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范文
时间:2023-03-15 00:2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村教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所刊作品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组照金奖。
毛羽山小学,是坐落于甘肃省南部丛山中的一所小学校。由于学校太偏远,公办老师大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教书,所以毛羽山小学的三个老师中,有两个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却只有很微薄的报酬。他们除了要忍受着物质生活的艰辛外,还要忍受由于环境的闭塞而造成的文化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神上的巨大寂寞。
民办老师王实明
王实明是两位民办老师中的一个。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是甘肃省宕昌县邓家山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但其实他并不是邓家山村人,只是由于邓家山村没有识字的人,公办老师又不愿意到这深山里来,所以邓家山村人就从外村请了王实民来当老师。王实民在宕昌县城里读过高中,也曾经当过一阵子老师,但当时老师每月十几块钱的工资维持不了家里生活,后来就不干了。邓家山办村学时。村里人找到了王实明,推辞不下,王实明只好来邓家山再次当起了民办教师。由于工资太少,于是村里就又筹了两亩地给王实明种,一亩地在南山的山脚下,另一亩在北山的山坡上。这样,王实明在教完书后。还要照顾那两亩地。王实明就这样在邓家山做了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
记得我第二次去看王实明时,他正在村校的小院里发愣。当时,已经放学了,院子里没有一个学生,非常冷清,他发现我来了,就更加愣愣地看着我。我们一直没有说什么话,后来王实明低着头说:要去乡里开会。我就说和他一起去乡里看看。他难为情地朝我苦笑一下,又没好拒绝。
其实,那次王实明去乡里并不是开会,而是去找乡领导。当时,甘肃正在“清退”民办教师,整个甘肃将有几千名民办教师被强行撤离他们工作了许多年的讲台。
意外的是,那次王实明并没有被清退掉,因为实在找不到可替代的人选。我第三次去看王实明的时候,他已经被安排到了离家更远,条件更艰苦的毛羽山小学当老师。
民办老师杨学军
杨学军是另一位民办老师,第一次认识他的时候,他是甘肃宕昌县临江乡张家庄小学民办教师。杨学军是个高中毕业生,他说当时县里还没有几个高中生,乡里找个会记帐的会计都找不到。杨学军高中毕业后就到了偏僻的山里当起了老师,这一当就是二十八年。
后来,杨学军和王实明到了同一所学校――毛羽山小学。在这所小学里,杨老师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兼体育、音乐课的老师,所以他会唱不少的歌,都是从广播里一点点学来的,再教给学生。杨老师的歌唱得不难听,有一个晚上,在他的宿舍里(所谓宿舍就是村小学边的一间墙上糊满了报纸的小屋,其实这里也是他的办公室,还是厨房),我们围坐在炉火前,他唱歌给我听,当时炉子上烧着水,小屋里有许多烟,他就这样一边咳嗽着一边唱歌,几乎唱完了他所会唱的所有歌。晚上,山里很寂静,所有的学生都走了,没有一点声音。小屋的门外,就是无边无际的漆黑的夜,没有体验过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种黑暗给你带来的压迫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也永远不知道杨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
有一次我临走时,杨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给我看一份他写的上访材料,上面详细讲述了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经历,还有证明人等。这几年杨老师常常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去乡里,甚至更远的县里,给有关部门送上自己的这份材料。他教这么多年的书却一直不能转正,对于杨老师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确认,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转不了正,他就只能永远拿着每月几十元的工资。
在西部,我遇到过许多民办教师,他们大多和王实明、杨学军一样,朴实,有责任心。我也去过王实明的家。王实明家三个孩子,60多岁的父亲也和他们住在一起。家中的七亩地,由妻子郭社莲侍弄着,王实明每次回家总是拼命地多干活。他教书得来的那点钱养不了一家人。
篇2
大家好!说真的,站在这演讲台上,我有点紧张,有点激动,有点感慨。我没有漂亮迷人的外表,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往茫茫人海中一站,沧海一栗,太普通,太平凡了。是的,普通,平凡的我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山村小学教师。
我每天干着平平常常的事,备课,上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这些都是我每天工作的主题。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平淡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普通却真实的故事。虽说是小事,却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虽说是小事,却时时撼动着我的灵魂。
