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范文
时间:2023-03-28 16: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患者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防坠床
1.1危险隐患
由于患者身体状况不佳,行动能力下降,判断力减退,以及对住院环境不熟悉,容易引起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坠床的危险。
1.2预防措施
①作好安全教育,特别是对病患家属的宣教,作好陪护工作。②对于意识不清或有意识障碍者一定要使用床挡。③对于身材高大的患者可在床旁加椅子防护或安排靠墙的位置。④护士巡视病房时,如发现患者有安全的隐患,应及时处理,防止危险的发生。
2防跌伤
2.1危险因素
患者在住院期间,自理能力较差,生活起居多需要别人的帮助,但部分患者希望独立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周围环境条件欠佳时,如病房内设施多,过道内有障碍物,卫生间内地面湿滑,患者快速转头、便后起立易发生一过性低血压突感头晕而致跌倒。
2.2预防措施
①创建安全的病房环境,地面平整,防滑,不积水,由其在擦地后嘱咐患者暂不走动,在卫生间、开水间内设警视、提醒标记,及时清除地面积水。②清除走廊、过道内的障碍物,走廊、卫生间内安装把手。③及时巡视病房,了解病人所需,给予及时的帮助,外出检查时作好陪护工作。④作好预防宣教,嘱咐患者蹲后或起床时动作放慢,站直一会再走,长期卧床者要先在床上活动一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后再下地,提醒其要作到30S,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在行走。
3防误食、误吸
3.1危险因素
①在多种疾病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或噎食。②陪护人员喂食不当或鼻饲方法不当。③病人的视力、记忆力差,容易看错标签引起误食或重复用药。
3.2预防措施
①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告知其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进食流质及干硬食物,以半流质为宜,食团大小要适宜,一般一汤匙为宜,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应保持座位或半卧位30分钟,以免胃内容物反流。
②进食时避免分散注意力,进食不宜过快过急,鼻饲者每次喂食前必须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并由护士操作。③加强老年患者的服药管理意识,坚持执行服药到口的原则,有效预防老年人误食药物的情况发生。④小心保存药品,必要时加锁保存。
4防医疗器械对患的伤害
4.1危险因素
各种医疗器械是护士日常工作中最常接触到的,医疗器械的种类,规格型号繁多,使用方法各异,对于病患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彻底,无菌物品不及时更换,或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摆放位置不当、标志不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将会给患者带来及大的安全隐患。①消毒不彻底,将会引起严重的医源性感染。②医疗器械日常清点、管理不严格,导致医疗用品外流,患者或其他无关人员胡乱使用而带来的伤害。③医疗器械使用后未按规定方法及时进行处理,埋下医源性感染的隐患。对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核对不清,记录不准,尤其在手术中,会造成手术器械、敷料的遗留。
4.2预防措施
①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增加安全意识。使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各项权利、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始终坚持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②认真督促落实各项操作规程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各项奖罚条例,把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发现问题苗头立即制止,差错隐患尽早排除。③无菌用品的管理制度化,建立严格的登记、消毒、使用、回收处理、核对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5小结
护士是与病患接触,落实各项医疗方案,实施各种护理手段,用无比的责任心和悉心的护理帮助病患战胜病魔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加强护理及安全健康教育是我们工作中需要反复加强,坚持不懈的来实行的。病患的健康和安全是关乎着我们护理工作的质量,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成败。患者的安全隐患是对我们工作耐心和细心的一个考验,需要我们用爱心、责任心来通过。
参考文献
[1] 陈立嘉、赵广洲、李卫东.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生活管理[j].中国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8(6):337.
[2] 刘玉春、库洪安、赵玉香 等.老年人误吸的危险因素及对误吸认知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7.
