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2 08: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三)设疑想象,感悟情境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四)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一)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二)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篇2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课堂教学质量又与教学设计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现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浅谈如下几点心得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对教学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二、研读教材

在现代教育形势下,我们提倡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但教材始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要想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就必须要主动思考、优化整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加以筛选、整合与重建,分清教学重难点,并且要“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涉及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大语文观”的思想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二是挖掘文本的情感、素质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预习尝试

预习。这在传统教学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但在新课程教学中,往往把精力花在课堂45分钟的花样设计上,而把这一环节忽略了或者是重视不够。对学生的预习尝试来讲,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让学生完成自主是不可能的,必须以任务管理促进自主学习,并施以方法指导。课前学生按照“读、划、查、注、思、写”这样的流程进行预习尝试。读,是读课文,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划,就是使用多种不同的符号,将生字新词,精粹句段,中心所在,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查,就是对所划生字词和疑难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料,加以解决。注,就是把查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标注,批注,评注的形式,注到课文中去。思,就是思考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及表达方法以及课后练习题。这一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手头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但要提醒学生“用书而不唯书”,参考资料只是理解问题的一个视角,只能作为自我尝试理解的一个比照。写,就是将自己尝试所得,感受最深的地方以及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写下来,准备带人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究。预习尝试的过程体现了最大的自主,久而久之会形成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和能力。

四、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设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的教学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过多地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读来促进理解。在教学时,在介绍完作者生平与作品写作背景后,我让全班学生听录音,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指名让学生朗读,最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生的朗读上,让学生读出音韵美,感受画面美,品味意境美,在读中把握诗歌清新、悠闲、自在的感情基调以及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并在读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交流探究

课堂的交流,首先扩大了信息量,别人说的正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会觉得格外珍贵,达到互补的目的;课堂交流还能启迪别人的思路,别人的思路很容易让你发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以致使自己豁然开朗,一个人独到的见解可能打开很多人的眼界。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谈话中捕捉最有价值的材料,发现寻找闪光的思想,用别人提供的材料线索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引向深人。经过课堂交流,一部分学生在尝试阶段遇到的问题随之也解决了,然后梳理学生还未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它置于合作、探究之中,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堂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尝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同时问题比较集中,有针对性,也化解了因课堂提问比较盲目或无效提问过多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矛盾,提高课堂的效率。

六、评价点拨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概念图;思维导图;应用

一、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简介

1.概念图

概念图是属于图示法的一种,这种图示法中,概念被节点所代替,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则用连线表示。简单点说,概念图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用科学命题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再加上具体的实例补充说明,最终使得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都一起,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表述方式。

2.思维导图

在19世纪60年代,思维导图的概念被提出并风靡全球。发散性思维特征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央图形是思维导图应用时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以主题主干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联系。易于产生联想的关键词或关键图形是分支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分支也是次级话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较高层次分支的附属部分。连接节点由各分支结构组成,并向末端开放。

二、教学设计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应用

笔者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设计时,就融入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学习思想,并以此为例,说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笔者用inspiration7.5软件绘制出如图1的教学设计主体框架,选用的模板类型为右树型,并将课程教学内容细致划分为认识作者、写作背景、课文解析和课文欣赏五大步骤,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这对于知识网络的组织构建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图1 教学设计主体框架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对诗词作者的了解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方便记忆,特意从生平、代表作品以及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使用具有理顺归纳优点的右树形模板绘制而成,如图2所示。

图2 “认识作者”概念图

政治失意和对弟弟的相思之情是笔者在设计“写作背景”时纳入考虑范围的两大主要因素,作者在这两种略显消极的思想情绪中借酒消愁后“把酒问青天”,于是才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中秋词。在理清教学思路后,笔者直接采用Inspiration7.5软件进行编辑,并选用因果型模板建立设计模型,整体设计构建如下图3所示。实际课程教学中,笔者还对每个图像内容配备了文字接受,让学生的左右脑能够在背景内容理解同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信息得到充分调动,有利于深刻的理解记忆。

图3 写作背景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系统性、浓缩性、思维开放性和直观性是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最大优点,同时也满足了信息化教学对信息科技和课程教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为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作出针对性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京: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概念图的有效应用,新课程,2012年07期

