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范文
时间:2023-03-15 18:1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多想去看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自从遇见你,我多想给每一个日子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2、我多想变成一颗星星,一颗闪烁着七色之光的星星;一颗不管夜空的云有多厚也能透过云层射出最耀眼光芒的星星;一颗钻石般坚硬的星星;一颗在冬天能散出淡淡暖意的星星;一颗在夏天能散发出淡淡凉意的星星;我多想变成一颗神奇的星星。
3、我多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如大朵大朵的浮云聚拢又散开。
4、看到那一个精美的风铃,我多想买下来呀,可她也刚好将手伸了出来,不行,得先下手为强,赶紧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情景悟情,教学,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理念。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学习目标。王晓春老师也说:“教师要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1】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着重于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情景模拟的悟情教学,以此去实践这三个维度。让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更加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谈怎样引导学生品词、悟情、感知和学会知识。
文以载道,文以披情。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和作者能产生情感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引感冲动。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当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贩卖者,而已具备了文学的柔软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学生一道从阅读的港口出发,悟情就成了师生集合的心灵的船甲板。一路新生风景或者接受思想风暴的洗礼,为每一次意外的发现而欢呼,让心灵在一波又一波的惊喜和震撼中持续地兴奋着。”【2】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述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出生在大都市,连山都不多见,更别说理解遥远的大山里的孩子对北京城的渴望了。文中所描写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离他们太遥远了。我在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开展活动:一名学生扮演大山里的孩子,一名学生扮演孩子的妈妈,两名学生扮演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手。其余的学生为表演者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者根据课文情景的发展进行表演。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他们熟读课文,再来模拟当时的情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模仿山里的孩子想念北京城,想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看看的动作、神态,揣摩他的心理活动,推敲孩子和妈妈说的话,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的过程是不是就成了学生“悟”的过程。在活动中“悟”的准确性和情感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表演后,学生们与文中的孩子的距离又拉近了很多,我因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多想”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于是我提出对比:句子“我多想去看看”能不能换成“我想去看看”?为什么?根据刚才学生的表演,孩子们都理解了“多想”这个词的意思,也理解了山里的孩子想去北京城看看的迫切的心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爱国之情。
从《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中,我懂得了要在文章中悟懂作者的感情,悟情与教学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抓住事件的主线索和文中饱含感情的词句,引导学生情景再现,逐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现在的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要寻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悟情悟景来实现自主学习。这就好比我们教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了。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如是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概括成一句话,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熏陶与陶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演、看、说等方法去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设计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威廉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3】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去启发学生,做到把自真正交还学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朗读中感悟人生,在情景中感受生活,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总比枯燥的说教教学要有效得多吧。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
篇3
2002年5月2日的早上,我和妈妈、表妹、外婆、外公准备一起去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游玩。
这天上午,吃过早餐后,我们乘坐221路汽车前往动物园。这段路比较长,完全可以在车上睡一觉,可因为我太高兴,一点儿都不想睡,而且我不知这一段路程有多远,还可以看到什么好风景,所以我不想睡觉。大概过了一个半小时,汽车来到了番愚香江野生动物园正门。我们去买票,但因为我有优惠卡,外公有老人证,表妹不够高,我们三人可以免票,而妈妈和外婆就要买八折门票,买完门票后,我们五个人高高兴兴地走进去了动物园……
进了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发现那里很大,听妈妈说大概要一天才能游完,但妈妈又说,动物园里有许多空调巴士是导游车,可以省很多时间,这时一辆导游车要开了,我们乘车去参观乘车区的动物……车开了,第一看到的是羊群类,捕肉类,还有鸟类……离开乘车区,我们步行到各种动物的“家”,有鳄鱼、猴子、海龟、北极熊、火烈鸟、熊猫和幼小的白虎和白狮等动物。后来,我们一起在休闲区吃午饭……我们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去了看大象表演,我还大胆地摸了大象的鼻子呢!接着我们去看白老虎表演,见到小白虎和小白狮呢!它们又聪明又可爱,我多想去摸它们啊!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的导游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长龙夜间野生动物园的情况,我好想去看看,可是外公、外婆都累了,我们只好回家了。
我们走出动物园,又坐上211路汽车回家了……这天我过得非常非常快乐!又很高兴!我还想去多一次啊!
