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出自范文

时间:2023-03-30 18: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破釜沉舟出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pò fǔ chénzhōu,出自典故“钜鹿之战”,成语谜语是谜语的一个分支,猜成语是一种很有趣的益智游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谜底,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谜语项羽砸锅 …… 打一成语

二、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三、成语造句1.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参加研究生考试。

2.对于敌人的大扫荡,我军破釜沉舟予以还击。

3.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卧薪尝胆,尝破茧而触痛。

破釜沉舟,圆金色六月梦。

5.现在已破釜沉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

6.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破釜沉舟同时也毛骨悚然。

8.破釜沉舟:只要咱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进修上的各类困难。

9.处于劣势中的军队,只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战,才能死里逃生。

10.事已至此,只有破釜沉舟,作最后一搏。

11.但现在的情况是,它必须破釜沉舟。

12.现在只有破釜沉舟地奋力一搏,才有机会扭转目前的局势。

13.只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14.面对困难的时候我只能全力以赴破釜沉舟,这样成功的可能才最大。

15.破釜沉舟意味着你必须获得成功:除了成功你别无选择。

16.奥巴马政府终于在高管薪资问题上破釜沉舟,向华尔街宣战。

1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8.我们已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不完成任务,绝不停止。

1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在讨论会上,威洛比提出了一个破釜沉舟式的想法,这也是他通过阅读和思考后得出的意外成果。

21.大家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22.曼联这支老牌俱乐部并不是有意为球员制造“破釜沉舟”这种局面的。

但曼联的球员确实对自己“后发制人”的能力感到骄傲。

23.开弓没有回头箭,破釜沉舟要付出.

24.司徒翔云以破釜沉舟的气势,饿虎攒羊般杀入契丹骑兵阵中,勇不可挡,杀人犹如砍瓜切菜。

25.胯下之辱,指鹿为马,沐猴而冠,破釜沉舟,还乡定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虚张声势,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6.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令天下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27.因此,带着破罐子破摔,不,应该是破釜沉舟的信念,王燃再次偷偷地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昭仁公主。

28.王子意识到,阿努比斯这个家伙要破釜沉舟,誓杀自己不可,于是集中精力积极迎战。

29.如今之举,已是破釜沉舟,大有当年楚雄吞并百二秦川之决心。

30.破釜沉舟下九泉,别有洞天九重天。

31.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32.甚至,对于声称台湾属于自己的中国也表示中国希望和平解决这个僵局,尽管他坚称两岸统一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但如果台湾要为独立破釜沉舟,中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3.另一个大汉放下水杯,像是做了一个巨大的决定一般,一副破釜沉舟的样子。

34.你不能去,一个是有钱的债主,一个是不成气候的小弟,你说那个什么卢哥会选哪个啊?如今,我们也只有破釜沉舟了。

35.杨震颇为无奈,看来自己在这京城还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到哪里都不受欢迎,而且还是极度不受欢迎,但就是因为有这种压迫,才让杨震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篇2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3、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八月我怀着憧憬进入了岭南高级技师学院,在进入学院的那一刻起我决心要在这里学到一手好技能,我要让我的亲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让我身边的人以我为荣。

我知道我并不优秀,我不够聪明,学习的速度比别人慢,领悟得也比别人慢。在高中时,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不舍昼夜的学习却成绩平平。为了培养我的信心,老师送给我两幅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虽然高考结束后我终究是落榜了。但是我不气馁,水不流会臭,人不变通会死。打工皇帝唐骏,他是一个从无到有,经历了一波三折种种苦难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放弃,不言输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让我勇往直前。所以我相信人定胜天,我相信我的付出定会有回报。不管他人是否认可我,但是我还有我的父母、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他们一直在默默支持我,给我力量,他们一直同在。所以,我要努力,我要前进,我要奋斗。我不可以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让他们寒心哪。

因此,自入学以来,我一直努力的学习,巩固我的专业技能,别人学习时,我认真学习,别人休息时,我仍抽空学习,因为我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扎实的技能也终会让梦想飞翔。

我知道我并不优秀。我是一个内向的男生,在集体活动中我是属于坐在角落中的那一类。我不知道我至今的内向是天生的还是我的不努力,但从现在起我要改变内向的性格,走出自我,走向沟通,迈向辉煌。李阳,最初和我一样的内向,像路边的小草一样平凡甚至微小,但他不甘落后于人,勇敢的在别人的嘲笑与讥讽中大声朗读英语。最后,他成功了,他的疯狂精神得到人们的赞美,他的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效仿。继而在国内外激起疯狂学英语的浪潮。凯撒大帝曾经说过:I come,I see,I conquer。意思是: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是的,今天我来到了这个演讲的舞台,现在,我不仅要征服这个舞台,更是要征服我自己;我要踏出以前的世界,开创属于我的精彩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所以我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习各种技能。当别人在笑我痴,笑我傻时,我仍在默默坚守自己的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了自己的梦想与前途 ,再苦也不能停止脚步。

