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钾的化学式范文

时间:2023-03-31 11:4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硝酸钾的化学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硝酸钾的化学式

篇1

(3)某营养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亚铁、葡萄糖酸锌、鸡蛋蛋白粉、蔗糖等。该营养液能为人体补充的微量元素或营养素是()

A.铁元素B.油脂C.维生素D.

(4)将酚酞试液滴人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碳酸钠是一种碱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C.碳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

D.

(5)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按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的选项,然后根据选项所具有的知识特点书写相应的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与人体健康、酸碱指示剂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等知识,是集化学选择、书写于一体的学科内综合性考题。

答案(1)C;Fe(或Ne、C等);(2)B;NaOH+HCl=NaCl+H20(或CaC03+2HCl=CaCl2+H20+CO2等);(3)A;锌元素(或糖类、蛋白质);(4)B;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或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等);(5)C;H2SO4等。

评析这是07年江西地区的中考题,它打破了以往纯粹、单一的选择题型或填空题型的界限,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消了学生选择题不会可以试着猜的想法,让学生在真正会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相应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为全面、准确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自编试题

例2(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根据右图中所有数据,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计算结果精确到0.l)

解析根据试题情境可以知道:命题者的意图用98%的浓硫酸配制20%的稀硫酸。

答案示例:配制450 g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98%、密度为l.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x

x×l.84 g/cm3・98%=450 g×20%

x=450 g×20%/( l.84 g/cm3・98%)=49.9 cm3

答:浓硫酸的体积为49.9 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说明(1)以上各题凡涉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写错化学式、未配平、不注明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均不得分。

(2)答案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缺一项即不得分。

(3)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的其他合理答案均酌情赋分。

点评传统的考试命题方法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做题,学生跟着教师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这种“垄断”形式越来越被打破;给出情景让学生命题然后求解的题型越来越普遍,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很好的考察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凸现了中考化学命题中的人文精神,达到了“双赢”的教育目的。

三、改错题

例3(2007年吉林)下面是小刚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解题过程。

解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1/80×100%=17.5%。

答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5%。

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

解析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2/80×100%=35%,本题中氮原子个数为2,而小刚计算时将氮原子个数误认为1,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为17.5%。

答案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N的原子数弄错了,应乘以2,而错乘了1。

点评本题巧妙地将对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考查,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开放型考题

例4(2007年山东威海)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解析在给定的条件下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中和水进行配制,即将其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加入水的质量为:50 g-25 g=25g 。

(2)用硝酸钾固体和水进行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10g,H2O的质量为:50 g-10g=40g 。

(3)用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20 g×15%=7g,需要水的质量:50 g-20 g-7g=23g 。

答案

方案一25g溶质质量分数40%的硝酸钾溶液25g水;

方案二10g硝酸钾和40g水;

方案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7g硝酸钾和23g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物质 推断

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既能考查知识,又能考查能力,是化学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我把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如下:

一、解题步骤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理出题给条件,反复推敲。

2、分析找准解题的突破口,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推理,得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

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在复习推断题解法前,我把初中学过的关于物质推断的题眼总结在学案上,以填空的形式下发,为寻找推断题解题规律打下基础。

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Fe、C、Fe3O4(黑);Cu、Fe2O3(红);CuSO4・5H2O(蓝)。

(2)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S、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

(3)溶液颜色:含Cu2+(蓝);含Fe2+(浅绿);含Fe3+(黄)。

(4)常见固体颜色:BaSO4、AgCl(白色不溶于酸); CaCO3、BaCO3 、Mg(OH)2(白色可溶于酸);Cu(OH)2(蓝);Fe(OH)3(红褐);Cu、铁锈、 红磷(红);Fe3O4、CuO、MnO2、C粉、Fe粉(黑);高锰酸钾、碘(紫);硫磺(黄)。

2. 以一些物质的俗称为突破口

(1)NaOH-烧碱、苛性钠;(2)Na2CO3-纯碱、苏打;

(3)CO2-干冰;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CaCO3-石灰石。

4.以物质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

(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使黑色CuO变红的气体是H2或CO。

(3)使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最常用的溶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三、题型及解析

1.叙述式推断题。

例1.某化工场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实验检测如下:一是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二是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三是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离子是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分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通过条件(1)中的无色、透明,确定溶液中没有Fe3+,,条件(2)中产生的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Ba2+,从而确定溶液中一定没有CO32-、SO42-,条件(3)中用pH试纸测定显蓝色,证明溶液中含有OH-,其他离子与条件无关的就是可能含有的Na+、Cl-。

2. 表格式推断题。

例2.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钾、碳酸钠、硝酸银、硝酸钙和稀盐酸五瓶溶液。将其任意编号:A、B、C、D、E,两两混合,其现象如下表:推断并写出五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A,B ,C,D,E。

实 验 A+B A+E B+C B+E

现 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泡

分析:此题的关键突破口是没有参加任何反应的D,由此先确定D为硝酸钾,第二个突破口是B和E产生气泡,确定他们是碳酸钠或稀盐酸,再用这两个对应B或E分别去试,最终确定其他物质。

3、网络式推断题

例3.下图中的A、B、C、D、E、F分别表示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和金属铁,它们之间的连线表明相邻的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试根据图中关系确定各物质的化学式。

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A、C有两个反应,B、F有四个反应,D、E有三个反应,。A和C都有两个反应,不同的是与A反应的B、F还能与其他三种物质发生反应,而与C反映的D还可以和另外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以此类推,找出正确答案。

4、框图式推断题。框图式推断题就是根据化学原理,通过框图的推理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试题,这类题最具学科特点,能较全面考查学习者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变、思维容量大和能力层次要求高等特征。

篇3

关键词: 新高考 大阅读量 信息题 应对策略

【第一类】大阅读量的选择题

[例] (08南通调研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化学家将研究气体与固体(或液体)在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下列现象的研究不属于表面化学范畴的是(A F)。

A.氯化银在水中的溶解平衡

B.氢氧燃料电池中电极上的反应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氮气与氢气在铁触媒作用下化合

E.接触室里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

F.浓硫酸与稀硫酸混合放热

【案例反思】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开头通常有一段很长的叙述,主要是一些科技前沿信息或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闻等,有的与解题毫无关系,有的虽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很深奥,但问题往往很简单。阅读这类题目时,通常采用快速阅读或跳读(skip)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排除干扰信息、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类】大阅读量的实验题

[例] (08盐城调研15.)据统计,每年世界上银总消耗量的40%用于感光材料的生产,感光材料经曝光、显影、定影后,黑白片上的银80%进入定影液,彩色片上的银几乎全部进入废定影液,所以废定影液中银的含量是十分惊人的。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对某照相公司的废定影液进行实验处理,回收其中的银和溴。

(一) 资料支撑

(二)实验程序设计

(三)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需用6mol/L的盐酸250mL,配制时除需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用的仪器有: ?

