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03-28 11:0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浒传的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浒传的作者

篇1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精通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闭门著述,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原名叫彦端,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

施耐庵听了,深受启发。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水浒传 小学生 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upil Composition from "Outlaws of the Marsh" Mapping

Abstract Currently, hav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literary value, historical value, but from the angle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ssay writing specialized exposition indeed ra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clues and descriptive methods to look at the guidanc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s' essay writing.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 composition

《水浒传》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虽有较多的批评之声,但此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方法上却有指导性的意义。无论是从作者或是作品的角度分析均有较高的建树,但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是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接受美学”,①是从学者和成人的角度考虑作品的。小学生是一个基础教育的低段团体,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基础教育又存在面向全体的特点。因此,对《水浒传》的分析、借鉴应从人物、情节的个体、个性的成人化的分析转向有教育意义、实用意义及体现小学生全员意识的探索方式上。

对于《水浒传》全文的内在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炼要照顾大多数,而且有现实意义,并能指导小学生作文整体效果把握的是文章的线索。单从每个章节来说,人物的表情、动作、语段的引用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烘托气氛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方面本文要详加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指导小学生效仿和体会。

1 从线索分析

《水浒传》的线索有学者认为是分散性、无章法的、缺乏有力的线索,这些论述主要的源于国外学者的评论。从国内来看学术界整体认为《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的开端和典范,是有机的缀合体文章,以“忠义”和“反忠义”为线索,以宋江为中心人物展开叙述。“《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自线结构”。②线索的确定是文章的灵魂,单从叙事性来看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的指导是有一定意义的。线索的选择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是事件的。《水浒传》是一种纵向的线索,从忠义国家——无路可走——被逼梁山——等待招安——忠心报国——走向瓦解。宋江这个主要人物按此线索一步步地把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带入了宋代积贫积弱的体制中来。小学生的作文可以以此为借鉴,利用一个主要人物在整体事件中的情感的变化统领全文。“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线路,它像链条一样连接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影响。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在抒情性的文章中,线索是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③“神”在作文中是主题,是对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的反映。宋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是摆脱不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理学思想束缚的。以“忠义”为行动目标,无论是“浔阳楼吟反诗,智赚玉麒麟,还是抵童贯破高俅,李师师献殷勤”④都是为成就其社会认知而服务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来源于教师、父母、同学,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的宣传。其作文线索中思想的肤浅或深刻与其直接和间接得到的理性认知的水平有关。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抓住思想而不是抓“好词好句”,这是作文精彩的必要条件。形成习惯,从思想延伸至内容而不是反转的。但是,现实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要实现摆脱形式主义作文可谓“难”,教师的眼光放在五年后的少之又少。课文的讲习、阅读的训练要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找重点、找亮点、找污点,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作者的社会认知度。

2 从描写分析

《水浒传》的描写是贯穿于其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水浒传》可作文法教科书读”⑤可见《水浒传》的描写方法被近现代作家所推崇。清金圣叹的“十五法”总结得全面而深刻,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等等,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荐。

《水浒传》每一章节都存在总领。在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情景小学生比较熟悉,本文就以此回进行分析。开篇“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武松雄猛千夫惧……报兄诛嫂真奇特,赢得高明万古香”⑥为开篇。与作文教学中的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的方法相似。但以诗为开头更具文采,简洁明了。题目、开篇是文章的龙头,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方法,《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开头就略显平淡了,但如何修改,笔者就不妄下结论了。作文教学应从题目和开头谋划,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关键环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做法已经过时,过于死板。写人就要通过描写,在一千个人中一眼便可知其位,写事开篇或命悬一线,或如高汤入口,或如履薄冰,写物要有跃然纸上之感,小学生写作首先应从吸引眼球开始。

再谈过程描写,就是突出一个字“细”。如《水浒传》武松遇大虫时的环境描写:“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⑦“细”字不易体现,只要有景在突出重点时就应细到每一片树叶,只要有人在突出性格时就要细到每一个眼神。同样是“打”单看,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⑧可谓细到极致,而小学生只重用词描写,“四字词、成语的堆砌应转化为细节描写的教学,让“过程”充实有货,可以细细品味。

最后,看结尾。二十三回最后一句“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也!你如何却在这里?”⑨典型的设悬念的写法,小学生的文章喜爱写“满”,口号式、感想式结尾,让读者如快马到天涯前的感觉,极不舒服。作文教学应有的放矢,结尾以设悬念,或让人回味有所思考的结局为主。看后读者能仰望天花板沉思一分钟,也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水浒传》与小学生作文教学看似关系不大,但从读经典到学习经典,到运用经典才是读书的目的,才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头、细身、长尾巴”是作文教学从《水浒传》得到的新启示,值得推广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

注释

① 接受美学理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欧美新批评等20 世纪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的反对派,把文学研究转到读者这一极的理论研究.