我知道我的梦想很小,我没有邓稼先以一人之力撑起中国安全事业的英姿,我没有袁隆平用自己的双手让中国人丰衣足食的伟岸……我只是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我的自立、自强,小家的幸福美满,也是富强国家的一块砖瓦

篇4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词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成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华而不实、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等。

二、名词直接作状语

《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较难翻译,如果借助成语“狼奔豕突”,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狼奔豕突”中狼、豕意为像狼、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它们的状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便可仿效这一成语来翻译:“云”意为像云一样,“响”意为像回声一样,“景”通“影”,意为像影子一样。这三个词用来修饰“集”“应”和“从”,分别做它们的状语。整句的意思就是: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

名词直接作状语的情况有如下几种类型:

1.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风驰电掣、狼吞虎咽、风起云涌等。

2.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口诛笔伐等。

3.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等。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等成语中的形容词都处于宾语的位置,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激浊扬清、舍近求远、居安思危等成语都属于这一类型。

四、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幸灾乐祸、鱼肉人民、席天幕地、不远万里、草菅人命、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光宗耀祖等。

五、多义字和多音字

同字异义现象在成语中俯拾即是。以笔画最少的汉字“一”为例,在“一视同仁”中作“同一“讲,在“一路平安”中做“全部”讲,在“一心一意”中作“专一”讲,在“一失足成千古恨”和“一成不变”里作“一旦、一经”讲。成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很普遍的,如 “负”:负隅顽抗(依仗)、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因材施教(根据)。

同字异音在成语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数(shuo)见不鲜”与“屈指可数(shu )”,“丢三落(la)四”与“落(luo )花流水”,“方兴(xing)未艾(ai)”与“兴(xing)高采烈”“自怨自艾(yi)”,“改朝(chao)换代”与“朝(zhao)气蓬勃”,读音各异。究其原因,当与含义不同和古今音变有关。

六、倒装现象

有的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其语序显然是颠倒的。其实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的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同样如“人莫予毒”,意思是没有人能危害我,代词“予”是宾语,却放在了动词“毒”的前面了。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倒装。还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装句,以加强语气,而“蠢若木鸡”则属于介宾短语后置。

篇5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并探讨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spendmoneylike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gobythe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burnone’s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at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afishoutof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to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1.3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宠物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idioms),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dog(幸运的人),Cleverdog(聪明的小孩),Everydoghas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old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1.4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the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bya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2英汉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Lovemoneyasoneloveone’slife.爱财如命

(2)Abidebythelawandbehaveoneself.安分守己

(3)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把英语习语迁移到汉语中来,既可丰富本族语言,又可准确地掌握西方习语,可以看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人类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习语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和中西价值观的某些交叉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核。

2.2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既保持了原句的本义,又适合中国习语的表达习惯,易为读者所接受,它可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⑴改造法

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Oneswallowdosenotmakeasummer.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②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一石二鸟。根据汉语习惯可译为“一箭双雕”。

⑵对联法

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在英语的翻译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①Awordspokenispastrecalling.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Everyoneforhimselfandthedeviltakethehindmost.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3套用法

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彩,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例如: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

2.4直译加注法

还有一些习语,直译后虽然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时可使用增译法。增译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根据原文增加那些无其词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词。通常译文可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点出其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不失原貌,又避免了因生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可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若觉得还可能引起误解,亦可加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便不难理解运煤到纽卡索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2.5意译并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playgame和toplay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3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时其形式几乎相同。意义似乎相近,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应特别小心。例如:“eatone’words”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汉语的“食言”对应起来,因为它们在表面形象和语意上很接近。可是“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说错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彩,是“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如果一个人“eatone’swords”那么他就是“retracttheminhumiliatingmanner”;而汉语“食言”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因此,两个习语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可言,互译也就根本不可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amissisasgoodasamile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Gildingthelily套译为“画蛇添足”(锦上添花);laughoffone’shead译为“大笑不止,笑得前仰后合(通常拿他人取乐)(笑掉大牙),等等。

