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范文

时间:2023-04-09 10: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康复

篇1

(一)从单一组织发起发展为多个组织多种团体共同支持和联合倡导

社区康复最初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1976年,WHO向各国会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议,要开展社区康复(CBR),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和训练;1979年,WHO已初步规划出CBR的工作模式,并开始在非洲试点推行。198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参与支持,与WHO一起签署一项联合声明,共同支持CBR计划;1982年,联合国发展总署(UNDP)、UNICEF、WH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一份备忘录,支持在世界范围开展CBR。1994年,ILO、UNESCO、WHO发表了《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系统性的指导CBR工作的文件。此外,一些康复团体和残疾人团体,如康复国际(RI)、残疾人国际(DPI),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也结合各自的工作计划大力倡导CBR。

(二)从医学模式发展为社会模式或医学―社会模式

最初,WHO要求把CBR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使用初级卫生保健的服务系统(网络)。重点服务对象是运动、言语、听力、视力和智力有障碍的残疾人士,采取的方针是按个体的功能缺陷施以医疗和功能训练上的干预,目的主要是改善个人的身心功能;后来,随着其他非医疗卫生组织及残疾人团体参与倡导或支持CBR,同时,也是根据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需求,CBR的工作模式很快就呈现出转为社会模式的趋向,亦即更重视解决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需求,按全面康复的方针,从政策上、环境上、社会观念上采取措施,促进残疾人在教育上、职业上、社会生活上得到康复。

(三)从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发展为在全国推行的国家计划

CBR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基本上是在小规模的、个别的社区试点进行,其中许多是由联合国一些机构或本地的、国际的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NGO)支持的试点项目,早期进展较慢,甚至可以说是徘徊不前,后来在联合国有关机构加强了推广CBR的力度以及在国际残疾人运动的推动下,CBR在一些国家(如中国、韩国、菲律宾、越南、孟加拉等)有了一定突破,已为政府所接受,纳入国家对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发展计划。

(四)从单一工作模式发展为多种工作模式

如前所述,CBR开始时是以医学模式出现的,以后,按照各试点社区具体条件的不同,以及主持CBR项目的组织/团体指导思想的不同,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重点,产生了多种模式的社区康复:

1. 社区医疗康复(CBMR):医疗康复为重点或纯粹是医疗康复的CBR,由卫生部门(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全科医疗网络)负责,又分综合的社区医疗康复(向多种残疾人或向多种致残性疾病的患者在社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和单科的社区医疗康复(如精神病社区医疗康复、脑卒中社区医疗康复)。

2. 社区职业康复(CBVR):以职业康复为重点或纯粹是职业康复性质的CBR,由民政福利、劳动部门或其他NGO负责开展,培训患者掌握谋生技巧,或组织职业培训,安排社区的残疾人在社区就业。

3. 社区全面康复模式(CBCR):在社区康复领导小组的主持下,由相关部门协调安排,并通过社区自己的努力,促进社区的残疾人按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实现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这一模式是CBR的理想模式,但目前已开展的许多CBR项目距“社区全面康复”模式的要求相差尚远。

4. 远程信息康复(DIBR):如印度一些地区开展远程对话,通过在广播电台节目远程对话(Disiant Dialogue)提供信息指导社区康复(围绕着能力训练、环境改造或适应、充分参与社会、残疾人权益等方面),实际上是Miles所提倡的以信息为基础的康复(Infomation-based Rehabilitation)。

篇2

三级康复网络不健全,双向转诊难以落实

康复医学是针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着眼于患者的整体康复,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因此除了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康复机构的早期和恢复期康复治疗外,更需要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在社区和家庭得到延伸康复服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送、指导、支持就构成了完整、动态的三级康复服务网络。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力量不够强,专科康复机构数量少且不够普及,而社区康复的基础条件又较差,故不少地区很难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与出院后的社区后续康复服务紧密衔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使双向转诊陷入了进口不畅、出口梗阻的尴尬局面。

医保政策有缺陷

社区康复发展地区差异大由于对社区康复重要性认识不足,医保政策对康复治疗的限制较多,不少康复治疗项目尚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再加上各地区医保政策不统一,地区间的差异较大,造成各地互相攀比和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出现一定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也扩大了地区间社区康复发展的差距。

