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课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20: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鹅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鹅课文

篇1

人教版语文13课白鹅预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册学过丰子恺的文章《山中避雨》,全班背诵文中提到的苏轼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然后请愿个别学生介绍作者的简介导入 新课。

2、检查学生搜集有关鹅的材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搜集材料内容十分丰富,有的上网查找了很多的材料;有的从邮票上查找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有的找到有关鹅的画等。)

二、阅读环节

1、自由地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抄写成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解读环节

围绕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学习课文。

1、课文中的白鹅有什么特点?

2、白鹅对我们一家人有哪些贡献?

3、作者喜欢白鹅,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白鹅吗?

四、拓展环节

1、针对喜不喜欢白鹅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面,展开辩论。

2、读一读课文有关白鹅生蛋这部分,结合附图,想一想:自己有过类似充满童趣的经历吗?讲给同学听听,注意表达出天真烂漫的情趣。

五、质疑环节

篇2

师:同学们看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插图。看这个鹅字,这种写法是以前的人用的,现在已经废止了,同学们举起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白鹅。

师:画面中的白鹅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老师想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好吗?开始吧!

二、 检查词语

师:课文读好了吗?那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能读准吗?自己读读。(开火车朗读,有错的纠正)

生:读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头颈 倘若 脾气 供养不周 一丝不苟 引吭大叫 狂吠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生读词语)

师:还不错。再看这组句子(第二屏),看这些描红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词语。

师:没错,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老师来说词语的意思,大家看看这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呢?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骂人,这是什么词语的意思?

生:厉声叫骂。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斥责,这是――

生:厉声呵斥。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喊大叫――

生:厉声叫嚣。

【 评析】此环节检查初读文本情况,了解学情。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检查,相机帮助学生正音、指导学生读准词语,理解词意,引导学生关注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厉声叫骂”三个词语,为引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做预设。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再回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生: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生: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

师:放到这些句子中,你还能用准这些词吗?(屏幕出示学习单)大家打开学习单,读一读句子,填写一下这几个词语。这个“厉”字是本课既要认也要写的字,书写的时候注意,这个“厂字框”是半包围的字,横短撇展成梯形,里边是一个“万”字。(生尝试填写)

听,鹅又在叫了,仿佛是在(1)人们供养不周。

(2)瞧,院里来了陌生人,白鹅(),比狗还要厉害。

(3)看,狗在偷吃鹅老爷的饭了,鹅老爷伸长颈子,()着,将它赶跑。

师:词语理解了,再读这三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白鹅呢?

生:我看到了一只特别霸道的鹅。

生:我看到了一只凶巴巴的鹅。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凶)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词语转化为声音,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此环节的词语填写及朗读的过程,不仅融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 默读课文,领会要旨

师:不但我们有这样的感受,丰子恺先生也有相似的感受,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课文集中体现了白鹅的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读到的?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白鹅的高傲呢?

生:第1自然段体现出来了。

生:第3自然段也有。

师:还有吗?

生:第4、5自然段都能体现出来。

师:像这样统领全篇的句子就是这篇文章的――

生:中心句。

师:刚才我们就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大家也可以尝试运用。

【评析】此环节,以白鹅有什么特点质疑,启发学生对重点句子逐一推敲,教给学生找文中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从鹅的叫声中领略到了鹅的高傲。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描写鹅的步态这部分。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呀?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稍等,见过净角出场吗?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类人物,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片段,你仔细看看净角是怎么走路的?

生:我觉得净角走路摇摇晃晃的。

生:净角走路一步三晃。

师:我们再看看鹅是怎么走路的?(出示鹅走路的文字)你能带着看视频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吗?(生读)

师:老师和大家合作一次怎么样?我来读鸭子走路的部分,谁来读读鹅走路的部分?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师生读)

师:感受到差别了吗?那我们换过来我读鹅的句子,谁愿意来读读鸭的句子?(生读)

师:这个家伙简直是――不可一世。大家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一段还有描写鹅的句子呢,谁再来读读。

生:“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瞧瞧这个家伙,多么无理啊!读好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凸显白鹅的特点来。(重点词变红:傲然毫不相让有时竟)谁愿意再试试?(生读)

师:这次我找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师来读。

【评析】此环节以读促悟,以悟示演。学生感受了鸭的步调与鹅的步调的不同,教师侍机而动设计了表演的场景。在反复读,感受文字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演一演,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

师:你觉得这只鹅怎样?

