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2 12: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乙己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专业多,层次多,各联办院校要求不一致我校仅为教学点,为更好满足学生的就读要求,分别和大理学院、云南省中医学院、云南医科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而各联办院校对自己学生的毕业作业要求不一致,表格不一致,为学籍管理收集整理工作带来困难。在联办专业上曾开设过护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影像学等专业,专业多,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1.2成人教育学生身份多样,来源分散,不容易集中管理。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在职医学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这个阶段的教育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已步入成年。成人是带着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动机来学习的,很多学生的学习的目的定位为“学历”,所以在就读期间,当学习与工作出现矛盾冲突时,会选择性的优先于工作,然后才是学习。部分学生大多为合同工,半工半读,有些学生经常更换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岗位,或者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经历结婚、生育、工作调动等,以上情况无形中影响了学籍档案的收集。
1.3成人教育具有周期性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制往往为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期间如果发生管理不善,管理人员变动,很容易造成档案材料缺失。
1.4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多为兼任,工作繁杂,工作量大。
1.5学籍档案材料涉及面广成教学籍档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录取通知书、入学登记表、学籍异动(转学、休学、复学、转专业等)、奖惩情况、信息异动(改名、改民族、改出生日期等)、毕业生图像信息、毕业成绩、毕业作业等,这就要求档案收集齐全、完整。
2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存在的问题
2.1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我校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多由“双肩挑”教师兼任,平时除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完成成人教育的日常事务工作,往往由多人负责学籍档案的收集,而管理人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籍档案的归档要求和范围缺乏了解,在学生的在读期间没有很好的收集档案材料。表现在一是档案收集不全,如学生的奖惩、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院校间转学、转教学点、补考、入学登记、实习鉴定、毕业作业等材料没有及时归档;二是学生在读期间填写的姓名、民族、出生年月不准确;有些是同音字造成姓名有误;有些是真实出生日期与证件出生日期不符;有些是在读期间改名,更改出生日期;有些则是由于同名同姓同字而造成混乱。
2.2部分学生对档案收集不重视由于成教学生的特殊性,如半工半读,工作单位不稳定,工作地点变动,在读期间结婚生育,在读期间进修,甚至择业方向变化等原因,表现一: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毕业作业,不按要求完成学籍档案的归集。表现二: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所有专升本在读学生必须到学信网注册,并完成专科学历的认证。部分学生在乡上工作,没有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条件,导致不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以至无法完成到学信网注册,无法完成学信网学历认证工作,无法提交学信报告,从而造成学籍档案收集困难。表现三:部分学生毕业作业未达到要求,返回重做时,学生提交毕业作业时间延迟。表现四:部分学生由于种种特殊原因,产假、婚假、进修、当兵入伍、休学、转学等,再加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如随意填写材料、请别人代为填写材料等造成学籍材料缺失。
2.3学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不规范学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为手工材料,没有采用网络式档案管理,没有专门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和地点,在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收集的三年周期中,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档案收集整理。
3加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加强领导,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优化管理学籍档案管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规范化管理学籍档案,办学单位应加强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健全学籍档案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抓档案管理建设,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优化管理。
3.2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准确归档由于成教学籍档案涉及面广,具有3到4年的周期性,故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定期集中收集,跟踪收集,并将收集的材料及时准确归档。
篇2
视频会议方案
一、时间:3月27日(周五)下午2:30,会期半天。
二、地点:
1、主会场设市教育局301会议室;
2、分会场设各区县(市)教育局及乡镇中心校会议室。
三、出席领导及参会人员
(一)主会场:
1.黎石秋、黄东红、喻国良、王国保。
2.赫山区、资阳区、高新区、东部新区党政分管教育的负责人。
3.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各科室负责人,市直教育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直学校安全副校长、卫生专(兼)干、安全专干。
(二)区县(市)教育局分会场:
1.区县(市)党政分管教育的负责人(赫山区、资阳区、高新区在主会场)。
2.区县(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
3.区县(市)直中小学校长、分管卫生、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卫生专(兼)干、安全专干。
(三)区县(市)乡镇中心校分会场:
1.各区县(市)乡镇中心校全体成员。
2.各乡镇所属中小学校长、分管卫生、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卫生专(兼)干、安全专干。
四、会议议程
第一阶段: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主持人:黄东红
1、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主任督学李长庚作教育督导工作报告;
2、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晓皓作教育工作报告;
3、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黎石秋讲话。
第二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培训
主持人:欧阳林
1、观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督查视频;
2、市卫健委专家作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讲座。
3、参加人员:市直学校主要负责人、卫生专(兼)干;
各区县(市)教育局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局长和负责卫生工作的股室负责人;
各区县(市)直中小学校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校长、卫生专(兼)干;
乡镇中心校校长、负责卫生工作的副校长;
各乡镇所属中小学校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校长、卫生专(兼)干。
