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范文

时间:2023-03-27 0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

篇1

第一步:听

教师板书《早发白帝城》后,介绍时代背景。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伟大诗人之一,人称“诗仙”。他的诗想象丰富,善于描绘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他的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由于李白对腐败朝政不满,为朝中一些权贵所不容,因此,惨遭陷害,被流放到贵州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他喜出望外、犹如脱笼之鸟,心中十分愉快。早晨,告别山顶上的白帝城,云雾缭绕,峡中难得一见的朝阳辉照云烟,呈现一副五彩缤纷的气象,白帝城仿佛藏在彩云中间,顺水行舟,风催船快,傍晚即可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了,在两岸重重叠叠的山峦中,猿猴的啼叫在峡谷中回荡,而快捷的轻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峦。为了表达他愉快的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教师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绝句,为理解后面的内容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做了铺垫。

老师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听,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第二讲:读

听完老师朗读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对照拼音自由朗x诗句,并找出诗句中的多音字。引导学生找出多音字:“发”――fā、fà;“朝”――chāo、cháo;“间”――jiān、jiàn;“还”――huán、hái;“重”――chóng、zhòng。让他们用这些多音字组词,并说说诗词中应该读哪个音。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准确无误地读准这首诗了。

第三步:议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由教师展示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并及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

第四步:导

对学生议论的结果老师进行检查,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疑惑,教师及时引导或“架桥铺路”,使学生领悟。

下面介绍“议”“导”的具体过程:

一、老师: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不理解的字,借助字典或同座位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老师检查学生自学及讨论的情况。

(一)释题:“早发白帝城”,学生都能迅速地告诉老师,“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二)学习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

1.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朝”,早晨;“辞”,告别;“间”,中间。

2.老师描绘意境:早晨诗人告别了沐浴在灿烂朝霞中的白帝城。

3.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打的停顿符号读得轻、柔、慢一些。突出沐浴在朝霞中的白帝城十分美丽。

(三)诗人离开白帝城,要去哪里?(江陵)学习第二行诗“千里江陵一日还”。

1.让学生理解“千里”是虚指。形容从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

2.理解“还”是返回的意思。为什么说是返回的意思呢?因为李白原来的住地就在江陵,现在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所以用“还”。

3.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4.诗人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沿途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5.放录像。

(1)谁来说说为什么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顺水行舟、风催船快)

(2)老师引导点拨:这里仅仅写船快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请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所以他觉得一天的时间过得很快)

(3)小结:不仅因为顺水行舟,还因为心情愉快,所以觉得小船轻快无比,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4)指导朗读:请学生读好重音和停顿,突出诗人的愉快心情。

(四)谁来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作者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色,还听到什么?

1.学习第三行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啼”,叫;“不住”,不停。

2.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两岸猿猴的声音叫个不停)。还可以怎样说?

3.同学们想一想,猿猴的叫声好不好听?(不好听)但此时作者却并不觉得难听,还好像在给他解闷。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情愉快)

4.指导朗读: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来。

(六)作者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猿猴的声音,还听到什么?

学习第四行诗“轻舟已过万重山”。

1.指导理解“万重山”。

2.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重重高山),作者感受到船行驶得非常快。

3.指导朗读。

(七)谁来把后面两行的意思说一说。

三、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四、展开想象,加深体会。

假如你是诗人李白,得到被赦免的消息时,站在小船上,面对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五、总结全诗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诗人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时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喜悦、愉快的心情。

第五步:诵

让学生齐读这首诗,个人读、集体读,最后进行背诵。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总结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1)解字词;(2)明诗意;(3)赏意境;(4)诵诗句。

利用五步法教学这首古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理解了词句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抓住了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录像和展开想象,加深体会,突破了难点。

参考文献:

篇2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古诗的语言是文言文,学生难以理解,而古诗的意境鲜明生动,有很丰富的意蕴。要想使学生学好古诗,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现场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绝句》这首古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很难体会诗句的内涵,想象它的意境。因而,老师在上课时播放悠扬的轻音乐,幻灯屏幕上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画中青山绵延起伏、山脚绿水环绕,柔嫩的柳枝,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这时再将一幅两只黄鹂鸣叫的投影片复盖在山水画上,并不时抽动片子,这时学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黄鹂鸟,在不停地跳动,样子十分活泼可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让屏幕中的远山脚下,出现一幅“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的画图,学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的变化,那跳跃的黄鹂,飞翔的白鹭,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美丽景色之中,欣赏了诗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涵,陶醉在优美的声、画、乐意境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课前我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图中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还复制了峰峦叠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长江水及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色的图片,将它们都输入计算机里。课堂上,我用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张张彩色图片,同时播放范读录音,并插入切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这样的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的形式,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独特的效果,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由于古诗语言精炼,含意深奥,富有韵律,刚进入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对瀑布接触不多,因此对诗中的抽象词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小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进入不了诗文的意境,就不可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难以形成意象。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声有色地把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就会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诗句的内涵、领会古诗的意境。《望庐山瀑布》这个CAI课件,创设了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庐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烟漫飘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象万缕紫色的云雾,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样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把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这些精炼的语言、深奥的含意具体化,形象化后教学,学生形象思维就以意象运动的形式展开。有学生在口述诗意时这样说:“太阳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如烟、如雾。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在这里,CAI课件就充当了形成感知,激活思维的桥梁。

我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为了使学生能较好较快理解诗的内涵,进入诗的意境,不是马上讲解诗的内容,而是以介绍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江陵的经历入手,我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李白当时因永王粼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样一来,学生就豁然开朗,对全诗的理解有了一个基础,起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领悟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得到诗的精华。巧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意境,理解诗人构思作品时面对的生活现实和由此而发的思想感情。

1.用录音,渲染气氛。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够较快地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如:古诗《早发白帝城》,全诗格调明快,课前我剪辑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在计算机范读课文时播放,这样学生对全诗中的喜悦氛围应有了深刻领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2.巧用投影,赏析语言。

古诗的语言精美、凝炼,极具蕴藉。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语言,从而使学生进入诗中描写的意境。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学生知道表达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师在此可设一问: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李白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呢?学生先后找出词语“千里”、“一日”,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对于有些词语容易忽略,如“彩云间”、“还”字等词语。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出示在彩云中的白帝城,并配以音乐。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彩云间”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是写出了白帝城地势较高,这为下文船走得快作了铺垫;二是写李白起程的时间。诗人在曙光初灿的时刻,匆匆地告别了白帝城,足以可见诗人当时心情兴奋畅快。至此学生体会到:作者不写自己心情兴奋,而用“彩云间”一词,含蓄而凝炼。对于“还”字,学生已经知道是“归来”的意思,然而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作者为何用了“还”字呢?通过投影的展示,学生细细品味,领悟到:江陵虽不是李白的家乡,但对忽蒙遇赦的李白的来说,这时江陵却亲亲切切同家乡一样。学生因而体会到作者用字的生动传神,也由此进入诗中意境。

3.巧用动画,展示形象。

古诗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古诗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使之会意、入境、动情。如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可用动画演示诗中描绘的画面:这是暮春时节,阳光灿烂,菜圃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嫩绿的叶子缀满枝头,丽日当空,微风轻拂,地面上树影斑驳。黄黄的蝴蝶飞着……,儿童追赶着……,蝴蝶飞入了菜花……,菜花旁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使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

古诗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还能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3

一、 巧妙设问

在尝试过程中,设计好尝试问题极为重要。提出尝试问题,也就是尝试目标。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一步。提出的尝试问题要求力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尝试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感知过程。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先用幻灯出示一幅色彩绚丽的三峡行舟图,然后设疑探路:“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要到什么地方去·他是怎么去的·一路上看到哪些景物·诗中都告诉我们了么·”从而启发学生自觉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诗歌的意思。

2、联系实际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尝试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地欲望。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风景区、影视里见到地瀑布时什么样子,然后话锋一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描绘的庐山瀑布是怎样的景象·”通过比较,学生沉醉于瀑布的雄伟气势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3、提问的难度要适宜。俗话说:“跳一跳,摘果子。”如果不用跳就可以摘到,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因为这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如果拼命跳了数次,还是摘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又超过了现有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桃子”放在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的地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到如在教学《鸟鸣涧》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小空非常安静,为何又说时而清脆的鸟叫声’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及时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启发学生,让他们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通过教学,学生领悟了人闲山中空幽静的氛围,深刻体会诗句的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悟就属于“跳一跳”的范畴,教师在这方面要精心设问,让学生通过尝试,通过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发展智力。