篇2
用药提醒制度。儿童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疾病治疗的关键问题[2],由于小儿外科病人与普外成年病人集中收治同一科室,护士的习惯性思维和常态性操作,使在化药液时容易发生剂量错误。因此科室在排药和用药制度上做了统一的规定,要求主班在核对医嘱时将儿童患者的剂量用红笔进行划圈标记,在排药执行单上用红笔将剂量画框,让护士在化药液核对时引起足够重视,有效保证用药剂量的正确性。同时,科室对小儿的专科药物不定期进行培训,科室有专门的药物说明书存放册,使护士能及时学习和提高。完善入院、手术流程。在流程上,科室对新病人的入院流程、手术病人的术前术后流程等多项内容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家长的安全宣教及反馈,调整某些护理操作的时间以及家长知情签字等内容,使护士在护理儿童患者时更人性化、更合理化。加强巡视制度。根据分级护理的要求,一级护理病人1小时巡视一次,二级护理病人2小时巡视一次。但由于儿童患者安全隐患多,特别是夜间患儿好动,容易坠床和蹬被,双手乱抓,病情不易表达;同时家长由于白天的陪伴,夜间很容易疲劳不易发现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巡视特别是夜间巡视非常重要。科室规定儿童患者的常规巡视执行1小时巡视制,特殊情况加强次数。护士在巡视时应及时提醒家长拉起床栏,放好搁板,观察患儿的睡姿伤口、面色和呼吸等,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固定和回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落实环境安全措施
修改窗户。医院设置的玻璃窗是左右移动的,当一侧窗户移至另一侧时,开放的宽度足有70厘米,足够儿童患者将身体移至窗外。针对此问题,科室及时修改窗户,使窗户开缝限制在10厘米,既保证了儿童患者的安全,又使病房有换气的空间,有效避免了小儿爬窗危险。放置搁板。由于普通病床床栏间隙过宽、床栏偏短,较小的患儿翻身时易从床栏间隙滑出发生坠床[3]。科室针对此隐患,将床尾就餐的搁板固定于病床的一侧,将板扣扣在拉起的床栏上档,另一侧则由家属进行睡护,有效避免患儿坠床。安全警示。病区有统一的“小心坠床、小心滑倒”的警示标识,儿童患者入科常规在床头插“高位跌倒、高位坠床”的蓝色警示牌。走廊上贴温馨提示“为了确保患儿的安全,请大手牵小手”。通过这些措施,提醒家长及科室护士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患儿的安全。
全面的宣教
全面有效的宣教能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科室在医院入院温馨告知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科特点的温馨告知单,添加小儿的防坠床、防跌倒、防走失的宣教内容。在宣教时,详细讲解各项护理措施,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床栏和搁板,指导家长夜间睡在无搁板的一侧,必须24小时陪伴。同时在疾病宣教上提倡系统化、个性化的宣教,指导家长正确的意外防范措施。加强护士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及时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
正确执行意外事故报告制度
篇3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31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7-02
手术室以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和急诊抢救的重要场所。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手术室护理安全事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伤害,对手术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具体要求,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对于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对的防范措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最佳配置标准为1:3,多数医院均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由于手术室日常工作量较大,极易出现人力紧张现象,造成护理超负荷工作,导致护理出现精力不足、疲劳现象,从而增大了手术室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2护理技术因素
1.2.1搞错病人,做错手术部位由于部分护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同时由于工作量较大,想会出现由于未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导致患者被接错或手术间放错,特别是在患者由于术前紧张或使用镇定剂后,由于无法对护理人员的问询进行正确回答导致此类事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另一方面,对于肢体手术和双器官手术,时有出现弄错左右侧、或由于手术医师、巡回护士未对手术部位进行认真核对导致做错手术部位。
1.2.2压疮、坠床及坠车对于老年患者、危重患者及小儿等自制力较差的患者,由于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保护和约束,导致在手术完成时由于患者尚处于麻醉状态或床旁无巡回护士,造成发生坠车、坠床等事故;术中对患者的未正确放置,若手术时间较长,极易导致发生压疮。同时,若对患者过紧约束或过度外展肢体,极易引起神经受压,导致患者的呼吸功能或循环系统功能受到影响。
1.2.3电灼伤由于护理人员的粗心大意,在术前准备是未将患者身上携带的金属物品除去,或由于患者体表的部位同托盘、手术床等金属表面发生直接接触,造成在使用电极切刀等手术器械时发生电灼伤。
1.2.4术后未对手术物品认真核对部分手术中,由于护理人员大意或疏忽,导致在手术结束后未能详实记录物品清单,或对部分物品漏记错记,导致发生手术结束后患者体内存在异物遗留、混淆或遗失病理标本。
1.2.5术中感染由于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无菌观念,在手术过程中未对无菌操作规定严格执行,出现未对空气严格消毒,术前未对手消毒、未对手术器械及敷料包进行灭菌消毒,或由于不慎将无菌包包布弄湿,导致发生术后感染事件。
1.2.6术后处理不当由于护理人员未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在病人术后转移时导致引流管脱出,或引流液倒流;在术中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操作时,未记录时间,导致止血带使用超时,引起血循环受损。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各地医患纠纷多有发生,由于手术室的特殊作用,因此在众多医患纠纷事件中手术室是高发地区,如护士不能正确认识护理记录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记录不规范或不正确,术中未严格执行手术室工作要求,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可能原因。
1.4手术室管理由于手术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未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或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这些倒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也是威胁的安全最主要原因。
2安全防范措施
2.1加强职责培训,强化管理意识改善手术室的人力资源配置,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加强其业务学习,对技能操作和专业理论的相关培训提高重视程度,促使护理人员对新技术、新理论和新仪器尽快及时掌握。提供护理人员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及时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发掘和改正。同时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自律能力,要求对手术护理记录单做到正确规范书写。
2.2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
2.2.1重视术前访视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基本了解,重点对患者的手术名称、手术内容及血型等做到掌握,将有关的手术事项向患者进行讲解,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以提高手术配合度。
2.2.2严格把关手术流程手术前要做好五查十八倍,要求对各项手术流程进行认真查对,在接患者时,要求将通知到同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仔细核对,在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患者的腕带及病例,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和术前准备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术后再次对以上各项内容进行核查,并在手术记录单上进行规范记录。
2.2.3正确进行护理操作大部分手术室安全事故均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所致,在接送患者时,要求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避免过紧过松,合理使用约束带,同时按照手术要求,调整患者至合适,避免造成肢体过度外展;在需要使用电刀的手术中,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并按照相关操作要求使用,手术前对患者身上的特殊物品如义齿等去除放好,仔细使用消毒液,避免负极板被消毒液浸湿。
2.2.4认真执行术后整理工作在手术结束后,要求对手术物品进行严格清点,对缝针、纱布等小物品的数目仔细清点,避免遗留;对于送检病理标本,在对病理单进行正确填写后,由专人核对后送至病理科。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手术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彬,李春燕,范娟,等.加强手术安全核查,防范医疗差错事故[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G].2011:273.
