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范文
时间:2023-03-24 04: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袋麦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猪看到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扭动起肥胖的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蹈。小猪边跳舞边流着口水想:哇,三袋麦子,也够多的了,足够我吃好长时间呢!对了,还是赶紧享受这麦子的美味吧!于是,小猪天天大吃起麦子来。它是吃了睡、睡了吃,眼看着麦子快要吃完了,它也不在乎,就这样,几天下来,三袋麦子就被小猪彻底吃光光了。
小猴看到小猪的结局,心想,小猪也吃得太快了吧!不行,我得吸取它的教训!我应该慢慢享用这些麦子。于是小猴决定一天吃麦子,接着一天不吃,就这样隔天吃。尽管这样,一个月下来,小猴还是吃光了三袋麦子。
土地爷爷送给自己三袋麦子,小牛十分感激。它明白,只有自己不断地播种,才能有吃不完的麦子。它将一袋麦子留着,其它两袋麦子种到地里去。从这以后,在小牛的麦地里,大家总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当地里长出绿油油的麦苗时,小牛更是不辞辛苦经常给麦苗浇水、施肥、锄草。几个月过去后,麦子成熟了。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麦穗就像一条金色的地毯铺在地上。小牛兴奋地估算,这至少也有三十袋麦子。
篇2
小猪回家后想:那么多麦子,种也种不玩,干脆把它一次性的吃了吧。于是第二天,麦子全没了。
小猴拿回去时想:我可不能像小猪一样,我要种麦子!于是,小猴留一半做过年的食物,把剩下的都种了。
小牛拿回去想:我最怕辛苦了,不如跟小猪走同一条道吧!于是,第二天麦子也没了。
篇3
从《安排》的内容上看,作为国家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之间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安排》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领域众多,一般自由贸易协定通常涵盖的内容都有所体现,在某些领域还根据双方的特点和要求有所创新。因此从内容上相比较,两个《安排》丝毫不逊色于国际上那些典型的区域贸易安排,应当属于较为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
从《安排》的实施时间上看,货物贸易自2004年1月1日起,并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分两批实行零关税,并取消所有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和关税配额,也就是说将在两年时间内实现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服务贸易18个领域也将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开放的承诺。在当前众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这一时间表即使不是最快的,也一定是最快的之一。相比较而言,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生效,但直到2003年底才真正实现了零关税的目标;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开始降税算起,将用5-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货物贸易的自由化。
世界上形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多数侧重于货物贸易。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始逐渐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但包含大量服务贸易内容的协定并不多见。然而,由于港澳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情况,两个《安排》协议中服务贸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当前区域贸易安排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或者说代表了未来自由贸易协定发展的潮流。
由于《安排》完全符合WTO规则的要求,内地与港澳将根据关贸总协定第24条就货物贸易向WTO货物贸易理事会进行通报,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就服务贸易向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进行通报,并由WTO有关理事会在听取各有关成员意见后进行审议。《安排》将根据上述法律条款而不是条件更为宽松的《授权条款》进行通报和接受审议,本身就说明它属于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
篇4
《三袋麦子》是一则浅显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头夸赞;了解了小猴的聪慧,土地爷爷显得异常兴奋。
课后的练习4这样问道: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学《三袋麦子》时,大家都能明确这么一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是各有所取,都有其实际的一面,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定论。怎样利用课文,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完精神的建构呢?这是课前萦绕心头的问题。
我在备课时一直将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点头夸赞”、“兴奋”理解为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三种不同评价。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却让我对课文的内涵产生了新的理解。
课文的第六小节写了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了解小猪是如何处理去年得到的一口袋麦子的。对于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的说话训练:
师: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对土地爷爷说了什么?
生:读课文: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我那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
师:想想,小猪怎样说这番话的?说说你的理由。(揣摩语气、心理、神态) 板书:小猪说
生1:小猪“感激”地说,因为是土地爷爷给了他麦子,他才吃上了馒头、烙饼。
生2:小猪“舔了舔嘴唇”说,因为他又想到了那些美味的食品。
师:说得真好,从小猪的神态、语气,我们读懂了他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这里揣摩小猪的语言,想象小猪的语气、神态、心理,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渗透写作方法。]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上“感激”?为什么接下来才写小猪“说着,不由得舔了舔嘴唇。”呢?