二、激励参与

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先出示尝试题:“1、轻声读课文,讲讲‘晓、眠、闻、蹄、知’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的意思。”我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讲讲诗意,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发言,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运用尝试法进行古诗教学,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有一种被肯定,被承认的满足感,为下一步的尝试打好基础。

三、及时反馈

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从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在尝试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自学课本是吸收信息,学生尝试练习中是输出信息。教师从学生尝试练习中收到反馈信息。判断尝试结果的正误是评价信息。所以教师在学生尝试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情况,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池》的意思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内容画出一副初夏池塘的图画。一位学生画了泉眼,柳树,一只蜻蜓停在一朵含苞未放的荷花上,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最后统一认识:“本诗所写的是初夏的景色,‘小荷’是指刚钻出水面的鲜嫩的荷叶,而不是指荷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加强多元交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来灵活调控教学,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自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能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训练落到实处。

篇4

摘要: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在读中体会”,“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这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正文: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它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它,理解它。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我都认为古诗是很难懂的,因为小时候在我上学的小山村里,老师教古诗时都是叫我们背诗,还把一大段难懂的话(古诗的翻译)写下来,也让我们背。至于诗意和情感完全无从体会。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现在我做了老师,要让六七岁的孩子就懂这么多,我真的觉得挺难的。

新《课标》规定:

总目标里关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一学段关于阅读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这样的: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虽然难,但是《课标》这样要求,我得按要求来办,从事几年低段教学后,对于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孩子对古诗,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如果老师能把古诗里的感觉夸张地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不懂古诗,不要紧,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她去读,学生能多读,意思也就自然明白了。那么,如果我们在孩子第一次接触古诗时,给她一个良好的印象,把范读做好,就不怕孩子不去读了。

比如:

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

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

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

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

二、让孩子在读中体会。

古读的读很重要,但是读古诗不是念经,越念越不想念,要让孩子的每一遍读都不一样,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

那么,老师该怎样来引导呢?

我认为要像爬坡一样。

下面我就以《早发白帝城》一诗为例,谈谈我对学生读的引导。

师范读以后,学生自读一遍。此时提问:谁能做个勇敢的孩子,独自来读一读。(抽生读)

还有谁想这样读,请举手。好,愿意读的一起读。

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懂哪句诗,请读一读。(先自由读,再抽生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诗句的意思)

你不懂哪一句,请读一读。

师用抽生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并不断用“不错”,“真好”等话语激励孩子。

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

下面我以《游子吟》一诗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引导孩子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自己的体会的。

说到孩子怎样来回报母亲的爱。我说:“孩子们,当妈妈为我们做了一桌的菜,当早上妈妈给我们煮了鸡蛋,拿出牛奶的时候,我们该怎样来回报妈妈的爱?”一位孩子举手了,“我想先给妈妈吃。”其余的孩子也纷纷附和,开始兴奋地想要表达。我说:“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吗?我也是一位母亲,让我来说说吧……(声音很低)此时,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把这些菜,把鸡蛋,把牛奶全都吃完。这就是孩子对我最好的报答……”此时,孩子们突然都慢慢低下了头,不像刚才那么兴奋了,并且开始擦眼泪,教室静了,平时最调皮最任性的孩子哭得最厉害。我很困惑,这些倔强的小鬼啊,今天终于懂事了,趁热打铁,我说,咱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有的孩子放声大哭。

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

全班齐诵,诵完后,我接着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许多话对妈妈说,请把它写下来吧。”

泪水伴着心里话写下来了,我看得潸然泪下……

孩子们,拿回去念给妈妈听吧,听完以后,让妈妈把感受写下来。

第二天,家长的话:

——我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不知不觉间,女儿都长大了,懂事了!

——孩子,虽然我为你付出了许多,但是我不奢求什么,只要你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了!

——孩子,我以前打你是不对的,你以宽大的胸怀原谅了妈妈,谢谢你!以后,我再也不会打你了……

这是孩子与母亲心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真诚,又是那么感人,此时教育的力量超过了平常责骂生埋怨的效果,孩子变得那么懂事,母亲也变得那么宽容。

第三天,第四天……

不断地有孩子主动向我汇报:

“老师,今天妈妈煮了一个鸡蛋,虽然我不喜欢吃,但是一想到这是妈妈对我的爱,我还是把它吃了。”

“老师,我今天叫妈妈买了最难吃的葫萝卜,我吃了半碗。”

