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9: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

篇1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学校科研工作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为反映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等科研工作情况,现对近五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和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情况进行分析。

 

一 资料

 

1.近五年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情况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对学校教师2009年以来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2.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学术性情况

 

根据《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江苏高教》(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现代大学教育》(长沙)、《高教探索》(广州)、《中国大学教学》(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现代教育管理(原辽宁教育研究)》(沈阳)、《现代教育管理》(沈阳)共14家全国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二 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结果分析

 

第一,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

 

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全国各高校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80人,近五年来,年均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上92.2篇,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重视科研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发表的论文多为教学研究或体会等方面的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价值的论文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少。《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汇总结果显示,近五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年均358篇,仅占统计论文的10.21%,我校教师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年均2.8篇,仅占教师的3.04%,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第三,2013年,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841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266所,占全国高校的44.56%。按《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统计结果,近五年全国年均有高职(专科)院校1257.6所,仅有171.6所高校在统计的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仅占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的13.65%;若与全国现有高校比,高职(高专)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比例更低,只占6.0%;若再结合高职院校出版的专著、获得的专利数、科技成果奖励数等科研成果情况,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三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不良的原因

 

1.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

 

从职业大学的出现算起,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只有几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原来的中专教师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动力不足。新引进的教师,自身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都未养成,科研成果较少,科研基础极为薄弱。

 

2.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科研。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职称科研”的现象,把科研工作看作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没有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自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3.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科研经费渠道不畅通,学校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学校只能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教师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不足,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获得科研信息较少。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抽出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4.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偏低

 

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层次偏低,除学校自立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横向项目更少,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情形。

 

5.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偏低等现象。科研管理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不到位,没有形成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等,需要正视问题,探寻改进途径。

 

四 总结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又可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点评:目前,教师论文现状是怎样的呢?以上是关于高职教师中的存在问题及现状的相关分析。使高职教师在发表教育论文中可以借鉴其中价值。

篇2

一、大规模、大规格

本届学术论坛可谓盛况空前,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任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任名誉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文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兆泉等领导也出席盛会。前来出席本次论坛的机构有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担当本次论文评选组的评委有: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易柯、《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音乐周报》副总编陈志音、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主任曾遂今、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李罡。“学院杯”决赛评委可谓业内精英:四川音协主席兼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付林、词曲作家林明阳、中国唱片总公司音乐总监兰斋、橙天娱乐集团副总裁霍绍文、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小奇、橙天歌歌数码科技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

本次“学院杯”决赛选手为全国九大音乐学院和设有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艺术、师范院校通过严格选拔,各派两名选手参加最终角逐。邀请赛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歌手奖、最佳男女歌手奖及伯乐奖。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杯”区别于其他流行音乐比赛的主旨特征,上海音乐学院获得伯乐奖。论坛组委会共收到27篇论文,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和投票,共评出10篇获奖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为余政仪、施涛;二等奖获得者为施涛、王建元;三等奖获得者为邹亚非、尤静波、黄山;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为刘柱喜、刘继斌、孟光、梅梅、黄德俊。

二、高峰论坛精彩纷呈

近20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发展尤其迅速。如今,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开设流行音乐相关专业已相当普及,如何构建流行音乐的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加本次论坛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从根本目的上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是为了促使学术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各院校之间交流与沟通,共同努力使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走向完善。

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在发言中指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高校的领导、专家、教授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当代文化工作主题,加强东西方艺术的大融汇,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十七大”确立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从通俗音乐唱法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流行音乐对国家发展建设有很强的凝聚力,是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他阐述了学校培养对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指出,本次论坛是为我国的流行音乐建设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积极推进流行音乐的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培养目标的研究讨论,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期学术交流。四川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指出,这次论坛将本着探讨研究的精神展望中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将建立中国特色流行音乐体系。期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新星诞生。他预祝为中国特色流行音乐呐喊的媒体和制作机构更加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音乐学院施涛在11月9日的交流大会发言中谈到,在艺术类高等教育中,流行歌曲演唱专业不适合分级教学,把音域作为衡量标准,那是对演唱者个性特征的抹杀。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尤静波作了“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他从中国流行音乐80诞辰作为引言展开发言,从文化需要引导、教材需要统一、创作需要质量、乐坛缺少评论等方面对中国当今流行音乐现状作了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刘柱喜在发言中,以团队协作式乐队组合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乐队组合为题,谈及该院的教学成果。南京艺术学院王建元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流行音乐学科建设的个人见解,他认为流行音乐教学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沈阳音乐学院杨维忠从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方面谈了该院的教学心得。武汉音乐学院朱爱国从拓展教学外的思路和模式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三、专家讲学博采众览