篇4
患者安全是一个严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增进患者安全的重要性。统计数字表明,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即有1名在接受医院治疗时受到伤害[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卫生保健有关的感染风险比在发达国家高出20倍。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福音的同时,也可能令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是衡量医疗机构发展状态的核心内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
1 患者安全的概念
1.1 患者安全的定义:患者安全是指患者接受诊治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对患者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不发生医务人员在执业允许范围之外的不良执业行为的损害和影响。
1.2 患者安全的内涵:包括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安全三个方面。
1.3 患者安全的本质:患者安全的本质是医院的基本职能,是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评价医院的核心标准,也是医院永恒的目标和追求,获得安全保障是患者的基本权益。患者安全是医院和医护人员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和尊重,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底线就是生命尊严高于一切。
2 患者安全的目标及存在的隐患
患者安全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加强医院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力度,患者安全的状况不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理念不断更新,条件不断改善,但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2.1.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要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有创治疗,记录文件与交接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等),要特别注意,同名同姓病人、新生婴儿的识别。
2.1.2 提高用药安全。诊疗用药柜内药品的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注射、内服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转抄和执行医嘱要严格核对且有签字证明;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建立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临床药师要指导合理用药。
2.1.3 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通常情况下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危重抢救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执行时双重检查,事后准确记录;接口头或电话通知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及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1.4 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所属“危急值”报告项目实行严格质量控制,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2.1.5 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三部曲”程序,设立确认记录文件。(1)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病人、部位、术式错误。(2)病历与手术室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术前准备已完成,所需文件资料与物品(病历、影像资料)均已准确备妥。(3)在麻醉、手术开始实施前,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实施麻醉、手术。
2.1.6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在以下6种情况下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前后;摘除手套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转到干净的部位;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合格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术后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2.1.7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建立跌倒报告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实施防跌倒制度与措施,配合足够的护理工作人员(床∶护士=1∶0.4)
2.1.8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的程序;实施有效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有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2.1.9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建立良好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具体案例,医院将安全信息与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管理体系、运行体制、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
2.1.10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者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主动要求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教育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2.2 其它安全隐患
2.2.1 基础设施
电源漏电保护装置;治疗室、药柜、物房、污水房要上锁;门窗要上锁;呼叫系统正常运作;走廊无阻塞;地面经常保持干爽、平坦;房间少杂物、电线、家俱;定期检查所有车轮刹车系统;注意热水器热水温度;墙上挂物:氧气、负压、风扇、灯的安全;火警指示图贴在显眼处;床栏的功能等等。
2.2.2 医疗仪器
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有仪器使用指南备用;仪器损坏及时上报维修;损坏仪器及时移走或挂不准使用标识以防事故发生。
2.2.3 需约束的病人
必须有医生处方;通知家人并签字同意;约束期间需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四肢血液循环情况,记录病人被约束的时间及期间护士提供的护理。
2.2.4 病人自杀倾向
最好有家人陪伴;拿走所有可用作自杀的物品、刀、绳、药物;病人安放在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地方;给予病人支持、安慰,了解自杀原因;会诊心理或精神科;频繁巡视病人
2.2.5 运送危重病人
运送期间要有有经验的护士陪同,必要时要有医生陪同;带急救药物及仪器、病历;安排合理交通工具;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尽量缩短运送时间;提前与接受部门有沟通并做好接收准备。
2.2.6 鼻饲与喂饲
必须依照操作规范操作;必须用两种方式以确定胃管位置;采用有效碱度指标的石蕊试纸。
2.2.7 准确连接导管
采用不同设计的“接头”;在给药物、液体或其它产品前,必须找出导管的源头方可注入。
2.2.8 病人失踪
在病室内张贴通告,使病人知道,若要离开病房时必须告知护士;当发现病人失踪,应立即搜查;通知保安人员协助;通知家人;必要时需通知警方协助;详细记录搜查经过及结果。
2.2.9 转交病人资料
传递特定病人资料,由一医护人员转给另一位,或由一组医护人员转给另一组医护人员,为确保医护人员的照顾得以继续及保证安全,要交待:病人的情况、最近病情有何变化、最近有何治疗、可能会有哪些转变或并发症需要观察等。
2.2.10 交班时
用清晰语言,避免含糊不清;有效沟通技巧;要专注,不受骚扰,有足够时间可提供发问及澄清;病人转病房建议使用标准化变更,如:采用转病房核对表。
3 产生患者安全问题的原因
