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14 09:2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纬28.3度线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把这里装扮成“绿”的世界。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月,中国工农在青杠坡浴血奋战后,开启了四渡赤水的辉煌篇章。
这里是黔北门户――习水。近年来,习水县坚持以文化为魂魄、以绿色为底色,深挖文化资源、做活旅游文章,致力于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习水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树立红色文化品牌
走进习水县城,随处可见“国故里・绿洲红城欢迎你”的字眼。赤水大道、湘江路、井冈山路、夹金山路……“红色”与习水息息相关。
“红”是习水的烙印,“红”是习水的品牌。
81年前,四渡赤水。81年后,“四渡赤水”品牌及由此衍生的红色主题,使习水烙上了“红城”的印记,“红色文化”让习水这座黔北高原的小县城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今年5月9日,第十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遵义召开,期间,多组考察团先后到习水县土城古镇调研考察。
土城不仅是一座千年古镇,同时也是一块红色圣地。镇上至今仍保留着司令部旧址、一渡赤水河土城渡口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
其中,还原了四渡赤水场景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经过改造升级在旅发大会期间全新亮相。2015年10月,习水县斥资2000万元对四渡赤水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除了介绍重要历史背景外,加入了大量历史细节和故事,军民鱼水情等场景在馆内均得到体现。
在馆内电报设备陈列点,穿着装的工作人员扮成电报员,一丝不苟地敲打着电报机,逼真的场景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赞叹;在一渡赤水过浮桥的体验场景前,逼真的悬崖山体、石板阶梯、木质浮桥映入眼帘,加上光影效果的点缀,让人身临其境;青杠坡战斗场景增加了1:1战士模型,电子地图解说、红星报、标语墙……
漫步在土城古镇老街,、、住居,红一军团驻地、苏维埃银行旧址等一一坐落在这条全长2.5公里的街道上,其中不同的巷道又可以通向赤水渡口、女街等旧址,统一的标识标牌、建筑风格,以及当地群众的自觉爱护,让这些旧址得到有效保护。
依托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习水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贵州第一、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土城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推向世界。
近年来,习水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节,退伍老兵来到青杠坡战斗遗址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新党员、刚参加工作的民警到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习水是红色老区,红色的历史应该被记住。”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介绍,习水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打造一批红色景观,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骨脉,继续办好‘节’、打好‘牌’,让习水因红色而飘扬四海。”向承强说。
实施文化传承保护
在历史上,习水县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商贸业十分发达。土城商业风情街建成的十八帮博物馆,是土城地方特色商帮文化的展示体验中心,展陈了与十八帮相关的实物、事迹,特有的体验项目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模式。
镇上的古宅大院,也是习水历史的见证。范家大院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35年1月,中国工农入驻土城时,该大院曾作为红一军团总指挥部机要室;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张家大院在入驻土城时,曾用作总供给部驻地;陈家大院落成于清朝乾隆时期,历经数百年,见证了土城的百年变化……
在不到2万人的土城古镇上,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医院纪念馆,以及船帮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和土城镇博物馆、农耕文化陈列馆等。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也因此享有“最多博物馆小镇”美誉。
习水历史文化厚重,除了红色文化这张品牌外,近年来的遗址考古发现也成为外界知晓习水的一个窗口。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赤水河沿岸就陆续发现磨制石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汉晋时期墓葬。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考古专家在赤水河沿岸进行了多次调查,使得赤水河流域的史前至汉晋时期古遗址由1处增至31处,其中黄金湾先秦两汉时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一处,目前正在申报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通过对黄金湾、官仓坝、福禄台、宝寨、新田湾等遗址的发掘,初步构建起赤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晋时期古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基本特征,对深入认识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川渝黔文化交流及文化谱系的建构,都提供了最新的宝贵资料。
发展旅游富民产业
每到周末、节假日,刚建成开通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就开始热闹起来。这条公路横穿习水多个乡镇,不仅把习水境内的各景点串联起来,同时还连片打通了丹霞地貌风光景区和沿岸白酒产业带。
来自四川泸州的张霞与家人体验了一把沿赤水河骑行畅游的乐趣。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说:“这条公路专门修建了一条绸带般的自行车道,骑行在路上抬头满是绵绵青山,低头尽有缓缓流水,别提多美了!”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天,土城古镇接待游客累计达10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0%,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我们成立了贵州省土城古镇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鼓励、带动当地村民修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民居客栈。”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兼土城镇党委书记黄勤说,古镇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接待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到习水旅游,必带的特产是苕丝糖。苕丝糖以当地出产的糯米、红薯、蔗糖为原料,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经过蒸、煮、打、捶、压等3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如今,当地制作苕丝糖的家庭作坊已发展到数十家,家家现做现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落在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边上,习水依托赤水河孕育出习酒系列产品。优良的酿酒环境,精湛的酿酒技术,独特的酿酒工艺,过硬的质保体系,使习酒成为优质美酒。
走进土城古镇“文良工艺雕刻”店,店主曾文良正在仔细打磨木雕工艺品。曾文良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返乡开了这家工艺品雕刻店,妻子也在镇上一家酒楼上班。镇上的下岗工人陈坤,看准旅游业发展势头,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
篇2
【关键词】旅游文本;张家界景区;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54-02
张家界景区位于湖南省,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张家界景区的宣传资料包含许多民间习俗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外国游客理解景点信息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对翻译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乱译、错译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武陵源景区的珍稀鱼类“娃娃鱼”被译为“the baby fish”,正确的译法应该是“giant salamander”;更有甚者将张家界天子山老屋场小景区中间台地的“空中田园”译为“terraced fields in the air”,这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古巴比伦时代的空中花园,或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描述的“飞岛国”,而正确译文应为“terraced fields on high mountain”。甚至连官媒《中国日报》都会犯低级的错误,如:对武陵源景区的描述“奇峰三千,秀水八百”被译为“3000-meter-high peak and 800-kilometer-long river”,这不仅是对原意的歪解,更显露出译者背景知识的匮乏:在湖南省根本就没有高于2200米的山峰,合理的译文应为:“thousands of grotesque peaks and hundreds of beautiful brooks.”