② 黄凌云.宜春学院学报.2005(1).

③ 钟开.金典三年.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25.

④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4.

⑤ 宗延虎.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1:140.

⑥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3.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⑧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⑨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05.

参考文献

[1] 高日晖. 《水浒传》接受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3.

[2] 张同胜.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明清小说研究,2006.4.

[3] 李秋晨.明清历史小说的衍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篇3

关键词: 《水浒传》 《金瓶梅》 武松 形象比较

武松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他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特别的崇敬,成为世代中国人的楷模,除了他身上超人的胆量、武艺、豪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具有极大感染力外,施耐庵过人的写作技巧,也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梁山其他好汉相比,武松故事的篇幅则长得多,从第二十二回到三十二前半回,以十回的篇幅集中描写武松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性格,是为著名的“武十回”。而且在这十回中,都是以武松为主角,一点也不间断,中间除了张青、孙二娘和施恩有点戏外,其他都是围绕这一个人物在展开情节,从而使“武十回”成为《水浒传》中具有某种独立意义的小长篇。

对于这样一个豪杰英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肯定不是少数,其中数金圣叹的评价最高。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分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几等。而在“上上人物”之中,金圣叹对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评价很高,而对武松的评价最高。他在《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药鸩武大郎》的回评中说:

“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①

张恨水也曾这样评价过武松:

“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几乎把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我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其自身的行为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一部《水浒传》以十回之多来刻画武松一个人物,情节惊险曲折,故事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紧凑,不但武松光彩照人,一些只在这十回中出现的人物,如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等也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甚至成为后世许多作家的题材,比如《金瓶梅》。《金瓶梅》一百回的故事框架就是从《水浒传》的“武十回”中移植过来的,但是武松已经不再是主角,作者兰陵笑笑生压缩了关于武松的描写,《水浒传》中武松的经典篇章“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被一笔带过。

同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在不同的著作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对比《水浒传》和《金瓶梅》中关于武松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武松出场的介绍

《水浒传》里施耐庵把武松写得完美无缺,而与《水浒传》中其他一些英雄人物既有突出英雄气质却又有一些缺点(如王英的好色、李逵的鲁莽之类等)有所不同。从长相上而言,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无论古今,都堪称标准牌的美男子。再从勇武来说,他“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可见他是多么勇武,武艺多么高强,怪不得在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他会排在第十四名这么靠前的位置。但是,武松不仅仅是一条硬汉,还有充满情义的另一面。比较而言,《金瓶梅》里关于这一方面的描写,作者有意无意地做了改动,有些只言片语的微小不同,却使武松的情义大打折扣。《水浒传》里武松刚出场就通过自述和作者的交代,表达了对胞兄浓浓的记挂思念之情:“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柴进、宋江两个都留他再住几时,武松道:‘小弟因哥哥多时不通信息,只得要去望他。’宋江道:‘实是二郎要去,不敢苦留。……’”在街头与武大不期而遇时,武松先是“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呀!你如何却在这里?’”“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武松拜罢,便道:‘一年有余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虽然毫无思想准备,可却是那样的喜出望外,那样的手足情深。及至与哥嫂见面之后,又是那样的亲热,一口一个“哥哥嫂嫂”,充分反映了他对亲情多么看重。相比之下,《金瓶梅》的描写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只是通过他人之口及作者的交代,平平淡淡地表出武松“要去寻他哥哥”。兄弟相见的文字依然乏善可陈,同样没有应有的场面描写,只有“当日兄弟相见,心中大喜”。而细味上文,其实这一句主要是说武大“心中大喜”。难怪本回回目的后半句要冠以“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了。这里的冷,绝非指他们兄弟“冷不丁”相遇,也不会是仅仅为了与前半句“对仗”,而应是“冷淡”。在随后的故事里,武松对其兄态度之冷淡,更与《水浒传》迥乎有异。