11月10日的论坛从流行音乐的专业建设、流行音乐学院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探讨,表达了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展望和期待,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安排了六位有关方面专家作重要的学术报告,这六个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橙天歌歌数码娱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的《流行音乐的人才培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的《流行音乐的教学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匈牙利音乐舞蹈联合艺术大学埃贡・泊卡的《匈牙利的流行音乐教学》,荷兰芬提斯摇滚音乐学院玛丽安・托塞安特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谈了《从流行音乐看中国甲骨文》,他认为中国甲骨文有很深的哲学内涵,他重点解释了“乐、泰、奏、通、和”的甲骨文涵义。他指出,中国流行音乐教育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曾遂今谈到了《网络音乐及其对流行音乐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新出现的网络音乐给中国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从音乐创作到音乐传播再到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低成本的优势,给越来越多喜欢唱歌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运用就需要从事流行音乐教学的老师引导。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构建科学、规范、独立的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工作,这对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包含了教育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等多个方面,从前期建设到后期的不断完善,这可能是需要几代人来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认真、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给中国流行歌坛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流行音乐如果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通过优秀作品的发表和流行优秀歌手的走红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音乐院校应该站在全新的思维上考虑和制定流行音乐的教育方针,院校教育一定要和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使得教育成为唱片业的产业基础。同时,中国享有目前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拥有由老中青几代人构成的音乐从业队伍,所以必须给年轻人补上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只有让他们学习、了解到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资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与会专家们还认为,首届“学院杯”流行音乐邀请赛将是本次论坛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打破现今流行音乐的比赛模式,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机制,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的专业评判标准和审美导向,逐渐达到与国际流行趋势的对接。

结语

此次流行音乐论坛旨在更好地开展流行音乐理论研究和活动,促进高等院校音乐艺术和教育的交流、繁荣创作,提高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论坛为期三天,主要内容包括专家论坛、原创音乐评比、教育交流以及流行音乐展演等活动,与会专家们就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与发展、流行音乐在高校的教育现状和专业定位、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唱法、流行乐器与流行乐队演奏技法、作曲技法、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运作与营销、流行音乐经纪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详细的研讨。

此次论坛虽然只有三天,但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活动并卓有成效!全国近百名学者专家和业内精英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带来了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音乐产业界的思维动向、流行音乐教育的第一手经验。由于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我们搭建了流行音乐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盛会将会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3

翻开三台的自考史,作为我县自考史上唯一的一名音乐专业自考毕业生,留有令人注目的一页。我为此兴奋过,为此骄傲过,也为此苦涩过……

似乎还在那星光下做梦的孩童时代,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梦幻,长大后当一位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师。不料,当年高考以4分之差录于中师,果真圆了此梦。

1982年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乡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出于山乡英语教学的困惑和艰辛,这一干就是十余年。十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却领略了教师生活的种种磨炼,也换来了年复一年的累累硕果。我曾先后获过:教学位次奖、优秀教师奖、教育论文奖、优秀团干奖、文艺辅导创作奖、歌手赛奖、优质课奖等各类奖励四十多次。这些荣誉是我十余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我自我价值与能力的体现!

然而,欣喜之中,却有着一个莫大的遗憾,时至1991年,同龄、同年分配的同事,在不经意的时光中,竟亮出了不知何时到手的专科,本科文凭,等待中级职称的评定,可叹我三十而立都“不识时务”,仍揣着一个老底的中师本本。

1992年,凭着自己的激情,毅然参加了由西南师范大学主考的全国高等教育音乐专业自学考试,朝着自己向往已久的高一级音乐殿堂涉足。

自考难,自考硬,音乐自考谈何容易!信息不通,教材全无,身处山乡又无学习音乐的条件和辅导资料,且应考科目共13科,尚有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五门技能课要到千里之外的西师大面考,更有不忍丢弃的教学工作和对妻小的呵护,本就少有的考友纷纷知难而退……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领导不解、同事相劝、爱人责难,何必自找苦吃,搞音乐自考呢?我犹豫了!

