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白居易范文
时间:2023-04-02 16: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相思白居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来自不同时代的三首《长相思》,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人类的共同情感。萧统诗含蓄古朴,欲言又止中传递出情感的沉重与无奈;李白诗华丽奔放,在有力度的情感上又加了一层政治的隐喻,意味隽永;白居易的词则既有词体的婉约细腻,又有盛唐诗的意境空灵,体现了词体新兴时期的风貌。
关键词:长相思 萧统 李白 白居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从人类摆脱动物性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真挚永恒的感情,跨越时间的荒野,横渡千山万水,将一颗颗细密敏感的心灵紧紧缠绕,用绵长的想念淹没无数湿润的眼睛。“长相思兮长相忆”,相思,正是这样一种人世间最普遍、最易引起共鸣的情感力量。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不断受其浸染,将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情感碎片鲜活地再现于动人的文辞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相思”总是与“长”结合在一起。是真情,思念便不能不深,不得不长。相思如流水悠悠,如丝线绵长,细腻、温柔、深沉,牵牵绊绊地跟随着远方的游子倦客,将百炼之钢也化成了缠绵不断的情思一缕。
《长相思》是六朝乐府古曲。从乐府曲,到唐代的教坊曲,再到唐宋词,它作为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不仅历史悠长,而且曾在不同的时代风靡一时。李贺《夜坐吟》中就曾写道“铅华笑妾颦青娥,为君起唱长相思”。现在流传下来的《长相思》,六朝乐府有十四首,唐代十七首,宋词则有百多首。人们所熟知的《长相思》,往往是白居易的那首《长相思・汴水流》,或者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其实在唐宋词以前,乐府《长相思》也多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篇佳句。
梁・昭明太子
《长相思》
相思无终极,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原附归飞翼。
思念太深太长,以至于没有尽头、没有终极,无日无夜的相思煎熬内心,又怎能轻易入眠?作者相思的是谁、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透露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句似有所指又不曾指明的“心有忆”,再加上“徒见貌婵娟”一句的欲言又止。前四句都表露了一种不能为外人道的深沉情感。可叹的是,此心此情竟然无法传达,只能愿它附于鸟儿自由的双翼,为远方的那个人捎去思念。在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能看出昭明太子此诗的痕迹。这是一个精彩的反说化用,萧统是心无因而托于翼,李商隐则是身无翼而传于心。心翼之间,同样传达了相思的真挚与无奈,但也传递出了唐人与前人的不同,心与翼的不同归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南朝人重具体物象而唐人重心象、重主观的差异。
千载之下,在历史的尘灰里,我们贸然做着种种猜测,去填补对历史的猎奇和对偶像的崇拜。以太子贵胄,才华横溢、儒雅多情,却又传奇般地英年早逝,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个引人嗟叹遐思的历史人物。临风遥想当年风华,是否美女如云的东宫里,英俊多情的太子在环绕身畔的莺莺燕燕中难觅知音,思念着远方某个不为人知的女子?她是被阻隔在皇宫之外,还是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份,使他限于某种羁绊不能与之相伴相守?而这位神秘的姑娘是否配得起风华绝代的他?又是怎样的深长绵邈的思念才称得上是“无终极”呢?结尾的“无以因”又把这种相思投入无所依傍的虚空。太子的执着深情令人叹惋!