(2)指出流程图中操作所包含的装置是(填序号:A、B、C)Ⅰ Ⅱ Ⅲ 。

(3)步骤③是在空气中灼烧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操作时,加入适量的硝酸钾加盖后再灼热,加硝酸钾的目的可能是:。

(4)加入锌粉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答案:(1)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C;B;A (3)Ag S + O 2Ag + SO ;释放氧气,使硫化银完全被氧化(4)2AgBr + Zn=Ag + Zn+ 2Br

【案例反思】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开头有一大段资料,实际上与解题无关,另外题目给出的一些复杂陌生的方程式和实验流程应快速浏览,以最快的速度知道本题要你“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必要时再有针对性地回头看题,不做无用功,不去研究与问题要求无关的反应原理,白白浪费时间!

【第三类】大阅读量的图表、图像题

[例](08盐城调研20.)(12分)为研究水滑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取得了二种牌号的水滑石样品拟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甲同学取天然水滑石样品进行恒重分析,已知天然水滑石的化学式可表示为:6MgO・Al O ・CO ・12H O,取0.1mol水滑石进行加热时,温度与剩余固体质量的关系如下图,平行线上的数字表示残留固体的质量。

当温度在0~280℃质量不变,是什么原因:。

AB减少的物质及其物质的量为:;

CD减少的物质及其物质的量为:;

D处化学组成为:。

(2)乙组取的CA(美国化学文摘)登记号为12304-65-3的合成水滑石样品,现只知其化学式为:MgaAlb(OH)c(CO3)d, a+b+c+d=25, a、b、c、d为正整数。取该水滑石样品0.1mol,用1mol/L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①消耗盐酸的体积至少为:L(用字母表示);②若参加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1,则该水滑石的化学式为:。

答案:(1)天然水滑石在温度低于280℃是稳定的;0.4molH O;0.1molCO ;6MgO・Al O ;(2)①0.1c+0.2d或0.2a+0.3b;②Mg Al (OH) CO

【案例反思】这类题目常常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为开头,或者是一组看似很烦琐的定量实验数据或图像,给应试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本题数据虽多,但分析从A到C的质量差,很容易发现失去的是全部结晶水,而从C到D的质量差则是CO 的质量,从而轻松解决问题。所以,在面对新高考中阅读量较大的试题时,我们不能轻易地被“庞然大物”所吓倒,而应用一种冷静的心态来审视这类“黔之驴”式的问题,一定能够“断其喉,尽其肉”!

【第四类】大阅读量的有机填空题

[例](08苏州调研19.)二茂铁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地用作火箭燃料的添加剂、汽油的抗震剂、抗辐射剂。二茂铁[ (C H) Fe ]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二茂铁是橙黄色针状晶体,有樟脑样气味,熔点为173℃,沸点为249℃,有强的热稳定性。不溶于水、稀烧碱溶液和热的浓盐酸,但溶于稀硝酸、浓硫酸、苯、乙醚和四氢呋喃,对空气和湿气都稳定。二茂铁具有芳香性,环上发生的反应类似于苯环。

二茂铁的常见制备方法:

①合成法:由金属钠与环戊二烯(C H )在四氢呋喃(代号THF)溶液中反应,先制得环戊二烯钠,然后让环戊二烯钠与氯化亚铁反应制得二茂铁。

②电解法:电解时,以铁板和镍板作电极,电解液为碘化钠的环戊二烯溶液。

阅读以上材料,试回答下列问题:

(1)环戊二烯与二茂铁中各有 种和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2)写出二茂铁与浓硫酸、醋酸酐[(CH CO) O]混合发生磺化反应生成一取代物的反应式:;并预测二茂铁能否发生硝化反应,说明理由。

(3)写出电解法制备二茂铁的阳极反应 ,碘化钠的作用是。

(4)写出合成法制备二茂铁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答案:(1)3种和1种;(2)类似于苯的磺化;不能,因为硝酸会把Fe 氧化;(3)Fe-2e =Fe ;防止Fe 被氧化;(4)略。

【案例反思】这道有机题阅读量特别大,字数多达300字,而且以一个全陌生的“二茂铁”引出问题,让考生望而却步! 其实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苯的磺化、Fe 的还原性、铁作阳极的电极反应式等,这些都是化学基础知识,命题者以“二茂铁”出题,考生的视线会被那两个五元环牢牢地锁定,思维无法打开。应对这样全陌生的试题,我们的策略是“生题当熟题做”,还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它涉及的原理一定是我们所学过的,应放开思维,进行知识迁移。如果钻到题目里面去,深入研究“复杂”的反应机理,既耽误时间,又干扰思维,将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2007.11.

[3]江苏高考总复习直击考点《考试说明》解读,恩波,2007.12.

[4]2007-2008学年度江苏高三化学(镇江、扬州、南通、盐城、苏州等地)调研试题.2008.1.

篇4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用羊绒为外层材料制作吉祥物“福娃”

B. 用新型低合金高强度钢材铸造国家体育场“鸟巢”

C. 用ETFE膜(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建造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D. 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制作奥运会火炬“祥云”

2. 卫生部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新标准规定,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加入的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的物质。下列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是()。

A. 凉拌菜时滴入少许香油 B. 煲汤时放入适量加碘食盐

C. 用甲醛溶液保鲜鱿鱼 D. 炒菜时可加入适量加铁酱油

3. 明明同学今天的午餐食谱是:主食――面包;配菜和副食――炸鸡腿、炸薯片、牛奶。他的午餐食谱缺乏的营养素是()。

A. 糖类B. 脂肪C. 蛋白质D. 维生素

4. 建筑材料有砖、钢筋、水泥、生石灰、大理石、PVC塑料(聚氯乙烯)等。对上述一些建筑材料主要成分分类不正确的是()。

A. 铁―单质B. 氧化钙―氧化物C. 碳酸钙―酸D. 聚氯乙烯―有机物

5. 农作物缺磷时,会引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必须施用适量的磷肥。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是常用的磷肥。其中磷的化合价为()。

A. +5 B. +4 C. +3 D. +2

6. 下列各组物质中,其成分或主要成分可以用同一化学式表示的是()。

A. 干冰、冰B. 纯碱、小苏打C. 生石灰、消石灰D. 石灰石、大理石

7.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B. 棉线与羊毛线可用燃烧的方法区别

C. 纤维素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0∶5

D. 棉花属于合成纤维

8. 蒸馒头时,面碱(主要含Na2CO3)放多了会发黄。为除去过多的面碱,可加入适量()。

A. 白糖 B. 食盐 C. 黄酒 D. 食醋

9. 盐的水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如NaHCO3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实验中,能够证明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实验事实是()。

A. 观察NaHCO3溶液的颜色,呈无色

B. 向NaHCO3溶液中滴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C. 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 20 ℃时,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NaHCO3固体,固体不再继续溶解

10. 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 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和贴标签等步骤

D. 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11. 下列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 H2SO4 HCl B. CONa2CO3

C. Cu(OH)2NaOH D. NaNO3Ba(NO3)2

12.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13. 小明建议向道路积雪上撒食盐,目的是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凝固点,使积雪更快融化。

14. 小军同学从某一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他测出该土壤样品浸出液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该向农田里施加________。小军发现农田里的玉米出现倒伏的情况,那么他应该建议向农田里施加适量的________(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15. 常用的化肥有:① 尿素[CO(NH2)2]、② 氯化钾KCl、③ 硝酸铵NH4NO3、④ 磷矿粉[Ca3(PO4)2]。其中属于钾肥的是________(填序号)。硝酸铵是一种含氮量较高的化肥,硝酸铵中含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尿素因含有________元素,所以是一种有机物,尿素分子中所含C、O、N、H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16. 右图所示试剂瓶中分别盛有四种常见的化学药品。

(1) C瓶中药品的化学式为________,D瓶中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它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

(2) 选用图中的一种药品与盐酸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

17. 根据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化肥生成的中和反应:________;有蓝色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

18. 有A、B两种固体物质,A是一种化肥,B广泛用作食品干燥剂。把A、B分别放入水中,前者所得溶液温度显著降低,后者与水反应生成C并放出大量热;将A与C的粉末混合、研磨,会嗅到刺鼻的氨味。

(1) 请判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 请写出B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三、简答题

19. 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由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阳阳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1) 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什么?

