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咨询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4:4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级咨询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级咨询师论文

篇1

各有关考生:

为了做好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企业培训师(一级、二级)、电子商务师(二级)、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项目管理师(一级)职业综合评审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办法

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通过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的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核。考生须在考前提交论文,然后参加统一的评审。

(一)心理咨询师论文格式

心理咨询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案例报告以及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两篇文章压缩成一个“.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统一鉴定考核方案和综合评审办法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424号)文件中附件4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撰写时请将论文封面的身份证号改为准考证号。

(二)营销师论文格式

营销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论文压缩成“.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营销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考核办法的通知》(劳社鉴发〔2003〕15号)中附件2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

(三)提交方式

考生在报名系统中使用自己注册的身份号码及密码登录,按照要求上传论文。如果因考生本人原因论文上传出错导致无法参加评审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四)口头答辩时间及地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2016年上半年

4月14日-4月19日

5月29日、6月4日、6月5日

2016年下半年

10月19日—10月24日

12月3日、12月4日、12月10日

营销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4月14日-4月19日

6月5日

具体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二、企业培训师综合评审方法

(一)企业培训师一级综合评审以撰写论文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参加统一答辩。

(二)企业培训师二级综合评审以专题作答的形式进行考评,答题方式为口头答辩。考生须按照规定时间(另行通知)到指定地点参加统一评审,评审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职业指导人员综合评审方法

职业指导人员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职业指导人员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五份),参加统一答辩。

根据2016年《关于开展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论文题目如下:

(一)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二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3、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4、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5、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7、职业指导典型案例撰写;

8、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二)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一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3、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5、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7、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8、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9、试论如何做好互联网形式下的职业指导;

10、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四、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方法

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五、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方法

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书面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篇2

为全面提升公司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拓宽领导干部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加强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业务能力。培训对象

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部分主管。

二、 培训时间及要求:xxx

三、课程设计

四、课程特点

实践性课程——运用前沿学习理论,学员参与性与应用性为一体,多角度管理工作实际经验。

案例式教学——剖析国内外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经典案例,介绍最新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

高水平师资——由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专家学者和丰富经验实战讲师分享管理经验。

五、组织形式及效果评估(供参考)

在本次培养计划中我们将对以下几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学员对课程质量的评估

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采用对《培训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测评,分析学员对现场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关注学员学习情绪、注意力、兴趣等的变化,和授课教师及时沟通调整,确保现场授课效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学员学习效果评估

通过核心小组讨论、课外论文、后续跟踪等方法来测定培训者是否自觉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分组培训:将学员分为若干小组,在课程基础上开展日常的课程研讨活动,达到相互学习、经验分享、共同收益的作用。 课外论文:每个小组定期开展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成绩将和小组成员最终的学习成绩挂钩,有色人才负责聘请相关专家审阅,给出评价。

后续跟踪:在培训结束后半个月内,公司主管部门应抽取若干学员进行访谈交流,并通过对其上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学员学习结束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行动应用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并总结本次培训工作经验,对今后的培养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师资介绍

本培训所聘请的老师均在有色行业内为多家企业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培训经验和丰富的有色金属企业培训经验,是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长期聘用的优秀师资。

张琼文 资深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就业新干线卫星直通车”主讲嘉宾,《新京报》等多家杂志、报纸的职业指导专栏专家顾问。具有国家人事部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资格、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二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原国企政工师任职资格。

篇3

〔关键词〕学生;健康;心灵

我校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校内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参与的健康教育队伍。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放心理咨询室,让所有在校的学生都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能,享受健康文化的滋润,让身心充分成长。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心理咨询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校选拔骨干教师参加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及省市各类心理辅导培训班学习,我校已有四位教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书。学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参加校际相关学习联谊活动,吸收他校研究成果。我们还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我校全体班主任辅导,为我校全体学生作专题讲座,引导我校师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学校通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进行培训,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班主任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会观察学生丰富多采的心理现象,学会判断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剖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需求。

二、规范课程建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性课程,它是将认知教学、学生的主体活动和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的。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我校自2008年起坚持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职心理教师担任教学,班主任老师配合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播放心理咨询专题片,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勇于接受辅导或咨询。通过正面教育和积极暗示对学生进行各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利用图案、字母、数字的观察和记忆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利用课外实践及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判断、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懂得科学用脑可以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让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学习;利用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的视频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性。通过新颖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讨论、辩论、视频感悟、角色表演、情境体会,让那些精力充沛、学习成绩较差但有特长的同学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潜在的心理需要。又以针对性的主题活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如让学生上台演讲或朗读,为胆小、自卑、抑郁的学生多提供成功表现机会,让其赢得他人欣赏的目光,看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其它课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自我成长。