二、武松身上的豪侠气质

《水浒传》站在豪侠的立场上写世态人情,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这两个情节与他景阳冈打虎的经历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他勇武不凡的形象。《水浒传》写武松斗杀西门庆,是武松一手揪住西门庆左脚,叫一声“下去”,把他从狮子楼上甩到当街,跌得半死,武松又涌身往下一跳,把他按住,只一刀,割下他的头来。论勇武,西门庆不是武松的对手;论地位,虽然西门庆有钱有势,他要收买何九叔,但人家还担心武松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子”,偷偷把骨头藏起来,以备武松查问。武松从东京回到县里,街坊四邻都捏一把汗,暗暗想着西门庆这下要倒霉了。武松杀了西门庆,县官念他是个义烈的汉子,审案时有意减轻他的罪行。在一部《水浒传》里,武松的义烈勇武,使他成为好汉中的好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甚至把他称为天人、神仙。到了《金瓶梅》里,武松就不再是威风八面的好汉了,那里的好汉是西门庆。武松找西门庆报仇,结果误杀了李外传,西门庆买通官府,将其充军到孟州道。只剩下潘金莲由他去杀,可是手刃潘金莲的过程也只见凶残,不见豪勇。而且在《金瓶梅》所营造的世界里,义勇豪侠不再大行其道,反而是西门庆的银子更有威力。何九叔为西门庆掩盖罪证,丝毫不在意武松能奈何他。县令也不再同情他的义烈,武松本人也似乎没了在《水浒传》里的豪气。在《水浒传》里,他来到孟州,进得牢城,一味要逞英雄,对一百杀威棒不当回事情,“要打便打,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不是好男子!”而在《金瓶梅》里呢:三四个皂隶受知县之命,须臾打了武松三十板,“打得武松口口声冤,说道:‘小人平日也有与相公用力效劳之处,相公岂不怜念?相公休要苦刑小人!’”这些都是《金瓶梅》里的武松为人不足称道的地方。《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大书,营造了两个世界,谁是英雄,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一边是豪侠的观点,一边是市井小民的观点。前者可能过于浪漫,对于一个人的正常社会责任过于忽略;另一边则过于现实,把市井小民的观点当成法则,生活也会太卑琐。

三、关于武松的细节描写

首先,从武松这一人物的塑造来看,这两部名著已分高下。《水浒传》中的武松常常“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因此,在柴进满庄里的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这里的武松的确不像一个英雄好汉,试问,有谁会认为,这个醉酒后仗着别人的器重撒野放泼的暴力倾向者会是“侠”的代表者之一?而《金瓶梅》则径直写“招揽天下英雄豪杰仗义疏财的柴进,因见武松是一条好汉,收揽在庄上。”这样写是对武松本质上的改塑,道出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暗指了武松的人格,这个以巧笔精心创造的英雄显然要比《水浒传》里的人光辉得多。

其次,对武松打虎的心理描写也有极大的区别。《水浒传》里的武松事先并不知道景阳冈有虎,酒醉后又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既怀疑“酒家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兰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又认为“这酒家诡诈”,待“方知端的有虎”之后,才知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是丢不下脸面,怕被耻笑,只得带着侥幸和冒险的心理上山。然而越怕越巧,最后是稀里糊涂地“醉来打杀山中虎”。《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是一到山东界上就知道景阳冈上有虎伤人,“这武松听了,呵呵大笑,就在路房酒店内,吃了几碗酒,壮着胆,横拖着防身哨棒,踉踉跄跄,大汉步走上岗来。”并大声喝道:“怕什么鸟!宜只顾上岗去,看有什么大虫,若是遇见,且除了它!”这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豪气干云天的武松难道不比另一个小家子气的武松更让人敬佩吗?这种改塑无疑是符合人们心意的。

再看武松对待潘金莲的态度。《水浒传》里写武松一见到潘金莲就“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热情得十分过火,庄重不足,难免有轻薄之嫌。后来更是“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之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含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来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武松对潘金莲的这种色相观察得如此细腻,而且欣赏得如此心旷神怡,岂不是意味着他已情不自禁地被欲望所迷?《金瓶梅》中对应这两处的描写的分别是:“武松施礼,倒身下拜”,“武松见那妇人十分妖娆,只把头来低着”,“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很明显,《金瓶梅》中的武松要比《水浒传》中的武松坦荡,正直,态度坚定、鲜明得多。后者的形象,要比前者高大光辉。

还有对西门庆等人的认识。一者是头脑简单就事论事,一者是思维深远就事论人,就事论世。且看这两处描写:

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水浒传》③

小人哥哥武大,被豪恶西门庆与嫂潘氏通奸,踢中心窝;王婆主谋,陷害性命;何九朦胧入殓。烧毁尸伤。见今西门庆霸占嫂在家为妾。今有这个小厮郓哥便是证见,望相公做主则个。――《金瓶梅》④

两相作比,我们会发现,后一种状词比前一种更加具体、确凿,状告面也扩大,这说明武松已作了深入谨慎细密的调查,而不是鲁莽行事。武松已由一个头脑简单的粗人“进化”成一个思维发达的智者。他已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并有力求除恶务尽的决心:这难道不是武松个人形象的极大飞跃吗?

