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4 01: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雪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江雪古诗词

篇1

初中语文课本古诗很多,平均每册书至少有十多首,其中10首为课外古诗词。又因古诗词往往押韵,读之朗朗上口,学生大多喜欢读。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虽然喜欢古诗,但是教师教学古诗却面临两大难点。

难点之一:学生对于古诗词虽然能够背诵,但是往往默写出错,其出错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出现错别字,尤其是别字很多。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经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古诗词内容精练,学生的理解不够到位,所以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泊秦淮》一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很多学生把“沙”写成了“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学生往往写成“进酒家”。这些错误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诗人杜牧写作此诗的背景不够了解,当时是怎样一个情境,学生没有细细品味,只是一味地阅读、背诵。由此可见,学好诗歌的关键不仅是背诵,关键是要理解。

难点之二:初中语文课程比较紧,如果每首诗词(包含课外)教师都一一详细讲解,一节课最多能讲一到两首,耗费的时间又过多。所以,如何才能以最快的教学速度,使学生切实学好诗词,成了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刻地理解古诗、学会古诗呢?我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经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盲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对写作的背景不够了解。2.对作者及作者的情感了解和认识得不够。3.对个别诗句的理解不够。4.不能对诗词的情和境有合理的体会和想象。5.更主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理解起来太生硬,学生印象不够深,学完就忘。

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展了由学生备课、学生做老师讲课的活动,最终评出最佳小老师奖。施行这一做法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他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古诗词,同时使很多学生爱上了古诗词,并且这一办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是“我是小老师——学生讲古诗大赛”活动。

具体做法与要求如下:

1.备课:布置学生对指定的古诗词进行备课,要求从感情朗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内容理解、词句赏析、拓展延伸等几个板块进行备课准备,可以制作成课件。

2.讲解要求: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讲解流利,落落大方,时间限制为每首讲解10分钟。

3.讲解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重点讲一首诗,同时兼备其他几首诗。若有的小组讲解不到位或有错误,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讲解。同时,自己组中主讲人讲解不到位,其他组员可以帮助补充。对本首诗词,小组成员也可以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4.评奖办法:集体评委评出每天的获胜者,全讲完后评出冠、亚、季军组颁发奖品。

此做法的优点包括:

1.这样的形式一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平时课间和放学回家,小组员都忙着查阅资料,上学时间由小组长领着汇总与筛选。根据规定的时间,择优弃粕,把最值得讲的东西制成课件,带入课堂。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本首诗的很多资料,对本首诗的理解自然很深刻,背诵起来也很简单,并且不容易忘记。所以在诗文默写考查中,学生出错很少。

2.学生要在课堂上当老师,符合讲课的要求,自然就要在备好课的情况下,认真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朗诵能力等,这样又多角度地锻炼了学生,使之形成了良好的口才。

3.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2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小学生诵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底蕴深厚,魅力无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地穿插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学习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以至于喜爱古诗词,我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课题研究,并做了几点探究。

一、重视诵读,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理解诗词,不但会费解,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篇3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古诗词 情感 情感教育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理应担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尚书・尧典》给诗歌的定位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活泼泼地跃动在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激情之中。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高级情感,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学习优秀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更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染,提升人生的境界。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现在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请大家心里开始想象在小园中徘徊,小路上铺着落花,路边的花儿只剩残枝,抬头,又看见燕子飞过,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去年的春天,不也是这样吗?”告诉学生想得越细致越好。然后让同学们回答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反复吟诵,体验情感

吟咏是古诗学习的一个流传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长言、嗟叹、永歌,皆是声音。诗歌与声音的关系,尤为密切。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吟唱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吟诵,可以由老师范读,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

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是范读的又一形式,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三、品味意蕴,领悟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借助一定形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意趣是其一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达到审美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副鲜明生动的图画中,借用独钓江雪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不向恶势力妥协、不改变自己意志的孤高清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之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仕途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崇仰柳宗元刚正不阿的品质,理解韦应物恬淡忧时的情怀,因此教学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意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去,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

四、融会贯通,内化情感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的佳作,必然有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最终感受作者的激情,及对诗人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功夫,反复体察,最后达到共鸣的境界。读者阅读诗词时,不但能共鸣,有时还能联想,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梁宗岱在《读诗》中说:“这是因为一切伟大的作品必定有一种超越原作底意旨和境界的弹性与暗示力;也因为心灵活动底程序,无论表现于那方面,都是一致的。掘到深处,就是说,穷源归根的时候,自然可以找着一种‘基本的态度’,从那里无论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事业与思想,一样可以融会贯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妙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先生所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皆属写男女之恋的情词,他却作了另一种解读,这就是融会贯通,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内化情感的境界,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感悟和心灵的积累才能完成的。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在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应使之在新时挥其教育人、感染人的力量。通过古诗词教学,我们应该把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开掘出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但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期望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的浸润而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篇5

一、扣准诗眼,“雪”中觅景

《江雪》前句不着一个雪字,而见大雪。这其中的画面丰富而多彩,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串联起诗歌中的意象,重现了诗人眼中之景。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也不例外。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雪字说明当时在下雪,找得很准。有时候诗中没有雪,其实也是写雪。你能找到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也是写雪。

师:眼光独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正因为下了雪,所以鸟儿不见了踪迹,路上也没有了行人的踪影。

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雪在哪些地方?