(2) 写出原营养液可能的两种组成。

20.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右边装置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

(1) 甲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该选用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其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NH4HCO3 NH3+H2O+CO2 2NaHCO3 Na2CO3+H2O+CO2

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CO2,应该选用什么发生装置?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CO2的理由是什么?

21. 鸡蛋放置时间过长会变臭,这是因为鸡蛋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有臭味的硫化氢气体。该气体比空气重,且能溶于水。请回答:

(1) 鸡蛋蛋白中至少含有哪几种元素?

(2) 收集硫化氢气体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3) 夏季储存鸡蛋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一种即可)

22. 自2008年6月1日起,我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两种,一种是用聚乙烯[(CH2CH2)n]制成的,可用于盛装食品;另一种是用聚氯乙烯[(CH2CHCl)n]制成的,聚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Cl)n+ O2 2nCO2+nH2O+nHCl。

(1) 通过点燃的方法可以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如果点燃塑料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塑料可能是由什么制成的?

(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塑料燃烧的产物。① 若A瓶燃烧的是聚氯乙烯塑料,在B瓶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分别写出C、D两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若A瓶中用的是聚乙烯塑料,则在C瓶中是否能观察到沉淀?

四、综合应用题

23. 暑假里,同学们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石灰水试剂瓶的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 对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① 可能是CaCO3;② 可能是Ca(OH)2;③ 可能是CaCO3和Ca(OH)2的混合物。

(2) 你认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将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填入下表空白处)

(3) 交流与反思。

①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同学们向老师提出实验室保存、使用易变质溶液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密封保存 B. 使用前,临时配制 C. 禁止使用这种试剂

② 实验室清洗装石灰水试剂瓶内壁上的白色粉末时,可用稀盐酸,请写出其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________。

(4) 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时,可利用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② 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一、1. C 2. C 3. D 4. C 5. A 6. D 7. D 8. D 9. B 10. C 11. A 12. C

二、13. 降低 14. 熟石灰 钾肥 15. ② 35% C(或碳) 1∶1∶2∶4

16. (1) CaCO3 氯化钠 调味品 (2) 6HCl+Fe2O3=2FeCl3+3H2O

17. KOH+HNO3=KNO3+H2O CuSO4+2NaOH=Cu(OH)2+Na2SO4

18. (1) 硝酸铵 氧化钙 (2) CaO+H2O=Ca(OH)2

三、19. (1) 碳酸钾(或K2CO3)。 (2) ① 硝酸钙、氯化钾;② 硝酸钙、氯化钾、硝酸钾。

20. (1) B、D。 CaCO3+2HCl=CaCl2+H2O+CO2

(2) A。 碳酸氢铵分解会产生CO2和NH3的混合气体,从而制得的CO2不纯。

21. (1) C、H、O、S。 (2)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3) 低温冷藏于干燥通风处或用石灰水浸泡后放置。

22. (1) 聚氯乙烯。 (2) ① 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瓶内壁有水雾(或瓶内有白雾)产生。 HCl+AgNO3=AgCl+HNO3 Ca(OH)2+CO2=CaCO3+H2O ② 不能。

四、23. (2) (依表中空白处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填写)溶液变红色 白色粉末中有Ca(OH)2 有气泡产生 有 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或:溶液变红色 白色粉末中有Ca(OH)2 无气泡产生 无 Ca(OH)2 或:溶液不变色 白色粉末中无Ca(OH)2 有气泡产生 有 CaCO3

(3) ① A和B ② CaCO3+2HCl=CaCl2+H2O+CO2[或Ca(OH)2+2HCl=CaCl2+2H2O]

篇5

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CO32‑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CuFeHClH­2SO4NaOHCa(OH)2AgNO3BaCl2CuSO4FeCl3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AgNO3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NaCl中杂质CaCl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3+

Na2CO3+

HCl

NaHCO3+

Ca(HCO3)2+

NaHCO3+

Ca(HCO3)2+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CO32‑(HCO3-)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CO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CO32‑的一般方法:a.取试样;b.加试剂;c.观现象;d.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CO2(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1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HCl,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仿写:

Na2CO3+H2O+CO2

NaHCO3

b.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化合A+BC

多变一

2、分解AB+C

一变多

3、置换A+BCB+AC第三者

4、复分解AB+CDAD+CB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H2O(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3+NaCl

CaCl2+H2CO3

AgCl+NaNO3

Cu(OH)2+NaCl

②练习自写5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跟活泼金属反应Fe+CuSO4=

Cu+AgNO3=

2、跟酸反应

CaCO3+2HCl=

AgNO3+HCl=

3、跟碱反应

NaOH+CuSO4=

Ca(OH)2+Na2CO3=

4、跟盐反应

NaCl+AgNO3=

BaCl2+Na2SO4=

1、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4FeCl2NaHCO3

Ca(HCO3)2Cu2(OH)2CO3

FeSO3NaNO2Na2SO3

KMnO4CuSO45H2O

K2MnO4KAl(SO4)212H2O

3、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有四瓶分别为NaClHClNaOHCa(OH)2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有三种白色粉未CaCO3Na2CO3NaHCO3,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1、盐的妙用,2、实验录像

篇6

本课题“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本课题内容虽然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中学生对化学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中要从学生薄弱环节进行

突破。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规范解题的格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2.教学难点: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数学计算的基本功。

四、教学过程

教师:你们想听听有趣的爆鸣声吗?让我们用氢气奏响奇妙的音符,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证这奇妙的时刻吧!

教师演示实验:大家请看,这是1号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口技来模仿刚才听到的声音。

学生模仿。

教师:同学们,他模仿得像不像啊?