然而,炙热的爱心战胜了短暂的犹豫,我多方求助购买专业教材,多次沟通于省市考办。为了自学更高层次的专业理论,我不惜熬更苦读,破费征订音乐书刊。为了五门音乐技能课的提高,我利用假期远去西师拜师学艺,租琴练习,并有幸得到了西师音乐学院的薛世明、杨富超、刘志渊,吕德玉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平时,为了适应钢琴考试的力度颗粒、快速流畅,在学校仅有的一架风琴上,我手指差不多练出了血泡;为了声乐练习的喉头位置、呼吸共鸣我曾于高山之颠引吭高歌、心领神会……

篇4

【关键词】非重点大学;生命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7个,2010年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已经高达379992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7407人,硕士学位332585人,获得各种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整体下滑趋势较严重。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成为摆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外研究生教育一般采用“宽进严出”的入学体制与学位授予制度、过程培养的淘汰制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他们一整套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体系。截止2012年,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全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一共844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88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计298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共计62个。其中,根据最新统计发现,我国目前“211”工程大学共计112所,所以我国目前非重点本科院校大概在732所。其中我国目前具有研究生授予权的高校共计488所,去除“211”重点大学,目前我国具有研究生授予权的非重点高校大约376所,而具有生命类学科领域授予权的高校大约占一半左右,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非重点大学生命科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提高我国整体研究生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非重点大学生命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堪忧。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尤其是一些非重点大学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参差不齐。由于生命类学科包括范围较广,从而使得招收的研究生方向也非常杂,而且一些大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遴选上相对比较简单、轻易量化,主要以其近年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的文章、科研成果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对研究生导师的人品、学生评价以及近几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详细信息缺乏了解和考核,从而使得有经费、有项目的导师作为“老板”,其研究生作为“高级打工仔”现象泛滥。

二、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然而我国研究生目前的创新能力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些重点大学生命类研究生由于走过了较长的摸索和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成型,然而较多的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经验不足,而且又急于发展,所以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比较快,这样势必造成质量下降。虽然一些非重点生命类研究生毕业要求较高,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实验室“传帮带”,从而使得他们大多应付毕业,导师也基本为了满足研究课题需要,所招来的研究生主要当作“实验机器或文章机器”,这样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和素质就得不到保证。

三、研究生整体实验条件和平台较低

目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室平台,相对比较固定化。然而一些非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实验室。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现代实验室以及合理分配和有效组合研究方向成为非重点大学研究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文章,主要都是关注研究生招生、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水平、培养环节等问题,唯独关注实验室条件和平台共享类的思考较少,也成为目前生命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改善的一个瓶颈。

目前,我校生命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深思,以此来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水平,与我校快速发展和科研规模相适应,培养一批精干的科研后备力量,并形成良好、向上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可以长久、可持续影响我校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颖,徐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促进措施介绍与对策建议[C].改革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论文集,2011.

[2]高坤华,刘铭,陈亚滨.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1-33.

[3]杨俊利,郭艳利.澳大利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质量管理体系及启示[J].法学教育研究,2012.6(1):227-236.

篇5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工商管理,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在当前电大开放教育发展重点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黄石电大积极响应上级电大号召,着重加强了资源建设,试点了11门整合课程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本人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工商管理等专业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教与学反思”。

我们在电大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网络案例、师生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黄石电大在线平台、电子信箱、QQ群等多种交互手段进行案例分析来完成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在几年的教学中了解到,工商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黄石本地或者附近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员工,其中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管理学知识或正在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来电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管理理论知识和文凭,更有提高管理能力的愿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普遍认同,在教学辅导中学生较为认同重难点讲解和专题讲座方式,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很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不但重视考试重点内容,而且希望更多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管理特点和方法,以及管理学界最新动态和成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已成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他们既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现实需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改善电大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提供的资料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而是会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最佳答案,因此,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发潜能。电大的学生面向的是企业管理实际,一般不会是科研人员,所以对知识和技能提高的需求是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回到工作岗位时远程教育论文,能够更好胜任工作。

2.有利于提高电大教师的素质。由于电大发展的历史原因,电大教师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教师相比,学历起点要低些,平时的专业科研工作也薄弱些,这些弱点不符合电大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现实经济情况变化,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要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现成案例不多,因而有效的选择设计案例则显得尤为重要。

1.增广案例来源。我们黄石电大因为并入普通全日制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获得了一定好处,我们案例原型的收集基本来源于图书馆各种教材、专门的专业案例库、专业期刊杂志等。另外,我们也注重平时积累,珍惜交流的机会,与同事、同行共享一些精辟、有价值的资料。自己也尝试编写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例进而才有可能从中挑选高质量的案例。

2. 案例要注重经典和时效性。经典案例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能被长期、广泛的采用。同时,也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行业发展的新案例,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行业以及学科的发展。