篇4
关键词: 朗读 兴趣 情境 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让学生充分地读,可以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加强记忆,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处于起步阶段,朗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说好普通话,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但是,低年级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在起步阶段,难以正确地理解文章、读出文章的感情,更喜欢喃喃唱读。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朗读的好习惯,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趣激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的特殊年龄,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目的。因而,在朗读教学中应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朗读,在朗读中快乐。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对朗读都比较重视,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但大部分学生却读不出感情来,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指导大部分是纸上谈兵,一味地强调要用“高兴、赞美、悲伤、愤怒”等语气来读,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这些还不能很好地体会,根本不明白该怎么读。针对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指导他们朗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如《雨点儿》一文,描写了雨点儿的对话和他们带来的不同的美丽风景。在教这一课时,可边放红花绿叶美景的课件和荒地变美景的课件,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边看边体会变化,可以真切地欣赏红花绿叶、绚丽多姿的美景,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从内心发出赞叹:雨点儿真了不起啊。这时再让他们朗读,兴趣与情感都有了相应的基础,也就不难取得成功了。
(二)扮演角色,体会情感后朗读。
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在表演中使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从而去模仿所扮演角色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使朗读不但绘声,而且绘色。
如《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些跳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就是一棵小树,小熊这样做,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你是一朵鲜花,小熊这样做,你会怎样想?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小熊这样做,你会怎么表现?在假设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体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小熊的难能可贵,再读课文时,情感随之得到升华。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以读带读
低年级学生受知识面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似乎响亮地读便是最好的。因此,要想低年级孩子读好,教师示范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教师示范最起码要做到读音准确、感情表达明确而又正确。范读要反复进行,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有模仿的机会和时间。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在学生正确拼读的基础上,教师用轻柔的语气读出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和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我多想去看看”,更是要读出那种向往、迫不及待的语气。老师可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计一个比赛,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谁读得最好,谁就当小老师。孩子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很好地吸引他们认真聆听模仿老师的示范。
三、手舞足蹈悟深情――以演会意
一年级的小孩子读课文常常是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这种读法容易断读,而且不利于了解语意,形成语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教给孩子理解内容后再读的方法。例如《画》一文,学生是初次接触课文,以前接触的都是儿歌、童谣之类的,唱读比较方便,也比较顺口。初次接触古诗,让他们理解内容后再来读,就不太会形成唱读的现象。在教这一课时,可以先让他们看看山水画,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出上面的景物,再看看这些景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什么不同的地方。理解之后可以让他们配上一定的动作帮助朗读。如:在朗读第一句“远看山有色”时,学生可以把书本放远,点头表示尽管远了,山依然风采不变。朗读第二句“近听水无声”时,可将耳朵凑近书本,再摇手表示听不到声音。在朗读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时,学生可举目远眺,示意春已去,而后再双手做开花状,表示花还在。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则可以双手挥动,做赶鸟状,而后摇手示意鸟却不惊。短短的一首诗歌,配上动作,学生不但读得兴趣盎然,而且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朗读也很显水平。
低年级学生虽然领悟力有限,但通过让学生演一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快乐的表演中轻松领悟文章意蕴,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益处多多。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受知识面的限制,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从一年级起就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在各种活动中以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就能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的目的,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面向的是一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自理的低年级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耐力、理解能力均处在尚未开发的阶段,还不能很好的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和知识,单纯依靠老师的授课或者学生自己的想象,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增加难度,只能简单的停留在汉字表面的识记层面上。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们识记汉字,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汉字转化为具体直观且简单易懂的图画,将没有生命的汉字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内涵。
2.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生活同语文课堂教学分离开,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与教科书这本“小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渗透,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在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创造性的开展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知识加以巩固和创新。同时,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的即时信息。此外,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