五、工作要求
1.请各区县(市)政府办负责通知参会的党政分管负责人;
区县(市)教育局负责通知本区域内教育系统参会人员,并安排专人于3月26日下午4:30-5:30进行视频设备调试,同时督促好各乡镇中心校分会场做好直播接收工作(设备调试联系人:刘宏,联系电话:13307371488)。
2.请各区县(市)教育局和各相关单位将与会人员回执于3月26日17:00前发市教育局办公室黎昌伟18397500650,qq:466576851。
篇3
【关键词】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反相工作 相对码 相干解调 差分相干解调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9-02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樊昌信、曹丽娜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课 题〗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基本原理。
〖授课时数〗1节。
〖教学目的〗 通过对2DPSK的原理分析,让学生掌握2DPSK信号的时域波形极其调制与解调原理。
〖教学构思〗
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本节内容,了解2DPSK的基本原理。
2.以提问方式引入新课。
3.引导学生在分析2DPSK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掌握2DP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2DPSK信号时域波形中的相位关系,2DP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
〖教学难点〗2DPSK信号时域波形中的相位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
〖教 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子教鞭、粉笔。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1.复习旧课(约2分钟)
提问:2PSK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不能作为实用的数字调制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2.课题引入:(约2分钟)
在2PSK信号的载波恢复过程中存在着的相位模糊,即恢复的本地载波与所需的相干载波可能同相,也可能反相,这种相位关系的不确定性将会造成解调出的数字基带信号与发送的数字基带信号正好相反,即“1”变为“0”,“0”变为“1”,判决器输出数字信号全部出错。这种现象称为2PSK 方式的“倒π”现象或“反相工作”。为了克服这种缺点,提出了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方式。
〖教学内容〗(约33分钟)
一、2DPSK原理
2DPSK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载波相对相位变化传递数字信息,所以又称相对相移键控。
假设j为当前码元与前一码元的载波相位差,定义数字信息与j之间的关系为:
于是可以将一组二进制数字信息与其对应的2DPSK信号的载波相位关系示例如下:
相应的2DPSK信号的波形如下:
由此例可知,对于相同的基带信号,由于初始相位不同,2DPSK信号的相位可以不同。即2DPSK信号的相位并不直接代表基带信号,而前后码元的相对相位才决定信息符号。
数字信息与j之间的关系也可定义为:
(1)A方式 (2)B方式
2DPSK信号的矢量图
在B方式中,当前码元的相位相对于前一码元的相位改变 π±/2。因此,在相邻码元之间必定有相位突跳。在接收端检测此相位突跳就能确定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
二、2DPSK信号的产生方法
由上图可见,先对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差分编码,即把表示数字信息序列的绝对码变换成相对码(差分码),然后再根据相对码进行绝对调相,从而产生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信号。
上图中使用的是传号差分码,即载波的相位遇到原数字信息“1”变化,遇到“0”则不变。
2DPSK信号调制器原理方框图
差分码可取传号差分码或空号差分码。其中,传号差分码的编码规则为:bn=anbn-1。
式中,为模2加,bn-1为bn的前一码元,最初的bn-1可任意设定。
上式的逆过程称为差分译码(码反变换),即an=bnbn-1。
三、2DPSK信号的解调
方法之一:相干解调(极性比较法)加码反变换法。
原理:先对2DPSK信号进行相干解调,恢复出相对码,再经码反变换器变换为绝对码,从而恢复出发送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在解调过程中,由于载波相位模糊性的影响,使得解调出的相对码也可能是“1”和“0”倒置,但经差分译码(码反变换)得到的绝对码不会发生任何倒置的现象,从而解决了载波相位模糊性带来的问题。
2DPSK的相干解调器原理图和各点波形
方法之二:差分相干解调(相位比较)法。
2DPSK的差分相干解调器原理图和各点波形
用这种方法解调时不需要专门的相干载波,只需由收到的2DPSK信号延时一个码元间隔,然后与2DPSK信号本身相乘。相乘器起着相位比较的作用,相乘结果反映了前后码元的相位差,经低通滤波后再抽样判决,即可直接恢复出原始数字信息,故解调器中不需要码反变换器。
2DPSK系统是一种实用的数字调相系统,但其抗加性白噪声性能比2PSK的要差。
四、功率谱密度
从前面讨论的2DPSK信号的调制过程及其波形可以知道,2DPSK可以与2PSK具有相同形式的表达式。所不同的是2PSK中的基带信号s(t)对应的是绝对码序列;而2DPSK中的基带信号s(t)对应的是码变换后的相对码序列。因此,2DPSK信号和2P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是完全一样的。信号带宽为B2DPSK=B2PSK=2 fS,与2ASK的相同,也是码元速率的两倍。
〖小 结〗(约5分钟)
2DPSK信号的时域波形表示,2DPSK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
〖作业布置〗(约2分钟)
1.用B方式画出2DPSK信号时域波形。
2.2DPSK为什么能克服“倒π”现象?
篇4
我曾经听了两节有百多位教师在场的新课改观摩课。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听出焦点,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教师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听出对方争论的焦点后,展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方辩论,并让一个学生听后说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及评论正反方的发言。话题是这样的: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结果正反方的学生说不出多少道理,听评的学生也说得不好,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另外一节观摩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孔乙己有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知道?②概括孔乙己的个性。③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出孔乙己这个人。④能否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描绘你的父母、同学、老师。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的感慨颇多。
其中感慨最多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做得不够细致。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去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再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合理的设 计出教学预案。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点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知识面等。试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时,如果把学生的水平高估了,那就会出现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低估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幼稚、无趣而没有思考问题的热情。第一节观摩课中,教师展示给学生讨论的话题显然是高估学生了。话题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学生对“个性”这个概念不清,也弄不懂怎样的人才算有个性。所以争论很难展开。话题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没有多少道理好说,说出的道理也是肤浅而偏激的,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了。