我国患者安全与全球其它国家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四大矛盾:(1)无限的医疗需求与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分布不均匀,服务能力的有限性,引起医院门诊、急诊、住院、手术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导致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突出。(2)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与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发展日新月异,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药的升级换代,更大量地涌向医院[2]。新型药品耗材价格高昂,而现实环境是公费医疗、医保保障水平较低,群众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引起公费、医保欠费和病人欠费现象普遍,导致看病贵问题突出。(3)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3]。医院承担较多的政府和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之政府定价,部分价格与成本背离;而政府在补偿上不到位,医院不得不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平均成本提高,引起医院收不抵支,导致医院经济运行困难。(4)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制、舆论的高度依赖与不理想的执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律、舆论有高度的依赖性;但实际情况是国家政策和投入双双欠缺,患者对医疗环境、服务、效果又过分苛求,病人对医疗风险认识不足,舆论也在逐渐走入将医务人员“妖魔化”的怪圈,导致医务人员压力大、积极性受挫、身心疲惫、医患关系紧张。希望新的医改方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
3.2 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不健全,诊疗常规不完善,标准及质量指标不健全。对高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和准入制度[4]。
3.3 医疗人员有关患者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再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有待提高。
3.4 某些医德医风问题诱发医患关系不协调,不利于创造患者安全的环境与条件,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以及输注血液制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过渡医疗引发的不适当检查、用药、不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损害。
3.5 没有形成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病人伤害在一家医院发生了,不知不觉没有任何处理和结论,而这一原因日复一日,继续伤害着新的病人。
3.6 浮躁的医疗作风(如询问病史不细,过多依赖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不仔细),给诊疗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3.7 护理力量不足,所致的医疗服务不高以及病人护理安全问题,医护人员个体素质差异,科室管理的不足,医院管理的漏洞。尤其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医院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忙中出错概率增加”。
3.8 医源性损害逐步显现应给予高度关注。
3.9 医疗及公共设施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化验数据误差、标本互换,射线辐射,参数设置不当,监护呼叫系统不报警,电梯、电源、氧气、火灾等。
4 如何应对患者安全的严峻形势
患者安全问题与隐患的成因很复杂,它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很长历史时期,既不能急于求成,寄希望于短期得到解决,也不能认为医院无可奈何,无所作为。我们要以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积极态度,立足本职认真对待,必定会取得明显效果。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及规范。近年来中国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4.2 颁布和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患者安全评估标准。明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时要依据患者安全的要求与现实可行性,并与时俱进,实施动态管理。依据目标制定阶段性评估标准,使其有据可依,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进行根原因分析,及时改进,保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4.3 创新患者安全的环节和预警管理,把患者安全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环节质量管理,特别要加强高危医疗环节的管理。如:手术、急诊抢救、意识障碍病人、偏瘫、昏迷患者、长期卧床病人、不安全注射,以及药物医源性损害等。防止造成对病人的损害。要逐步倡导建立不良医疗事件的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并以此寻找规律,对高发、多发安全环节实施预警管理。
4.4 配足配好护理人员,保障患者安全。护理安全十分重要,有数据表明,护理安全问题逐渐占医疗安全问题的40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负担过多,导致护理职能不到位,极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以减少护理人员和降低护理人员待遇来降低人力成本的思维模式十分有害。解决办法:首先要配足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安全的意识、素质、技能培训。
4.5 医患携手,共同维护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给患者带来损害,而且要承担起对病人进行知识宣传和指导的责任,让患者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安全。维护患者安全,要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医患携手,共同努力与疾病作斗争。为此要加强医患沟通,改善目前医患关系不够协调的状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用医患双方的合力来维护患者安全。
4.6 增加医院职工患者安全意识,培育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时时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处处为患者安全着想,形成自觉维护患者安全的习惯是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为此,首先要全员参与患者安全的活动。对职工进行患者安全的教育,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集体演讲、征集标语、营造氛围等形式,增强全员的患者安全意识,让广大职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要加强组织推动,通过院长行政查房,建立职工和患者安全监督员制度,实行关键环节如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专项治理,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手段,大力推动患者安全行动,在维护患者安全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其自觉性。创建开放的医院安全文化,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应考虑安全因素,时刻警觉防止错误发生;当错误发生时,应关注为什么而不是谁;创建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环境,鼓励上报意外事件。追踪意外事件报告资料,找出和处理流程中最易发生错误的环节;对报告和分析的资料进行反馈,并提出流程和系统方面改进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我们现在讲关注患者安全的文化,其实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要让更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将身边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报告拿出来讨论,但不追究,这种不追究不代表一种宽容,而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若事事过于追究,就没人敢讲了,成为冰山一角,就被隐藏起来了。有的医院提倡每个季度要季读,要拿出典型的死亡病例全院讨论,其实它更多的就是要引起全院上下大家各方面的重视,努力防范这种隐性的影响患者安全的问题,这样就能警钟长鸣了。
4.7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技术水平。(1)强化“三基”培训与考核:全员“三基”培训与考核,专项技能考核(副高职称、急诊及icu医护人员),新入院医师培训与考核,新职工病案室轮转学习,老专家查房(传、帮、带),死亡病例讨论分析制度化。(2)加强疑难重症杂病的处置:加强急诊工作,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各类重症监护的管理工作,成立多科会诊制度,发挥多学科整体优势。