同样是相思,盛唐的相思曲便截然不同于南朝,无论体式的改变,还是情感表达的不同,都昭示着盛唐时代的特征。
李白
《长相思》三首之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是只属于李白的气质。那种穷天辟地依然苦寻不着、简直令人发狂的感受,把摧人心肝的期盼与无奈说的透彻入骨。但相思即使到了极致,也不是令人低沉绝望的,反而依然能有一种力量感。全首诗句句押韵,并且押的是畅通无阻的平声韵,给人以通透贯彻之感,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不拖沓,无滞碍,“毫无艰难之色”地将一份带有强烈气势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有如泼墨之画作。
首先交代环境并进行铺陈:络纬秋啼,霜色凄凉,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孤灯不明,诗人愁思欲狂,却只能对着月亮深深地叹息,先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如此凄美的画面,然后点明相思所指――“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两句有着屈原《离骚》的味道,亦隐约可见《蒹葭》中那位溯源而上的远古诗人的身影。然而魂飞的再苦也是无用,遥远的关山连梦中到达都那么艰难,如此痛彻心扉的相思让人五内俱伤!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来自诗人的用韵与修辞,更来自于诗人心中深厚的喷薄型的气势情感,使得读者的心理和感情也被拖曳而下,不能自主地受到感染。最缠绵的相思之情亦可被赋予如此力量,正是盛唐诗歌独一无二的可贵品质!相比之下,李白的相思虽表达得更苦更深却也更为通达,萧统则更多了一分说不得的内敛与苦涩,显示出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
另一方面,李白的相思因蕴含了“长安”、“美人”两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使其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男女之情上,更多了一重隐喻的政治指向,使诗歌在两个维度上都可以展开。形式的流利上又多加了一层含蓄的表达,使其意味更加深长隽永。萧统的诗歌,总体上似乎也笼罩着政治与宫廷带来的寂寞、无奈、压抑,虽有蕴藉之味,却模糊到了无从体认,难以带给人这一层次上的兴发感动。从这一角度说,李诗内涵之丰富、情感之充沛要胜于萧诗。而这亦符合历史和文学史的规律,唐诗正是在吸收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繁荣高峰。李白此诗无疑受了六朝乐府《长相思》的影响,再以更成熟的艺术手法和盛唐赋予的心理情感重新加以开拓,从而留下了千古名作。
白居易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每个时代都有爱情,但每个时代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并不一样。词体产生以后,更多的爱情表达被放置在了词里,尤其是宋词,其细腻,其悠长,都与唐诗中的爱情诗迥然有别。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正处于盛唐诗与宋词交界的时代里。“诗到元和体变新”,中唐文学正处在转型期――既不再单纯延续盛唐的特质,也还没有像宋代那样完全彻底地转化了时代特征,呈现出复杂、交融、创新的多元生态面貌。此时作为新兴文体出现的词作《长相思》,无疑也带有这个时代的独有特征。
月下脉脉的流水环绕着整个词篇,流水、思念、恨三者异体同构,都是那么绵长深远,欲断还休。词中山含情,水凝愁,点点相思随流水,绵延不尽;此处之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是“恨君不似江楼月,只有相思无别离”之恨。而结句“月明人倚楼”,将这种相思之苦定格成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吟之回味不尽。从结构上说,这首词吸收了民歌的表达方式,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的节奏及叠字叠韵的使用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就其题材内容、表现方式、美学风味来讲,它毫无疑问是首精彩的词,但与更典型的宋词相比,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中还残留了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表现方法。它既是典型的词体,也保留了唐诗的意境。结尾的“月明人倚楼”,正是盛唐人善造意境,以景结尾、含蕴不尽的典型手法。在诗与词的艺术分工、美学区别还没有那么清晰的时代,诗词仍处在交界混杂的局面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晚唐诗作与词的风味极似便是另一个有力的例证。
似乎从一开始,《长相思》这支穿越了无数朝代的歌,就被赋予了苦情的主题。无论是作为杂曲歌辞还是宋词歌辞,在不同的音乐系统里,以它命名的曲调总是忧伤哀怨,歌词也总是缠绵凄苦。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相思虽一调,却涵蕴了阐述不尽的情感内涵,在千百年来被人常解常新。虽然词谱已经失传,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萧统所用的乐府《长相思》曲调应该是朴质沉着,李白的《长相思》曲则流畅激烈,而由白居易奠定的词调《长相思》则定是回环凄婉;如果说萧统诗中的相思是难以出口的无奈与孤独,李白诗中的相思是透彻而奔放,那白居易诗中的相思就是绵渺悠长,不绝如缕;如果说萧统的相思是孤飞的鸟,李白的相思是清彻的月,白居易的相思就是悠悠不绝的流水和情人似水的眼眸。
人世几千年,真情永流转。人类的情感因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而万古长新,但穿越历史跨越空间,永恒不变的唯有那份真情,也唯有那些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美好情感的作品才能在人间传唱不绝。相思,一个被抒写了几千年的主题,古人写,今人也在写:“夕阳一点如红豆,早把相思写满天”,现代人笔下的相思一样优美动人。只要人间有情,相思还会绵延抒写下去,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篇2
1、关关雎鸠,在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2、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3、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夜飞鹊·蔡司户席上南花》
6、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9、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10、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佚名《蒹葭》
12、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13、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风流子·黄钟商芍药》
14、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5、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16、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严仁《玉楼春·春思》
17、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8、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9、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0、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1、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2、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3、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4、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25、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26、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7、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8、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2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30、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31、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3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3、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34、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5、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8、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9、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40、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4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4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43、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44、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45、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46、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47、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48、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4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50、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5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52、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3、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54、旧相思偏供闲昼。——《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55、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56、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57、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58、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9、掩妾泪,听君歌。——李白《夜坐吟》
6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1、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62、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6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65、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66、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67、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68、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69、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高鹗《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70、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望江南·三月暮》
7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73、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5、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76、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77、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7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79、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80、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81、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82、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83、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8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5、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8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8、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8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90、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叡《瑞鹤仙·梅》
91、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严仁《玉楼春·春思》
9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4、春思乱,芳心碎。——惠洪《千秋岁·半身屏外》
95、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96、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97、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9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99、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100、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10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10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03、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4、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范云《送沈记室夜别》