所以,我们课前备学生时,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而投入热情去探究。因此,我们在上课前都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那课堂教学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预设还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个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第二节观摩课《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并谈谈表现了孔乙己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就转入训练,让学生用上这些表现手法写人。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上起来就缺少了深度。特别是教师未能抓住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故教师只有对每个文本的要求理解透了,上的课才会有深度、广度。
篇5
关键词: 孔乙己 悲剧命运 根源
初三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刻。《孔乙己》这篇小说,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活教”,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欲望,达到“教活”教材内容的目的。现我针对《孔乙己》一文孔乙己的悲剧根源作探讨。
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一文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被废除,但是培养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就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因为罪恶的封建统治张开了科举这张恐怖的大网,囚禁了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八股”这根锁链禁锢了读书人的头脑,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华的人统统变得死读书,读书死,最后读书死,心甘情愿地充当统治阶级的俘虏。范进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可一个只会作八股文章而百无一能的书生,也不可能干出任何政绩,受封建科举的毒害,他不会兢兢业业,只会是封建统治剥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利刀。由于统治的黑暗,阶级的腐败,社会如一潭死水,让人恶心。市井小民麻木不仁,嫌穷敬富,毫无怜悯之心,都是些庸俗浅薄的小市民,任人宰割,他们活着的目的大概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机械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一生,和读书人一样,成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二、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
取笑孔乙己的人当中,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所有的人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他,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他,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也处在社会最底层,同样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肆意嘲弄,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寻求一时的快乐。唯利是图的掌柜,眼见孔乙己已悲惨得不成样子,以“仍然同平常一样”来取笑他,他的笑是毫无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反映出剥削阶级冷酷狠毒的本性。可见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孔乙己的悲剧已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了懒惰的恶习,不会营生。为生计,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他还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却能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显示自己的学问,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维护自己的“尊严”。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不会营生,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读书没有进学,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抱残守缺,好喝懒做,对悲剧的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些弱点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其迂腐性格的表现。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当然,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则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孔乙己以善良赢得了读者的同情。
参考文献:
篇6
一、预习准备
授课的前提为预习。充分性的预习可以使得受教者对授课内容基本了解,事先判断课堂内容,所以,要求师生关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对设计教案及学案等策略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进行引导。诸如,学习文言文,通常着眼于基本的字、词,所以,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找重点实、虚词,把握大意。
《黔之驴》这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篇章,历来被看作经典文言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识记“远遁”“\\然”“蔽”等文言词语。预习环节,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古汉语词典,掌握这些词的内涵,并初步译文。在阅读基础上,学生查找重点语句,借助自主探寻形式探究答案,该环节需要学生自发,成为主动接受主体。同时逐步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下,探究方法,使其思维能力能够逐步培养起来。
二、课前导入
授课的初始过程即为导入环节,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集中精力,对相应问题积极思考,将想象力及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对所学内容大胆提出疑问。讲《苏州园林》时,教师进行文章导入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与之相关的园林制作成课件,并穿插相应曲目,引领学生感受情境之美。随之,学生将观看感受传达出来。现实操作中,此类和看图说话相似的授课形式能够将学生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环节,能够深入进行文本思考。其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相应的问题设计出来,将类似于“你心中的苏州园林美在何处”这样的问题给予学生,引发其思考,在这样启发式的互动环节,使得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强化。
三、课堂讲授
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要借助语言、肢体动作和相关的教学形式来实现,作为特殊的艺术,教师授课环节,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或是启发性质的想象的帮助下,引领学生体味文章感情,也可以借助小游戏的方式,于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把握知识。采取何种形式,应当关注的就是教师需要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下,带领学生积极进行思索。