生:蛮横。

师:写一个“蛮”字到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样一只凶鹅,蛮鹅,好像是一个反面角色,可是我们却发觉我们并不讨厌它,反而还有点――

生:喜欢它。

师:这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就是用这种幽默的语言突出白鹅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我们要把这样生动的语言积累下来。大家试试看,能不能背下来。(生背)

【评析】在层层凸显鹅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与作者对话,进行积累背诵,学生在整堂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

【总评】 2013年11月,在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王越老师执教了《白鹅》一课,30分钟的课堂教学,他凭借坚实的语文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艺,生动的诠释了有价值的课堂教学。

1. 以“读悟”为主线,课脉清晰。王老师立足于读中理解,悟中实践。课堂上的读有目的、有层次,从初读――读词语――读句子――默读乃至最后的背诵,王老师始终以读挈领全文脉络。第一部分初读是扫清阅读障碍达成读通文本为的目,通过检查描红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厉声呵斥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三个重点词语,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白鹅的特点 ,看似三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词语,经过朗读和感悟,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整堂课学生读得很到位,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提取信息,思考白鹅的特点,进而积累运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索,关注文本内容,一次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收获了阅读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2. 以“情境”设铺垫,设计精巧。课上,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把握的透彻,王老师对“净角”一词的处理是以情境阐述问题方法播放了一段录像片段,恰如其分的引用资源处理得简单大气。另外,文中看似简单描写白鹅特点的语句,被王老师视为贯穿整节课的“眼”,反复诵读带领学生入文,引导学生学习抓特点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小组讨论 多样的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总结出几个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教学历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而学生的自主性不能突现出来,这就是“填鸭式教学”。在这种课堂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渐渐丧失发言的兴趣及主动性,最终失去口语训练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由、民主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使其有积极的语言表现,口语交际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地得到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问题的设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是知识传授的途径,更是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自己见解的桥梁。因此,好的问题设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想说话”的愿望自然而来。如在讲授课文《白鹅》时,作者笔下的白鹅性格傲慢,假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白鹅写得如此高傲?”,那么问题就显得过于宽广,学生则无从作答;但如果能结合文中对白鹅的尊称“鹅老爷”,介绍旧社会中地位高的人才有幸被称“老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从而思考白鹅与“老爷”的相似之处,学生可从文中找出相关描述,得出结论:正是由于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把它当作朋友,赋予白鹅以人的性格,笔下的“高傲”其实饱含怜爱之情。这节课上学生们都对高傲的白鹅发生了兴趣,纷纷在文中找相关语句,并模拟白鹅的吃相及叫声,课堂气氛活跃。受此活跃气氛的影响,想发表看法的愿望自然强烈了。

2、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不但是对所学课文的理解,更加入了学生自主的再创造。第一次要求学生复述的课文是《空城计》,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几乎把这篇半白话课文翻译了一遍。在提示下,先把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把这四部分串连起来,这就成为故事内容的梗概了。学生学习了这种方法,纷纷在书上试着把故事情节串连,渐渐地能够把故事内容以课文为标准概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越简洁越好。在受到肯定的前提下,不少学生做出尝试,有些学生甚至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创意无限。

3、续编故事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设置了童话单元,其中的课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提供了续编故事的机会。如王尔德的童话《巨人和孩子》,在入选课本时把原著故事结局省去了,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王尔德在故事中透露的宗教主义精神,较难为学生所理解;但在文中设置的“小男孩”角色应该在结局有所体现。在讲授此文时,灌输续编故事的注意事项,如要符合文中人物性格,前后文应有所呼应,有所创新等等,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如果要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局,那么故事将怎样发展?续编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在对课文有了理解后融入自己的构想,驰骋想象的空间,而要把构想整理成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来,则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挑战。

4、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运用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与传统的口语相授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方法更多样、信息含量更丰富,电教煤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小组讨论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过渡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单调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接受知识。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增加学生的交往,能够深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言语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一致,因此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一,如积极发言的学生往往思维跳跃迅速,胆大较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胆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敢在众多学生面前发言。小组讨论为此类学生创设了平等的氛围,减少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小组间各抒己见提供了宽阔的思考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间学生的自由讨论,无形中把个人竞争变为小组间的合作竞争,使课堂气氛活跃,由一开始的小组代表发言逐渐变为小组成员抢着发言。在每节课的讲授中,我都尽量加入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开口说话,摆脱枯燥被动的听课过程。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境激趣

“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结构为核心的,经历获取知识(信息内化)储存加工信息(认知结构)运用知识(经验或观念外化)这三个基本阶段的过程。”②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口语交际则属于运用知识的环节,而如何把课堂上训练所得运用于实践,则需要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得而体现。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有矛盾冲突集中的古代人物传记,也有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为一体的诗歌,都可以围绕课文设计多种活动激活学生兴趣。