3. 案例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选择的案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方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论文格式模板。因而,需要我们在所收集的案例原型上根据电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案例教学的需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 设计的案例要便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失败”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将其当成一则故事或企业的传奇在浏览。阅读完毕,常常不知案例的思考点在哪儿。因而,可以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启发学生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和改善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案例导入、讨论、控制、点评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都很重要,而且实际操作中也都存在相当难度。实施的好,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反之,案例教学则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成功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定位为参与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教师要定位成导演,对案例的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在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或者省市电大的论坛中,以及班级教师的QQ群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解阅读案例,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提出看法和观点,并要求论证可行性,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包括事实分析、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预期效果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组织进行全班(全群)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和答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好导演的角色,必须有效地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引导讨论内容,提供分析方法,随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适时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讨论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有倾向性的评论。

2. 要重视教师引导讨论进程及点评工作。案例讨论中,如何通过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提升,是教师引导的关键。首先我们通过事先对案例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取案例中重要环节;其次,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不怕犯错远程教育论文,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案例讨论方向,不要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在学生完成一般问题的分析、思考后,可以通过反复诱导、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案例分析对象是某行业一家中小型企业,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企业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基于该企业的策略,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该企业运营上的成败对同行业、同规模企业有何借鉴等;最后的一点,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但可以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方法,鼓励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以及客观评价他人方案。等待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点评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着重对本次课的核心问题、代表性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案例中容易出错和跑偏的地方,同时分析学生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教师不要对当事人在案例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事给出标准答案,如果可能,教师可以将案例当事人事后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及其结果通报给学生,但一定要对学生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案,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会只有惟一的方案。其二,点评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单就某个学生或某个案例小组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以避免挫伤学生自尊心与学生积极性。

五、进一步建议

1.加强电大系统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改善案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的培训。培训可以先在本校、本土开展,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选派教师到案例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进修。电大学校有系统资源优势,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展这些工作。

2.发挥电大学生在岗特点,联系建立实训基地,深入实践。由于电大的学生大多在岗,我们可以和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并且这些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建议在电大系统内共享,类似电大的网上文本课件资源共享一样。希望能更多地组织电大的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更好地收集多样化的、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素材,也能提高自身对实践的感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能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电大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成人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冯风平.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3]陈妮.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5.

[4]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 经济师,2003,12.

篇6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内涵;实施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4-02

早在1852年,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指出:“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与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我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殿堂”。 以纽曼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观主张大学就是传播知识和训练心智的场所。距离纽曼一百六十年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职能、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的职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柏林大学”的建立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付诸实践,现代大学的职能得到完善,形成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系。因此,现在的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比传统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作为教学的主要支撑――课程,与知识具有天然的逻辑联系。关于什么是知识,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作出如此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的研究和自身发展呈现出的动态之一: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知识不仅是过去的符合,更是现在与未来的信息以及它所预见的未来创造。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缘起及内涵

研究型教学由研究性教学法发展而来。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916年,杜威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至1959年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国内,研究型教学于2000年开始受到关注,并且日益收到推崇。尤其在意识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事实后,传统型教学方法成为批评的焦点,研究型教学呼之欲出。

研究型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什么是研究型教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中,我倾向于这样的诠释:“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以研讨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

所谓传统型教学,即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等手段传递知识信息,学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教材、练习巩固等手段接受知识。教师所讲授的通常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和累积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此方式,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前人也许花一生时间所发现的知识,可以为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发现奠定基础,是知识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型教学,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发展上,其贡献不可磨灭。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以传统型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尤其的知识更新率和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现代。传统型教学是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传授”、“移植”或“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以知识代替对真理的探究,以学识代替对智慧的感悟,以最大可能地存储知识为最终目的,学生成为“容器”,头脑中充塞着过多僵死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创新力。杜威曾指出:“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式的知识理想有碍于教育的发展。”传统型教学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正因为传统型教学所带来的有碍于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研究型教学被认为是传统型教学的替代品而被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推崇。但是,任何事物都应当辩证地看待,对问题也应当理性分析,我们认识到传统型教学的弊端的同时,首先要肯定它对教育的贡献,对传统型教学不能全盘否定。回顾这些年来关于研究型教学的研究论文,多数论文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论述都是站在传统型教学的对立面,在批判传统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教学,全盘否定传统型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极为不妥当的。学生对静态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需要由教师讲授,此外,还要通过他们自觉地努力学习,才能获得和保持信息,因此,根据学生这样的学习特点,传统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是传统型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两种教学方法,其关系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其关系主要体现在:

1.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两种教学方法,不存在贵贱。作为方法,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实施何种方法,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性质来决定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其共同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关于知识的疑问。

2.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两个阶段,传统型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阶段,研究型教学是传统型教学的高级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在不同阶段分别承担各自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3.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连续的统一体,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存在使用了前种方法,就不能使用后种方法。教学过程中,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同时采用传统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基础