105、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0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07、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0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109、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10、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11、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112、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宴清都·秋感》
113、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114、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15、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11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1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118、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120、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121、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2、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2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仅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2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2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126、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27、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2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29、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30、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131、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32、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3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13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35、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36、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37、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138、夜夜相思更漏残,悲痛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13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40、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14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42、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143、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14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45、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146、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14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9、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150、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1、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15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153、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154、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55、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15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5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158、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15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60、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16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16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6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6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165、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166、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16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68、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169、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70、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171、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72、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73、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17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7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176、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177、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17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179、问别来解相思否。——《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80、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8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2、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183、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184、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5、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186、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8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18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8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90、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
191、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烈女操》
192、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19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19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195、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196、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19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198、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199、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20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
· ·
· ·
· ·
· ·
· ·
· ·
· ·
篇3
1、千年的等待,却只换来一句:我的爱早已不在。
2、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4、红尘画卷,画得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一守就是一千年。
5、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6、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8、谁的指间,流转的是你淡淡的娇颜?
9、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10、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2、岁月落尽了繁华,鲜血染透了戎甲,谁能为你君临天下?
1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4、是谁在风雨破碎的茫茫人间,找寻前世紧记的容颜?
15、倾国倾城,而又为谁倾覆了天下?
16、谁抚我一丝秀发,谁欠我一生代价?
17、谁伴我归田卸甲,谁陪我相守天涯,谁又负我一生韶华?
1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20、是谁在你的墓前,葬下了一生的诺言?
2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2、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23、互相猜度的爱情,往往只有分手。
24、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25、君在天南,我在地北。是谁说: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放残飞?
26、记着你爱他,就必须接受他的一切!
27、欣赏对方的一切,欣赏这段爱情带给你的开心幸福!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燃尽的风华,为谁化作了彼岸花?
30、用我一世凄凉,换你一生欢颜。
31、望着眼前你含笑的容颜,我的泪还是落满了整个冬天,转身后,再也找不到丢失的诺言。
32、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33、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34、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遗忘。
35、关心的程度表现你对她的重视程度。
36、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7、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8、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39、一个人的单程旅途,一个人的朝朝暮暮,一个人的韶华倾负。
40、没有曾经的花前月下,何来今时的思君天涯?
41、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4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4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44、曾经的誓言,早已风轻云淡,谁还在门前掌灯盼我归还?
4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46、分享伴侣的喜与忧,是最简单的责任。
4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8、那一次刻骨铭心的相许,那一刻为谁声声催天雨。
4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50、情最重要的是心,用心去爱。
5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5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5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55、当泪水化作雨水,那一刻,谁的誓言还能轮回?
56、露恨晨曦花怨秋,醉后,只落一地愁。
57、为谁倾尽一生,为谁把千年等待刻成一个永恒?
58、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9、风沙贯满早已湿透的双眼,为何还能看见你的容颜?
6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1、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2、为你轻洒千年血泪,为你袖手天下,远走高飞。
63、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4、痴守千年,月老红线谁为我牵?