总之,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医疗设备的更新和药品的升级换代以新的更大量涌向医院,医院管理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来讲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不仅仅停留于医院管理的一般要求,而是从关注患者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有可能发生。尊重患者生命,保护患者安全既是医务人员和医院生存的起点,也是我们救死扶伤天职职责所在的终点。面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问题,既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又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医院管理好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以不变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应对万变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增加的患者需求。做好应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可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不能解决但可以改进的工作,我们的医院管理及患者安全问题一定会逐步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篇5
1 护理不安全因素
1.1 护士因素 ①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观察病情不仔细,护患沟通不到位,护士责任心不强,个别护士缺乏同情心等,都容易导致护患冲突。②工作态度不严谨,慎独精神欠缺;个别护理人员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机械化,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③技术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禁忌证掌握不牢,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家属感到不满意。④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安全管理意识差。例如有的护士随意执行非抢救时的口头医嘱,甚至随意答应患者及家属的口头请假而未经过管床医生的批准。现在,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加强,只要护理工作有一点儿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家属的投诉。
1.2 环境设施因素 床栏设置有缺陷,如床栏空隙太大,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地面湿滑,患者容易出现跌倒的危险;病房存在的各种危险物品,如输液架、电源、玻璃等。
1.3 患者及家属因素 ①患者依从性缺乏,护患沟通无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地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因此,若护患沟通效果欠佳,护理人员很难从护患沟通中开展有效工作。②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当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对医护人员各方面的要求也超出了其常规所能达到的范围。
1.4 管理因素 护士长的细节管理不到位,如排班的班次未按人员的能力、性格进行合理搭配;在工作量大的高峰期未及时补充人力等;护士长对科室年轻护士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对低年资护士的技术操作培训及专科知识指导不够,导致她们工作时缺乏自信心。
1.5 健康教育不到位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护理工作也更加细化,尤其是健康教育,有些护士仍像从前那样只是走形式,完成本班的工作任务,不注重护理效果,不重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反应,特别是安全教育不到位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
2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经常组织各层次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及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核心制度的学习,并且定期考核,真正做到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同时,加强对薄弱环节、重点环节、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关键时间的管理,对查对制度的执行进行过程跟踪,以便及时纠正违规现象;根据科室情况制订医嘱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在执行各种治疗前必须实行双核对。
2.2 加强“盲点”及“关键点”的管理 护理工作中发生“盲点”较多的是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超负荷工作等。作为管理者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盲点”。如护士长排班时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工作忙时注意弹性排班,对责任心不强者,做到多督促、常提醒、多沟通,最终确保护理安全。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重点抓好“六个关键”,即关键患者、关键护士、关键时间、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制度。通过控制这些“盲点”及“关键点”,可及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避免和杜绝护理缺陷及安全隐患的发生,将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
2.3 加强“三基”训练 每月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与操作技术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儿科特殊的工作环境。
2.4 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 护士应及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
2.5 严格查对制度 要认真查对每位患儿每天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
2.6 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制订“住院安全注意事项告知书”,在患儿住院后发放给家属,以便共同来保障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
2.7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在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护患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患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于患儿早日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
2.8 改善病房环境设施,加强安全管理 地面的积水及时拖干,保持地面清洁干燥,以防跌倒;重新修护床栏,不至于发生坠床;对于有安全隐患的物品要合理放置,如活动的输液架用完后要及时收起;墙壁上的电源要给予隔离;活动电源应放在合适的位置等。
2.9 重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早已纳入整体护理的范畴,健康教育是将健康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保健意识,并自觉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我们对于患儿和家长的教育包括:遵守科室的规定;加强家属对患儿的监管:不能让患儿独处,也不能带着患儿长时间离开病房(检查和请假除外);不能随意丢弃患儿的腕带;不能随意改变病房的设施。每个月末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集患者对病房安全管理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同时,要求护士积极主动巡视病房,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帮助患者。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倡导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安全管理,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2]。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化疗患者的安全护理;方法 对72例老年化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静脉护理、不良反应的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白细胞不同程度下降26例,无感染发生;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10例;化疗期间因虚弱跌倒1例,经过积极处理,愈合好;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病情复杂而化疗是治疗肿瘤的手段之一,护理人员应具有安全护理的知识,才能保证化疗患者的住院安全,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化疗;护理;安全