教师继续演示实验:2号、3号试管,播放视频强化记忆。

教师:为什么声音越来越高,对不起,现在暂时保密,在今天后面的学习中大家就会知道原因了。

教师:说到爆炸,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那黑火药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大家看动画。

播放:火药发明的Flas。

板书: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师:古人发明火药,在没有理论指导下研究配比,经过一次次的冒险实验,终于找到适当的比例,在硫黄和硝石里添加了木炭,配制成了黑色粉末状的火药。2KNO3+3C+S ■ K2S+N2+3CO2,这就是黑火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计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可以进行怎样的计算,以电解水的方程式为例。

2H2O■O2+2H2

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事实;(图片)

2.每2个水分子电解后生成1个氧分子和2个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分子数之比为2∶1∶2;(图片)

3.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电解后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的氢气,水、氧气、氢气的质量之比为9∶8∶1。

从电解水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以下含义:

1.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之比;

3.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教师:实践出真知,接下来请大家看活动案中的活动一,说说下列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活动一:说一说

2CO+O2■2CO2 CH4+2O2■CO2+2H2O

教师:几位同学说得都不错。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那么下面请大家计算表格中物质的质量。

活动二:算一算

根据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出其余物质的质量。

教师:通过上面这个表格,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三:列一列

教师:像刚才大家解题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法。

S+2KNO3+3C=K2S+N2+3CO2

已知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3.6克,求硝酸钾的质量。

追问:如何求硫的质量呢?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选择展示的活动案。

教师点评。

活动四:议一议

教师:下面请大家帮老师个忙,老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需要制取64克氧气,那需要准备多少克高锰酸钾呢?请大家参照课本107页的例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步骤,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归纳得既简捷又朗朗上口,可以一步用一个字表示,也可以押韵,讨论后请将简要解题步骤写在白板左边,解题过程写在白板右边。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通过小白板展示他们本组讨论的结果。

板书: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1.审:读题,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量。

3.找: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

4.算:列出比例式,可以是左右对应,也可以上下对应,正确地计算比例式,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5.答:简明写出答案。

活动五:练一练

火眼金睛

电解水时也会产生氧气,若生成64g氧气,则需要电解多少千克水?(H:1 O:16)

错解:设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千克

H2O■H2+O2

18 2

x 64

18∶4=x∶64

x=576kg

答:需要电解576千克水。

教师分析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方程式误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标明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性。

2.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各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根据物质的组成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计算时必须准确无误。

3.质量关系不对应。审清题意,找好已知量和未知量,不能张冠李戴。

4.单位不统一。注意单位的书写要求,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计算过程带单位,在同一计算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小结:

教师:本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和依据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7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如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玻璃仪器的洗涤)等,掌握这些技能是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泉州)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要先将导管口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捂试管加热(若导管口冒气泡则装置不漏气),A项操作正确;点燃酒精灯时,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极有可能使酒精流出,从而引发火灾(一般用火柴点燃),B项操作错误;向试管里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将液体从试管口处悬空滴下,C项操作正确;进行过滤操作时,其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D项操作正确。

【答案】B

(二)对点训练

1.下列仪器,既能做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集气瓶

C.锥形瓶 D.试管

2.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C.检验甲烷燃烧有CO2生成 D.滴加液体

3.下图所示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不需垫石棉网的是( )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直接伸到待测溶液中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

D.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然后挤压胶头取液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C.倾倒液体 D.连接仪器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为避免浪费,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直接用手拿

7.在做“溶液的形成”演示验时,老师先往一试管中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加入5 mL 的水,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

8.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 焰。

(2)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其中与之有关的是 (填字母)。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图是探究物质性质的连续实验操作步骤示意图。据此回答:

①操作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有

(填字母)。

②步骤C中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 (填“上部”或“底部”)夹上、取下。

9.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请从下列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a.胶头滴管 b.漏斗 c.10 mL量筒

d.25 mL量筒 e.烧杯 f.细口瓶 g.玻璃棒

h.药匙 i.坩埚钳 j.酒精灯

(1)取用粉末状固体用 。

(2)氯化钠溶液存放在 中。

(3)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 。

(4)做镁带燃烧实验时用到的仪器:

(5)量取15.0 mL水用到的仪器:

(6)将葡萄糖粉末溶解于水中用到的仪器: 。

10.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 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下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 。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2溶液,生成1 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K2CO3= CaCO3+2KCl)。计算: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是 。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2CO3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二、实验室制备气体

实验室制备气体主要涉及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气体验满、气体检验、实验装置优化及实验异常分析等内容。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青岛)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装置编号)。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 (填装置编号)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

【解析】(1)图中仪器①是分液漏斗,仪器②是试管。(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 2H2O+ O2,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符号。该反应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A、B、C装置都可以。如果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最好的发生装置是B装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能用排水法收集。若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那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在瓶底预留少许水,以防铁丝燃烧后产生的高温固体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

【答案】(1)分液漏斗 试管 (2)2H2O2[MnO2] 2H2O+O2 B (3)F 在集气瓶底预留少许水

(二)对点训练

1.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减小

B.催化剂一定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C.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有二氧化锰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2.下列有关“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装置,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3.下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4.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

(1)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O2或CO2都可以使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装置编号,下同)。若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O2,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

(3)A装置中棉花的作用是 。

(4)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难溶于水。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①请你写出甲烷的一条性质: 。

②某同学欲利用右图装置收集甲烷气体,无论瓶内装满空气还是装满水,收集甲烷时,气体都应从 (填“a”或“b”) 端进入。

6.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合理改进实验装置,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甲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实验中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后,应将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有两位同学对图甲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装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其中可行的是 。

(4)在研究CO2性质时,他们进行了图丁所示的实验。

①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时,燃着的蜡烛 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②漏斗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

7.某化学兴趣小组从下列装置中选用部分装置组装后制取氧气。

(1)甲同学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连接ab接口,收集的气体纯度 ;连接a 接口,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并用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3)正确连接A、E、F装置,可以测量反应放出氧气的体积。

①有关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 , 。

用胶皮管连接各装置时,应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②实验过程中,甲同学发现E装置中的水变为紫红色,这是因为 进入E装置并溶于水中的缘故。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

③实验结束,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这是为什么呢?

【作出猜想】同学们作出如下三种猜想:

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 。

作出以上猜想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定量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 错误。

实验二:取少量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 ,证明猜想Ⅱ正确。

8.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装置A为气体发生装置,在试管内的适当位置放入 、 等实验用品制取氧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用装置B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

(4)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填“a”或“b”)处。

(5)装置D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软塑料管中的液体药品是 ,药品加入完毕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

9.我们学习过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道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的两种因素是 (填字母)。

A.反应物的状态 B.气体的密度

C.反应的条件 D.气体的溶解性

(2)某实验室的仪器柜里有如下仪器:

A B C D E

①仪器E的名称是 。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时,不可能选择的仪器是 (填仪器编号)。

(3)老师提出,如果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完成该实验,有4位同学组装了以下发生装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 (填装置编号),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 。

CaCl2+2NH3+2H2O。

②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③含有氯离子(Cl-)的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AgC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仪器b的名称是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A的原因是 。用A、E组合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的关键操作是 。

(3)实验室要制取氨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编号,下同),收集b置是 。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某同学对制取氨气后试管内的残留固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①取反应容器内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固体物质中不含Ca(OH)2;

③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得出了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NH4Cl的结论。

你认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NH4Cl”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理由是 。

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熟悉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再借助物质的物理特征或特征反应,就不难完成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济宁)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2-3]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

【解析】检验Cl-用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AgCl),检验OH-用Mg(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Mg(OH)2],检验[CO2-3]用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CO3)。由于[CO2-3]与AgNO3溶液、Mg(NO3)2溶液均能反应(分别生成Ag2CO3沉淀、MgCO3沉淀),所以要先检验[CO2-3],再检验OH-、Cl-;由于OH-与AgNO3反应也能析出沉淀,所以要先检验OH-。综上可知,主要操作步骤是:取样,先滴加足量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CO2-3];过滤,向滤液中再滴加足量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OH-;再次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Cl-。综上,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②③。