总之,就武松这一形象而言《金瓶梅》比《水浒传》要更加丰富而复杂,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在《金瓶梅》中得到充分体现,才使社会的复杂性得以完全展示,人性的复杂组成社会的复杂,社会的复杂又加剧人性的复杂,这正是兰陵笑笑生比施耐庵更加成熟的地方。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金瓶梅》虽然从《水浒传》“武十回”移植或者说借用了其部分框架、人物和故事,但兰陵笑笑生显然对这部巨著事先有通盘考虑、周密安排,包括对移植、借用原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减、变形。最大的改动就是原先关于武松的一系列“英雄事迹”绘声绘色的描绘,这里统统被作为“暗场处理”,没有一处正面的文字;就连关于武松的故事中写得最好、最为人所称道的打虎一节,也都如此。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武松性格和原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与他和施耐庵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不同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兰陵笑笑生的真实情况,但从《金瓶梅》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灰色的。在他看来,人有许多劣根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笔下的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这些主角人物身上。同时,在他看来,人又是复杂的,一个人往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即便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不是一无是处。就是像西门庆这样的人,也会在李瓶儿死后真心痛哭,有的时候也表现出豪爽大方。反过来,他又认为,生活中没有尽善尽美的人,不存在道德高尚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英雄豪杰。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把武松这个形象塑造得过分神化了。兰陵笑笑生在移植《水浒传》里武松故事的时候,明显对他加以“矮化”,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这样一来,虽然只是部分改变了关于武松的文字,但却根本颠覆了他的形象。

注释:

①孙秋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中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节录).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

篇4

《水浒传》人物众多,笔者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写到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粗略统计,其中有姓名或姓氏的人物约六百余人;虽无名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约四十个。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提到但并未出场的人物,粗略估算也有百人左右。故《水浒传》涉及人物总共有七八百人。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写得平淡无奇或者没有什么突出社会意义的也不在少数。李希凡也曾说过:我们也不能期望一部作品把每一个人物都创造成典型。《水浒传》中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至少不下几十个,这在中国小说的历史上,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2个性化的典型形象

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社会中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极其相似的两个人,我们把他们归为一类,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自身特有的不同于他人的特质。《水浒传》中的同一类人物形象,既具有这一类型人物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于同类中人的独特的个性。所以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典型,实际上是人物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是从《水浒传》开始的,因此《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被视为古典小说人物从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的标志。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抵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认为:《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最大特点,是打破塑造典型形象的类型化格局,注意人物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典型形象

《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在江湖上享有盛名,众英雄对其非常敬服。特别是黑旋风李违,对宋江更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他对宋江的忠心无人能及。然而作者在塑造李违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把他写成性格单一的愚忠型人物,他爱憎分明,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宋江命在旦夕,李违首当其冲,不顾个人安危抡动板斧冲进刑场;宋江银挡入狱,李违嘘寒问暖,朝夕服侍,对宋江寸步不离。如此一个忠于宋江、甘愿为其两肋插刀之人,在听闻宋江强抢民女之时,竟然怒发冲冠,大闹忠义堂,甚至扬言要杀了宋江。可见李违对宋江的崇拜和敬仰绝对不是盲目的,在他误认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他也是会匡扶正义的。作者通过大闹忠义堂一段的描写将李违这种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李违在反对招安这件事上,也与宋江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也说明李违对待事物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的,而不似《三国演义》里的张飞那样只为义气所支配而缺乏主见。人物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了其独特的性格,《水浒传》的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现实环境和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注重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打破了其他文学作品片面突出人物的某种道德属性,人物性格单一片面、一成不变的传统写作方法,在人物塑造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3结语

篇5

哎,又是水浒卡!这一段时间,班上兴起了集水浒卡热。学生们为了集到水浒人物卡,不惜多花零用钱。他们把厚厚的一摞卡带到学校来,有的玩飞镖,有的相互交换,做起了私下“交易”。这不,今天连我也成了他们的镖靶了。看着等着挨批评的小鹏和地上的几张水浒卡,我想:既然学生玩水浒卡玩得起劲,说明他们对此感兴趣。如果粗暴地没收,学生定会口服心不服。再说《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语文课本上也收录了诸如“景阳冈》《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水浒英雄的故事,何不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好好地读读《水浒传》,了解水浒英雄呢?