肿瘤系年龄相关性疾病,60岁以上者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肿瘤患者中60%以上为65岁以上老年人。统计学上经常把人口分为65岁以上组和以下组,65岁以上者称为老年组[1]。老年肿瘤患者的病情较复杂而化疗是治疗肿瘤的手段之一,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护理技能,更应该具有安全护理的知识,才能保证化疗患者的住院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化疗患者72例,食管癌化疗患者5例,肺癌化疗患者25例,乳癌化疗患者8例,大肠癌化疗患者3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4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65-81岁。采用常规传统化疗。
1.2 结果 白细胞不同程度下降26例,无感染发生;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10例;化疗期间因虚弱跌倒1例,经过积极处理,愈合好。
2 护理
2.1 心理支持 肿瘤患者心理比较复杂,情绪紧张、痛苦、忧虑、求生欲望强烈,但是欠缺信心,也由于恶性肿瘤造成的可怕形象常受到常人的回避,甚至家人的厌倦,其心理早期表现自卑,晚期表现绝望[2]。在本组病例中,15例患者出现情绪紧张,20例患者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忧虑,3例患者表现孤独、无助。护士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子女的陪伴和参与日常的生活护理,鼓励其相信医学,提高生存的信心和生活质量,克服其恐惧化疗的心理,经过以上处理后患者情绪稳定,顺利完成化疗。
2.2 静脉护理 老年人外周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给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则更容易损坏外周血管[3]。对于老年患者的化疗首先我们要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采用深静脉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本组有5例患者拒绝深静脉置管,经医务人员的多方解释劝说无效而采用了外周浅静脉留置,我们选择了前臂粗直静脉 ,同时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而造成静脉的机械性损伤,因机械性损伤是造成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因素[4],并确保化疗药在血管内,5例患者在化疗后当天拔针,化疗结束后即涂喜疗妥软膏,及5%的硫酸镁湿敷;62例经PICC输液;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中心静脉输液。本组病例没有发生药液外渗及静脉炎现象。
篇7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 院内; 安全转运;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5-01
1临床资料
本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颅脑损伤患者32例,脑血管意外28例,小儿手足口患者49例,胸腹部外伤30例,刀砍伤患者19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5例,心力衰竭患者8例,宫外孕10例、呼吸衰竭患者16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26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8例,15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6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
2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3转运的要求
3.1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主管医生同往,并做好充分准备,如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
3.2转运人员的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3.3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转运前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备好人工呼吸气囊。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适用镇静剂。输液时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携带氧包供氧维持患者的氧饱和度防止缺氧。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4转运途中的护理: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暖,给患者盖棉被防止受凉,昏迷或躁动的患者要加以护栏保护及绷带固定防止坠落,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好应急处理,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3.5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 我科专门建立了《急诊危重病人交接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一式两份,准备转送患者之前,由急诊科转运护士整理和收集各项资料,填写交接表,护送患者到科室住院或手术室后交接双方的护士按交接表上的内容认真交接,确认无误后签名。急诊科留档一份,作为定期检查依据。
4结果
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是整个抢救过程的延伸,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功护送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切实做好转运过程中的每项工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其预后。而制度规范化、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途中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是安全转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卢 勇,苏 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2]童本沁,陈娟.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3]曹军晖,李天雅.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中国护理管理,2007,06(7):66-67
篇8
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药物剂量与老年人实际生理情况不符老年人机体各系统退行性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多器官疾病,即使一种病也往往应用多种药物,一个患者用药达数10种者已不鲜见。由于老年人肝体积和血流量减少,代谢能力降低,首过效应减弱,生物利用度增加;肾体积缩小,血流量减少从而延缓药物排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易造成蓄积中毒。而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多变,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药物有不同的商品名,医生对新药的规格、老人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
1.2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我科患者病种复杂,病人多,护士少,工作量大;老年人皮肤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身体暴露部位色素沉着,老年斑随年龄增多;再加上老年人反复用药、反复穿刺造成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沟通或解释过程中因语速过快显得急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导致矛盾激化。