那时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照例去查看学生的日记,当我来到一个学习成绩不稳定,名字叫小陶的同学前,只见日记本上写着这么几句令人揪心的话:老师,我没有了妈妈,爸爸只顾着打牌,从来不管我们,我每天除了上学,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搞卫生,喂猪……天天要忙到很晚才能睡觉,我觉得命运真不公平,我不想读书了,干脆死了算了。看到这里,我的心战栗了,惊呆了。如花的年龄呀!这么小的孩子,却生出了这么厌世的念头。我在心底痛骂我自己,我怎么如此的不经意,又怎么如此的粗心呢?于是我马上在她的日记本上批了这么几句话:孩子,你很聪明,已经在考虑人生,老师真为你高兴。是的,你的处境确实不好,可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上不一样的。也许,你多灾多难的童年对你的将来是一笔财富呢!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你和“小金花”一样,有一颗刚强的心。将来的你一定回有出息的,相信自己,没错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她多了一声温暖的问候,多了一份母性的关爱。天冷了,摸摸她的头,问候一声,“小陶子,冷不冷啊,可要多穿点衣服呀!”当她早早地来到学校,我关切的问一声吃过早餐了吗?平时总是对她报以舒心的微笑;取得进步时,给予热烈的鼓掌。并且我还发动我们学校的老师给予帮助,送衣服,送鞋子,让她时时刻刻感觉到有那么多人在关心她,爱护她。渐渐地,她的不良情绪没有了,成绩也升上来了,恢复了孩子应该有的天真,活泼。有一天,我欣喜地在她的日记里看到:老师,谢谢你,谢谢你这些日子对我的关爱,我真想喊你一声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妈妈。妈妈,这是心灵的呼唤,这是爱的回应,这是天籁之音啊!现在我每天看着她那天真灿烂的笑容,活泼的身影,听着她左一声右一声甜甜的“老师好”,我的心都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慰藉我的心灵呢!我能真实的感觉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做一名山村教师,真好。
在座的各位同仁,亲爱的老师们,对于我们来说,这平平常常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一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关心,这是爱心,这是器重,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超越宇宙一切的,最崇高,最人性,最有爱的召唤力的感情。或许,我们不经意的几句话,成就的将是我们祖国的栋梁之材呢!
火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撞击。在我们与学生心灵撞击的过程中,绽放的又该是怎样一种美丽呢?那是世界上最迷人,最绚丽的花炮。教师是平凡的,然而,平凡成就伟大,我们的一头挑着学生的过去,另一头却挑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篇3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88-03
“影像之美是震慑人心的”,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纪录片把人们从虚构的电影故事带到了陌生遥远但真实的世界,就像文字见证并改变着今天的历史。因而纪录片创作的本质诉求便是,及时跟踪并表达和阐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1]。2014年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上,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以其真实细致的故事,夫妻教师感人的事迹,令人动容的师生情谊摘得了总决赛“最佳纪录片”奖项。本文将以该片为例,展开对其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个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一、真实――纪录片的创作需要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影视艺术形式和电视节目形态。真实是对事实而言的,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纪录片本身具有的纪实性都是纪录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需要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2]。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真实的记录了一对夫妻教师23年来对长远小学孩子的默默付出的故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他们却用青春和付出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大山。纪录片的真实是将社会原有的生活形态以不加虚构和扮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不论是周建波陈蓬珍夫妻忙碌的学校生活,维持生活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还是对留守孩子视若己出的无微照顾与关怀,都是对这部影片真实的最好印证。
