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2 18: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阳节诗句经典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阳节诗句经典古诗

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经典教学 探索

在教学中,运用经典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让教学与经典诗文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 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能使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了。

二 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丰富多彩,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 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 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篇2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实施

一、精心筛选诵读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诵读计划

在筛选经典诵读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应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材料,初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中年级学生进入过渡期,适于选择《论语》、《中庸》类衔接性较强的诵读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该时期教师应着重倾向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涉及和阅读多样化的经典内容,甚至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成立亲子经典诵读小队,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

小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缺乏计划性,甚至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导致经典诵读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毕竟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课业负担压力小,一方面可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每天一小时的小组阅读时间,由小组组长自主组织,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定期组织组内评比。另一方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阅读必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咨询长辈或者自主查阅资料等的习惯,加深阅读的印象。

二、创设经典诵读的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创设经典诵读所适宜的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例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就可选择电视剧《孔子》的某一片段进行播放,使小学生对孔子有大体了解,初步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降低《论语》理解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的引入和加深,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元宵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诸多节日与经典诵读内容所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小学生一起准备过节所需的材料,激发小学生对节日的向往,继而穿插经典诵读内容,甚至可组织小学生比拼所掌握与节日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多少,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最后,鼓励小学生自主创设经典诵读适宜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可以是学生自主编排的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话剧和诗歌,也可以是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自由发挥,即要求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实现诵读途径的多元化

在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背诵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记忆的速度,但是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精力集中的过程比较短暂,单纯的背诵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心里爱上经典诵读。

首先,教师可开展“表演背”活动,即鼓励小学生将所背诵经典内容的诗歌和古诗文表演出来,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进行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奖励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奖品的带动下更容易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经典诵读内容和其他文学艺术相结合,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小学生将对自然风景类的诵读作品画下来,在绘画过程中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思,同时有助于记忆的过程。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阅历的感悟和沉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诗句和古诗文叙写自身感悟,甚至还可以改写经典诗文等,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想象的鼓舞和支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

经典诵读的内容文化含量高,涵盖面较广,同时教学方法不固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同事之间增强沟通,不放过小学生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课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课下主动找学生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经典诵读的效率。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首先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板报、公告栏等宣传经典文学作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诵读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教师在评价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诵读态度明显改进和诵读能力明显提高的小学生,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效果较好。最后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要高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生生之间相互评价一方面便于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所在,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争强好斗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师生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途径,启发和引导小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小学生应该树立经典诵读意识,有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的,使经典真正为自身服务,快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张新颖.中华经典诵读复兴路回顾与展望――读经“热”中的冷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14,02:115-117,122.

篇4

前人经典富集,对于经典,是顺应时代改编,还是保持经典原貌,众人意见不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经典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1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就是富有启蒙意义的古代书籍。

我们的先人把格言、谚语荟萃成书,朗朗上口,好读好记,它是传授做人的道德启蒙读物。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剪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训孟子。这便是三字经上“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译文。可见,古人多么伟大呀!只用寥寥数笔变勾勒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完整故事,折射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教育现象。

每当快考试时,我都会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来鼓舞自己。

我们能读到几千年前的诗词,是多么不易啊,难道我们还不该知足和珍惜吗?想一想,先人为什么要留下这些诗词呢?是为了出名?还是为了让后代崇拜他?都不是。先人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诗词,不就是希望我们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吗?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想一想,你每天都做到了吗?

当你在学习、生活中取得一些成绩时,千万不要骄傲。而当我们受到挫折时,也不要灰心。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此来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信念。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吧!一起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进行对话,在阅读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宝贵的精华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把这伟大的精神传播万里。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2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曾有那么一本书,是一首关于“忠;孝;义”的赞歌;有那么一本书,傲居“世界优秀古典名著”首位;有那么一本书,风行世界无数年,发行千万册。它,就是——《水浒传》。

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活灵活现,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唯有认真,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忠: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就是“忠于班级,忠于亲朋好友”。每当班级有活动,我们要积极参与;每当同学有困难,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助;每当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完成。从小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发扬“人小,志不小”的精神。

孝:说到“孝”字,“百善孝为先”的公益广告,历历在目,让人回味其中深刻的韵味。每年“儿童节”之时,我们期待爸爸妈妈能为我们准备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那么,我们是否也记得还有“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每年的“生日”,当家人给我们准备生日party。那么,我们是否记得家人的生日?“孝”其实很简单:当家人忙碌时,我们学会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当家人下班回家时,我们陪他们聊聊天;当家人疲惫时,我们给他们捶捶背……