6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66、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67、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68、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6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0、那三生七世的相许,只为祭奠一次曾经的相遇。
71、给你倾城的温柔,恋我半世的流离。
72、醉知酒浓,醒知梦空,原来看残花凋尽也是一种痛。
篇4
一、诵读意会法
“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渔:《闲情偶寄》)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保护“诗”,就是保护诗性的完形,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感悟。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如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先引导学生想象三月的景象,再自主探究李白为什么用烟花来形容三月。有了美好的想象和联想后,学生诵读时语调自然轻松明快,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对美好时节的赞美和对友人此次出行的欣羡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诗的情感归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由眼前景而生发出的对友人的深情,却无一“情”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李白身在哪,他的心在哪?读了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画面,悟出深情,直至把诗境、诗意、诗情交融纳入意念中。
二、一线串珠法
诗歌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往往作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要依附。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诗歌神情飞动,意味深长,这样的词句,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尾句“能不忆江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首尾,一呼一应串起对全诗的统整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当属“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牵着它可上寻愁闷的情境:寒霜弥漫,凉月如水,乌啼声声;下探愁绪的深沉持久:古刹钟鸣,穿透静夜,直抵心灵。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的最好诠释,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是全诗感情和志向的浓缩。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诗溯流而上,引导学生把石灰的冶炼和作者高尚节操的修炼相联系,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形神交融的境界。
三、曲折迂回法
一位教师在解《渔歌子》一诗中也处处体现完形理念,先是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歌的朦胧的图像美、色彩美,接着教师采用侧面迂回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想象与诗句有关的情境,春天的西塞山是怎样的?桃花盛开、春水上涨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在学生充分想象言说后,通过到黑板组画的方式感受画面中动静结合的美,相对静态的有西塞山、悠闲的渔翁、盛开的桃花、水中的倒影等,动态的如白鹭展翅、碧波漾漾、流动的花瓣、水底的游鱼、斜风细雨等,最后通过引出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篇5
《唐诗宋词选读》在致同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阅读诗歌是探寻美的过程”。是的,诗歌美的探寻需要我们沉进去,沉潜玩味;需要我们读出来,高声吟哦;更需要我们拓展眼界,比较同与异,鉴别优与劣,探寻每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每个专题的深刻内涵,领略唐诗宋词的整体风貌。如何进行文本、专题的拓展阅读呢?我想教师的课前设计引导和课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的题目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在进行这一专题的学习之前有同学问道:什么是“风神初振”?“风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诗为何会被称为“风神初振”?专题序言这样说道:“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仍然受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同学们在读过这句话之后,更摸不着头脑,究竟齐梁的绮靡婉媚诗风是怎样的呢?教材没有给出诗歌来诠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种诗风的特点,我首先向他们介绍了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诗歌《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首诗歌是齐梁宫体诗歌的代表,描写的是萧刚的一位“内人”中午睡觉的情形,这首诗歌极尽描摹之能事,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地将宫闱女子慵懒柔媚的姿态展露出来,同学们在欣赏过这首诗歌之后对绮靡婉媚的诗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齐梁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和一些代表人物,这样“绮靡婉媚的诗风”也就容易理解了:“绮”,绮丽;“靡”,颓靡;“婉媚”,柔婉妩媚。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图要突破的依然笼罩在初唐诗歌上空的所谓“绮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诗人的诗歌特点和创作主张正是对“风神”一词的注解和诠释,“风”即风骨或风貌,就是陈子昂所提倡的“风骨兴寄”的传统和刚健飞动的诗风,是对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继承和创新。“神”即精神或神韵,是唐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情感和壮大意象,是生活在强大的唐王朝的诗人们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专题为何会选取杜审言的诗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审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样为律诗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审言的这首诗歌也让同学们对律诗成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属联工整,格律谨严和炼字精妙的诗歌风貌窥见一斑。
专题教学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具体到单篇诗歌的教学中更应该如此,同学们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只有在多首诗歌的比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独特性。
在和同学们学习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这首诗歌之前,我仔细阅读了参考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到这种“沉静中又饱含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呢?这也是这首诗歌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教参建议将这首诗歌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还补充了另一首诗歌,梁代徐陵的乐府诗《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三首诗都是写离情别绪。我们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将陈子昂的诗歌与徐陵和王勃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同学说徐诗写得露骨,特别是“谁为抱腰看”这句,感觉很轻浮,像是靡靡之音。这种感觉是对的,徐诗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对比出陈诗的深挚雄大。有同学说从王诗的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发离别之情也是比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发的情感中没有离别的惆怅和伤感。这种感觉也是对的,王诗的直白豁达也正对比出陈诗的内敛沉静。