比方说《孔乙己》有一句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就是主人公仔进入酒楼之后“排”出九文大钱。在进行这一段落的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此处,孔乙己这样的一个落魄不得志的书生,为何要用“排”字来概括其动作呢?面对着教师巧妙的疑问设置,学生大脑思维可以很快地被调动起来,深入思考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孔乙己的身份特征,进一步探究其内心的心理活动,进而对文章多要展现的大时代背景以及文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质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质疑的存在,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大脑积极进行思考,进而不断提升学习水平。
四、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是初中语文学习环节重要的方法,而强化培养写作能力恰为巩固训练的有利依托。它所反应的不但是语文的综合层面的素养,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将所见的生活之景表现出来,将观察能力不断强化;针对某一议题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探究;面对精彩故事,学生可以用简短的话进行概述,在这样锻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面对着一些比较引人思考及想象的文章结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经过想象之后,续写文章,借助想象写成属于自己的后续文章。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教学重视“轻负高质”的今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有着更大的挑战。“高质”顾名思义,在质量上的提高,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将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低质、简单的提问便是无效,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社会阅历与理论修养都不丰厚,又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懒于思考,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给予,获取现成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教师课堂的提问就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穿插一些有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状态。
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乏一些优秀的例子,然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好好思索的:我们的课堂成功吗?我们的提问有效吗?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吗?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更需要思考。
一、农村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学生,有智慧,够聪明,从来不在学习上表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无所谓,不思考或怠于思考,即使少部分学生有些许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自己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因为学生不爱思考,教师的提问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再过多的提问,更多的是自问自答,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顺利的上完课。与此同时,教师的自问自答,同样也导致课堂的沉默,连先前的一些爱回答的学生也沉默了,课堂死气沉沉,有的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都机械的摘抄笔记。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提问过于随意、简单。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提问,上课时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的预先设计,提问过于随意,同时这些随意的问题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理解帮助,只会养成学生也随意回答,不经任何思考,教师随意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渐渐更倾向于随意提问,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课堂的“高质”。同时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对不对”“是不是”等性的问题,经常在课堂中出现。
如《孔乙己》这课中,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教师提问:将这句话改成“他从破衣袋里拿出四文大钱”,哪一句更好?很显然,同学都知道肯定是书中原句好,这个问题就是无谓的问题。当然这类问题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可无需思考的问题会造成学生更加的不爱思考。又比如曾在一堂公开课中,上课教师讲了“是不是”“对不对”近30遍,太过随意。
二、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有效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进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围绕新课标与教材,就学生现状水平提问。
无效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反面教材,是时下农村教学中的最大障碍,没有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甚至于阻碍学生的思维启发。教师应该珍惜课堂的40分钟,因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在课堂,课后只是辅助作用。
面对学生语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越发不爱思考的今天,是不是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我们的课堂呢?所以,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有效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1.有效的提问指向性要清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提问,要清楚明白,提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语文教师在上新课时总会涉及到作者,在介绍作者的时候,经常这样问:“你了解作者的什么?”因为“什么”的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果换成,“你了解作者的生平、籍贯、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吗?”指向性清晰了,学生就叽里呱啦的讲开了。同时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的,不可过于繁琐。
2.有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要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与思维规律,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乡愁》教学中,学生就很难理解诗人长期离乡背井的那种感情,教师切不可直接提问诗人的感情,可换个角度:当我们离家一段时间时,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跟我们离家几天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如此一换,学生就更能明白诗人的感情了。
3.有效的提问要全面
提问要全面,即要面向所有同学,不能只针对优生提问,或者是让一些会回答的学生回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中意的优秀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将机会给这些学生,更应该鼓励那些不常在课堂发言的学生,让平常沉默的学生渐渐愿意开口、喜欢发言,激励其学习的兴趣。曾做过一个调查,班级里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愿意或希望被提问,只是害怕、自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点名是帮助这类学生喜欢回答,愿意回答的好途径。