义:让我首先想到“正义感”这个词语。因为老师、家人,从小教育我们“一生正气、正义凌然”。我们自身需要这种优秀品质,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经典可以让我们明智明理,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新。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传承中华美德,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成长吧!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3经典,其韵味源远流长,用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志存高远的人。我的青春里有经典,伴随我茁壮成长。

幼儿时我就开始接触《三字经》,《弟子规》。较为简单的国学建立了与经典的不解之缘。二年级时,我又接触了于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论语》,因生僻词较多,每天一次的早读时刻就成了攻坚克难的最好时机。它正如一根大骨头,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力。终于,三年级时我把《论语》背完了。背《论语》的路十分漫长,但走完后,贫瘠的土地化为美丽花园,心中自有一股骄傲。《大学中庸》这精神大餐也随之而来,咀嚼完,心志又提升了几分。

读名著西游,晓悟空72般变化;读《水浒传》知梁山108条好汉;读《红楼梦》,得林黛玉心中凄苦。一本本,赛似风中万杨柳。一行行,如若边塞冷风光。故曰:

西游水浒人人小晓,

化如春风暖人家。

经典名著若来取,

雪日晴空故显名。

经典名著,在寒冷时刻,好像一杯油酥捂热心口。

古诗词,文言文更是与我形影不离,诗人那每一句佳话都令人深思。李清照婉约,李白豪放,杜甫忧民,王昌龄边塞情……都展现其特有的魅力;读司马相如《长门赋》淒凄真情从中流,“安得广厦千万间”民间疾苦人心寒。过诗意生活令人陶醉。“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从腹中全无到出口成章,从吟诗作赋到挥毫泼墨,都是因有经典相伴,得以从生。

青春中有经典,经典里有人生。胸怀经典,就代表心怀人生,人生因经典而流光溢彩,漫长的经典之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4春风轻轻地吹动了枝条,中华经典散发着浓郁的气息,让你忍不住去闻、去看、去感受……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流传百年的名句正出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人物形象也是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写。比如:曹操的了狂妄自大,刘备的大仁,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等等,罗贯中前辈都刻画得生龙活虎、神采奕奕。而其中的“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是成为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谚至今被人使用――如“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三请诸葛亮”“说曹操到曹操就到”……数不胜数。这中也无不诉说着中华经典的深遂。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挥写着它不一样的传奇――讲诉了唐僧师徙四人西天取经,在漫漫长途上所遇了九九八十一难,而最终取得真经却为的是普度众生。像什么“三打白骨精”也是深深吸引着读者,并且也教会了我或是我们先苦后甜和团结一口的大道理。想必这也是中华经典独特的魅力吧!

中华文学经典,它似乎无时不在,那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窗外淅淅小雨,不禁我脑海中闪现出了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该是何等一番美景啊!又岂能是英语来言语的别样美呢?

这就是我喜欢的中华经典,虽说没获得什么国际大奖,但它的风采早已留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经典它不是童话,而是中华民族的内心,它镌写的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中华复兴的道路。这就是中华经典,我相信它一定会被龙的传人所喜爱,流传至百年、千年、万年……

春风徐徐吹来,中华经典早已开出了一朵成熟而娇艳的花朵,绽放在世间!

高三经典作文600字5经典确实有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带给了我美的享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上小学以来,我们学校开展了各种经典诵读活动,晨读经典,一起读吧,元旦经典诵读朗诵比赛,逐渐的,我和经典交上了朋友。甚至在家里写完了作业,我都会读读这些经典,什么《唐诗三百首》、《三字经》,我都已经读得滚瓜烂熟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我都会请教我的字典老师。有时候我读的入了神,连爸爸叫我吃饭,我也没反应,常常读得如痴如醉。

这些经典故事诗文也带给了我许多好处,比如在考试卷上,有时候会出一些这样的题:在相应的情境下写诗句,这时,我脑筋一转,轻而易举就写下来了。当然,这些经典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应付了考试,它很有趣,在有趣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陶治了我们的性情,开阔着我们的视野。

关于读经典,还有很多小故事呢。记得刚学《论语》的时候,当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时候,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于是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读书做人的道理,他说他每天都会反省他自己,为每个人做事,都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忠诚?老师传授的知识,他自己都温习了吗?我受益匪浅,连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更何况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