于是我拍拍小鹏的肩膀,笑着说:“我考你几个问题,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就原谅你。”“什么问题?”小鹏紧张地问。“你知道多少梁山好汉的名字?他们都有什么外号?说来听听。”没想到,小鹏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简要地讲了几个人物的故事。我当场宣布:“我允许你们玩水浒卡,但有几个要求,一不能因为集卡而乱花钱,二不能因为玩卡而课上分神、课后不做作业,三要读《水浒传》。”学生们听了,大呼“耶!”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我的条件。

从那以后,我在班上开展了“走进《水浒传》”的活动。

第一步,“我看水浒卡”,组织学生先从水浒卡的英雄人物看起、说起,说他们的名字、外号、特长,了解人物外貌特征,使用的武器等。第二步,开展“读《水浒传》,说英雄”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水浒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不同的版本,课外自主阅读,利用每天的读书课组织交流读书感受和对水浒人物的认识。第三步,“品水浒,写感受”,组织学生读《景阳冈武松打虎》《林冲棒打洪教头》等经典故事,精读细品,让学生体会小说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刻画、表现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特色,在会读的基础上读懂《水浒传》,同时让学生用笔写出读《水浒传》的感受。学生有的写了对书中人物的认识,有的写了对“好汉”一词含义的理解,有的写了对小说作者的评价…在我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我的做法逐步体现出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特点,也体现出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

1.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兴趣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学生们喜欢水浒卡,这是他们兴趣所在。《水浒传》本身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挖掘出“水浒卡”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抓住这一契机,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由“玩”向“学”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精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

2.关注学习过程,重视个性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人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组织交流,再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在指导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我先对精彩片段进行阅读指导,教给阅读方法,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品味。在个性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收获,有思考,有争议,有疑惑,让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再组织讨论、交流,使他们对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书中包含着的浓厚的感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篇6

一、以酒写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

在书中,酒是串联起各人物关系的纽带。作者用酒来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虽然酒出现的频率颇高,但是一点也不显得重复和累赘。伴随着酒的每一次出现引出不一样的故事人物,可以说就酒是串联起整部小说人物的纽带。比如:《水浒传》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鲁的特质,但每个人物性格的粗鲁又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每个人物的宴饮描写中挖掘出来。武松是粗鲁的,但我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他的英勇与无畏;李逵也是粗鲁的,但却带着豪放与爽朗;鲁达更是粗鲁无二了,却觉得光明正大。更详细点说,武松是我们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艺高强且桀骜不驯。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过岗是他标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壮大他的胆子,激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终几十拳打死老虎的结局,也是酒后力量的发挥。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诠释。之后武松醉打蒋门神,表现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为了刻画武松这一英雄气节,表现武松精神风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为《水浒传》中与酒最为贴切的英雄人物。在对他的饮宴描写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豪爽粗鲁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鲁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汉子。他同别人喝酒时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负,之后痛打郑屠夫,体现了他光明正大却又心急粗鲁的性格。在拳打镇关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离开则又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总而言之,酒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现了相似性格特点中的不同之处。这种细腻手法的表达,酒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以酒论事,使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异常。其中,酒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演变的关键,酒加剧了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一过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过程中,酒是催化剂。先说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实是有点懦弱和压抑的。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林冲敢怒不敢言。鲁智深为他打抱不平时,林冲还多加劝阻。后来林冲锒铛入狱,妻子上吊自杀,他却借酒消愁,郁闷悲苦无处发泄,无可奈何。当故事发展到时,林冲的愤怒终于冲破临界点,仇恨爆发,在酒的作用下,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冲的故事情节刻画中,风雪山神庙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从一个忍辱负重者变为一个抗争者。这一转变更加鲜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封建统治的罪恶与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纵观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并且在《水浒传》中,各个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谈民俗,反映宋元时期等级制度森严

小说中诸多饮宴描写,说明当时饮酒风气盛行,已然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一种文化。《水浒传》中对酒的浓墨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际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将宴饮时的座次排定就证明了身份地位不同,会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别,不然就会与礼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坐在首位,这是地位的差别。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样的座次。总的来说,就算是肝胆相照的英雄好汉,在当时来说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说明封建等级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将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108将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与腐朽,但是等级制度的分割却不是他们反抗的中心。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却是当时人民思想的蒙蔽。

篇7

1、《水浒传》的作者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2、从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题罗贯中编集。

3、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爱情的见证:林冲之休书

林冲休妻出现在《水浒传》的第八回: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这是林冲临行前主动写给张氏的休书,我们结合第八回的有关情节予以详细分析。