研究型教学尽管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但其实施是有条件的。

1.选择合适课程

研究型教学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培养创新人才。不可否认,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尺,作为一个多维的名词,它似乎成了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高校的目标。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威学说的意识,有助于创新人才的产出,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热门话题。

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需要实施、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院校里有着不同的实施环境。在同一学校也由于学科、课程之间的差别而存在不同的实施可能性。甚至一门课程由于各章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可能性也不同。忽视具体条件,盲目地去谈研究型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

2.提升教师水平、能力

研究型教学有其实施的基础。它必须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在问题的引导下实施教学。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课题的支撑下进行研究型教学,根据具体的问题,实施研究型教学就有了内容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向的创新前瞻性。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之一。

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作为教师,不光是知识传授者还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

①学识更高更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今天,知识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的今天,教师的学识早已经不是静态的了。要想在研究型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容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对自身专业的前沿知识的掌握以及动向的了解,有助于根据知识发展现状提出研究课题,实施研究型教学。另外,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的拓宽,这就造成了在某些方面教师的学识反而没有学生全面,这并不是可悲的消息,而应该觉得可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吗?在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师在学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②能力更全面

研究型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行为能力。研究型教学讲究建立“学习化团队”,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的教师,如何分配团队成员的研究任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等等,都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和考验。

总之实施研究型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任重道远。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安排研究型教学。忽视传统教学作用、好高骛远、盲目跟风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篇7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优秀生培养;改革探索

最近几年,兼具民办高校机制灵活优势和公办高校品牌资源优势的独立学院迅速崛起。独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大都定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均来自母体,或在母体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缺乏自身的特点。如何定位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让毕业生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同类产品的二等品,是独立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实行优秀生培养的必要性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同其它老牌、名牌学校相比,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科研能力、办学规模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此大的差距若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高起点的学生“吃不饱”,而低起点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积极推进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培养非常关键。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制定和启动优秀生的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二、我院在培养优秀生的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各类高校都在改革和突破本科教育中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院在优秀生培养方面的实践。

我院积极参照母体学校的做法,坚持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生,对优秀生进行因材施教和有针对性、有个性的强化训练,导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同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计划项目活动,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工业设计竞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优秀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虽然我院坚持开展优秀生导师制,但是这种模式只是限于导师的课外辅导,并未从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层次进行深入改革,形式比较单一。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一个学期见到导师的次数只有2-3次,并且没有明确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有半数的学生也指出和自己的导师见面时间较少,另外还有学生反映,部分导师几乎从不和自己主动联系,这让学生觉得有些时候很难得到自己导师及时的指导。究其原因,除了学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外,导师自身的指导水平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明确导师职责,强化导师遴选管理。优秀生导师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导师的参与程度及工作职责的完成情况。通过我们对部分优秀生导师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认为,优秀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潜质和发展“优势区”。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指导学生选修合适的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可以尽早地接受科研的训练,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三,建立灵活的导师遴选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遴选管理,适时掌握导师工作情况,有效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

(二)设立优秀生导师制指导委员会,强化优秀生导师的职能。实行优秀生培养计划,必须把握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保障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各项配套措施。我们可以成立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各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制定和实施优秀生选拔与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选配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优秀生培养计划的执行进行质量跟踪与动态管理,同时参与安排教学资源的配置,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关系。

(三)完善导师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导向性的激励机制。优秀生导师的指导工作仅有工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导师的精力、投入程度、责任心等更为重要。科学评价导师工作,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监控,建立导向性的导师工作激励机制,是推动导师履行工作职责、开创导师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如何客观、公正而全面地评价本科优秀生导师制工作,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完善优秀生导师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励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本科优秀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加强宣传,深化师生双方对导师制的认识。导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是实施本科优秀生导师制的主体,他们对导师制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各自职责的认识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对优秀生导师制的意义、作用和目标进行宣传,深化大家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独立学院的优秀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与母体学校、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一样的模式,应不断规范管理措施,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扩大和发挥优秀生培养模式在全体学生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掘教学潜力,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这项人才培养计划。最后,学院今后要加大硬件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学和实验的条件与环境,使优秀生培养计划上水平、上档次,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办出学院特色,使学院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牟阳春.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2] 鲁世杰.教育特色――二级学院的生命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1).

