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报上曾经登过这样的一则消息:一些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因为和父母、同学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师批评或考试成绩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有距离,然后就选择了自杀。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其父母的“专横”“唠叨”而弑母,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个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类似这样的消息,报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无不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仅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生,怎能不让人震惊。孩子们的心怎么变得这么脆弱,他们怎么会如此不珍爱他们的最宝贵的生命?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残忍?难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真的值得探究吗?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但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因而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处事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方法,显然舍本求末。因而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自身、个人、内在的道德培养,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辅导至关重要。笔者呼吁,应加大力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是有一个缓慢而微小的重复,而我们也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怎样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细微变化,所以,在其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及早作好预防工作。需细心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微妙变化,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烦恼。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

(1)转变只重分数,忽略做人的思想观念。

(2)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注重对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养。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4)多与孩子沟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音,因而沟通至关重要。

总之,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孩子的无望,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不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指责,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无奈。我个人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创设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朋友们,请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篇2

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季成钧,《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76-03

在提倡“低碳生活,构建绿色家园”的今天,积极构建“绿色精神家园”成为中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基于此,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努力探索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学生的主要生存环境为依托,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教育生态系统模式。苏州相城实验中学以学校和家庭两个生存环境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两个基本点”是指教师和家长,以形成家校合力,提高教育有效性。在此模式的指导下,学校确立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第一,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第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智力发展。为促使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落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全校上下形成统一认识,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的全方位、重点突出的多层教育体系(见图1),

健全的组织网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人员不断充实,工作渠道全面畅通。例如,学校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学校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护制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危机学生干预与转介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导小组研讨制订每学期的具体工作计划,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实施,由学校领导小组负责考核、验收。学科教师针对学科特点,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计划,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家校联系,邀请家长进校园,形成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向家长普及家教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制度,如为家长开展如何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等讲座,让家长更懂得孩子的心。同时,学校让家长参加学生班队会,为孩子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家校形成合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力。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为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规范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学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实践的中坚力量。

为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学期外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巧、学生学习心理及辅导、教师心理保健等,并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全员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学校注重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提升专业能力和组织管理效能的专题课程。例如,学校多次派专职心理教师参加市级心理骨干教师研修班、NLP技术培训班、亚隆团体辅导工作坊、学校情境下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心理教师的每年进阶培训等,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增添动力。学校建立了区级心理健康教师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新教师,学校会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的岗前专业培训,既安排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分析等理论课程,也安排了学生问题处理技术与会话技术等方法技巧培训课程。这些培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

这样,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中心、骨干教师为辐射、全员教师参与的教师队伍,保证了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结合实际和学生特点,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规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为此,学校形成了初一年级课程辅导,初二、初三年级专题辅导的心育课程体系。初一年级每双周有一节课,以学习适应、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自我发展为内容;初二、初三利用班队会每月一节,以青春期教育、战胜挫折、自我提高等为内容。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形成了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民主、课堂形式多样的一套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课前热身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课堂;展开讨论,寻找答案;联系自我,注重体验;师生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经过几年的研究积累,学校编写了相城实验中学彻中生健康教育教程》校本课程。

其次,以心理咨询为主要交流方式,为学生和家长搭建解决困惑的平台。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既拓宽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渠道,也为家长提供了教子问题的交流空间。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设有“室”“线”“箱”“刊”四类,通过面谈、电话、信函、网站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并介绍学生需要的心理学常识、回答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除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建立了心怡室,通过小团体辅导形式对学生进行松弛训练;购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阅览角”;组织“健康杯”学生心理美

文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比赛;设立了学生心理信息员辅导小组;开展校园心理剧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做到助人自助。

再次,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为使心理咨询教师更客观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学校购置了“心海”软件学生档案系统,在专家指导下,更科学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审慎的态度制定了测量计划,在不同年级进行创造能力自测、卡特尔14PF人格测量等,使心理测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在咨询和诊断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校要求心理教师根据测量结果给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写出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种信息化管理,心理咨询教师可以迅速找到某个学生的各方面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以实现三结合为拓展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系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结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新生军训、少年团校,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结合。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将班级作为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阵地。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在家长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关常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简单的矫正方法,使家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四、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和能力,为学校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家长素质不同,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子技能技巧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几年来,学校多次邀请国内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为家长做辅导讲座,家长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专家进行交流。例如,学校举办的“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其积累成功的家教经验;“孩子的心理知多少”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实施教育;“考试焦虑的防治”的讲座告诉家长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分数,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放松训练法。通过学习,家长学会了了解孩子、认识孩子,规范自身的教子行为,并积极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

