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最多的行星范文

时间:2023-04-05 18: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星最多的行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星最多的行星

篇1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她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中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觉,与传统的女性主义视觉比较单一,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反对父权制不同,该作品具有独特的女性的多维性视觉和平行的行为方式,给读者一个不定的角色定位和广阔的思考空间,给女性主义者提供了自省和作为教育的可能性,从而让女性主义更加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讲述了一个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因皮肤黝黑,由于相貌丑陋而受到周围及家里人的厌恶而渴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因为她发现白人拥有的蓝色的眼睛很漂亮。然而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下,她不仅没有实现愿望,反而被自己的父亲,遭人唾弃。最后变得神志不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信自己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

一、女性视角

女权主义运动主要经历的阶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60年代。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第三代女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

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权主义批评解读作品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作品。它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种女性视角的阅读与男性阅读有明显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女性读者与男性读者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阅读中唤起的体验有根本差别。

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观

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她一直给读者展示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她的小说主题新颖并且始终贯穿着她独特的视野。托尼莫里森意识到了社会的现实,找到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自省方式,让女性进行自我教育,找到质疑和挑战现存社会角色的方式。

她的女权主义是受黑人民族性制约的。由此导致她的女权主义与普通意义上的西方女权主义的不同。莫里森认为女权运动并没有找到解决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问题的有效途径。她笔下的女性都是黑人女性,是大大有别于白人女性的。白人女性把获得工作,摆脱男人影响,取得经济独立看成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关键性一步,而对黑人妇女来说,工作意味着种族和行压迫。

在社会的真实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同一个人的感情和情绪会呈现出多层面的变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刻看不到男性和女性真实的情感和情绪的再现。

三 、《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主义视觉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始终以一种质疑一切的多维性事视觉来刻画每个人物,同时也给读者提供足够的空间,让读者以质疑和思考的方式去阅读文中所揭示的现实,反反复复从各个方面甚至是相反的层面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小说主要刻画了布里德洛夫一家以及与周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佩科拉的母亲,乔林的妻子,波琳既没有成为好妻子,也没有成为好母亲。 小说中所刻画的波琳的形象严重颠覆了传统家庭观的理想模型。小说以两个叙述者的语气分别来阐述波琳和乔林的视觉。

在行文的策略上,作者分别以斜体和常规印刷体来提示读者视觉的转换。这种行文策略始终在提醒读者所讲述的故事还可能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理解。在这部小说中,托尼莫里森以一种细致入微的嘲讽方式深刻地描写了白人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无论是来自白人家庭还是黑人家庭,孩子们会被灌输一种理想化的白人大家庭的概念,大家住着漂亮的房子,母亲总是和蔼,父亲总是高大强壮 ,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然而,佩科拉的故事直接驳斥了这一切。

佩科拉的家只是一个破旧的沿街小铺面,母亲对她并不和蔼,父亲对她的性伤害将她推向彻底毁灭的境地,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她的角色错位。佩科拉从不质疑书中所宣扬的白人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被好莱坞电影所强化,尽管她所看到和她在书中寻找到的并不一致,从不质疑她看到的一切,只是质疑她看的方式。佩科拉相信没有人爱她,她期待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从母亲波琳那里先天继承了这种自我哀怨。她先天腿上有残疾,后来精神上也变得残缺。

对母亲波琳的性格阐释尤其要求读者摆脱传统的窠臼,尝试多维的视觉。波琳在潜意识中容忍自己相貌上的丑陋,所以在女儿出生之前,她决心要去爱她,不管她长相如何。然而,这种决心在女儿在医院出生的那一刻被完全摧毁了。所以波琳为白人的家庭帮佣,以填补她在自己的家庭里找不到的美感。她自己的家缺乏艺术修养,波琳对此伤心绝望,所以她将自己的精力转向白人的家庭,为他们创造愉悦与和谐,并与自己的孩子疏远。尽管波琳的母爱和创造力都放在了她的白人雇主的家庭,却因为种族的不同遭到了不可避免的打击。波琳一直生活在一个孤独的精神世界里和丈夫频繁的争吵让她对每个人脾气暴躁,而争吵的原因是乔林和她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男性截然不同。波琳对白人的仰慕导致了乔林对她的仇恨,以及无尽的争吵。她想成为镇上衣服最为光鲜的女人,当她走过的时候,她希望别的女人会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瞥,事实上,她已经让白人们成为她的奴隶了。托尼莫里森同时又质疑了自己在读者心里建立的这一论断读者同时可以猜测,也许仅仅因为她喜欢自己的。家庭不能提供的奢侈的物质充裕的生活,所以她喜欢呆在白人的家里;在这里她可以清洁和安排每件物品,将所有的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在这里她可以找到美丽秩序洁净和赞赏。她常常感到孤独,所以她常去看电影,她喜欢白人的家,在这个家里,权利赞扬和奢侈都是她的。所有这一切在她自己的家里是缺失的,所以她不停和乔林吵架,挑起争端,但从未意识到她自己是争端的起因读者能够很容易发现波琳的语言和逻辑充满跳跃。她自己认为他们吵架的原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从文中读者也很难发现作者对波琳的性格给一个定论。

四、结论

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不属于任何社会上现存的角色的构建,而且她拒绝单一的角色构建,她的角色人物性格在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在不同的时间上会有不同的层次的存在。男性和女性对于环境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无论痛苦和快乐,在生活中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反应。在近距离的审视下,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情感,理智上的分界线逐渐模糊。但是,托尼莫里森并没有给我们一个解决的办法,只是给出了一个不定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质疑,去思考,给读者展示了她对所发生的一切的极度讽刺,这对女性主义无疑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endall,Jane.The Origins of Modern Feminism.

Hongkong: ,Macmillan 1990.

[2]金莉,秦亚青 美国文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Tony Morrison.The Bluest Eye.London: ,Picador 1970.

[4]王守仁,吴新云 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心灵 评. ―――托尼 莫里森的小说 《最蓝的眼睛》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篇2

社会生活的确正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反映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领域,正在对行政法形成巨大冲击,而这一切恰好会对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形成巨大冲击(甚至是超出滥用职权罪也对刑法其它方面形成冲击),这个问题已引起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关注,在刑法学界也有关注,如曲新久老师在《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一书中就有大量表述。但关注似乎还不多,笔者认为应当引起刑法学界更多的的关注(不管这种冲击最终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到刑法中来)。

行政权多元化在行政法领域造成的冲击

社会转型中行政权出现多元化趋势,国家行政机关不再是唯一的行政权主体,“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行使行政权问题的研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6而事实上民间非政府组织行使行政权问题,在行政法领域也确实引起了重视。

总得来说,行政权的变化,使行政法领域的观念发生了如下一系列变化7:

(1)?现代行政权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行政机关不再是唯一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其行政权部分地归还于社会主体(具体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对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行使行政权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8

“行政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家行政’逐步扩展成为‘公共行政’,许多社会自治组织以及私人也承担了行政职能”,9 “现代的公共行政日趋复杂,行政任务全部由国家担当相当困难。”10主张将“行政权扩展为国家行政权和社会行政权,将行政管理活动扩展为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社会公行政管理活动,这样就可以把非政府公共组织纳入行政主体的范畴”。11

也就是说,“在行政主体上,人们通常都会将公共行政等同于国家行政,认为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但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职能被移交给非政府组织来承担,打破了‘公共行政’即‘国家行政’的传统,国家行政属于公共行政,但公共行政不等于也不限于国家行政”。12所以要明确非政府组织的行政也属于公行政。

(2)“行政的多元化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承认”,“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 ,“不断确认新的行政主体类型”。13

(3) 行政法不再是“国家行政的法”,而是公共行政的法。“只要一个组织行使了公共权力,对具有公共性的事务进行了管理,那么该行为就应该受行政法调整。”14并提出一个组织是否受公法调整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承担了公共职能”,而非组织形式或传统的“公务”标准。15

(4)关于非政府组织所行使的公权力来源,有学者总结为包括从国家处转移来的国家行政权(这包括通过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的授予和国家政策、不成文惯例的赋予两种方式)和社会公权力两种。16有学者则具体指出行业组织的权力来源有三种: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政府委托的权力,内部契约形成的权力。17