生1:小猪说的话中有“感谢”了,前面再用感激,就重复了。
生2:小猪是说着说着才想到了好吃 ,“不由得”舔了舔嘴唇。如果一见到土地爷爷就舔嘴唇很不礼貌。
师:很有道理。作者在写作后,一定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修改。考虑得十分周到,写得合情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自己对课文的补充是否合理,进而展开习作指导。]
师: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小猪的什么特点?
生1:小猪很可爱,很天真。
生2:小猪很憨厚。
师:什么叫憨厚?可以换成你平时常用的什么词语?
生:就是老实,他实话实说。
生:就像《天上掉下个猪八戒》里的八戒。
(全班哈哈大笑)
师:憨厚的性格确实像八戒。
(出示句子: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土地爷爷哈哈大笑,会怎样说呢?
(课件出示句子: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说:“ ”)
生: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个贪吃的小猪。”(严厉批评的语气)
师:你这种语气得板着脸说。注意“哈哈大笑”。
生:(慈祥、疼爱的语气)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个贪吃的小猪。”
师:你这个土地爷爷为什么变得慈祥了?
生:土地爷爷看到小猪,觉得他挺可爱的,忍不住地“哈哈大笑”,并不是笑话小猪,而是喜欢他。
师:要是我,也不忍心批评他。
生: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说:“真是个憨厚的孩子。”
生: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好孩子,不用谢。我再送你一口袋麦子吧!”
师:你为什么要再送小猪一口袋麦子?
生:因为我觉得小猪不仅憨厚可爱,还懂得感恩,送他一口袋麦子表扬他。
[教后反思]
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意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小猪的评价。
新课标里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
生活经验让学生对“贪吃”这一行为作出否定的判断,无可非议。
有的学生从同样的语句中品味出: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是开朗的、是令人愉快的,体现了土地爷爷对小猪的宽容,并不是对小猪举措的是非评价。这爽朗的笑声里非但没有一丝嘲笑的意味,而且充满可亲可敬的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映射出的是对他人的包容态度,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场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所交际。孩子们在生活中享受着来自师长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我再送你一口袋麦子吧!”这就是宽容的生活环境滋养出的健康心理。如此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让人拍案叫好!学生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参悟出的课文内涵,这就是建构于学生心中的人文精神!
推而广之,土地爷爷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态度并非是对他们的不同的“评价”。本文虽然浅显,但决不能只将眼光放在对小猪、小牛和小猴举措的评判上,土地爷爷的慈祥而含蓄,恰恰是我们要关注的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所以,我们不仅要问一问: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而且要问一问:如果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引领学生去感悟、体验语文情感的真实。
篇5
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童话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或是生字词的品读,而忽略了童话的艺术性和童话的寓意,童话的感染力和价值难以被发挥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那么,在童话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童话的积极作用呢?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多是认知类童话,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某个道理,这些属于理性思考。而小学生尚不具备完善的理性思维模式,如果过早地向他们灌输这些思想,很容易压制他们的天性。如《蒲公英》一文,课文讲述了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太阳公公的劝告,一颗飞去了沙漠,一颗飞去了湖泊,最终这两颗种子都死去了。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飞到沙漠和湖泊里的两颗种子最终死去了,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的死亡呢?
生1:它们没有听太阳公公的嘱咐。
【如果课堂教学中只将问题停留在此处,那么必然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种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思想。固然,在生活中,长辈们的忠告有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但如果事事都依照长辈的嘱咐行事,循规蹈矩,那何谈创新?】
师:这两颗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
生2:沙漠金光闪闪,湖泊银花朵朵,太好看了。
生3:还有太阳公公没有告诉它们为什么不能去,种子们不知道沙漠和湖泊很危险。
师:如果你是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后你会怎么做呢?