(二)纪录片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有其自身要遵循的客观原则,那就是既不能以真实的名义束缚创作手段,也不能随意虚构[2]。客观的镜头记录、语言陈述无疑增添了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1.镜头的客观与真实。在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中有不少客观存在的镜头。如长远村的交通情况、学校的环境、校舍的简陋的镜头;孩子们只有咸菜却依旧满足吃着午餐的镜头;两位老师午觉时间批改作业的镜头等等。影片中大量运用这些真实客观的镜头展现人们夫妻俩人坚守23年的不易与默默付出的艰辛。
2.语言陈述的客观与真实。如在挖红苕的时候,陈老师主动的说起了儿子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我儿子经常强调我,钱没挣到一点,一天还是活得很开朗的”。我们很想从老师那里了解,有没有想过放弃“教书”?周老师说:“一想到学生,关键是走了,学生找哪个呢?而且家长都很信任我,关键是那么多的学生,我啷门放心得下嘛。”这些朴实的语言却直白地表达了夫妻俩对长远小学的热爱与坚守的执着。除了访谈记录的客观性以外,全片解说词基本上使用客观陈述性语言,给观众提供了个人观察的视角与思考的空间。
(三)纪录片的纪实性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体特性。表象真实、结构真实、本质真实被人们认为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3]。片中没有刻意回避因画面色彩、画面反差所带来的模糊效果而导致的影片清晰度问题。这种效果反而给影片增添一种山村生活的艰苦的视觉感。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拍摄的影像所呈现的真实非电脑生成的虚拟能够替代的。
二、故事――纪录片的魅力
追求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追求故事性则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1]。罗伯特 ・ 麦基认为“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曲折的情节与矛盾突出的故事赋予了纪录片独特的魅力。而如何满足观众的期待,引发观众产生共鸣则是纪录片面临的挑战。
(一)题材选取要具有故事性
寻找真实而生动的人物故事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懈的追求。选取的人物是否具有普遍性,事件是否有代表性,情节发展过程中是否有矛盾和冲突决定了纪录片本身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决定了观众能否从感人的情节和曲折的矛盾中产生共鸣。《山村夫妻教师》讲述的是一对在山村小学坚守职教23年的夫妻教师。首先,社会的主流应该是普通大众。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具有社会普遍性,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亮点,弘扬其社会作用,使观众感受到“群众是主人翁”。因此,选题是纪录片的基础,而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创作成功了一半。
(二)捕捉情节与把握细节
人物纪实类影片往往是选择一条或多条线索,通过跟拍的方式,抓住情节,慢慢将其展现在观众面前,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纪录片中,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形象,就让细节说话[4]。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或偶发事件,失去或中断一些好的情节记录。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长时间的跟踪过拍摄,捕捉丰富的情节,后期制作时才能取舍自如。《山村夫妻教师》的拍摄也采用了这样的拍摄方式,小组成员分为3组,分别跟拍周建波老师,陈蓬珍老师,以及学校留守学生。用了6个月的时间,拍摄了200G左右的素材。如果没有持续的跟踪拍摄,或许就没有片中学生虽然吃着只有白米饭和咸菜的午饭却依旧满足的笑脸,也没有孩子生病,周老师细心喂药时脸上的忧愁等等让人心痛与感动的画面。唯有这些鲜活的细节镜头,才能够吸引观众,使其深切感受山村学习条件的艰苦与夫妻教师的伟大与博爱。
(三)突出表现主题
不论是设置悬念、捕捉细节,还是作铺垫冲突、引发,在纪录片的叙事和结构中都能得到充分展现,而最终的目的却都指向主题的表现。纪录片如果能够通过对情节与冲突的合理设置来暗示一定的哲理,往往更容易被观众所记忆和理解[5]。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之受到影片故事的感染,获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并且取得与叙事者相应的情感共鸣。《山村夫妻教师》通过真实的反映夫妻教师学校生活,给观众再现了一对平凡夫妻教师甘愿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依然选择在山村坚守职教的伟大,引发观众对当今社会教师师德频频受到质疑的思考,观众仍然相信教师依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叙事――纪录片的精髓
叙事是时间的艺术[6]。纪录片叙事者将思想、时间、空间进行巧妙地处理而后向观众娓娓道来。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细致丰富的画面叙事,真挚感人的情感叙事,赋予了纪录片美的光辉。