篇5

关键词:激趣

朗读

感悟

积累

历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仅仅把古诗文教学当作读几首诗词以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实践功能。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二、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重视积累  厚积薄发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在前黑板右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抄写在上面。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连续三天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相信学生在古诗园地的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会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7-8期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篇6

一、引导学生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但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也不行,因为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为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用简笔画将一幅小儿垂钓图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二、读诗文悟感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自由,怀着不能自己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借助于跳跃含蓄的语言,通过创设出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篇7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的,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学生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无论是《早发白帝城》的雄浑豪放,还是《小儿垂钓》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登鹳雀楼》的深邃磅礴,还是《舟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插图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情愉快。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满含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学生们都想去,有的还会问:“怎么去?”我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跟着诗人一起去采莲,好吗?”通过插图展示的实实在在的画面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运用插图,体味古诗意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初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他们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体味古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所配的插图:画面上红日高照,苍山对峙,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伫立岸边。整个画面以紫色为基调,强调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氛围。那红中带紫的山峰,白中带紫的瀑布,使整个画面中的人、山、水浑然一体,在晶莹却又凝重的紫色世界里展示出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由画入诗,更会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欣赏了这幅图画之后,再反复朗读、体味诗歌,就会抓住“瀑布”壮观的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挂在山壁上的瀑布好似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美景,学生一定会深受感染,而对诗中化动为静的“挂”字、极为生动的“飞”字,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比喻也就心领神会了。而杜牧的《山行》的插图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那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都辉映着晚秋枫叶的红色,连画中央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了红色。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虽有些夸张,但作者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却尽在不言中。这时,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

三、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含”的本义是包含,但理解至此,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古诗所配的插图,再想一想诗人看景的位置。这样,学生一下便明白了: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颇为壮观。如此,学生对“含”的认识就有了升华。

2.读懂句子

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一诗时,学生对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很难理解。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诗句,并稍加点拨诗人这时的位置,学生很快便理解了。原来,诗人把君山比作了青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远远望去,这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就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通过这样适时地运用插图,教学的难点便化解了。

3.体会深意

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学生从字面上去体会石灰的高贵品质并不难,但这并非诗人的意指,诗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学生也就不难体会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了。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教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四、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诗歌教学中,插图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诗歌内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直观手段。

比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图,让学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是怎样的?这样以画讲诗,学生在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的同时,更进行了有效的想象说话训练。

再如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的作品《绝句》,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回故里的喜悦心情。全诗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样,连在一起则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鲜明的画卷。教材中就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绘制了四个镜头的插图:翠柳藏鹂、碧天横鹭、雪岭起伏、船儿待发。在学习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了诗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据诗意改写古诗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诗意,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出来。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再借助课文插图生动的画面,写话就容易多了。

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深化了理解,发展了想象,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五、运用插图,形象记忆古诗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和研究,小学生擅长直观、形象的东西,尤其是视觉影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简洁难懂的古诗配上相符合的图画,如同把“语言文学翻译成生动的图像”,画诗一致,让人印象深刻,就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诗中的插图在头脑中重新再造:稀疏的篱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木花落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树头花落未成阴),一位扎着两只小辫,身着古装的儿童在追逐一只正飞向黄色油菜花的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然后,将图与诗句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朗读、背诵诗歌了。

篇8

关键词:三美;三化;三之;英译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80-02

一、许渊冲印象

许钧教授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许渊冲先生的执着和激情,我们今日的中国译坛也许会寂寞许多,会冷清许多,也会黯淡许多。”这无疑是给许渊冲老先生在翻译文坛地位高度的概括。首先得益于他丰富且雄厚的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诚如之后一直影响许渊冲的由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画合一”的理论,也被许渊冲广泛地应用于后来的诗歌翻译当中了。许渊冲把翻译理论的侧重点放在了“信达”之后的“创新”上,也就是强调一个“tocreate,esp.aestheticcreation.”其次是得益于许渊冲的留学经历和大量的翻译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和磨炼,许渊冲老先生也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即-----以“美化之”为主体的理论,并且“之”不仅仅是他的翻译理论,“知之,乐之,好之”也成为他做人和做事的信条和原则。

二、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

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享誉世界,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界更是举足轻重。许渊冲认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取其鲁迅先生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他的要求是绘画要有悦目的形美,音乐要有悦耳的音美,文学要有感人的意美;而诗词翻译作品要尽量做到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所以也是门综合的艺术。“音美”不仅指押韵,还包括重复和节奏的问题;“形美”主要指句子的长短,行数的多少,诗行的错落、排列的颠倒,对偶的工整等;“意美”指的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如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所说的:“Poem is saying one thing,and meaning another.”这就是所谓的意境和说一指二。