1.3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因为汉字的特殊性,患者同名同姓或者名字音同字不同较多,再加上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出现老年性耳聋,护士叫患者名字时出现错误应答;由于工作量大护士在治疗中忙于应付而忽略查对。
1.4巡视不及时、不认真老年人膀胱肌肉收缩能力减弱而容量减少,常伴尿频、尿急而反复上厕所致针头被拉出血管或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渗漏或输液器与输液瓶分离;老年患者对压力、疼痛及温度的感受力也降低,视力减退,护士在巡视时只顾更换输液瓶而不查看输液部位是否肿胀、墨菲氏滴管内液面是否过高或过低等。
1.5患者文化程度低,不理解规范化护理操作的重要性、不重视健康教育我院为农村医院,老年患者文化程度均低,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或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2对策
2.1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1.1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2.1.2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2.2严格三查八对,规范输液流程
2.2.1认真执行医嘱,对看不清药物名称或药物剂量,漏写药物剂量或对药物剂量有疑问的医嘱不能凭主观判断,应与主管医生核实后再执行。
2.2.2治疗过程中严格三查八对,在配药前、配药中、配药后进行查对无误后再执行治疗;穿刺时先核对姓名;输入多组液体时,每组液体瓶签上均用蓝色油性笔写上患者姓名、床号、液体量、药物名称,并且每个输液架只悬挂一位患者的液体,每更换下一组液体时,均严格三查八对。
2.2.3规范输液流程,杜绝输液反应发生。
2.2.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源叠加而超标引起输液反应,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浑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
2.3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过程的变化
2.3.1输液过程中一般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及穿刺部位,在使用特殊药物或昏迷、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输液患者,应增加巡视次数,并做好记录。对昏迷、躁动的病人加用夹板或约束带固定输液肢体。
2.3.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患者输液时,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保持均匀滴入。在输注有特殊速度要求的药物时,护士调节好输液速度后告知患者或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或输液瓶高度,并告知原因和后果。
2.4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护患沟通患者入科,护士在做入院介绍时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应认真倾听病人的询问,真正理解病人所表达的内容,体会病人的真实感受;说话时语速适中、语言柔和;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减轻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恐惧感。
篇9
【关键词】骨科患者;护理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病人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医疗护理过程倍加关注,投诉和付诸于法律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作为骨科的护士,在新的形势下,要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就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认识自身的角色范围,明确护士职责,并认真履行,在工作中意识到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避免出现护患纠纷,保护病人和护士双方的合法权益。
1 骨科患者护理安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文书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对体温单上需填写的项目,有些护士填写不详细或错填,容易延误治疗时间。例如:对严重创伤病人,填写液体入量和尿量不准确,致使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错误的判断,未能及时处理,延误病人病情或者出现并发症,护士将负有责任。②医嘱单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执行治疗的依据。护士无故不执行或不按医嘱执行将被。在处理急诊、危重病人的抢救时,医生所采取的口头医嘱,护士在执行后,没有提醒医生在短时间内补记医嘱单,在此过程中,病人因病情或其他因素死亡,容易引起纠纷。对开放性损伤病人的处理,有时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往往在建立静脉通路的同时,为病人进行TAT、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试验,但是医生还没有开好医嘱单,在这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护士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③护理记录单强调时间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时间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对伤情的评估和日后可能带来的医疗纠纷。护理记录涂改较多、护理执行时间与医嘱时间存在差异、内容与医生的记录不相符、并存在主观分析,容易造成病人的误解。尤其是对无家属陪护的严重创伤者,在抢救失败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不全或涂改的记录,促使家属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更大的怀疑,从而导致护理纠纷。又如:对带有褥疮入院的病人,护士没有记录当时褥疮的部位、面积,也没有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清楚,当病人住院一段时间后,护士才告诉病人家属,往往也容易引起纠纷。
1.2 护理操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护理工作中的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①搬动脊柱骨折病人或为其更换时,不注意保护受伤局部及保持头颈部与躯干部平直,强拉硬拖,容易加重脊柱骨折的畸形和脊髓神经损伤的程度。②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生活不能自理者,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导致病人摔伤、重伤的,均造成严重的事故。③病人使用止血带缚扎止血时,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不按要求定时松解,不注意观察血运情况而造成组织坏死、肢体残废等不良后果。④在为截瘫或昏迷病人应用热水袋、冰袋时,不用布套包裹、不交待注意事项而造成烫伤、冻伤均容易引起纠纷。
1.3 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骨创伤病人多数因意外事故、车祸、人为伤害所致,发生突然、强烈,有的伤情危重、变化快,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各项抢救药品、物品必须准确到位,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避免抢救病人时设备不到位,药品不齐全而引起纠纷。
1.4 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关系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对病人服务态度恶劣,言行不慎,给病人不负责的回答或承诺;同事之间回答病人的问题口径不一致,导致病人、家属的误解,造成敷衍了事的印象,例如:在为病人进行骨牵引时,有的病人主诉牵引过重,要求减轻重量,护士不先征求医生的意见而自行减轻重量,若导致牵引不到位,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不仅医护之间产生矛盾,也加重护患矛盾。有的医护人员在病人面前随意谈论其他医生、护士对病人的处理方法的不足和不正确等,容易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效果的怀疑,若骨折病人一旦出现肢体功能恢复不良,将成为日后纠纷的证据。
1.5 患者隐私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本人或家庭中的隐私。若随便谈论病人的隐私,造成扩散,则被视为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在为病人插导尿管或行骨盆牵引、股骨牵引时,不注意遮挡病人,容易被视为侵犯隐私权。