(5) 特别要注意的是,已有学者在提出非政府组织行使公权力中的滥用问题。如学者王莉撰写的“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中的法律问题初探”18一文中指出:“社会公权力毕竟也是一种公权力,如果仅凭社会和自我监督而没有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同样会产生腐败和滥用”,但是“由于理论界对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行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务界中存在对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行为国家监督尤其是司法监督缺位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于社会团体滥用国家公权力的问题,应摒弃现有行政主体理论的不足”,“承认行使国家公权力的社会团体也是行政任务的承担者,他们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也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不应受主体性质的制约。而对于“社会团体滥用社会公权力的问题,应适应现实需要,发展行政法调整范围的理论,拓展行政诉讼的目的论,有条件地将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纳入行政及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法将国家行政以外的社会公共行政纳入行政法调整范围不仅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

(6)多位学者在文中不同程度指出,“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行使行政权的问题,使得行政法学的研究范畴大大拓展,行政法的基本观念发生转变。表现在:使行政的概念不限于国家行政,一元社会中行政主体的概念需要更新拓展;行政目标发生变化;行政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强制、命令,而广泛采用非强制的方法。19

同时对行政法基本范式产生巨大冲击,“国家行政”理念下的行政法范式面临危机,面临重建。表现在以下四点20:非政府组织从事社会公共行政的实践与传统行政法仅以国家行政为研究对象产生矛盾;传统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无法涵盖众多依据章程、规约等自治规则行使权力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欣赏并广泛采用非强制的公共合作行政行为,与以命令和强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行为运行方式产生冲突;非政府组织行使公共行政权引发的侵权纠纷与现行行政救济不能从容接纳的矛盾。

(三)滥用职权罪主体的未来

对滥用职权罪特别是对其主体的理解,与对职权的理解关系甚大。当然这里的职权是指“公职权”,“私人职权”当然不在此罪考虑之中。在传统中,我们对公职权特别是对其中公行政职权的理解就是国家公行政职权。那么,刑法滥用职权罪当然也就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因为从我国传统行政学和一般社会公众的观念看,除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人再能行使国家公权力。这与刑法的补充性、保障性是暗合的,与刑法犯罪构成源于社会生活是吻合的。刑法本就“是保障其他一切法律得以实施的制裁力量”,21 刑法滥用职权罪当然也就是为其它有关职权行使的法律规则提供保障。刑法对职权的理解当然无法超出其它关于职权行使规则的法律和规范之理解,也无法超出行政学和一般社会公众对职权含义的理解。这是社会整体文化对刑法的制约作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1997年修订《刑法》在实质上是仅把职权理解为国家公职权,而不包括社会公权力。这与传统行政法和社会一般观念对职权(行政权力)的理解是一致的,因为根据我国传统观念的理解除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人再能行使国家公权力,那么滥用职权罪当然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事了。这是本文前面提到的我国传统的“国家一元社会结构”和传统集权文化观念所决定的。

但是刑法当时只注意到了国家公行政职权中的固有行政职权,而遗漏了国家公行政职权必须包括“授予行政职权”,刑法在这一点上与行政法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这更加直接的决定了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至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到2002年恐怕也是不得不作出立法解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的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扩大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这看上去是扩大主体,实质上无非是把原来漏掉的“授予行政职权”追加进来,因为扩大的范围恰好与“授予行政职权”的范围大致吻合。

但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对授予行政职权的理解是有争议的,对“法律法规授权”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规章授权”则看法还不统一,但毕竟行政诉讼法把规章授权的组织也已经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认可它也是行政公权力的行使者。那么这个主体既然可以成为行政被告,就不排除有“规章授权组织的职权行使者滥用职权,造成刑法规定的严重危害性时成为滥用职权罪主体的可能性”。所以该立法解释所指的“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恐怕应该修改为:“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完整地涵盖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人员。

此外,现实中还有国家政策或惯例赋予行政职权的情况,也应纳入考虑范围。

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因为如前所述,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组织和人员已经不只是国家公行政了,现代行政法的理解已开始包括“社会公行政”,做为非国家机关的非政府组织开始享有行政权力,成为行政主体。那么,就如一些学者所提示的:“社会团体滥用国家公权力”,“社会团体滥用社会公权力的问题”,22 “非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管理如果出现不作为”等非法行为,23应当如何进行规制?除了行政法的规范,严重到一定程度,刑法应否介入?笔者认为刑法做为行政法的保障法,如果行政法把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行政纳入规制范围,刑法当然就应对其提供保障,对其中的滥用职权行为,刑法滥用职权罪应当加以规制。

国家机关国家公行政中的职权,非政府组织社会公行政中的职权,都是公行政中的公共职权,具有同质性,都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所有的权力都是从人民那来的”24,所以应当同等对待。

刑法的犯罪构成从社会生活中来,立法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应当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时做出表述。如果立法活动同现实社会结构与运行状态不相联系,就会造成脱节;如果凭空制造或发明法律就会形成缺漏。刑法研究者更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对于可能对刑法造成影响的社会现象及早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因为刑法是补充法,保障法。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行政法上的这一系列变化,不论最终是否会引起刑法滥用职权罪的主体变化,都应当引起刑法学者的关注,深入研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在刑法上恐怕已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2006年6月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设的“枉法仲裁罪”,此罪也属于滥用职权罪的范畴。25但该罪的主体是仲裁机关的仲裁人员,而特别是在民商事仲裁中,仲裁机关是一个民间机构而非国家机关,也非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组织。这使得广义滥用职权罪的主体已经包括了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

1 转引自赵秉志、郑延谱:“中法两国法人犯罪比较研究”载《刑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2 孙国祥,“论法人犯罪”,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期,转引自赵秉志、郑延谱:“中法两国法人犯罪比较研究”载《刑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74页

3 [意]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转引自《刑法机制》第35页

4 陈兴良:“法律在别处”,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7页

5 赵秉志、郑延谱:“中法两国法人犯罪比较研究”载《刑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79页

6 应松年:“非政治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期P53页

7 本文只研究在行政主体方面引发的观点变化,因为行政主体角度对此问题的研究最可能对刑法滥用职权罪主体的研究产生借鉴影响。试想,如果在行政法领域认为,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做为非国家机关行使着与国家机关同样性质的行政权,那么有什么理由在刑法上只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罪,而不对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样性质的“滥用公行政职权”的问题加以刑法规范呢?

8 郭道辉:“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现代法学》,1999年(1):4 转引自应松年:“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5页

9 章永乐、杨旭:“村民自治与个体权利救济”载《行政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66页

10 薛刚凌:“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载《行政法治道路探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1 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2 邓海娟、黄利红:“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对传统行政法的影响”,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2页

13 薛刚凌:“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载《行政法治道路探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4 邓海娟、黄利红:“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对传统行政法的影响”,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2页

15 章永乐、杨旭:“村民自治与个体权利救济”,见《行政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6页

16 王莉:“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中的法律问题初探”载《浙江学刊》2005年6期,第185页

17 黎军:“行业组织管理及其权力来源:一个行政法的视角”,载《行政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86-189页

18 见《浙江学刊》2005年6期,第187页

19 邓海娟、黄利红:“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对传统行政法的影响”,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2页

20 邓海娟、黄利红:“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对传统行政法的影响”,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第22页

21 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1994年6期,第55页

22 王莉:“社会团体行使公权力中的法律问题初探”载《浙江学刊》2005年6期,第186-187页

23 应松年:“非政治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期P53页

篇3

行星冲日一直是每年天象的重头戏之一,它也将为公众带来欣赏该行星的有利时机。江苏省天文学会最新通报,2012年的苍穹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五大行星将轮番上演冲日大戏。

火星(3月4日冲日)

2012年3月4日在我国古时被称为“荧惑”的火星将率先出现冲日天象,据江苏省天文学会专家介绍,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它缓慢地在众星之间穿行,亮度变化较大。当其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称之为“冲日”。此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地球正好处在火星与太阳之间。在火星冲日前后一个月间,太阳一落山,这颗红色星球就会与狮子座一同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此时的亮度也将达到 -1星等。拥有天文望远镜的朋友且不可错失这个机会,虽然说此次冲日不是大冲,但毕竟两年多才冲一次应该值得大家关注。专家还特别提醒,除肉眼观测外,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还可进一步观测到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和两极的白色极冠,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到一些暗黑的斑点,那是火星表面的一些低地或峡谷之类的地形。