许渊冲也同时提出了如何达到“三化”和“三之”的方法论,那就是“三化”(深化,浅化和等化)论: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就是“深化”;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就是“浅化”;折中的译文就是“等化”。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扬长避短和等量转化。

许渊冲根据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完全可以用于他的“三之”理论。“三之”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虽然是哲学上的境界,但是用在文学翻译中也无不可,首先要抓住重点和主题,然后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达到成功的翻译,这也就是许渊冲的“三之”理论的由来。也可以成为他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知之是要知道、了解原文;好之时说要自己喜欢译文;乐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读者乐之,其二是指译者乐之。”这也是他说的翻译的最高目的,也是再创作结果。

三、许渊冲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在众多的许渊冲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词的英文译本之中,有些译作不仅仅是许渊冲的代表译作,甚至也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史上的杰出著作,下面笔者将在“美化之”理论指导下从原文理解,语法选择,措辞斟酌和背景阐释几个角度来解析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过程和特点。

1.唐诗《无题》三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

下面先从原文理解和背景分析两方面来看,这首诗是用来讴歌奉献精神的。但是翻译它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其一是所谓的春蚕把丝吐尽了,蜡烛的泪液流干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奉献的话,又奉献给谁呢?为什么奉献呢?怎么奉献呢?其二是每句的句尾“残”“干”“寒”“看”是押韵,要怎么样用英语体现出来呢?关于这首诗,许渊冲是这样总结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引用了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给诗下的定义:“poem is 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说一指二)”。如果只翻译出一而没有翻译出二的话,那么诗歌就翻译得不完整。“春蚕到死丝方尽”只翻译其一(即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话呢,就是“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译文是正确,但是却没有诗的韵味。而作者李商隐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要献给他的情人的,不能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就借助蚕丝,自然地把诗中的“丝”联想成“思”。这也是中国古时候人们在表达相思的时候常用的一种委婉的用法。因此把这句翻译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 silk from lovesick.”在译文中加译了“from lovesick”,就是告诉读者,把春蚕比作自己,春蚕吐丝就是我对你的相思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这样这首诗的意境才算是表达完整并且清晰,同时许渊冲也通过这个完成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把“三美”中的“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整首诗,译文的词尾“part vs. heart, dead vs. shed, gray vs. way, light vs. Height.”韵脚清晰,节奏明快,又把“音美和形美”突出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反复诵读,仍然余香满口。

2.《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2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英译文许教授最感自豪之处就是最后一节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成中文就是:“(大多数中华女儿)面对炸药(炮火)而不是在脸上搽粉(化妆)”,从语法的选择和措辞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许渊冲的功力了。能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搭配出两个不同的词组,而且能用这两个词组大致表达原诗的意思,这就是许先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地理解了。互文,也叫互辞,是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Powder the face face n. 脸powder vt. 擦粉,化妆

Face the powder face vt.面对powder n.化妆用粉

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这首诗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在“彩云”二字上。许渊冲先生就在这两个字的翻译上下了大功夫。他采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诗画合一”的方法。

金碧辉煌的云具体的分析起来就是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的角度他试图做到“不说美而其美自现”。这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作“不用颜色和色彩自现”。用在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真的是恰如其分。其实“彩云”二字正是全诗意境的主要体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诗人李白正是早上日出的时候出发,所以他所看到的河两岸的景物极有可能是笼罩在那片金光璀璨之中,日出的光芒确实如是;其二是因为李白当时的心情所致,因为他当时怀着极其愉悦的心情且归心似箭,所见与所感应该都是美好的,所以蒙上一层金色也不稀罕。许渊冲先生曾为此专门考察了三峡附近那个时辰的景色,其结果当然不同,但是可以揣摩出李白当时的心理和心境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那么意境美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用“crownedcloud”,即说出了颜色,也暗示了心境,真是一举两得。而意美则是主要功臣了。

四、对英译诗歌的思考

许渊冲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精髓之后,发展了自己深刻而实际的“美化之”翻译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鼓励着我们可以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读懂读透许先生的“美化之”翻译理路,在理解和翻译我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深度,真正从意境和方法上把握古诗词的灵魂,用恰当的方法,把译作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