(一)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在讲述故事的技巧上与剧情片并无本质区别,叙事结构大多采用了预叙、插叙、补叙、等等叙事手法,将吸引人的部分提前或置后,赢得观众的注意力。《山村夫妻教师》时长14分钟,在叙事过程中,大多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补充细节,丰富故事。在展现周老师做饭用的煤炭时,影片中用解说词讲述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和老师工资情况;当说到孩子们吃午饭时,解说词再次插叙了山村留守儿童留守的痛苦与悲哀。插叙弥补了叙事线索所展现的画面的单一,使得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能够过插叙的方式变得更加的丰富。而插叙的功能则是:如果处理得好,往往能够给后面展开叙述构设枢纽,埋下命脉[7]。《山村夫妻教师》在影片开始直接展现了长远村的宁静与山村儿童用稚嫩的歌声唱响《隐形的翅膀》响彻山谷的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观众的好奇。而后影片才开始讲述通向长远村的道路的崎岖以及这对夫妻教师默默付出。给观众回味与思考留守儿童的可怜与夫妻教师的伟大。
(二)细致丰富的画面叙事
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奠定了纪录片表述程度的基础。而往往一些从现实中抓取的镜头,而不是由编导臆造或者让人表演出来的画面。在2014年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作品分享会上,《山村夫妻教师》的海报让在座的人们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海报正是纪录片中周老师给孩子喂药的画面,这个画面不用任何语言描述,却能细致的向观众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父亲对孩子生病的深深的担忧。由此可见,画面的叙事效果往往超越了语言的平白表述。
除此以外,片中还使用了长镜头叙事这种开放性叙事的形式,在《山村夫妻教师》中,我们用长镜头记录下了陈老师在地里干活时绘声绘色的谈论学生的感恩行为。陈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幸福微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现场的同期声,长镜头所记录下来的画面将纪录片的真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真挚感人的情感叙事
在纪录片的情感叙事中,不论是含蓄的,还是热烈的情感,都是纪录片发展的催化剂,是最能触动观众内心,并且能够使其在思想上与叙事者产生共鸣。纪录片中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包含三个主体元素:被拍摄者的情感、拍摄者的情感以及在观众中引发的情感[8]。
1.被拍摄者的情感。《山村夫妻教师》中就包含两种情感:一是留守大山的孩子对两位老师深深的眷恋与依赖;二是夫妻教师对孩子无私的付出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情感。影片围绕这两种情感进行叙说,清晰的勾勒出了老师、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希望!
2.拍摄者的情感。纪录片作者自己的情感需要被注入在影片中,成为影片中潜藏的情感底蕴[7]。《山村夫妻教师》中,笔者自觉、理性地将自己对夫妻教师这种付出的理解加入影片中,并且选择合适的情节,运用解说词,力求纪录片所表达的情感与观众所释放的情绪同步。
3.观众引发的情感。记录片悬念设置,矛盾冲突的显现都将引导观众的情绪的波动。当影片开始出现立于山丘上的长远小学以及孩子们稚嫩歌声时,观众更多地是猜测影片的发展。学校环境的艰苦,留守儿童的悲哀以及两位老师的默默付出催生了观众内心对山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对两位老师的敬佩之情;而两位老师放弃所有,毅然选择坚守长远小学23年的默默付出使观众不禁沉思,从最初的同情、敬佩转而对教师品德的肯定与思考,这种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发展是观众情感的升华。
四、结 语
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的创作存在着不足之处,但通过这次创作经验的体会,不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要把握好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具体地展现生活过程和人的生存状态。基斯洛夫斯基十年来拍摄纪录片得出这样的感悟:“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9]”因此我们不能仅为真实而真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真实”记录上,而应超越“真实”。不断总结经验,力求创作出能够“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优秀纪录片。
参考文献:
[1]刘广宇.“美、真、善”的此消彼长―新时期纪录片创作本质诉求的位移[J].当代文坛,2011(5).
[2]罗焕章.真实 细节 故事――纪录片创作的关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3]刘培.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与审美化[J].电视研究,2014(8).
[4]毛建新.草根人物纪录片创作刍议[J].视听纵横,2014(2).
[5]周洋.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情节与冲突设置初探[J].电视研究,2011(8).
[6]方毅华,刘耕.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讲述感动中国故事――央视纪录片《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叙事学分析[J].现代传播,2013(7).
