨婉转,愈加引发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于是在诗的最后用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情真意切,引发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思乡诗除了表达个人思乡之愁外,也曾与亡国之恨交织相生,其中以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为最高,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被俘囚禁时所作,“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应欣喜却有前途迷茫之感,进而引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之感。上片触景伤怀,怕见春花秋月、追忆故国的美好生活,“不堪回首”字字滴血,委婉写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以流水来比喻满腔的悲怆,愁苦绵长、无边无际、无休无止,悲哀至了极点,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思念,也因此被称为后主的绝命之词,家国愁思的巅峰之作。
怀乡诗词的作者或为游历天下,或为寻求功名,或为公务。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在陕西守边多年,以边塞生活入词,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将士的家国情怀,意境较为壮阔,情感深沉。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篇3
【关键词】李白; 苏轼;月亮意象;相似点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皎洁澄澈的月亮是最常见的独特景象,她象一位秀美的少女,总能牵动人们的缕缕情丝。皓月当空总是能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多思多感的骚人墨客犹为宠之,千百年来留下的咏月作品不计其数。李白和苏轼就是其中著名的两位。
唐代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诗人观察世界、体认世界获得了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他甚至赊月。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性和灵感。而在李白之后,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赋予月亮许多东西,使得月亮在文学上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思念的月,亘古长空的月,皎洁如霜的月,凄迷的月……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作品中运用月亮意象具有很多相似点,分析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 借明月述事理
李白诗《把酒问月》诗开头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便是一个劈头而来的千古万世之问,写出了诗人对月的神往。“停杯”二字,便是诗人神往的无限情态的写照。明月高悬青天,总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之感慨,当你无意追攀之时,它又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三、四句一冷一热,写出了月与人似远却近,若即若离,神秘而可亲的奇妙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佳境:“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间,对酒当歌,忘却尘世的一切,邀月相伴,人生何其畅达!人生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有明月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象蓝天一样辽阔,象明月一样自由自在。李白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济事理想,但是“入世”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顺应了个性解放的召唤,在老庄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下,去追求一种逍遥自适得生活境界。
与李白一样,宋代大词人苏轼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此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乎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圆月衬托离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为主,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二、借明月寄相思、思乡之情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恒主题,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我们所有的人生的幸与不幸,仿佛都可以通过对月亮描写的比兴来达到这一目的。坡和李白一样喜欢月亮,把月亮当作可以寄托思念的美好事物。李白的月亮诗很多是描写思乡之情。如《关山月》描写了塞外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最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是思乡诗的千古名句。
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词人思念亡妻,同时也设想亡妻在冰冷的地下对自己同样的无穷思念。这种彻骨的思念全词通过“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这里的“月”给人一种凄清、凄凉、凄苦的感觉。那使我断肠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着的沉寂的孤坟。读到这,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锥心裂肺的声音,同时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三、借明月写孤独寂寞的心情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在现实中屡遭打击。《玉壶吟》云“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则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觅知音。而《鹦鹉洲》中“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饱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悲惨控诉。
《水调歌头》是苏轼诸多词中对月亮描绘最精到的一首词。全篇都以月亮作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觉抑郁惆怅孤独之感油然而升。上阙表面上到“琼楼玉宇”中去,实际是指政治遭遇,而想回到朝廷中去,又怕党派争斗难以容身。“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是《念奴娇中秋》中的句子。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作知心的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孤独、凄凉的影子。正意味着他对当权者的不满。
四、借明月表友情
月是纯洁友谊的象征。李白常在与朋友交往的诗中,借月抒情,表现了彼此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诗人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的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同时又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的品质洁白、无暇。
苏轼《玉楼春 次欧公西湖韵》“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时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词中渲染了眼前景物的凄清。“草头秋露”隐含着人生短促的叹息。“三五盈盈还二八”,意在咏叹月圆的姣好。三五十五,二八十六,农历十五、十六正是满月朗照之时。诗人在月圆的此刻夜游西湖,更不胜“人缺”的感慨。这两句绝妙好词,含有玩不尽之情,味不尽之意。一层意思说,欧公也同我一样是贪看风月的恬静淡泊者;第二层意思说,我和明月一样是你的伴随者、知音。我的精神时时和你相随;第三层意思是,惟有我和西湖的明月能理解你、认识你。你是寂寞的,也是高洁的,你的灵魂,你的诗文,将如同明月一样,在人世漫长的夜空中长照、高悬。第四层意思是说你爱月,也爱水,你流连月色。因而,“水底月”,“波底月”也和我一样成为谙习你的伴侣和知音。
五、借明月表现旷达豪迈潇洒的性格
苏轼的词大气豪迈潇洒旷达。一方面展现了词的风格,另一方也表现了人生态度。在他的作品中,月亮意向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的《前赤壁赋》这样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明月江水呢?永恒的明月在东波的笔下是何等的圆润与饱满,是何等的洒脱与自信。这种坦荡的人生情怀与永恒孤独的明月在此默契相融,又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融洽!这是何等的旷达与超然!