目前我国学界对景点宣传手册的错译乱象关注度并不高。本文试图运用意译、归化与异化、改写法等方法逐例讨论典型的汉译英问题并建议解决方案。
一、意译
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意译强调译语和原语两种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它能体现不同语言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例如:黄石寨位于张家界森林公园西部,相传汉留侯张良隐居此地受难,被其师黄石公搭救,故得名。
译文1: Huangshi Fort lies in the west of ZhangJiajie Forest Park. It is named after the story of Zhangliang, the Marquis of Han Dynasty. When he was the recluse here, his teacher, Mr. Huangshi, saved him from his sufferings.
译文2: Huangshi Fort lies in the west of ZhangJiajie Forest Park. It is named after the story of Zhang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Han Dynasty (206 BC- 220AD). When he was the recluse here, his teacher, Mr. Huangshi, saved him from his sufferings.
该原文及译文1摘自张家界景区的官方网站,“汉留侯”被译为“Marquis of Han Dynasty”,但译文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职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据《留侯论》记载,“留侯,汉相张良是也,辅刘邦,平英布,制韩信,功成身退,封为留侯”。可知张良是汉朝的丞相,而“丞相”比“留侯”更为人所熟悉,因此,将“留侯”译为“prime minister”比“marquis”(侯爵)更为合理。这一方面严格符合汉语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英语读者负责任的翻译方法,因为“prime minister”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是很常见的词汇。该译文看似已经解决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大多国外游客并不明白“Han Dynasty”的时间概念,所以要在其后加上朝代时间“(206 BC-220 AD)”。再如:天子山
译文1: Tianzi Mountain
译文2:Son of Heaven’s Mountain
武陵源景区的很多景点,如天子山、向王观书、御笔峰等的名称都是古人对上天向往的一种反映。“Tianzi Mountain”并不能明白表达其中的文化意蕴,应该用意译的方法译为“Son of Heaven’s Mountain”(译文2)。
旅游胜地蕴含着该国深厚的文化意蕴。译者应将原文的内涵对等地传达给读者,避免简单的直译或逐字翻译,否则会毁掉源语本来的信息,影响文化交流。
二、归化和异化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汉英旅游文本时使用带有英语文化特点的表达方式会让读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这种方法叫做归化法。它被普遍应用于某些习语、典故和特定文化意象(Culture-specific images)的翻译和带有文化特征和效果的表达方式的翻译。合理使用归化法可使译文变得更加地道,读者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例:鸳鸯瀑布
译文1: the Mandarin Duck Waterfalls
译文2: the Couple Waterfalls
译文3: the Love-birds Waterfalls
鸳鸯总是成对出现,形影不离,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忠贞如一的爱情;但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汇表达这样的隐含意义。若将“鸳鸯瀑布”译成“the Mandarin Duck Waterfalls”,英语读者只知道鸳鸯是一种动物,却不知道其内蕴,和瀑布又有什么关系;鉴于这种文化差异,使用归化法,将“鸳鸯瀑布”译为“the Couple Waterfalls”,这样就能表达“两条瀑布”的数字概念和鸳鸯的含义,但英语读者还不能理解鸳鸯承载的文化内涵。参照英国汉学家、红学家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他将鸳鸯译为“love-birds”,这不仅表达了鸳鸯“两只鸟”的数字概念,又能表达鸳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再如:狮子寨,御笔峰
译文1: the Yellow Lion Village, the Imperial Pen Peak
译文2: the Yellow Lion Fort, the Imperial Brush Peak
译者应注意源文本词汇和语义的复杂性,使用正确的词汇传达源文本的意义和内涵,避免用词上失误。例句的“寨”有两个意思,分别为“普通的村落”和“军队驻扎的堡垒”,武陵源景区的狮子寨、鹰窝寨等都是自然形成的悬崖峭壁,所以“Fort”比“Village”更合理;另外,御笔峰的“笔”指的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御笔峰之所以得名也是因其笔直挺拔,很像毛笔,这时就应运用异化法体现其特点,将御笔峰的“笔”译为“Brush”。综上,准确地了解源文本文化内涵是避免文化沟通失败的先决条件。
三、改写法
改写是用另一种形式复述信息,使其意思更加明了。改写的情况有两种:不必译和不可译。不必译指由于各种原因,译文不必完全按原文字面意思表达;不可译指译文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原文含义,如古诗词、文言文等。遇到这两种情况,就可以运用改写法。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译文1: A flicker can turn into a burning flame to destroy the whole grassland
译文2:No Smoking
该例句摘自的诗词,属于警示语,警告游客不要吸烟。通过这句诗,中国人不仅可以明白它的警示作用,更能够联想到在井冈山的峥嵘岁月。但外国游客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不用提对这种特定时期和概念的深度理解,所以这样的诗词对他们并不会产生同国内游客一样的效果。考虑到这种不必译情况,采用改写法,只着重体现警示语简短有力的特点,将其译为“No Smoking”效果更好。翻译警示语不应将重点放在词汇层面,而应该使译文具有源文本的呼唤功能。再如:“‘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凡到过天子山的人,对这些评价都是赞同的。”
译文:“After a visit to the Son of Heaven’s Mountain you’ll
pay no attention to any other mountains under the sun.”All those who have been here got the same feeling.
短短一句诗词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民间习俗。这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表达效果一样,但外国游客不会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而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句,遇到这种不可译现象,采用改写法,只将原文的意思明确完整表达,反而使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
四、总结
汉英旅游文本翻译旨在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景点信息,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创造经济价值。通过本篇文章的论述,希望可以辅助汉英旅游文本的翻译,为旅游文本翻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The Penguin Classics Press 1982.589.
[2]白蓝.从功能翻译观谈旅游资料英译[M].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10,(03):22-26.
[3]曹波.湖南旅游[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潘宝明,朱安平.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
[5]申艺芳.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张家界景点介绍的语篇英译[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02):35-39.