对于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召开家长―教师恳谈会。教师邀请有关家长参加,就某些学生的问题进行协调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寻求教育良方。同时,教师利用家访的契机,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推心置腹的交谈营造了和谐友好的气氛,既能把正确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家长,又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家长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转变,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是无形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因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上,通过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以更好地改善此工作。

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第一,通过学生心理测量情况进行评定。第二,通过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一次活动结束后,学校会让学生写出体会、感受,并对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材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心理变化。第三,通过家长访谈和学生访谈。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观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是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改进办法。第四,通过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咨询后,教师认真写出案例分析,并进行跟踪调查,这一结果也能对我们的教育过程、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几年来,学校有计划地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及家长的共同发展。虽然在具体工作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而且随着问题的解决,这一模式会更加成熟和完善。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中学生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是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2.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7年高考总分取得627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篇5

【关键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知、情感、兴趣、爱好、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还未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伤。这就急需心理教育为中学生拨开迷雾,促进其心理品质走向成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塑造完美的个体,使之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形成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竞争激烈化、刺激多元化、学习生活紧张化,无疑增加了人们的心理、精神压力。这一切都给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提出了严峻挑战,带来心理的困惑和矛盾,使心理问题日渐增多。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心理的压力,使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归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使之更易入耳入心,主动加以内化,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信任、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有效使用和学习能力的增强,使之乐学会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智、体各育之中,对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多功能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由教师去实施发挥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这种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学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若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浓厚的教学兴趣、关心热爱学生的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等,学生就会亲近他、爱戴尊重他、学习他,使他们也具有乐观的情绪、活泼的性格。反之,如果教师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或发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只有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之中。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科教育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力等;在历史学科中,通过介绍英雄人物坚强、勇敢等精神,鼓舞学生斗志,消除其挫折心理、激发爱国情感;在政治教学中通过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调节情绪。充分挖掘教学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内容,把心灵深处的情感兴趣、意志、乐观等良好心理品质激发起来,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同时充分利用板报、讲座、橱窗等手段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懂得: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也要有计划地介绍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篇6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状况尚未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在学生的分数上,盯在升学率上,很少甚至从不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两节被减缩成一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或者只填在课程表上。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让绝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人一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教师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塑造健全教师的人格。这就需要做到:教师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努力地工作,有所追求并取得成功: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保持独立的自我。其次,应培养民主平等的意识。自古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上的,教师的话是不容置疑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亲其师,信其德”。最后,提倡仁慈,施以宽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仁慈具有情感性、理智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取得进步。

3.让课堂成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学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各科教学活动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及训练。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度增加,这就需要工作的艺术性及很好的耐心了。

(2)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演讲、游戏等,让学生在参与、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推广班级小品、情景剧的表演,由学生自编自演,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情绪振奋、开朗并且有团队合作精神。但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不但要有针对性,还要坚持经常性,因为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要面向全体学生,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形式。

第一,集体辅导。集体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关注学生的未来,注重预防和发展。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确定集体辅导的主题。如发现学生缺乏信心,可以设计以“如何树立学习信心”为主题的讲座;如发现学生对失败体验多而对成功体验少,可以设计“如何走向成功”为主题的讲座,等等。通过集体辅导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位学生曾经在来信中写道:举办“我能行”的讲座后,我从自己身上找出了好多优点,我的自信心大大加强,相信只要通过努力,我也会取得成功。

第二,个别咨询。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烦恼、焦虑、紧张等特点,仅仅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所以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单独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7