而李白的豪迈和洒脱是来自骨子里的浪漫。月作为皎洁真率象征,在李白笔下灵机异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爱月,甚至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传说李白死于江中捞月,他于醉中跃入江里,与明月作永久的拥抱。一代诗仙就这样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他的诗,他的人格,都与浪漫同词,与明月同辉。
月亮是诗,月亮是情,月亮是大自然的清纯之子。月亮是人们忧愁时诉说痛苦的对象。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月亮还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永恒的象征。李白和苏轼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的月亮意象是如此相似。无论是李月还是苏月,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光辉,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安旗,《李白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6月北京第一版
[2] 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3] 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5]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作者简介:
杨毅(1970.1--),女,辽宁盘锦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Li bai and su shi works "moon" image similarities
篇4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篇5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2011年高考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为命题热点,全国有8套试卷直接考查。笔者选取相关试题解析如下:
全国Ⅰ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傍远村。③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从诗歌题目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交代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内容――怀古。怀古诗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诗歌前两联写近景,后两联写远景,融情于景。作者选择了诸多带有伤感意味的意象来抒发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全国Ⅱ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晴渐向暝”一句点明了词人羁旅在外的季节是秋季,傍晚时天气时晴时阴,满庭的凄凉,这几句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这寒声秋意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云深无雁影”一句,让人想到,词人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信的鸿雁,然而只闻哀鸿长鸣,不见孤鸿形影。这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下片写深夜的羁愁,“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时间的推移。地点也由庭院转入室内,夜深只身独处室内,与孤灯形影相吊。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作者主要笔墨是写环境, 却意在写心情,上阕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下阕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3.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春天到来,冰雪消融,山谷中的溪水暴涨,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游客们纷纷乘兴渡过琅琊溪,穿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去欣赏美景。第三句作者展开想象:不知这琅琊溪的源头出自哪里?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末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令人想象山中繁花盛开的美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4.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第三联写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春天树”和“日暮云”也带上思念的色彩。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⑵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首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山泉来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接着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整体解读:山中有一股泉水,无人知道它的名字,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诗人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根据以上对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解题策略:
一、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初步感知)
诗歌题目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创作诗歌时间、地点、题材等要素。
诗歌题材体现一定感情倾向,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类型,如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等。
二、细读注释,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辅助理解)
在注意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关键把握)
要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要抒发怎样的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要特别注意扣紧议论抒情的句子。
篇6
那么怎样才能把诗词教学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呢,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避免诗歌艺术特点的“架空分析”呢?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惑,在多年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 图示法,品味诗词的“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批评家莱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先不要翻译、分析诗句,而是先让同学们找出诗中所提到的景物,要求他们用诗中景物展开想象简单勾勒出一幅画。笔者在教学中准备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看画、品画,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画中景物并直观的品味诗词的“美”,让学生在画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悠然之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壮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高远粗狂美……把学生置于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中,感受诗的绘画“美”。
二、 吟读法,品味诗词的“情”
“读诗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最浓缩的文学形式,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笔者在多年的诗词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知“情”,悟“情”与诗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如读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虽离别却超然的豪情让人激动不已;读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被他那深深地爱国之情打动了;读着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三、 抓名句,品味诗词的“理”