作者简介:
篇3
一、关于旅游供求层次问题的分析
旅游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就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矛盾运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旅游供求研究几乎成了每一位旅游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重点,同时也是解决旅游经济实践问题的理论基础。为了探寻增长点战略下旅游经济的有效增长,我们先对旅游供求层次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2]。
先分析旅游需求。旅游需求产生的最基本决定变量包括旅游支付能力、充足的余暇时间和旅游动机。在三个变量同时得到满足时,旅游需求就表现为现实旅游需求,这部分旅游需求有可能进入旅游经济系统:
l当有相应的外界旅游供给保证时,现实旅游需求能够得到完全充分地实现,这部分旅游需求可以称之为符合意愿旅游需求。
l当没有相应的外界保证时,旅游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不能完全消费,产生旅游需求剩余,这部分剩余就是非意愿性潜在旅游需求。
l从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角度来看,由于政策限制、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不在我国开放目的地国名单之列等原因[3],有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无法到达其消费倾向目的地,这时旅游者只能在限制的地域空间内实现其旅游需求,这部分旅游需求可称为强制替代旅游需求。
l符合意愿旅游需求和强制替代旅游需求合成实现了的旅游需求,这部分旅游需求真正进入旅游经济系统循环。
从长远来看,三个基本变量中旅游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旅游需求就以潜在旅游需求的形式沉淀下来,可称之为意愿性潜在旅游需求,加上非意愿性潜在旅游需求构成总的潜在旅游需求,这部分旅游需求只有在下一次旅游时才可能转化成实际旅游需求,也有可能会流失(主要是入境旅游需求)。
旅游供给也可以分为相对应的几个层次。不同的是:
l有一部分强制替代的旅游供给具有实现的不稳定性,比如由于三星级饭店在旺季时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使得一些四星或二星饭店的客房成功出租,但是一旦旅游地的三星饭店建设得到发展,这些二星、四星的饭店就可能再次沦为少人问津的旅游供给;这种状况在旅游需求爆炸式的涌现的时候表现地尤为明显。比如1999年国庆期间的得以实现的旅游供给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强制替代旅游供给,这部分旅游供给在节后的实现很可能遇到困难。
l无效旅游供给具有存在的长期性,比如有些旅游饭店已经严重亏损,但是由于存在各种退出壁垒,这些无效旅游供给将会长时间地存在于旅游饭店市场,并将对供给市场的竞争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削价竞争的根源之一。
从上述对旅游供求层次的基本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战略条件下旅游经济有效增长的路径框架。
二、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的路径框架
通过对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内含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能进入旅游经济循环,入境旅游需求可能流失,国内旅游需求可能沉淀;有些旅游供给不但不能促进旅游需求的实现,而且可能搅乱旅游供给市场,抑制旅游需求的形成。由于总量与结构问题始终存在,所以经济增长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想使旅游经济能够有一个持续、有效、快速地增长,一方面必须着力促进旅游需求的有效化,另一方面必须保证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推动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一)旅游需求的有效化
所谓旅游需求的有效化,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潜在旅游需求在旅游需求转化过程中的比例,并且使潜在旅游需求尽快地转化为旅游经济进而国民经济的现实推动力量。促进旅游需求有效转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可用于旅游的余暇时间
1995年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的现实表明,有充足且集中的余暇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市场化十分重要。现在既然已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需要旅游需求的实现能够跳出城市周边和短途旅游方式,从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带动经济增长。因此更多的市场化旅游需求需要有更多、更长、更集中的余暇时间。关于增加可用于旅游的余暇时间问题,在近期可以借鉴国外的连休制度来推动旅游发展,比如日本的“快乐的星期一经济复苏计划”,美国的灵活安排休息日的方法;中期则可以在现行劳动工作制下,通过灵活安排每周休息日来相对增加可用于旅游的余暇时间,比如单周休一天半双周休两天,从而将每周多出的半天在通过适当的方式集中用于旅游;远期则必须立足劳动用工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切实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探究进一步缩短劳动时间,增加余暇时间的有效途径。
2.增强旅游支付能力
居民旅游支付能力的增长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既然要让旅游业发挥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旅游业本身就会有强烈的政策需求,政府应该考虑对旅游产业提供充足的政策供给:在消除储蓄黑洞时给旅游消费一些支持政策。比如是不是可以利用加薪设立旅游专用户头,实行先消费后报销非现金付给制度?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公费旅游问题?是不是可以给予国家企事业单位每年一定金额的职工国内旅游专项资金(当然资金的使用要有严格规定)
3.着力于国内与出境旅游需求的有效化
鉴于政策影响的有效性,旅游需求有效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和国民出境旅游上。从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要求两个方面来看,出境旅游还不能象旅游发达国家那样引致国民旅游消费的货币回流。所以有效化的重中之重是国内旅游。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的重点——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促进措施,包括产品体系、市场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4]。国内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战略也已付诸实践。
4.大力发展国际入境旅游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的是一个举国竞争的现状。虽然我国有许多垄断性旅游吸引物,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不存在完全替代性,但替代现象的存在也是不容质疑的,而且因为出游距离、旅游成本、旅游需求的变动性等因素,这种替代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可能该旅游者多年以后才会再涉足该区域,甚至不再涉足该区域。所以我们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一定要继续重视大力发展国际入境旅游:
l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国家整体旅游形象[5],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l对目标市场国进行卓有成效的促销,防止促销中的走过场与
l深化基于旅游吸引物特征的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l实行旅游购物出口退税制度
l简化短期旅游签证并在更多的口岸实行落地签证或72小时免签制度
当然,潜在旅游需求激发起来,形成现实的旅游需求后,要想使这些现实的旅游需求能够真正地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即完成现实旅游需求的市场实现,则还需要旅游供给方面的保证,这也就是要有合适的旅游产品的供给,只有市场上旅游供给有效,旅游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才谈得上需求的有效。
(二)旅游供给的有效性与有效化
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多变性等特点,尤其是在买方经济下的“消费者第一”的新世纪,需要不断地有新的旅游供给增长来满足不断出现的旅游需求的增长点,但是这些新增旅游供给能不能有效满足旅游需求呢?这就产生了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问题。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总是在重复着这样一种状况:增量不断地转化为存量,存量不断地僵化,经济的发展于是需要更多的增量来支持,于是形成了一个“增量—存量—僵化—增量—存量”的恶性循环现象。存量在经济中总是占绝对比重,所以如何有效配置经济存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对旅游产业也是如此。