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篇6

1. 完全对等型

英文中有一些典故与汉语简直如出一辙,或者是汉语的精确的解释,例如: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如果你搞什么阴谋诡计,不管哪里的墙都会有耳朵。)

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的钱可能来得更容易,因为他们的钱去得很快,常常是今天花明天的钱。)

A big tree is a good shelter.(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没有空调的年代,能够在大树的树荫下乘凉无异于一件乐事。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阿凡提卖树荫的故事。)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people to be found.(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里大家不约而同都用了山,也许高人都喜欢隐居深山吧。)

Drink somebody under the table.(把某人灌醉。看来喝醉酒的人都会钻到桌子底下去。)

Strike the iron when it is hot.(趁热打铁。常识问题,没有一个铁匠会等铁冷了再打造铁器。)

In 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

Talk black into white.(颠倒黑白,颠倒是非。)

To err is human.(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One’s hour has come.(一个人的时间已经到了,对应汉语的大限已至。)

One's days are numbered.(一个人的日子可以数了,岂不就是汉语的来日不多?)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这个句子是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汉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呀。)

The more haste, the less speed.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求快,求快必出乱。类似的谚语还有 “Haste makes waste.”“Haste and wisdom are at odds with each other.”对应汉语“欲速则不达”。)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滴水穿石。不要以为这典故只有中国人才有,据说这个典故出自《世纪・旧约・约伯记》。而拉丁语的“Gugga cavat lapidem non vi sed saepe cadendo”[滴水穿石,不是因为力量大,而是因为功夫深)比《圣经》更早。]

2. 基本对等型

Save your breath.(别费口舌了。)

Laugh one’s head off.(笑掉大牙。)

Eat somebody out of house and home.(吃得某人倾家荡产。注意英文先吃掉的是房子,然后是家。如果照原文,我们是不是应该译成荡产倾家?)

Love me, love my dog. (爱我就爱我的狗。汉语说“爱屋及乌”。)

3. 形式不同但意思一致

Make someone turn in his grave.(让某人在坟墓里还翻身,真是死了也不安宁,也就是汉语中说的死不瞑目。)

Burn one’s boats.(烧了某人的船,汉语说“破釜沉舟”,都是断了自己的退路,抱定必死信念一搏。)

Don’t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别在猪前扔珍珠。珍珠这么珍贵的东西在猪面前摆弄会怎样呢?这个说法比汉语的对牛弹琴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The biter is sometimes bit.(咬人者有时反被咬。害人有时反害己。汉语则用比较形象的说法,“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猫儿一走老鼠逞强。相对汉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两者用不同的动物表现了同一个现象。)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同种羽毛的鸟聚在一起。汉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He that toucheth pitch shall be defiled. (摆弄沥青的人肯定要弄脏手。汉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英语类似的还有“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两人智慧胜一人。不就是汉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吗?)

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看壶等水水不开。和汉语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的。)

Don’t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不要教你的奶奶咂鸡蛋。奶奶活了这么大岁数,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还要你教如何咂鸡蛋吗?这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呀。英语还有一个谚语“Don’t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Wet behind the ears.(耳朵后还湿呢,汉语有个俗语“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指年轻,乳臭未干。)

Lethean Cup(Lethe冥府――河流名,饮其水即忘却过去的一切,西方有忘川之水,而东方有孟婆汤。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两种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

篇7

关键词:汉英习语 文化 差异

一、引言

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一个民族在其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其中包括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俗等等,这些特点都会在本民族的习语中表现出来。所以,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同时,习语依赖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承载着各民族文化特色,积淀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表现着千姿百态的社会关系,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习语像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虽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了解习语形成的文化背景是透彻理解习语的关键。

二、汉英习语与生存环境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处环海,英国人早期在生活上很大程度依赖于海,在历史上,她的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他们在与海的斗争中创造了“海文化”,这一文化在英语习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英语中常用“鱼”来比喻人,例如:All’s?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喻来者不拒)、a dull fish(喻乏味的人)、a queer fish(喻怪人)、a loose fish(喻道德上放荡不羁者;放荡的家伙)、a poor fish (喻可怜虫)、a queer fish(喻怪人)、a shy fish(喻羞怯的人)、a cold fish(喻冷漠的人)、a cool fish(喻厚颜之徒;注:cool在这不是眼下在中国流行的“酷”)、fish woman(喻骂街的泼妇)。尽管fish在表事物和状态的时候多作贬喻,但几乎每个比喻都出典于本民族文化,如:a kettle of fish(喻乱七八糟)、cry stinking fish(喻拆自己的台;坏自己的事;往自己脸上抹黑)、teach fish to swim(喻班门弄斧)。成语drink like a fish表示“很会喝酒”;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如鱼离水,处境生疏困难,感到拘束不安”;have other fish to fry表示“另有其他要事待办”;swim like a fish比喻“善于游泳”。他们把“小地方的要人”称作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把“默不作声”比喻为as mute as a fish 。还有fish 用作动词的表达法,如:fish for information 探听消息;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fish for compliments/praise是汉语里“沽名钓誉”的意思; fish for herring and catch a whale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fish for oneself奋力以求,全靠自己;fish in the air徒劳无功;fish out of water出水之鱼,与环境不和的人;fish story夸张荒诞的故事,狂言;fish with a golden hook行贿,贿以重金。

