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4 22:2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月潭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多媒体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只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定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乐学”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集声、形、光、色、景于一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日月潭》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对该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并能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既是良好的知识传授内容,又是绝佳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教材中在这里的内容显得非常浅显和简要,略去了很多实质性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合理、有效、完整的课件,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日月潭》的地理风貌。特别是展示清晨与中午两个镜头更加展现了日月潭那迷人的风姿,令人陶醉其间、留连忘返。看,清晨的《日月潭》,薄雾笼罩,晨星闪闪,灯光“隐隐约约”地倒影映在了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再看中午,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通过视频播出,那日月潭简直成了“童话中的仙境”。
通过教学环境中的音乐欣赏,在缓缓的音频视频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日月潭那山青水秀的风景,心里荡起一圈圈涟漪,让我们心中升起了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教学手段能不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我们的课堂效果能不会更好吗?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展示,特指是在黑板上或屏幕上显示该节课该教什么。
课件制作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设计开发的,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有教育性、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因此,制作时就要在各种素材中做合理的选择。 例如我在制作《日月潭》课件时,选择了符合课文内容的景物画面,录制了符合课文内容的音乐、歌曲,使课件形、声、色之间浑然一体、相互协调,形成了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在整个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符合课文内容的材料,优化组合,去粗取精,确定了本课所需的部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线索,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师还需更好的了解学生,使声情并茂的教育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符合对他们的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体现出在学习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之目的,达到因材施教之功效。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本节课表达的中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特头疼的事,也是教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口授板书来反复强调,往往会使学生厌烦,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更好地、更形象地将其表达出来,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易学,增强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在《日月潭》一课的教学中,就“日月潭”名字是怎么得来的,你最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想告诉我们什么,以及课文中的生字使学生能更好地认、写等,首先借助画面和动画让学生在画面上找出,交流、讨论并让学生分组表达、汇报,让学生通过观看,写清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描绘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对照图画,让学生感知字义词义,并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最后,借助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效果,让学生想象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优美景物,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之情,显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创新能力、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上传统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智力,更需要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
五、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2
【关键词】集体备课;观念的落实;措施的保证;分解单元目标
G635.1
广安市教科所在继续贯彻“双主”的课改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力主实现“双优”。我校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摸索,认识到要想实现“双优”,首要前提是得解读好教材,利用好教材。只有老师对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做到“优教”,才能引导孩子“优学”。
让一个老师备好一堂课并不难,难的是备好一本书。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单打独斗的结果不是让老师眼光狭隘,就是意气全无。所以,增强团队意识,抓好集体备课,势在必行!
其实集体备课并不是新鲜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学校试验。然而,直到今天也并未达到想象中的效果。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方法和落实。
一、集体备课的落实
1.观念的落实。
⑴学校层面的促进。
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的发展,又哪能离开老师个体的发展呢!而集体备课,就可以直接促进老师素质的提升――既能利用老教师的经验促进新教师的尽快成熟,又能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整合教师资源,促进团队协作。
只有学校一心一意抓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师们才可能注重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⑵内部观念的形成。
想要老师们真正喜欢上集体备课,就要他们从内心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好处。以往学校只要一谈到集体备课的好处,无外乎就是凝聚集体智慧、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等等,此等大方向的言论根本就无法激发老师集体备课的热情。而真正能让老师们上心的,就是用的时间比以前少,教学效果比以前好。所以,学校可以指导老师们先试验一个单元,改革备课模式,减轻老师的负担,让老师们尝到集体备课的甜头,集体备课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2.措施的保证。
⑴首先要成立集体备课组,人数以3―5个相同年级的老师为宜,最好能一人一课。人多的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选人集体备课,人少的学校可以集全校的力量备课,甚至可以集全乡的力量备课。
⑵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措施,参与集体备课并形成校本教材的老师,在评定绩效时,适当加分。
⑶每次集体备课应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必须参与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为集体备课铺路架桥,解困释惑。
⑷备课组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每期必须形成校本教材,已经有了教材的年级就必须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再次备课,并纳入考核,适当奖励。
二、集体备课的方法。
备课的主要目的,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熟悉教材。但如何真正实现“双主双优”,熟悉教材的目的就要来个彻底的改变――不是让我们的教学和教材相适应,而是把教材变成和教学相匹配的资源。
1.改革备课流程
说到集体备课,“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的流程大家已经了然于胸。然而,真正要实现“双主双优”,这个方法显得太过复杂,操作起来费时费神,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备课形式,自然落不到实处。
如果采用“分解目标分段备课解读备课反思整理”的模式,省时省力,老师们又岂能不乐意呢!
