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15 15:3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测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填空题。
1.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我们大脑的左半球支配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支配左边的身体。
2.
人脑的左半球多承担语言、逻辑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右半球多承担绘画、音乐、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
3.
人的大脑潜力无限,如果大脑的资源全部被利用,就能记住100000册图书的全部内容。可惜的是:即使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其大脑的开发也不足10%。
4.
如果问:A比B大,B比C大,那么A、B、C中哪个最大?(A)
5.
人类的大脑拥有数以百亿计的神经细胞,可以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十倍的藏书信息。
6.
大脑的力量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
7.
想象力引发构想,而知识实现构想,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8.
遇到困难时,我绝不灰心。成功的三个条件是勤勉、努力、尝试。
9.
人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10.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二、选择题。
1、我考试得了一百分,老师却没有表扬(B)
A、我闷闷不乐 B、我会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想:反正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再努力有啥劲
2、我正在写作业,小军来喊我玩(A)
A、我告诉他作业完成了再去
B、我放下笔立刻冲下楼
C、我继续写作业,但心神不宁
3、我第一次去游泳池学游泳。(C)
A、我抓紧时间直接跳下水
B、我看了一下别人的动作就下水
C、我先跟老师学基本动作再下水
4、我在学校运动会的100米比赛中没有取得名次。(C)
A、我很难过,觉得对不起同学们 B、太丢脸了,下次我再也不去参加了
C、能有机会参加就很高兴,下次我会继续努力。
5、参加班长选举,我落选了(B)
A.我很失落。 B、有同学支持我,说明我还是不错的,再争取吧。
C、我觉得同学们对我不公平,再也不参加班长选举了。
三、判断
1.
比起倾听,倾诉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倾诉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更是使我们生活更快乐的法宝。(√)
2.
对真正的朋友才能倾诉一切。(√)
3.
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4.
听轻松的音乐,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放松心情。(√)
5.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户外运动、同学聚会,是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
6.
自言自语是一种精神紧张的表现。(×)
7.
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8.
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
9.
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10.
健康是指躯体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
11.
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12.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包括心理健康。(√)
13.
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
14.
互相之间愈接近的人人际关系就愈好。(×)
15.
对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后,很难再改变。(×)
16.
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四、 简答题
1.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
篇2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缓解对策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对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具备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就会因教师的心理问题而带来一定的教育隐患。这种隐患一旦发生,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有害的,况且这种伤害对学生有时可能是终生的或者是致命的。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究竟何为心理健康
所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心理健康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常常因所研究的对象及所处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谓众说纷纭。在此,笔者结合相关的资料,仅就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下列参考条件:第一,能够胜任并能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能有效合理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具有一定的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能面对现实,乐观自信、愉快从教;第四,有较强的适应和活动能力;第五,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育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是因教育机制的改革而引起的观念冲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所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表现在有的教师因知识陈旧,对新课改无所适从;有的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不满意;有的教师因教学成绩差而面临落聘;还有的教师因职称评定受挫而一筹未展。如此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慌和危机。
二是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反差,引起心理失衡。教师的工作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管理学生等,这样长期处于超负荷之中,但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却难以得到体现,外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却越来越高。与此不同的是,某些行业悠闲自得却享受着较为优厚的福利和待遇,这就使得某些教师一方面埋怨自己的工资低、生活清贫,另一方面消极怠工,“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工作无法安心,也就更谈不上尽心、尽力和尽职。
三是工作缺乏成就感。由于教师工作的绩效性和直观性相对较差,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使得不少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是“无私奉献”,另外教师的工作流动性较小,职务升迁的可能性不大,就使得本来应有的社会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不少教师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单调、厌倦与困惑,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回报的少,感受不到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心理障碍。因教师工作圈子的局限,与外界缺少交往,心胸不够豁达、视野也欠开阔。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自我感觉良好,对学生不屑一顾,对同事总看着不顺眼,对领导百般刁难,“顶牛”现象屡见不鲜。而另一些教师却心理严重自卑、闷闷不乐,整日没精打采、缺少知己,工作也就没有劲头。
五是身心疲惫,情绪失控。一般而言,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症。表现在有的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同事工作生活不够关心,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工作缺少热心。常常焦躁不安、萎靡不振,遇到芝麻大点事就像吃错了药似的,甚至莫明其妙地乱发脾气。
三、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与治疗,不但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事业的发展,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从社会方面讲,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大兴尊师重教之风,理解教师的苦衷,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
评价体系,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使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尊重,并逐步成为真正令人羡慕的职业。