生4:我会向其他种子一样,找一片肥沃的土地扎根生长,因为落到沙漠和湖泊里没有办法生长。
生5:我还是会飞到沙漠和湖泊中,因为那里太美了,而且谁说沙漠和湖泊里就不能生长呢?沙漠里不是有仙人掌吗?湖泊里还有水草。
生6:我会从沙漠和湖泊上飞过去,看看沙漠和湖泊的美景,再找个可以生长的地方落下。
通过问题的引导,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心灵中的绚丽花朵尽情地绽放,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合理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童话的内涵,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青蛙跟着松鼠跳过了很多台阶,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课文在此戛然而止了,教师就可在此引导学生想象。
师:青蛙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看到了梦想中的大海,它和松鼠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生1:青蛙会说:“大海真美啊,真想以后能天天看到。”
生2:松鼠会说:“我们可以在这里盖个房子住下,这样就能天天出门看到大海了。”
生3:青蛙还会对松鼠说:“谢谢你陪我一起来看大海,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坚持,就算是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做到。”
通过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树立信心,追求理想。
三、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多元的价值观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童话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即是幻想,利用童话的这一特征可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三袋麦子》一课大致的内容是:土地爷爷在快过年的时候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小猪迫不及待地将麦子吃完了,小牛将麦子保存起来,并常常将麦子搬到外面透风晒太阳,到第二年还剩下一半的麦子,小猴将麦子种到了地里,第二年收获了很多麦子。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三个小动物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
生1:小牛,它是个勤俭的好孩子。
生2:小猴,小牛太死板了,为了防止麦子生虫还要不停地搬出来搬进去,小猴很聪明能干,虽然开始的时候没有吃到麦子,但收获了更多的麦子。
生3:小牛,小猴一下子把麦子全都种下,如果遇到灾害,它就收获不到任何东西了,而且也没吃到麦子。
师:那没有人喜欢小猪吗?它身上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生4:小猪懂得享受生活,而且麦子吃完了也不用担心会生虫子。
生5:如果不赶紧吃掉麦子,万一明年主人把小猪杀掉了吃肉,它就再也吃不到麦子了。
课文的主旨是赞扬小猴有长远的打算,但新时期若依旧墨守成规地照本宣科,将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洗涤旧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篇6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教学
师:为什么说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呢?她的迷人体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生:老师,我见过翡翠了。
一生:暑假里,我见过大海了,很大很大。
一生:我也见过,我还到大海里去游泳了。
一生:我也游泳了,我还到沙滩上去捡贝壳了。
……
(就这样,学生东拉西扯,35分钟转眼即逝。对南沙的“迷人”不仅没有讨论,更没能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体会。)
1.试析:放任自流≠自主学习
这堂课,老师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者放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的讨论游离于课文之外。这样的学习是放任自流,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一方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通过科学、艺术的引导,通过激励、调控等手段,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探索。
2.策略: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1)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学习时空。
(2)改变教师“独霸课堂”,“满堂讲”,“一言堂”的现象,但教师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好点拨、引导、激励、调控等作用。
二、《小稻秧脱险记》第三自然段教学
(已是第二课时)学生轻声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时,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
一生: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质疑]
师:请同学们小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分组讨论]
生:大堂交流。
师:现在,我是“雏鹰电视台”的小记者,我要采访你们,问问你们知道是谁救了小稻秧,怎么救的?
(学生重复刚才交流的内容)[小记者采访]
……
1.试析:花哨的形式≠自主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新颖的形式的确能让孩子感到新奇,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应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服务。这节课中,教师安排的质疑只是一个美丽的标签:“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这个问题,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说出个大概,何况第一课时已反复读课文,学生早就能概括出来了,根本不是什么“疑”。学生为什么“质”此“疑”,那只不过学生在揣摩教者的意图,这又怎能称为自主学习呢?“小小组讨论“的材料应是有一定难度,大家又都有自己的见解的问题,显而易见的答案不值得花费大块时间去讨论,这样的形式只是一种装饰,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毫无作用。
2.策略:求活还得务实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探索,设计时做到“另辟蹊径”,让学生觉得有趣、有味、出其不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占有课堂时空,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主动地学习。
(2)自主学习的核心应是保障学生的“发展“地位,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新颖的形式中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三、《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土地爷爷送给哪些小动物各一袋麦子?
生(小手如林):小猪、小牛、小猴。
师:小猪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
生(争先恐后):做成各种饼子吃了。
师:小牛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
生(站着抢答):吃了一半,存了一半。
师:小猴呢?