对策和建议

1加强康复宣传,倡导社会康复理念

1.1倡导社会康复理念自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理念近30年来,康复医学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康复的意识仍不强,尤其对社区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是社区居民,而且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均对康复了解不多。故应大力加强社区康复宣教,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康复事业。这不应该只是残联和各级康复学术机构的职能,更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职责和义务。要努力倡导社会康复理念,尤要重视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尽快建立一支社区康复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帮助因病致残,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提供适宜的社区及家庭康复环境,使缺损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或代偿,尽快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1.2提倡绿色疗法概念当前我国医药费用持续攀升,尤其是药品费用增幅过大和药源性疾病增多的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康复治疗则是一项相对花钱少、副作用小且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利国利民,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提倡。

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借鉴国外康复医学发展经验,没有康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有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国内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政府要十分重视对康复人才的培养,加大康复医学教育投入。尤其要重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康复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并可采取定向委托招生的短平快培养方式,尽快缓解社区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2关注全科医师培养在推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为适应社区康复医学发展,建议尽快修改培训教材,调整培养方案,有意识地增加康复医学培训内容和时间,强化全科医师社区康复意识,提高他们的社区康复专业技能。

3重视在职培训由于历史原因,在现有的临床专业人员中,尚有不少未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在职轮训、考核和准入制度,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业务素质。

调整医保政策,实现康复服务的可及性

新医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急性期的救治,还是恢复期的康复治疗都应归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畴。因此在医改中,要充分关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老龄人群中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康复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尤其要坚持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医保政策调整范围,积极探索社区康复费用的合理补偿机制,这是从政策上保证和支持社区康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完善三级康复网络,促进社区康复发展

1政府重视,加大社区康复投入针对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康复需求剧增的现状,政府要十分重视加大社区康复的财政投入、保证人员编制、康复设施等软硬件的改善,逐步满足老年、残疾人群等功能障碍者居家养老,社区康复的可行性。

篇3

【关键词】社区康复干预;干预组;对照组;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3-01

1、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颅脑损伤患者的数量多,但限于收入水平和社区护理水平的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在医院的手术质量或传统保守治疗之后,对患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病情趋于稳定,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残留神经损伤给后期的康复工作带来了消极作用,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历了手术治疗后,往往选择回家等待式的自然康复,但由于缺乏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康复常识,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阴影,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理解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水平。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对在2011-2013年之间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行剖析,对比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和非干预手段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以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论文观点仅作业内研究人士探讨参考之用,不足之处,有待指正。

2、研究对象

针对笔者在2011-2013年间研究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将全部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各25例,一组施加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主要有颅脑损伤的原因、类型、部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并在干预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问询调查,记录在案,并在疗程内对患者的康复度进行统计评估,主要评估的指标是颅脑患者的理解能力、生活认知能力与生活能力。

3、方法

3.1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后继续施加药物治疗和社区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则在家中等待自然康复,定时定期的对两组患者进行同等的问询调查工作,研究时间分别以2个月和4个月为统计评估的基准,进行评分对比。干预组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治疗师向患者和家属事先进行沟通说明,向家属说明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进行引导,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的工作当中来,配合治疗师的工作。康复治疗师和患者、患者家属拟定康复训练的时间表、地点、工作规划等内容。并且康复治疗师要具体的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成因,患者外在的功能障碍表现方面,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理解障碍、心理障碍等具体情况,针对性的拟定康复干预的计划。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摸底,适当的调整康复计划,并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家属、患者的分析讨论工作,进行评估论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社区康复中心定期组织康复训练培训,成员包括专家、患者、患者家属和社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性的训练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专家则可以进行训练的指导工作,提升护理的常识,并现场答疑,解决家属和护理人员工作当中遇到的疑难点。此间,可以将护理工作当中卓有成效的护理案例进行宣讲推广,相互借鉴操作中的优点。