篇9

论文摘 要: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质的研究方法,叙事的路径和有效性是研究的关键。博客和播客作为信息时代新型的沟通方式,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教育叙事研究、博客和播客具有各自的特征,以博客和播客整合平台为路径的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对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主要有: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整合平台优化知识管理,加强同伴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促进教师与专家的纵向交流,建立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非量化、以叙事为主的质的研究方法,使一线教师可以在不必掌握艰深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下以“较低”的准入条件进入教育研究行列,有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文本表现为主的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其易用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而成为了很多教师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以音、视频表现为主的播客的出现,更为这个研究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使教育叙事研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一、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研究产生的背景。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使用一种科学化、抽象化的意义解读方式,追求量化和简单地以量化的程度作为评定教育研究质量的标准。然而,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教育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也应关注个体的、情景性的、偶发性的事件,因而,以关注个体或小样本事件为专长的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

2.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教育叙事研究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①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讲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实践,发现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3.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我讲述式,即教师以类似“自传”的方式通过自我陈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实践,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种方式也称为“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二是他人记述式,即教师是叙说者,而记述工作由教育研究者来完成。以这种研究方式进行时,研究者与述说者之间应遵循着信任、平等、开放的原则来进行。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故事性、教育性、反思性和通俗性的特点。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石,是教师生命中的真实经历,必须真实可信,不宜虚构杜撰;故事性指叙述的是具有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等完整性结构的故事;教育性是指教育叙事不是各种教育事件的杂乱堆砌,而是教师通过理性和逻辑思考后阐述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包含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影响或震撼的教育思想;反思性在于给教师一个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在反思中探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反思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心理刻画和渲染;通俗性指教育叙事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其他读者理解,达到共享共鸣的效果。

二、博客与播客

博客,英文名为Blog,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典型的网络交互方式,它以流水记录的形式来发表日志、文章,可看作一种特殊的网络出版,是一种开放的、低壁垒的交流媒体,也指使用博客的一类人。Jupiter研究公司副总裁丁伯格把Blog的作用概括为:个人自由表达;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播客,英文名为Podcast或Podcasting,维基中文百科对播客的解释如下:这个词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播客也指使用播客的一类人。播客的工作原理是:内容提供者利用录音工具录制一段节目放到公共服务器上,再用导读文件(feed文件,通常为RSS格式,包括出版日期、名称、文字描述等)来指明这个音频文件的位置。客户端使用aggregator(聚合器)的软件订阅和管理导读,这样,只要节目一有更新,便会自动搜索和下载到本地电脑或可随身携带的MP3上。目前,播客除了可以音频和文本信息,还可以传播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播客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代表了未来内容可定制、可点播、可携带的互动交流趋势。

三、整合平台对教育叙事的优化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是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由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知识等的观念构成。②斯腾伯格等人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向导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消极作用。研究者们一致主张有必要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显性化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教育叙事作为教师自我实践的讲述,可以引起教师的共鸣,使一定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以博客和播客相整合的交流平台作为个性化、结构化的流水记录方式,其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动态交互性的传播特征,对教育叙事的促进作用如下:

1.自主性。通过博客和播客相整合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自由的时空中,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记录、表达、参与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实现对当前教育的解读。教师将整合的平台当作网络空间的一块“自留地”,将个性化的有声播客文件以博客相对固定、结构化的方式存放和传播,强化了个人的拥有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强化了网络责任感。

2.开放性。博客以文字和图片的传播为主,而播客传播的是音频和视频信息,两者都是个人通过互联网、管理信息的方式。整合的交流平台具有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封闭的局面,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使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叙述有了现实的依托,形成了教育领域中多个信息中心。

3.多元性。开放文化所催生的另一种文化就是多元。多元性强调个体经验的差异,而非差距。正如杜威所言,它体现的是“一些在价值上独一无二或不可被取代的东西,一种独特的价值差异”。教育叙事是一种包括教育思想的经验叙事。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是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贴近经验和实践本身。③教育叙事研究强调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叙述,这些经验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却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为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教师使用整合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上个人的教学经验等信息时,个性化的叙事使网络中出现了多元的信息中心,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力推动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4.动态交互性。整合平台的动态交互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与整合平台的动态交互,表现在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入平台中发表信息;二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动态交互。博客和播客使用的RSS2.0技术使平台都具有强大的链接和动态交互功能,实现资源的简易聚合,为教师提供选择性的、汇总过的web内容;还有另一方面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师之间不但可以看到彼此之间闪耀着教育思想火花的故事,还能聆听到不同的声音,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四、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

目前,博客和播客已出现相当大的融合,有的博客网站也已提供播客功能,如新浪博客、博客网等,但是主要的运用还仅仅停留在娱乐方面,在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叙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以校园网为依托,每个教师都可以拥有以博客和播客整合的交流平台,利用平台进行个性化的叙事和动态地交流。博客和播客都是网络上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和共享性的个性化结构记录方式,可以构成一个个基于共同话题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不是静态的简单地陈列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博物馆,而是有着现实中对应的实体,实体之间存在着的较强的同质性使他们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有限的,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