现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寻求满足,但这是使他们放弃在生活和学习中要通过努力方才能获得的满足及自尊,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有害,而且中学生在学校以外缺乏约束和指导的环境中进行互联网娱乐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行为扭曲。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约有1650万,而这些未成年人中的14.8%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教师无法唱独角戏。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我并没有像有的班主任那样放手不管,由学生自行安排。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分成几个小组,如羽毛球组、篮球组、象棋组、绘画组等,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组内活动。我对各组进行检查督促,定期评比,期末进行总评,评出先进组和特长生,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篇8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王东莉.论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篇9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策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对于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兴趣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突破口,兴趣策略应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策略。兴趣策略的要求是: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认真调查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想方设法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正当兴趣爱好,进一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长。比如,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游戏节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适当的竞赛性活动;考虑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教育教学内容中挖掘和增加“佚事”之类新奇有趣的内容。

二、价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唯一的老师,我们激发、培养、维护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不可能事事如人意,但是许多人们不感兴趣的事,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必须去努力做好。因此我们在采用兴趣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使用价值策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价值策略时,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价值体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学习、生活、工作等的价值所在;在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除了一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题外,应当注意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和科学知识价值的课题;在选择活动方式时,根据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而他们的劳动实践较少的客观实际,可以开展能增长劳动经验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分钱、一张纸、一本书、一节课、一天、一个人、一棵树、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价值”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祖国、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三、态度策略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学生对待当前事物的态度又是其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例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任务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寻找新的学习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扩展学习范围,提高学习层次;完成教师的作业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领会老师的训练要求,以“训练即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努力达到老师的训练目标。

四、群体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的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重视,从教育来讲,大的方面要建设教育的大环境,包括教育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许多内容;小的方面要营造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体建设等诸多内容。在此,所要论述的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班级体建设方面的一些策略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育所在班级的团结奋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中迅速健康成长;应当旗帜鲜明地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必须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五、余暇策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表明了学习的成功道路,也说明了学习的艰辛。在中国历史上,自开科取仕以来,不知有多少学子在书海里浩首穷经,耗尽毕生精力。于是,学习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必修课,“学习就要吃苦”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因为应试而苦苦煎熬,许多幼儿园里活泼、聪明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僵化、缺乏灵气。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如此严重的压抑,要实施真正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解放学生,还给学生学习自,留给他们自学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余暇策略极为重要。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培育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最进发展区为出发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也只能引导为本;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忙于应付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兴趣策略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教育的“突破口”问题;价值策略侧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处理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态度策略着眼学生现实中求发展的行为习惯,调整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关系问题;群体策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文要求,处理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的关系;余暇策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因此,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6]赖志奎主编.现代教育论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62 ― 02

心理剧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辅导的方法。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与技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学生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的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性心理干预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编写剧本,并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出对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思考。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快乐开放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意,学生通过排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事件来体验人物经历,并从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剧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剧主题的选择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成长伴随的是青春期的烦恼。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与动荡性,与其父辈们相比更敏感、更脆弱,心理素质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则越来越凸显其作用。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说教、集体大讲座、宣传栏这样的层面,内容大多是讲道理、摆案例。相比而言,心理剧更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形式更受学生欢迎,使学生有真切的体验。

心理剧将学生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夸张的表演,其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让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达到思想的碰撞、心理的共鸣,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体验心理的微妙变化,领悟其中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剧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调控

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具有波动大、两极化等特点。中学生应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不要被情绪所掌控。在心理健康课中,如果完全凭借教师引导,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效果并不如人意。而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提供宣泄情感的机会。心理情景剧表演浓缩了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恐惧、自卑、焦虑,特别是困扰学生的消极情绪,在演出体验中会得到释放和调整。

(二)人际沟通

对于中学生,异往和亲子沟通是两道坎。在异往方面,部分同学把握不好尺度,比如有的学生放不开,有很大的心里顾虑。这个问题是该阶段中学生应该了解和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心理剧,学生可以共同讨论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而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场在表演,更可以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增加人际关系程度。指导者要让每个表演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见或建议。在表演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当时的情境,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

在亲子沟通上,很多中学生不以为然,但确实存在与父母沟通不畅的现象。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而情景心理剧可以轻松的让他们去换位体验。

(三)意志品质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意志力问题是当代青少年的一大普遍性问题。课堂中的团体训练,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当然也不思改变。为此,通过心理剧再现中学生面临的问题,能更多的激发学生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心理剧相应减少咨询师在表演过程中的介入,着重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通过表演解读自己、解读生活,本身也在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剧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