篇7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点精析】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要求表述为“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D。这要求考生对全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即是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要求考生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怎样答好这一题目,我认为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 以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作为切入点。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而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被贬官至河南蔡州”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联想到自己如同秋风中的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表达出了诗人一种愤愤不平的感伤之情。
3. 以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4. 以诗词所选取的意象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义或理趣义(诗眼)的句子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以诗词中典故的含义为切入点。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思想感情类题目一般答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简要分析情感载体。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会选择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们特殊的涵意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鉴赏时准确分析诗人选用的情感载体。第二步,点明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基调。诗词情感内涵及基调属于鉴赏方面的专业语言,一般情感内涵包括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思乡怀远、针砭时弊、离愁别恨、友谊爱情、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而感情基调一般包括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答题过程要依问作答,要点全面准确。如果只要求“指出”则只需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结合诗歌内容”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表达的情感。答案注意简洁有序,顺畅完整。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武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尾联运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两个典故,鲜明地传达出了自己这这份积极情感。(2分)
2.(1)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分)(2)诗歌也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分)
篇8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对全党提出的要求。思想要解放,自然是因为束缚和禁锢。不僵化,不停滞,是要始终保持打破禁锢的状态,并适时适地创新思路。下面谈谈本人在教育管理方面对“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认识。
“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班主任的工作,很多是通过班会对班级进行教育管理,经验上是班主任谈话,强调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从要求的发出,到学生的认同,然后是学生的执行;而学生的认同环节至关重要,如果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再与大家分享(分享前教师先对讲演的内容进行把关),往往也能说出老师的要求,甚至还加有代表学生心声的话,说教效果更加显著。这学期,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即将进入备考冲刺,所以对他们学习的态度与认识方面的引导教育极为重要。本学期的班会,大部分交给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从理科、文科尖子生代表谈学习方法,到10个学习小组学习方法交流总结;从7科科代表谈各科学习方法,到月考进步生、退步生谈学结……有代表性学生的说教作为老师教育的延伸,对这些被选上的学生来说,踏上讲台讲演是锻炼,撰写演讲稿更是对自己学习方法的反思与深化;对其他同学来说,榜眼的力量更有说服力,更有紧迫感,同时更能激起他们间的好胜心。
“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当班干部告诉我,曾经看到某某(班里的差生)可能因为受到教育,想到自己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父母,有段时间一反好玩的常态很努力读书,但过段时间又变回原样了——落下的功课太多了,而且读书太累了。差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读书的,有时候想到他们的父母,他们还是会想读书的。有时候,当他们想读书了,可能却不知道从何读起;也可能因为读得很辛苦,所以慢慢又放弃努力——当知道他们想读的时候,及时给以帮助,认同他们勤奋学习的艰辛,告诉他们初中阶段是可以通过勤奋记忆(规定他们课外学习时间和内容安排)来弥补理解力差的缺陷的。对于优生,让人提起注意的往往是他们的态度、心理,还有身体健康。曾有一个初一期末考年级排名第二的外宿学生,初二的2次月考都因为身体欠佳原因一次缺考,一次发挥失常。对于一些优生,要求他们每天都能适量运动;每周都写一封信给班主任,说说该周的生活与学习体会。
“身心健康乃为先,培养兴趣是长远,知己知彼在排名”有遇见这样的家长,没有看到其他一些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就得厉害,让孩子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即可,而又不用给孩子学习压力就能名列前茅。吸取家长的意见,并提出了以上的口号:身心健康是人的本能要求,往往由于默认追求健康为常识,而少将身体健康与勤奋学习并提;对一些科目的兴趣,是得维护的,因为爱所以了解,所以去学习;而学习的效果如何、家人教育投入的回报怎样,短期内则集中体现在考试成绩上。
“不满现状,培养专长”除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同时,注重鼓励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信息技术竞赛,作文比赛,数理化奥赛等,并取得了不少好成绩,及时在班级中热烈表彰,强调参赛所取得荣誉带来的光环——除了学习好,还要蓄积力量迎接更大的挑战。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本人深感打破、解除原有的思想禁痼的需要:要转变认识,创新出新的认识,接受新的认识,能放开眼界,放开思路,放开眼前的局部利益,根据现存问题与忧患的需要,大刀阔斧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地开展工作,将创新作为生活与工作的一种必需。
此致
敬礼
篇9
微风吹拂着我的发丝,飘飞在宽阔的草地。用心呤听大自然的乐章,一串串音符在耳边奏响……
望着北归的大雁,我知道我成长了。由幼小的无知到少年的娴熟;在这中间包含了许多辛涩的岁月。可是在那落日的余辉中,也懂得了付出的美丽。第一次向老师问好,我懂得了尊师重道的可贵;第一次与同学主动攀谈,我懂得了友谊的内涵;第一次在草地上放风筝,我懂得了对放风梦想的渴望……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塑就了我人生的道路,跨进了理想的地平线!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怜美的樱花在飞舞中演译出唯美,忧伤的结局。用自己的方式对浪漫进行阐述,不喜欢这样华贵。可洞的轻柔。唯独偏爱那温柔。美丽的精灵,那山中淡蓝的影子,柔美如画的熏衣草。喜欢着那淡淡的清香在心中停留。打开心扉,让那美丽的身影走近,拨动心中的那根弦。进让她的世界,她那独特的气质总会把世间的美好围绕,让你不得不陶醉在她的殿堂。。你听,耳绊总会传来一声声低语,讲述一个个令人向往的童话天堂;你看,那漫山遍野柔美的身姿随风起舞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两只美丽的眼睛写满了幸福与纯真,嘴角荡着干净的笑容。脑海中总是闪现着熏衣草中那个烂漫纯净的花语,在阳光的反衬下,更加闪念于山颠!