从学校方面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不宜约朿和控制过严,制造的竞争氛围要适度,对教师的能力、业绩、职称等进行评价评定时,应废除以考分和升学率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唯一标准,多关心教师的疾苦,办实事求实效,以真心换真情,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真挚感情。下面着重从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保健方面,谈谈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客观的面对现实。要正视自己,不苛求自己。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尤其要正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所遇到的问题,相信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会遇到。问题是暂时的,相信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并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也要注意到教师的职业虽然辛苦一些,存在较大的压力,但也有某些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工作环境相对安全、稳定,工资收入有保障、节假日也较多等。如果乐观考虑,自己的心情就会好得多。
二是在因某事感到郁闷时,要学会宣泄情绪。人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往往情绪低落、脾气暴躁,且易发怒。这时你不妨找一位自己比较信得过的朋友,倾诉心中的烦恼,宣泄不愉快的情绪,以获得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找个偏僻的地方,吼吼叫叫或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这也是极为有效的宣泄方式。
三是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困境。“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就是当遇到冲突或不高兴的事发生时,尽快离开具体的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事情上。比如此时可以整理书桌、翻阅报纸杂志、逛逛书店、从事家务劳动、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电视、看电影、上网聊天、打打球、散步或钓鱼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缓解内心矛盾带来的痛苦。
四是要改变思维角度,获得心理安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卖盐的。每到雨天,她就愁卖盐的儿子,每到晴天,她就愁卖伞的儿子,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后来,有人告诉她,当雨天时,你就想卖伞的儿子就会高兴,当晴天时,想卖盐的儿子也会高兴,这样她晴天高兴,雨天也高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境沮丧之事时,要善于从令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五是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刺激情境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有区别的,对意志坚强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就小,而对于意志脆弱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就大。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就是说,在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磨炼自己,珍惜和积累“财富”,逐渐使自己丰满和富有起来,并相信只有“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了解一些心理及其维护的基本常识,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应对困难与挫折,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对待自己、善待他人,积极愉快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吴思群.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5.
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夸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很容易养成各种不好的心态。小学生存在一点心理问题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分地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只会使得本来不严重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评价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可能取样不全面,因而导致问题的评判不标准。
(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很多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都做得不是很充分。他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成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在他们看来,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需要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注意好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问题,这跟他们的思想没有直接的联系。长期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久而久之,只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综合包括了运用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学、精神医学等学科的知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小学生自身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如会谈、角色扮演、心理沟通等,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采取的辅导方法大多数都是简单生硬的说教,讲述的也都是十分专业的名词,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辅导,学生从中并不能受益多少。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用书本上的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辅导,而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辅导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探究学生心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目前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将这些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现在的小学不仅仅把教学重心放在升学率上面,同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校里面,应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多方面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一位小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引起重视,在平常的教学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而且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服众。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只是从他们个人的文凭上面进行评判,还需要从他们的平常表现、实际教学经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不仅是顺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选择方面提高要求,并且不定期地对现有的老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会显得更有经验。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现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的方法都会有所不一样。根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产生的效果会比较明显。比如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和谐而引起的,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反映学生的情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学习。如果学生是因为跟同学相处不好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老师当和事佬,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重新变成好朋友。
(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重视个别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在校学生开展的,不能说因为某个班级比较特殊而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会有失公平。也不能等到学生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才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教育,在学生自身还没有存在问题的时候,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思想,减少以后出现问题的概率。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才能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带动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妹,尤群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6(04) .