3.利用多样的方式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
采取信息技术化进行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多样化的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将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感性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样化方式更为直观的领悟课本中的内容,营造学生与课本间一种更为良性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疑难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中表达的是对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学生们对北京是否了解,有没有在北京游玩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学生已经掌握关于北京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前调查,可以确保教师心中对学生的知识面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继而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他们还不曾接触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讲诉的故事,播放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的旅游宣传片,并在播放过程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诉,让学生们对北京的独特及美好有更为深入的认知,确保学生们也能随着作者的情感对北京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
4.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策略;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由于新课改的实行,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导语文的时候老师们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比如质疑教学的实行,从而使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实行“变讲为疑,以疑导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中经常进行提问,从而达到师生的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所在,使学生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样才可以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地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造就了语文的发展,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更容易质疑教学的开展。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疑问,也就是说明这个学生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从而了解到更多领域的内容,甚至能够发现一些人们未知的知识,探索到更多未知的秘密,这样不断的重构知识,最终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结构。
二、教学中老师提出的质疑问题满足的条件
1.进行提问时必须将问题实际化
要想知道问题是否有意义,就要看这个问题有没有确切的目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不能仅仅达到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
当学生们一开始学习课文时必然没有很大兴趣,所以说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现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找出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们爱上学习,学会思考,开发思维,不断创新。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联系其他问题、知识,那么更容易达到教学预想的结果。
3.提出问题必须具有价值
教导语文时老师应该将所学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价值,也应该对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有所作用,老师提问的时候必须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然后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现学的知识中发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1.创设轻松氛围与情境,指引学生不断质疑
教导语文的时候老师应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情境再现,要想使质疑教学进行的更顺利必须将课文中的情形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将课文的内容实体化,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对教学更加有用,使学生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赵州桥》一文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下赵州桥的样子,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技术中感受一下赵州桥的宏伟,体会我国古代人的高超的建造技术。
2.在课文内容的关键点上设疑
(1)题目上设疑:例如《我多想去看看》到底作者想去看看什么?(2)文章中的关键句上设疑:如《秋天的雨》一文中,优美句子“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样的形容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能够表现秋天的雨什么特征。(3)内容的细节上提出:讲解课文的时候必须突出文章的细节,让学生明白“看问题不能看表面,看似平凡的事物也许更加具有意义”的道理。(4)在课文完结的地方提出问题:有一些课文在最后往往会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半截蜡烛》一文是以杰奎琳小女孩拿着蜡烛上楼梯结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课文最后较为简单,没有固定的结局,但却更加有意思,老师应该在这里进行提问,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含义。
3.对文章的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进行提问
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应注重文章的感动点、争论点进行教导。如在《生命的药方》讲解一文时,主要描述了德诺患艾滋病,而艾迪仍然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最终德诺离开了,但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却成为了生命中最好的“药方”,通过讲解,让小学生进行提问与质疑,找到真正的“感动点”,也能够明白,朋友之间的友情的重要性与带来的快乐。老师应该让学生就文章中有意义的地方进行思考,联系实际生活,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将感性与理性联系起来,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四、结语
教学过程中采用质疑教学的方法离不开老师的训练和学生的配合,进行质疑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寻找出最为合理有用的方法,遵守母语教育的要求,将语文教学进行的更完美,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立华.课堂教学中初中生质疑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7