三、拓宽教育渠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领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审时度势,确立了“错位发展、超越自我”的办学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并把它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特长,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建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二十项发展性评价指标,培养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实用型人才;开设家长心理辅导教育讲座,利用校园路路通等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内除了心理健康课程外,我校还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橱窗、心理健康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案例征集活动,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心理咨询知识及时总结,并推广优秀经验;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相关心理咨询书籍和报刊杂志,为广大教师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团委及学生会干部则通过组织各类团体或个人竞赛活动(论文、演讲、书法、美术、唱歌)来锻炼学生管理队伍,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学校管理,挑战自我。学生通过对眼保健操、广播操、校服、胸卡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监督岗和纠察队的工作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自身心理综合素质。

四、创设教育环境,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学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我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美观、整洁、令人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来浸润学生心理,让学生在无声的环境中感受心灵的涤荡。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努力做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有趣、有吸引力。学校及师生的各类荣誉及时公布;名人名言、名人塑像简介,教学楼四层开放式展厅,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笔特色”、“学陶思陶”等内容在默默影响着学生,这些聪慧睿智的语言、色彩鲜明的图像照片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田,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室内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及各种荣誉,使学生对校对班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在情感上认同、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学校亲和力,让学生愿意与集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维护集体的形象和利益,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摸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0年度学校就有3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章在省市刊物发表及获奖,学校获得 2010年度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录像课获得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比赛三等奖、苏州市一等奖、吴江市一等奖等荣誉。多次配合“吴江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上公开课、送课下乡。心理健康教师均受聘于“吴江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心理辅导老师”,多次参加对吴江市各校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多元化发展 综合素质 择业能力

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需要,是加速高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综合素质结构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规范和通用能力四个方面。总体上综合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通用能力素质等,具体如表1:[1]

表1 综合素质结构表

3.综合素质内容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具体见表2[2]:

表2 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表

二、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经过对我系近50家就业基地及订单培养单位实地走访,经过对五届以内近30%毕业生问卷调查,经过对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个别访谈,经过对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现在毕业的学生在车间生产现场工作很多同学没有耐心或存在怨言,试问若没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经历,则怎能学到真本领及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呢?

2.工作态度不踏实

部分同学出现工作积极性欠佳,工作不踏实,更换工作频繁的现象。

3.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我院高分子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但在英语、制图、计算机、营销知识等多个方面需要加强。现在许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做外贸业务的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对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来说制图、计算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从事营销岗位的人员达到8—10%左右,创业的同学也占到6%左右,需要学习营销知识。

4.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同学来说,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下降。

5.社会适应性差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通用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阶段,是培养目标中的重点。现在同学们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受挫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还需提高。

三、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多个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综合素质的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院各级党政领导特别关心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专任师资队伍这四支队伍的成长和建设。每个二级院系配备7-10名左右的辅导员;每个班级(40人左右/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学校设校学生会,二级学院设院学生会。我校通过对这四支队伍的培训及考核,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有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的实施,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内。

2.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我院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学籍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大学生违纪处理、优秀学生表彰、学生励志制度、校内外班主任考核、院系学生管理考核、实习实训考核等相关的条例和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与总结,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及教育,并对特殊生进行归档及单独教育和培养。

3.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

我校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主要通过班会课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特殊生教育与管理、秩序检查、优秀学生事迹展、学生励志教育等进行。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校园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特色团活动、各种社团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校友大讲堂、教授一帮一、科技创新活动、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各类竞技活动等形式多样,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分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培养。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二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及聘请的社会心理健康咨询公司的外聘教师组成;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由院系副书记及辅导员完成;班级心理健康由班主任、班委及班级心理委员完成。

(2)加强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近三年来我院均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种网上测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根据测评结果,对一级问题生由二级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共同教育关注,对二级问题生由二级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完成,对三级问题生由班主任及心理委员进行教育及关注。并且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预防和解决了部分同学心理健康问题。