以美丽光环而著称的土星将在2012年4月16日冲日。届时,土星的亮度将达到最亮,此后的整个春夏季节,我们都可以在夜空之中看到这颗携带光环的行星。 土星是一个非常亮的大行星,所以,观测的地点并不一定非要到郊外去。在城里面,只要天气晴好也完全能够用肉眼看得到。土星冲日,通常相隔三百七十八天出现一次。此外,通过10公分以上的小型天文望远镜还可看到其美丽的光环。其实土星光环由无数大小形状各异,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五光十色的光芒。土星的光环很宽但很薄,它常以不同的角度朝向我们,只有当它面向我们以较大角度展开时,我们才能把光环看得最清楚。当它侧面对着地球时,地球上的人则看不到光环,这种情况曾在2009年刚刚发生,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直径仅次于木星。土星也是太阳系里拥有卫星最多的行星,其中大多数是本世纪发现的。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卫星,直径比水星和月亮都大,用二百毫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可观察到它。

淡蓝色的神秘星球海王星是依据纯天文理论计算而被发现的行星,所以在天文学史上被称之为“笔尖上的发现”,1846年它才首次进入人们视野。由于海王星亮度较暗,平常很难观察到。同时,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长为45亿千米,公转一周需要约165年,从被发现至今海王星刚刚完成一次对太阳的公转,因此在人们眼中显得颇为神秘。这颗大行星将在2012年6月29日冲日,有兴趣的天好者可借助望远镜一睹这颗淡蓝色神秘星球的风采。届时,海王星在摩羯座中逆行,使用天文望远镜的爱好者,若能配上《世纪星图》,将会更容易找到其在天空中的位置。

9月29日天王星冲日,作为太阳系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二远的行星,冲日时天王星的亮度是5.7星等,这就意味着在观测条件非常好的地方,公众不用望远镜就能用肉眼隐约见其“芳容”。据了解,天王星是英国天文学家威廉 赫歇尔和他妹妹在1781年用望远镜发现的,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望远镜发现的大行星。事实上,它曾经被观测到许多次,只不过当时被误认为是另一颗恒星而已。

篇4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这就像坐在一个重200千克、行为举止不佳的人旁边。如果你在水星上,白天的气温会高达430℃,这样的温度足以使铅块熔化。水星几乎没有大气层,所以在被太阳炙烤的同时,你几乎处在真空里,这会立即抽掉你肺里的空气,蒸皮肤里的水分。缺乏大气层还意味着你会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水星上空的太阳是地球上空太阳大小的2.5倍)。唯一的好处是,水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如果你能活下去的话,你可以在上面轻松地跳来跳去。此时你会特别渴望夜晚的降临,但是如果听到水星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58天,你可能会不开心。

一个月后,当夜晚终于来临,你最多也只能高兴1分钟,因为此时的温度是-170℃,比地球历史上有记录的最低气温(东方站,南极)还要低77℃。这是因为没有大气层来维持和分散太阳的热量。你仍然站在真空里,真是不方便。在将来的一个月里,你将会饱受低温困扰,之后接着是炙热难耐的高温。你最好期望自己所处的是靠近两极的区域,因为虽然仍然身处严寒和无边的黑暗,至少你不会缺水。从理论上讲,在这里建立人类基地是可行的,但是优势很小。

金星

金星的情况也不乐观。

金星有一个浓密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大气层,相比之下,真空显得特别可爱,在水星上就像是坐在夏威夷海滩上吃烤虾一样舒适。拜访金星的情况大概会是这样的:

首先,这里的空气96%的成分是二氧化碳。

其次,这里的气压是地球表面气压的90倍,因此,还没等到吸入第一口气,你就被立刻压扁了。这种压力相当于在海底1000米――是自由潜水深度世界纪录的3倍。如果你有正常站立的方法,空气阻力会大到想抬一下胳膊都像划水一样困难。

再次,这里的地表温度是465℃,比铅的熔点还要高77℃,整颗星球都处在这样的高温中。在夜晚(金星的昼夜交替周期也相当长,甚至超过了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温度也和白天一样炙热,因为浓密的大气层把所有热量都困住了。

金星上的白天处在微弱的光线下,头顶是橘红色的云层。太阳只不过是空中一个亮度更高的光晕。这里的夜晚是没有星光的彻底黑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你都身处一个高压熔炉当中。不过,至少这里不会有恼人的虫子。

鉴于以上几点,苏联发射的金星探测器“金星13”号还是相当令人佩服的,它不但于1982年降落在了金星表面,而且存活了127分钟――这让它有足够的时间拍摄下面这两张照片,这也是我们至今仅有的两张金星表面的图片。

金星表面倒是不存在风的问题,微风轻拂,但是从大气层中向上走,情况很快就不一样了。金星大气层上部是另一个地狱――这里的持续风速是地球上最高级别飓风的2倍,同时伴随硫酸液滴的拍打。

然而奇特的是,如果你到达了金星大气层的顶端,就会发现这里的环境条件竟然是宜居的。金星云层的顶端温度和压力都与地球上相近,而且因为氧气和氮气在这样浓密的大气层中会上升(就像地球大气层中的氦气一样),这一层的空气或许基本上是可以呼吸的。一些科学家真的在讨论在金星大气层50千米高度建设可以飘浮的人类城市的可能性。

当问到马斯克有关金星的宜居性时,令人惊讶的是,他实际上认为虽然“极度困难”,但是金星是可以变得宜居的。他说当技术足够先进之后,会有某种方式将金星大气层清理干净,因此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是可以向金星上殖民的。

如果火星是地球上的一个地方,没有人会想去那里。但是在关于非地球行星宜居性的讨论里,所有这些行星对居住来说都是一场噩梦,此时搬迁到火星上去听起来就意外显得很不错了。

基本上,火星就是一个比南极要冷,看起来像亚利桑那州的沙漠,空气无法呼吸,人类如果暴露在太阳下,会被太阳辐射致死的地方。火星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比地球上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还要不适宜居住得多。但是这里的条件对建造一个封闭的人造栖息地来说,是足够合理的。有了一个温室花园一样的栖息地,以及一套足够好的太空服,你就真的可以在火星上生存了。火星上甚至还有水,有很多,被束缚在两极的冰里,如果你在一年中最好的时间到了火星上最好的地区,还可以享受21℃的怡人气温。即使是在栖息地内部透过窗户向外看,你也至少知道外面挺舒适的。

火星上的一天(一个“sol”)大约是24.5小时,这对人类和植物来说都很合适。火星的重力是地球的38%,基本上可以保持你正常活动,同时还能让你享受到一些低重力环境独有的好处,比如弹跳4米扣篮,或者住在公寓楼第二层,早上从窗户跳出去上班(1/3的重力意味着,地球上X米高的平台相当于火星上3X米高的平台)。

太阳系中最酷的旅游景点在火星上――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隆起。

它的面积可以装下整个亚利桑那,高度会让珠穆朗玛峰看起来像个小山包。

另外,火星上的峡谷会让科罗拉多大峡谷看起来像是纸上的划痕。

后面我们还会对此进行详尽的解读,但是从理论上讲,如果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技术,人类可以对火星的土壤进行改造,而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让居住在上面变得令人愉快,拥有树木和海洋,在室外不需要穿太空服。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希望你已经好好享受了地板带来的便利,因为这四颗行星都没有坚固的地面。

46亿年前,太空中有一团巨大的气体云,某种扰动触发了它自身的坍缩。宇宙里的物质太熟悉这意味着什么了――突然间到了黑色星期五,可以疯狂采购了。这是一场疯狂的竞赛,请尽量收集尽可能多的物质。每一颗恒星和行星都会告诉你,取胜的关键在于早一点获得领先。如果你一开始就收集了最多的物质,你收集物质就会越来越容易,而你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加你的优势。一旦在早期建立了领先优势,其他天体就很难赶得上了。

最终的获胜者会变成恒星,其他天体就只能变成在今后100亿年当中绕恒星旋转的行星,直到有一天恒星走向终结,新一轮游戏又开始了。

在太阳系,这场游戏的获胜者是太阳,它在此过程中收集了整个气体云中99.8%的物质。此时,这场游戏变成了一场瓜分残留物质的血战。那些收集了足够多物质的天体会成为行星,而收集不到足够多物质的天体只能成为卫星,在今后的100亿年当中围绕行星旋转。

如果运气不佳,既无法成为恒星、行星,也无法成为卫星,就只能或者成为小行星――太阳系中无家可归的天体,或者被更大一些的天体吸收,失去它们原本的身份。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在这场比赛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件尴尬的事情。有些物质因为经验不足,不知道太阳系形成的黄金法则――知道什么时候认输。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显然早就认清了情况,知道太阳的领先优势太明显,于是放弃了当明星的梦想,干起了普通的工作。它们改头换面,成了行星。

但是另外四颗气体巨星,继续着自己徒劳的收集过程,希望能扭转局面。一旦这么做,就处在了一个糟糕的局面――成了一颗奇怪的“将是未是的恒星”。木星的组分是氢气和氦气,和太阳相同,但是木星没有足够的质量来引发聚变,因此只能永远维持在目前的模样。