(3)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的对患者和家属的康复工作进行摸底,康复干预的疗程为4个月,每个月3次进行情况摸底工作,没10天为一次。摸底工作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开展的,其一,训练康复的指导工作,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问询谈话,针对日常工作的训练情况详细了解,如药物的服用情况、运动训练和操作规范方面,及时指正其中不正确的康复动作;其二,是心理康复指导,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失语、偏瘫等严重的疾病会给家属带来困扰,处于对病情的担忧,家属工作当中会有消极情绪,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忧虑和烦躁情绪,另外,患者是病症承受的直接方,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烦躁、紧张、性格多变、行为异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康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必要的要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导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康复工作的进行,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要表扬鼓励,营造健康、乐观的环境,提升其自身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2评估方法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个月和4个月后的测评比较,将日常生活能力指标(ADL)和功能独立性指标(FIM)指标进行打分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生活认知能力比较。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软件对调查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认为P

4、结果

2个月和4个月之后的统计显示,干预组的成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时间越长,效果差异越大,其中4个月之后的患者康复程度表现最好,说明社区康复干预措施能够明显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进程,自然等待式的康复不仅速度慢,而且效果并不十分良好。

5、讨论

传统的颅脑损伤康复停留在病情问询阶段,实质性的训练指导和心理干预工作有限,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证明,患者出院后,社区康复干预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治疗师组织社区护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其二,各参与人员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生理康复与心理康复同步进行的原则,并做好长期康复护理的准备;其三,社区组织人员定时定期的问询调查,进行训练和心理开导工作。限于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颅脑损伤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并不现实,因而提高社区康复干预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帮助无疑符合当今的生活水平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坚,李华,刘利辉,等. 脑外伤后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处理.[J]. 现代康复,2001,5( 10 下) : 13~14

[2] 燕铁斌.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 第1版.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90~314

篇4

我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哥哥、妹妹全是精神病患者,全家五口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生计。生性要强的我,一心想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家人的贫困状况。1986年,机遇来了,我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体检圆了参军梦,我怀着报效祖国、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在部队认真地学习、训练、工作、生活。但家族遗传的精神病基因也没有放过我,我在服兵役期间患上了精神病。由于病情严重,我提前复员了,尽管地方政府为我复员后的归宿作了一系列的安排,但我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窘迫。

这时,响水湾社区主任王建梅走进了我的生活,她安排我住了院,社区每周都派人来医院探询我的病情,并带来慰问品。区残联以及市有关领导也多次在社区领导的陪同下看望我,是他们鼓励我,帮助我下决心医治,是他们增强了我早日战胜病魔的信心,我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并有了明显好转。

出院后,社区多方联系,为我办了个福利彩票销售点,一来多少有点收入,以补贴家用,二来多少有点事做,让我不至于有过多的思想负担。

虽然出院了,但我还没有真正痊愈,一直靠药物来控制和维持。家庭经济的窘迫,使我根本无力支付药费。在此情况下,区残联将我列入了国家彩票公益金的精神病患者救助项目,区康复医院每月为我按时免费送药,同时,社区根据我家庭的实际情况为我全家申请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

一家五口人,四个精神病患者,每天面对这样艰难的家庭,父亲成天唉声叹气,我的思想负担也很重,病情几度反复,曾一度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几次绝望中轻生的动机都在社区干部的发现下及时制止了。

为了稳定我的病情,社区领导和残联的同志针对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为我制定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我父亲负责保管药物和监督我服药,来保证安全和疗效;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来做我的心理康复,从思想上来开导我,使我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控制病情,修复精神功能。

故事二:响水湾社区脑瘫儿童李小贝――社区康复暖人心

1997年,在东山煤矿上班的李政治迎来了女儿李小贝的诞生,看着可爱的女儿,小两口高兴得每天合不拢嘴。但七八个月后,两人发现情况不太妙,小贝动作迟缓,不会坐,到了1岁半还不会站,到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是“脑瘫”。

心急如焚的小贝父母先后辗转全国各大城市的医院,也试了无数的民间偏方,希望有一天女儿能像健全孩子一样走路上学,但治来治去病情依旧。几年的求医之路,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累累债务。就在万般无奈之际,社区干部来到家中,详细了解小贝多年来的求治情况后,一方面积极地向区残联和街办反映情况,一方面联系社区内的医生深入家庭了解病情,鼓励劝导他们不要放弃,指导小贝父母学习康复训练的方法。小贝父母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对小贝开始了训练。训练一段时期的小贝能靠着墙站一站了,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小贝经常说:“妈妈,我可想走路了。”小贝妈妈满怀信心鼓励她:“每天坚持锻炼,慢慢地自己就会走路的。”