(3)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每年各二级院系均会配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调试、团队合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信息员培训、心里情景剧表演等近20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如何掌握情绪,如何感恩,如何团结别人,还广泛传播了“三心”,即责任心、爱心、耐心,使每位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守护了自己心灵的净土。

6.加强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我院通过就业指导课、优秀校友大讲堂、优秀校友事迹展、大学生就业文明教育、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7.加强劳动观教育与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我院特设置整周公益劳动课程及日常校园卫生公益劳动和日常校园绿化公益劳动。

8.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教育

我院除进行创业创新意识教育和培养外,还要求教师的课题必须有6名以上同学参与研究,并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及专利申报,近几年我院每年专利数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均有学生撰写论文获省一等奖。还组织了各类创业创新比赛、兴趣小组等。

9.其他措施

我院另外特别重视顶岗实习及工学交替教育、专业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加强身体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及设置、学生组织发展、贫困生教育与培养等多个方面。

经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发展相对较好,我院就业工作连续六年在省内名列前茅,连年获“先进就业单位”称号。但现在大学生受到社会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会不断努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房德才.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广东海洋大学也紧紧围绕“三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一再发文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此我校高度重视,1998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公共必修课,并开展了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实效。为切实加强该项工作,我校又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先保证。2004年9月,学校专门发文强调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所组成的专职队伍;二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和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的医生及文法学院社科系的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三是由大学生心理协会会员为主、学生骨干和心理信息员等组成的学生协作队伍。2007年2月,学校发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领导机构。经过积极筹备和相关业务培训,2007年4月,我校农学院、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正式挂牌,二级学院学生心理辅导站试点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并已于2008年在学校各学院全面铺开。2007年12月选拔和培训了一批学生心理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人员等三级网络工作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不断选派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如组织人员参加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或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思想政治骨干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2008年7月还组织了30多位辅导员参加了华夏心理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培训班学习。

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我校坚持在每年8月对全体辅导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当年新聘任的专职学工人员,举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班。在每年4月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或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咨询技能,学校先后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来我校授课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还经常不定期地召开专、兼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问题,共同提高大家处理疑难问题和复杂个案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常规工作

1,每年4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从2004年开始,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具体内容包括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专题讲座、相关人员培训、心理电影赏析、户外心理测试及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征文、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共开设心理讲座20多场,有15000多人次的学生参与,印发宣传资料1 0000多份;培训学生心理辅导骨干1 800多人次。

2,每年1 O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建档工作。从2005级新生开始,我校每年均对当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相关档案,目前共有10500多名新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2007年4月对1172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并建立了相关电子档案。新生心理普查每年l O月举行一次,全校性普查每两年举行一次。

3,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心理咨询相关记录。仿照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部的详细记录病人病历的做法,2007年1月开始启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记录本、心理咨询预约登记本、心理咨询记录本和心理咨询登记本。坚持个体心理咨询值班制度,2006年开始聘请相关院系心理学任课教师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同时特别注重做好心理问题特殊学生的介入和转化工作,加强相关院系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跟踪和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

4,教学科研工作。从1998年起由校医院的医生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必修课程。从2002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任选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选修学生均表示收获很大,反应良好。2007年,我们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设,初步形成网络教学平台。2007年成功申报一项校级教改课题。每年均有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本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2008年成功申报一项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特色工作

1,两度普查。每年10月份均对当年入学新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年一次;每隔一年的4月份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两年一次。

篇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 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2]莫 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4]辛 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篇7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

一、地方工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工科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指导和辅助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主动出击、适应市场、理性择业”成为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

对于工科毕业生来说,成功的人生选择不但需要过硬的意志品质、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离不开学校的正确指导。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高速增长,而市场能提供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的增幅大大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幅。以2011年为例,当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6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毕业人数的剧增,给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院校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所需技术人才的使命,而工科生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其他专业更艰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起心理障碍。加之主观上缺乏合理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定位,对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搞好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帮助其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指导学生理性分析当前形势,对帮助其掌握科学的择业方法,展现自己的智慧,显示和增强专业实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引导地方工科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设计工作,有利于提升就业成功率和就业满意度,逐步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等、靠、要”等消极心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合理就业。

二、地方工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存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趋势的加快,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面向大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就业指导。虽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有过不少积极的探索,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效果上都还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求职、创业需要,也还不能充分适应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工科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于工程技术人员成才的需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参与社会就业。