【答案】B

(二)对点训练

1.在下列各项“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品尝――鉴别白糖和食盐

B.观察――鉴别黄铜和黄金

C.闻气味――鉴别酒精和白醋

D.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

2.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A.NaOH和NH4NO3

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

D.NaCl和KCl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互相刻画的方法,可比较硬铝和铝的硬度

B.用滴加碘酒的方法,可检验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

C.加熟石灰粉末研磨,可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

D.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4.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A.H2SO4、NaCl、Na2CO3、CaCl2

B.HCl、NaOH、CuSO4、MgSO4

C.Na2CO3、K2SO4、BaCl2、HCl

D.NaNO3、HCl、CaCl2、KOH

5.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l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D.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把KOH、HNO3、CuSO4、MgCl2四种溶液鉴别出来

7.下表中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有三种溶液,只用Na2CO3溶液就能将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 )

A.CuSO4、H2SO4、NaNO3

B.NaCl、CaCl2、Ba(NO3)2

C.HNO3、H2SO4、NaHCO3

D.HNO3、BaCl2、Na2SO4

9.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不反应或无明显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B和D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记作A、B),小强用下列方法加以鉴别。回答下列问题。

(1)他取适量的A、B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氯化铁溶液,观察到A中产生红褐色沉淀,则A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他另取适量的A、B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观察到B中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他通过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来鉴别:若pH (填“>”“=”或“

(4)他还利用了下列试剂进行鉴别,其中能鉴别的试剂有 (填字母)。

A.锌 B.硝酸钠 C.石蕊溶液

四、物质的推断

物质的推断包括文字陈述型推断、框图型推断、化工流程型推断等,抓住“题眼”(如特殊颜色、特殊气味、特征反应、化学之最、特殊用途)是解题的突破口。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鄂州)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下图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E为红色固体,H为红褐色沉淀,部分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

(2)EC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反应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举出EG在工业生产中对应的一种用途: 。

【解析】因为E为红色固体,所以E可能为铜或氧化铁;又因为E能与一氧化碳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所以E是氧化铁。因为H为红褐色沉淀,所以H为Fe(OH)3。因为G与F反应生成 Fe(OH)3,且G由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所以G是Fe2(SO4)3,F是一种可溶性碱。因为E是氧化铁,能与CO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又因为C是A高温分解的产物,所以C不可能是铁,只能是二氧化碳,进而可知A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F为氢氧化钠。(1)F的化学式为NaOH。(2)EC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2Fe+3CO2。(3)碳酸钙高温分解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发生的反应均是复分解反应,所以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4)EG是氧化铁和稀硫酸的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答案】(1)NaOH (2)Fe2O3+3CO[高温]2Fe+3CO2 (3)置换反应 (4)除铁锈

(二)对点训练

1.为检验某混合气体成分,小亮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定体积的该混合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气体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可在氧气中燃烧,燃烧产物能使白色CuSO4粉末变蓝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可能是( )

A.HCl和CO B.HCl和H2

C.CH4和CO2 D.CO2和CO

2.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钠中的一种,连线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甲与戊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丙溶液为蓝色。下列能替代图中丁物质的是( )

A.Ag B.BaCl2

C.NaOH D.CuO

3.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常温下均是气态氧化物,且组成元素相同,B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E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H是紫红色金属。他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的化学式是 ,固体C的俗名是 。

(2)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

, 。

4.赣南的客家围屋如同城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现有五种物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作为围屋的守护“卫士”,只有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能组成守护的防线(如右图所示)。其中物质A常用于铅酸蓄电池中,其浓溶液有脱水性;物质C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提示:碳酸钡不溶于水)

(1)A物质是 。

(2)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与E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 。

(3)现有下列物质作为“外敌”分别对围屋发起进攻,若该物质与两位相邻的守护“卫士”都能发生反应才能攻破防线,那么能攻入围屋的物质是 (填序号)。

①铁 ②氧化铁

③二氧化碳 ④氢氧化钡

5.已知A~I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D是单质,F是盐酸盐。根据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A][①][②][B][E][G][F][D][I][H][C]

(1)D的化学式为 ,H的化学式是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若反应②在植物体内进行,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6.实验室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可能由 Fe(OH)3、KOH、Ba(OH)2、K2CO3、C、Cu、CuO中的三种物质组成。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色溶液Ⅱ中所含阳离子的符号是 。

(2)有色固体a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有色固体b在空气中加强热时,发生反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这包固体混合物的成分是 。

7.有A、B、C三种物质,已知A是一种氯化物,B是一种酸,C是一种碱。图甲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的实验现象。

(1)D的化学式为 。

(2)A、B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原因是 。

(3)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一定质量镁、锌两种金属同时放入A溶液中充分反应,过滤,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为 (写粒子符号)。

(5)若M、N分别为铁和锌中的一种,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B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M为 ,反应结束后只有一种金属有剩余,则剩余金属为 。

8.甲班学生做完实验室制备氧气和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后,剩余物质倒入同一废液缸里。乙班课外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步骤①的操作名称是 ,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和 。

(2)由步骤②实验现象推知,甲班同学制取氧气所用的固体反应物是 (写化学式)。

(3)由步骤④所得溶液加入氢氧化钠可得红棕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由步骤③产生的气体判断,固体A中一定含有 (写名称);综合步骤③④现象推理,固体A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写至少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5)根据上述实验和分析判断,固体C是 (写化学式)。

9.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外还有 ,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 。

(3)若现象① “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

10.金属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如右图,A、B、C、D分别表示上述四类物质中常见的一种,A、B、C、D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彼此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与B能够发生中和反应,D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多的金属。请回答:

(1)C属于 (填“酸”“碱”或“盐”)。

(2)A与D反应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可从B和C两类物质中各选一种具体物质作为原料来制取NaOH,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混合物时,各种成分都要保留,并且最终都要恢复到原状态。提纯物质时,既不能增加新杂质,也不能减少有效成分,而且操作要相对方便(不增、不减、不繁)。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荆州)要将KCl、MgCl2和BaSO4的固体混合物逐一分离开来,加入的试剂及顺序正确的是( )

A.水、AgNO3溶液、稀硝酸

B.水、NaOH溶液、稀盐酸

C.水、KOH溶液、稀盐酸

D.水、KOH溶液、稀硫酸

【解析】在题给混合物中仅有BaSO4不溶,所以第①步是向混合物中加水搅拌,过滤,即可分离出BaSO4(一般还要对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第②步,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发生如下反应:2KOH+MgCl2=Mg(OH)2+2KCl,把MgCl2转化成了Mg(OH)2沉淀而分离出来;然后过滤出Mg(OH)2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得到MgCl2溶液,最后蒸发得到MgCl2固体。第③步,向第②步所得滤液里加入足量稀盐酸,原过量的KOH被盐酸中和转化为KCl溶液,连同本来的KCl溶液进行蒸发,从而分离出KCl固体。综上,选项 C符合题意。

【答案】C

(二)对点训练

1.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最合理的方法是( )

A.使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将混合气体点燃

C.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焦炭

2.将CO、CO2、H2、HCl、H2O(气)和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①浓硫酸;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③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 )