篇4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强调语文教学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每堂课的教育目标,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的制定,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活动留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更有个性。研究表明,人具有与生具来的探究愿望和渴望获得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获得新体验的需求和获得被人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恰当的方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切实可行的能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行探究性教学。在这里,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探究学习,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语文知识和经验,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悦,并深刻认识到知识就在身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并感受到身边的语文物质和所发生的语文变化,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时,可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使用了哪些金属用具,观察使用的铁锅在刷完后的第二天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含有油性的用具用清水不好刷,加上清洗剂就很容易刷洗干净?从而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学语文对日常生活非常有用,原来自己也可以应用语文知识来解释甚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成就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因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各地、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不可能每所学校都拥有丰富的书籍、杂志和实验设备、网络等教学资源。但是,各个学校都有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感的人力资源和可供挖掘的社会学习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应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选择并提供大量的本地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且富有实效的学习资源上,那就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有实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可以自己选择的最能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例如,当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到当地环保部门查阅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有关实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品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者替代实验用的语文药品。例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鲜花或者紫萝卜一类的蔬菜等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或者药瓶用做反应器具等。这样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意识、环保观念,一举多得。

五、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1.坚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判断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多种教学目标的落实,让新课改素质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转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1.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及学习任务的落实,从而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设计课题教学时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主动感知和主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

2.坚持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努力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尤其应重视语文实验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继续开展。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上课 作业 复习 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6-01

一、预习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督促检查至关重要,比较有效 的方法是随机抽取学生板书预习成果,要求框架式板书。一般为三个问题,文字书写量三十字左右,学生一般会在两分钟内完成。此方法除检查作用之外,还可起示范作用,其他同学可通过该生的板书,体悟预习的核心问题概括方法。在学生书写核心问题的同时,可另找一两名学生板书难点,以提请同学和老师注意。这也是预习成果有效性检查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核心问题板书为基础逐渐完善板书,板书完善的过程,既是课程深入拓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层次深入的过程。课前两分钟的学生板书还可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及时进入上课状态。

二、上课

上课环节高效能的实现依靠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提前印发给学生,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学生可以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获取实用的课堂笔记,可以为学生节省出上课书写时间,更多思考、理解的时间。教学设计还可以补充当堂检测题、学法指导、作业要求等,便于学生留存完整的课堂实录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成果。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

(一)课标分析强调准确

课标分析强调准确,只有准确地分析课标才能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现行历史教材结论化,学生通过教材能够知道是什么,但学生需要知道为什么,主导这些因果的规律有哪些。

(二)核心问题(重点、难点)的突破强调学生中心

问题的呈现要清晰,解决问题的手段要精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材料的选取要精确新颖,既适合问题的解决,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核心问题的处理要降速特别讲解,讲解的过程注意配合学生情绪。关键是通过思路引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现行高考观念,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现行的各种史观。同时,因为学生历史专业语言表达习惯的欠缺,核心问题的准确表述尤其重要,很多问题表述是学生的第一次认知,知识点第一次记忆理解的准确会成为以后正确使用或迁移的基础。第一次核心问题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为学生提供同义的多种表达,避免学生的识记混乱。

(三)核心问题强调成果落实

每个核心问题解决之后都做出明确的小结,每个核心问题解决之后要有目标检测。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多种形式的检测手段,可以是鲜活的单人模式答题挑战,可以是团队模式集体对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保证检测题目的质量,达到检测的目的。

三、作业

作业的布置要切合教学重、难点突破,题要精选,题量的设置要遵循知识点难易的要求,难点多设题,易点少设题。题型根据知识点应用需要设置。尽可能模拟高考题型,或是分解高考题型,逐步完成对各种题型的适应。答题要有具体要求,要有方法指导,要有时间计算、记录,作业记录要求成为课堂笔记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自检或互检作业的习惯。为学生提供相互启发、顿悟的机会,同时保证作业质量。作业批改要有记录,突出问题要集中处理,个别问题要面批,面批作业要有辅导设计,单独辅导强调专业精神。

四、复习

复习课有其独特的专业要求和规律,强调知识的系统,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试题设计的高考标准,强调做题方法的训练,强调答题素质的训练。复习课的学生活动设计也要符合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以保证复习课教学的高效能。复习环节的突出重要性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信是经验、经历、体验。自信不是语言鼓励能够完成的,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学生有完整处理一课时核心问题的体验,(包括知识点记忆、应用)就会有一课节的自信,有完整处理一单元核心问题的体验,就会有一单元的自信。有了第一单元的自信就会有第二单元的自信,以致整个模块的自信。帮助学生“做”出自信。自信可以祛除学生心中无可名状的恐惧,顺利进入学习的最好心态。

五、考试

考试强调“考试考平时”,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复习,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考原题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试题讲解的环节,讲完某个题型的做题方法,提问学生方法,提问学生答案导出的思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做题,做对题。通过撰写考试报告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考试报告要求细化答题步骤:选择题要求写问点、对点、错点。材料题要求写答题思路。通过此项训练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答题能力。以上是在历史教学流程通行规范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还需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丰富,以进一步完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能。