因此,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对旅游供给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积极促进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1.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
从旅游需求的层次转化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需求之所以没有转化为旅游行为,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得到旅游供给的保证,所以旅游供给的增加是必要的。旅游供给的增加是旅游产品的增加。旅游供给增量首先是表现为作为资本物化的旅游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加。因此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将涉及:
1.1旅游吸引物的开发
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适应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依托是旅游吸引物。所以,为了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考虑的便是旅游吸引物的开发。
1.1.1吸引物类型的选择
旅游吸引物的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特殊吸引物等三种。作为旅游者最核心的消费对象物,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是有不同的消费者指向的:不同的旅游吸引物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即便是针对相同的旅游吸引物,具有不同知识架构和审美背景的旅游者也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和评价。所以在开发新的旅游吸引物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旅游目的地国(地)的目标客源市场发展状况,在小国或岛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外源性的客源市场发展状况,但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旅游业,国内旅游才是旅游经济的坚实基础,所以尤其要顾及本国(地区)旅游者的成长状况。
1.1.2吸引物区位的选择
我国旅游业是在一种非常规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表现在旅游吸引物开发的区位指向上就是“轻中西,重东部”的格局。这种“市场距离[6]”思想指导下的开发思路对我国旅游产业基础的建立、规模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现阶段,在旅游产业确立新经济增长点地位后,这种吸引物的开发思路也应该相应有所改变,形成“稳定东部,着力中西”的新格局。这种格局的提出符合我国政府开发西部的大战略和扩大内需的大方针,也符合国内旅游者的“圈层辐射[7]”模式,同时,也符合我国旅游吸引物的资源禀赋和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然,中西部旅游大开发应采取何种模式、方略仍值得细细探讨,这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1.3吸引物开发方向、规模、程度的选择
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那么我国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是不是跟随潮流呢?这里首先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市场(或项目或产业)赢利空间与本国(或企业或目的地)赢利能力相结合,市场赢利空间是本国获得高赢利的重要前提,本国赢利能力是实际高赢利的重要保证。较大的市场赢利空间往往能够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或地区或企业)获得较大利润,但是如果旅游目的地(或地区或企业)自身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则即便在较小的市场赢利空间内仍能有所发展;如果自身的赢利能力较弱,则即便在较大的市场赢利空间中也难有作为。这就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条件下,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将吸引物的垄断性等同于资源优势、将吸引物优势等同产品优势、将产品优势等同于竞争优势;以为吸引物的垄断性天然会导致旅游经济优势的观念。当然,也不可否认吸引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旅游产品存在不同的吸引半径:游乐型旅游产品具有地区性吸引力,度假型旅游产品具有区域性吸引力,观光型旅游产品具有全球性吸引力。因此,我国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是否可以考虑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开发主方向,辅以文化教育型的度假产品(可多考虑西部地区),再以其它多样化旅游产品为配套的较合理的产品体系。
人造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主题公园的建设开发要注意保证适当的开发规模,造成集群效应,使吸引物能有效地被组合到旅游生产力体系中去。这一方面是旅游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适当的经济规模可以降低成本;一方面是因为人造旅游吸引物首先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如果不能引起潜在旅游者的注意,则价值的补偿根本是不可能的;再一方面,通过有鲜明主题的公园的集群建设,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转移成本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效用。
1.1.4吸引物的保护
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下,旅游吸引物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我们认为,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去分析、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吸引物的保护应该是开发性保护,正如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中所说的,在看到旅游业发展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旅游业对环境的有效作用,真正树立这种辨证的思想对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
1.2旅游企业的进入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持续的企业进入是保持经济活力的根本。阻止进入不是解决供给过度的根本,要想使新进入企业效率更高,不再复制重复建设的悲剧,方法只有一个:使现存企业能高效率地存在。当然,企业进入策略中依然要解决相应的选择问题。
1.2.1进入时机的选择
1.2.2进入规模的选择
以饭店为例。从投入产出状况看,高星级大型饭店的盈利状况要优于其它类型饭店,那是不是新进入的饭店应以此为最优选择呢?其实,现在的“追星”、“求大”现象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投资者的不成熟性和非理性。因为他们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以结构分析、实证分析的眼光看问题,忽视了强势管理力量在其中起的作用。
1.2.3进入市场的选择
这里的选择包括投资者进入区域的选择和进入目标市场的选择问题。选择的合理与否,从小处说将影响进入企业的成长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成长潜力及成长能力;从大处说这种选择会影响整个市场的竞争状况进而影响产业素质及旅游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1.3政策供给
1.3.1产业政策区域化原则[8]
要保证宏观意义上的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提升旅游产业的内在素质,保证增长有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防止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窝蜂”现象。也就是发展旅游产业要注意把握“产业政策区域化原则”,通俗地说,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旅游产业,更不是每一个地区都可以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旅游产业规模扩张与内在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产业的长远发展。
1.3.2投资政策:投资约束机制、扶贫资金、以工代赈
“五个一起上”投资政策的利弊现在已经分析的比较清楚。在继续执行“五个一起上”政策的同时要强化投资的约束机制,使资本筹集、资本运营、资本收益间形成捆绑式关系,实现投资行为的政企分开。
鉴于旅游吸引物的区域赋存特点,应该加强对这些旅游吸引物富集地区的有效旅游投资机制的研究,比如如何将扶贫资金的使用与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很好地结合?比如如何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投入?