首先,张氏嫁事林冲三载,“不曾生半个儿女”,按“七出”之首条(“无子,出。”),林冲休张氏不会遭致半点诽谤。“‘女当承事筐,篚而无实,无实则无以祭,谓不能奉祭祀也。……妇不能奉祭祀,则当离绝矣,是夫妇之无终者也’。实,子息之隐喻也。”[1]再看张氏是否符合“三不去”原则:“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大戴礼记・本命篇》)张氏父亲健在,被休后有家可归;林父生前曾做过提辖,想必林家的生活也不会过度贫穷,因此张氏与林冲先贫贱后富贵基本上也是说不通的;至于张氏是否“与更三年丧”,小说没有交代。退而言之,即使林冲碍于礼制无法休妻,那么以他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地位,娶一小妾以延子嗣应该不难,而林冲却从未萌发此意,这一点自现于林冲对岳父的深情陈述中,“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点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

其次,林冲被刺配沧州祸由妻起,按情由可要求张氏守节,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写下一纸休书。北宋末,虽有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叫嚣,但因尚未形成一条无形的制度,所以妇女改嫁颇为容易。就拿程氏兄弟来说吧,程颢之子亡故,其妻王氏改嫁章氏;程颐在外甥女婿去世后,做主让甥女另适他人。《水浒传》中,潘巧云、段氏三娘也是再婚之角色。如此看来,林冲写休书的初衷确实是怕自己此去“存亡不保”而想给“青春年少”的张氏一条出路。有人说,这是林冲借发配之机弃妻。错哉!小说第二十回写到,林冲在梁山站稳脚跟后立即派人回乡迎妻。

恩格斯曾经指出过近代爱情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平等互爱;二是爱情重于生命;三是爱情与婚姻一起成为性道德的标准。林冲与张氏在生活中互敬互爱,林冲不娶妾不宿体现了他对妻子从性到情的忠诚,张氏一再怒斥高衙内也显示了她对丈夫无比忠贞的爱恋。林冲被刺配沧州,本可以用张氏换取自由,但他却宁愿披枷带锁踏上漫漫苦程,张氏握有林冲的休书,仍守节待夫,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其间的情感内涵不是“义夫节妇”四个字所能概括的。

古人云:“娶妻取德,娶妾取色”。恩格斯也说:“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女子,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2]可是林冲的一纸休书却很好地见证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林冲不失为一个英雄气和儿女情均长的男子汉。

二、婚姻的休止:王庆之休书

王庆是开封府的一个副排军,平日里“赌的是钱儿,宿的是儿,吃的是酒儿”。其妻牛氏泼辣中不失贤慧,豁达间透出几分幽默。小说第102回写到:

那妇人骂到:“浪弟子,鸟歪货,你闲常时,只欢喜使腿牵拳,今日弄出来了。”那妇人自觉这句话说错,将纱衫袖儿掩着口笑。……那妇人又将王庆打了个耳刮子道:“鸟怪物,你又想了那里去?”当下妇人扶王庆到床上睡了,敲了一碟核桃肉,旋了壶热酒,递于王庆吃了。

“那妇人”即牛氏,她对王庆的禀性了解至深,一方面,她恨夫不成钢;另一方面,王庆虽蛮横,但“平时是爱妻子,孝丈人的”,因此她仍克尽为妻之责。王庆因染指蔡攸未过门的儿媳娇秀(童贯之女,杨戬之外孙女)而被发配陕州。牛父在王庆临行前,用三十两银子买得了王庆的一纸休书(见《水浒传》102回)。

首先,在购买休书的过程中,牛氏始终没有露面。由牛氏平时对王庆的不满,“郎当怪物,却终日在外面,不顾家里”,可以想见她对丈夫此次因好色而引祸上身的愤恨。加之牛父的补充:“你调戏了别人家女儿,却不耽误了自己的妻子,再加上又无一男半女、田地家产可以守你!”我们进而可以推知,和王庆离婚,牛氏也欣然同意的,这一点还可以从小说中找到佐证,“王庆向邻居人家借了斧凿,打开门户,到里面看时,凡老婆身上穿着的,头上插戴的,都将去了”。如果牛氏反对离婚,她完全可以学《华阳国志》中的张氏女“断发割耳”以示守节之志。这样看来,与其说是王庆休妻,还不如说是牛氏休夫。

其次,牛父用30两银子买休书是必然的手段。“那王庆从小恶逆,生身父母也再不来触犯他的”,如果牛父硬要王庆写休书,以王庆的“逆性”是不会接受的。牛父正是瞅准了王庆“平日会花费”的特点,很顺利地用30两银子换回了女儿的自由,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有点儿类似《救风尘》中赵盼儿赚取周舍休书之场景。不过,王庆和周舍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庆善待牛氏而周舍虐待宋引章,平心而论,如果王庆不寻花问柳,他绝对是一个好丈夫。因此,周舍两头落空大快人心,而王庆得30两银子也是他该有的补偿。