2.通过整合平台优化知识管理。通过整合平台来管理知识资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个人文档资源。先将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在平台中将这些知识资源按不同的专辑或类别进行划分,分门别类地形成个人知识库。博客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而制作播客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和一网电脑,即可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声音,有条件的可以再配一台采集视频的DV。利用整合的交流平台,每个教师可以使用录音工具或DV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讲话或场景记录下来,用简单的视、音频软件编辑后生成MP3或其他视频文件,再上传到播客上管理、回放,在观看中进行自我反思,寻求自我建构,最后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把反思发表在博客上。

3.加强同伴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从传播方式看,播客的沟通模式是以时间轴流向为特征的顺序性,其自身双向沟通的“顺序阅读”的缺点可以通过博客的非线性传播方式来弥补,两者的整合加强教师之间有针对性的横向交流,同时,视、音频的加入,使传统的单靠博客传播的“读”教育叙事向“看”、“听”教育叙事发展,这也给不擅长文字写作的教师提供了另一个“出口”。而且,语言作为人类原始的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人的言语除了具有表达逻辑思想的功能外,还因其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而具有情绪、性格、气质等形象方面的丰富表现力。④

4.促进教师与专家的纵向交流。教育叙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如果仅仅停留在同伴之间的横向交流上,就会缺乏有效的专业性指导,可能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因此需要教育专家学者的引导。通过整合平台的纵向链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模糊、粗浅的理论成分经过专家学者和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点拨后会更加清晰和牢固,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理论品质。内化的理论品质继续推进实践向理论的跃升,最终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5.建立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通过整合平台写教育叙事,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激励一般表现在教师在用平台交流中得到同行和专家的鼓励,在反思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外部激励的关键在于解决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使教师写教育叙事的行为的实际结果与给定的社会(集体)目标相一致,比如学校对教育叙事的评比和奖励等。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通过整合平台反映他们的内在价值,使有价值的叙事得到更加充分、客观的推广。

在信息化社会里,整合的交流平台使教师的所思所想与全球化的数字交流方式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的教师提供了宽阔的视域和经验共享的空间,使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关注自身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叙述教育实践中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获得理解,在理解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给予教育叙事理论解释和更具体的说服力。

注释:

①陈中华.后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007,(6).

②张先锋,胡桂英.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③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3).

④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01).

参考文献

[1]王枬.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鲍道宏.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3]陈中华.后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007,(6).

[4]刘镇.播客:自媒体的扩张与挑战[J].传媒观察,2007,(2).

[5]吕旭峰,刘晓萍.教师博客: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篇10

摘 要: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师激励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应把构建教师激励机制作为一重要任务,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热情,从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民办高校;激励机制;构建

On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DENG Chun

(Hai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10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For instance, teacher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teaching can not be well inspired, which is not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rovide better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private universities should put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establishing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timulate teachers’ enthusiasm by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ans.

Key word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centive mechanism; establish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主力军,为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面对公办院校的扩招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成为民办高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师资力量则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民办高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队伍存在密切的关系,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

一、民办高校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现代大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教育要发展,学校要办成一流水平的大学,关键在于教师。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说:“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承载者、传递者,而“知名高水平的教授是学校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

大学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大学的层次和水平。因此,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不仅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高等教育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既有利于提升教师需求品位、职业素养,又可以释放教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量,更有利于促使教师克服自我挫折、发挥个人天赋、释放积极思考的特质。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要想获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好教师,并且必须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挖掘出教师的工作潜力和激情。

二、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激励严重不足,薪资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一是薪酬制度不规范,薪酬水平低。民办高校通常是由个人或者企业投资建设的,因此都有着企业经营特点,薪酬通常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从而造成了民办教师薪酬偏低的现状。此外,民办高校的举办者背景不同,普遍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认识不同,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制定薪酬制度时更侧重人工成本,随意性较强,薪酬制度很不规范,完全由“老板”说了算。比如,有些学校采取基本工资+绩效薪酬的模式,有些学校仍采取计件工资,以工作量计酬,有些学校实行校内岗位工资。民办高校教师薪酬水平通常与他们的学识、能力、劳动和贡献不相匹配,这就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

二是福利待遇差。民办高校教师福利水平普遍偏低,有的甚至连本地区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公办高校教师除拥有住房公积金补贴外,还可享受到学校福利分房或是集资建房的待遇,这些是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享受不到的,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安心工作。