4. 有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方面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从识记、理解、应用,要有一定的顺序。课文的开端,应该选用一些相对简单的识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回答,一开始的简单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如果一开始就提问较难的问题,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在下面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回答了。在识记的基础上再提问些理解性问题,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最后再是应用性问题。问题从易到难,层层进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延伸。《孔乙己》教学,在讨论这篇课文的社会悲剧时,问题设置:1、孔乙己在酒馆的时候,大家是怎么样的?2、孔乙己不在酒馆的时候,大家生活有变化吗?3、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通过三个问题有层次的呈现,学生就能得出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另一方面是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应该清楚,提的问题是易是难,然后再决定请哪个学生来回答。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优生来回答,较简单的就把机会留给那些中等生或其他较差的学生。如上述《孔乙己》的问题中,问题1和问题2可以留给基础一般的学生,问题3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又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何被称为变色龙?”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平时懒于学习的学生回答,让他在课堂回答中增加自信。“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了。
5. 有效的提问要有适当的候答时间,不可突然发问,不给时间
教师提问要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的思考,切记不可一味追求课堂的完整性与时间,在学生未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自行给出答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时间,让学生在给予的等待时间中思考、联想、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像一些简单的或选择性的问题,无需给时间,即时回答即可,当然有难度的问题就需要一定时间。如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俗世奇人》“文章题目是《俗世奇人》,泥人张奇在哪里?”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即时回答,教师在分析本课语言时提出问题:“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这问题就相对较难,需要给学生一些时间,慢慢思考。
一般候答时间可以有即时,30秒,1分钟,2分钟,或者更长,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自行选择。
6.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追问
巧妙地追问,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使教师更好明白学生的回答,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尴尬境地。如上述提到的《俗世奇人》中,教师提问:“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体现了动作之重。”这时上课教师就追问:“泥人张这动作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答出:“表达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对海张五的不屑。”
7.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有效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出了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更加喜欢回答。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哪怕说一句:“好”。当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诚恳得赞一句:“好”,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隅时,先肯定其一部分,更进行导向性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是教师工作的战场,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便是其中一种法宝。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要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喜欢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便是农村教学成绩上升的重要因素。
农村成绩每况愈下,迫切需要农村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将重心回到课堂,同心协力,致力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需要高效的课堂,开启思维的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教师需要高效的课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效的课堂呼吁:告别无效,提倡有效,农村语文教学的春天,渐渐来临。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是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回头思考自己教学情况,以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目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前的最后一环,这个环节对于教学在周而复始中能否产生螺旋式上升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供反思的内容很多,从教学环节分,可反思新课导入、学习字词、整体感知、把握要旨、精读赏析、总结归纳等;从教学构思分,可反思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业的安排等;从更高的角度,还可以反思课堂中使用的教育理论、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教法及理论依据、课堂上所进行的学法指导等。不管从哪—个角度反思,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因此都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狠狠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更好的方法以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的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课之后,归纳其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也打印过厚厚资料,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参照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1997年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咎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吃懒做,小偷小摸等,这样的归纳是比较周全的,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不够全面,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我的进步是很有效的。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个会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有不少: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得以清楚明了需要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上一节《社戏》第一课时的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入、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我的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个经验丰富、资历很深的老师却提出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是你强加给学生的,在你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却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依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后,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赵老师,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问题要及时解决……