1.3.3财政税收政策[9]:财政支持、税收返还、旅游税
1.3.4金融政策:旅游企业上市资格、旅游建设债券
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上市资格,探索旅游建设债券的可行性,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战略提供资金保障。
2.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资源充分有效配置是推动旅游经济有效快速增长的前提。通过对旅游供给的层次分析发现,在旅游供给存量中存在无效配置的可能:
l在已实现的旅游供给中,强制替代部分旅游供给表现出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供给能力只是一种短暂有效的能力。
l短缺原则[10]导致的潜在旅游供给存在的客观性,这部分供给能力显然没有充分利用。
l无效旅游供给由于高退出壁垒将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扰乱整个供给市场的竞争秩序,影响整个供给市场的配置效率。
考虑到旅游供给的有效与否只能通过市场来判断,供给的有效化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来完成,构筑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供给有效化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的途径包括:
2.1解决制约旅游供给存量有效化的瓶颈
2.1.1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2.1.2优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关系
2.2核销无效供给
2.3构筑有效竞争市场结构
2.3.1供给市场的竞争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中供给市场的竞争表现为:“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在某些地区或城市、在某些旅游细分市场由于进入的旅游企业数量过多,以至于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相应的旅游企业的生存“需求”,竞争异常激烈,常表现为“削价大战”;同时在另一些地区或城市、另一些细分市场却表现出相反的状况。也就是说,我国的旅游供给市场表现为“非有效竞争”。
这种在旅游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与市场结构中旅游企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相联系的,因此,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3.2构筑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主要途径是旅游饭店的集团化、旅行社的网络化。这是由旅游经济的地域分割特性决定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饭店的集团化和旅行社的网络化将再次成为理论研究的迫切课题。发展现实要求有关此类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而不是一如既往的规范研究。
2.3.3构筑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
构筑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主要通过品牌化战略来完成。产品差别化壁垒是竞争走向高级化的重要一环。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在旅游产业中研究品牌化战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应该依赖于企业品牌的创立。旅游产品的所谓保护,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通过品牌战略来实现。而且品牌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资金壁垒失效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阻止无效进入。
2.3.4通过政府援助降低退出壁垒
由于企业从产业内退出时会产生沉没成本,这部分沉没成本如果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则将能有力地促进一些企业的退出,从而改善市场效率。
2.3.5通过企业援助降低退出壁垒
通过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集团化等方式,完成产业内调整,即完成产业内经营退出:经营区域退出和目标市场转向。
(三)强化旅游产业营销力度
在现实中,还有一部分旅游供给没能进入实际旅游经济系统循环,产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浪费,是因为信息传递出了问题,酒虽香,巷太深。所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需要营销这根纽带。我们必须形成一套“能与境内旅游供给能力相适应,与境外旅游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促销机制,包括促销费用的筹集,尤其是有限费用的优化配置:
1.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营销资金
1.1各地的旅游发展基金
1.2旅行社上缴的质量保证金
2.发挥有限的促销费用的最大效用
2.1边际比较基础上优化预算地区配置
WTO在对109个国家的国家旅游局经费预算调查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分配到特定市场/地区的花费与该市场/地区对目的地国的重要程度不一定呈正相关。比如日本只吸收了我国促销费用的4.0%,却占我国入境总人数的22.0%。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促销一直面临着促销经费不足的难题,那是不是说我国应该削减在其他国家(地区)的促销费用比例而增加对日本市场的投入?或者从日本市场节省一部分费用用于其它市场的促销?对这个问题,即对某一地区的促销预算的增减与否往往采取的是绝对值的比较来决定,而科学的方法应该是运用边际产出的比较来决定增减与否。
2.2优化促销预算在各促销方式中的配置
3.联合促销问题[11]
3.1加快集团化步伐,使这种“剥削”现象转化为“内部共享”
3.2设计一套有效的“有选择性激励”机制,以保护大企业的积极性
3.3考虑在各个地方先制定出相关的联合促销的法规、制度
3.4强迫各个旅游企业参加旅游促销的联合行动[12]
3.5增强旅游主管部门的促销支付能力
3.6积极探索利用INTERNET等新的促销方式[13]
四、结语
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定位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如何把旅游产业真正地培育成国民经济增长点是当前业界与学界的共同任务,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初步的基础性分析框架,以此为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与读者诸君共同来完善之。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学(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
2.张辉.旅游经济现象的深层思考(J).旅游学刊,1996,11(6)
3.吴晓求.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厉新建.旅游供求非均衡与旅游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1999
5.秦宇.旅游产品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1999
6.秦宇.旅游产品优化理论再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5)
7.厉新建.旅游供求理论再认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8.李树民厉新建等.旅游联合促销的困境及突围途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旅游经济(人大复印资料),1999(4)
9.魏小安.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战略(J).旅游学刊,1997,12(5)
10.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何光暐主编.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7
--------------------------------------------------------------------------------
[1]本文与张辉、秦宇合作完成
[2]张辉是国内较早对旅游需求进行层次分解研究的旅游学者。Lavery在1974年提出effectivedemand、potentialdemand、deferreddemand等概念。
[3]到目前为止,我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仅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八国。
[4]“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战略”魏小安《旅游学刊》1997.12(5)
[5]整体旅游地形象的树立已经引起各个大尺度旅游区的重视,比如TourismManagement(vol.18NO.4June1997)曾刊登文章“MarketingEuropeasatouristdestination”。
[6]这种市场距离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在旅游客源的非促销性原生性增长阶段,经济距离往往起着主要作用。比如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际客源就是一种原生性的增长,基本没什么促销投入。
[7]所谓旅游客流的“圈层辐射”指的就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一种常态。由于旅游者的余暇时间有限,尤其是旅游支付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的限制,一般地,在旅游效用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的情况下,旅游者总是先选择离居住地较近的旅游地,然后随着余暇时间和旅游支付能力的增强,逐进选择越来越远的旅游地。当然,这还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以及旅游者的心理类型有关。
[8]不注意产业政策的区域化将导致吸引物开发非优化、资金配置非优化等问题,尤其是支柱产业热由中尺度向小尺度蔓延的时候。
[9]魏小安在“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旅游学刊》,1997,12(5))中已有相关论述。
[10]短缺原则与短边原则不同:短边原则暗示短边供给总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相应需求;短缺原则表明由于存在结构错位,无论是长边供给还是短边供给都不一定完全得以实现。
[11]由于联合促销结果的公共性,使得在这种集体行动存在着有趣的“智猪博弈”的现象,存在着小企业剥削大企业的状况,所以造成小企业没有能力、大企业不愿参与联合促销的困境。关于旅游产业内的联合促销的进一步分析详见“旅游联合促销的困境及突围途径选择”。
篇4
关键词:旅游地 生态安全 保障体系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所引发的旅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地生态安全则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地生态安全是指用以表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风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和趋势。反过来说,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会造成旅游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变化而导致其质量的降低,不存在退化和崩溃的危险。
一、 我国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
目前出现的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退化。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和固体垃圾的堆积等。旅游地内游客大量集中以及旅游设施燃烧煤炭,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局部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旅游地文物建筑造成损害;固体垃圾污染也是目前我国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服务行业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积、散布于景区之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体现在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的负面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对生态资源四大功能即调节功能、载体功能、信息功能和生产功能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人类在生态系统内活动频繁,包括机动车辆的大量使用、景区燃煤、垃圾的堆积等引起大气、水源质量的改变,破坏了非生物环境。
3.资源退化。
目前由于旅游开发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总体恶化,大量已开发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其表现为:天然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旅游地的城市化倾向。
二、旅游地生态安全系统构建的意义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衡量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而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的构建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及保障机制的研究,可以了解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进行重大旅游地发展决策时对生态安全问题给予充分考虑,确保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最终实现旅游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的构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威胁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状态的隐患,使旅游地生态环境处于无风险的健康、平衡状态。同时,要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始终贯穿于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确保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过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