篇4
1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
1.1 来自于职业的压力 目前国内医院护士严重缺编,护患比例达不到整体护理编制的要求。手术室的床护比例严重不足,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日夜不停的工作,生活极不规律。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缺编严重,超负荷工作引起的。
1.2 来自于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压力
1.2.1 高度紧张的工作性质造成的心理障碍 手术室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工作量大,需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工作。手术室几乎是全天运转,护士加班司空见惯,特别是夜班护士,除了接白天未完的手术,还要应对急症手术,这种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久而久之会导致护士发生心理障碍。
1.2.2 人际关系冲突导致角色适应不良 手术室护士与外科医生的合作最为密切,经常在工作中因为坚持原则而发生冲突。手术室与许多临床科室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因协调处理事物发生误会,矛盾冲突是常有的。这些事情让护士情绪欠佳使工作积极性受挫。
1.2.3 高度的责任要求产生的工作疲惫感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明显高于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长期处于这样一个压力应激源的刺激,容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1.2.4 服务对象的高标准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 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达到接受手术治疗的心身状态,要求访视护士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知识。
1.3 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
1.3.1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面对职业产生的压力源刺激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适,是手术室护士心理状态情况不佳的原因。对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多种刺激及保持自身的平衡耐受力、自制力、应变力不强。心态不稳定,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超负荷运转,除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外,更会引起心理疲劳[1]。
1.3.2 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手术室承担着全院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急诊抢救工作。手术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在如何评价自我的这种被动性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的自我评价、认知方式会导致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使工作的积极性受挫。
2 对策
2.1 对于工作人员自身
2.1.1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手术室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护士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学习。尽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掌握新的手术配合知识。
2.1.2 创建和谐的护患、医护、家庭关系 平时注意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认真准备物品和器械。手术中做到急医生所急,当某一环节出现情况时,主动及时向医生解释清楚并告知医护人员正在努力解决。回到家中,经常跟家庭成员多沟通,使他们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工作的性质。
2.1.3 加强自我调适能力的训练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学习一些心理放松训练的技巧和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要密切关注自己心理疲劳的征象,早发现早进行干预。
2.2 管理者的角度
2.2.1 设法缓解人员缺编现象 医院在宏观和总体上,要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合理配备护士并每年进行调整。护士长应实行“弹性排班、弹性作息”来缓解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现象。
2.2.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作为管理者必须清楚,设法缓解护士的压力,保持工作人员心情愉快是自己工作的重点。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把为患者服务的心理医生的工作,扩展到也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2.2.3 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管理者必须注重自己和护士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应明确培养一个护士的心理素质同培养她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等重要。
2.2.4 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作到用心管理[2]。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要依赖于护士自身、护理管理者、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来共同维护,要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效率,保证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除了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3],还必需要把促进和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手术室的工作性质,随时调整自我心态,才能以健康的身体、十足的信心、扎实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面对每一位患者,做好每一件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双.实用手术室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177.
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理健康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然而,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校教师素质不高,而且中职生素质也不高,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作一番探讨。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十缺乏”。
1.缺乏身份认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教师只有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照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与诱惑。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来之,则安之,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身份,这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
2.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班主任不善于处理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良好沟通,融洽相处,就容易发生纠纷,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形成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缺乏自信。
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读书期间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能力较低。参加工作后,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对能否管好、教育好学生缺乏信心,感到“教师难当”。教师一旦缺乏信心,对做好教学工作就缺乏动力,渐渐地就会缺乏教学兴趣。
4.缺乏成就感。
第一,教师跟自己的同学、同行和朋友比较,地位、职称、收入等不如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但学生 “不领情”,感情淡薄,因而造成了教师情感上的失落。第三,现在的学生偏差行为越来越严重,说服教育效果不大。由此教师便产生一种挫折感。在这几种不良心态之下,教师的成就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5.缺乏休闲时间。
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当教师专业要求较高、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等,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时间过长,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各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心理状态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6.缺乏适应能力。
青年教师从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大专院校来到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职业学校,往往有一段适应期。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就能很快就融入到工作学校的群体中,工作上手快。相反,很多新教师综合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较多,适应期相当长。
7.缺乏自控能力。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表现为行为冲动、易发怒、精神抑郁等。因此,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能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8.缺乏持久力。
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持久力,也就是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表现为,每天工作重复、单一、劳累,没有新的刺激,没有成就感。横向比较表现为,与同学、朋友比较,他们工作轻松,收入高。职业倦怠是教师最常出现的问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9.缺乏能力与方法。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有知识,却缺乏能力,更加缺少教学方法,教学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10.缺乏心理培训。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创造性的工程,更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发展自己,成长学生,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只懂得用教师,向教师加压,而未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特别对教师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教师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笔者以为,要解决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五个“加强”: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悦纳自己。
心理学原理指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心理层次的最高阶段,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是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那么,怎样树立起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昵?