英语中也有许多关于大海、船和水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 sea change (根本的变化);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处于两难之中;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先发制人,占某人的上风);any port in a storm (危机时任何可解脱的办法)等等。我们说“守口如瓶”,英国人则说“as close as a n oyster ”;我们说“精力充沛”,英国人说“as fresh as an oyster.”有人在恋爱中失意,中国人会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表示安慰,而英国人则用“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我们鼓励年轻人用“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做暴风雨中的青松”;英国人却用sea来鼓励人们,如:The sea refuses no water.(大海不拒江流);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捕鱼要到大海)等。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古代到近代,人们以牛耕为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所以说,汉语里就出现许多与牛有关的成语和表达方法,如“力大如牛”表示力量大;“泥牛入海”指一去无返。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事不关痛痒谓“蚊子叮牛角”,即一点知觉都没有之意;好绕道旁门营私为“钻牛角尖”;谓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报恩于人宁愿“做牛做马”;“九牛一毛”言极多数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虎”则形容极大的力量。“土牛林木马”比喻有形而无实质。“骑牛找牛”比喻忘其本而有它求之意;“老牛推车”讥讽人力用尽而无能事。“牛吃稻草,鸭吃鱼虾”,谓各人福气不用;在现代的股市上,“牛市”意味着股票飙升。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或自喻“俯首甘为孺子牛”。

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人们对松、竹、梅具有很高的评价,常被用来比喻人类高洁正直、刚正不阿的品行。如 “松鹤同龄”、“松鹤延年”、“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梅花三弄”、“望梅止渴”、“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等。而英语里的pine, bamboo, plum blossom则没有这样的联想。

三、汉英习语与

教是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交往的产物,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由于人的祖先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做出解释,所以,神与上帝的故事就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人们通过对上帝、神道、精灵或某些被认为与自己相关的生物的极度想象和尊敬,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把自己托付与某种虚幻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往往贯穿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在西方许多国家,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均有着深厚影响。如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元首在就职宣誓的时候要把手放在《圣经》上;法庭上,证人也被要求手按《圣经》宣誓后在举证。多数年轻人结婚要在教堂里接受牧师的祝福。所以,英语习语中就有了许多来自《圣经》典故,如:Adam’s apple (亚当的苹果) ;forbidden fruit (禁果);the tree of life(生命之树);my cup runs over(福杯满溢);the lost sheep(迷失的羔羊);Judas’ kiss(犹大之吻);the Dooms day(最后末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信奉基督教的英美人会使用很多与“神”和“上帝”有关的习语,如My God! God bless me! God damn you! God knows;God forbid;for God’s sake;depart the God; bear one’s cross等。还有像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they grind exceedingly small(天网恢恢,疏而不露;善恶终将有报)这样的谚语;有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The way to heaven is by the Weeping Cross(忏悔受难,得升天堂)这样的劝诫;也有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吧!该死!)这样的诅咒。

在中国,人们的宗教意识并不是很强。但“儒”、“道”、“佛”的影响还是可以从语言中找到。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就有了与此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中”等。来自佛教的成语还有: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等。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留下许多词汇影响着后人,如:“灵丹妙药”、“悬壶济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璞归真”等。还有儒家学说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这些习语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不懂得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常常会对这些词语感到茫然。

四、汉英习语与历史典故

在汉英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流传着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这些事件和故事经长期流传,久而久之,就以习语的形式沉淀在语言里。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其结构形式、喻体、设喻等方面都体现了极强的民族色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成语的来源有着极为相似或相同之处。如“破釜沉舟”一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颇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现在用来比喻做事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 (bridges), 原指古罗马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大军乘船渡过Rubicon河之后把渡船全部烧掉,以此向士兵表明退路以断,只有拚死一战,这与汉语的“破釜沉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除此之外,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只有了解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才能理解它们深刻的含义。