风消逝了,寻着自己的旧梦。留下来的空气,每一把每一丝都透着凉气……
篇10
遥想30年前拿到一套江湾镇的房子,当时装修成了一大难题,幸好一批热心的朋友“拔刀相助”。我决定好好宴请这些朋友。
东奔西跑采购了几周,光胶州路野味供应站就去了几次。喝酒当然要有凉菜,但当时正值寒冬,凉菜太多、太凉可吃不消。我用了四大盘和四小碟,四大盘是萝卜丝拌海蜇皮、油炸麻雀、五香野兔、红乳腐卤醉银蚶。醉银蚶是临时从“邵万生”买的,如果吃时由大家来剥难免有点狼狈,我就剥好一大盘,佐以葱姜末,四周撒上青豆,再用胡萝卜片切几朵花缀在盘边,美其名曰“老蚌生珠”。四小碟是向苏州人学的,全是蜜饯:拷扁橄榄、丁香山楂、玫瑰杏仁、雪花李子。当盖在圆台面上的白纱布拿开时,朋友们发出小小的欢呼,下箸一尝,更是赞叹不已。
酒过三巡,我起身去厨房炒菜,四道热炒是:生炒鳝背、洋葱牛肉丝、青椒山鸡、炒虾仁。这几道菜都是快火爆炒,而且配料讲究:鳝背配冬笋片、牛肉丝配洋葱丝、山鸡配青椒和荸荠片、虾仁配荸荠丁和青豆,鳝背要用三油――素油炒、猪油搅、麻油浇,上桌时还得撒上胡椒粉。
四道热炒吃完,酒酣耳热,就上一道糖水桔子和杨梅。桔子排成花朵,花心就是杨梅。大家对这道冷食有点偏爱,几分钟后就盘底朝天。接下来是点心――春卷,然后是炒文蛤,这是从如东来的“天下第一鲜”。解冻后的文蛤先要将沙子漂净,下锅还要炒得快,不然会老得像橡皮筋般嚼不动。最后用冬笋片和韭黄作配料,鲜汤呈乳白色。
荤菜吃腻了,再来一道香菇菜心,
江礼
“70”后“猿叟”。为寻觅安全、健康、美味之食而上下左右搜索的孤独的行者。
享食记乐(四)香菇上还排了一把大开洋。结尾是奶油蛋糕和烩水果。烩水果是将罐装菠萝、桔子、荔枝、枇杷、杨梅连果带汤煮一锅,而后盛在“一品锅”内上桌。
这次晚宴动用了60件一套的青花玲珑餐具。老实说,美器也为美食平添了三分姿色。朋友们告辞时连连说:“没有鸡、鱼、肉、蛋,居然做出了十几个菜。这餐饭我们可以谈两年。”
震元同茶食
老父自1995年初“走”后,老母便成为兄弟姐妹重点保护对象。我能力有限,便常给她几本菜谱看看,希冀这变相“连环画”使她不至患老年痴呆症。
有时去看她时,偶尔说起次日要去湖州。老母马上说:“那给我带点酥糖来。”我知道外公年轻时曾是蔡同德堂做蜡丸的技师,回宁波省亲时会带些湖州“震元同”茶食,其脍炙人口的“三珍”便是玫瑰酥糖、椒盐桃片和牛皮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