(1)通过各种会议,让教师加强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树立起当好教师自豪感。同时做到敬业爱岗,甘为人梯,勤奋工作。 转贴于
(2)举办专家讲座,讲教育教学艺术、方法与技巧,讲教育教学科研,使教师有成为名师、专家的冲动与理想。
(3)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学生的表率,做受人尊敬的教师。
2.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1)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管理方法、艺术的培训等。
(2)重视心理培训。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活泼和蔼、多才多艺的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培训的内容既要有心理讲座,也要有心理拓展活动。通过心理培训,让教师树立自信心、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3)合理安排班主任,让班主任愉快地接受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校实施“双班主任工作制”,即是对于难管理的班级,可以由两个班主任来共同管理,发挥两人的智慧,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3.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竞争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可见,调动班主任的积极,建立和谐、合作、良性竞争的团队是何等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让班主任在管理中开心工作,又得到实惠,更能得到成长。
(2)提高班主任的待遇。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管理班级,工作量非常大。如果待遇低,工作就无积极性。所以,学校要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使人人想当班主任,争当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待遇包括金钱的,也包括荣誉的。
(3)树立标杆,使班主任有学习榜样。树立标杆,让优秀的班主任引领、带头、示范,促使其他班主任向之靠拢,形成竞争氛围,让班主任在工作中体验成功,获取成就感,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联系沟通,增强凝聚力。
班主任工作繁重,压力大,在工作过程中积聚了不少脾气——学生不听话而发火;怨气——工作多而无人理解;受气——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责备批评,因此,要想方法减轻班主任的心理负担。
(1)领导要多理解、关心班主任。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有错误领导要平心静气地解释,暗示批评。
(2)设法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没有必要的会议不开,没有必要的任务不布置,没有必要的汇报不上送。
(3)提供自我调节的时间。如课余时间组织文体娱乐活动,连续当班主任的让其休息一段时间再安排,这样,做到劳逸结合,情绪才能得到调节,防止班主任职业倦怠。
5.加强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情感校园”。
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改变人、塑造人、成长人,更能留住人。学校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创造条件让教师人人都能实现自我需要,从而营造“暗感校园”。
(1)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学校主人翁。
(2)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主氛围,使教师有归属感。
篇6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公司在外部市场单位工作的员工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的员工,由于工作原因,大多数人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与家人团聚。外部市场员工在外工作,由于个人婚恋问题,缺少亲情的关爱,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极易产生孤独、恐慌、焦虑、忧郁的心里状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长此以往,就会给员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关键词 外部市场 员工心理 问题 对策
一、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婚恋问题。家在外地的年轻大学生被分到公司外部单位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面临着成家的问题。在外部市场工作经常居无定所,流动性强。有女朋友的不是在老家,就是也在外地工作。结婚成家成了他们最大的生活问题和思想负担,这是他们面临的一个躲不开也绕过不过去的现实问题。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女朋友的找女朋友的问题,外部市场单位圈子小,就那么几十个人,单位女孩也是稀缺资源。
2.亲情问题。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外,有的工作忙起来一年在家时间加起来也就十几天时间。不能很好照顾家庭,孝敬父母,他们心里怀有很深的愧疚感。特别是孩子还小的家庭,配偶一个人在家又要工作,又要关照老人,还要带孩子,夫妻双方不能像很多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对职工心里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情绪低落等心里状况,给身心健康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家庭的关爱不是随便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
3.环境问题。外部市场单位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很小,同时也相对封闭和固定。平时主要接触就是单位领导、同事以及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人员。有时候工程一忙起来往往都是连轴转,让你停下来喘息的机会都很少,许多员工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我们施工企业处在石化建设市场链条的最低端。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受到业主、监理领导的白眼、批评和训斥。个别业主、监理领导稍有照顾不到就会找麻烦、挑毛病,有时还会粗言粗语。
二、影响职工心理健康环境原因分析
1.行业特点性造就了特殊环境。石油石化工程施工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走出去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形成了目前较大规模的国内外部及海外市场。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干部职工常年奋战在外部市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作为外部市场施工单位的干部职工来讲,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奉献。外部市场工程施工单位的行业特点形成了流动性强、独立性强及工作时间不确定等情况,造成了很多员工与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的现实工作、生活状况。
2.员工队伍思想发生很大变化。目前,70后和80后是企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比以往企业的50后和60后有很大的不同。老一辈员工对工作和生活需求相对单纯,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再苦再累他们在心理上都能承受的住。新一代员工更加注重对自己利益的维护和追求,向往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目前,外部市场年轻大学生群体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在思想、工作、生活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对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面对艰苦和逆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很有限,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心理上有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3.工作局面与现实需求产生矛盾。面对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企业在积极应对上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人文关怀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各级组织对员工积极开展人文关怀和思想疏导不可或缺,但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比其他形式的帮助产生的效果大的多。思想帮扶和人文关怀如果不能与解决现实困难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往往会陷入到空洞乏力的尴尬境地。工作一旦忙起来,有些外部市场单位在很好落实员工休假问题上,感觉都是一个很挠头的问题,另外在解决年轻员工的婚恋问题上也感到力不从心。