夏天,妈妈在前面牵着走一步,小贝在后面跟着挪一步;冬天,从家里的大房间一步步挪到小房间,再从小房间一步步挪到大房间;晚上,父母都坚持对小贝进行腿部按摩训练,从不间断。慢慢地,小贝可以扶着墙迈步了,在往后可以在院子里拿根小棍拨着球走了。通过几年的训练,如今小贝已经能够独立站立,并能够自己扶着楼梯栏杆上下楼,而且在母亲的帮助下能够骑小三轮自行车,康复效果日见明显。

小贝一家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小贝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性情也开朗多了,梦想也多了,她对妈妈说将来要上大学,而且是去很远的地方,还要学电脑,学钢琴。小贝的父母感激地说,是社区真诚、无私、热情的帮助让他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

故事三:响水湾社区截瘫患者王建兵――健康是无价的

生命是美丽的,健康而平安的人生是人人都追求和向往的。然而一次意外伤害,却使我从一个健壮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瘫痪在床的残疾人。

2002年的一天傍晚,因和朋友喝酒,两人话不投机打了起来,我失去了知觉。

派出所通知了响水湾社区主任,社区主任王建梅和副主任王素芳凌晨3点赶到,先把处于昏迷状态的我送到山大二院,二院拒绝治疗,又辗转送到山大一院,昏迷两天一夜的我终于保住了性命,经医生诊断,第六、七脊椎受损,高位截瘫。

回家以后,我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几次想要自杀。当我看到一双女儿爬到床前喊爸爸的时候,我的心碎了,泪水夺眶而出。如果我死了,一双女儿就没有了父亲,母亲就没有了儿子。当我情绪稳定下来,我暗下决心,要活下去,要站起来,要让我的妻子和女儿过上像以前一样的生活。

社区的领导隔三差五到我家来看我。母亲和妻子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起初,我大小便失禁,他们不嫌脏,不怕累,天天为我按摩擦身。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思想负担很重。社区同志及时对我进行耐心的开导,使我消除了顾虑,坚定了信心。社区康复站的大夫针对我的病情,为我制定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上门指导。经过半年不懈的锻炼,我的腿和手慢慢地有知觉了,后来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两条腿能摆动了。

篇5

关键词:社区 康复护理 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21-02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伴随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提高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综合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尽快康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现将本中心康复护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康复护理在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上的应用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后便可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做肢体运动示范性指导。

1.1 脑卒中患者偏瘫急性期的护理。护士在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让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动静相互结合;定时给患者更换,做好患者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压疮;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关节挛缩,采用较为轻柔的手法,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有节奏地按摩;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多方位的活动,幅度应遵循由小到大的原则,以促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注意将踝关节置于90°,避免足下垂。护理时应从肩胛处托扶患肢,避免用力牵拉患肢造成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和疼痛。对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剂,避免强烈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1.2 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患肢做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功能。在协助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训练,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运动足趾关节,逐步达到能抬动瘫痪肢体;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移动身躯,训练时可用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由家属协助练习坐起。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等;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

1.3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在此期不同程度地留下各种后遗症,如肌力减退、共济失调、姿势异常等。次期要利用患者残余功能强化训练,以防功能进一步退化。对患者进行自理生活指导,使患者最大限度实现生活自理。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及其后遗症,对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指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预防压疮、感染等并发症[2]。

2 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状态影响人的情绪反应,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康复治疗的效果。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细致[3]。因此护士在脑卒中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应迅速了解每一位患者心理及病情,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动患者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2.1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因突然患病,心理问题较多,常表现为焦虑、易伤感、易激惹。护士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4]。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其思想变化,制定最贴切的护理计划,恰当解释患者病情,消除患者悲观情绪。鼓励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尽可能让患者接受自己喜欢、依赖的治疗,这样能使患者产生自我慰藉,并能极大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心理障碍的康复。

2.2 脑卒中恢复期。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条件。护士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擦澡、洗脚、修剪指甲等。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关心体贴患者,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消除焦虑抑郁心理。尽量帮助患者摆脱孤独的境地,督促亲属按时到医院探视,明确答复患者提出的有关病情问题,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要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避免不当的言行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3 脑卒中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常常存有顾虑,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鼓励患者摆脱自卑的困扰和冲破固执屏障。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并列举成功的患者,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信心。