如果从诗歌风貌的角度,将南朝诗人徐陵的离别诗与初唐诗人王勃和陈子昂的诗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徐诗以女子口吻写出,直白,多哀婉之语,哀怨柔婉,代表了齐梁的婉媚诗风,而王勃和陈子昂的这两首离别诗突破了这种柔婉的诗歌风貌,正体现出初唐诗歌“风神初振”这一专题的内涵。
这样的拓展比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歌的独特性,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篇6
一、孤独哀伤、凄怆苦楚之愁
芭蕉嫩叶卷曲在一起,卷曲之状恰如婉转百结的心曲,常被用来比喻难以消释的愁情。如唐代张说在《戏题草树》中有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而最被人称道的是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中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芭蕉不展”与“丁香结”的外在形态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不舒展。李商隐此诗正是借这两个相同而又相异的物象来写有情人相思却不能相会的愁苦。在李诗中,“芭蕉不展”这一意象蕴藏着的正是诗人那难以释怀的相思之愁。再如宋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此词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强化了“未展蕉叶”之“愁苦”的象征意义。
在古典诗词中,“芭蕉”还经常与另一意象同时出现,那就是“雨”。“芭蕉”和“雨”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古典诗词中另外一种凄怆之美――雨打芭蕉。芭蕉不展已然令人愁情难消,再加上绵绵细雨之点缀,芭蕉滴雨,更是衬托愁苦之甚。芭蕉滴雨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已然成为渲染愁情的一种特定景象。如唐杜牧在《雨》中描绘:“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此诗未见一个“雨”字,却是通过雨打芭蕉之声,生动传神地写出雨的意境。之所以知道“窗外有芭蕉”,是因为一夜雨打芭蕉之声不绝于耳而致孤客“一夜不眠”。“雨打芭蕉”加剧了孤客内心寂寥、凄清之感。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相思》词:“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后主亦是借助“雨”和“芭蕉”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再如南宋的《高山流水》:“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淅沥的“蕉雨”如同愁苦人脸上的冰泪,也是借助“雨打芭蕉”渲染环境的凄清冷落,同时也反映出文人内心的凄苦愁怨。
在古典诗词之中,“芭蕉”这一意象,已然与“愁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未展芭蕉”抑或“雨打芭蕉”,均能透露出作者那无处排解的凄苦愁怨。而“愁苦”之情也是“芭蕉”这一意象所蕴含着的最为重要的情感意蕴。正如《唐多令》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二、悠然自得、清新闲适之雅
李渔有谓“蕉能韵人而免于俗”,芭蕉具有“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的特质。其不枝不蔓、素淡高雅的特点多能迎合文人心中对于“雅”的追求。种蕉赏蕉成为文人雅士喜欢的活动。因而在古人笔下,多赋予其清雅高洁的意蕴。如宋杨万里《芭蕉三首・其二》“萧萧洒洒复婷婷,一半风流一半清”,明程敏政《分题得芭蕉分绿》“倚石亭亭翠几攒,清标不似雪中看”,皆是盛赞其清雅不俗。
芭蕉之叶大而宽,在炎炎夏日能为人带来蕉阴的清凉。“早凉日薄坐其下,爽气肃飒风来徐。”(楼钥《蕉庵杂言》)。春晨夏夜,在长一声短一声的莺啼里,一杯清茗,一卷诗书,对蕉独坐,享受迎面吹来的清爽之风,是何等的悠然自得。宋朝诗人杨万里《初夏睡起》中“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描写的正是夏日芭蕉叶大如肥的姿态。蕉叶摇曳,与绿帐交相辉映,送来一丝清凉,闲暇之余,平添一份诗意。
“芭蕉”和“雨”的结合,亦不全是凄怆苦楚,听蕉雨也是文人雅士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更是文人体现其“雅”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宋李洪《偶书》所云:“世事悠悠莫问天,一觞且醉酒中贤。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抛开一切烦恼,一壶浊酒,惬然地听着雨打芭蕉,如此惬意的生活,不正是文人雅士心中所追求的那份清新闲适吗?又如宋方岳《过李季子丈》:“春晚有诗供杖屦,日长无事乐锄耕。家风终与常人别,只听芭蕉滴雨声。”该诗将古代文人所推崇的“渔樵耕读”的雅致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佛性禅心、五蕴皆空之隐
佛学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东渐,于南北朝兴起。佛教的重要典籍也由众多高僧学者翻译引进中国,而印度佛经中多引芭蕉喻“空”,因而园林中的芭蕉和佛学产生紧密的联系。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渴之分析》中有云:“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芭蕉用来比喻肉体空虚、不实,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唐元稹《春月》:“视身琉璃莹,谕指芭蕉黄。”唐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
而唐朝之后,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发展,老庄提倡的“以无为本”与禅宗“虚空为道本”暗合,这样,信奉老庄的士子官员和佛门高僧之间开始频繁交往。道家所崇尚的“出世”思想,对于文人雅士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隐”的思想。从而,芭蕉成为隐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唐朝的王维、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是与禅门关系密切的著名士大夫,而这些人正是对隐逸文化有重大影响之人。白居易《逸老》“筋骸本非实,―束芭蕉草”,卢纶《题念济寺晕上人》“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等诗句中皆用“芭蕉”来喻“空”,而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隐士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篇7
关键词: 怀乡诗 意象 涵义 形成过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诗人往往要借助这些惯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和词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了解这些代表意象的常见涵义及形成过程,对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常见反映羁旅怀乡主题的意象如下。
一、月
月亮是独特的,原因在于它的浪漫传说与永恒。不管时空的流转,古今共一轮圆月。因为“隔千里兮共明月”,常借“明月千里寄相思”,所以月常寄托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尤其在一个人静静的对月、赏月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乡愁。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的《月夜亿舍弟》:“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浓浓的乡情凝结在月亮之上。
二、青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青山因其地理自然特点,能够寄托诗人思乡之情。雄浑沉稳的青山给游子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诗人经常通过登高或者远眺的方式抒怀,所以当游子远眺青山时会想到山脉连接的那一段自己遥远的家乡。而“青”也包含着万古长青之意。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青山深隐旷达、山色亘古不改,万古长存。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另外,诗人的小我境界是怀乡,大我境界是思念故土、或者思念故国。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阻隔了作者眺望故国的视线,同时也是触动诗人愁绪的意象。