三、预防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建议
1.切实关注年轻大学生群体。一是建议今后如果再有大学生进入公司,在安排工作上要有计划性,对家在外地的大学生尽可能先安排在公司基地单位工作,毕竟公司基地的资源和环境方便他们有足够空间来选择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二是建立外地年轻大学生帮扶机制。主动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热心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三是建立完善优秀大学生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表现突出,以及获得荣誉奖励的,在培训、疗养、职称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组织上的重视和关心。
篇7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常见问题及析因
1.生活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外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容易使他们在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居住的宿舍环境也是新生需要适应的方面之一。尽管各高校都在尽力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但目前总体上依然难以和学生的家庭居住环境相媲美,居住小环境的落差也常使许多大学新生感到苦恼。
另外,习惯于家长和教师“全方位照顾”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也多出现适应问题。
2.学习适应不良
(1)学习目的、内容、方法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主要学习指向由高考变成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自我发展与成才,具体目标开始出现多元化、个性化,不同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自我的学习目的,常易导致盲目、从众、碌碌无为,降低自我价值感。
大学阶段,课程门数骤增,且围绕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学习内容的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要求学生们具备更高的自我选择能力。如果不区分主次,极有可能使精力分散,门门课程都难如人意。
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为主动、自学式。大学课堂教学容量大,进度快,课后教师的监督作用明显减弱,学生自我管理空间加大。学生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活动,以自学、理解为主。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因为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而跟不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开始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2)学习压力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骤减,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但实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当他们学习落后时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及自我否定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丧失了中学时的学业优越感,备感压力剧增,而且上进心越强的学生心理压力越大。
(3)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
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个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充满各种各样的美好想象,但想象和事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当这种差距太大,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觉得大学也不过如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高考后总会有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进入一所自己不太中意的学校、不太满意的专业,加上对学校、专业的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在入学后存在一种“不得志”的心理,在学习中难以打起精神。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高中阶段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类型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明显淡化,同学之间互动频繁[1],更开阔的人际空间常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首先是师生交往的明显淡化。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学生习惯于对依赖和顺从教师。而在大学里,教师主要扮演督导的角色,学生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这让一些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另一类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过于宽松,拒绝教师的建议与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过于随意化,凭兴趣或一时的感觉决定学习与否和学习内容,忽视知识整体性,使得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不牢固,学业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其次是同学关系互动频繁。由于住宿制,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由家庭转移到了集体宿舍,同学之间朝夕相对,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就显得异常重要。有许多大学新生因与其他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而倍感痛苦。导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一是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突然被限定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内生活时难免发生摩擦冲突。
二是初到陌生的环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谨慎。加上远离父母本来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产生抑郁和焦虑。
三是一方面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有的人看重能力,有的人看重品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当观点立场出现差异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四是能够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这样的人聚在一起,谁都不服别人或者害怕落后于别人,过分强烈的竞争意识也难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是个性问题。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与人交往而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产生孤独、抑郁或自卑的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过分求全,处处忍让,一味迁就别人,内心十分压抑。再有一类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举止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在群体中极易遭到排斥和孤立。