在人类的进程中,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文化特征无一例外的表现在语言之中。比如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东施效颦”、“名落孙山”、“指鹿为马”、“焚书坑儒”、“卧薪尝胆”、“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等等。典故的运用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英语里许多涉及人物和事件的典故都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三百多年以前,但他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讲英语的人似乎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所以,这些典故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r)审慎胜于血气之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五、汉英习语与神话和寓言传说

神话和寓言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希腊人就有许多关于神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了十几个世纪,成为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他们的神具有人的形态和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希腊罗马神话曾激发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给西方语言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词汇。如:mentor一词就是来自希腊神话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挚友的名字Mentor。奥德修斯启程参加特洛伊战争时,把小儿子托付给Mentor抚养,奥德修斯离家二十年,Mentor不负所望,把他的儿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在现代英语里,mentor一词就成了“良师益友”。又如titan一词就是来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和地神Gaea所生的六男六女的通称Titans,他们个个力大无比,常被称为十二巨神,在现代英语里titan表示“巨大的力量”或“强大的事物”。美国人还用它为自己的洲际导弹命名,为“大力神”导弹。give a sop to Cerberus暂时安抚刁难者,行贿(Cerberus为守护冥府入口的有三个头的魔犬);apple of discord妒忌之源,争斗之因;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 (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 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等。有些习语已越过国界,在世界各国广为传用,如:play Cupid (扮演丘比特;当媒人);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麻烦、祸害、灾难的根源;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表示“里应外合,消灭敌人”,喻隐患,从事破坏工作的人员;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之火;Odyssey喻指“磨难重重的旅程或“艰难的历程”;Sour grapes (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有关习语不可数计,如“一鼓作气”、“围魏救赵”、“声东击西”、“鸣锣收兵”、“养精蓄锐”等等。汉民族文化悠久,其神话传说更是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比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还有来自寓言故事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等都深受人们喜爱,并在实践中被反复运用。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民族语言更加充满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六、结论

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它们的意义常常不是参与组成各单词词义的简单总合,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所以习语的本质特点就是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方面重视形象和字面意义,另一方面重视抽象和深层意义。受复杂的文化背景的制约,这两重意义很难重合,所以在学习和翻译这些习语时,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Edwar D.B.Taylor 1871.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i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Column One,London.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

[4]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成语 经典 通识教育

每逢秋桂皎洁时,总会看到满身阳光的学子走进菁菁校园。学子们对这片更多绿荫的园地无不心起肃然憧憬:他们可能意识到,在这里自己将要度过的也许是今生最后一段清纯的闲暇岁月――自上中学以来,我们的青少年们就几乎没有过闲暇,大量实用和误用的文科或声光电化课程爬满了稚气的时间……人到老年,闲暇时日会自然再来,可那个时候,闲暇必然被暮气笼罩,甚至被遗憾、懊悔纠缠……

无论大学还是高职,这段最后的清纯与闲暇确乎珍贵无比――如何善用这段闲暇,值得每个珍视自己人生的青年憧憬。更值得每个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园丁们驻足深思。当然,值得憧憬不等于能够憧憬――多数青年学子不能够憧憬,因为,如今的大学和高职的课堂与实验室主要培训实用技术知识,政法理工财经商贸诸科占据了如今学院的大半场地。

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有效地抵消过度技术化、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倾向所带来的弊端,葆育人之为人的性灵。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我看来首先在于让学生拥有一种高贵的闲暇。无论中西方的教育传统,高贵的闲暇就是读并不实用的圣贤之书和历代经典。读书――读经典是校园文化建设落在实处的表现和保证之一。

为何青春闲暇时光得抓紧时间多读历代经典和圣贤之书?尚在求学中的青春少年正在甚至已经步入生命的道德牵缠,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依伴历代前贤文迹,性情,以备充分的德性涵养,走向未来的人生之旅。资器虽有大小,闻见纵有浅深,要其功化。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历代经典,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

教育首先关乎雕琢性情,而非单纯学门手艺――即便学习政法理工财经商贸之技,也需要先通文达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止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李渔《闲情偶寄》)。于课堂和教材之外的校园文化的营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更能起到保养人文素质、涵养学子性灵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意义弥足珍贵。

汉语文化中拥有数量可观、历史悠久的成语,其中有相当部分依托于历代经典而衍生至今。如言而有信、三十而立、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乐在其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等,源于《论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与民同乐、水深火热、解民倒悬、事半功倍等等,出自《孟子》;又如退避三舍、言归于好、狼子野心、外强中干、表里山河、厉兵秣马、困兽犹斗、风马牛不相及,出于《左传》; 而网开一面、酒池肉林、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本于《史记》。