三、风雨(或者风)
风雨这一自然现象进入诗人的思维情感世界之后便不再是自然界的物象,它成了点染诗人情感的意象。而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都浸渍着离愁别绪,所以诗人通过感受风雨的凉意,来表达内心的离愁别绪。因为风雨给诗人的冲击力之大,所以该意象就成了触发乡情的载体。另一个原因是,风雨过后是一片惨景,落花、落叶等更让诗人伤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风成了断肠人的思想载体。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声吹起了诗人的羁旅乡愁。白居易的《阴雨》:“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雨滴打在诗人心中,便是浓的化不开乡愁。
四、鸿雁(飞鸟)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而且它能穿越广阔的南北距离,所以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归巢之鸟,衬托自己有家不能回的苦闷。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借鸿雁传达辗转流离的离愁别绪。
五、船
船象征游子的漂泊,所以是羁旅怀乡诗的常见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杨花、柳絮、孤云、浮云、沙鸥等。而一叶扁舟,天水茫茫,愈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中的旅客不禁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本文只是从常见常用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加以分析。另外,意象也有时代特点,不同时代诗人们所选的意象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隐喻 唐诗 花 隐喻特点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理解为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1]。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是“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2]亚氏从修辞层面认识了隐喻。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隐喻研究都把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来研究。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一书标志着隐喻进入认知领域,它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的,一个是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4]。隐喻的这种认知机制同样适合于诗歌现象。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5],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华兹华斯在《序》中说:“诗歌所能表达的根本对象是某种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隐喻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创作诗歌离不开隐喻。
中国是历史上的诗歌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的优美和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国古诗词所取得的辉煌与灿烂与隐喻的使用不无关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中都大量存在着隐喻现象,而“花”的隐喻占了较大比例,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且隐喻丰富。本文仅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花”在唐诗中的隐喻规律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文中涉及的语料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解读
花作为一种植物,可以说是人们最多接触的植物之一,人们对其外表和特征比较熟悉,这成为关于“花”的隐喻的经验基础。
“花”这一意象常被诗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诗词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的查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隐喻的诗歌有270多首,对其目标域的分析归纳后发现,“花”的隐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隐喻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的情感;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隐喻国家破败、荒凉等等。
(一)“花”隐喻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无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多次提到“花”这一意象都有此含义。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而且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用“花”隐喻短暂易逝、难以持久或非常珍贵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时光、还有很多短暂易逝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花”的隐喻范围为适应创作的需求也有所扩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诗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取喻于花、雾表明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金缕衣》一诗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花”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
司马札《宫怨》中“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两句写落花,以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与悲哀,借落花无情写出宫女对命运的感叹。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将孤独终老,无人问津这一凄凉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诗句借写“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表达作者的失望、孤独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其含义是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这两句明确地写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对诗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这透露了作者对人世间的失望之情。杜甫还有一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发潭州》。其中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两句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
离愁别绪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用“花”来隐喻离愁别绪也属正常。“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是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诗句,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就像古树无花的凄凉心境,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李白笔下的女子:“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诗》中“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构思更为奇特。诗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隐喻国家破败、世事衰败的愁绪