3 脑卒中患者语言康复的护理

语言功能丧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护理中要加强患者日常用语的训练,对患者开口讲话加以鼓励,稍有进步就予以赞扬,以增强患者信心。与失语症患者谈话时力求简练、通俗易懂,言语要慢,对患者的话语要认真倾听,并用肢体语言予以反馈。与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谈话时,应手势、实物或图片进行配合以使患者理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康复锻炼,容易产生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而导致残疾。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金萍,丁海敬,刘增军,吴晶晶.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06)

[2] 陈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1(07)

篇6

关键词:精神性疾病 社区康复 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078-01

一、社区精神康复的产生与发展

社区康复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出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人们所说的社区康复,主要指残疾人在社区中的康复。其概念是:在城乡社区积极调动和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

现有的精神康复工作的研究基本上是医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没有涉及社区资源与精神康复的结合,从社区干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内地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研究精神健康的研究还很少,更缺乏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介入模式研究。

二、社区精神康复中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支持网络

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之后,自身要遭受疾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也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生活。除了患者的家人之外,社区内管理残疾人的社工也会在经济上给与精神病患者家庭帮助,同时还会寻找一些其他有效的帮助方法。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与周围其他人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服务对象遇到了问题之后,他的关系网络中的人就会给与服务对象一些帮助。这就是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患者服务时,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也要注重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网络,观察和分析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利用。

(二)重要帮助者

当精神病患者遇到困难时,他周围的人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只是每个人所给予的帮助是不一样的,在这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帮助者,他们成为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极其重要的支持者。比如服务对象的父母亲、配偶、子女以及好友等,都有可能成为服务对象的重要帮助者。②这些重要帮助者是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重要帮助者,也就是充分利用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扎根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三、社区精神康复的介入模式

(一)专业服务与非专业服务相结合

在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服务:一种服务是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所提供,这种服务具有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另一种服务是由服务对象身边的重要他人提供的,这种服务不同于专业的服务,但是却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照顾服务对象的日常起居,监督服务对象服用药物等,这些照顾都融入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影响的时间也是持续的。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应该整合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把专业服务融入到非专业服务当中。

(二)不同专业之间服务相结合

精神病患者在面临问题和困扰时,需要不同的专业服务,不仅涉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还涉及其他专业服务,例如医院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等。在精神病的治疗中,服务对象的问题越严重,他所需要的专业服务就越复杂,所需要的服务的种类也越多。而且,服务对象往往需要先接受其他专业的服务,等服务对象的生理机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专业介入才会更加有效。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是多种专业服务中的一种,它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有效的专业服务,而且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专业服务整合起来,让不同的专业服务相互促进。③

(三)社会工作不同专业服务方法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规划专业服务方法,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整合起来运用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服务对象规划、设计服务方案时,首先不是去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专业方法,而是要先去了解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促进服务对象发生改变。也就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的运用需要围绕着一个服务焦点:快速有效地促进精神病服务对象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熟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的模式和方法还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工作者要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出发,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时,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将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的专业服务;二是要将同专业的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专业服务;三是要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

注释:

[1]Adams,R.(1996).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28.

[2]Clicken, M.D. (2004).Using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Positive Approach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Boston: Allyn and Bacon, p.6.

[3]Macmillan, R. &Townsend, A. (2006).Landscapes of Volunteerism: New Spaces of Health, Welfare and Governance (pp.15-32).UK,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p.18.

参考文献:

[1]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N].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篇7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制度及工作责任追究制负责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建立和发展社区戒毒(康复)专业队伍,制定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划,组织社区戒毒(康复)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1、未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措施,导致戒毒(康复)人员继续吸食、注射的。2、对戒毒(康复)人员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履行报告和教育义务,或者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吸毒而不向公安机关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3、在办理变更社区戒毒(康复)执行地点过程中,公安机关对申请人资格审查不严格,监督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4、有其他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康复)人员,没有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以及生活帮助,导致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戒毒(康复)人员及其亲属的,由上级部门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度(一)认真落实《禁毒法》和《贵州省社区戒毒工作实施细则》的工作要求,制定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制度和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做好安排布置、检查和落实,定期组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成员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情况汇报,协调处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组织和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依据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社区康复决定书》,对符合社区戒毒或康复条件的吸毒人员开展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表现和脱毒情况作出综合评估。(三)深入社区督导,调研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及时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推广先进经验。(四)及时完成上级禁毒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接受各级禁毒部门的检查考核。

