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12 05: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 多媒体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有利于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迟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两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而且能为整堂课作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一起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上。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更加活跃,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片断:
展示多媒体画面,出示句子: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师:人们是怎样相互击掌的,一边击掌一边会说些什么?
学生兴奋地相互击掌,嘴里喊着:耶!
师:还会说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师:是的,喜庆的场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为什么这次人们会如此激动?场面如此之大?
生:因为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成功,大家太激动了。
教师再次出示人们欢呼、拥抱、挥舞红旗的课件。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除了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热泪流尚之外,人们还会怎样欢庆?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声歌唱。
师:这时,会唱什么歌呢?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歌唱祖国》。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国歌。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喊祖国万岁!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我们成功了》。
生:我们成功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配上动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媒体、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善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活用多媒体,逆向求异,拓展延伸,使学生参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就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时小鱼的表现。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学完课文,随后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它们傲然挺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积极的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1.创设民主氛围,营造自由心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对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评价,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如何加以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一次,一位同学将一小段文字中的三句话数成四句话,我让他请三位同学加上他自己每人读一句。结果,三位同学读完了,他没读上,从而使他明白自己将分号当成句号的错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自由与宽松,从而唤起创造的欲望与热情。
2.启发质疑问难,鼓励标新立异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表现,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如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时,书中描写了内洞的景象:“……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双龙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我提醒他们:“像与不像,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决定的。先认真分析课文,想出充足的理由驳倒对方。”待学生再次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有的说:“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像’就是有一点像,而大部分不像,总的来说还是不像。”显然说理性不强,难以服众。他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起来反驳:“理解错误,有点像,应该是像。因为它们是由石钟乳积淀而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可能十分逼真。而且文中指出‘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是说像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张牙舞爪的姿态。而洞中光线很暗,大体轮廓很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这是肯定的回答。”……尽管答案不相同,但学生们根据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是可贵的。经过争论最终认识会趋于统一,无须教师做太多的解释。
3.利用情感情境,激发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得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力也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语文课本中描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均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续写故事……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 黄山奇石 》一文,“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介绍得非常详细。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观看投影,一边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黄山石的奇妙。“金鸡叫天都”这一景点,只有文字介绍而没有插图,我便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动手画一画,生动地再现“金鸡”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的样子。“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三种奇石,文中只提到名字,而没有具体的描述,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后,试着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如“天狗望月”:……像一只小白狗,长着一对翅膀,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狮子抢球”更有趣,有的说,像两只狮子面对面坐着,在争夺中间的一个球;有的说,像一只狮子抢到了球,另一只狮子不服气,伸出爪子想把球抢回来。真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生们借助想象,既活跃了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动机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与活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活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学习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可开展故事演讲比赛或分角色表演;学习古诗文,可根据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现场作画,然后配乐介绍自己的诗画;学习寓言故事,可根据情节编写课本剧……这种集观察、表演、复述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理解的同时,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例如教学《 景阳冈 》一课时,通过学习和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出“说、读、演、画”这四种方法来展示文中的重要片段。随后便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伙伴,充分刻画武松这一形象。指导的、表演的、说书的、画画的,学生将武松这一勇敢、倔强、豪爽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5.实施多元互动,促进合作提高
学会交际,善于合作,在新世纪人才素质构成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也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便是更易发掘人的创造性潜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因而《 语文课程标准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采取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异质分组的小组学习方式,即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起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感情亲疏确定多元互动小组,如优生与优生组合的多元互动,中等生与中等生组合的多元互动,后进生与后进生组合的多元互动,优中差组合的多元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合的多元互动,为他们进行学习交流创造条件,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与奖励标准。目的是通过各种层次组成的小组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
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激发创新精神,互动交流,一起发现其中的奥秘,最后达成共识,解决个体所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合作比对立、独立等更能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更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篇3
一、教学者的角色定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者的角色做出了一个新角度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两个词是对教学者角色非常明确的定位。教学者只有对自我的角色定位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可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习惯和体制使很多教学者只是在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大多数学生始终处于单项的被动接受状态。然而,学习的本质在于主动探究,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尝试性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质的飞跃。这便意味着教学者不可以再越俎代庖,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真正主动权,同时又教给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者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引进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课堂也有很多实践形式,以下便介绍两种创新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与孩童天性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上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会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但是他们爱动、爱玩、爱做游戏。教学者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情景和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以《黄山奇石》这一课为例,教学者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放映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上是黄山的美丽景色以及各式各样美丽的岩石),然后教学者可以指着这幅图对大家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美丽的大岩石,可不可以啊?”当学生们的注意力便被美丽的图画吸引过来的时候,紧接着教学者就可以对学生们说:“请大家仔细认真的观察,然后对我说你们在图画上都看到了什么模样的石头?”这时,学生们就会仔细地看着图画,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我看到了吃香蕉的猴子。”“有长鼻子的大象。”“好像是仙女下凡啊!”……在这个时候,教学者便可以抓住时机,表扬学生:“同学们的眼睛真敏锐,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么多可爱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和这些‘动物’交个朋友好不好?”于此同时,教学者可以把“猴子、大象、仙女……”等词语贴在相应的岩石旁边,以图片和文字相对照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词语。孩子们便会一个个指指点点,摇头晃脑的读着。