[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4
学校经查实出具了当时把房子分给了另一位老师的证明,并指出当时财务经办人没有到银行变更借款人,而是把还款人改成了另外一位老师,银行按揭扣款则是扣另外一位老师的工资进行还款记账,是学校造成的失误,张老师确实没有买学校的房子的证明。张老师拿着学校证明再次到公积金中心,中心说这些证明也不行,只认信用报告,如果对信用报告有什么疑问可以去人行咨询。于是张老师到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并将情况向人民银行经办人反映。经办人员告诉她,如果确实是这样,可以提异议申请。几天以后,张老师再次到人民银行,要求办理异议申请,按照个人异议范畴,人行工作人员根据她的陈述和学校证明为其办理了异议申请,否认贷款。并提示她到农业银行与征信管理员联系,请他们协助核查处理。
张老师拿着学校证明找到领导和农行经办员,反映了情况,请求他们解决,领导表示如果查实确实是事实,我们会建议删除。找到经办人却被告知,这种情况任何人都无法解决。
3月8日,农业银行回复:征信反映属实,贷款存在。申请人所在单位集资建房,申请人申请住房并办理贷款,后申请人将房屋转让他人,但贷款依旧以申请人名义归还。贷款存在,征信反映属实,异议不存在。
对于农行的回复,张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不仅学校的证明没用,而且还出来了一个将房屋转让他人的不实之词,或者农行的领导未与经办人沟通过?之后,张老师就向学校请假,为其异议在人民银行、农行县市行之间往来奔走,手里多了一份农行行长签字的经与学校核实,该老师确实未在学校买房的证明和当年银行扣还按揭贷款的学校工资花名册。与农行经办人几经交涉不能重新回复后,张老师到了市农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事实属实会积极为其想办法解决,但未得到确切的答复。到人行询问,人行工作人员认为,张老师名下贷款校方承认当时是学校统一办理,张老师退房后学校把房子分给了另一位老师,而未将贷款户名转到另一位老师名下,很显然这是第三方造成的失误,按照异议处理规范,应按异议存在处理,而不能仅凭贷款合同签字来断定李老师贷款而且是买房的,整个事情应该连起来看,更不能凭空说将房子转让他人。在无法重提异议、重新回复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直接拨打了上海征信中心的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如确属学校造成,按第三方造成缘由,可由农总行申请删除。人行工作人员把征信中心答复告知了县农行经办人员和市农行经办人员,希望他们逐级申请尽快上报,但县市农行却迟迟不向上级行上报。4月5日,人行工作人员再次向征信中心询问:农行上报在市行受阻,异议处理申请未上报,希望中心协助解决。中心答复:由异议当事人尝试与农行总行和省分行联系反映,中心会配合过问此事。4月17日,经上级行干预县农行第三次上报异议,4月20日,征信中心通知我行,上报异议信息已作删除处理。
上述案例,至少有以下内容可以借鉴:
一是异议回复的严谨性。案例中农行回复的将房屋转让他人,后依旧以申请人名誉归还。这样回复显然是存在瑕疵的,一是没有转让依据;二是被扣款人与还款户名明显不相符,当时买房的老师都按月扣款,是谁依旧以申请人名誉还款,是银行还是单位;三是回复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
二是对征信系统的理解存在误区。一是征信记录作为一个独立信息系统,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信用记录,它反映的事实、是结果,不是会计账,如存在人为差错是可以更改而且必须更改的。案例中的事实就是张老师退了房,但银行和单位未要求变更借款申请人,而是在明知还款人与借款申请人不相符的情况下,依旧用借款申请人名字在办理还款。因此,她的个人住房贷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学校已经作出了证明。二是征信系统作为一个后建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用现在的认知去规范反映过去的行为,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跨度大,时间长,应该承认,不论银行还是个人,特别是个人对个人信用信息基本上是不知悉的,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系统。就像有的客户查知后说的,如果知道逾期还款会形成不良记录,当时就不会逾期还款了。失误在所难免,应当允许出现,就是银行自身差错如员工疏漏、系统错误等也要正确对待。
三是对征信管理工作的理解存在误区。征信系统的作用在于应用,主要是用于维护债权人和债务人权益。银行查询客户信用是为了维护银行债权,客户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和提出异议也是维护自己的权益。征信管理不但要维护债权人权益,也要维护债务人权益,也就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一旦出现异议,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行使维权。本案中,农行县支行先是草率回复,使异议处理复杂化;后是县市行以上级行不会管这种小事为由劝客户不要再找了;接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意见后,又以角度不同所以结论不同向消费者解释,迟迟不向省分行上报。
四是要正确行使征信管理权。管理派生权利,同时也产生责任,征信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维护信用报告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要维护信用报告的真实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使好管理权,过度行使和不作为都会对单位造成不利影响。
由上述案例想到的――
本案例是一个特殊案例。首先,2000年,乡镇一级单位学校确实还在是福利分房,不可能上午分房下午就卖房。二是借款申请人的借款没有进过自己的存款账户,自己就没有收过或付过银行一分钱。三是异议的解决发生在异议处理程序之外,由外力作用解决了异议。由此引伸出以下议题。
一是在异议处理机制外,如何建立维权的救济渠道,也可以说是第二方案,使当正常处理渠道被关闭后的异议有复议和得以正确解决的机会。本案例中,如果县人行不直接反映和督促,如果征信中心不直接过问,事情肯定不会得到圆满解决的。