A.N2、CO2、H2O B.N2

C.N2、HCl D.N2、CO2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4.下列关于混合物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B.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钙――将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

C.除去硝酸钾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蒸发结晶后过滤

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5.把 CaCO3、NaCl、MgCl2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逐一分离,所需要的试剂依次是( )

A.H2O NaOH HCl

B.H2O KOH HCl

C.H2O NaOH H2SO4

D.H2O KOH H2SO4

6.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为杂质),所用试剂及主要实验操作不正确的一组是( )

7.物质的分离、提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x。下面除去物质中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将固体充分加热

B.硫酸锌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

C.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通过足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钠――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8.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化学实验可按其主要目的分为:探究物质的性质实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实验,探究物质的含量实验等。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B与实验 (填“A”“C”或“D”)归为一类,依据是 。

9.化工厂中需要对原料提纯,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经测定,某氯化钠样品中混有硫酸钠,为了除去杂质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在实验室研究中某学生设计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②能否用硝酸钡溶液,说明理由: 。

(2)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 。

(3)操作③的目的是 。③④操作顺序能否交换? ;其理由是 。

(4)此设计方案是否严密,说明理由: 。

10.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胜任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3)图2是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物质)。

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③实验室中在加热和固体b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氯化铵和尿素是重要的化学肥料,请简易鉴别氯化铵和尿素: 。

六、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依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安全性、环保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等。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广州)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图 A比较 Zn 和 Fe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 B探究铁生锈时 O2 是否参与反应

C.图 C 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图 D 测定空气中 O2 的体积含量

【解析】图A实验中,所加盐酸的质量分数不同,没有控制变量,A项错误;图B实验中,两支试管中的对比实验,足以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B项正确;图C实验中,若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应将白磷和红磷都放在薄铜片上,C项错误;图D实验中,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没有减小,水无法进入集气瓶弥补氧气体积,D项错误。

【答案】B

(二)对点训练

1.下列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1:收集氢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

B.图2:探究MnO2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C.图3:用NaOH与CuSO4溶液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图4:验证生石灰与水反应是否放热

3.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u[稀盐酸]CuCl2[烧碱溶液]Cu(OH)2

B.H2O[通电]O2[镁]MgO

C.CaCO3[高温]CaO[水]Ca(OH)2[纯碱溶液]NaOH溶液

D.MgCl2[碱溶液]Mg(OH)2[钠]Mg

4.下列化学实验中能达到预期实验结果的是( )

A.借助托盘天平和其他手段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6.25%

B.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为5.5

C.20 ℃时,配制2%的氢氧化钙溶液

D.将100 g 10%的稀盐酸加热蒸发掉50 g水,使其浓度变成20%

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操作 A. 检验馒头中含有淀粉 取样,滴加碘水或碘酒 B. 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隙 将水、酒精各50 mL倒入100 mL量筒中 C. 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 加水,制成溶液,然后蒸发溶剂 D. 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取样,分别点燃,然后闻气味 ]

6.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的强弱

B.用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天然水中Ca2+、Mg2+含量的高低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往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7.小文同学在家长指导下,在家中利用日常用品和废弃物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家中备有的溶液有:食盐水、石灰水、食醋、白酒、汽水、糖水和洁厕灵(含有盐酸)。请你参与她的实验探究活动。

(1)小实验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杯、碳棒、导线、 和 。

(2)小文得出的结论是:石灰水、

能导电,这些溶液能导电是因为 。

(3)要使石灰水的导电能力减弱,可以采取 的方法;石灰水导电能力减弱的原因是 。

8.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填字母)。

(3)A实验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写一条即可)。

9.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 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是Cu2O)和木炭粉为原料,炼制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外观似黄金),其生产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

(2)黄铜的硬度比铜和锌的都

(填“大”或“小”)。

(3)操作X的名称是 。

(4)加热时,发生的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有:①ZnCO3[800 ℃]ZnO+CO2;②2ZnO+C[800 ℃]2Zn+CO2;③ (赤铜和木炭粉反应)。

(5)气体A中,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另一种气体生成,它的化学式是 ,该气体的用途是 (写一条)。

(6)鉴别黄铜和黄金有多种方法,用灼烧法鉴别产生的现象及结论是 。

10.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样品中含有那些物质?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

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 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实验探究1】

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2】

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2】

小红同学设计下图所示装置(铁架台略去),实验在27 ℃、101 kPa下进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该样品2 g,放入A中试管内,向B集气瓶中倒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至瓶颈处;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开活塞,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塞。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220 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步骤①和②之间,还缺少一实验步骤,该实验步骤是 。

(2)B中集气瓶盛放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水代替,其理由是 。

(3)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填“有”或“没有”)。

(4)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在27 ℃、101 kPa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8 g/L)(计算结果精确至1%)

【提出问题3】

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

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小亮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②③的名称分别为

,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中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实验反思】

(1)通过本题,你学会了定性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定量测定变质样品中某成分的含量,以及除杂提纯物质。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探究过程中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填序号)。

①选择试剂种类 ②确定试剂用量

③试剂产地 ④实验装置与步骤的设计

⑤实验安全环保 ⑥测量中减少误差

(2)实验探究1中的检验和实验探究3中的除杂都将碳酸钠进行了转化,但二者目的不同,分别是 。

七、科学探究

依托化学实验开展科学探究是中考的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化学实验探究题一般涉及其中的若干环节,其情景富有真实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一)典例分析

【例题】(2016・南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进行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题。

(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药品是 。

(2)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考虑,装置A属于 型气体发生装置。

(3)若进入装置D中的氯气是纯净干燥的,则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C中盛有的溶液是 。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装置D中石蕊纸花(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下同)无明显变化,E中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对此,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Ⅰ.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溶解性不大)并能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

Ⅱ.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称为氯水,氯水除了具有消毒作用,还具有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

氯水中的什么物质具有漂白作用?

【提出猜想】

猜想1:氯水中的H2O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2:氯水中的HCl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3: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4:氯水中的Cl2具有漂白作用。

【实验探究】

【反思交流】

①同学们一致认为,不用再做实验对猜想4进行探究,理由是:进行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时,装置 (填装置编号)的现象已证明了Cl2不具有漂白作用。

②钱程同学认为,由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用实验装置F中的蒸馏水吸收氯气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将装置F中的蒸馏水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则最终反应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盐类物质是 。

【解析】(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应该是液态药品,即浓盐酸。(2)装置A是用固体和液体混合加热来制取气体,属于固-液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3)由于浓盐酸有较强的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氯气不纯(混有HCl),可以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气体,再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4)【实验探究】①将石蕊纸花放入水中,石蕊纸花仍然显紫色(不褪色),说明猜想1不成立;②将石蕊纸花放入稀盐酸中,石蕊纸花变红但不褪色,说明猜想2不成立;③将石蕊纸花放入次氯酸溶液中,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则猜想3成立。【反思交流】氯气通过装置D时,纸花没有褪色,说明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Cl2+2NaOH=NaCl+NaClO+H2O,所以若将装置F中的蒸馏水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则最终反应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

【答案】(1)浓盐酸 (2)固-液加热 (3)吸收HCl气体 浓硫酸 (4)【实验探究】①显紫色 ②稀盐酸 ③将石蕊纸花放入HClO溶液中 成立 【反思交流】①D ②氯化钠和次氯酸钠

(二)对点训练

1.小军同学在家做课外探究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采取的错误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有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2.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探究内容必须是大家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B.实验探究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C.探究结果需要反复实验论证

D.实验设计合理会得到预期结果

3.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获取知识、形成认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观察”“抽象”“演绎”“归纳”“比较”“推理”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描述分别运用了以上哪种科学方法?