生:下着大雪,鸟儿全部绝迹,都躲进窝里或者飞回南方,不再出来。

生:小路上落满了积雪,没有一个脚印,行人的踪迹也消失了。

生:群山被雪覆盖,像穿了件白色的棉袄。

生:房屋全变白了,像童话世界里的雪房子。

生:江面一片白茫茫的,雪把岸边的树木染白了,简直是琼枝玉树。

师:(示图)你看,这样的雪景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生:大雪纷飞、银装素裹。

生:粉妆玉砌。

师:现在你轻轻步入这样的画面,走进这样的环境,心中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寒冷,心中有点凄凉。

生:我一人在这雪白的天地间,感觉很孤独,很冷清。

师:诗人在这句诗中仅用两个字就写出了这样的感觉,你找到了吗?

生:“绝”和“灭”。

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就是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诗中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繁琐。找“雪”、品“雪”的过程,实则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解诗意、入诗境的过程,为后面的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扣准诗眼,“钓”中窥意

诗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个情节是“寒江独钓”,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垂钓是多么不合情理,而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精妙之笔。课上得引发学生思考,走进诗文背后,去触摸诗人心境。

师: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淹灭。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问问渔翁吗?

生:这么冷的天,老渔翁你为什么不在家。偏偏跑到江上钓鱼呢?

生:这种天气根本钓不到鱼呀,你为什么还要钓呢?

师:老师跟你们一样,甚至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问题得问柳宗元,柳宗元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江雪》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生读背景资料)

师: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你对诗中的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他其实就是谁的化身?

生:这个老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自己的化身。

生:他在借渔翁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刚才的问题你是不是解开了呢?为什么在这样寒冷凄清的环境中独钓?

生:我想他是在钓“理想”呢,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寒江独钓。

生:他这么孤独,没有亲朋好友,是在钓友情,在垂钓中排遣心中的寂寞。

生:因为丧母之痛无人倾诉,他在钓思念呢。

生:他在钓知音,也许只有江中的鱼儿愿意听他说心里话。

生:也许是在钓春天,这么冷,他在期待明年春天的到来,所以他在坚持。

师:说得真好!你们是柳宗元的知音!再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千万孤独。

师:多么深,多么重,多么沉的孤独啊!柳宗元把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孤独、期待、坚守隐藏在了这首诗中,他不同流合污,坚持着创作,坚守着理想。

《江雪》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写的,“独钓寒江雪”的深意和禅味,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酿造的。诗中的情和景融洽无间,幽寂寒冷、冰天雪地的世界,与诗人内心的孤凄之情融为一体,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再加上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这些都不同于现代,而四年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充分的了解,创设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古诗词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

三、比较阅读,培养能力

在《江雪》的教学中,我补充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通过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师:通过朗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在江中的一叶扁舟上喝酒,垂钓,唱歌。

生:秋色宜人,诗人在悠然自得地独自垂钓。

师:同样都在“独钓”,与《江雪》有什么不一样?

生:时间不同,一个是秋季,一个是寒冬。

生:他们两人的感觉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一个是默默垂钓,另一个除了钓鱼还唱歌,喝酒。

生:王士祯看起来潇洒自在,很快乐,是在享受垂钓,享受生活。

生:柳宗元很孤独,是寂寞冷清的感觉,与王士祯心情不同。

篇6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

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

篇7

1.细读原文,领略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优美、精炼,虽言简意赅,但包含的思想感情及其丰富,阅读古诗词,对于深化学生对语言艺术的认识,提升其语言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其如何委婉地、充满诗意地抒发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读原文,通过适当地提示,引导其体会古诗词中优美的语言点,领略其中的韵律和意味。如柳宗元的《江雪》,寥寥二十字,全面地描述一个幽深的环境,并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千山”“、万径”的静态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幽深静谧的环境,“绝”、“灭”体现出环境的寂寥,整首诗中却有“钓”这一字为动态,一字点破全诗的寂寥,使境中有人,静中有动。这样的描写不但蕴含着用词、用字的语言美,更透过语言的韵味体现出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引导探究,感受情感艺术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多为古代名家名作,这些诗人和词人均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优雅的情趣爱好、高尚的文化修养,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出极高的语言审美价值,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情感。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给予其高尚情感的熏陶,对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领略诗词所带来的情感艺术。比如,在执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诗句的字面去感受,从前两句的“寻隐者”、“不遇”到后两句的直中藏婉,感受隐者就在附近,在寻找不到的失望中获得一丝希望的光亮,特别是“云深不知处”一句所蕴含的的怅然所失、袭上心头的无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去想象作者来访的过程,感受其内在的心情,即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失望又希望,最后又无奈的心路历程。