二是任何事情都会有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不能用一种办法解决所有问题。本案例中,农业银行对异议的回复与领导签字的证明明显存在矛盾,反映出的问题是农业银行对特殊案例没有特殊处理机制,或者异议处理机制不健全,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反复。
篇5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山歌剧《乡村教师》,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把乡村教师——陈老师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穷孩子施凡是个孤儿,患有心脏病,与年老多病的爷爷相依为命。但施凡从小就很聪明、懂事。中秋节那天,陈老师给同学们分月饼时,大家当场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只有施凡把月饼像宝一样捧在手里。陈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施凡泪流满面地向陈老师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和渴望:自己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想和爷爷一起分享月饼。陈老师知道情况后,对施凡怜爱有加。陈老师让自己当医生的丈夫为施凡和他的爷爷免费治病。因为施凡天资聪颖,陈老师还培养他参加世界算术大赛。在比赛中,施凡夺得了冠军,被东方大学录取,陈老师也因此获得了“国际教师”的光荣称号。邀请陈老师离开乡村的人纷至沓来,但都被陈老师婉言谢绝了。她离不开自己工作的这所学校,离不开这群可爱的孩子。就在这时,施凡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去世了。于是,陈老师便当起了施凡的妈妈,给了他一份母爱和希望。
陈老师那种不顾名利,扎根农村,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施凡,所以施凡在大学毕业后也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篇6
一、片断一:长方体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习题:用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体模型,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有部分学生列式为:72-8×4-6×4=16(厘米)。针对这种错误,我进行了评讲,可事后仍有少部分学生犯类似的错误。反思我的教学后,我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体框架。要求:小组长放学回家后,找一根长72厘米的细树枝条,带到班上。先根据长和宽的长度,算出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再小组合作共同制作这个长方体框架。课上汇报交流时,我有意指名让那些做错的同学说一说,算出16厘米后,为什么还要除以4?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6厘米是4条高的长度和,要求高还必须用总长度除以4,所以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高为4厘米。
【反思】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让学生亲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远比我对学生说教: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有效的多。所以,我巧妙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细树枝条)做教具,设计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数学活动,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算一算,想一想,量一量,剪一剪,粘一粘的活动过程,从而感悟出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长、宽、高三组,每一组分别有4条相等的棱,这样求长方体棱长和的计算方法“水到渠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片断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后,我进行了单元测验,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从它的一个顶点处挖去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后,剩下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阅完试卷后,我作了统计,这道题做对的学生大约占30%,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对表面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规则图形上。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丰富学生不规则图形表面积的表象,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放学回家后,请每位同学用土豆或萝卜或苹果切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第二天带到学校,上数学课时用。
上课了,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用小刀从它的顶点处挖去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后,观察剩下的物体表面积,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剩下的物体缺了一个角,它的表面积变小了。
生2:我发现剩下的物体表面积变小了,但又增加了3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
生3:老师!我发现剩下物体的表面积大小没有变。
师:为什么?