2.集体备课的方法
就以小学语文备课来说吧。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基本上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集体备课就可以以单元为板块来实施。
⑴分解单元目标。
既然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在备课伊始,就可以对单元目标进行分解。
以二年级下册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要让学生了解美丽的祖国,夸夸自己的家乡。搞清楚了单元目标,在备课时就可以把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
⑵分段备课。
分解好单元目标后,根据集体备课老师所长,各自选择备课主题,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方法。
《日月潭》以景物描写为教学重点,备课时就围绕如何让学生学会介绍家乡美景来准备;《葡萄沟》以特产介绍为主,就让学生掌握介绍特产的方法;《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学会对节日场景进行介绍;《北京亮起来了》让学生了解了北京的变化,学会介绍家乡的变化。最后在上口语交际“夸家乡”时,再把前面所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方法――介绍家乡可以从家乡的美景、特产、节日、变化等着手。
⑶解读备课。
由于每一个单元每个老师只备了一课,而其它课得共享其他老师的备课。所以,解读他人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解读过程分三步:朗读课文解读备课简单修改。这种解读,既能渗进自己的想法,又能汲取他人所长,大家相互学习,备课的能力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⑷反思整理。
篇3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能给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愉悦的刺激,使师生双方思维活跃,精神集中,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共振,情感交融,配合默契,使教学工作者教的最佳状态和学生的最佳状态相吻合,激发二者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的长期反思与总结,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方式可助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建设:
一、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1、教学工作者自身能力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很基础,却很考验教学工作者的能力。接受教育的学生们都是一些未成年孩子,这些孩子中年纪大的可以专心地听老师授课,但年幼的甚至连老师说什么都不是太理解。这就要求起引导作用的老师们具有与小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只有学生们听得懂老师在讲什么,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进而促进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此外,处于儿童至少年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对童真、童趣十分青睐,那些枯燥直白的说教几乎吸引不了这群孩子的兴趣。此时,教师在教学技巧上的创新能力显得愈发重要。适合小学生的上课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2、教学工作者德育养成
小学是人心理成长的敏感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对事物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周围接触相对较多的人包括自己的老师们的行为也会形成独特的见解,老师的言行将作用于学生并在最快的时间内产生效果。教师的严格、苛刻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由单纯的讨厌老师恶化到对老师课程的排斥。相反,许多教师的亲和力很高,能和小学生们打成一片,消除孩子们的畏惧,吸引这些孩子新生尊敬和崇拜,那么教师课堂上的氛围自然也就很活跃。可见,教学工作者德育的魅力的确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学生们作真正的主体
1、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但不是毫无根据的死记硬背、盲目训练。对于所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结论这一过程的理解也很关键。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创造和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眼睛认真观察、动脑子仔细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的全过程中收获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探索的意外。教学过程越来越多的转移到学生手中,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以“疑问 -探知-新疑问-新探知”的学习模式在思考中寻到最佳答案。
2、学生在经历中提升自信
小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包含古诗、童话寓言故事、美文、看图写作等,结合这一课程设置特点,教学工作者应合理的安排和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诗朗诵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判断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胆识。一个小小的展示自我的舞台,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更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故事汇”,儿童对故事书有着一种特殊的喜好,并且许多孩子喜欢和周围的小伙伴分享自己最近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完成教学,有利于建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是一种让师生双方从传统课堂中解脱出来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值得骄傲的经历,找到主人翁意识,这才是学习的初衷。
三、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引入把原本没有生机的教材生动化,丰富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朗读、有趣的动画……基于新兴的各种载体,文字有了灵气,学生们记生字变的轻松了;成语幻化成有趣的故事,寓意的理解也不那么吃力了;图片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在不断琢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提升。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日月潭》时可以借助网络提供更丰富的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配以合适的音乐借助flash做成动画或者处理成视频,将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爱上语文。
2、学生评教
小学生在许多方面不够成熟,但对于自己的喜好是最擅长说真话的。基于这个群体的特点学校提供给孩子们评价教学的机会,也是给各位教师提供自我反思的空间,在互动过程中师生间的了解会更深入,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能尽量做到个性化。
篇4
交通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说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对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我就想凭借《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文本,引领儿童进行一次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深刻地感受到交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与技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探讨交通与我们的关系,生活离不开交通。
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尝试合理、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交通给山区带来的变化,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法与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主要让学生应用合作、探究、讨论、总结等学习方法去学习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①找一找走进我们生活的外地物品。②了解本地外销产品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情景导入,聚焦“交通”