课本剧有利于展示学生个人才华,提高说知能力。

如童话故事,可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自行设计角色对白及动作,在再现课文内容同时体味角色性格特点,也让口语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童话《骆驼寻宝记》时,课文出现众多动物,种类繁多,只凭课文的介绍学生难以一一把握,但通过排演课本剧,学生选择相应的动物进行设计对白,在此过程中就加入了对角色的理解,表演中根据不同动物的性格特征有所则重,如害怕困难的黑熊,学生设计的台词是“哎呀,肚子饿了,还是回家去好了!”把黑熊一遇困难就找借口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又如扮演金丝猴的学生,设计的台词是“我漂亮的衣服弄脏了,真讨厌,还是回去好了!”突出了金丝猴爱美的性格。

朗读比赛通过良性竞争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

如诗歌着重于朗读,设计一个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挑选诗歌进行朗读,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及对节奏的掌握,结合第四单元的写作仿写诗歌,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再评比谁朗读得更好。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教学重点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表演朗读再现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完成“运用知识”这个阶段的认识过程。

辩论赛不但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考,更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辩论赛通过互动式的对话,展示双方观点,找出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进行辩驳,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思考、把话语付诸言语。作为口语交际训练较高级的形式,以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而言较为困难,最初的尝试可放宽标准。如就“学习语文有用与否”展开了辩论,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但在辩论过程学生表现得较为随意,虽然气氛热烈,但不符合辩论赛的标准。一节课下来,辩论结果不明,但在此过程中,双方组员都能各抒己见,联系自身实际畅所欲言,也是提高口语能力的表现。

总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教媒体 优化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的运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和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更宽的道路。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白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电教媒体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然而,电教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体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篇5

你一定听说过火山爆发时那可怕的样子吧,我们班的老师们在“火山爆发时”可是各有千秋,不信,你瞧!

先说说我们的数学老师吧她长得十分清秀,长长的披肩发长长的睫毛,黑黑的发亮的眼睛像两颗葡萄,活生生的一个樱桃小丸子。不但貌若天仙,说起话来更是幽默风趣,尤其在她生气的时候总是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有一次,卢硕在下面搞小动作,不料,被数学老师看见了,要说这卢硕,是不是出门忘记吃药了,竟敢在数学课上撒野?“给你们点阳光你们就灿烂,给你们点鸡饲料马上就完蛋!”还有一次写课堂作业,邹卓越最慢,数学老师不动声色地说:“人家是猎豹的速度,你是蜗牛的速度,抢饭吃都得饿死!”哈哈!不行了,我笑的肚子都痛了!

再说说我们的音乐老师,矮矮的个子,平平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一本正经的样子,每次都是笑盈盈的进来。如果你不听话就去“骑白鹅”吧!恐怕你还不知道,骑白鹅就是语文书上那篇最长的课文——《骑在白鹅的背上》。谁若不老实,就等着。

篇6

作者:刘玲玲

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而在其中,听又在其首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其实,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对学生的听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无不存在于每一节课。比如,在学习《白鹅》一课时,在检查学生预习作业“读”这个环节时,我让各小组学生先在小组里读,发现问题,然后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强调,让大家引以为戒。这样的安排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读和讲,才能最终把问题解决掉。要想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倾听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课文提出的主要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后,要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这也需要大家认真倾听,如果有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就要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在别人陈述时,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所在。等大家的学习意见在小组内达成一致,在全班交流展示时,更要善于倾听。对于自己组的汇报展示,小组内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及时补充不完善的地方,同时认真听取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或意见,以便回答更有针对性。在其他组的同学汇报展示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质疑或补充。比如在学习《白鹅》一课,由于白鹅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饭,上演的一幕有趣的剧目时,我们采用了表演读的方法,选出了要表演的角色,其余同学做旁白。这就要求表演的同学,不但要做好自己的动作,还要认真听旁白的内容,必须做到读到哪儿演到哪儿,使课文内容与表演内容一体化。总之,每一个学习环节,听是首要环节,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说、读或写等其他环节的学习。

除了每节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在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讲评课上,我也特别注意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在口语交际课上,对口语交际的每项要求,都进行落实。在习作讲评课上,给学生范读班级内的优秀作文,针对不同作文内容,提出听的具体要求,比如,作文写的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写了事物的特点,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给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地方等等,让学生在听时有一定的针对性。

篇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掀起课堂教学,必须掌握激趣的艺术技巧,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一、游戏竞赛激趣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夺红旗、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如在教学《贴鼻子》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环节: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没有鼻子的娃娃脸”,邀请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当其他同学做游戏时,下面的观众激动得为他指点迷津。通过游戏再进行写作,有了实践活动的经验,写作的难度降低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

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彩强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不美?”“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说:“我们要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先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将两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并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再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并读出“红掌拨清波”。“请同学们再练读几遍。”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在谈体会时,一位女生说:“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中快乐地游。”另一个学生说:“我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姿态和美丽的颜色。”这样,学生们越读越爱读,越读对课文内容体会越深刻。在读中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教学不断推向。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模型、标本、投影、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以及教师的语言等适宜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变文字为图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加速学习进程。