以上罗列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均植根于古汉语经典著作。成语意味的不仅仅是典故、传说或趣闻,和工具意义上的使用。成语是文化典籍派出的使者,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硕果,是浓缩的精华与精华的负载。由成语进入经典顺理成章。作为校园文化有机组成的成语文化,应成为引领青年学子进入原典的招牌和路标,它是入口而不是终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常易流于形式,止步于口号式的宣传和百家讲坛般的热闹,就像很多人学成语往往满足于背诵它和讲述其中的故事,说白了,这只是一种知识性的摆设而已。应该让成语的学习与研究成为原典阅读的开始。

而这种开始则是一种新的人才观的体现和贯彻。这种人才观可以称之为通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general education)。通才(识)教育强调的是心性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强调的是人的自身发展,而不是职业。但它并不反对专业教育,恰恰相反,它是要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把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融为一体,排除偏见,以培养学识广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专业技术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大学提供职业训练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就个人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大学――高职阶段,就要求学生确定一生的职业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发现一个道理: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最重要的理论最实用。大学和高职教育专业性、职业化的优点也恰恰是其作为高等教育(大学)的缺陷所在,通才教育的施行恰恰是为弥补其缺陷而有所作为,即克服单一专业化教育的弊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又能为掌握专业技能提供深厚的底蕴保障与凭借,即所谓“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

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成语的学习与研究通向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深厚的领域,而阅读中西历代经典(文史哲),让中和古秀的历代典籍滋润年轻学子的闲暇时光,为其一生打下充沛丰盈的性灵基础,则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品质保证。由成语走进经典,依经典走向成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唯有扶植素质教育,方能保育后学天素,发其英华。倘能如此,方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古典诗文绎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 文化价值

习语以其特有的鲜明形象和生动的比喻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研究价值。正确恰当的运用习语,不仅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更能使文笔精练、优美。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习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英语习语的文化价值作简要探讨。

1 习语反映英国的历史

英语习语数量浩如烟海,许多习语与英国的历史有关。“to fight like Kilkenny cats”(猛烈地战斗)、“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惨败)、“round table conference”(与会者平等的会议暨圆桌会议)、“to keep one’s powder dry”(做好准备以对付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每条习语都能牵出一段历史。就“to keep one’s powder dry”而言,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内战时期。当时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军队。一次,克伦威尔在指挥军队过河的时候要求士兵“keep your powder dry”。最后,国王查理一世被打败,克伦威尔成为了英国的统治者。

2 习语反映英国的民俗

英语习语丰富多彩,反映英国民俗的习语俯拾即是,这些习语堪称英国民俗的化石。

(1)反映餐饮习俗的习语从“an old salt”(经验丰富的水手)、“a piece of cake”(非常简单)、“to earn one’s bread”(谋生)、“to sit above the salt”(坐上席)、“ in apple-pie order”(井然有序)、“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milk and water”(软弱无力、淡而无味)等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面包、牛奶、蛋糕和苹果是英国人传统的食物。按英国旧习,盐瓶摆在桌子当中,贵客坐在它的上首,普通人坐下首。因此就形成了这个习语“to sit above the salt”。

(2)反映服饰习俗的成语“the gloves are off”(做好战斗准备)、“to turn one’s coat”(变节、背叛)、“to get the boot”(被解雇)、“to throw down the gauntlet”(挑战)等就反映了英国人的服饰习俗。防护手套(the gauntlet)是中世纪英国武士携带的一种手套,丢下手套表示挑战,如果对方接受挑战,就会拣起手套,因此就有了这个成语“throw down the gauntlet”。

(3)反映居住和社会生活背景的习语“on the house”(由店家或公司出钱的、免费的)、“from the housetops”(当众宣布)、“the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白日梦)、“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本末倒置、因果颠倒)、“all at sea”(茫然)、“between devil and bluesea”(进退维谷)、“hoist one’s colors”(升起旗帜、宣布观点)、“on the rock”(触礁,引申为失败)等,都是反映英国人居住和社会生活背景的习语。

(4)反映游艺风俗习惯的习语“according to Hoyle”(根据公认的规则)、“to play one’s last trump”(使出绝招)、“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锦囊妙计)、“to bring home the bacon”(赢得比赛)等反映了英国人的游艺习俗。最后一个习语来源于英国的一种比赛――捕捉浑身涂满油脂的猪的体育运动。而 “The Hoyle” 是一本描述纸牌规则的书,“the trump”是惠斯特或桥牌等牌戏中的王牌或主牌。