气体巨星自己当然不会承认。一旦明确它们无法成为恒星,它们很快就变了说辞,装作自己本来就想当行星的。现在,它们被遗弃在恒星和行星之间的一片不毛之地中,在未来100亿年里作为没有地表的肿胀行星存在。

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像木星这样的气体巨星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想要一探究竟,就需要穿过外部云层,强烈的重力(地球的2.5倍)会使得降落的速度越来越快,周围会越变越暗,温度越来越高,压力逐渐增大。最终,四周变成漆黑一片,温度会超过太阳表面温度,而且由于上方大气的巨大压力,四周的气体会被压缩到难以和液体区分开来(这被叫作超临界状态)。氢气浓缩到了电子可以在原子间自由流动的程度,变成一片电流的海洋――导电金属氢。木星是不是有一个固体的核心,目前还存在争论。

不存在争论的是人类永远不会殖民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同样如此。

但是,人类有可能殖民到木星和土星周围有冰覆盖的大型岩石质卫星上去,虽然那里可能会很冷。我们也可以搬到月球上去,但是它只比水星好一点――白天温度可以将水变成蒸汽,夜间温度能把氧气变成液体,同样没有对太阳辐射的防护。

当问马斯克除了火星之外人类还有哪些潜在的殖民地时,他说,如果我们的技术足够先进,就有一大把可以去的地方――几颗卫星,为数不多的最大的几颗小行星,如果足够疯狂还可以去水星和金星,但是他最后说:“火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现在,你知道住在地球上有多好了吗?我们拥有适宜的温度,一个大气压的大气,微风拂面,暴风雨是水组成的,丰富的液态海洋,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保护我们免受太阳伤害,到处都有食物,空气可以直接呼吸。只有在大量环境条件都处在精确的位置上时,我们才可以在不穿宇航服的情况下到室外散散步。所以,让我们在忘掉这一切优待之前,花7分钟时间感激一下住在地球上这件奢侈的事情。

延伸阅读

2016年7月,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分析了两颗距离地球大约40光年的类地行星TRAPPIST-1b和TRAPPIST-1c的大气层,发现其氢气和氦气含量很低。这两颗行星绕着宝瓶座的一颗红矮星旋转,大小和地球相当,年龄至少有5亿年。

篇5

在两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众多航天核心专家开始把目光拓展到更为遥远的太阳系行星、其他天体及行星际空间。“月球是我们深空探索的起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告诉记者,早在多年以前,在研究月球的同时,他就已经把自己的视野投向了火星。

与此同时,我国深空探测的相关时间表已经出炉:2013年探测火星,2015年探测金星,2025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在这张时间表的背后,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又一次提速。

“萤火一号”10月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测控能力实现了由近空探测向深空探测的重要转变。对于深空的确切定义,目前国际宇航界仍时有争论。1988年以前,在世界无线电行政会议制定的《无线电规则》中,把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作为划分“近空”和“深空”的分界线。随着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出现,人类可以发射更远距离的大椭圆轨道探测器,大椭圆轨道最远点远远超过了月球距离。根据这些变化,世界无线电行政会议于1988年10月修改了深空分界线,把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作为新的深空分界线标准。

而依据我国2000年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

但是目前在国内,月球探测依然被普遍当做是深空探测。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简单地把“深空”理解为月球和月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如今,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渐行渐近。如果没有意外,今年的10月,中国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 “萤火一号” 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不过,这已经是一个被延迟的发射计划。记者了解到,“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随俄罗斯的卫星升空,后因故该发射计划推迟到了2011年的10月。俄罗斯方面的推迟发射也给中国方面带来了损失,因为除了维护方面的成本,中国还不得不对一些系统进行更新。

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以外,中国自主探测火星的行动已经悄然进行。虽然相关项目还没有被国家正式立项,但是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那里获悉,该院以“嫦娥一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综合应用月球探测一、二期工程技术,已经研究并提出了我国自主火星环绕探测的技术方案,目前正在开展相关技术攻关。据悉,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重量达100公斤以上,科学探测能力将大大提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核心专家叶培建认为,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到达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火星进行探测的前提条件。此外,火星探测的部分关键技术先期已开展研究并有一定基础,尤其是地面测控系统建设的64米大口径天线完善了我国深空测控网,为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他建议,我国需要尽快实施独立自主的火星环绕探测。

而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探测火星专家组,此后,经过论证和立项工作后,探测火星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根据专家们的设想,我国探月与探测火星并不互相影响,两者可同时进行。叶培建说,如果火星探测项目被国家尽快立项,最佳的发射时间应该在2013年,此时火星和地球距离最合适。

对此,《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航天专家庞之浩解释说,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火星是第四颗行星,它们的运行一个在里圈,一个在外圈,但是彼此之间距离遥远,其最近的距离一般也在5500万公里以上,为了节省探测器入轨或者登陆火星的飞行时间及能源消耗,需要选择地球火星之间理想的飞行线路。

科学研究发现,由地球飞往太阳系其他行星,最经济的轨道就是双切轨道,即与地球轨道和目标行星轨道都相切的日心椭圆轨道,采用这种轨道可以很好地利用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公转运动。庞之浩说,探测器飞往火星其飞行线路要与地球外切,与火星内切,沿着最省能量轨道飞行,而这就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由于火星的直径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和地球相近,公转一周需要686.98天,几乎是要花地球公转一周两倍的时间。计算发现,火星与地球每15~17年有一次最近的机会,每26个月,会有一次相对较近的机会。因此2013年就是一个好机会,如果错过就要等到2016年。

深空探测计划已经出炉

根据叶培建的设想,我国深空探测战略是按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两大主线开展探测活动。目前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目标是月球,探月工程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将在2020年前完成“绕”、“落”、“回”三个步骤,2025年我国将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而我国的行星际探测包括火星探测,大行星、小天体探测。

叶培建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掌握无大气天体的环绕、着陆、巡视的技术,具备对火星的空间探测能力。另外,在实施火星环境等科学探测的同时,他提出,在2015年并行开展金星探测。

“到2020年,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目标是掌握月球取样返回技术;具备在距地球约4亿公里的有大气天体的着陆和巡视能力;掌握行星借力飞行等关键技术。具体来说,包括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火星、金星和小天体多目标探测任务;建立月球基地任务;火星的着陆和巡视探测;金星环绕探测。”叶培建说,在此之后,到2030年,我国将具备对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天体的取样返回能力,具备10亿公里远天体的探测能力,另外还将进行木星及更远的探测,以及火星采样返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目前需要建立专职管理机构。

探测器“刹车”面临考验

庞之浩说,深空探测是一种高风险的行动,其中在进行行星、小行星等其他目标的探测时,探测器入轨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探测器发射失败有很多都是入轨困难造成的。

“发射的一些探测器要么就是飞过去了,要么就是撞上了。”庞之浩说准确掌握探测器的制动时间非常重要,“踩刹车”必须恰到好处才行,早了、晚了或者太急都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据了解50多年来,原苏联、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洲共计划了40余次火星探测,其中2/3以失败告终,这里面绝大部分都与“刹车”时间控制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入轨控制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深空探测器发射的成败。近些年,美国发射火星探测器,最紧张的就是入轨那一段,我们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发射也都是如此。”庞之浩说,在其他各类探测器的发射中,入轨控制依旧是一个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深空探测网的建设,现在已经确定的有喀什、佳木斯和南美洲三个测控站,按照计划安排,预计2012年建成国内深空探测网部分,2016年建成国外部分。这三个测控站建成以后,我国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深空探测了。以后无论是探测火星、金星还是其他的一些探测目标,深空探测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跟踪了。

中国还不算深空探测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告诉记者,两次月球探测活动的圆满成功使我国突破了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同时建立了基本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深空探测大国的行列,但是目前还算不上深空探测强国。

“只有将来其他国家所进行的火星等探测项目,我们也能够独立实施,并且还能够实施其他国家还没有进行的一些深空探测项目,才能有资格说我们进入了深空探测强国的行列。”刘振兴说。

“在深空探测方面,我们只是一个后来者。”庞之浩说,目前世界几个航空大国或者机构的未来深空探测规划已经涵盖整个太阳系,既有以增强科学认知为主的科学探测活动,又有以扩大人类活动空间为最终目标的探索活动,其中月球、火星、金星成为这些国家和机构深空探测的重点。