(二)教师参与程度低,缺乏归属感

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角色,所以高校管理应该讲究民主,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也使得老师有很好的归属感,进而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家长制作风十分严重,投资者个人说了算,教师连发表意见的渠道都很有限,即使是征求意见也是走形式,教师不能真正的参与管理。而投资者聘用的各级管理者,也顺着投资者的意思办事,维护投资者利益,不愿教师参与各种管理,忽视教师的各种声音,教师积极性受到打击,工作没有激情,导致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

(三)教职员工缺少发展平台,没有安全感

高校教师是一个高知识分子的群体,他们在需求上更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工资,更看重发展前景。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民办高校更多重视的是教师创造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给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忽视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比如多数民办高校受到自身发展定位以及资金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科研激励不足的情况。众所周知,多出科研成果不仅是高校教师需要承担的一重要职能,更是其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之一。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既无法吸引人才,更无法留住优秀人才。另外,民办高校也没有给教师提供应有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教师只能靠自己提升自己,学校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这些不仅制约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难以培养教师队伍的忠诚度。

(四)缺乏稳定长效的制度,管理十分混乱

制度是维系高校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高校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稳定的制度有利于教师能够安心的工作,保证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但是,民办高校通常都缺乏一个稳定长效的管理制度,一切都由投资者说了算,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学校制度的经常变更使教师疲于应付,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师十分不满。

三、民办高校教师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民办高校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根据对教师的需求分析,构建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物质激励

物质利益是人的生活、安全、自尊、发展的基础。由于民办高校教师收入偏低、工作生活条件的不稳定性、福利差等现状,教师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显然比公办学校教师强烈得多。因此,为教师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较完善的福利保障,是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的主要方法。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的各种工作责任制,按照教师个体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出台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二是重视经济层面的激励,充分运用工资、津贴、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以鼓励教师为教学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实施“安居、养老”工程,为教师提供舒适稳定的居住条件,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养老,以此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

正激励主要强调成就激励,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和全面发展。

一是要正确发现、认识每位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如科研、参赛等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唯才是举,要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保障教师有不断提升的渠道。对于教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重奖。

三是为教师提供更高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的空间,不断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追求。

负激励就是对教师违背学校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教学效果差、在学生中负面影响较大的个别教师,采取降级、减薪、解聘等措施。

(三)环境激励

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主要强调在人文、学术、工作及生活环境方面创造一种让教师安于工作、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一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如鼓励教师们积极进修硕士、博士,发表学术论文,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甚至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学习、培训等等

二是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如提供舒适办公教学环境等。

(四)情感激励

所谓情感激励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感联系,以精神方面的激励来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更渴望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更渴望来自外界的尊重和认可。为此,民办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要做到:

一是把关心教师的工作、成长、生活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能积极有效地解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的同时,把教师个体职业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尊重民主,发扬民主,体现教师存在的价值。比如领导者应尊重教师的意见表达、无论教师意见正确与否,切忌公开批评,即使不能采纳,也要肯定其主动性,如果建议是正确可行的,则要公开表扬、奖励。

三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产生良好的激励引导作用。以此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端正学术与教学的价值取向。

(五)目标激励

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是实现民办高校教师目标激励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满足教师某种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目标激励不断激发教师对更高目标的追求。

一是制定教师个体工作目标,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激励教师克服困难去完成目标责任。

二是建立教师管理评价体系来达到目标激励。评价体系的标准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德育方法、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职能部门做好日常原始记录、档案管理,作为评价依据。

(六)参与激励

由于民办高校的性质,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是“打工者”,与学校就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学校的主人,缺乏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因此,民办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要想方设法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一是倡导“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理念,使教师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把自己的具体工作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责任联系起来,树立使命感,消除雇佣思想,与学校共命运、同荣辱。

二是要保证主人翁的权利。制定制度明确并保障主人翁的权利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提倡集思广益,民主讨论,比如充分发挥党委会、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充分享受民利。

三是维护主人翁的利益。只有当教师得到了应该享受到的各种权益时,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尽到主人翁的责任。

最后,激励机制构建完成以后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同时,还要积极关注教师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激励方案,确保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2010-07-13.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 2010-07-29.

[4]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 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孔茨.韦里克著. 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6]水. 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刘述礼,黄延复. 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陶爱珠.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9]刘献君. 关于师资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45-47.

[10]邓奎伟. 如何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J].职教论坛,2011(11):26-28.

[11]齐献军.美国高校激励机制对我国高校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6):55-57.

[12]刘宇,胡阳,张倩.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