3.熟读成诵,体会诵读艺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熟读成诵对于理解和体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数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很好地说明了诵读诗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强化诵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边诵读边体会诗词的语言韵律和蕴藏的思想情感。认真解读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确定诗歌的情感的基调是悲是喜是愁是苦,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处理诵读中的重音与节奏。比如,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准确地把握了诗歌所蕴含的的喜悦、欢畅、激动的情感,起句节奏是激越的,第五、第六句则变的轻松、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是重音诵读。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轻重高低各有侧重,催发了学生情感与文中情感的交融,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4.探究诗意,感悟哲学艺术

不少古诗词作品不仅蕴藏着优美的诗情画意,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即能够发人深省,激发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又能给人以启迪,促使人们认真观察和感悟生活中所蕴藏的哲理。小学生虽然阅历尚浅,对生活的感悟相对浅薄,也尚未形成健全的哲学思维,但在此阶段,强化哲理诗词的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生活中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如执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着重让学生体会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感受精益求精,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引用,也一直激励着人们前进。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创作背景 流派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性情陶冶、审美观培养的极好教材,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对初中语文教材里编选的几十篇“古诗词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古诗词曲教学的作用,又要紧扣“文学史”这条主线。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古诗词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诗词曲的体裁特点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格律上的嬗变”。虽然,这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就教材为我们选录的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来看,着眼点也正在“格律”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几十篇作品的整体,让初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到“汉乐府”已初步发展成了五言诗,通过教材注释了解了什么叫“汉乐府”。到唐代已经产生了十分成熟的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用韵:有五律、七律、五绝。五律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五绝的代表作有李白的《秋浦歌》等,七绝的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出塞》等。词的格律常识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没讲,教师也可适当补充。宋词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入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唐诗、宋词还有流派之分,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以有助于学生欣赏这几十篇作品,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唐诗有边塞派、山水田园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两者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

四、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著名学人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可见,积累有多重要。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归类背诵法。

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村居》、《春晓》到《所见》、《小池》;从《山行》、《赠刘景文》到《梅花》、《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爱国”、“送别”、“感恩”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实F有效,课堂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范娜.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D].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篇9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对学生的积累态度有一个主观评价,我通常采用星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考查主要由小组长把关,每背诵一首诗得一颗星。当星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定级为“诗人”“诗圣”“诗仙”。为此,我设计一张评价表,记录学生得星的情况。记录、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

篇10

【关键词】意境;想象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选入小学教材的浅近古诗,更是传诵千古而富含教育资源的佳作。古诗词的教学便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跳跃的音符,在小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水平,更需要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激发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唯此才能符合中国文化“重经验、尚感悟、趋向反省内求”的特色,才能有效实现关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教学诉求。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诗之“韵”,走进那四句话背后的广阔天地?我想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意境之美,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意境。

一、 品析――张弛有度

引导学生读懂诗句,品词析句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进入诗的境界,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

(1)解字面之意。小语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或抒情、或状物、或议论,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读懂诗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理解“接天”、“映日”,如何感受一望无际的湖面,被碧绿的荷叶遮得严严实实,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分外红艳的西湖美景。

(2)抓诗词之眼。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诗的诗眼,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扣住诗词本身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诗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学说山的重重叠叠,水的弯弯曲曲;有同学说“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还有同学说“暗”修饰柳,“明”修饰花,明暗相映、色彩艳丽……扣住这些关键词语来把握全诗,学生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了。

二、想象――连象成画

作家冯骥才曾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然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从而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如《游园不值》一诗,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一枝红杏”入手,合理想象“满园”的“春色”。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既扣住了诗句本身,又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又如《江雪》一诗,学生根据诗的大意闭上眼睛想象意境:高高的群山,长长的小路,无边的江水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漫天飞雪的江面”、“渔人孤舟独钓”的情景整首诗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个中情味,就会越来越浓。

想象,载着学生的思绪感悟了诗词意境的艺术美。通往诗词意境的旅途上,必须给学生一个足以帮助他们到达目的地的载体,读而悟,悟再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明“意”入“境”,合理地运用想象。

三、画演――感悟意境

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数语,道出了“诗画相通”的“玄机”。所以,古诗有可能“画演”。所谓“画演古诗”,就是读者以绘画的方式,演绎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小学生画演古诗,不在乎画出什么水平的图画,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笔我一划的建议与争议中,交流共享古诗学习成果,促进对古诗意境的进一步感悟。如在教完《江南春》后,就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辽阔的江南,青山绿树,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只要学生试图以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把意象的大意表达出来,怎么画、画得怎样都是无关紧要的。该关注的是:是否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特别是富有个性的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好的古诗教学,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令学生回味不尽、余音绕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汪裕雄著《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林弗尧主编《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