(5)反映禁忌与迷信习俗的习语“right-hand man”(主要的助手)、“to be in theright”(正义与真理在自己这边)、“to do right by someone”(公正地对待某人)、“to have two left feet”(非常笨拙)、“get out of bed with the left leg first”(整天情绪不好)就是这类习语。这些习语说明英国人尚右忌左,如早上起床时左脚先落地就预示着这一整天运气都不好。

(6)反映宗教风俗的习语 基督教是在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以至于它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部分。《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批习语出自《圣经》。“loaves and fishes”(私利、实惠)、“not know a man from Adam”(完全不认识某人)、“milk and honey”(生活富裕、幸福)、“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分辨好人坏人)、“Juda’s kiss”(口蜜腹剑地伪善阴险行为)、“turn the other cheek”(忍受暴力、忍受侮辱)就是这类习语。了解这些习语的起源,对了解《圣经》这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大有裨益。

3 习语反映英国人的语用心理

一个民族的语用心理往往会在动物的表达方式里明显表现出来。“fox in a lamb’s skin”(伪装友善、口蜜腹剑的人)、“a wolf in sheep’s clothes”(披羊皮的狼、伪君子)、“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to cook one’s goose”(彻底毁掉某人的前途、名誉)、“to make an ass of oneself”(出洋相、干傻事)、“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济人之急、帮助人渡过难关)、“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贼去关门、为时已晚)、“as wise as an owl”(非常聪明、博学)。从以上习语中不难看出在英国人的心目中,“fox”、“wolf”代表“阴险、狡诈、贪婪”,“lion”代表“勇敢、力量”,“ass”、“goose”代表“迟钝、愚蠢”,“dog”代表“温顺、忠诚”,“horse”代表“勤劳、坚忍”,“owl”代表“稳健、智慧、睿智”。

4 习语反映英国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英语习语里有很多反映英国币制和度量衡的短语,比如:“a pretty penny”(大量金钱)、“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处节约,大处浪费)、“not worth a farthing”(一贫如洗、身无分文)、“inch by inch”(逐步地)、“to stand out a mile”(极醒目、极显眼)。“Penny”(便士)和“Pound”(英镑)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一便士其价值为英镑的百分之一。“Farthing”是英国旧时面值为四分之一便士的硬币,现已停用。“Inch”(英寸)和“mile”(英里)是英国的长度单位。

5 习语反映英国同其他民族语言的接触情况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英语通过多种渠道与多种语言接触过,从这些语言里吸收了大量习语。英语中的外来语数量相当庞大,是英语习语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习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同异族语的接触情况。从数量上看,来自法语的习语独占鳌头。如:“an ivory tower”(脱离现实生活的小天地、象牙塔)、“to tilt at windmills”(攻击想象中的敌人或不平)、“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to throw one’s cap over the windmill”(不顾后果地干)。还有一些习语来自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如:“to fight with windmills”(欺骗、蒙蔽)、“Barmecide feast”(佯装的慷慨)、“open sesame”(通往成功的事件、情景)。以上习语表明英语同这几种语言曾有过密切接触。

6 结语

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习语的语源分析以及分类研究考察英国文化。当然并非每条成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确有不少成语能够反映出英国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可以说,英语习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英国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参考文献:

[1]Evans, Ivor H.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s (14th ed)[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817.

[2]Zhang Xiaxing. Allusive English Idioms with Examples for Usage and Translation[M]. Xi’an: People’s Publisher of Shanxi,1983.

[3]Jiang,Lei. A Survey of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M]. Wuchang: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0.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篇10

象棋是我的强项——去年我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呢。我施施然先坐在了报考象棋社团的教室里。初一新生一个个面相稚嫩,想必象棋也仅是兴趣罢了。想到这,我对自己入选象棋社充满了信心。

还没轮到我,我偷闲遐想:我潇洒地用食指与中指夹起棋子,威严地进军对方阵地,横扫千军,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各自全神贯注地观看这场美妙绝伦的 “大师级”演绎,正当我落下绝杀之棋时,全场欢呼,纷纷叫绝!老师也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点着头对我说:“恭喜你,入选了!”