1、师: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各种交通工具(水、陆、空、铁路)正在运输的情景的图片。
2、师问:看完这几幅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谈。
3、师过渡,板书课题。简简单单的图片却让我们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板书课题:(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课件,从图片入手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从而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从而明确本课探讨目标。)
二、 结合生活,谈论交通
1、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每天早上你是怎样来上学的?(步行、骑车、坐电动车、乘坐小面包车、乘坐公共汽车……)坐车来的学生能谈谈你坐车的感受吗?(舒服、快、稳、方便、安全……)如果没有这些交通工具你会怎样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日常的生活——上学入手,提取学生在交通出行中的经历,感受交通工具的多样选择带来的便利。)
师过渡:交通不仅给我们上学带来方便,我们吃穿用的物品,有很多也是来自外地,因而,交通运输就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请学生们看课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开展小组活动,来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小组活动交流:
〈一〉课件呈现以下四个话题,让生围绕这四个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⑴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快捷与方便。
⑵交通使我们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人们拥有了更多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机会。
⑶交通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⑷交通不仅为我们带来所需的物品,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①师: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吗?哪一组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②学生汇报。根据这一教学环节,我预设了这几个内容来引导和提示学生,并通过课件出示。
交通,使我们穿的衣服很多也是外地做的: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浙江杭州生产的,它是通过交通才到了芜湖的各个商场。”
-
交通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品尝到其它地方的特产: “这是马鞍山采石矶的茶干,是通过货车这种交通工具运到我们这里来的。
家中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外地产品:“家里常用的‘六神’香皂,厂家在上海,它是通过货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运到我们芜湖市,然后进入超市;家里的家具是大连生产的,是通过火车集装厢运到芜湖的家具城,购买时再通过货车送到我们家。
正因为现在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在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丹麦的“小人鱼”来到了中国,正因为交通的发达台湾观光开通了,海峡两岸的人民又不着含情默默地隔海相望,经受着亲人的离别之痛了,现在,交通圆了他们与亲人见面的梦,我们也可以去台湾看看美丽的日月潭了,也能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了,交通不仅让我们沟通感情,拉近距离,增加了交流的机会,还让我们享受亲情和友情。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出示多媒体课件来引导,激起学生们的思维,感受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物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引导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带给人们交流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视野的开阔
)4、让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交通还能为人们带来什么?
三、课外延伸,感受交通
1、课件出示:“荔枝”你们看这是什么?谁知道它产自哪儿呢?我们吃到的这么新鲜的荔枝是怎么运来的?让生猜猜看。
2、同学们,我们感受到了荔枝的运输过程,请你们选择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物品,以“物品旅行记”为题目,画一幅连环画,画出它的运输经历,注意要体现交通工具的使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感受荔枝的运输过程,让生通过动手画画,感受生活中物品的流通与交通的关系,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为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交通。
二、体会交通对农村和山区的变化
1、课件出示:以前山区交通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讲述自己的经历,从而感受农村的交通情况。
老师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过去,我们农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记得有一次天下雨,我要到学校上学去,肩背书包,手握雨伞,脚穿脚鞋,踩在泥泞不堪的泥路上,非常吃力地走着,有时路上的泥水太深,淤泥都漫过了胶鞋,如果在冬天那就要挨一天的冻了。有时因为雨大,路滑。在上学途中要摔很多次跤,非常不方便。那时没有路,更谈不上车,农民们到街上买东西只得步行去,既耽误时间,双肩挑着沉重的东西,又累。家中的农副产品难以出售,记得又一次家中种了一亩多田的西瓜,刚好西瓜上市的时候天不作美,整天下雨,路上都是泥泞,很难走,爸爸平日里运送西瓜的板车无法能把它们运出去,在家里买2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因为家乡人都种这个)眼睁睁的看着满田的西瓜烂在田里,爸爸心疼的强忍着泪水,而妈妈急得直哭。可见,路难走,交通落后给人民带来的只是贫困和不便。
3、山区的路难走,交通受到阻碍,给山区的人民带来了贫困和不便,要想改善山区的落后,你认为可以怎么做呢?生自主交流。引出“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4、通过课件我们来看看交通变化后的山区。
课件出示:交通变化后的山区(图片与视频)
5、谈感受
⑴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师小结:是啊!是交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农村道路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要让农民致富,先帮农民修路。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课件对山区交通状况的对比和了解,在视频的渲染下,进一步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体会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党的富民政策的伟大。交流中,交通的作用跃然而出,对家乡的情感更是自然流淌)
1、“家乡开发大家谈”
请生调查我县交通情况,制定一个简单的交通改进方案。
2、欣赏《天路》歌曲,让生再次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生进一步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山区交通的了解,体会改革开放给祖国农村带来的变化,感受“富民”政策的伟大,指导学生理解利用交通开发可带动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节课,相信每一位同学都真切地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交通的变化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享受交通的时候,进一步关注交通的发展,同时也用眼睛仔细去观察,交通对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要想富 先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