目前,除了各大行星及矮行星以外,小行星和彗星也成了世界各航天大国和机构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对此,庞之浩解释说,小行星和彗星有可能保留宇宙起源时留下的一些物质,研究它们对探讨宇宙和太阳系起源及演化、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小行星还有可能预防小行星撞地球。

其实,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前苏联和美国的探测触角就已经延伸到了太阳系的很多角落,火星、金星等行星及小行星和其他一些天体上或者附近都留下了他们探测的足迹,并且50多年来,美国的深空探索一直在持续进行,其探索的足迹已经扩展到了太阳系各个行星及一些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多个区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深空探测强国。

庞之浩透露,现在火星已经是美国的重点探测目标。他告诉记者,火星是当前深空探索最为热门的目标,除了美国以前成功发射、但是已经报废的多个火星探测器,目前火星及火星轨道依旧活跃着地球以外行星上最多的探测器,数量达到五个,其中有三个轨道器,两个着陆器。根据美国的计划,他们将在2025年进行载人探测或者登小行星的行动,另外再以小行星为中转站实施载人探测火星,大约在2035年,美国就会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行动,然后就是载人登火星。

“此外,美国2007年9月27日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也正在奔赴小行星的路上。”庞之浩说,“黎明”号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而美国耗资约七亿美元的“新地平线”号经过长达九年的太空之旅以后,将在2015年靠近冥王星,对其展开为期五个月的探测。这将是人类第一个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专家们希望通过它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之谜。

“继承了前苏联深空探测遗产的俄罗斯正在谋划着重新上路。”庞之浩说,目前他们也提出了包括载人登火星在内雄心勃勃的深空探测计划。另外,这些年欧洲空间局的深空探测也一直在持续推进中。甚至在深空探索方面,日本也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其“月亮女神”计划也是继几十年前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计划之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月球探测计划之一。另外,现在日本还对火星、金星和小行星等多个天体实施了探测计划,虽然一些行动失败,但他们的探测还在持续。“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作为航天大国的中国加快进行深空探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庞之浩说。

但是欧阳自远也表示,中国的深空探测也必须谨慎、按部就班地进行,要根据我们的国力量力而行,在太阳系的范围之内予以重点突破,不可盲目地一哄而上。而对于更为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国现在则根本没有必要考虑用探测器探测的方案。因为人类目前掌握的航天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需要,即使探测器及飞船的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到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飞一个来回,仍需要近十年的时间,在银河系转一圈需要几十万年,要飞出银河系到达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就需要230多万年,而要在宇宙中周游,则需要几百亿年的时间。

“太阳系以外实在是太遥远了,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我们的探测器难以飞出太阳系,根本没有办法对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测,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天文仪器的观测和天文学家们的猜想了。”欧阳自远说。

篇6

【关键词】红巨星气圈;白矮星;十日并出;扫荡太阳系;恐龙灭绝;暗星云;第四纪冰川;史前大洪水

恐龙灭绝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不可能都成立。尽管灾难来临时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但最根本的原因只会有一条。地球范围内的各种揣测无一能够确立;地层界线铱高含量猜忌小行星、大彗星撞击,能量级别太小不足以杀尽;莫非太阳系以外的姊妹恒星发生超新星、红巨星爆发?近处没有超新星残骸,却有红巨星爆发留下的痕迹,那就是天文学家确认的第一颗白矮星――天狼伴星的存在。它距离我们8.65光年,算是近邻。它失去厚厚的对流包层、红巨星气壳究竟去了哪里呢?追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已成为一道困扰人类的世纪难题。

好在随着科技发展,装在飞船上的哈勃天文望远镜拍回了许多奇妙照片,不少飘散的红巨星气圈波及、淹没、扫荡周围恒星的清晰画面展现在眼前。挑一张清晰美丽的天文照片见左图――颇似爱斯基摩人戴的帽子的红巨星气圈飘散、扫荡周围恒星的实况供细细品味。数十颗身陷浓云的朦胧恒星历历可数,浓云深处不可见的更多。揭秘了散布于星空的一项基本法则:恒星老死过程多数都要飘散出红巨星气壳,扩散范围波及、淹没、超越周围几层恒星变成巨大的气圈,仅剩下正中心小白点似的内核白矮星留在原位。反过来讲,白矮星的存在就成为周围恒星系统曾经遭受过扫荡的铁证,诸多照片无可争辩地证明着这一点。

天狼双星的倩影见右图,小星b即是伴星白矮星。依据天文法则,质量越大的恒星热核反应越猛烈、能量消耗越快、熄灭越早。因此b星当初可比A星大许多。A星有2.14个太阳质量,b星有一个太阳质量,b星飘散的外壳就应该有约一个半以上太阳质量。将左图正中心的小白点与右图b点重叠,立刻再现当初天狼伴星巨大的红巨星气圈飘散、扫荡太阳系的悲壮场面。气圈虽然非常漂亮,但毕竟从高温环境出来没凉透且有余烬燃烧、像气球般膨胀开来,近邻的恒星无一能够逃脱。太阳尚且如此,地球能躲到哪儿去呢?

结合天文学、地质学的现有资料进一步深入探究发觉,天文、地质在这个时段及其以后的同步表现高度吻合:天狼双星中的这颗白矮星初露于1.2亿年前后,经数千万年的末期演化、壳核分离,于7000万年前气圈大幅度超前的迷雾侵入太阳系、“十日并出”、地球升温;6500万年前灼热的气圈本体扫荡太阳系、耗时数万年才穿透烘箱般的浓云,平均气温高出现在17°C以上,两极和海底升温到同样水准;穿越稠密气圈时,浓云内的固态物质――巨量沙尘、石块纷纷被地心引力像吸尘器般吸积下来形成厚厚的沉积层,掩埋了不堪忍受环境气候巨变而灭绝的恐龙和75%的物种;浓云内的液态物质――巨量水分发生倾覆、加上全球冰雪融化,引发了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侵;地层界面下稀有金属铱、镍、钴高含量亦是气圈自身的特性造成,绝非小行星撞击所致;所谓撞击而成的地下大坑,不过是被掩埋的古老环形山而已。

“十日并出”天象在诸多红巨星气圈内外迷雾部位可以清晰看到,最多的有二十几日围绕着一颗恒星,乃是气圈撒布的粉尘迷雾被恒星俘获、梳理成网状发光团,其节点光亮度虽比恒星暗淡,但仍刺眼且放射高温。我们的祖先曾亲眼目睹、言传口述、史书亦有记载。《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竹书纪年》:“(夏)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徙。”《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气圈厚度大于恒星间距,离太阳最近的亮星南门二有4光年,用太阳的奔跑速度穿越也得花好几万年时间。气圈有一个半太阳质量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尘埃加在一起还不及太阳质量的0.2%,气圈剩余巨量物质不灭,还会有所作为的。

“十日并出”炎热气候随空间的粉尘迷雾被众星逐渐吸积干净而延续到第三纪末期,多余的日消失,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气圈力尽止步、冷却变粗变黑、断作弧形残段、化成体形硕大的一团团黑色暗星云,逗留在附近天域的至少两团黑色暗星云被拍摄到。它俩虽然淹没了大批恒星,可是近端离我们未超出恒星间距、之间没有亮星、并不太遥远,太阳系仍可随轨道旋回屡屡钻入其中,因钻入深度不同致使黑暗、寒冷持续的时间长短各异而导致了第四纪几度冰期和史前大洪水的相继发生。当穿入伴随暗星云的大面积迷雾区时,再次出现“十日并出”高温过程。相遇时均伴有巨量粉尘、沙土、石块的集群陨落。还惊奇地拍摄到暗星云核心有冲破壳层的剧烈岩浆喷发活动,补充水源的水蒸气、洁白的粉尘、白或黄的石英砂、大小体积的陨石从足以吞吐太阳系的巨大喷口海量产出,少许被路过的地球粘走。多姿多彩的五色石、漂亮的玻璃陨石、雷公墨、雨花石、黄龙玉以及巨型沙漠,大致来源于此。