生3:由于挖去了一个小正方体,剩下物体的表面积减少了三个面,但又增加了与它们相等的三个面,所以说它的表面积大小没有改变,剩下物体的表面积就是5×5×6=150(平方厘米)。
说得真好!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反思】求不规则物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表面积的具体含义。因此,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位学生切土豆、切萝卜、切苹果,在切的实践过程中,感知表面积的形成过程,再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最后找出计算方法,教学知识难点被轻易化解。
三、片断三: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现有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片,请你用它做一只深是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及铁皮厚度不计,容积越大越好),你做出的铁皮盒应该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第一种方法,把铁皮的四角截去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它的体积是:(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没有人举手。这时我说道:“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片,将它裁成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做出的铁皮盒容积更大?”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手中跳跃着智慧的火花。几分钟后,一个小组汇报说他们组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我请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上台演示汇报。
第二种方法:在铁片的一侧角上截下两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焊接到铁皮另一侧的中间位置,这样做成的无盖铁皮盒长是40-5=35(厘米),体积是(40-5)×(20-5×2)=1750(立方厘米)。如图1。
他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出了第三种方法,在铁皮的两侧各截下一条宽为5厘米,长为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分别焊到上、下边上的中间部位,这样做成的无盖铁皮盒的的是长是40-5×4=20(厘米),宽是20厘米,体积是(40-5×4)×20×5=2000(立方厘米),如图2。
师:为什么第3种方法做出的盒子体积最大?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当底面积是一个正方形时,做出的盒子体积最大。
【反思】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只能找出一种方法解答时,我马上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纸片),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他们有的剪,有的拼,有的量,有的算,学生们个个手中跳跃着智慧的火花,人人脑中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很快找出了另外两种方法。当学生找出第三种方法后,我又乘胜追击,组织学生寻找规律,使知识得以延伸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得到发展,归纳比较能力再次得以提升。
上述三个教学案例,都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简单的自制教具搬到课堂上,这些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同样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的难点,迸发创新的火花;同样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启迪孩子数学思维的心扉,转化为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
1.身边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片断一中细树枝制作长方体框架活动,虽然简单,但它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兴趣倾记得被调动起来,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制作过程,所以对长方体的棱长感知颇深,计算掌握准确。在玩中学,在学中悟的数学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篇7
关键词:偏远山区;农村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教学点多且分散,生源严重不足:教学点较多且分散,学生生源逐年减少,招生困难,生源流出现象比较严重,是偏远山区乡村教育典型的特征。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现在乡村学校学生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一届比一届少。
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且老化,综合素质差,业务能力不强:一是教师总量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学校虽然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但年级不少、班级不少、科目不少,相对师生人数比例来说,农村学校感觉是教师超编,但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严重缺编,不少学校不得不雇佣临时代课教师。
设备设施落后,数量有限,使用率低。随着近几年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在教学楼等硬件设施上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相对县城来说,这些乡村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偏远山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教育经费不足与继续保持运作的矛盾
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困难,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发展。农村学校由于学生逐渐减少,每年的经费也随之减少,导致学校在各项事务的运转上捉襟见肘。这种不足同时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且难以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数量不足与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矛盾
荣昌县农村学校基本按照23.5:1的师生比确定教师编制,一个班不足23.5的按一名教师编制。这一编制标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存在着学生少但年级不少、教师不少但教师不够用的结构性矛盾。按照这样的编制配置教师往往难以开展教学工作。按学生数量算或一个班编制一名教师,现有教师完全够用,但实际上要想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这些在校教师根本不够用。
三、偏远农村小学校的出路与发展方向
一是集中办学模式。根据地域、生源相对集中情况,开办寄宿制学校,实施资源共享。这种办学方式适合于规模适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域。二是交叉办学模式。即小学分散办低中段、集中办高段,一、二、三、四年级在原有村小办,五、六年级联合集中办,实行集中寄宿制办学。这种办学方式适合于规模较大、村与村距离较远的学校。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立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农村学校特别是生源较少的学校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想把农村教育办好,必须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打破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的惯例,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设计更系统、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发挥所投经费最大的教育效益。
加强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偏远山区学校,留不住教师,招收不到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硬件不达标,办学条件差,因此,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标准。
切实加强偏远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学校教师任用和补充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知识培训和考核。应从经费和制度上,保证农村偏远山区教师等得到有效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的骨干,完全能够承担教育的重任。二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调动和补充机制以及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长效机制。每年新招考的教师必须无条件分配到偏远山区学校任教一定年限,以充实壮大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更好的完成新陈代谢;切实控制农村教师流动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建议实施教师定期交换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篇8
各市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事项陆续,其中
1.集中缴费时间: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低。
2.缴费标准:2022年度全市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20元。
城乡居民医保:
包括“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形成城乡居民医保,凡是没参加职工医保的人,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参保。
篇9
关键词: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压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22-01
教师压力指由于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负担过重,超过他们的正常承受能力而引起不适的一种情绪经历。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过重,尤其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情况更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过重的境况更加不容忽视,尤其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压力困境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压力状况