——我如痴如醉地幻想着,不久这一幕就会上演,我的“传奇”也将会呈现。我得意地微笑起来。扫视全场,四十来号人呢!等一下那面子可真是——真是,赚翻了!我脑海里不由浮现股票大涨的模样。

一组又一组的人上去了,而我根本不屑一顾,我正在编着入选台词呢,应该华丽一点。哎呀,我的手心沁出了汗珠——咦?我内心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呀。

终于轮到我了,我的内心忐忑不安。

差点忘了说,我的对手是“软柿子”张森,有了他,更可衬托出我的强悍啦。我瞄了一眼张森,心想:“你就当我入选的垫脚石吧。”

比赛开始了。我调兵遣将,采用囤积政策,先在阵地蓄力,只待好时机一出现,我的军队便会像南蛮入侵般汹涌澎湃地向敌营压近,到时那股力量,锐不可当。但开枪之前也要上好子弹,这招攻城略地需要一段风平浪静的准备,我把自己的阵型安排妥当,井井有条,就在等着第六步扣动扳机呢,只听老师一声:“结束……”

一旁的我心想:“这么快就知道我的厉害啦?比都不比了?那倒是爽快,可怜的张森,你被淘汰了哦。”

“……你们可以去第二意向了,走吧。”

我一时没弄懂什么意思,但那不安分的心却“咚咚”跳了起来——“那请问老师,是通过了么?“不,你们被淘汰了。”那老师觉得我莫名其妙似的。他平静地叫道:“下一个!”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我就像一个呆子,傻傻地愣在那里,张森倒是快活无比地拉着我的手说:“小曹,走啦。”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那支股票,只是现在已全部崩盘下跌,而我被死死地套住,挣脱不开。一切变得好快呀,当时还想华丽丽地……我简直发晕了,而张森还像没事似的,可我的感受怎么会和他相同,他又怎么会和我感同身受?

我几乎被他拖到了外面,太丢脸了,我恨不得变只老鼠钻进洞里,这样倒没有人干涉我。可我做得挺好的呀,我开始回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先起“屏风马” ,后起“土象局”……这都是老鼠夹般的辣招呀,只是暂时没被老鼠踩到罢了,怎么能诋毁了这精心的布局呢,我只不过还没展开攻略而已……

对了!我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跑去问明了规则:五步之内要灭掉对方至少一颗棋子。“一颗棋子”!原来如此!

就像一门大炮,打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费尽心思把阵势摆开,就因为没马上进攻而遭淘汰,而那些不精于此道的“路人甲”竟凭没头苍蝇般的狂轰滥炸而入选,太令人无语了。我仰望蓝天,发现天上变幻的白云就像在恶作剧的小孩那样嘲笑着我,我知道周瑜怎么会被气死了!

全场四十来号人,让我面子往哪搁?我被这“无情无理的规则”(出自《武林外传》)给降住了,我像一只丧家犬,或是被叫了家长的学生一样,耷拉着脑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悻悻然之中,郑智鸿握住了我的手,对我说:“咱们别与这社团浪费光阴,浪费人才,走,咱去球社!”我的精神也从低谷一跃而起:象棋是我的技中之长,如今我也遭落选,更何况略逊一筹的足球呢?但如今的我已如西楚霸王项羽为救巨鹿,只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我的内心再次燃起奋斗的火焰!走,我恢复了往日的豪气,去试试再说!

话说到了球社,高手云集,而洪安澜自然也在其中。吸取了前车之鉴,我先去问明了规则:用S形带球运过栏杆,最后射门。我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进了一个赌场,身不由己的我只能压下赌注,赢便成,输便一败涂地,在这两个狭窄的关口,无法退缩,只得冒险一试。我暗暗鼓励自己,像要前去征战、背井离乡的将军,努力吧!我想到了武松,因为我此时就像武松一样,面对大虫,已不容深思,只能一拼,放手一搏!说时迟那时快,我屏住呼吸,运着球,一个射门,泻出了我对棋社的全部怨气,以及窦娥般的全部冤屈,以及其他精神损害,等等啊!那球射得美呀,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快,我成功地救赎了自己!我就像孙悟空打完妖怪般的有成就感,像唐僧取得真经时的快乐,那场面,拍成电影的话一定特感人。我释怀了!

这次社团的风波,让我收获很多,比以前所说的“收获很多”还多。我有些自负,又有些悲伤,有些草率,又有些——幼稚。但,这次真的是因祸得福,我认真地想过了,进了足球社,毕竟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生,要学的有很多,在相同时间里,足球游戏取得的经验值肯定要比象棋社的要多,看来老天爷对我不错啊!那今后,我也要努力呀!

写到这,我哈哈笑了起来,完全释然了,是不是很阿Q?

【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