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根据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制定的计划和策略,保障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显示生态安全程度降低或未按预定目标发展时,分析影响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若其并非完全不可抗力(如自然力),而是人为能够改善的,则旅游地相关部门必须通过调整、管理,保障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应包括: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和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1.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全面式旅游地生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其最高管理者是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受其委托,管理者代表是景区生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承担者和环境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总协调者,便于全面管理;管理者代表负责设立景区生态安全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及其职能分配;而且生态安全管理部门担负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及综合的责任;环境保护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处理景区环境问题,有利于把环境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协调起来;另外还需设立环境咨询机构,专门对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全面式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全面式的生态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2.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投入资金,可以借鉴国外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相统筹,部门和社会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保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地的经费来源现状,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资金可通过征收生态补偿费和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获得。一是对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或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旅游地更多承担保护旅游生态环境责任。旅游者活动分散,进行监测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旅游者与生态破坏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也无法准确衡量旅游者带来的污染,因此,征收的重点应是旅游企业。二是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初期可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植被、地貌、水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
3.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是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必然条件。能够从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和旅游者的行为,有效地遏制生态不安全因素。其应包括宏观性的政策法规(全国性政策法规) 和微观性政策法规(地方、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企业、部门规章制度) 两部分内容。具体到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的制定,应该包括制定旅游地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产品绿色环保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EIA),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信誉评估制度,旅游区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旅游区排污权力法,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规与实施规则等;制定违规惩罚制度也是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考虑部分,主要是对旅游地旅游生产经营实体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中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加以制裁,包括排污超标罚款、景区物种多样性损害的补偿与罚款、景区地质地貌破坏的补偿与罚款、景观维护不当及损害的补偿与罚款等。
4.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防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不能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即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其具体途径是生态伦理为指导,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一是对旅游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者进行教育的核心是倡导旅游消费文明化,其主要涵义是尊重当地文明和文化。二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活动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环境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备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伦理教育。要让当地居民知道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从而激发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环境保护。其次,要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发令,使当地居民具有初步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
参考文献:
[1]缪红菊.盐城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王澍.保证我国生态安全的科技战略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1)
[4]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
[5]徐海根.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江伟钰.论依法架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天中学刊,2003,18(3)
[7]罗文, 陈国生.湖南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 2006,7(6)
[8]吕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
篇5
>> 基于资源概念的张掖市旅游语言研究 智慧旅游战略下张掖市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研究 张掖市旅游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张掖市HBV感染的调查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张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张掖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张掖市旅游咨询中心建立初探 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对张掖建设旅游大景区的几点思考 张掖市甘州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讨 张掖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浅析 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张掖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研究 张掖市客运站规划设计研究 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张掖市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张掖市生态城市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ELES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http:///canjian8838/item/58d8fafbdleba7e6-lb111fe6.
[6] ISO3864-1:2008《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1部分:工作场所和公共区域中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
[7] 梁思平. 字体创意设计[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5):2251,2272.
[8] 吕和发,蒋璐. 公示语翻译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11.
篇6
(一)发展机制分析
随着旅游资源外延的不断延伸,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根据前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结合茶文化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构造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拉动力、驱动力与支撑力。拉动力主要指消费市场需求;驱动力主要指相关的旅游企业、茶农等;支撑力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发展机制模型构建
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其产业链延伸的长短与构成要素是由旅游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房产旅游等新兴业态。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核心“静、和、真怡”,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非常渴望通过饮茶、品茶,能够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渴望进一步了解茶生长、冲泡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产茶的区域都把茶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重点发展,于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如河南信阳、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
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驱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节约成本或收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来说,把茶的生产、制作,茶叶的销售融入到旅游环节之中,实现了茶的旅游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解决国家层面提出的“三农”问题。对旅游企业来说,延伸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满意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3.支撑力—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融合派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茶文化与旅游各要素间的流动、融合与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属于不同的行业管制,因此,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首先要放松行业管制,采用“项目带动”、“实验园区”建设等措施,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来自旅游者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企业、茶农、当地居民等对经济需求的驱动力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两者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需要根据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初层次,它包括专项型与互补渗透型两种模式。
1.茶文化展示+旅游参观的专项型模式
在中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目前世界上共有茶树23属380多种,中国就有15属269种。而且像乌龙茶、黑茶、白茶都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特别是白茶,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都作为稀有物品珍藏、陈列,而且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常有“茶农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有关茶的诗歌、小说、书画、茶礼、茶俗、茶专著等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时,可选择专项型发展模式,即充分展示茶文化的各种内容。其常见表现形式有: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均以茶文化的展示和相关活动为重点,力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使其成为“回头客”。
2.茶文化+景区的互补渗透型
所谓互补渗透型就是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如茶岛作为河南信阳南湾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景区内的山水、鸟岛、猴岛有机结合,使游客能够识茶、鉴茶、品文化、近自然、亲山水、怡心情。茶岛已经成为南湾风景区具有特异性的主题文化岛,也成为信阳茶文化对外展现的主要渠道之一。广州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巧妙地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水果生产、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即拥有区域特色,又为游客留下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二)提升层
一般来说,提升层所包含的发展模式是专项型和互补渗透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包括主题附会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
1.茶文化+节庆旅游的主题附会型
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个产茶的省份、地区纷纷以茶为主要媒介,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如2013年5月上海以“尊享生活,品味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节,2012年云南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文化博览会,河南信阳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河南茶产业,促进中国茶流通”为主题的国际茶文化节。
2.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体验型
一般认为,体验旅游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参与性,更注重旅游的过程。目前茶文化体验旅游多停留在茶青的采摘,如杭州的龙井茶、信阳的毛尖、武夷山的岩茶等都会推出相应的旅游活动;茶水的品饮,很多茶区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时,把茶水的品饮与销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旅游品饮之后,购买茶叶。这些体验活动停留在初级和较为肤浅的层次,游客们不仅喜欢采茶、喝茶、买茶,更喜欢制茶、泡茶、鉴赏茶。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制茶过程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不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而且有专业人士操作示范、亲自指导,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把自己制出来的茶与专业人士所制的茶做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并把茶叶带回家。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艺术,也就是冲泡、品茶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使旅客融入到冲泡品饮的各个环节;另外茶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佤族的烤茶等,无论是制作的工艺、品饮的方式、深刻的寓意、独特的口感等方面,都能引起游客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如何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提高游客们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专门层