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都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压力较大以上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觉得自己压力一般或压力较轻。这些都高于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正常水平。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压力在性别和年龄上也存在差异。男教师的压力远高于女教师,这与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有关,已经成家的男教师他们不仅要承受教学上的压力,还要操持家庭生计,压力较大。而年轻的男教师由于教龄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在找对象和处理人际关系上花费也很大,相比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更大。再加之教学中的“听课”以及相关的各种考评接连不断,使得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很紧张,感到压力很大。
二、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压力的来源分析
1.家庭生活压力
工资收入低使得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住房较为困难,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盖或者租住,办公室、宿舍、厨房共用一间房,由此给教师带来的家庭和婚姻上的压力较大,尤其年轻的未婚男教师。加之应付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捐赠、送礼等,也给收入偏低的他们带来了压力。农村偏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差,教师们在吃饭、找对象、结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
2.工作压力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仍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在教学评定中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往往处于劣势,由此带来了很大的应试压力。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工作量也超负荷。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每个人要教授同一课程的两个以上年级或同一年级的两门以上课程,批改作业,备课都在晚上进行,日平均工作时间在十一小时以上。新课改又倡导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和作为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这样教师在履行工作时常常产生冲突,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调皮捣蛋,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很难两全。
3.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压力
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近几年“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夫妻双方都加入了“打工族”,而打工走后,几乎都是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各方面的问题都得由教师承担,他们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有很多课外的工作,比如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年龄又小,上学和回家都得让老师操心,尤其夏天下了暴雨和冬天下了大雪,有时候甚至得接送。这些隐性的工作是他们独有的,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
三、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压力的缓解策略
1.提高工资收入,转变教育理念,合理地配置师生比例
西部农村的工资标准状况不太一致,但整体偏低。因此在物质上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应由过去对农村学校物质环境的投入转向对教师个人的投入,以减轻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生活压力。在教师水平的评价中,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对他们做出的成绩及时评价并给于肯定和奖励,促进教师各方面的成长。因为城镇和农村偏远山区的教育基础水平是有差距的,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肯定和鼓励进步。同时要合理地调整师生比例配置,减少日平均工作时间和课时量,以减轻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给他们自我提高和自我调节提供一定的必要条件。
2.从各个方面入手缓解“留守儿童”带来的压力
政府部门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能顺利入学。这样才有条件让他们尽量把子女带在自己身边上学和生活,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减轻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压力。
3.通过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自我调节,缓解其压力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实验室开放;开放式教学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获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至今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重结果,轻过程,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的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新课标下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而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实验体制已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二、农村中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数量太少,设施简陋,学生实验不能正常进行
目前农村县一级完中,大多有50多个班级,仅有2―3个物理实验室,一个年级要做一个学生实验,需要十多天才安排完。有的班级只能先讲理论知识、做演示实验,待上完几节新课后再补做学生实验,导致实验课与理论知识之间出现断层,使教学结果事倍功半。
(二)学生人数太多,辅导教师少,实验效果差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在50―60人之间,条件差的还更多。这么多学生挤在一个实验室里,两个辅导教师(有的只有一个)忙不过来,顾此失彼。自觉的学生能按步骤进行实验,贪玩的就玩实验、玩器材,甚至打闹。结果实验器材损坏很多,而能完成实验的学生很少。
(三)实验时间和器材的局限,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常规中,基本上是一节课完成一个实验。学生通过教师配置好的实验器材、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从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器材、知道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一直到完成实验报告,时间非常紧,学生只有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没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实验教师少、辅导时间少
农村中学多数没有足额配实验教师,几十个班级的学校只安排一个物理实验教师,使实验课辅导教师少。而任课教师工作量大,而且课程集中在下午,每个教师下午都有2―3节课,导致教师没有精力很好地组织、辅导学生课外实验。
三、 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改变教育理念,加强实验教学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重视实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我们已经知道,东方学生善于考试,西方学生创新意识强,工作中容易出成绩。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课在全部教学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如:英国70% 、美国63% 、日本50% ,而我国只占有20% 。因此要转变观念,增加实验课时,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
(二)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
按规定足额配备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让实验室真正地活动起来。可以分为上午、下午、课外活动、晚自习等几个时段对实验室开放(甚至包括周末)。让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制作、实验验证等学习活动,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第二教室。
(三)合理分配课时,加强实验辅导
实验室要足额配备具有很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实验教师。教师要全程跟踪学生实验,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及时地,积极地指导。要安排任课教师一定的实验课时参与实验辅导,以便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
(四)认真组织、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实验
四、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但由学生自己挑选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时间、自己组织、实施、完成实验,教师只在学生实验中指导实验后给予评点,引导不会做的学生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然后自己完成实验。
(一)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要到实验室自己验证。
(二)组织学生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每个班至少有一个),每个组一个星期至少要完成一个课外实验。题目自拟、器材自选、时间自定。
总之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理变化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