本班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学生对学习汉字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乐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教学目的、要求
(一)、政治思想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基础知识方面
1、汉语拼音
①、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②、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④、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④、对于读物中感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①、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愧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五、教学进度安排
1周(9月1日—7日)
教学内容:入学教育aoeiuyw
2周(9月8日—14日)
教学内容:mfdtnl复习一
3周(9月15日—21日)
教学内容:gkhjqxzcs
4周(9月22日—28日)
教学内容:zh,ch,sh,r,复,ai,ei,uiao,ouiu
5周(9月29日—30日)
教学内容:ieueer
庆祝国庆
6周(10月8日—12日)
教学内容:复习三
8周(10月13日—19日)
教学内容:aneninun,angengingong复习四
9周(10月20日—26日)
教学内容: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
10周(10月27日—11月2日)
教学内容:操场上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画四季
期中考试
11周(11月3日—11月10日)
教学内容: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
12周(11月11日—11月17日)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静夜思,小小的船
13周(11月18日—11月24日)
教学内容:阳光,影子,比尾巴,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
14周(11月25日—12月1日)
教学内容:比一比,有选商场,菜园里,明明
15周(12月2日—12月8日)
教学内容:误文园地四,我会拼图,我多想去看看,雨点
16(12月9日—12月15日)
教学内容: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园地五
17周(12月16日—12月22日)
教学内容: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
18周(12月23日—12月29日)
教学内容:雪地孩子,小熊住山洞,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
篇8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9
关键词:学生 引导 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说到这个问题,我首先要从疑问的提出谈起。是的,有的教师认为,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能力差,不可能会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提出什么有分量的问题。觉得教一年级小学生提出问题有些为时过早。可是,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并非如此,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教一年级的小学生提出问题不是为时过早,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只要教师能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引导,他们就能在自己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知识范围内,发现并提出一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有分量、有见解的问题来。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识字、学词学句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学生提出问题,就要从一年级的教学实际出发,围绕字词句的教学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课文时。有“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这样的句子。我同时又出示“平平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你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然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通过思考,学生提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个很多。这说明什么?”我让大家一起来讨论,通过讨论明白“很多很多”表示更多,然后让学生发散思维,练习说“很( )很( )的( )”短句。
又如在学习课文时,遇到“茄子、黄瓜和萝卜都是蔬菜”这样的句子。为了让学生理解“都是”一词的意思,我把“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是交通工具”这句话同时也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然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稍作思考后。有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第一句话中第一部分写了三种菜,第二部分用了‘都是’,为什么第二句话中第一部分写了四种交通工具,而第二部分中只用了个‘是’呢?”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好。他不但找出了不同,而且提出了疑问,这正是教师要讲解的内容。由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顿时集中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不仅使提问题的学生认真去想,认真听别人发言,而且也会引起其他同样有问题但因没有考虑好不知怎样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组织大家发言,于是许多同学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都是蔬菜’就是‘全是蔬菜’的意思。”有的说:“如果不用‘都’,像‘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是交通工具’这句话那样,不也是‘全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吗?用不用‘都’表达的意思不是一样吗?”学生讨论至此觉得为难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老师,渴望老师讲讲清楚。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都是”除了有的同学说的“全是”的意思外,“都”进一步强调“全是”,还表示语气的加重,所以朗读时。“都”应该加重语气。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不但学会了字词,明白了句子意思,而且知道了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为了提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会词句的同时,我又请同学谈了他想出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原来他是从给每句话提出问题人手,给第一句话提的问题是谁和谁都是什么,给第二句话提的问题是什么和什么是什么。然后把给两句话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就发现新的问题了。既然句子的第一部分都说了几个人或几种学习用品,为什么句子的第二部分,―个句子说“都是”另一个句子却说“是”呢?经他这么一讲,大家更清楚了,知道了只有通过观察比较,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二、分析句子结构提出问题
小学一年级就要求学生知道句子有两部分内容组成。如: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随着知识的增加,句子的内容也复杂起来,如何结合句子结构教学理解句意?一年级的句子结构教学本身就是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完成的,因此这就变成启发学生学会提问的重要内容。例如,要求学生模仿写句子,给的例句是: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学生仿写时,首先要给自己提出问题:这句话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说的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学生知道这句话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不清的雨点儿”,告诉了什么。第二部分是“从云彩里”,告诉了从哪儿。第三部分是“飘落下来”,告诉了怎么了。明白了句子的结构和意思以后,学生仿写才不至于出错。