(1)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运用的是 法;

“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运用的是 法。

(2)“Na2CO3、K2CO3、Ca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 法;

“BaCO3属于碳酸盐,因此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 法。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

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 是不正确的。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猜想

不正确;猜想 正确 ]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5)【拓展】

还可以单独选用下列物质 (填字母),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A.CuO B.AgNO3溶液

C.Cu D.NaOH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

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y,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

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亮的铜丝,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A B C D

【现象分析】

若干天后,发现只有D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1)实验B、C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

(2)B瓶与D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结论】

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拓展探究】

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 2CuSO4+3H2O+CO2;Cu2(OH)2CO3[]2CuO+H2O+CO2。

以下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

【分析评价】

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③步骤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 (填“>”“=”或“

6.蚊虫叮咬时能在人体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让人痛痒不止。某课外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

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与探究一】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 性。

【实验与探究二】

(1)小明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刚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 ;

猜想②: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 (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实验时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是

,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猜想②成立。

【评价与反思】E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7.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

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

方案二: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

蔗糖是由碳、洹⒀跞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8.“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钠常温下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

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

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

(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9.【题干】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 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发现问题】

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

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

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

有关。

10.下图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乙组】

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

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 (填“>”“=”或“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则硫酸钠溶液 呈 (填“酸”“中”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与反思】

(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

篇8

新课程力求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力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化学计算的学习或复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毫无创新可言,一味地练习让学生失去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以计算复习为主,同时穿插一些化学的鉴别,调动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计算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从新授课到期中、期末及新课结束等复习、学习的环节,可以说是数次历练了,但每次遇到学生还是会皱眉头,主要是因为计算过程中不仅有较大的计算量,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无所适从,还有化学上对计算格式的要求甚高,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要求又不统一,也让学生觉得千头万绪,理不清楚。所以复习这部分内容尤其要避免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各种关系,同时还要将规范性进行到底。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根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铵盐的检验方法;

(2)能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提出问题,并进行一些简单实验的设计;

(4)通过从不从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用事实说话崇尚科学的观念;

(2)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确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拍摄化肥店的广告招牌,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制作教学用的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成三个板块:

1.化肥的鉴别

【情境1】能够“学以致用”是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化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陪着小明同学一起到农村走走,看看他在那里遇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投影】小明同学周末到乡下爷爷家去玩,可帮了爷爷大忙了。一进门看到爷爷正对着一包白色固体发愁,原来爷爷想买与上次一样的化肥,却忘记上次买的是什么了,剩余的外包装又不见了,只记得可能是硝铵、碳铵或是硝酸钾。爷爷说:“可能是碳铵吧?”小明说:“肯定不是。”聪明的你,知道小明是如何判断的吗?

(学生回答,并在教师提问下展开对化肥鉴别的讨论。)

设计意图:由于我现在的学生大都介于城乡之间,大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都住在乡下,创设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第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化肥的鉴别,防止一节课都是计算让学生有疲劳感,又复习了碳酸氢铵性质及铵态化肥的检验,一举数得。

2.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情境2】爷爷高兴地说:“小明真聪明,会学以致用了。你和我一起去买化肥吧。”两人来到一家化肥店门口,看见一个广告牌:(投影图片)本店新到一批上好硝铵,硝酸铵含量高达98%;氮元素含量高达36%,数量有限,欲购从速。爷爷说:“这家店不错吧?”小明想了想说:“不好,他把牛皮都吹破了。”想想看,小明为什么会这么说? 转贴于

(学生积极投入计算,学生代表板书,教师点评)

【情境3】于是他们又换了一家店,这家店里的化肥种类很多,其中氮肥有碳酸氢铵:330元/吨;硝酸铵:800元/吨;尿素:1080元/吨,小明掏出纸笔写写划划了一会儿对爷爷说:“我们买 吧,这个最合算。”若是你,你会选哪种化肥?为什么?

学生讨论声四起,遇到困难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问题都是主动的,用自己的所学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加强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化学学科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同一问题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情境4】小明把化肥买回来后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他怀疑他们买的化肥不纯,很想知道这种化肥的纯度,你能帮他测一测吗?说出你的思路。(假设杂质不含氮,受热也不分解)

(学生讨论,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方法,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称量质量差、或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测沉淀的质量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碳酸氢铵的含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正因为有难度才有挑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这里的实验设计及下面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也是重点复习的内容,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管方法是否科学或可行,总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在师生共同讨论下不断改进或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最终的结果。

【情境5】小明带了一些化肥样品来到学校,与同学合作用以下方法测碳酸氢铵的纯度:取17g样品于试管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消耗此稀硫酸100g,试计算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

(学生计算、板书。)

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情况,强化化学计算规范性要求。

【情境6】你能根据你刚才设计的思路,模仿上题,再自编一条计算题吗?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编写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解决别人出的题,到自己根据信息编写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同时大部分同学的设计是与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差量法密切相关的,对于这类方法的掌握很有好处,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应试的角度出发都是很有效的。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借着小明同学的农村之行复习了化学上的两类计算问题,同时也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将更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比如工业上的、生活中的等等方面。就农业上的问题我们也只窥探了冰山一角,了解了传统农业中的化肥问题,而现在有一种高科技农业,种植作物不需要土壤,你知道吗?

投影:作业(略)

设计意图:课堂应有连续性,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后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展开,化学计算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复习了两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与溶液有关的计算,由无土栽培中培养液的配制引入下节课的复习,让学生感觉每节课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也让学生课后的复习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

篇9

一、课前自主预学发现

从学生前面的经验(初中学过的知识)出发,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阅读.

问题1:思考并判断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

铜√氯化钠晶体×稀硫酸√石墨√氯化钠溶液√烧碱固体×酒精×葡萄糖溶液×熔融硝酸钾√问题2:思考、归纳并交流物质导电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某些物质可以电离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些物质是否发生了电离?

设计意图:这3个问题都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有关,通过初中相关知识的回顾、思考与归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学习成果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下面的阅读教材任务提供了认知基础.

任务1:预习课本文本的内容.

二、课内自主探究发现

1.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师生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多媒体配合)课件展示出“课前自主预习发现”环节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后,顺势提出新的问题:“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的类别”,对于这样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思考和课本文本内容的预习的知识回答.

2.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前面的预学和新问题的回答,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电解质及其相关知识.并板书标题“离子反应”

3.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第2段内容,归纳“电解质”这一概念的定义,汇报并由学生代表上黑板板书.

(2)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②③④⑤⑥⑧)

①NaCl溶液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Cu⑧Ca(OH)2

问题2S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学生围绕着“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进行问题研讨,最后发现判断的注意点,师生一起归纳:①电解质、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只有自身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才是电解质,如:H2SO4是,NH3、CO2不是;③电解质的判断与存在状态无关,也与溶解性无关.

问题3在你熟悉的物质类别中有哪些属于电解质?