 

篇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康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在我国以上三种康复对象的人数超过2亿,再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还不止于此。然而,我国现有的康复服务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庞大康复服务群体的需要。为改变这一落后的康复服务现状,我国1986年正式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区康复实践不断顺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改革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较大成绩,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和促进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1 开展社区康复的必要性

社区康复,即在社区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有效的康复服务,做到服务成本低廉、覆盖面广、群众用得上、用得起,开展社区康复还可以较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营造社会风气,扶困助残,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促进所有残疾人和患者的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有平等机会和融人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战略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及其家属,以及其所在社区。乃至相应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并应得到社会各层次的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统一采取干预措施。社区康复还要求残疾人充分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对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的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残疾人融人社会和实现自我。正因为社区康复有许多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需要,我国一贯重视开展社区康复,认为社区康复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础,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且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包括保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要求努力做到六位一体。

2 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对象。除了残疾人,更多的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社区医疗的人文关怀,将把社区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医疗、社区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任务,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疗发展的趋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必须依靠社区康复医疗机构。

3 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社区康复

目前的城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投资,做最大面积的医疗覆盖并使患者从中得到最好的效益。这一总体指导思想将给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契机。我国在社区康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有利于少花钱、广覆盖、高产出(患者功能恢复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一般医学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早期康复意识和技能,怎样体现康复医学的功能特色,在目前条件下主要是尽快形成主动出击与相关学科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以充分显示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4 社区康复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区康复的发展

要发展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培养出社区康复医疗的专业人才是必备前提。目前,许多康复医疗科都是原有的理疗、针灸、推拿等医疗人员,只应付相应的病患,其康复技能水平较低,远不适应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表面上的康复理疗实际上是阻碍甚至是扭曲了社区康复医疗的真正含义和发展进度,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化的社区康复医疗人员,在职医疗人员的培养是解决专业人员匮乏的应急措施,调动从事社区康复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使社区康复医疗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综合医院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康复工作者作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方向顺利发展。

篇9

关键词: 社区康复 人才需求 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1.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

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篇10

关键词 慢性阻滞性肺病 社区治疗 康复治疗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具有进行性不可逆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1],简称COPD。本文对社区内50例COPD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COPD患者50例,排除重症COPD、自理能力太差、及其他原因无法接受或进行相关康复治疗者,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标准[2],且在近2周内无肺部感染症状,同时无重要的心血管、肝肾及神经-肌肉系统病变的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状构成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均按病情需要接受常规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以下几项肺康复治疗措施,观察组则不作具体说明及干预。①合理氧疗及避免烟雾刺激,包括戒烟。氧疗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自然病程,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改晨练为晚练,大雾或寒冷时外出时戴口罩,家中避免油烟刺激等。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可以有效改观患者的病征发展。②配合药疗进行食疗。指导患者多食用滋养润肺、清热化痰食物为主,避免食油腻辛辣的食物,食物以蛋白质、糖类为主,并注意要摄入足够热量和维生素,多食水果,少食海鲜类[3]。③呼吸功能锻炼与机体锻炼相结合。建议治疗组进行适量锻炼,并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4],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肺功能、体重指数、6分钟步行距离等试验,并测试记录。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试验数据结果行t检验,P

结 果

记录两组接受治疗前后观察的结果,数据比较,见表1。

讨 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可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5]。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阻塞性肺气肿,后期可并发慢性病原性心脏病。但COPD病情的进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进行合理有效的肺康复治疗,尤其是在社区,由于地域和管理上的便利更利于患者接受,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康复治疗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们为COPD患者设计的肺康复治疗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向患者普及疾病原因、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通过这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肺康复治疗,我们可以看到本研究中两组在接受治疗后有明显的差别,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在各项指标上相比观察组及治疗前有了极大的改善。

因此,慢阻肺的社区康复治疗既可作为COPD的预防,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COPD防范意识,又可明显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各个社区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3.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6.

3 卢淑凤.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