篇7

作者:董泽政 李绿萍 许哲 单位: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常见的寻优算法

对于各种约束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其作为寻优的目标函数,第二种方式是限定约束条件的范围,如发射时间窗口限制和转移时间限制。对于轨道设计中的寻优问题,目前采用的寻优策略是全局寻优+局部寻优的方法,即通过全局寻优算法初步确定最优值所在的区域,再通过局部寻优方法确保解的极值性。局部寻优算法局部寻优算法需要给定初值,寻优算法根据目标函数的性质寻找附近的极值。常用的局部寻优算法有Nelder-Mead算法和序列二次规划,优点是不需要任何目标函数或是约束条件的梯度信息,可保证最终逼近最优值,但其收敛较慢,计算量大。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利用梯度信息,寻找最优解,其优点是在极值附近时能够快速收敛。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的计算量集中在Hessian矩阵上,计算量随自变量维数非线性增加,因此有了一些简化Hessian矩阵的计算方法,比较有名的(BFGS-LBFGS)即是一种通过一阶偏导数来计算Hessian矩阵的算法。全局寻优算法局部寻优算法的优势是高效率和高精度,然而无法保证全局最优,因此其寻优能力具有局限性。对于深空轨道设计问题,不同极值之间性能指标相差较大,如图。。中最大极值为3.7km/s,最小极值为2.1km/s,可见仅仅局部极值是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经分析,适合在轨道设计中使用的全局搜寻算法主要有遗传算法(GA)、差分进化法(DE)、粒子群算法(PSO)和模拟退火法(ASA)等,下面对各个算法进行简要的说明并通过仿真算例来说明不同算法间的特点。遗传算法(GA):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由美国J.H.Holland教授首次提出的、以达尔文自然进化论和Mendel遗传变异理论为基础的求解复杂全局寻优问题的仿生型算法。GA基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对包含可能解的群体反复使用遗传学的基本操作进行迭代,不断进化群体,同时以全局并行的搜索技术来搜索寻优全体中的最优个体,以求得满足约束的最优解或准最优解。GA应用广泛,在深空轨道设计中逐渐得到重视[1,4]。作为一种新的全局寻优搜索算法,遗传算法具有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用于并行处理以及应用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差分进化算法(DE):差分进化法是一种新的进化算法,由Storn和Price在1995年提出[5],是一种随机的启发式搜索算法,主要特点是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快,所需专业领域知识少。通过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DE算法具有很强的收敛能力,比较适合于解决复杂的寻优问题。当然差分进化算法也有一些自身的不足,由于DE算法的关键步骤“变异操作”是基于群体的差异向量信息来修正各个体的值,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化信息在逐渐缩小,以至于后期收敛速度变慢,甚至有时会陷入局部极值点。针对这一问题文献[6]总结了几种改进方法,改进的方法主要是自适应调整编译因F和交叉概率CR上。粒子群(PSO)算法:一种启发式全局寻优算法,模拟生物群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进化,充分利用群体内部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粒子群算法最早是由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7]提出。受到人工生命的研究结果启发,PSO的基本概念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PSO在函数寻优等领域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Kennedy和Eberhart之后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提出了多种PSO改进算法[8,9,10],并应用于深空轨道设计中,具体可参考文献[2]。自适应模拟退火法(ASA):基于热力学理论,即对于高温熔体,分子在其中的运动时不规则的随机的。然而当温度下降到熔点附近时,分子的运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逐渐趋于低能状态,当能量最小时能量便产生了结晶。Kirkpatrick在1983年基于以上过程提出了模拟退火法,基本模拟退火法不是一个群体寻优算法,文献[11]将模拟退火法转化成一种群体算法,显著地增加其全局寻优性能。基本的模拟退火算法由于收敛精度问题,搜索速度比较慢。目前改进的方法有将其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采用自适应机制调整控制参数的自适应模拟退火法(AdaptiveSimulatedAnnealing),本文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法。多目标函数寻优方法多目标函数寻优方法可在深空轨道设计将速度增量和转移期这两个不同指标同时作为目标函数,便于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使目标性能尽可能达到Pareto意义下的最优。NSGA2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解决多目标寻优问题的方法,由Deb等在2000年在NSGA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其特点是采用非优超排序和排挤机制。其中非优超排序机制保证搜索过程向Pareto最优收敛,排挤机制保证了Pareto最优解的多样性。原始的NSGA算法复杂度为O(mN3),而采用快速非优超排序后,NSGAII算法复杂度将为O(mN2)。

仿真算例

以从地球发射至小行星阿波菲斯为例,研究不同寻优算法在简单双脉冲问题中的应用。以地球-地球-木星转移轨道为例,说明算法在带行星借力的多脉冲星际转移轨道中的应用。研究在两种不同转移策略下各种算法的性能,主要为目标函数调用次数、寻优消耗时长、多目标函数寻优方法的适用性。地球-阿波菲斯转移方案搜索首先考虑直接从地球出发前往小行星阿波菲斯,转移方式为双脉冲方式,因此寻优的自变量为发射时间0t和飞行时间1T,目标函数选择两次速度增量之和,即:(式略)窗口搜索范围设为2017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分别采用GA、DE、PSO、ASA四种寻优算法,得到仿真结果。从表中可得到GA算法的表现最好,其函数调用次数和耗时最少,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寻优。总之对于简单的双脉冲转移而言,四种算法都较好地完成了寻优。由计算结果可知,除粒子群算法PSO外,其他三种算法均成功收敛行时间与速度增量的Pareto解集。最短飞行时间为180天,对应的速度增量需求为5.1km/s;最小速度增量需求为4.90km/s,对应的飞行时间为290天。综上所述,对于简单的单目标函数-双脉冲星际转移问题,四种算法均能寻找到最优的转移窗口。对于多目标函数的情况,粒子群算法PSO收敛性差,无法完成转移窗口设计,其他三种算法则能够用来处理这类问题。

篇8

在旅游早已成为普通休闲方式的今天,与众不同的星空旅游,已让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璀璨的星空之美。

黑龙江、河北、北京、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新疆,让我们追随旅者的脚步,一起离开都市的混凝土丛林,奔赴山水自然,感受无与伦比的震撼星空。

提起星空,我想大多数人会津津乐道地回忆起孩童时候的种种观星经历,言语中往往透露出无限的怀念之情。那种敬畏与梦想,总是会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

而如今,渐渐习惯了城市丛林的我们,蓝天白云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田野间的清澈小溪早已消失,青山绿水被一幢幢的房屋取而代之。不知何时窜到高处的大楼,霓虹迷离,灯光闪烁,那片天空正被侵蚀得越来越窄,更遑论星空闪烁,一切都隐灭于那一片混乱的水泥丛林中。

当看星星已经褪色为久远的记忆,演化成一种奢侈的梦想,我们曾经有过的向往,那个曾经的梦境,真的离我们渐行渐远?

星辰永恒,期待你我

如今,旅行已经逐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计划一次享受星光的旅程?抛却都市丛林,亲近山水自然,这场星光之约将变得更加浪漫、更令人惊喜。我们可以为异域的美景出行,也可以为他乡的美食诱惑,何不为那片璀璨的星光,重温最初的相遇呢?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白天欣赏山水风光,而夜晚,大自然褪去华丽的衣裳,浩渺星空展现。昼夜更替,日月轮回,正如“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赞叹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星空,始终是那片星空。岁月流逝,世事更迭,而星空,仿若永恒。

即使城市的霓虹湮没了暗弱的星光,它们依然在远处守候;即使长久的阴雨,遮蔽了太阳的光芒,繁星依然在云端之上熠熠生辉。

你可以旅行横跨半个地球,但头顶的星空还是那样永恒地庄严。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看到了原来没有见识的陌生星星,其实,它们一直就在那个位置闪烁。

匍匐在地球表面的我们,不论身处何地,每时每刻只能看见一部分星空。在北半球,永远也看不到南半球的璀璨星辰;而在南半球,则永远也见不到北半球的星星升起。地球在召唤我们走出去,去避开被现代社会污染的灰色天空,去远方的地平线,探寻我们未见的星辰。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地球的赤道地区能看见最多的星星。南方地平线,就是南天极,相反就是北天极,那是北极星的方向。所有星体从垂直于地平线的角度升起,在另一侧降落,随着地球自转,不断有新的天体出现。一夜之间,一年之内,所有的全天星空,逐一展现。

在地球的南北极可以看到最独特的星空,那里的星空总在水平地转圈,没有星星升起,也没有星星落下,只有倾斜于赤道的黄道带天体——太阳和月亮,以及几颗明亮的太阳系行星,会懒洋洋地在地平线上时隐时现。

不过,这里也有独特的天象——绚烂的极光在吸引着我们。梦幻般的极光由于太阳风粒子而发生,往往令目睹者如在梦中。远离灯光,感受星光璀璨

星空,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为恒久的资源。如果人类不知珍惜,任由污染裹满地球,那么星空就将远离。换言之,星光的璀璨程度,是一个地区夜空环境保护的晴雨表。一个被污染的区域,是无法见到最纯真之夜空的;而在夜晚能拥有漫天星光的地方,必定拥有清新的大气。

那么,哪里的夜空最迷人,哪里的星光又最璀璨呢?