生(齐声回答):全都种下了地。
1.试析: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
这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细细一想: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吗?不,这几个问题根本不需学生多加思考,只需他们在文中寻找片言只语即可举手回答,难怪课堂上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可以这么说,自主学习一定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一定非常活跃。但仅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一定是自主学习。如:学生由于问题的简单易答而举手如林,这种表面上的积极主动并不是自主学习,也不能说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策略:优化问题设计
篇7
【课例1】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的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你最欣赏谁的做法?说说理由。
生1:我欣赏小猪的做法,贪吃是小猪的天性,他会享受生活。
(真没想到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师:呀!你很会读书。
生2: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节俭,会过日子,生活有打算。
师:说得真好!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你这么善于发现,真了不起啊!
生3: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能干。
生4:我也欣赏小猴的做法,小猴把自己种的麦子送给土地爷爷,这叫报恩。
师:老师赞同你们的观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这种美德。
生5:我欣赏小猴的做法,不过,如果我是小猴,我会把半袋麦子种下地,留下半袋自己吃,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要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让文本、学生、教师相互对话,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我们可以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看到,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用新课标的思想来进行教学时,我们便真正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不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例2】苏教版第五册《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原来小露珠这么美!
生2:我知道了小露珠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老师,小露珠帮助了植物们,那植物会帮助小露珠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对他说:帮助别人是为了要求别人回报自己吗?)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告诉他呢?
生4:植物也会帮助小露珠,比如树叶或小草什么的会帮小露珠挡住阳光,不让他很快地蒸发掉。
师:说的好,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己。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把全文朗读一遍吧。
篇8
【关键词】动态开放;生成;语文新课堂
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放飞学生的思绪
案例:《黄河的主人》(苏教版课文)激情导入,谁来描述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黄河?板读课题,设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智慧之门被打开了,各抒己见:“黄河的主人”指谁?他为什么被称为“黄河的主人”?他是怎样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课文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尝试解决。课文学习结束后,可引导学生给“黄河的主人”写一段话,或者说说“黄河的主人”还有谁?他们为什么也能被称为“黄河的主人”?新课程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要由学生提出,也要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许多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而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兴趣就更浓,注意力就更集中,思维就最活跃。上述案例中,教者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在读书中自行尝试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都是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敏捷,充满了灵性。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渗透人文的培育
案例:《珍贵的教科书》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三处省略号的不同内容。师: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指导员,指导员……”这里为什么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师: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这里又为什么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师:最后,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一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又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语文是凝聚着情感的认识,语文的背后是人,是独白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人文的价值和人文的魅力。作为语文物质外壳的语言文字,浓缩了人生命的体验,人生命的情感,是人生追求的外显。因此,这一切都蕴含在教材的课文中,它不仅是指导学生立身的根本,也是立言的范本。因此,要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储备与作者的情感世界共振和共鸣,品尝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生命意识律动,从而进一步地把对学生人文的培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的色彩、散发人性之美。以上案例的教学,教者找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培育恰当定位的“准星”,抓住体会省略号不同用法与渗透人文教育这两者的“同构融注”,启发学生反复咀嚼,在认识省略号意义的同时,使他们从革命前辈为了保护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事迹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彰显个性的异彩斑斓
案例:《三袋麦子》(国标本苏教版课文)课接近尾声,我安排了讨论:“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你们想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话音刚落,下面就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一些想法之绝,令我们“大跌眼镜”,惊叹不已。现列举一二:想法1:我不完全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它全把麦子种到地里去了,如果遇上虫灾水害的话,那不就全完了吗?如果是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独特个性)想法2:我赞成小猪的做法。现在国家不是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嘛!况且,放在家里,要是让老鼠知道了,那可就麻烦了。如果是我,我会把它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卖个好价钱,然后再做其他的事。(很有经济头脑,很有创见)想法3:我赞成小牛的做法。小牛非常节俭,它懂得如何过日子。如果是我,我会把一部分麦子留着吃,把另一部分麦子种进地里。这样,既不饿肚子,来年还有收获!(新意迭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正是有了如此独具个性的生命,才使我们的语文课焕发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语文的答案呈现出异彩的斑斓。我们都知道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搭建一个释放个性、激发智慧的舞台。所以,弘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上述案例,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实践中,狠抓课堂教学,努力构建动态开放与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新秩序。
【参考文献】
[1]于进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学周刊》, 2012年12期
篇9