高校心理健康机构对新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1.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强,涉及专门的理论和技术,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三是对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甄别问题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兼职人员的作用[2]。
2.搭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新生入学以后,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3]。
二是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等,让学生对即将面临的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讲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心理状况,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训练,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四是开设心理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对存在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中进行心理辅导。
五是通过广播、报纸、网络以及心理健康社团,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六是强化心理咨询功能,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开通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心理咨询渠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效应对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4]。
七是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院系、班级中培养心理联络员,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多与大一新生沟通、交流,在经验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瑾,张剑.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3(1).
[2]张爱莲.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及其排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
篇8
关键词:食品专业 顶岗实习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60-04
高等教育经过连续15年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高职食品工科专业眼下也面对巨大就业压力。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启动顶岗实习项目。所谓顶岗实习是指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择录员工和学生就业历练提供很大平台,实现“三赢”良性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顶岗实习质量,甚至严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笔者根据自身带队顶岗实习亲身经历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状况,分析时下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1 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表现
1.1 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尽管绝大数高校顶岗实习前做了大量宣传和动员教育工作,但不少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直接感受。即使部分学生刚开始时信心十足,进入公司实习后,整天面对10~12小时工作时间,而且大多实习岗位都是包装等重复简单工作,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往往认为无技术含量,趣味性差,滋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如工作中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缺乏认真工作态度,安排什么做什么,不安排就不做,不愿意加班,对工作缺乏热情等。
1.2 自我调整和耐挫性较差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往往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企业通常对实习学生经过暂短培训后就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一线,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迟到、早退、旷工和操作失误等直接跟薪水挂钩,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和行为上不适应,感觉自己受人管、被人冤、被教训受不了,部分实习学生(特别是出生于大中城市女学生)没过多久就以身体不好等各种理由先后离开实习单位。
1.3 没有良好职业道德
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一般给学生配一个企业指导老师或负责人,而这些企业指导老师或负责人绝大数都是拥有中学学历或以下的一线工人。不少实习学生心中始终放不下,觉得自己是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向比自己学历低的人请教或学习,脸上无光,有失面子;有的认为自己在这样岗位上大材小用,工作中消极怠工,敷衍了事;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仅仅是实习而已,认为爸妈已经替自己找好工作,现在实习只是混混日子,做的好不好都没有关系,以消极态度对待实习等。
1.4 频繁更换实习单位
食品专业隶属于“亦农亦工”行业。当前食品行业基层工人基本工资普遍偏低,劳动工作强度大。而大多数高职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部分同学早已把“读大学”与“跳龙门”划上等号,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高薪体面工作,对于自己前途和物质利益过于看重。而学生实习期薪酬往往很低,与他们憧憬的薪酬大相径庭。因此,一些学生产生妒忌怨恨等等心理问题,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打算,造成工作消极,有的学生借故某种理由过早辞职,更有少数者便不辞而别,给原实习单位和学校造成损失。
2 原因分析
2.1 学校方面分析
目前,国内绝大数高职院校积累了大量顶岗实习宝贵经验,能够基本保障顶岗实习开展进行。但不少高职院校只负责联系用人公司和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等少量事宜,然后“一推了之”,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岗位、工作和生活环境、基本待遇、应得和实得收入等方面几乎不考虑、不关心。即使部分学校对顶岗实习安排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只能一般是在暑假近2个月时间内蹲点带队指导,而开学这些指导老师又不得不返校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在余下实习期间内出现的矛盾纠纷和心理问题等困难估计不足,通常让企业代为处理,这样往往使实习学生自身正当权益(如待遇)无法得到保障。更有甚者,极少数院校对用工企业甚至未做半点格查验和实地调研考察,统统全盘接受,忽视和隐藏学生提出的意见,导致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等三者间产生矛盾,严重影响实习学生心理健康和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2.2 企业方面分析
一般而言,公司普遍追求利润最大化,很乐于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但不愿与学生签订有法律意义的劳动协议,一旦学生进入公司实习,薪水上普遍采取“同工不同酬”,提供食宿条件差,甚至有的企业安排实习生与社会员工同住,很容易造成不少口角和矛盾,学生手机、钱财等贵重物品被偷事件时常发生,而对于在少数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学校企业间很容易出现纠纷踢皮球现象等。无故罚款或拖欠实习生工资事件也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以学生实习表现不佳、责任心差为由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甚至有的主管素质差,实习生生病被说成故意装病,不准休假,还以旷工论处罚钱。以上诸多现象很容易引起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等三者矛盾,严重影响实习学生心理健康和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2.3 学生自身方面分析