1.6 患者知情权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如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不能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病情变化的可能性,一旦病情出现恶化,易引起纠纷;在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时,交待注意事项不清楚、没有说明不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病人将认为是侵犯知情权。
1.7 医疗费用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骨科手术所用材料比较昂贵,如果事先不告知病人或家属所需费用,均容易引起纠纷。
2 对策
2.1 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从法律角度认识产生纠纷的原因,学法懂法,提高护士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2 以护理常规为准绳,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质量检查标准,对护理工作正确评估,注意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正确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经常与病人、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有隐私的病人,交接班要注意方式方法或场合,对当事人双方有争议的问题,不要加以评论,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不要无故隐瞒或夸大。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所进行的治疗、护理以及各种特殊检查都要让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要讲解清楚。在治疗或抢救危重病人时不要谈论与抢救无关的话题,交待预后要有分寸,以免引起家属的不信任。
2.4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并妥善保管
护士根据病人的伤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认真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并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要真实、详细、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对严重创伤者的抢救,必须在抢救结束后立即补记相关内容。护士长要认真检查各项护理文书记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组织讨论、分析,规范并指导正确书写,严格把关。对护理文书应妥善保管,以备存查。
2.5 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到位
由于专科疾病特点,随时会遇到严重创伤者需要及时救治,因此,应做到急救药品齐全、器材设备完好,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2.6 医护密切配合
科室是一个整体,医护人员在协同处理病人时,不要随时在病人面前发表容易引起纠纷的言行,医护之间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
2.7 按标准收费
实行“病人清单”制度,增加治疗护理费用的透明度,使病人明明白白消费,避免费用纠纷。
总之在骨科病人住院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作为骨科护士,预防在先,强化相应对策,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和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病人生命健康权,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以保证护理工作安全顺畅运行。
参考文献:
[1] 舒玉军,谢家兴.不同职称护士工作中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中国护理管理,2006,6(4):39-40
篇10
在ICU建设上,德国是很成熟的国家。ICU会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公司,从设计到最终完成都一丝不苟,既有极强的实用性又有广阔的前瞻性。例如在神经科ICU建设上,床边管线系统上的电源插座就有90多个。像这种留足余地,照顾到未来拓展功能的人性化设计比比皆是。
在德国,综合救治实力最强、最代表监护水平的ICU往往隶属于麻醉科。这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的,因为德国最早的监护是由麻醉科医生主导的。当代德国的麻醉科医生要负责包括麻醉、疼痛、急诊和重症监护四个方面的日常工作。因此,德国麻醉科的ICU最能代表全球当代救治危重患者的水平。
与国内相似的地方在于,德国危重病救治体系基本上各重要二级学科(心脏内外科、呼吸、神经内外科、外科移植病房等)都会设立适应各自需要的ICU或小的监护单元。
ICU的历史短暂
德国的危重病救治体系的建立历史并不长。1965年,柏林成立了首个心脏手术苏醒室,1969年成立了心脏监护中心(CCU),同年成立了德国内科危重病学会,并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
ICU规章制度完善
在ICU的布局上,德国医院采取的普遍做法是形成术后苏醒室、中间ICU和中心ICU的格局。中间ICU主要收治暂时不需要上机的术后重症或者由中心ICU转出的患者。由于统一由麻醉科管理,患者的流通与周转非常便捷,并由此构建成完整的ICU体系规章制度。
德国医院ICU规章制度的健全是令人感慨和赞叹的。临床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专门的指南与标准,也会有专门对应的负责人。整个医疗系统就像一个设计精密、准确运转的仪器,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岗位都是整个仪器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零件。同时这种规章制度又是以十分人性化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大到整个科室的所有诊治指南与流程都有统一安置,便于随时查阅;小到每一个收纳柜每层物品的清单都是直接塑封后贴在柜门上,便于随时增添。找不到监护仪、呼吸机说明书的情形绝对不会出现,而且这些说明书都是放在每台机器的旁边,以便于出现故障的时候工作人员核对与查阅。
德国ICU的各种管理流程、感染隔离告示以及院内急救电话与流程都是彩色打印后过塑,贴在房间最醒目的地方,上述任何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按照图示和规定流程执行。德国医院ICU里每一个大型设备,例如监护器、呼吸机上都贴有一个条码和一个核检不干胶贴,上面注明该产品最近一次核检时间以及下次检查时间,到期前肯定会有相应职能部门核查,并更换胶贴。
ICU的医疗设备物尽其用
德国医院ICU的每一件医疗设备不一定是很高级或新式,很多都与国内的配置相同,但其一定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设备治疗、保驾生命的作用。例如床边血气生化分析仪配有条码识别器,通过扫描患者专属条形码,可以直接把每次的血气测定值录入患者的电子病历中。而在国内大多数医院的监护设备只能记录生命指标,而且基本都做不到实时记录。可见,目前国内医院监护室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医疗设备有与没有的问题,而是医疗设备用与没用以及怎么用的问题。
物流有条不紊
在德国ICU里,医疗物资的丰富程度是难以想像的。小到注射器的有色封口(分为蓝色和红色,以便于区分动、静脉血),大到呼吸机的辅助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有创、无创设备都整齐地收纳、贮备在房间和库房内。如果作比较的话,德国ICU一个3张病床房贮备的物资相当于国内一间中型的ICU,由此可以想象他们一个病区的物资储备是多少,而且医疗耗材永远是充足的。我从没看到架内有物品短缺的情况。护士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整理、收纳这些消耗品,短缺的立即补足。而各个ICU病房所需物品则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每天都会有一个很大的物品车来到ICU,把所需的物品及时补给,这对于患者的急救或者日常治疗自然是方便至极。
另一方面,ICU科室内部其他用品,比如值班室内的床单、浴巾、被褥、拖鞋,都是整齐堆放在统一的衣橱中。任何工作人员都可以自由取换,不会有任何时间、空间与数量的限制。这些用品有专门的清洁公司负责,一切的流程都是有序的进行着。
人性化的管理令人感叹
在德国ICU里,人性化管理的地方处处显现。原则上家属是有权利随时探视的,探视时间一般为1小时。但普遍的做法是下午或傍晚时,家属探视要预约,这样接待人员可以告知什么时候最合适,以免影响临床工作。家属在探视时可以把患者喜欢的音乐、家族相册、儿孙的祈愿卡带给患者。我看到,确实有些家属在探视的时候表达了对治疗的不满,但是没有大发脾气的,值班的护士或者医生都会尽量解释和安抚。关于探视时医生有无义务介绍病情,我看到的情况是没有,多数情况是护士向家属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至于对患者确实需要交代的医疗风险,比如二次手术或者某些潜在致死的治疗操作,主治医师自然会安排时间与患者的人或者家属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