1.就业指导功能定位不合理

受制于传统就业心态,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够,社会各界往往误认为就业指导是毕业前的指导。从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和对象来看,基本上是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把“就业指导”简单地理解为“择业指导”,各高校基本上都存在着认识上失误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直到现在,许多高校仍然将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年,称其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为毕业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的对象多为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甚至有相当数量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特点。就业指导对象单一、内容陈旧、形势陈腐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认可。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就业指导,对于发展和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也非常不利。

2.就业指导体系、机制尚不健全

相当数量的地方工科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当作一个规范的科学体系来建设。片面认为就业指导只是某些职能部门和师生在大四学年的事情,没有把就业指导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过分的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将大量的教学时间专门用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教学内容,对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有促进作用,却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重服务、轻教育的短视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深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社会实践等。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最终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3.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员紧张,个性化指导不足

根据教育部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目前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还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有条件的高校在就业指导人员不足时,会抽调人力资源等专业的教师应急,而地方工科院校受制于学科、专业设置,往往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面对上级检查时,往往临时雇佣社会人员凑数,考虑到编制、待遇等问题,检查过后立即解除用工关系。学校又没有针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加上这支队伍流动快,稳定性差,所以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不够,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常为百人规模的大课堂,师生间缺乏互动,更谈不上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职场知识背景,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长时间与工作对象保持互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就业指导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确十分困难。

三、南京工业大学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而进行的探索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培养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了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1.明确职责、落实考评,建立动态就业指导体系

地方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转变为就业指导而指导的心态。为使此项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就业指导工作。二级学院都成立了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各院系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工作各项指标(参与各级各类的就业指导课题研究并形成学术成果;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形成书面的调查报告;学院领导积极推进与对口行业重点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邀请对方派人开展职业能力培训等)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定期召开由校领导、院系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校就业指导工作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明确职责和落实工作,努力使招生、培养、就业形成一个横贯学生学业生涯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培养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交叉互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时调整就业指导的目标、计划和方式、方法。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审视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各二级学院也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主动的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向社会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

2.建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系统

南京工业大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指导课、职场人士讲座、日常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列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能。

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为对专业认识不清、对行业现状不了解等原因而未能做出合理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工业大学对新生进行了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专长和弱点,进而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准确定位。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学长讲堂”、“企业HR进校园”、“合作企业开放日”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解关于本专业就业信息和工作情况的机会。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制定初步的学业规划与人生定位。结合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教育和人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以实现双向选择和人职匹配的职业目标。面对部分新生在入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而出现的厌学现象,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系、攻读双学位等,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作出调整。

进入二、三年级后,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对想直接求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每学期末还需根据学生的表现,修正和充实富有个性化的指导内容。学校依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业意识,同时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定向,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为此,南京工业大学围绕“我是一个职业人”来设置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增强就业的岗位核心竞争力。因应学生的要求,聘请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传授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等应聘必须掌握的知识。学校还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为广大学生提供资格水平、能力认证等方面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针对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群体,组织每年两次的专场咨询会,进行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的咨询工作。

四年级时学生即将毕业,学校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品德。具体落实:帮助学生调适择业、就业心理;引导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自觉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辨析就业形势政策、就业程序;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校还引导学生以成熟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南京工业大学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梳理,组织多场“实习生岗位招聘会”。实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场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勇于迈入职场的坚毅品格,引导他们与用人单位进行良性互动,从而学会自我营销,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3.铸造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

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一支以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为龙头、辅导员为主体、职业指导专家广泛参与的就业指导队伍。过去几年中,学校陆续引进了几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在校内聘请了十余位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学校特别组织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见习参观、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受训后的教师不但具备就业指导教学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学工部门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学生工作体系中。在校的专职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后续培训,获得了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证书,逐步建立起了就业指导教师的授课准入制度。教学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篇8

    论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3.1将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让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年级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宿舍引导、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栏、小册子、网络、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挑选并培训班级男、女两名心理委员,使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朋辈辅导教育、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组建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纵向模式,这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