心理剧主要包括暖身、演出、分享或讨论三个阶段。暖身是团体活动中一个必要的技术,目的是使参与者为体验做好准备,像是在编制一个安全的摇篮,创设出安全、开放、接纳和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得每个参与者开始相信导演、团体和心理剧这个方法。暖身之后,导演和被选出来的主角讲前一阶段出现的问题从表面带向核心,演出就开始了。演出是内在影像的具体化。演出过程中,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被带进剧情之中,会产生不同的触动、情绪和感受。在分享或讨论阶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进行分享,他们的意见都会被团体听到。他们还会进一步发现自己和主角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像,许多时候成员会发现,人们内在的冲突、痛苦等都是非常类似的,而不是相异的。经由分享和讨论,主角和自己有进一步地获得宣泄和反省。

基于心理剧的三个阶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剧本创作

针对中学生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对所选题材进行处理,设置剧情的心理冲突,进行人物塑造、加入戏剧语言等撰写出应景应时的剧本。例如,在人际交往篇有《嫉妒是一条毒蛇》、《同行在花季》、《朋友、对手》等;情绪篇有《情绪脸谱》、《我的情绪我做主》等;意志篇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等;沟通篇有《变异的母亲节》、《请听我说》等。

在创作剧本同时,要研究校园心理剧表现手法和技巧。为了让校园心理剧能有更深刻的影响,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和思考,可以尝试以下手法:1)对比:有不同人物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个事件不同表现方式的对比,还有人物在时间上纵向的对比。2)夸张:以夸张的形式重现问题,避免某些学生对号入座后出现逃避、回避甚至逆反等问题。3)换位思考:设置的环节是换把椅子坐一坐,让学生体会其中意味。这些技巧,有助于对剧本进行精加工。

(二)排练

排练阶段包括选定角色、技术指导、实地排练和处理问题。

在心理剧的排练和角色选取阶段,具体安排如下:⑴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⑵当事人:指遭受心理困惑并急需解决这些困惑的学生,在心理剧中尽量鼓励他们参与演出,以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能够顿悟或是引发之后的思考;⑶参与者:指的是配合该问题解决而需要的重要角色;⑷观众:指的是观看心理剧的人员,他们并不是纯欣赏,而是来体验心理剧的感受的。

此外,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可以当堂随机抽取学生,给出问题,即兴演出,不做事先安排。

(三)课堂演出和集体分享

根据排练情况,演出情况也分为两种,一是舞台演出,录制节目,课堂播放;二是课堂演出。两种方式各有特点。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演出过程或演出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一阶段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使经由倾听别人的分享和意见,发现在不同程度上人们的类似性,是主角经验的一般化;第二,使团体冷静下来,能够在结束以后重新进入个人的现实世界。所以,这一阶段功能的达成是整个心理剧辅导过程的一种完成。

学生通过参与心理剧的演出或观看,能够产生共鸣,学会换位思考,看问题更加全面,心理困惑有所顿悟,提升心理素质。

三、心理剧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延伸

中学生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方面有所贡献。

(一)构建以心理剧为特色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生动的心理情景剧大赛,让心理剧走入课堂活动,形成了“理论讲解――情景剧再现――实践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同时,可以把学生代表作、经典剧汇总,在校园搭建平台,表演比赛,观赏共享。

(二)形成心理剧融入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心理情景剧被学生们运用的得心应手,他们也经常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运用,比如,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等。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实施,而且还能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为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平时收集的心理素材,以“主题班会”这一主渠道,搞好心理情景剧表演。这对于学生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应对考试焦虑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有很大帮助,也利用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班风的创建。

〔参 考 文 献〕

〔1〕黄辛隐.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2〕孙雪玉.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13-15.

〔3〕耿柳娜,刘金秀.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7,(01):93-96.

〔4〕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5):9-12.

〔5〕舒曼,黄欢,徐朝亮.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6):71-74.

〔6〕田静敏,郭雅静.如何利用心理剧化解小学生同伴交往时的矛盾冲突〔J〕.学周刊c版,2013,(9):94-95.

〔7〕庄建东.校园心理剧特征探析〔J〕.文教资料,2010(3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