设计意图学生的活动再一次展开,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释疑,常见的电解质:①酸、碱、盐都是电解质;②金属氧化物;③H2O也属于电解质.

问题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那么,大家想一想其导电的实质是什么?

(3)借助于该问题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电离”的定义,并邀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定义,顺利完成新问题探究的过渡,接着在进行问题探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引向精读.

问题5电解质的电离如何表示?什么是电离方程式?

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发现并总结出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及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要点:①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②质量与电荷必须要守恒;③原子团不能拆开写;④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化学计量数.

(4)设置例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例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①CaCl2②Ca(OH)2③NH4NO3

学生书写并黑板板书:

①CaCl2Ca2++2Cl-

②Ca(OH)2Ca2++2OH-

③NH4NO3NH+4+NO-3

例2写出NaHCO3和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它们是酸吗?

学生书写并黑板板书:

NaHCO3Na++HCO-3

不是酸,是酸式盐;

NaHSO4Na++H++SO2-4;

不是酸,是酸式盐.

4.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并交流,师生问答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深刻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知道常见电解质,了解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运用概念解题,进一步了解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三、几点反思

21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教育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活动中教师巡视时可关注到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笔者长期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发现“发现式学习”有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具体的效果主要总结出如下几点:

(1)发现式学习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质和量,每个知识点都让学生经历了课本阅读和问题思考、规律探究,学生充分体验了知识和规律探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记忆的长久性保持,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对化学规律、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篇10

[问题]某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学习完氨气的化学性质后,对氨气喷泉实验胶头滴管中水的作用发生了兴趣, 如图1所示[1]: 经过讨论后,他们一致认为:没有挤压胶头滴管时打开止气夹也没有喷泉产生,挤压胶头滴管时水进入烧瓶后溶解了氨气而产生了负压,这时打开止气夹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玻璃管中空气也被吸入了烧瓶,使水与烧瓶中没有溶解完的氨气冲破了空气的阻隔作用直接接触,才能形成连续的喷泉,为此他们打算进行如下探究:

1. 将胶头滴管换成10 mL 的医用一次性注射器[2],注射器内不装任何东西,先打开止气夹再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手柄,你觉得能否________(填:能、不能)形成喷泉,理由是____________。

2.知道了氨气是碱性气体后,他们饶有兴趣地想进一步作氨气能否与碱性溶液形成喷泉的探究,探究中他们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饱和石灰水,结果惊奇地发现了也能产生美丽的喷泉,你觉得如果将教材中氨气喷泉实验中烧杯里的水换成稀氨水, (填:能、不能)形成喷泉,理由是(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7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由此拓宽了产生喷泉的条件:凡是气体可以溶解在要产生喷泉的液体中、或者是与溶液快速发生反应,这种装置都可以产生喷泉,和气体的酸碱性无关,你觉得当烧瓶中的气体是氯化氢,(假定条件为标准状况)烧杯中的液体为1 mol・L-1的盐酸时(已知氯化氢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0,此时盐酸的密度为可按1近似处理)通过计算说明此喷泉能否形成(可以近似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他们还觉得以前广为流传的一道关于喷泉实验的上海保送生高考题有严重的缺陷:下面是原题:14.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⑴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NaOH溶液;C. CaCO3与稀盐酸;D. NH4HCO3与稀盐酸

⑵在图中的锥形瓶中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 浓硫酸;B. 食盐;C. 硝酸钾;D. 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他们讨论后认为,该装置原来的烧瓶中应该有空气,因此(1)中的原答案D选项的反应尽管能够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但是因为烧瓶是密闭的,里面的空气只能受到压缩而不能消失,所以不能形成喷泉,最多只能喷入很少一点液体,如果不改变试剂,只增加辅助装置,你觉得增加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连接方法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还有一种方案是不改变装置,只改变烧瓶中的气体,根据溶解性规律,你觉得烧瓶可以改装的气体可以是_______(要求至少填一种),如果气体和锥形瓶中的液体都改变,气体可以是______________,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至少填3种,气体和液体的顺序要对应)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原创题,以熟悉的教材实验为依托,喷泉实验也是高考的热点知识,以实验中胶头滴管操作的细节为探究点,同时将探究中的发现作为解答习题的线索,自然发散、延伸,还将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并通过探究结果和有瑕疵高考题相结合起来,跟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试题在基础中去综合和突破,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符合高考实验命题趋势和课程改革精神,适用于高三学生在复习中使用,以巩固和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

[试题点评]

1. 源于教材、注重实验细节和过程。试题源于教材的基本实验,在实验中易忽略的细节:从胶头滴管的操作和其中的水的作用入手探究,并从气体引发喷泉适当延伸到用气体引发喷泉,思维拓展的训练。

2. 鼓励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合理的“异想天开”地对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拓宽实验视野,发现喷泉实验新的范围,以探究结果为线索,巧妙地将喷泉的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3. 利用探究的发现,破除迷信,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在实验中求真、求实、在追求真理中去创新、完善和升华。

4. 试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第3题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相似相溶原理结合,考察了思维的严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

1. 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从原实验用水引发喷泉,形成负压后使烧杯中的水直接与氨气接触形成喷泉,改为用注射器拉动手柄吸入玻管中的空气后,也能使水与氨气接触顺利产生喷泉,所以第1小题第一空: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吸入空气后使水与氨气直接接触,在烧瓶中产生负压形成喷泉。

2. 第2小题以实验探究的结果为解答提示线索,容易得出第一空应该能形成喷泉,第二空是定性判断,可以从氨气的溶解度很大的数据找出理由:稀氨水还能继续溶解氨气,故能形成喷泉。第三空由定性转向定量,可以作如下近似计算500体积的氯化氢溶解在1体积水时物质的量浓度: c(HCl)=n/V=[(500/22.4)/(1000+36.5×500/22.4)×10-3] mol・L-1

=12.4 mol・L-1。

3. 根据题中对原题缺陷的提示:原烧瓶中的空气是密闭的,尽管受到酒精的压缩,空气不能溶解在酒精里,所以不能形成持续的喷泉,第一空:应该增加一根玻璃导管,让烧瓶和外界相通,第二空:导管从烧瓶的胶皮塞中插入,导管口要高于尖嘴管口,原因:防止产生喷泉时液体流出。第四空:空烧瓶中的液体为乙醇,根据溶解规律可以考虑常温下是气体的有机物如:甲醛、一氯甲烷;第五空、六空,为学生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有极强的开放性。

参考答案:

1能;吸入空气后使水与氨气直接接触而溶解,在烧瓶中产生负压形成喷泉。

2能;稀氨水还能溶解大量氨气;c(HCl)=n/V

=[(500/22.4)/(1000+36.5×500/22.4)×10-3] mol・L-1=12.4 mol・L-11 mol・L-1,盐酸还可以溶解大量的氯化氢气体,所以能形成喷泉。

3增加一根玻璃导管;导管从烧瓶的胶皮塞中插入,导管口要高于尖嘴管口;防止产生喷泉时液体流出;甲醛、一氯甲烷(其他合理答案也可);NH3、HCl、CO2、SO2……;H2O、NaOH(H2O)、NaOH(还有许多其他合理的配伍,只要能形成喷泉都行)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