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乎所以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7 15:2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忘乎所以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忘乎所以造句

篇1

1、成为设计师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经过我兵不解甲,我终于功名成就。

2、以后我若功成名就,我便要父母享清福。

3、回想当年的同学,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碌碌无为,能不感慨系之。

4、一个人的功成名就带来的辉煌是无上荣誉的。

5、对于功成名就的人,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

6、他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了,虽然的设计方案是别具一格,但是要功成名就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7、你现在就想功成名就,未免太迫不及待了吧!

8、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了。

9、功成名就后回到家乡是我梦寐以求,经久不息的梦想。

10、整个亚洲都把奥运会主办权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语;误用

成语作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张名片,始终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积淀文化底蕴的语言形式往往隐含着众多意义,如,比喻义、引申义等,而学生往往对此存在一定偏误,因此,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常见误用类型

细观学生的错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种偏误:

(一)对语义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用

学生对语义以偏概全,不能准确地理解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发生在四川雅安的地震,鲜为人知。

“鲜为人知”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意思,此处“鲜”的义项是较为少见,而学生却把它理解成“新鲜”的义项,认为是刚刚发生不久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种语义特殊的成语,教师应注意着重说明。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有些成语是具有一定的感彩的。如果不了解特定的褒贬性,在使用过程中,便会出现误用情况。例如:

为了人民的利益,面对大火,他们奋不顾身忘乎所以地救火,直到把火扑灭为止。

“忘乎所以”指因过度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多用于贬义,而在这里忽视了它的感彩而造成误用。

(二)对语法功能不了解而造成的误用

成语本身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它的语法结构,否则便会造成误用。例如:

小明总是评头论足别人。

“评头论足”是一个由两个述宾结构组成的成语,后面不能再另跟其他宾语。如果非要使用,可以用“对”字引出受事宾语。把这句改成“小明总是对别人评头论足”就没有问题了。

(三)对近义成语辨析不清而造成的误用

近义成语虽然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但都各有侧重点,在具体语境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恰当的成语。例如:

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祸福相连,侧重同甘共苦。而此句想要表达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改为“息息相关”更合适。

除上述列举的误用类型外,学生还经常存在对成语比喻义、引申义不了解等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误用成语原因分析

受当今教育体制追求“速食”的影响,教师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不能很好地展开系统讲解,普遍采用就题论题的模式。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大都囫囵吞枣,对成语的意义、用法并没有过多的深究。这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学习。

三、各阶段成语教学对策探析

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过程细化为认读、识记、运用三个小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一)认读阶段

此阶段是学习成语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语素法。赵金铭曾在《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中提到“语素教学除了有助于汉字的认记、消除错别字以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词汇、掌握词汇、扩大词汇以及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可见,重视语素,便是成语教学的秘诀。例如,我们可以搜集包含“不”字的成语,发现“不”字语素大多出现在四字成语的第三个位置,都是否定接下来的第四个字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按语素归纳成语的方法有适用性广、条理性好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读成语。

(二)识记阶段

只有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其深厚文化底蕴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讲解某个成语,而是需要交代清楚成语的来源、典故。例如:“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常常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做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其意义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它的典故却经常被人忽略,如果在教学中增加对典故的讲解,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成语,进而正确运用成语。

通过追本溯源法,我们可以将教学从原先只局限在成语一个方面,逐步拓展到更大的领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三)运用阶段

要想让学生正确运用成语,我们还可以采取情景法和触类旁通法。在课堂中,_展精彩的成语接龙、造句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而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讲解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方法、讲究效率,对那些复现率很高的语素、疑难成语进行总结、补充,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总之,成语教学应将循序渐进的原则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阶段。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华悠久文化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成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环节,只要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水平定会得到实质性提高。

篇3

吸取的同义词

汲取、罗致、摄取、接收、吮吸、吸收

吸取造句

No.1 他竟然不吸取教训,仍旧我行我素。

No.2 我们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No.3 我们要认真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No.4 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No.5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No.6 只有不断的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进步,这是无可置疑的真理。

No.7 我们不但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还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No.8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善于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No.9 那些已经犯过的过错,有一些是因为来不迭,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些检查。

No.1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No.11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No.12 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

No.13 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No.14 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No.15 人们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了沉痛的教训。

No.16 这次没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No.17 我们不应该害怕批评,应在老师的教诲下吸取经验教训。

No.18 工作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吸取教训,认真改正就行了。

No.19 犯了错误,应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No.20 自己做错了事要吸取教训,怎么能去埋怨别人呢?

No.21 你应该认真地总结一下,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No.22 寄希望于言语之间,相信你能吸取这次教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No.23 我们要善于绝长补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No.24 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No.25 我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No.26 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

No.27 生物除了在外界吸取养料,以维持其生存外,其机体内还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No.28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你第一次没考好,如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考得好一些。

No.29 工厂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No.30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的东西,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No.31 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养料而吸取它,就像猫舔吸牛奶一样,那么我们仍能保持清醒,不致忘乎所以。

No.32 以人为鉴可以让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少走弯路,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别人失败的教训加以吸取和规避。

No.3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No.34 失败为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训,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No.35 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No.36 他俩迟到的原因不同,你不能一概而论,处罚结果都是接受批评,吸取教训,罚扫地两天。

No.37 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No.38 我必须充分吸取上次考试的失败的教训。

No.39 看到朋友犯错,不应幸灾乐祸,反而应当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想己之过,从中吸取教训。

No.40 我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

No.41 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造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No.42 这次期末考试考砸了,老师叫我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学习。

No.43.他几次三番地犯错,可就是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

No.44 聪明人跌倒一次,从中吸取教益;蠢人跌到一次,从此不再爬起。

No.45 我们要吸取教训,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No.46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No.47 文化建设要吸取传统中的精华,这才有利于今天的发展。

No.48 失败并不可怕,但应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把它当作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No.49 你应该好好吸取教训。

No.50 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No.51 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No.52 那些年里,社会动荡,昏天黑地,损失之重,岂是数字算得尽的,痛定思痛,人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深刻的。

篇4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