唐诗中用“花”来隐喻“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愁绪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由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以致原本无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泪水。这里将“花”拟人化,也是一种隐喻。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转嫁给原本无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无限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中将“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用“野花”的荒僻气象来隐喻世事的衰败,曾经的繁荣如今全都败落荒芜了。
(五)用“花”隐喻喜悦、欢快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唐诗中常用“花”来隐喻一种凄凉、伤心的情绪那么与之相对的诗人们也常用春暖花开来隐喻欢快愉悦的心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通过描绘了一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表露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此外,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中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开来隐喻作者和表兄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情。
(六)用“花”隐喻好看的女子
现在我们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姿容出众,而在唐诗中就已出现用“花”来隐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越中览古》中的诗句,“宫女如花”即隐喻像花一样美丽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写出隐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隐喻音乐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隐喻都是在唐诗中比较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出现频率比较少的情况,即将“花”隐喻为音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隐喻音乐。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进行隐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为源域进行隐喻的。
三、唐诗中“花”隐喻的特点
(一)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唐诗鉴赏辞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隐喻诗歌中,大多数都是隐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隐喻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与隐喻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无形的、抽象的目标域。
(二)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而且人们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不断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花”这一事物既可隐喻比较抽象的情感如离情别意、归思,还可以用来隐喻客观事物如音乐、美人。由此可见其目标域是丰富的。
(三)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
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在五类隐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诗句里只有一类是映射喜悦欢快之情而其他四类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的愁与思。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人们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他们的仕途往往充满挫折,如韩愈、李白、杜甫等事业诸多不顺;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出失望、忧愁的情绪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经常会使人引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借“花”来隐喻愁、思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唐诗中“花”的隐喻数量较多,且映射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伦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4]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
[5]刘海波,段成.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0,(1).
篇9
关键词:朗读; 诗情画意; 诗眼;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77-001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典诗词因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以其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而易于学生朗读。学生通过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塑造人格魅力。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笔者认为唯有朗读。教师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使得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都绽放出来。
一、知人论世,读出情感
古代教育家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了解。诗人本身的经历是与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的,要把作品与作者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期待和不能亲眼所见的伤感及遗憾之情。诗人将这首诗作为遗言告知后代,对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思想。
诗画自古为一家。一首诗,就是一幅融自然风光与诗人情怀的画卷,这里有高山,有草原,有瀑布,有溪流,有皓月当空,有黄河落日;它们或清新,或明媚,或一碧千里,或黄沙滚滚,或清幽安逸,或鼓角争鸣。读诗,要引领学生充分想象,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诵读中想象诗词的画面,这样才能读出美,品出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一切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在诵读中远航。由“红杏枝头春意闹”,“白雨跳珠乱入船”“霜叶红于二月花”“独钓寒江雪”想象争奇斗艳、变幻莫测的四季美图;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想象色彩斑斓、鸟鸣莺飞的动态美景。
二、紧扣诗眼,读出意境
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精练的部分,其氛围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表达则是借助跳跃的诗行。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咏唱,才能体味到诗词的明快、含蓄、和谐的音韵,才能领会诗词美妙的意境。