三、“犯”、“避”之中露端倪

《水浒传》作者善用“犯避法”,这两封休书的设置亦是此法的分身再现。“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譬诸奕棋者,非救劫之难,实留劫之难。将欲避之,必先犯之。”[4]两封休书都是丈夫写在被发配之际,都是丈夫与女方父亲商议的结果。妻子没有插入其中。某一反复出现的社会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那个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

(1)两封休书都是丈夫所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男子在婚姻中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封建时代,男女地位严重失衡,夫乾妻坤,“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宋《清明集》)。姜尚之妻、买臣之妇被视为中国婚姻史上主动离夫的光辉例证,但她们也只能请求丈夫休弃自己,从根本上说还是夫休妻。《水浒传》书写于理学扬眉之际,正是丈夫地位得到了空前拔高与巩固的时代,因此,不管林冲与王庆的人品孰高孰低,作者都必须同时赋予两人休妻之权(这与林冲婚姻中平等的夫妻之爱无关)。或者说,这是《水浒传》的作者于无意识中维护着男性作为家长的集体意识。

(2)丈夫与岳丈商议离婚之事既透露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失语情状,同时也指示着女子离婚的正当途径。林冲、王庆之妻们在离婚的过程中,都充当了“隐形人”,林冲一厢情愿休妻,张氏虽不同意但没有说话的权利,由其父张教头代言心声,张氏的到来恰好或者说是只能在林冲写罢休书之后。牛氏虽有离夫之心,也仅可由牛父出面赎买休书。这是封建时代女子离婚的正当手段,亦即男人和男人的对决。“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女子从出生到嫁人再至被休,只不过是被管辖权在父亲与丈夫之间的循环转让而已。

(3)围绕两封休书,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张、牛两氏父女之间都有着一种默契,即父亲都理解女儿,设身处地为女儿着想。张父一再请求林冲看在往日的情份上不要休自己的女儿,而当林冲决意休妻后,张父又毅然承诺要替林冲照顾好家眷专候他归来,这恰是其女儿的愿望,张氏闻讯赶来后的哭诉及其以后的行为即为明证。而牛父为女儿打抱不平、诱逼王庆写休书的言行中也自然流露出对女儿的怜爱。以前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很多女方家人面对被休之女时的举动,《诗经・氓》:“兄弟不知,其笑矣”;《孔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阿母大悲摧”,他们或嘲笑,或为家庭因此蒙羞而悲哀,但鲜有同情理解被休之女者,她们成了林幸谦教授在《荒野中的女体》里所说的娘家的“第三者”。于此,《水浒传》作者对离婚女子与娘家人之间亲情的自然展示就显得尤为可贵。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张教头,自女儿死后,忧伤不堪,不久亦“染患身故”。

两封休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林冲“委是自行情愿”写休书,而王庆是被迫拟之;林冲的休书形同虚设,王庆的休书却是夫妻关系的休止符。两相对照,林冲、王庆人格的高下即见分晓。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对比中反思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林冲主动休妻,妻却视休书如空文,仍然用生命捍卫婚姻;王庆被迫休妻,妻旋即一去不回头。张氏之所以不愿承认休书,就是缘于难舍与林冲的深情;而牛氏席卷财产一走了之乃因为王庆不仅从未给过她爱情,反而还送给她当头一棒(因男女关系被发配)。两封休书昭示着一个人生哲理:爱情是婚姻的凝固剂。

四、夫妻与君臣同构

在中国文学中,用夫妻类比君臣是一个古老的意象。屈原以夫妇相弃比兴楚王对自己的态度;《毛诗序》作者用《诗经》中的弃妇诗直接图解君臣关系;唐诗宋词中臣子作闺音以寄托失意之感慨的篇章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不必惊异,这象征并非突然,在我国古代,臣子的地位与妻妾相同”(游国恩《梦辞女性中心说》)。方玉润也说:“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但是,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中,妻(臣)只能采取迂回手法,用满纸的哀怨折射出对方的寡情无义。小说偏于叙事,虽然在涉及君王时有褒饰之嫌,但作者可以通过细致客观地描述夫妻状况来呈现较为真实的君臣关系。下面,我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林冲、王庆的休书做进一步的阐释。