如《拾贝壳》一课,文章介绍了金山卫海边,孩子们拾贝壳的故事。文中介绍了螺蛳壳和扇贝的壳,但是同学们对贝壳的兴趣不止停留在课文里,因此,老师在课外搜集制作了许多贝壳的照片和信息,让学生了解、积累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设疑激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设问:“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通过故事谈话设疑,巧妙地突破难点:“同学们静下来,听老师讲个故事,一个孩子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位小朋友仍旧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小朋友才发现自己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对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少放了米。”“他按老办法办事。”……“那么以烧饭这件事联系到课文,是不是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并举出了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也认为,一切思维活动都从问题开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将提问、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予以赞赏;对提问错误的学生,也不批评,而是启发他们换一种方法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心理负担,才能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无后顾之忧而敢问。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因素,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故事、情景、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为问而问。

1、设置焦点,创设提问情境 。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探究性的行为,教师应为学生设置问题的“焦点”。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小张衡、爷爷认为星星数得清,而奶奶则认为星星数不清。学生不禁疑问:“星星到底数得清吗?”围绕这一问题,笔者组织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展开辩论。虽然最后大家仍各执所见,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思维得到了发展。对于“星星到底数得清吗”这一焦点问题,笔者并没有“奉送”上标准答案,而是为他们推荐了《太空探秘》等书,让他们再为自己的观点找找依据。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 “天文热”在班里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在“焦点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被充分激发了。

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质疑 。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白鹅》中“不胜其烦”一词用了反语的写法。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不胜其烦’是什么意思?”“太烦了,让人受不了。”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白鹅真的让作者觉得难以忍受吗?”笔者反问。“当然不是。”既然作者喜欢白鹅为什么又要说白鹅“不胜其烦”呢?学生疑惑倍增。

3、让思维 “转弯”,巧设曲问情境 。

叶圣陶说:“儿童倘使发问,诸君底回答,不应使他满足,而在引起他的好奇心。”故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让思路拐一个“弯”,这便是“曲问”。曲问起巧思,容易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教给质疑技巧,使学生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方向等方面经常性地给予指导。

1、预习时自主提问。

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避免了教和学的盲目性。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此外,笔者请学生在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打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借此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

2、对课题提问 。

“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学生提问:“生命桥”是什么样的?谁建造了 “生命桥”?“生命桥”有什么用?教师抓住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

3、抓住关键词句提问 。

教学精读课文,要鼓励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引导学生抓住“好像、模模糊糊”提问“为什么‘知道了’前面要加‘好像’, ‘懂得了’前面要加‘模模糊糊地’呢?”从而在朗读中体会“当时作者还是个孩子,对叶老的教诲还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这样写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4、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提问 。

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提问,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小男孩睁大了眼睛:“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哇!我希望……”学生会对表示话未说完的省略号提问:保罗认为小男孩希望什么?其实小男孩希望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明白了小男孩不是想获取,而是想给予,突出了教材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5、对矛盾处提问。

在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如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中的“焦急”和“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加以质疑,就能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两个简单词语中的不同信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巧妙布白,将问题引向课外,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把课内外连成一个整体,自觉主动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篇9

1、丰子恺的文章:《手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白鹅》(重点课文),《竹影》,《山中避雨》(重点课文),《给我的孩子们》,《黄山松》(略读课文),《云霓》,《送考》。

2、丰子恺(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作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3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掀起课堂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 以情感情,掀起情感

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包含着真挚情感的教材,教师应“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教学的。

例如,我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想了很多,想到了的伟大人格、非凡才能;想到了总理的临终嘱咐,真是悲痛不已。当我与学生一同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那“揪心撕肺画面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被我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顿时课堂上也响起了一片悲痛的哭泣声,学生的情绪由此进入。

二、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掀起朗读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是在学生理解教材之后,为了复习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内容,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绘声绘色朗读过程中,配上形体动作,将头、脸、眉、眼、手、臂身、腿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它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想到哪里,他们的心理变化,高兴、难过都会体现在脸上。根据这些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消除学习疲劳,会将教学推向。

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我就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并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的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再做“浮”“拨”的动作,并读出相应的诗句。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看到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的情景。教学也在同学们的手舞足蹈中掀起。

三、开展辩论,掀起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细读,深思 ,明确了两小儿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由于老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迭起,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请学生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按照常理,学生一定会说这是只狡猾的狐狸。可有一位学生却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围绕狐狸是否聪明,我让孩子开展辩论赛,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四、游戏竞赛,掀起活动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分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我在一次生字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峰,山顶上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并告诉同学们要夺得那面红旗必须读出山坡上贴满的生字,每读准一个生字,就能向前走一步。当你把生字都读正确时,就表示你已经扫清上山的阻碍,可以顺利到达山顶,夺得红旗。活动中,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五、巧设悬念,掀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