一句诗中往往有一个最精练传神的字,即“诗眼”,它是一首诗最精华的部分。准确的理解与揣摩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品味诗眼的艺术表达力,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本阕的诗眼。前三句,描写的情景即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简单易懂。但一读“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个“愁”字点睛,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学习《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一定要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以欢快的语言和畅快心情描绘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是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学生充分体会这一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合诗词的意境中,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互相激荡,情感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赏析,读出韵味
朗诵古诗词注重的是欣赏品味和审美感悟,这需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需要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艺术形象,需要准确认识诗词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本质,加深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获得赏析的愉悦和欢欣。
篇10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升华,各种朗读方法在课堂中百花齐放。而“写”往往会被忽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于“读”“写”的关注,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写”的运用与实践,促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对“写”的重视和进一步把握。诗歌教学中亦是如此。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应重视写作,促进“读基础上的写”,“读与创作相辅相成”。“读写结合”应在注重“读”的基础上,强调“写”,围绕“悟方法”、“促想象”、“冶情操”三种教学目标进行。
一、学习诗歌结构美――悟方法
诗歌的结构美,既包括外在的建筑之美,也包括内在的写法之美。初中阶段学生的诗歌创作属于起始时期。掌握音节、韵脚等涉及音乐美的要素较难。这些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带过即可。而诗歌的结构美则是现阶段学生可接受的。闻一多先生解释诗歌建筑美时指出:“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诗歌的建筑美可以理解为格式美。特别是现代诗中,诗歌的格式与内容或情感精神是有相关性的。以贺敬之、闻捷的五十年代诗歌为例,大量的诗歌学习了玛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由上到下逐渐递增字数,表现激情的不断增长、气势的不断澎湃,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感受。这些特点学生很容易即可模仿把握。至于写法美,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整首诗歌以“远”“近”这一组相反概念衍生开来,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让人回味无穷。对于此类诗歌进行仿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领悟创作方法。如学生仿作《笑和哭》:“失业的日子/妈妈笑着/生病的日子/妈妈笑着/我拿出试卷时/妈妈笑着哭了。”语言浅显,但对于反义词组的对比效果和情感的凸显却已有强烈意识。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四句,却意蕴绵绵,充满无限诗情。究其原因,作者通过“看”和“装饰”两个词,使诗歌在结构上前后叠加,在内容上相互勾连。你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的风景,你的窗子被明月装饰的时候你也装饰别人的梦。简单的意思通过归类切割和递进式串叠,也可以生出诗情。学生对此仿作,也颇有亮点,如:“柳条摇曳中生出春意,春意绵绵中生你欢乐的笑意。”“你爱云,洁净、柔和、清新;而我爱你,洁净、柔和、清新。”
二、体会诗歌画面美――促想象
一首诗歌的容量有限,学生在诵读中往往能够体悟其中美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简短凝练的文字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引出了学生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拥有广博的陈述性知识,能促进阅读过程中词的解码、词义的提取及语言的整合。”但是,由于学生阅历、知识构成、心理层次等多方的不同,对于诗歌画面的再构有所不同。虽然如此,这种感悟却是课堂教学中所亟需的,“写”在画面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必要的环节。由于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品读中获得的体会或想象往往显得复杂而无序,充满亮点的灵感也只是瞬间的闪现。而扩写、续写等写作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的散乱的感性思维更有条理,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一步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者在田间遇到一个贫妇人并与之交谈,这就是主要内容。但贫妇人的悲苦,却是“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几句言语难以描述的。不妨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内容进行扩充。有着怎样外貌、动作、神态的贫妇人,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等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扩充内容。学生写出贫妇人枯瘦黝黑的脸,麻木又有些悲伤的表情,瘦削的身子,破旧不堪的衣服,迟钝的动作……这些充满哀伤怜悯的描述与诗词有着血肉的联系。学生在想象中写,更能体会诗歌含蓄、意蕴的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诗歌短小,却蕴含丰富,以景衬情,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孤单及思人之苦。在这团圆之时,景越凄冷,情越浓重。此处让学生对景进行扩写,通过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构建诗歌氛围,作者内心的孤单凄冷呼之欲出。再请学生对诗人此时所想进行补写,这种孤单凄冷更显有血有肉。
三、挖掘诗歌情感美――冶情操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扩写、换角度写,以此加深对感情的体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王老师在品读词情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学生把在作者家乡的画面写下来。在王老师舒缓的提醒和音乐的晕染下,学生发挥想象,写出了作者心中家乡的无数可能性。无不恬适美好,令人神往。学生写出的美好故园与征人生活对比,让人唏嘘。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展现作者的壮志未酬空悲切。无论是作者的梦境,还是作者现实的形象,均可安排学生写一写。通过扩写,使短短两阕词更加丰盈饱满,情感的对比自然更加鲜明。有教师因诗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安排学生从陈同甫角度为辛弃疾写一段话。两人经历相似、志向相同,从陈同甫的角度来写,壮志未酬以及惺惺相惜之情倒是更深一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渲染的悲凉的氛围,同时,通过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温馨和谐的景致从反面衬托词中主人公境况的凄凉,晕染出词人无尽的愁绪。词的讲解中不妨让学生在领悟情感之后,再添上一两处意象,写出理由。学生思路开阔,作答不一。现举两例如下:1、枯草/断草:秋冬之际,草木枯黄,一派萧瑟。枯草暗含凄冷、凄清之感。断草则更含风疾草断,寒风凌冽之感。更能衬托出词人悲凉的心境。2、炊烟:断肠人触景已经无限悲凉。在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再添上炊烟。可见别人一家团聚,共享晚餐,其乐融融。由人及己,别人安乐,自己漂泊。别人共享天伦,自己孤苦无依。愁思绪和悲凉之情,自然更进一层。通过这个小小写的活动,既能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学会对诗歌意象的使用,又能再次渲染情感,沉入词境,加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