教学者以孩童的天性和课文内容相融合,以趣开头,图文并茂,精心设计导入语,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者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和生活其实就是一回事,通过学习语文,然后懂得如何生活。教学者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创造这样一种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情景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的达到表达及口语交际的目的。
例如:《日月潭》这一课,当教学者通过对《日月潭》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美丽风景。教学者便抓紧时机对学生说:“通过对《日月潭》这一课文的学习,我们对它的美丽风景都叹为观止。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游戏。假如今天在这里要招聘几名‘日月潭’的景点导游,你们想不想应聘当这个导游啊?如果想要的话,现在我要对你们进行导游考核,你们向游客介绍日月潭的相关知识。谁介绍、讲解得最好,谁就能成为景点导游。”这样一来学生们反应热烈,拥有高涨的积极性,教学者让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让学生们主动举手上台参加景点讲解。学生们连珠妙语,妙趣横生地运用了某些广告用语,极好的介绍了台湾日月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我。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实践活动; 内容; 兴趣; 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组织实践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贯穿于全过程,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心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
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唱"、"画"、"做"、 "读"、"赛"等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唱,即唱一首歌。爱唱歌是小学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小小的船》、《快乐的节日》、《欢庆》等,这些歌词或活泼,或抒情,或柔美轻快,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学唱或欣赏,变背为唱,学生的情感便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得到了共鸣。
画,即画一幅画。教材上插图色彩悦目,形象鲜明,有较强的立体感,观察插图,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学们,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画笔把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比比谁画得美。"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于是,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后,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这样,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在画画时,不仅对已有知觉材料重新温习,而且还充分发挥想象,对课文经过加工产生新形象。
做,即动手做小实验。教材有些课文围绕"科学与创造"这一专题,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小学生好模仿,好奇心重,学完课文,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探索科学的奥秘。如学了《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读,即读相关课外书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应完成的相应阅读量,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完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阅读后,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赛,即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朗读、写字、习作等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妥善组织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为了提高同学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相继开展了"诗歌总动员"、"成语对抗赛"、"校园童话节"等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巧妙地达到了积累训练的目的。
2 把握时机,精心安排,让学生"有时间动"
各年级真正安排在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的课时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渠道,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
2.1 语文课,挤出时间。一些跟课文关联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一些和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2 综合实践课,给出时间。综合实践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如结合第六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确定了"父母的爱"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交流父母的爱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设计生日贺卡,排练爱父母的小节目。
3 凸显主体,激励为主,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1 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如我让学生设计《找春天》的活动方案,学生找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设计活动步骤。学生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设计出了富有诗意的方案:亲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图片,赏春;诗词歌舞,颂春;自创诗文,咏春。
3.2 自主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结合第六册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特别邀请了孩子的父母到学校,开展了 "情意浓浓迎母亲节"这一活动。在这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中,活动当然开展得充满浓浓亲情。
3.3 自主参与活动过程。活动课重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鼓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让学生表现自我;提倡学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难题;于是,我布置了学生编辑自己的作文选,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从整理习作、誊写(打印)、设计封面到取名,自主自动,编出了有特色的作文选。
篇5
一、挖掘教材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阅读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应有尽有。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只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广泛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二、创设情景感受美
所谓“触景生情”,从开卷有益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而这不同的情感,也正是语言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为认识的深入,有待于情感认识的支持,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借助音乐、美术、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是感受美的必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对于感彩浓、语言优美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凡卡》等,在教新课前应采用播放录音的方法引入新课。对于形象鲜明、描写逼真、宛如美丽图画的课文,如《桂林山水》、《颐和园》、《趵突泉》等,可采用展示挂图,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对于感染力强、写作技巧高的散文,如《海上日出》、《白杨》等,教学时可以通过分析作品表现技巧,勾勒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耳听、口诵、心想之中,心驰神往。对于情节复杂、时间变换多的课文,如《舍身炸碉堡》、《飞夺泸定桥》等可以自制幻灯片,通过电化手段,使学生设身处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诗歌抒彩的散文,如《冬夜杂咏》可以采用朗读配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美的语言中入情入境,使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美”也就寓于其中了。
课文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扮演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动物,可以感受课文中的美,同时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司马光”、“与司马光玩的小朋友”,让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成一个圆圈当“水缸”。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展现了对课文的理解。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而后懂得应对妈妈予以回报的赤子之心。
三、朗读课文体验美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
(一)范读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可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会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朗读“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诱发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自由朗读
初学课文自由读,更能体现“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这一特点,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读,重在感受揣摩其中的美。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得到很大的乐趣,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三)有感情地读
朗读能把课文中的语句变为有声语言,对文字信息进行再创作。这就要深入体会课文,只有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才能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教师首先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开朗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其次,要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通过停顿,体现出标点符号来;通过停顿,把文章中表现的快乐、悲痛、庄严、沉重等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再次,要读出重音,把句子中应强调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对表现小女孩的可怜是很重要的,就要读成重音,强调小女孩的悲惨,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最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激发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四、写作实践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感受了美,体验了美,我们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完课文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地流露美、表现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导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
(二)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美化校园环境,等等)或者特意创设的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他们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
(三)引导学生及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下心中美的感受、美的想象,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示出来,使之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