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内能够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比较出色地完成实习预期效果。但有部分同学,特别是来自中小城市和县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他们都是从家庭到学校的娇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情况,如工作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和工作补贴低等问题,而在顶岗实习中突然出现眼前,这些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岗位工作,难免闹情绪、混日子或打退堂鼓,少数心理素质不高的学生稍遇挫折便消极颓废,甚至彷徨无措,加上人生地不熟,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容易酿成悲剧事件。
2.4 家长方面分析
现在实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如有的家长得知孩子在实习时不顺利,遇到小问题的时候,不是询问具体情况,让勇敢面对,学生克服困难,而是一边让学生向实习单位辞职,一边亲自打电话给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学生身体不适等理由要求学生回家。有的家长一旦有薪金待遇比现有实习单位好的机会时,也会让学生马上辞职回家,不管所找的单位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符。有的家长自己帮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甚至让学生申请自主实习,不参加学校的顶岗实习。这些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对学生健康发展有不良影响。
3 几点建议
3.1 做好实习前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顶岗实习前,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老师、系领导等人员以及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全体实习生通过召开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做好顶岗实习宣传动员和“三观”教育(即金钱观、吃苦观、敬业观)教育、安全教育工作,让学生和家长理解实施顶岗实习的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引导和帮助他们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意义和目的更深认识和理解,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找准自己定位,明确实习目标,端正实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后来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3.2 制定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规范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实行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多向管理形式。学校可以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顶岗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须知》、《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测试办法》等相关制度和规定,规范顶岗实习的工作程序,明确顶岗实习的要求和工作目标,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学校、学生、企业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指导和学习,保证顶岗实习有序地完成。
3.3 安排合适实习岗位
合适的实习岗位是保障顶岗实习取得实效的前提。然而,大多数企业因需求廉价劳动力而乐意接收实习生,但他们不太考虑顶岗实习的教学属性,误认为只要给学生安排一个有活干的岗位就行,比如,产品包装岗位、食品加料岗位、仓库看护人和办公室里打杂岗位等,这些临时工都能很快上手的岗位,作为长期顶岗实习岗位是不合适的。因此,企业分摊岗位前应对学生进行面试,并结合专业教师推荐意见,指导学生选择相对合适岗位。
3.4 加强联系,及时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
根据笔者调研发现,一般而言实习前半月对学生来说是新鲜期,半月到一个月时为烦躁期,这时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因小问题离开实习岗位。针对这一现象,指导教师应不定期重点地走访一些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决,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与学生间要建立QQ群和飞信等沟通桥梁,便于及时指导和解决突发问题和困难。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顶岗实习期间应定期通过电话、Q群和飞信等方式与学生及时交流和沟通,了解实习生思想动态,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督促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和自身安全,使学生顺利度过烦躁期,当坚持实习两个月后,学生就能过渡到适应期和熟悉期。
3.5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提高
用人企业希望员工(包括实习生在内)踏实肯干,敬业爱岗。实习生急需加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
(1)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目的是学习技术,并非真正打工。因而,教育学生不能以获取金钱为主要目的,不能以报酬高低作为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的最高标准,更不能根据报酬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工作表现,要求学生吃得苦、耐住寂寞,磨炼吃苦的意志和品质,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品质。
(2)提高抗挫能力和适应性;食品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比较辛苦,要想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变过程情绪平稳并且快速适应,“挫折教育”必不可少。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要注重培养高职生对挫折的耐受性,可组织主题班会,组织报告会,学习成功人士对待挫折的态度;还可以用适度批评,举办各种竞赛等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景的活动;倾听受挫学生诉说;通过这些途径锻炼高职生受挫承受力,培养坚强意志、克服困难毅力和提高适应能力。
(3)提高沟通和社交能力;在校教学和企业实习指导等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和观察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或障碍,教育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周围任何和事务,找到合适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重新塑造自身形象,逐渐改善人际交往,直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性格,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做起。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广泛收集劳动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让他们了解和看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实干苦干者,最容易得到同事尊重、受到领导赏识、事业上有较大发展的人员,教育学生生活自理,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扑下身、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磨炼滋生吃苦的意志和品质。