在人口聚集的城市里,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路灯亮如白昼。城市上空笼罩着的厚厚废气,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发散出一大圈红彤彤的光芒,即使远离上百公里,依然无法避免。这里,不是星星的落脚点,而是星星的坟场。

在灯火日益明亮的乡间村庄,城镇化的脚步也逐渐掩盖了星空的光芒。大量的户外照明灯和道路灯光,肆意侵蚀了原来静谧的夜空。

凡是有人类聚集生存的地方,总是避免不了对夜空的污染。如果我们观看地球夜景图,就会发现,越是大都市,夜晚的灯光也必定越明亮,四周围绕着一串卫星城镇,组成了一大片生活圈,代表了人类群居环境的特性。

我们将目光移出都市圈、移出大片居住区,视线继续划过一片片中等亮度的小城镇、乡村,一直到更为黑暗的区域,这里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山区,要么就是海洋。

只有在这里,星星们才欢喜地展现出它们欢快的光芒。

北宋诗人坡曾写道:“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在没有光污染的千百年前,夜空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星星了吧?古人对日月星辰的情怀,始终是以一种尊崇的心态仰望。

以旅游之名,赴星空之约

当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休闲方式,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也开始日益细分市场,别致品位、深度体验、高度自由的度假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一些成熟旅游者更加追求深度的主题旅游,就像山水风光旅游、海洋主题旅游,甚至葡萄酒自酿旅游。

而与众不同的星空旅游,除了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感以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知识的补充、心灵的洗涤。

在广袤的苍穹笼罩下,时光流转,万物变迁,而星空却依然闪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的著名诗句时常被今人引经据典,纵横恣肆的笔触虽然仅仅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却也同样传达了对星辰的尊敬之情。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游历名山大川之时,仰望日月星辰,触景生情。而诗篇背后,正是有令他们魂牵梦萦的天体运行萦绕心问,有感而发,借题作诗,留下千古佳作。

如今,星空旅游可以被当成一项方兴未艾的高品位旅游产业。

它可以是与心爱的人,一起观赏浪漫的流星雨,默默地许下心愿;也可以与三五好友,结伴去追逐罕见的日食,感受动人心魄的“晴天黑日”一瞬间;还可以带上孩子,去草原参加星空大会,带孩子认识星座、指点星辰……

接近星空,并不一定就要有专门的天文望远镜,也不一定要有高端的数码相机。

静静地欣赏星空,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也许手持一只轻便的双筒望远镜,就能带来无穷的惊喜与欢乐。

篇9

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提出,数学教学应强调让学生理解并尊重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沟通的能力及把数学应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细心研究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图表进行逻辑推理,并预测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根据“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的图表,分析人口最多的国家,并预测多年以后,哪个国家的人口将排在世界第一位。

二、地理教学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幻灯片、模型演示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思考问题,究其根源,从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可让学生观察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通过演示剪下的非洲和南美洲可进行拼合,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发现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相似的结论,从而加强对大陆漂移的理解。在课堂上,也可借助板图板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其视觉空间智能。

三、地理教学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对当地的天气进行预报;学习太阳系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和行星及其卫星,来演示太阳系的运动,从而把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地理教学对学生音乐智能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可播放海尔兄弟主题曲,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思考歌词是对什么的描述,以此引入对天气的学习。有研究表明,在背景音乐下,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更有利于学习记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找准地理知识的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既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深化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能拓展地理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关于黄河的授课,可由古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来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五、地理教学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人际交往智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问题或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学会总结归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技能。如:在讲授森林开发的影响时,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农民、政府官员、开发商等,分别陈述森林开发的优势和弊端,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待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时,要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

六、地理教学对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实际的所见所感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水资源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的用水习惯及对水污染的认识,从而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

七、地理教学对学生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篇10

地球上所有的远古岩画艺术,都有着许多类似之处:画面上的人物穿着臃肿的上衣,戴着带有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手套,身着宽腿裤,背上背着奇特装置。从正面看,人物只有线条构成,表现手法笨拙。即使在最成功的作品中,人物也只能看到侧面轮廓,他们的身高似乎在一米到六米之间。在世界各大洲,包括最偏僻的海岛崖穴,无法攀登的高山洞穴和人迹罕至的密林摩窟里都发现了这样的史前绘画。

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弗兰茨・帕斯卡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幅新石器时期的吉利奥岩画。该岩画上描绘着一个人,身穿臃肿服装,背着圆筒形呼吸器,戴着圆形密封头罩,头罩上有观察孔和天线。

1961年7月,人类学家C・沙茨基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沃伊镇附近考古时,发现了两幅有五千年历史的岩画。第一幅古岩画表现的是一个头戴类似于潜水员头罩的类人动物,他的头部周围光芒四射。另一幅古岩画则画着好几个携带呼吸器的人。

1964年,美国考古学家布鲁斯・巴尔顿在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发现的一个陶盘上,绘着一个奇怪生物驾驶着长长的、形状如同雪茄烟的飞行器掠过棕搁树上方的情景。

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发现过一些石板雕刻,上面可以看到被光环围绕的星星,光环周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星球,还有头上顶着星星的人物,以及驾着带翅膀的圆球飞行的奇怪生物。图画中还描绘这样一个场景:一些小球环绕同一个圆等距离排成一圈,交替放出辐射线。

1969~1970年间,在非洲尼日利亚的阿伊尔山区发现了许多此类摩崖石刻。法国专家们研究认为,在该地区附近有一个蕴藏丰富的铀矿。其中一幅石刻上,有一个人物,他也穿着奇特的连衣裤,裤腿肥大,脚登飞行员那样的靴子,胸前配有奇特的技术装置,头上戴着装有天线的圆盔。

1974年,在俄罗斯哈坦加的一处山洞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半浮雕岩画,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类似“宇宙飞船”的物体:两根巨大的柱子托着一个方框,框内有十个相互紧挨着的圆,上面还有几个对称分布的小圆。

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发现。在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由于一次地震,几块金字塔形的石块从湖底被抛到地面上来,石块上刻着一种纺锤形的机械图形。机械装置正向天空飞去。大家知道,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助推的火箭。但是这种机械装置,似乎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1985年,考古学家E・阿纳蒂在瑞士卡莫尼卡谷的岩壁上发现了一些岩画。上面的人物穿着与当今飞行服相似的连衣裤,头上的圆形头罩带有天线,手里拿着一种三角形物品。这些“头罩”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用呢?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着众多考古学家。

印度岩画中的外星人档案

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天上有个不明飞行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要比我们更感到惊异,因为古代地球上还不曾有飞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飞行器。不久前,几位科学家在印度中央邦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原始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而洞中墙壁上的远古岩画和符号让专家们为之震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画绘有一个戴头盔、身穿红色宇航服的人形生物;岩画上还有一个飞行的碟状物体,其上面还有一个圆顶,这和我们如今偶尔发现的UFO何其相似!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发现外星人的档案记录?

另外,在这个宇航员和飞碟之间还有一个奇怪的螺旋形状的物体,仿佛是虫子的蛀洞。也许是在告诉人们,这些外星人是如何来到地球上的。

印度考古学家表示,这样的岩画还是第一次在印度被发现。这或许证明,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与外星人有过接触。似乎也为几十年来一些科学家坚称的理论提供了佐证,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远古的灿烂文明是在外星生物的帮助下创造出来的。

撒哈拉岩画的神秘写实

撒哈拉沙摸位于非洲北部,面积92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430年,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最早提到撒哈拉。他描述,那是干旱无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一片大漠。时至今日,撒哈拉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荒凉的沙漠。但是,随着近代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连年不断地对这片大漠进行考察与研究,人们发现撒哈拉并非自古就是不毛之地。在80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遍地牛羊、青葱肥沃的草原。远在史前时代,撒哈拉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该地区洞穴中或岩石上数以千计的古代图画,尤其在恩阿哲尔高原最多。可以说,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地方。这些岩画一再证明撒哈拉沙漠曾出现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

1956年,法国研究工作者亨利・洛特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塔西里高原的杰巴伦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布满绘画和雕刻的岩壁,总共有数千个动物和人物。其中有些人的衣着,完全没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们手持一些圆环,圆环连接着正方形盒子。两人身穿“潜水服”,圆形头罩上装着类似天线的东西。壁画上还有二十来个穿着这种笨重服装的人物,他们同野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中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刻画着“火星大神”的塑像。塑像高达六米,神情冷漠威严。“火星大神”的服饰与宇航服极其相似,完全密封,在臃肿的肩上托着一个与服装连成一体的圆形头罩,正对鼻孔和嘴的地方开有一个小口。专家们发现,这尊巨形塑像的创作,表现了出色的空间和透视技巧。他们还认为,就当时来说,出现这样的“服装”令人匪夷所思。