林冲与张氏好比是仁君与忠臣。义夫忍痛休贤妻,贤妻誓死为夫守节,仁君危难之际欲保全忠臣,忠臣忠心不移舍生取义;林冲被发配,昭示了仁君命运多蹇;张氏悬梁自尽,反映了忠臣宁为知己者死也不愿苟活于世的壮举。王庆与牛氏可比兴昏君与谏臣。王庆人品不好,昏君只知口体之欲;牛氏百般劝解均无效果只有弃夫而去,直臣苦谏昏君收效甚微可以另择明主亦或归隐山林。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臣子常走的两条路。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透过君臣关系反观这两封休书。君臣之间,君是完全主动的,他操纵着臣的命运,林冲、王庆作为丈夫,牢牢把握着休书写作权;臣,臣服于君,即使有意见也只能暗消于心中,张氏被林冲休掉,嚎啕大哭亦无法更改;当然,如果君暴虐之至,臣为了天下苍生可以借助得力之人起而反之,王庆不知悔改,牛氏难以接受,让老父出头替自己争得了弃夫之权。

《水浒》中不乏直接表现君臣关系的地方,如阮氏兄弟的渔歌:“酷吏脏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皇帝是贤明的,只是暂为小人蒙蔽以致逼走忠臣。我认为这是作者的敷衍之词,要想真实地了解宋元时期的君臣关系(《水浒传》作者更多地是在反思宋元历史),两封休书中有最真实的答案。林冲遭陷其实是在昭告这是个仁君落难的时代,“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3]王庆实则是宋元皇帝的缩影,宋江等人最初的被逼造反犹如牛氏被迫曲道弃夫,但少了牛氏去时的决然与彻底。因此,他们最终像张氏一样走上了死路。不过,相对于宋江一干人过度执着的愚忠之亡,张氏回报林冲真情的死,就有了重于泰山的味道。

最后,从牛氏“被”休我们也可以看出妻与臣的些许差别。昏君无道,贤能之臣取而代之乃属常理,而为妇者只能一味伏于夫。因此,《水浒传》中的李逵可以数次高呼“晁盖哥哥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作小皇帝”,但牛氏却不可挺身休夫。

五、小结

据先生考证,“林冲在宣和遗事里是押送‘花石纲’的十二制使之一;但在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元曲里也不提起他,大概元朝的水浒故事不见得把他当作重要人物。《水浒传》却极力描写林冲……”[4]而王庆、田虎之事也是《水浒传》作者续写的结果。可见,两封休书是作者有意对比着虚构的。通过对这两封休书的解读,我们既为林冲夫妻的爱情和两对父女的亲情所折服,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时代妇女生存的艰难。

参考文献:

[1]潘富恩.徐余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

[2]转引自: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3]朱一玄. 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

[4].《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12。

篇9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最深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六岁以前,我一直与启蒙书为伴,到六岁以后,我的识字量大了,父母便又开始为我购置一些文学类的图书。

但我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任父母购置再多课外书,我也仍只钟情于国学书籍。久而久之,一种久违,却又熟悉的自豪感涌上心头。我深感国学之博大,同时,也注定与书走完一生。

九岁了,我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厚厚的《水浒传》。那时,我颇为骄傲,但同时,也把目标转向了古文。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却急得抓耳挠腮,原来,是因为这本《水浒传》没加注。我感到无比的惭愧,连一本《水浒传》都读不通,更别说古文!渐渐地,我明白了,读古文,要有扎实的现代文学功底。我开始静心学习,不知不觉中,一本《水浒传》,对于我来说,不在话下了。但这也着实不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是边读边批注,这一读便就是两年。

十岁了,我也已经将《水浒传》看到了三分之二,但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宋江那么可怜。父亲说,他的命运便是如此,由此,我又开始体味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这时的我,与书可谓是形影不离。

书的世界,决不是乏味的黑白文字。由此,我也时常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两件令人禁不住发笑的趣事。

其他的都忘了,只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天空黑得如墨一般,深深,且乏味。

我一个人猫着身子躲藏在棉被里,手里的小电筒忽而明亮,忽而昏暗。

我仔细侧耳听了听,家里很安静。

心中掠过一丝狂喜,忙打开那本《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看着,我不禁为作者搞笑轻松的描写而轻声发笑。意识到自己笑出声儿了。我自己却没多在意,反而笑得更大声了。

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忽然,隔壁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紧接着,我的房间被妈妈打开。

我还没回过神,见她动作如此之快,只在心中暗叹:“好一连串滴水不漏的动作!”

可是,妈妈显然没意识到自己的“超常发挥”,一个箭步冲上前来,便夺走了我手中的书,还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就连临走时也还不忘用她的那双愤怒的眼睛瞪我一两下。

而我,则呆在了原地……

呵,这么说,书也没少害苦我,而我却仍“死心不改”,这精神,也算得上是“可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