篇6

关键词:电子白板初中语文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电子白板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虽然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但通过近年来的多次听课和调研,我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单一化;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充分;课后很少利用交互电子白板进行反思与评价,没有真正发挥出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如何更好地运用电子白板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非线性设计,为教学的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且要求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预设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也就是说,借助电子白板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电子白板不仅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还支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主动学习掌握一种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比如比较简单的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等,较复杂的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深入学习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以便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例如,教学《华南虎》一文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初读课文,读出华南虎的形象特点;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读懂华南虎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感受诗人不羁的灵魂。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从而对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教学,起了引领作用。

二、注重教学交互的多元设计,营造多维互动课堂

无论采取何种教育理念,采用何种媒体手段、何种策略进行教学,成功的教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重视课堂交流等等。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为增强课堂上的各种互动提供了广阔平台。有了白板,教师便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回答什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展示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我们马上可以给什么。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想,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学生充分地做。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和白板的交互操作,还要尽量设计一些让学生到白板前操作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在人机交互设计的基础上要进行师生间的人际互动活动设计,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最后,在教学时间上,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学习,初步构建知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我不仅利用白板技术制作了动漫视频,还采用了学生提出的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在“互动”与“欢乐”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了文章的表现方法,一举多得。

三、注重自我反思与研修的成长设计,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在白板上即时书写或者播放的课件内容,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等,都可以保存下来成为生成性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一优势,将每节课的教学情况录制作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异,或请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删减,群策群力,为今后的授课、反思和评价提供参考。如可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读书研讨、发表意见,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从而使再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今后的授课、教学研究服务,从而促进教学反思与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四、注重白板使用效果的优化设计,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电子白板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效果。由于交互式白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备,所以我们对于白板的使用还不够重视,有时只是用交互式白板作另一个投影设备来使用。有效运用电子白板为教学服务意识不够,只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课件做得很花俏,技术用得很牵强,本应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儿显示出来,包办代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帮助却不明显。如当前一些教师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这没有必要。这样做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再如一些教师往往还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更没有必要。如果这样,则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因此必须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和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地挖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掌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运用方法,不仅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使用技术,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来引领我们的课堂,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

[2]雷利军,丁兴富,李敬东.交互白板的教学功能分析及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重要问题;课程设计

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尽可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重要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重要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重要问题呢?

一、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设计重要问题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师精细阅读课文,并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2)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然能悟出深意。(3)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围绕教学目标优化重要问题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进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这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笔下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直接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它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做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篇8

一、描摹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激情

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我在试讲《狼》一文时,我让听课的人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心,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

可见,描摹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述相关故事、增强学生趣味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这样我们在讲《统筹方法》时可以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讲《麦琪的礼物》时可以讲讲欧•亨利的故事,讲“回文”时可以讲卓文君司马相如写信的故事……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借助视听教具、帮助学生领悟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讲《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展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就会真切地了解纪念碑的构造;在讲《国宝大熊猫》时出示幻灯片,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在图片中受到感染,从喜欢大熊猫上升为喜欢学习《国家大熊猫》一文。视觉性教具不只是让枯燥的说明文讲解变得生动,也让诗歌、散文、小说这一类文章变得别有情趣。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符合意境的图片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更让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怀;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篇9

一、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提问有的放矢

一节好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目标达成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主轴,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有启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能把学生引入学习意境,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参与对话、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在积极的探究和体验中。

二、问题设置巧妙,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成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巧妙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避免一些过于浅显、简单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要使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因此,教师设置问题应该考虑学生兴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忌直贵曲提出问题。

三、英语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难度要先易后难,不断深入,难易结合,恰到好处。提问忌深、忌偏、忌滥。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关注问题本身,又要关注学生素质。如果提问太简单、虚泛甚至空洞,学生会认为没什么价值,不以为然,浪费教学时间,达不到师生之间深层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如果问题设置太难,学生不敢回答,就会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一个好的问题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合理、适度、层层深入的问题将会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

四、把握良机,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保证有效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水平,每个问题的设置要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检查教学,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衡量授课效果。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依此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把控课堂不偏离重心,以达到更高的教学实效。相反,学生可以通过回答教师提问,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疑点和弱点,有利于查缺补漏,进一步探究。做到教师提问高效益,课堂反馈高效果。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教师既要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开启学生求异思维,又要预先估计好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有些时候教学过程无法预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会生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正确,什么地方不好,什么地方不正确,应给学生指出原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评价,适时调整问题、优化问题,引导学习方法,把控学生最佳学习机会,进行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反馈,引导其他学生对问题补充回答,这样做有利于把全体学生都集中到问题上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求得问题的全面、透彻的理解。

篇10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我们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开启学生求异思维,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