专门层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和对茶文化有一定的偏好。
1.茶文化+保健旅游的保健型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健康品、保健品。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接受。茶中含有30多种酚类物质、生物碱、氟化物、茶多糖等保健成分,具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重金属的毒害等保健功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在健康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以在茶的保健价值方面下功夫,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开设茶浴、茶膳、茶吧、茶馆等。
2.茶文化+求知旅游的求学型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诗歌、茶书画、茶散文、茶专著、茶音乐、名人与茶、文人与茶、茶习俗、中外茶文化之不同等内容丰富,游客们通过茶文化旅游也迫切希望了解、学习更全面、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可以举办茶诗会,吟茶诗、书茶画、读茶书、听茶乐;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现状、趋势及中外茶文化的差异作报告,扩展游客们的视野,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众所周知,茶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但饮茶时也有众多的禁忌,并非人人适合饮茶,一年四季适宜喝的茶也有所不同,茶与食品的搭配也颇有讲究,可以请有关专家作有关茶与健康方面的讲座。需要指出的是,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而且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层面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三、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改变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就是指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总称。茶与旅游业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会衍生出新的产品、业务等,这样,衍生出的新产品、业务等会受到不同部门的评价与管理,多重管理往往容易导致“超管制”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两者融合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采用改进型管制模式,即在当前管制模式上进行扩展;分离性管制模式,即专门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管制途径。
(二)扩大市场需求
旅游作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才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喜茶、爱茶、喝茶;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叶,满足市场上对茶需求;如何弘扬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都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每年人均饮茶量为0.33公斤,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0.5公斤。中国虽然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但是中国茶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待提高。中国种茶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是第三,而且,最近几年,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频繁出现,新品茶、高端茶发展滞后;茶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日韩等国,虽然“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现在每每说到“茶道”,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用“茶艺”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应提高茶的质量、树立茶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茶、爱茶、喝茶、偏爱茶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
(三)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篇7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文物旅游工作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文物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文物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物旅游产业总体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这五年来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家底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较明确;产品更加丰富;基础更加夯实;发展更加快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大景区,目前没有一个能代表旅游的拳头产品;二是没有大资金的投入;三是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差距,没有特色,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低,景区通达性差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为我市文物旅游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今年省上又将出台加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重大政策措施为我市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整合发展要素,集聚发展能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市文物旅游工作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对文物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贯彻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注重关注民生,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二是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文物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生机与活力。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文物旅游产业的交流合作。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加快发展,增强了我市旅游产品的适应性。随着我市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着旅游需求的增长。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人大六届三次会议都对我市文物旅游工作提出了更严、更高、更远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作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主动融入、抓住机遇、超越发展。
当前,我市文物旅游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我市文物旅游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大跨越,使之尽快成长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二、发挥优势,科学谋划,努力开创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深度结合的新局面
要抢抓国务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十二五”全市文物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努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养生保健旅游和乡村民俗旅游,为文物旅游业增色。
第一,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调整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境界。2011年文物旅游工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奋斗目标,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构建我市“一城两区三带”的文物旅游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帝都、中华养生名城”旅游品牌,提升全市文物旅游产业开发的整体水平。
第二,以“一城两区三带”为重点,优化空间格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今年我们将结合“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把发展壮大文物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发展历史人文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板块启动、项目支撑”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
篇8
大家好!
今日我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参与旅游局科长岗位的竞聘,首先应感谢各位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这里,我想代表参赛的选手对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今日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谢谢各位为xx区计经贸局选拔人才而付出辛勤劳动。
此次竞聘,本人并非只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为了响应人事制度改革的号召,当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能使自己有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我叫xx,现年26岁,大学文化。xx年7月自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于xx年12月到工计经贸局计划科工作,自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都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我成长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之所以竞选这个职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在计划科工作以来,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日常工作中,对各科室的工作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参与今年旅游局牵头举办的民族风格时装展演赛,使我对旅游局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实践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能善于把握大的发展趋势,能够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能以饱满的热情,及时而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三是本人性格温和,能很好的团结同事,有极强地协作能力,责任心强,稳重细心,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信心把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好、做深。
如果在座的各位认为我还不错,能够演好科长这个“角色”,我将不辜负各位对我的信任和希望,恪尽职守,对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全力,当好一位称职的“排头兵”,和全科同志团结协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若我竞职成功,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承上启下,巩固上一阶段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效,并按领导要求进一步展开下一阶段工作,同时,扬长避短,吸取前期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夯实基础。具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积极实现我区旅游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立足于区内旅游资源特色,对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实行系统开发;坚持大旅游观念,打破思维局限,与兄弟县区开展协作联合,形成热点互动,特色互补的优势,创新资源开以模式;充分开发文化区的深层底蕴,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以旅促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二、全面提升旅游业软、硬件环境
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知名度和美喻度;加大客源市场开发促销力度,不仅要加大对省外、国外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在省内各县区的宣传;提高业内经济水平;与餐饮业相结合,促进饮食文化的发展;发挥旅行社产业的整合功能,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走商旅文结合的道路
从辖区的旅游资源、区位特点来看,发展都市旅游业,走商旅文结合的路子,是中心城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中心休闲旅游区这一目标,全面实施全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按照“三个片区、五大产品、三大项目、两大线路”的旅游总体布局,以及一个中心(休闲旅游服务开发中心)、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行社)、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旅游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体系、旅游政策法规体系)的战略构架,建设全区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业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四、搞好科室内外的综合协调工作