撒哈拉的岩画绘制得美妙绝伦。在恩阿哲尔洞中的壁画上,人们可以看到长颈鹿、羚羊、水牛、鸵鸟和大象聚集在一起的精美画面,整幅壁画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再现了距今4000年~8000年前那些动物和人在草原生活的场面。塔基迪多马坦的石壁上是一幅5000多年前的岩画,从画面中可以见到牧人们忙碌的情景:一只水牛拴在小屋前,一只长角牛正从牧地回来。这栩栩如生的壁画令现代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中,却夹杂着一些非现代的神秘人像。在撒哈拉的塔希里山脉,有一些被称为“伟大玛斯神”的岩画,画中的人像戴着圆形的密封头盔,穿着连体的紧身衣,很像现代宇航员的样子。有的学者认为“这只能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其他行星的生物就已到过撒哈拉沙漠”。

当这些笨头笨脑、装束奇怪的人像不是一幅,而是许多幅一再出现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感到震惊。考虑到撒哈拉岩画在具体风格上的写实性,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史前人类的即兴之作。或许,它是以某种生活原型为依据的。

“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

在中美洲地区,有许多地方都刻画着戴有面具的“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如陈列在托鲁卡博物馆的奎扎尔柯特尔的雕像。墨西哥国家宫里也有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画着他乘着蛇形飞船从太阳方向降落大地。据传说:外星文化使者奎扎尔柯特尔披着航空羽翼,从一个有翼的飞船上下来,他皮肤很白,满脸胡须。奎扎尔柯特尔经常被描绘成头戴“防风面具”的形象,这面具的形状像一个长鼻或鸟嘴,正如我们现代的氧气面罩。

托鲁卡博物馆也陈列着他的雕像,不同的是,他戴的面具能被摘下来。据某些记载,奎扎尔柯特尔和诸神一起在“天上”时是不戴面具的,只有在下到地球时才戴面具。或许他们只是在其他星球上不同大气层中进行宇航开发时,才戴上帮助呼吸的面罩。

在危地马拉,一幅奎扎尔柯特尔的半浮雕已有四千年历史。浮雕上有两个真人一般大小的人物:其中一个发长须短,跪在另一个面目古怪的奎扎尔柯特尔面前,奎扎尔柯特尔站立着,双手放在胯间。穿着肥大臃肿的“宇航服”――长统靴、宽松裤子、硬料上衣、腰带。胸部左侧有一个图盘,戴着特制手套(不分指头,很像拳击手套),膝盖、腰间和其他关节处有密封接缝。面罩正面有铆接的观察孔,里面的眼睛和鼻子清晰可见。嘴部有一个“鸟喙”一样突出的部分,犹如防毒面具的过滤器。圆形头罩还有根蛇形软管,通过转接器伸向背上的贮气筒。所有这些东西对远古的该地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无法想象的画面。更何况,在危地马拉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装备完全是用不上的,也是不合适的。而且,仅从该装置来分析,除非装置绝对密封和增压,否则人是无法穿戴和配置它们的。

中美洲的某些雕塑还把奎扎尔柯特尔的脸刻在蛇嘴里,这是对宇宙人戴的帽盔的一种象征性的描绘。据传他将许多文化珍宝带给墨西哥的居民。他向印第安人传授天文知识和数学,编制了最精确的历法,他还教给他们建筑原理。当仇敌破坏奎扎尔柯特尔传播文化的使命时,他乘坐一艘蛇形飞船离去了,一路上发出强烈耀眼的光芒。

卡雅波部族的宇航英雄

古代有许多民族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传说,有一些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来到地球。但一些至今都与世隔绝,过着封闭式生活的部落,他们压根就没有现代航天飞机以及与星外人联络之类的概念,而他们中间也流传着天外来客的故事,这就更让人困惑这其中的真实性了。

“卡雅波”部族生活在亚马逊河下游的巴西境内,属印第安民族。古时,他们居住在热带稀树干草原一带的山脚下。据卡雅波部族人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奇怪的人从山上降下,他身穿一件奇特的连裤衣,叫做“鲍”,手持一把叫“科”的武器。他的突然光临使整个部落一片惊慌,大家都把他视为入侵的敌人。于是部落中一些最勇敢无畏的战士挺身而出,准备与这位叫“别・科罗罗吉”的不速之客厮杀一番。然而,手中的武器刚一碰到他的衣服,他们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推倒在地。别・科罗罗吉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将武器“科”对准石头和树木,而没有对准部族人,只见刹那间石头和树木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此时,印第安人才明白过来,别・科罗罗吉并非敌人,并没有想消灭他们,相反,他还想与他们交朋友。他博大精深,比部族中的许多长者都要聪明能干。他告诉他们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部族人遵照他的吩咐建起一座叫“恩格・奥比”的房屋,在这里,成年男子给年轻人传授生活经验,少年儿童则在此听人讲有趣的故事,学习处理紧急事件,掌握手工艺术。部族人在这里不断地改善劳动工具,改进传统技术。现在看来,这无疑就是一所学校,别・科罗罗吉无疑就是一位教员。此外,别・科罗罗吉还组织大家讨论如何解决部族贫困和需要关照的问题。

后来,别・科罗罗吉娶了一位印第安姑娘为妻。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尼奥波鸟季”。为了生计,他本人也参加部族的狩猎活动。但是,如果遇到部族猎人一无所获的话,他就会取出能发出雷鸣声的武器,在很远的地方击毙野兽,其尸体不留伤痕。他把自己的俘获物大部分送给部族猎人,留下极少部份自己带回去,他自己是不吃常人的食物的。

据传说,有一天这位伟人向大家告辞,说要暂时离去。许多天之后,他重新与大家见面。当他再次与大家分手之后,有很长的时间,印第安人都无法清醒过来。当时,他从部族的一块空地发出可怕的叫喊声,边喊边退,逐渐往山的方向离去;当他到达山顶时,山上传来一阵轰隆声把大地都给震动了。伴随着声音和火光,别・科罗罗吉消失在天空一缕缕青烟之中。过后,山顶上留下一块焦土地,野兽也随之跑离,从此部族人开始过着缺食的生活。

别・科罗罗吉走后,他的女儿尼奥波鸟季与她的男人一起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偏僻地方,在这里有一根像是木杆的东西立着。她爬到这根“木杆”上,回头要她的丈夫将一根树枝似的东西接触一下大地。这个东西一与大地接触,顿时引起了一场爆炸。尼奥波鸟季也随之消失在团团烟云中。她的丈夫被眼前所发生的事惊吓得差点死去。过了几天,那根不寻常的“木杆”又出现在原地,别・科罗罗吉领着女儿从“木杆”里钻出来,他们带来一大箩筐的食品,这些正是印第安人所迫切需要的食物。

又过了不久,这位太空人借助那根会冒烟,发出轰隆声的“木杆”消逝在天空之中。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是一个十分离奇的传说,难以让人相信。但是,至今“卡雅波”部族人仍然敬重这位别・科罗罗吉。每逢节日,他们都穿上叫“鲍”的特殊衣服(是一种用麦草编织而成的酷似今天的宇航服),手中持着叫“科”的武器,进行祭祀与拍照等纪念活动。

没有答案的质问与假说

地球上所有这类远古岩画与史前壁画的艺术,都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臃肿的上衣、带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或面罩、手套、紧身裤,以及背上的奇特装置。难道这些在世界各地的远古艺术家都上过同一所绘画与雕刻艺术学校,或者他们曾相互访问,交流过艺术创作的思想和心得?

如果说这些服装是祭祀仪式上用的服饰和头罩,那么,为什么即使在气候条件从来不允许穿这种服装的地方,它们的画法也丝毫不差?

如果说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是因为他们“笨拙”,那么,为什么阿尔米塔拉、拉斯考克斯、塔西里和马尔索拉斯的人们都创作了当之无愧的艺术作品呢?

另一方面,考古学家们最初以为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的是动物,但是同表现动物的通常手法相比较,这种解释却站不住脚。而后,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可能是“神”,但“神”这个概念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这些“神”出现的形式与古代和中世纪不同。在石器时代,人们崇拜动物、火、太阳或雷电,但他们绝没有把大自然的“神”当成人的形象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