(5)建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与推荐录用制度;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是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和检验顶岗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考核可以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等三者共同参与考核,主要侧重考察学工作表现、职业素质和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等,给出实习综合成绩,并明确指出是否给予推荐结论。实习单位可以根据学校给出推荐意见,综观其实习期间具体表现和业绩,确定与否录用结论,然后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双向选择对话以及签订就业协议等。如条件许可,企业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对能力突出学生,缩短试用期,加快晋职提升。
(6)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学生在企业实习中从事生产与服务,接受企业管理和考核,为企业创造了一定价值,形成了一种特殊劳动关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的责权关系,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劳动合同纠纷、设备损坏、物料或产品损失、甚至人身伤亡等法律服务,指导学生应用法律,处理实习中经济赔偿法律责任纠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7)学生家长要主动支持和配合自家孩子顶岗实习;学生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家长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学校有组织进行较大规模实习,而且在孩子实习期间内,主动配合、支持和鼓励自家孩子去企业实习,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积极寻求有效方法去解决,在发现孩子中途出现开小差、逃跑等念头时,要及时向学校汇报孩子思想情况,同时要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这样将大大提高和解决实习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惠.对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2012(2):181-182.
[2]石月皎,覃庆芳,卢彩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10(A01):283-285.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 .196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良好素质的基本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必须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心理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健康水平,为他们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去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渚多问题,教学成果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存问题
民办学校是我国针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而开设的教育机构,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该类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这与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符。以下是我国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际关系严重失调问题
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常常表现在与宿舍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东北某民办高校在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试后发现,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突出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看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较为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性格暴躁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等。
1.2 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问题
民办学校内的学生独生子女率较普通大学而言过高,而且大部分人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这些学生任性、封闭的性格,并且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遇事后不能冷静处理。许多学生不愿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心理健康状况极度下降。
1.3 入学适应不良问题
入学适应不良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民办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为新人学的学生做出了许多规章制度,对其要求较高。然而初入学的大学生刚走进新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茫然,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完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等。我国教育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大学中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中一年级学生占了9.9%,超过了规定制度内的百分比,同时校心理咨询室内一二年级寻求帮助的人数较多。
1.4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办大学中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生关系等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等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排斥、受冷落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民办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从学校教学方面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提出的对策。
2.1 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开设课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2.2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其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可以设立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信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和现场心理咨询,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等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辅导老师。只有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3 举办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校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辅活动。比如,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个专题辅导,利用情绪感染、说服教育和行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改掉自己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并能很快融人到自己所处的班级之中,避免自己心理健康受损。
3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发展。我国各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B/OL】.中国,2013.
篇10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