3.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关注不同群体的适应情况

通过学校开展统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适应及心理健康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和资助帮扶系统,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关心,有“奖、助、减、勤、贷、捐”六渠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老师向贫困生送温暖行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加强精神鼓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3.3开展系列教育,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引入职业规划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课堂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职业规划师、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如就业之星、考研之星、创业之星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交流会、集体实践活动,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迅速地度过适应阶段。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上学期就面向全体新生举行了“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就业方向指导”四个专题讲座和交流会;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涵盖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学期规划、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综合成果展示、导师和家长评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树立坚定目标,用点滴积累铺垫成长之路;此外,还开展了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从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调查统计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反响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大学生自我伤害相关因素自我伤害行为(self-harm,简称SH)是指人们通常在经历强烈情感痛苦之后所做出的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怒和自我憎恶之情,属于一种情绪调节行为。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1.2使用工具

1.2.1大学生调查问卷:自我设计大学生自我伤害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测。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3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自我伤害率及分布情况

在省内外12所高校,发放问卷18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30%。根据综合调查问卷,1800名学生中,年龄在16~25岁之间,筛选出有自我伤害的大学生481人,自我伤害率26.7%。有自我伤害的男生264人、女生217人,自我伤害率分别占总人数的14.7%、12.7%(χ2=82.027,P =0.000)。

1800名学生中,来自农村、城镇、城市分别为961、377、461人,自我伤害的人数分别为279、106、96人,自我伤害率分别为29.0%、28.1%、20.8%(χ2=10.045,P =0.007)。具体分布见表1和表2。

2.2大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自我伤害的481人中,自我伤害方式以吸烟为最多,其次是打自己、掐自己、拽头发、咬自己、酗酒等。具体见图1。

2.3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具体差异

2.3.1文理科间的差异:理工科(28.9%)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文科(22.6%)(P =0.000,χ2=7.337)。

2.3.2性别差异:男生自我伤害率(39.1%)明显高于女生(19.51%)(χ2=82.027, P=0.000)。

2.3.3省内外就读的差异:省外就读(31.7%)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略高于省内就读(26.6%)的学生(χ2=1.948, P0.05)。

2.3.4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自我伤害率独生子女(27.0%)略高于非独生子女(26.8%)(χ2=0.011, P0.05)。

2.3.5月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30.1%)、300元以下(26.2%)、300~500元(25.2%)(χ2=4.118,P=0.128)。

2.3.6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29.8%)的自我伤害率略高于非离异(26.6%)家庭的学生(χ2=0.402,P0.05)父母经常对孩子施暴(χ2=47.137)、在孩子面前吵架(χ2=32.394)惩罚及惩罚方式越重(χ2=18.198,χ2=26.352)、学生对父母管教态度及方式不满意(χ2=38.461,χ2=18.888),父母吵架感觉对其有影响(χ2=17.743)的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2.3.7成长经历及与亲子关系情况

从小没有跟父母长大的学生,自我伤害率(33.1%)略高于跟父母长大(26.2%)的学生(χ2=3.550,P=0.060)。

童年有负性情绪记忆(χ2=20.489)并影响性格发展(χ2=14.432)、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χ2=16.397),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经常对父母说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低于同组的学生(χ2=29.075,P0.01)。

2.3.8大学生自我应对方式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积极调整情绪(比较乐观对待)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的学生(χ2=15.441,P =0.000)。产生负性情绪:悲伤(χ2=72.790)、苦闷(χ2=55.734)等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其他群组的学生,P0.01)。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出去散心(28.0%)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略低于不出去散心(26.2%)的学生(χ2=0.688,P值=0.407)。找同学或朋友倾诉(26.2%)略低于同组的学生(57.2%)(χ2=0.399,p=0.527)。

2.3.9个人生活习惯

平时有与同学动手(χ2=40.481)、模仿电视等情节(χ2=25.040)、无个人兴趣爱好(χ2=17.508)、有药物依赖(χ2=13.324)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2.3.10人际关系

与同伴关系不好、孤独是自我伤害的主要因素。无知心朋友(χ2=13.663)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00)。

2.3.11自我接纳程度

大学生主观性格特征(χ2=11.516)自我伤害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最高;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其次;认为自己性格中等的最低。

2.3.12自我满意度

大学生对自己性格(χ2=16.397)、生活(χ2=55.104)、形象(χ2=49.460)、经济(χ2=14.629)及学习成绩(χ2=5.840)不满意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满意的学生(P0.05)。

2.3.13学习成绩情况

大学生自我伤害在学习成绩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1.295,P=0.000)。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伤害率(39.6%)最高,其次是学习十分优秀(37.9%)的学生,学习一般(25.7%)和优秀(22.0%)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最低。