同样,教学也要及时反思,对于刚完成的教学实践,立马反思,不仅可以想到课前的设计思路,而且能想到设计和实施时的许多微妙细节,这些对于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以及自己教学思维模式的修正,都深有启发,否则,时间一久,一方面容易过了就算了,放弃了一次总结的机会,另一方面就算等有空的时候坐下来反思,却只能想起大致的情形,具体的思维和细微末节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有一段时间学校忙于迎检,工作特别多,我既要忙于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备课,因为开会的时候说,检查组来的时候,会随机听课,虽然没说上得好怎样,上不好怎样,但是自己作为一个资深语文老师,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尤其是万一犯了低级错误,自己是不会原谅自己的。结果真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检查组果然就听了我的一节课—_《=背影》,课后点评的时候领导说:最后拓展时,你要求的是回忆自己心目中的父母最美的形象,结果有一个学生举例,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很少见到他们,只是每年打几个电话,自己很想念他们,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引来师生的唏嘘声。当时你没感觉到什么,还表扬了他,说这个事例并没能说明亲情。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没能及时反思,直到现在,都无法想起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在拓展延伸部分,没听出学生所举的事例是不应题的,我只记得是有一个特殊原因的,但是一直没能想起来。虽然我不能说缺了这一次反思,我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很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没有机会也要自己创造机会学习改进的人,失去一次机会就可能失去一次快速提升的可能,因此心里觉得十分遗憾。
篇9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包含的涵义。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读懂,包括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等目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围绕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环节及内容的安排。学生在赏读后,学习文字运用的技巧,学习情节的安排,学习文章蕴含的思想性,在文字的阅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字的意蕴美。可以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深挖重点,突破难点。导入问题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优化导入过程,易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唤起高涨的学习激情。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偏深,让学生难以琢磨;设计问题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如何用小问题穿针引线地落实大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其他题目,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答题思路和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尽接触各类高考题型。如教读《林黛玉进贾府》,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出一部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充分表现封建社会历史、能被誉为“金字塔”式的作品,你会首选什么?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我巧妙地引进《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这是《红楼梦》的纲。林黛玉进贾府就是去赶着上演一则人生悲剧,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然后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会事半功倍。一个倾国倾城、德才兼备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的收场吗?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捧起原著,一探究竟。教师善于动脑,选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发展想像力,进而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设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教学创新是落实“轻负高质”的关键。教师必须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潜心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文本,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新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三、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介入,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满足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的目标。如:《江南的冬景》的教学,结合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江南冬景的魅力。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初步的信息能力。
四、反思形成习惯推进阅读教学改革
篇10
【论文摘要】创新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创新性阅读是获得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手段。当前,关于创新新性阅读教学的谈话很多,而真正进行创新性阅读的实践却很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谈谈创新性阅读教学中几个“意识”的培养: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二、个性意识的培养:三、质疑意识的培养;四、活动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一个常见的话题。创新不是社会个别精英的事。创新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性解读。要创新,首先要有意识的普及。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提高。创新性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创新意识、个性意识、质疑意识、活动意识是实施创新性阅读教学时要关注的几个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有意识,行动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的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如利用图表、音乐、特写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话剧表演、话剧编排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使学生乐不可支,饶有兴趣。