认真、科学地搞好与兄弟科室沟通协调工作、虑心向兄弟科室学习,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充分调动科室内同事的工作积极性,团结科室内人员一同搞好工作,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和实际的效果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加强个人修养,练好基本功
从事旅游局的工作,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艺术。我将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当好一位称职的“排头兵”。
在我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最想说的是:如果我在竞争中不能取胜,我仍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并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
篇9
关键词:文化;景区;品牌价值
人的生活离不开对自然景观与文化的追求,通过追求满足自己独特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促进自己精神层面的健康成长。但是受到历史与自然因素的制约,人们不能完全领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而只欣赏一种文化、一种景色很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变应运而生了。旅游景点通过该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旅游品牌价值,用景区的自然风光与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吸引旅游者。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丰富文化的支持。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从本质上会所旅游是一种流动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旅游景区依托其外形和内涵中体现_来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吸引游客,也就是说任何旅游活动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文化活动的内容,文化的多样性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地域性和社会经济的差异,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地域性文化和民族性文化上面,这些不同文化蕴含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加上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成为激发人们旅游需求、满足人们旅游和审美需要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就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和出行条件的改善,使长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人们的功用追求,这也为旅游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而现代旅游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游客与景区当地居民文化之间的交流,旅游是进行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景区的发展要想取得成功,与景区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游客文化。在旅游过程的文化交流当中,游客的文化素质起到的是一种基础性的审美作用,游客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对景区的认可和理解程度,对景区文化的了解程度,而这些最终的都将作为他们评价景区的标准。第二,文化经济人。文化经济人在旅游文化交流当中充当的是翻译和导游,他们必须通晓至少两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主客双方的文化交流,在不损害本地文化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像游客展示当地优秀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满足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二、文化在旅游景区品牌成长中的作用
文化在旅游景区品牌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促进、知名度提升等几个方面,这些作用在品牌成长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1.民族文化在旅游区发展中的价值促进作用
文化与有一个地区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联,环境调价不用文化创造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和价值观等等。这种文化所导致的差异,一般来说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差异越大对旅游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说文化在旅游景点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一种“促进剂”的作用。这一点在南方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以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例,在该景区的发展当中,一些民族风俗事项被重新挖掘出来,经过策划保证,已经成为动态展示、游客参与的民俗生活旅游产品,极大的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石林风景区新的品牌增长点。因此,旅游景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特色,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景点建设中主打文化牌,是景区文化通过电视、文学作品、电影等诸多途径传播开来,逐渐增大景区的民族文化影响力,促进景区品牌价值的提升。
2.文化能够有效的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文化交流通过人、媒体等各种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到其它地方,这就是文化的扩散,而景区在传播过程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传播的越广泛,景区的知名度就越高。以东岳泰山为例,泰山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从秦始皇东岳封山开始,泰山一直是我国人杰地灵的象征,厉害帝王在泰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因此泰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拓展,泰山逐渐的被国内外的游客所知晓,泰山的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游客都想体验一下“日出云海”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泰山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泰山上有送子观音,是很多人慕名到泰山求子,这也促进了泰山知名度的提高。这启示景区文化建设中,要逐渐树立品牌价值意识,要选择景区内或者本地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进行系统的建设与宣传,进一步提高这些文化的知名度,用文化知名度的提升带动景区知名度的上升。如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可以主打彝族长诗《阿诗玛》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通过拓展与宣传将阿诗玛宣传成爱情的象征,围绕阿诗玛组织诸如阿诗玛文化节,阿诗玛爱情之旅等活动,这就将文化宣传与景区发展结合起来,使文化在景区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3.文化有助于提高景区的质量
在景区质量建设中,文化的作用也相当明显,文化不仅可以赋予景点更多的内涵,给游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还能影响景区的管理者。景区的管理者、服务者是景区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训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文化水平,可以更新他们的服务意识,树立起微笑服务、全面服务的理念,激励他们自己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带动整个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景区的质量。不仅如此,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文化,改善景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不断优化景区的管理手段,促进景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景区在经典建设、景区宣传工作中做的更好,这也会带动景区整体质量的提升。
总之,在旅游景点的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应该根据本景区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作用。
篇10
作为旅游发展建设的核心属性之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的结构调整下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推动文化信息传播的同时,发展区域旅游业,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促进中国整体旅游业向着休闲时展。
一、张家口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是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现代旅游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发展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旅游参与人员对于旅游地区文化精神的诉求。而为了满足旅游人员的时代需求特征,突出显示旅游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内在需要,旅游建设过程中就必将文化元素渗透于旅游产业活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产业内部催生出了具有个性特的强烈驱动原动力,促使文化与旅游真正的开始融合发展。
(二)旅游市场的结构升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随着张家口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单一性发展需要转变为多元化、高趋向的市场整体消费需要,从而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旅游业必须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结构升级的需要,从而从外部激化了融合发展的产生。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支撑的相关行业的划分边界也由原本的清晰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概念模糊。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文化发展方面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将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真正的融于到旅游产业的构建之中,才能够从深层次赋予旅游地区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进而不断推进当地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出规划设计的实践引领作用
文化与旅游在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事前规划。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尤其强调在旅游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国务院甚至为此颁布了相应的振兴文化产业规划以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地区也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共同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张家口深刻了解了上级的指导意见后,结合张家口地区旅游发展的自身特色和时代形式,参照其他旅游地区的成功结合经验,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制定出较为先进的规划措施,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其能够真正的实现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张家口崇礼的滑雪产业现已发展较为成熟,借助北京申办2020冬奥会这一契机,对滑雪产业进行整体规划,较为突出的是万隆滑雪场,其完备的旅游设施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世界已小有名气。
(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单纯的配对和生硬的叠加,而是通过对具备一定市场价值、旅游价值文化资源的选取与加工,将其转变为旅游文化资源,才真正做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发展。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但是各种类之间的结合性不强,所以必须在深入挖掘各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源加以整合,真正的将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转变为该地区在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集结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界的相关人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探索,寻求这些资源与社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承之间的结合点,走差异化和具有地区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张家口蔚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这项古代被穷人家用来庆祝新年的方式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受到世界各地游人欢迎的民俗文化,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的最好验证。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过打树花表演后,撰文称:"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三)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在旅游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融合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单一模式的改变,将静态文化资源中相对分散的文化元素和高深的文化思想内涵转变为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较强参与性质的旅游文化体验活动。要在旅游地区内注意对文化演艺作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推动旅游地区文化演艺单位、场所和当期旅游公司之间的联合发展。并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承接文化表演的艺术团体能够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创新节目表演形式,增强体验活动的实际吸引力,使游客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化精神的休闲审美享受。
三、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