2.4大学生自我伤害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问卷包括E、P、N、L四个因子,将所测EPQ问卷的得分,E、P、N、L四个因子与自我伤害作非参检验,结果显示P、N、L与自我伤害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6],P(p=0.000)、N(p=0.000)、L(p=0.004)。大学生自我伤害者的P、N、L分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与自我伤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18)。

3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对前面各单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对P值≤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筛选,结果如下:

表3

上述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童年负性情绪记忆影响性格发展五因素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随着分值的增高,危险因素增大。这五因素分为是和否两个等级。管理情绪乐观,对自我伤害是保护因素。

积极调整情绪(OR值=0.618 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父母训斥是不训斥自我伤害的2.698倍。父母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训斥可减少学生的自我伤害率。同伴关系不好:其P(Sig)值为0.000, OR值=18.262>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同伴关系不好是同伴关系较好的自我伤害的2.905倍。同伴关系越不好,自伤的机会就增加2.905倍。孤独:其P(Sig)值为0.000,小于0.05,OR值=8.247>1,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感到孤独是不孤独的学生自伤的2.11倍,学生越感到孤独,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11倍。失恋:其P值为0.000,小于0.05,OR值=11.373>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失恋的学生,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431倍。

4结论

4.1大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高于文科;农村略高于城镇、农村和城镇明显高于城市。

4.2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及亲子关系、消费水平、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情况、人格特征、对自我接纳程度、生活、形象、经济、学习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4.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我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管理情绪乐观、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以及童年影响性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有效预防、减少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有利于其心身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kegg K. Self - harm[J]. Lancet,2005,366(9495):1471-1483.

[2]Young R,Sweeting H,West P. Prevalence of deliberate self harmand attempted suicide within contemporary Goth youth subculture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BMJ,2006,6332(7549):1058-1061.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1-02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当前,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论、实训等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课题组尝试建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体系,探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心理学实训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探索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样,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其中两个班为对照组,另外两个班为实验组,对照组117人,年龄(20.14±0.73)岁,实验组118人,年龄(20.10±0.66),两组均为女生,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具体如下:

1.对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即对照组先进行理论学习22学时,再安排实训学习8学时。实训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在放松训练的实训项目教学中,老师提出学习目标:掌握放松训练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2.对实验组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沟通调研,总结出医院相关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护士具备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能力,结合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分为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护士职业心理知识三个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护理技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三个模块,即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进行相应的实训课教学。每个实训模块包括若干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包括任务引领、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均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并遵照心理护理的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例如在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模块的放松训练实训项目教学中,课前由教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典型病例的剧本,培训标准化病人;上课时先由教师模拟临床情境,按照心理护理工作的过程,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评估病人―护理计划―放松训练―评价病人”的规范示教,并给学生提出与护理工作岗位有关的实训任务及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的心理护理操作技能、能顺利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等;随后学生3人为一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组练习,熟练操作的流程;练习期间,老师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操作的质量;学生分组练习后,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放松训练的操作练习,由标准化病人给出反馈和意见,老师亦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是否完成护理岗位需求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课后学生完成与实训教学相关的作业。

3.实施教学的场所及人员。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训教学的场所均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模拟病床单位、心理测评软件、生物反馈仪等仪器设备,并装有摄像头、音响、电脑、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开展单向观察、开展影像资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学活动。

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为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高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为学生课堂表现、考勤情况及实训项目教学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包括完成基础心理实验报告、心理测量自评报告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各一份,评分由授课教师来完成,总分为40分。终结性考核由学生抽取考核题目进行操作,考核成绩由考核教师进行评分,总分为50分。考核后学生需完成与操作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问题,回答问题总分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

(四)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训前后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比较。教学后,实验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

(二)实验组对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118人,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8份(100%)。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加强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三、讨论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实习护生及毕业护生反映,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在临床工作中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护理如何开展。说明学生对心理护理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对实验组的实训教学中,模拟临床心理护理工作过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护理工作更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老师通过规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操作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练习和强化记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回答问题的分数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心理学知识。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促进心理健康。对照组的实训教学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进行,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在实训学习的难度,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组在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安排相应模块的实训课教学,使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案例,培训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进行示教,让教学更接近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环节,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也学会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心理健康。

(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按护理职业岗位需求,模拟临床情境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护患对话的练习,更好地学习如何接触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分工与合作,相互接纳和支持,彼此指出不足之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