创新性阅读应允许误见。鼓励异见,提倡独见,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培养起来。例如:《曹刿论战》文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1)
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夫哉,勇气也。
教参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对、否定、肯定、议论。但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却有学生对这一答案提出异议。并认为这道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根本无法解答。其理由是习题中列出的六种语气具有交叉性:赞成语气中大都有肯定。反对语气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是赞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对,也是否定。而议论则更是大都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夫哉,勇气也”这个议论句明显带有肯定的语气。因此,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学生的看法使笔者深受启发。仔细想想,这道题确实存在明显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拟题者犯了“混淆划分根据”的逻辑错误,“抒情和议论”中仅有“赞成和反对”归于语气,“肯定和否定”则属句式,而“抒情和议论”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类别。怎么能与语气混为一谈?
像这样的学生,敢于大胆冲出参考答案的樊篱。反对权威,教师应给予鼓励,甚至允许他们对习题进行评议。这样,阅读训练才能收实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因受到了保护才能增强。
又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王春林哪儿去了”。这种多维性训练是开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维性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之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针对阅读能力强的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一齐来创新形成一种氛同,一种气候。
二、个性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个个鲜明特征的个性,不能采用“教案剧”进行套式教学。而是要在新形势下让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历久弥新,把“教案剧”从本质意义上变成“角色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路”统领“学路”的观念,将之转变为“教路”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让阅读教学成为激发学生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优化其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少年儿童创造性驰骋的广阔天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教师不辞辛劳地灌。然而,课堂过分秩序化并非好事。尽管教师最怕课堂出“乱”,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议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讲究一点教育策略,让它乱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拔,摸索出一套相机制乱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机智,利于学生个性。
在指导学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外,其他有关课文主旨和翻译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学生为了说服别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甚至把政治课本都搬了出来,课堂上“炸”了起来,好不热闹,下课了,他们还意犹示尽……学生们在“乱”中或独抒己见,或与人辩驳,或与人交流,思维十分活跃,兴趣高昂,个体主体性得提升,教师也从教学文言的“串讲法”中解脱出来,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和生命意识的张扬作为其追求价值的。在教学文学作品时,让学生用敏锐的神经感知文学阅读中“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意味。现代阅读观认为,不是教师在肢解课文,而是学生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改变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怎么死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一日“冻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自身体验分别陈述了得出该结论的原因和根据。其中“笑死的”。一说不同往见,该学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教师及时肯定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不失为培养学生个性意识的重要举措。
三、质疑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动发现问题和知道到哪里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性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全体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们的思维就越具有创造性。鼓励并引导逆向质疑,是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策略。思维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别,质疑也有有顺向探究和逆向质疑之分,培养逆向质疑的阅读习惯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发现的能力,是创新阅读的任务之一。所谓逆向质疑,就是从反向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现方法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在思维的撞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素养和能力。
逆向质疑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叫“假设比较法”。这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反比较,最容易探得作者构思的“奥秘”。例如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教师如果直接问‘绿’字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就显得一般,而改问,“如果该句不用‘绿’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这样就有了新意和思维的力度。
其实质疑、批判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可以解除人们头上的紧箍咒,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出好奇心和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自信心。
四、活动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创新。中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中小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而让每个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人与脑一块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便创造教育的目的。”