一、抓紧认知冲突的资源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由于这些疑点是学生急于了解的问题,所以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思考与讨论,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趣测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土豆,接着提问:“若让你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有什么困难吗?”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出现了疑点: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公式进行计算……这可怎么求体积呢?使学生意识到,这个任务与以前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不同的。教师的提问直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有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有趣的测量”时,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后,又鼓励学生给实验方法起个名字。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有叫“土豆洗澡法”的、有叫“蒸煮法”的……别出心裁又形象贴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急着把阿基米德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一个人的亮点也能点亮其他人。在学生探究、总结、巩固了“3的倍数特征”后,教师问学生:“对于我们总结的3的倍数特征,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这只是100以内的数,我们用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它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一个数比100大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小声议论起来,探究的欲望又被激起了,而这个问题正是教师原计划接下来要教学的内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亮点,作为教学资源,把它放大,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使其成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催化剂。
三、善于利用错误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必定会出现各种错误,而有些教师不愿意看到学生出错,或千方百计地避免学生出错。如果教师换一种思维方式,认识到学生出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那么就能够及时抓住这些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如在一年级“比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同样大小杯子中水位的变化,来推理出爸爸、妈妈谁喝的水比较多。学生回答“爸爸喝得多”,教师问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爸爸是男的,所以喝水多”,有的说“爸爸干的活多,所以得多喝水”……显然学生的回答已偏离目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线索,像小侦探一样用数据来证明吗?学生于是仔细观察图中人物拿的水杯,最后得出结论:在杯子大小形状一样的情况下,装满水,谁剩的少,说明谁喝得多。教师于是继续利用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要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就会另辟蹊径、不落俗套,也会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融洽。
四、以突发造就生成
当突发事件比教师的授课内容更吸引学生时,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是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如一位英语教师正在上课,突然教室里飞来一只蜜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兴趣集中在这位“不速之客”身上。于是教师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蜜蜂,学生们一下子惊叹起来。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英语单词来表示小蜜蜂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教师通过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重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简单而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五、巧妙利用学生的智慧
在课堂上,有时一个学生的智慧发言往往能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全班学生思维的迸发,教师要慧眼识金,及时发现并捕捉这样的资源。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当教师读到“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时,问学生:“你从这哗啦拉的笑声中听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听到了大豆在赞美秋天,因为秋天的到来使豆子长成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赞赏,接着问其他学生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的l门顿时被打开,有的说“我听到豆子在唱大合唱呢”,有的说“大豆摇动着豆荚在炫耀自己的大丰收”……这样开放式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感受能力。
六、借用学生的“怪论”
在平等融洽的课堂环境中,不管学生发表什么样的“怪论”,教师都要重视,或提出合理的建议,或给予必要的引导,切不可置若罔闻。
篇10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有效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1 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播放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接着,老师提问:“社会,国家,学校,家庭……都是一颗颗大树,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就是大树上的叶子。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片美的叶子呢?”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处处为集体着想。不仅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大家。”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就是要为集体做出无私的奉献。”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集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的大树注入活力,添加色彩,让她永远生机勃勃。”
2 重视对文本的感悟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这句话启示我们,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中心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猪憨厚可爱,小牛勤劳节俭,小猴聪明能干。学完课文,笔者就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小猴,理由是他聪明能干。可有一个学生却说这么说的:“我喜欢小猪,因为快要过年了,小猪得到这一袋上等的麦子,做点吃的也是应该的。小猴这一年就吃不到好东西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牛,是因为小牛很勤劳,只要天气好,就把麦子搬出去晒太阳。而且小牛也很节俭,一袋麦子吃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勤快,要节俭,所以我要像小牛学习。”可见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已经对文本充分感悟,才能体验出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如教学《滥竽充数》时,大家都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倒挺佩服他的勇气。他混在里面吹竽直到齐宣王死,这要经过好几年呢,说明他掩饰的本领不错。如果在战争年代,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可以做卧底。”还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齐宣王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齐宣王对来吹竽的人一一考察,南郭先生就没有机会混进去了。是齐宣王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也不能全怪他。”听学生说完,笔者真的很惊讶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创新思维。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