在做补充练习完整句子的训练时,也是让学生用提问的方法,知道句子告诉了什么,没告诉什么,皮该补充的是什么。例如“同学们在教室”已经告诉的是“谁”(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在教室),“干什么呢”没告诉,没告诉的,就是要补充的内容。实践证明,在句子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三、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
一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课文,课文都有文题,在阅读课上我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例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学生围绕课题,思维很活跃,提出了不少问题。如:他想去哪看看呀?他为什么想去看看?他想去看什么?……经常做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注意别人的表达是否清楚并提出问题
篇10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激励,引发倾听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言语激励。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荣誉激励。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如,“小小评论家”“小医生”“小博士”等。我在上“爱吃的水果”的口语交际时,先提出:“谁愿意把你最爱吃的水果的形、色、味介绍给同学们?其他同学当评论家,听后评评谁说得好,会评的小朋友我们称他为美食评论家”,结果学生们听得特别仔细,等同学讲完后,争先恐后举手发表意见。有时我还会设置一定难度,让他们把稍长的话再完整复述一遍,当“小播音员”“金话筒”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即时即地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种种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我“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他们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二、善引导,提高倾听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我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一)课堂引导循序渐进
首先引导学生能够听懂别人简短的说话。最初,课堂上老师提问或同学讲话后,可以问问他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同桌说了什么或要求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再连起来说说等,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此引导学生去努力听懂别人讲话的内容并有意记忆,为进一步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如在教学《小兔远南瓜》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的办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以致生生互动较少,我就设计了一个“你说我听”的活动。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的办法是……”但双方交际并没有在这一层面上终止,紧接着,汇报者还要征询原说话者的意见:“请问我说得对不对?”促使原讲话的一方也认真倾听,根据汇报者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交际的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成为真正互动的口语交际。
其次,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如,请学生听出优点。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提高他们听优点的能力。教学《我们的画》时,一个孩子介绍自己画的白雪公主很有特色,我及时引导学生:“呀!他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发现他的优点了吗?”稍后,有孩子真诚地说:“老师,他说的白雪公主真漂亮,金黄的头发,亮亮的眼睛,和我想的一样。”“他用的颜色好,那个‘渐变色’是美术课里教的。”这时,我又提醒:赞美的话可当面说,受表扬的人也要有所表示。一时间,气氛热烈起来,一方说:“你的声音很响亮。”一方回答:“谢谢,你也说得挺大声。”在你来我往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
培养学生听出缺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常思考:别人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妥。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安排。以期听者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说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有趣的游戏》中,说出有趣是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代表们先在组内练习,小组成员认真听,仔细观察,再提提建议,看还能不能说得更有趣些,要求群策群力,结果,大伙儿都憋足了劲,该听的听,该说的说。有人提议,别板着脸,带点笑容就好了。有人策划,要是加上“兴致勃勃”“哈哈大笑”几个词语,内容一定更精彩。有的商量,那个地方特别有趣,声音再响点。还有的干脆示范起夸张滑稽的动作。在互帮互助中真正发扬了团体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听出异同。让他们听差别不大的话语,如打招呼时“您好”“你好”;诉说心情时“我想去看看”和“我多想去看看”,或内容相似的两段话等,比较异同。能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二)课外引导途径广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最大课堂。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化的生活。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生活乐事。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少儿广播节目,如果我们布置学生回家听,学生一定是十分欢迎的。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分层检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听后的感受、心得,一般的学生可让他们简单复述广播的内容,能力弱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记住了几个词语听听说说,延长了听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除广播外,精彩的故事,重大的新闻、有趣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
听学习内容。让学生听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听”的意识,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也可以选用短小生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老师或学生说故事,其余听记,要求记得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以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积累信息。在边听边记中,孩子们的速记能力也会有显著提高。
听自然声响。走出教室,广阔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课堂:莺啼蝉鸣、草长花谢、潮汐的涨落、小鸟的啁啾……引导学生用耳朵,更用心去“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再动笔写一写。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说、读、写、思种种活动,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
三、贵坚持,养成倾听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